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0 00:08: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准则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准则问题

投资准则问题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为了规范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6月24日了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在2001年1月18日又作了修订,该项准则对规范投资的核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肤浅的意见以供商榷,如关于投资成本的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中对于购买分期付息债券时价款中所含的未到期利息是否应包含在内;长期债券投资的相关费用是应该计入“财务费用”还是应计入“投资收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数额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中关于清算性损益的界定等。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投资准则费用

投资是指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企业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近些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环境,与此同时,税法也对企业投资所得提出了纳税上的要求。为了规范投资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6月24日了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准则),并在1999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公司施行;在实施了两年后,2001年1月18日根据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中一些方面作了修订,经修订后的投资准则自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该项准则对于规范投资业务的核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准则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关于投资成本的确定

投资准则中规定:“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

上述规定对于股票投资的核算以及在发行日和付息日购进的债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对于发行日后至到期日前这段时间购进的债券的核算就会出现问题,请看以下的例子。

查看全文

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会计信息在市场发展中的地位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高了,现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已经逐渐成了市场发展和竞争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了,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我们就必须要不断对会计信息进行完善,只有这样会计准则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提升,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才能够变得越来越规范和完善。本文就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让会计准则变得越来越完善,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发展的速度才能够变得越来越快。

关键词:会计准则;主体性;财务报告

1引言

会计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贸易交流语言,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保证会计环境的质量,我们必须要制定一套标准、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只有这样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够得到提高,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对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系统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我国会计行业才能跟上国际会计行业的发展速度。

2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概念

在进行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不断根据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来进行制定,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行业才能够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进行会计准则制定的主体模式一般主要有混合主体模式、政府主体模式、民间主体模式,如果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民间主体模式和政府主体模式相对来讲要更适合我国市场发展实际需求,虽然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对会计进行深入改革,但是想比较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仍旧存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更加快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浅析租赁准则问题

2006年2月25日,财务部了《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这批具体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通知》还指出,对于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反馈。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一租赁》的学习,笔者认为该准则中的部分内容仍值得商榷。

一、关于融资租赁的定义

《准则》第五条指出,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笔者认为,定义中所说的“全部”二字的使用有明显的不妥之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收入》第四条之(一)将“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作为销售商品收入的必备条件之一。一般而言,商品销售要比资产租赁在“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上程度更甚,但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也仅使用了“主要”二字,而非“全部”,何况是资产租赁呢?因此,笔者建议将“全部”换成“大部分”或“主要”更为合理。另外,在融资租赁业务实践中,承租方往往只对租赁资产余值做部分担保,出租方则要承担租未担保租赁资产余值减值的风险。因此,使用“大部分”或“主要”字眼更符合实际。

二、关于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

《准则》第六条之(三)指出,“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是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的,也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笔者认为,这里应明确阐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是指该资产全新时的可使用寿命、还是以租赁日为起点的尚可使用寿命。结合旧《准则》的观点,笔者认为这里应是指“以租赁日为起点的尚可使用寿命”。

《准则》第六条之(四)指出,“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租赁,可以认定为融资租赁。由于最低租赁付款额与最低租赁收款额并不一定相等,即使相等、也可能由于租赁双方使用了不同的折现率,导致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与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也不一定相等。这样,必然会出现要么只有“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要么只有“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情形。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是允许双方都将该租赁确认为融资租赁、还是只允许符合条件的一方将该租赁确认为融资租赁?《准则》并未明确。笔者认为,会计核算是为会计主体服务的。在判定经济业务类型时,应以该经济业务对会计主体所产生的经济实质作为判断依据。因此,租赁双方在判定租赁业务类型时,无须考虑该经济业务会对交易的另一方产生什么结果,不应受对方判定结果的影响。所以,《准则》第六条之(四)应体现以下观点,即“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承租人应将该租赁业务认定为融资租赁;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出租人应将该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

查看全文

评估准则的问题与策略

一、《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第九条:“…机器设备作为企业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第二十二条:“了解对具有独立运营能力或者独立获利能力的机器设备组合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唯一使用的评估方法”也就是说,机器设备可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某企业单台机器设备,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收益,在预期未来也有良好的收益,按收益法进行评估得出的评估值,与调查该设备的市场价值相比,按收益法得出的评估值远高于按成本法得出的评估值,这样的结果易导致争议,按收益法评估的结果合理呢?还是成本法评估的结果合理?实践中应如何操作?

二、《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第十九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对机器设备的权属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查验”,在设备评估实务中。企业自行建造的设备,无发票、购置合同等权属证明,企业外购设备提供的购置合同、发票真假难辨可信度差,对设备的权属证明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建议评估准则中应对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仅对评估对象的价值发表专业意见,而对产权有无瑕疵、法律纠纷等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三、《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第二十一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利用其他评估机构出具的不动产评估报告时,应当对其不动产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合理加以利用”,在实际工作中,如引用其他评估机构评估结果,是否要先在报告中分析其评估结果是否合理,如有分歧,如何解决?同时如出现责任问题,资产评估师是否要承担责任。

四、《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第二十八条:“运用收益法评估不动产时,有租约限制的,租约期内的租金宜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租约期外的租金应当采用正常客观的租金”,比方说一个大型商场如果分几百个柜台出租,其租期、租金及租金增长率各不相同,如按本条规定操作,工作量非常大,是否可合并为按市场价来推算。并且如果是关联方之间租赁,其租金一般为非市场价,租约所确定的租金与市场价的差异,对评估值的影响非常大,按准则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进行评估是否合适,是否可采用市场价来推算不动产市场价值。

五、《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第十一条:“当不动产存在多种利用方式时,应当在合法的前提下,以最优利用方式进行评估”,在实务中最优用途与实际用途冲突如何处理?实际用途与法定用途冲突如何处理?最典型的例子:住宅楼的底层车库,一面临街,产权证用途为住宅,现在作为商铺使用,采用按实际用途进行评估,是否合理,与法定用途冲突如何解决?

六、《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第十六条的规定“因客观原因等因素限制,无法实施现场调查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判断,并予以恰当披露。”我们在实践中遇到有些企业已将一些旧设备变卖,资产处置损失已帐务处理,税务机关要求企业提供旧设备的评估报告,我们无法实施现场调查,是否可以依据本条的规定将无法实施现场调查这一情况进行披露,报告是否可出。

查看全文

会计准则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要求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要顺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特别是加入WTO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呼声越来越高。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向世界发出了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高水准的执业准则,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

关键词: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会计职业

一、拥有较多投资房产的上市公司受益匪浅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将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期末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确认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反映。因此,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不再单独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但新准则又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这样,在当前房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拥有较多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将会从中受益。投资性房地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有可能成为股价表现的催化剂。当然,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所以在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在严格的税收制度下,相应也会增加企业实际交纳的所得税,导致投资性房地产现金流下降,从而降低公司价值。

二、无形资产准则带来的经济后果

在新颁布的无形资产准则中,将企业的研发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将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人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费用如果能够满足相关条款规定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计人无形资产。

查看全文

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问题与对策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为企业会计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约束了企业会计的各种行为,其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仍旧有一些企业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来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时,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局限,致使企业难以充分发挥会计准则的功能和作用,进而使得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所以,探讨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是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的。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内涵和意义,接着重点分析了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希望这些对策有利于企业会计准则功能作用的发挥,从而推动企业的会计管理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问题;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是经由财政部全面规划、认真制定出的会计工作依据跟相应准则,是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时都必须遵守的条例制度。毫不夸张地说,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让会计事物工作变得更专业、更规范、更有技术含量,其对于会计事物的健康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是,现今很多企业在应用会计准则时,在思想、制度、行为层面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会计准则应有的功效和价值,更是影响着企业财务资金的健康运作,因此针对性地改进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目光短浅,对企业会计准则的认识不深

为了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变得更成熟完善,让我国各大企业能够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我国财政部门才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的出台规范了会计事务的行为,让会计事物工作变得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可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会计准则的重大意义,很多企业领导没有及时更新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对于该准则的认识较为浅显,没有深挖其价值和作用。部分企业并没有组织会计人员来深刻学习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教导会计人员怎样来使用该准则,他们的会计理念、会计依据、会计工作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影响了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效率,进而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处于被动地位。企业之所以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意义跟重要性缺乏认知,是因为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部分领导认为企业要去适应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更换以往的会计工作准则和依据是较为麻烦的,是需要花费较大代价的,既要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又要花费时间、金钱跟精力来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还有分出精力来监管会计人员的行为,如此多的工作加起来太过劳神费力,所以领导人员依旧选择应用旧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领导人员没有意识到,革新企业会计准则,落实和观察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它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更科学合理,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因此企业领导者目光短浅,对企业会计准则重视程度不够是阻碍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看全文

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离不开相关法规体系的协调与发展。在具体会计准则陆续颁布之际,重新认识和思考会计准则与相关规范的有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一、会计准则与当前税务处理的关系

以往探讨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时,总是将重点放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与否等问题的讨论上,忽视了会计准则与税务处理这一现实问题的研究,致使在实务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如在流转税方面,首先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增值税与会计确认如何协调。目前我国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的,即本期应交的实际税款是以销项税减进项税来确定的,而企业的其他经济活动则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这样就使得相关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是营业税与会计理论上的矛盾。比如,房地产交易要征收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及房契税,而资本权益交易却不征任何税款,这样从会计理论上看就违背了资产交易与资本交易的统一性原则。导致一些经营者利用会计手段变资产为资本,然后再进行交易,以达到逃税的目的。

在所得税方面,当前的一些承包、租赁经营方式与会计的基本前提条件具有矛盾性,如经营承包是以承包人为核算对象的,而会计上则是以企业法人为依据,这就容易造成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又如,在征税时,税务部门以会计期间为征税期,而经营承包却要以承包期间为依据,这就容易产生国家利益与企业及承包者利益之间的矛盾。为协调这些关系,一方面在具体会计准则颁布实施的同时,国家税收立法应作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相关税务处理使会计准则在宏观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微观上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二、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关系

首先,相对于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在时间、层次内容和实际操作上都显得滞后。会计准则作为审计准则的依据,若不能与审计准则配套协调,将会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其次,在颁布会计准则中所采取的原则是先上市公司后一般企业,先急后缓。这是符合实际的,但审计准则是全方位施行的,这样会计准则在“重点与一般”的处理原则上与审计准则就出现了差异。此外,会计与审计准则在对待公允性原则上也有出入,如会计准则较少运用稳健原则、表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能很好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创利能力等;同时会计准则提供了较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他们必须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来支持所发表的审计意见,这样必然加大审计成本。对此,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间的关系,就成了当前会计准则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查看全文

新会计准则推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章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推行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良好的总结和归纳,合理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实施新视野单元会计准则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推行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已经合理制定除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政策,并进行了全面的实施。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原有会计制度较强合理性的前提下,充分致力于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逐渐调整与其他经济事项发生的一致性。

1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推行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不足。对于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来说,我国从确定实施到具体落实已经给企业留出了相对充足的会见,但是事业企业是具有组织结构比较负责的个体,同时拥有着数量非常多的员工。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工作方面的调整一定会引起事业单位中相关领导的重视。事业单位领导虽然可以积极组织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学习较新的制度,同时在管理者基于稳定的心理作用下。在实际对会计制度进行推行过程中,多数企业管理者采取的都是观望态度,对一般事业单位来说,如果单位内部缺乏相应的惩罚和约束机制,便会使单位内部出现一些重大问题。如果相应的企业并没有按照新会计准则有效进行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实施便会逐渐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从而大大失去了新会计准则全面推行的意义。1.2事业单位并没有产生良好的重视。事业单位没有对新会计准则产生良好的重视主要是单位内部相关法律的惩戒对策较弱,但是新会计准则的全面推行跟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事业单位的存在主要原因并不是以盈利作为主要的目的,而是为了可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建立的。虽然事业单位已经经过数年的改变,但是现如今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并没有完全依赖相关政府的支持,但是相关政府进行拨款仍然是事业单位经济的主要来源。事业单位中员工主要的薪酬和员工的工作变动没有与单位中的经济效益产生相关性,如果经济绩效并不是判断事业单位好坏的唯一标准,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财务人员对财务的处理重要工作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新会计准则全面推行主要是让事业单位以合规性为主要目的,当会计新准则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事业单位这种按部就班的方式便很难发现新准则出现的问题,当事业单位有一些其它相关规定进行执行时,也会大程度导致会计准则的全面推行不能获得一定的优先权。1.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对于企业惯性问题来说,企业中惯性很大主要是因为不同个人的惯性所造成的。以往事业单位内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账目处理模式,此种处理方式操作比较简单,相关财务人员可以较好的掌握。但是现如今新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部分已经充分融入其中,由于新科目的设置,从而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账目处理的难度性。员工在从事比较复杂的工作时,其中需要企业自身具有较强的激烈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更好的从事复杂的工作。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导致事业单位在雇佣时往往采用终身制的雇佣方式,就算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出现了一些纰漏也不会被解雇。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普遍较低,工资缺乏一定的差异,相关财务人员就算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工作也无法有效的改善自身的收入,这种方式自然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因为事业单位中多数财务人员无法满足及时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工作能力,由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流动和沟通能力较差,大多数财务人员已经按照原有会计准则工作了非常长的时间,因此如果转变工作方式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当这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时,相对的新财务人员对于一些处理事项缺乏一定的经验。事业单位中都是因人进行设岗,因此财务人员职责的不明确同时会造成一些问题出现。1.4事业单位中技术支持较低。事业单位在长此以往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分系统、行业的会计处理方式,因此会计处理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铁路部门在新会计准则全面推行后只会承认自身系统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对于新会计准则来说,更多地倾向于大方向上的引导,对一些细微的特殊问题会缺乏一定程度的依据。不同的事业单位该如果有效应对新会计准则,这一点需要我国在实施新会计准则时充分意识到此方面产生的问题。对于事业单位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来说便是会计软件的支撑工作,现如今会计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现如今已经成为新时代会计人员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传统的会计处理多种会计软件中都有着成熟的设计,但是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大部分相似的同时,自身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会计相关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中直接影响着新会计准则全面推行的时间。

2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推行的对策

查看全文

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问题分析

摘要:确保财务工作的高效性、合法性是维系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而会计准则则是约束实际工作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会计准则执行过程,深入分析了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会计准则;问题;执行

一、简要概括会计准则执行的具体流程

从会计日常工作的角度来说,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约束会计人员的实际行为,确保会计工作的标准规范性、合理合法性。会计准则这一概念的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并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经过数十年的专业研究和实践积累,其已经逐步趋于成熟,但仍有部分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与此同时,我国在会计准则方面逐步优化完善,力求切实提高会计准则的专业水平,缩小与国际的差距。而要想从根本上强化会计准则质量,就需不断提高完整性和透明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进而完善整体框架体制。

二、深入剖析会计准则执行过程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未建立完善的会计执行条例。当下大多数企业已逐步认识到会计准则执行的必要性,但由于内部制度、监督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会计准则执行缺乏引导力,而部分企业尚未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实际目标不明确,不仅未能充分发挥会计准则的优势价值,还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系数,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除此之外,会计准则效果评估体系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准则的完善和推广,多数企业尽管执行了会计准则,但并未准确评估其实际效果,使得实际效应发挥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水平。(二)对CPA审计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我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制定并出台了注册会计师制度,虽然该项制度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目前我国在CPA审计管理工作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归根究底,是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未能严格履行相应职责。在CPA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借助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而这些部门尚未形成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且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这给审计过程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外,部门地方结构未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严重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加之注册会计师协会本质上属于政府引导机构,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但其未能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严重制约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良性发展。(三)编制会计报告的主观色彩过重。会计岗位人员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编写会计报告,在实际编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左右,与此同时,数据编制无法完全避免失误,这使得财务报告缺乏准确性。另外在会计准则中,针对编制会计报告的相关细节进行了明确的表述,但报告编制方式的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会计人员手中,一旦会计人员所采取的编制方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将会导致会计科目错漏,进而使会计报告缺乏可参考价值。

查看全文

会计准则处理问题论文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我国即将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是否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实施;新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Abstract:inFebruary,2006,MinistryofFinancehadissued1itemofbasicaccountingstandardsand38itemofconcreteaccountingstandards,symbolizeadaptsourcountrymarketeconomydevelopmentrequest,hastenswiththeinternationalconventionwithbusinessaccountingthecriterionsystemofficialestablishment.Ourcountrysooncarriesoutwhether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doesmeanbusinessaccountingthesystemsooncompletesthehistoricalmission?Thisarticlewillanalyzeourcountrynewaccountingstandardssystemfromseveralaspectsthequestionwhichpossiblymeetsintheimplementationprocessandproposedthatsolvesthequestionmentality.

keyword:Implementation;Newaccountingstandards;Accountingstandards;Accountingsystem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背景介绍

90年代初,财政部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实现总体目标两步走的战略。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标志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具体准则的研究草拟工作也逐步推进。到1996年初,财政部共了30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从1997年开始陆续定稿,截止2001年底,共了具体会计准则16项。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步入快车道,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都在此年内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有望得以实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