住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0:3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住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式住区规划设计研究
1引言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于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不在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对于居住功能空间的需求,而是提高到较高的居住环境需求上,甚至于更高的文化品位。住宅产业不仅是建筑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城市建筑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表现。近年来,住宅市场各种欧式、美式及一些说不出风格的楼盘获得了蓬勃发展;传统民居由于空间、层数等的限制,却日渐稀少。城市建筑在大踏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同时,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特色也逐渐丧失,城市建筑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失去了地域与民族应有的特色。中式传统建筑强调在有限的封闭空间内营造出大意境,这非常符合现代人对家的需要。基于对现代都市人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将中式古典建筑的空间序列与现代居住建筑的空间进行有效组织和优化,成为一种新的形式--新中式建筑。本文中,作者以江苏淮安市金凤梧桐华苑小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在现代住区规划中如何融入中式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创造出符合地域城市特色的居住建筑,以期为建筑师进行现代中式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2项目概况
金凤梧桐华苑小区地块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延安西路7号,京杭大运河北岸,基地西起规划道路、东面和南起面临规划中的运北西路、北侧有道路连接延安西路。地势总体较为平坦,临近淮安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是淮安市区中综合设施配套较好的地区之一。小区幽静恬适,相对独立的环境,内部宽大绿地的美景,造型典雅古朴的设计风格,先进完善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集居住、休闲为一体的住区环境。项目总用地面积7.28hm2,地上总建筑面积16.73万m2,地下建筑面积3.52万m2,容积率达2.29,地形较不规则;因此,设计中以高层住宅建筑居多。
3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3.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理想的家园”,实现小区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居民生活真正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为小区提供高品质的居民交往空间。
区住建局防汛抗灾抢险应急预案
为预防辖区防汛抗灾抢险紧急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及时高效的处置各类市政设施损坏紧急事件,指导和规范辖区各类市政设施损坏紧急事件的处置工作,根据市防汛抗灾抢险应急管理工作办法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防汛抗灾抢险应急平台建设及组织机构
1、成立防汛抗灾抢险应急领导小组。区住建局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情况处理的领导工作;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情况处理的协调、督导工作;市政办工作人员及相关负责人任小组成员,负责情况的具体处理工作。
组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副组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城市住区设施在工业设计下的释解
1、设计理念
(1)个性设计理念每个住区都因对居住人群定位的不同而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个性,不同的社区对公共设施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设施恰好能够体现这种特色和个性。“住区特色”强调的是区别性,或者称之为个性。住区都应该具备各自突出的个性,以彰显不同于其他的社区文化,从而使居住群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因此,作为居住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设施,就可根据地域、文化、居住人群等存在差异的因素,体现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展现社区形象、区域文化以及人文特征。例如,存在于江南水乡的居住社区与存在于中原腹地的居住社区在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上就可通过材质、造型、色彩等要素展现居住社区全然不同的特质。
(2)和谐设计理念以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公共设施产品设计中的和谐不单是指有形产品自身个体的和谐,而是关注人与人,人与设施以及人与环境,环境与设施,设施与设施几者之间的和谐。因此,作为工业产品的住区公共设施在设计之初,运用工业设计的方法考虑产品构件的互换、通用,减少模具的套数,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多元组合的拆卸、装配方式,既为批量生产提供捷径,又可解决公共设施产品后期使用及维护问题,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通过对产品的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添加与延续乃至设施废弃后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良,减轻产品实施的经济负担,加大产品可循环利用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和谐设计理念。例如,在住区公共设施设计中,因南北气候差异,北方适合选用木材、石材等耐干燥的材料,而南方则适合选用竹子、水泥等耐湿润的材质,合理利用材料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还可体现和谐的设计理念。同时,在住区内设计功能适宜、数量充足且规划合理的公共设施,有利于延长居民在公共环境中逗留的时间,增加其相互交流与了解,在当今钢筋水泥的冰冷城市中更依恋和热爱其生活的空间,让人们享受到诗意的现代生活,真正促进人———物———环境的和谐共生。将绿植与休闲设施结合在一起,在人们休憩、交流的同时,又可亲近自然,较好的体现了和谐的设计理念。
(3)通用设计理念城市住区内的居住人群构成是极为复杂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知程度、不同身体障碍的人们聚居在一起,虽然有着诸多不同点,但在住区这一公共空间内使用公共设施产品时,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生理感觉与心理感受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生理上使用方便,心理上给与尊重。因此,在住区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上就应遵循通用设计的理念,强调设计时考虑的对象不应局限于特定的适用人群,在环境、产品设计中综合考虑所有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在最大限度范围内,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设计出适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产品。其理念不仅体现了设计的合理性、亲近感及人性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除使用者的心理障碍。
2、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居住社区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应最大化的实现功能性。针对不同居住社区内不同人群的活动形态进行调研分析,以便设计出尺度合理、结构简易、操作方便的公共设施产品。同时,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到不同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满足人机工学的要求,考虑人的使用感受。功能性原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带给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多重享受。所示,该座椅不仅较好地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功能,还通过座椅与花池的设计结合,巧妙地为人们规划出合理空间,保证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空间以及私密感。
智慧住区建设模式和技术标准研究
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其中智慧住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住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作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生活区域,其智慧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一个城市的智慧化水平。而智慧住区的建设并非盲目地配套各类智能化设备,而是有模式的、因地制宜的、具有目的性的。因此,智慧住区的建设需要进行实际规划,要依靠相应的技术标准实施。笔者主要围绕智慧住区的建设模式和技术标准发展趋势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新型智慧城市与智慧住区建设
2016年4月19日,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建设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生服务便捷、社会治理精准、社会经济绿色、城乡发展一体、网络安全可控的智慧城市。智慧住区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单位,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对住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让“五化”成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
二、智慧住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还处于智慧社区应用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对于智慧社区的应用接受能力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出台关于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北京西城区广内街道“智慧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等典型平台;广州将天河、越秀、海珠、番禺四区的多个社区作为第一批“智慧社区”试点,积极构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慧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建设成本以及消费水平的制约因素限制,智慧社区还没有达成广泛的应用共识。在智慧住区时代,以碧桂园、万科、恒大、万达、绿地为首的房地产商,华为、阿里、小米、海尔等智能产品科技公司、软件开发商等,都在谋求变革。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方向下,各省市也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的基础细胞——智慧住区的建设。
三、智慧住区建设模式
开放式住区规划设计探究
摘要:目前中国城市的很多住区仍以封闭式为主,“宽马路、大路网”的建设格局导致了一系列城市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封闭式住区现状,总结出封闭式住区的一些弊端,并对我国既有小区改造和新建开放式住区进行案例研究,从既有小区改造、新建开放式住区两个方面提出了开放式住区规划的相应策略,即应适度开放,建设“大开放、小封闭”的开放式住区。
关键词:开放式住区;封闭式住区;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均在提升,对住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传统封闭式住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开放和多元的趋势。基于此,在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1],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该意见一经,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开放式住区规划设计策略进行探索刻不容缓。
1我国传统封闭式住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1封闭式住区的发展现状。封闭式住区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用围墙将建筑物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划为一个圈,圈内自主服务和管理,具有明确边界的住区类型。20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阶段,住区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尚未成形,当时对于住区规模的界定、公建配套指标的确定是以佩里的邻里单位这一理论为依据实施的,而这些都来源于苏联模式。考虑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城市开发模式的多样化,传统封闭式住区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代居民的生活需求。除此之外,还引发了道路交通拥堵、公服设施资源浪费等一系列城市问题。1.2封闭式住区的问题。(1)道路交通拥堵。封闭的住区阻隔了城市交通的进入,降低了城市路网的密度,破坏了城市肌理,导致城市干道的负荷变大,最终造成了道路拥堵等一系列交通问题。另外,由于封闭式的住区占地面积大,无形之中拉长了居民出行的步行距离,进而增加了居民对机动车的依赖性。(2)公服设施资源浪费。经过调查发现,拥有完整配套设施的小区在不断增加,但是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已经超出了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因此大量的重复性建设活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3)住区生活丧失活力。封闭的住区环境也封锁了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主要表现为周边居民之间的交流减少、住区的活力降低。封闭式住区容易造成人的封闭心理,过多时间的独处会让人渐渐失去同外界沟通的兴趣,当这种状况蔓延开后会导致住区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居住氛围,进而影响甚至降低住区的生机和活力。(4)安全保障问题。很多人认为只有住在封闭的住区里才是安全的,但是封闭式住区不仅影响了街道安全,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城市割裂。在住区之外,街道安全主要通过邻里监控来实现,只有足够数量的行人和丰富的街道生活才能保证住区外的道路安全。在住区内部,封闭的布局和管理模式阻碍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它们造成了城市各个部分的割裂。
2既有小区的改造和新建开放式住区的相关案例
健康视角下住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
摘要:从健康视角出发,阐述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的发展机遇,并诊视我国住区慢行系统的景观设计及建设现状;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探讨,提出针对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的4点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视角;住区慢行系统;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状况的良好,而是转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三者统一的全面健康。同时,公众健康问题也不再局限于医学领域,而是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包括环境心理学、景观设计学等。如何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寻求专业层面的实现途径,已经成为各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21世纪以来,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下,国内开始流行“慢生活”理念,并且激发了以慢跑、健步走、健身操等为代表的“慢行”潮流兴起。“慢行”以其运动时间自由、场地条件灵活、运动量适度等优势获得人们的青睐。而“慢行”发生的场地载体,则通常被称为“慢行系统”。它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主要包含3个要素,即人——主体要素、慢行空间——环境要素、慢行行为——行为要素。近年来,由于城市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居民慢行行为产生的起止之所,也是满足居民交流往来、亲近自然、休闲栖息等需求的场所,因此,慢行系统的概念也被逐渐引入住区建设之中,并受到越来越多从业者和学者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道:“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应当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可见,住区慢行系统建设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是提高公众整体健康程度的必然选择。慢行系统的景观配套不仅仅包含慢行路径,还包括了慢行系统沿线的空间环境。良好的住区慢行系统景观,可以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外部活动空间质量,为居民创造健康、友好的环境品质。由于慢行景观中使用者的行为特征是“慢行”,因此慢行系统景观往往呈带状,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使其具备慢行的功能,符合慢行的视觉特点并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
2我国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现状分析
目前,在很多住区的景观规划及建设中纷纷将慢行系统融入其整个过程。但是由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不够完善、居民要求不断提升等,住区慢行系统景观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2.1路径规划失衡,影响生理健康。路径规划是慢行系统最基本的环节,对慢行系统的空间质量起到根本性的影响。合理的路径规划能够提升居民外出活动的频率和时长,从而改善住区居民的生理健康状况。住区慢行系统路径规划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住区慢行系统路径不连续,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不连续主要指4种情况:(1)住区慢行路网未做环形闭合式设计,出现尽端路;(2)住区内慢行路径与机动车道产生交叉,易产生安全问题;(3)住区机动车停放混乱,挤占慢行系统道路;(4)慢行路网未能覆盖住区居民经常性往来的场所。其二,某些住区慢行系统的竖向景观设计处理不当,给老年人及儿童群体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利于提升居民外出活动的积极性。2.2沿线景观乏味,影响心理健康。沿线景观是住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营造住区文化特色,为居民带来领域感和归属感,又可以构建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环境,起到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然而,现有的住区慢行系统沿线景观往往“千景一面”,没有起到传承地域文化和体现住区特色的作用。以沿线种植设计为例,容易造成植物搭配方式不符合慢行行为与视觉要求的问题,如植物品类单一,缺乏季相变化;植物疏密和尺度组织不当,导致漫步者形成视线交汇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居民在进行慢行运动时难以获得高层次的、愉悦的精神感受,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2.3缺少交流空间,影响社会适应健康。住区慢行系统及周边景观环境也是居民主要的交往空间之一,且此类交往活动具有短时性与伴生性,即交往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散步、跑步、遛狗等活动进行的。然而,现有的住区慢行系统景观空间往往缺乏可供停留的、可产生随机交往的驻足景观。与此同时,居民在进行随机交往时,往往还需要提供不同使用情境的交往空间。例如与朋友、家人进行交往活动时,人们往往倾向于私密性较强的交流性空间;而进行公共性交往活动时,则更需要开放性较强、能供人集散的开敞空间。就现状而言,目前很多住区景观还缺乏对居民日常交往类型的综合考量,这会导致住区内居民交往频次降低和交往时间减少,不利于住区居民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健康。
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寒地特殊的地理及气候因素,居民在冬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降低。对住区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创造具有寒冷地区文化特色的友好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关键词:寒地;友好交往;住区;公共空间
一、引言
国内对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住区规划、环境设计、交往空间等方面,而基于地域气候视角下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了气候因素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因寒地气候区,冬季长、气温低、寒风冰雪天气较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且现有的大多数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更多困难,直接影响到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问题。
二、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寒地城市位于北半球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漫长,日昼及日照时间较短,季节变化明显。尤其东北地区,由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严寒、降雪、寒风等恶劣气候状态下,造成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下降,出行不便等状况。2.行为模式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必要性活动(是指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下,并且人们有参与其中的意愿的情况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三种活动类型可以看出,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是一个主要因素。当户外环境的质量欠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环境质量较高时,在发生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户外活动时间具有显著的延长性,同时自发性活动发生的概率增加,伴随着自发性活动质量的提高,自然地社会性活动的概率也会逐步增加。
住区人性化分析论文
1、住区模式及空间形态分析
我国目前的住区规划组织结构一直以小区模式为唯一模式,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小区用地按功能划分为居住用地、配套公建用地、道路及绿地等子系统,内部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结构及对其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设计更加注重其封闭性,空间常作内向性处理,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在小区的入口以及外围沿街的裙房。
这种组织结构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各部分按等级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等级化的树形结构,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相符合。其既定的结构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居住小区在形体环境和规模彼此相似的同时,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区与各种类型居住人群之间应有的差异,因此当物质环境得以改善,再进而追求居住空间更多的精神层次内涵的时候,小区模式就明显表现出先天不足,由此导致在现有居住小区中,当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上问题,除应加强城市规划对住区规划的管理外,还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住区规划发展过程,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改善居住条件,笔者认为可以从拓展住区模式及开放住区空间形态两方面入手考虑。
2、采取多种规划模式
以社区理论取代小区模式现行的居住小区模式建立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在住宅匮乏、需要大量建设的背景下形成并成熟的,该模式忽略了与居住生活相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注重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与条理性,试图以良好的形体环境重塑人的社会生活。在大量住宅建设时这一作法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
饮食文化住区空间场所感营造研究
【摘要】饮食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形成一种文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端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隐藏在市井之中的口碑小店以其高人气被发现、推广且日趋火爆。以互联网认可度较高的哈尔滨住区内口碑小店为研究对象,从饮食文化视角分析口碑小店特点及其对营造住区场所感的作用,并探究在住区规划设计的空间营造中有效利用这些因素增强住区场所感和归属感的方法,进而为住区空间营造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
【关键词】住区空间;住区规划;饮食文化;场所感;归属感
1背景
1.1饮食文化步入社会生活主流
民以食为天,我国有享受饮食过程的习惯。近些年媒体的宣传(如纪录片、自媒体、移动传播平台等)对群众意识影响显著。加之现阶段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下馆子”,同时这种饮食行为也成为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我国餐饮业的消费连续20多年呈高速增长趋势,餐饮活动也更深入地融入不同类型居民的生活中。
1.2住区居民消费观念变化
“白桦林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1住区基本信息
白桦林居居住区位于西安市城北区的一块居住用地上,占地42hm2,总建筑面积为65万m2,建筑密度35%,容积率1.95,绿化率37.7%。住区内塔式住宅和板式住宅混合布置,共计65栋,建筑层数包含6层、7层、10层、11层、18层、25层、26层、30层、33层,建筑高度18.9~99m不等。标准层设计有一梯两户、一梯三户、两梯两户共三种布置类型。住区户数约5712户,居住区设有地下停车位1000个,地上停车位沿小区道路路边停放。居住区入住率为68%。
2区位分析
从城市总体布局来看,“白桦林居”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内,在西安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中属于为居住用地。未央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区境东至灞河,西依漆渠河,南靠龙首北路,北临渭水,西南部与雁塔区、长安区接壤。境内有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浐灞生态区。著名的名胜古迹有秦阿房宫遗址,汉未央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白桦林居”居住区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东靠文景路,西靠明光路,南北介于凤城八路和九路之间,四周均为城市主干道。基地总用地面积36hm2,有西安市文景中学、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西安市凤景小学、西安经发小学分布于其西侧500~600m距离。地铁2号线和地铁4号线位于住区东西两侧。住区靠近4号线凤城九路站和文景路地铁站,各个出入口有公交站点,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良好。住区东侧隔文景路有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居住环境较好。同时居住区东南侧有民生百货(0~300m)、汉神购物广场(500~600m)、熙地港(1000m),商业服务业设施较为齐全。
3住区规划结构分析
白桦林居居住区内有住宅用地、配套设施用地。空间规划上东侧集中为社区服务空间。其中包括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主广场以及商业活动空间等,同时西侧和东侧入口向内为小区内部商业步行街,即商住混合区。小区内缺少大的公共活动空间,没有公园绿地和广场等,空间规划些许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