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23:11: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主流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主流文化困惑自省
[内容提要]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基因,又是主流文化异化的力量。大众文化悄然走入你的视野,愉快地改变了你的精神世界,也动摇了主流文化的主流地位。主流文化只有走下神坛与“狼”共舞,把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大众文化,并在文化市场搏击中求得再生。
[关键词]主流文化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由于现代高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文化生产方式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那些封闭的、落后的、狭隘的文化和缺乏竞争力的文化,都将在文化市场中被文化消费者遗忘;一些曾经居于主导地位深受群众欢迎的、十分红火的文化艺术形式将逐步失去主导地位被边缘化。主流文化要在文化经济时代保持和优化价值理念,就必须利用现代的传播技术、市场的运作方式和亲和的表现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彻底改变主流文化的被动坚守局面,彻底融入和扎根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上之中,在文化市场竞争中求得再生。
一、大众文化悄然走入你的视野,愉快地改变了你的精神世界
人们都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因此,人们尊重劳动,把劳动作为人生而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所以,人们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仰人才。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感觉固有的价值观不起作用了,例如,脚踏实地工作不如好高骛远、游戏人生;实事求是精神不如奇思异想、痴人说梦;感情专一生活不如虚拟世界、网上传情;任劳任怨不如游山玩水、吃茶听戏;走进大都市不如进入历史遗痕、梦幻传说之仙境;建设家园不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等。原来被人们视为不务正业的、令人痛恨的行为竟然变成了国力无穷的新兴文化产业链条;原来被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令人耻笑的举止竟然变成文化经济可再生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力量;原来被认为是堕落的、令人唾弃的生活方式竟然成为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原来被认为是玩世不恭、不敢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的行当竟然成为高雅志士向往和追求高尚的、令人羡慕的职业。爱好成为文化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思想成为文化产业的资源,梦想成为文化产品的内容,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能源和动力。
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基因,又是主流文化异化的力量。在文化市场化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可能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略了,认为大众文化是消遣性文化,主要满足人们一般精神需求,事实上,一个民族价值观和道德文化都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承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大众文化用工业化的手段,以满足人们好奇心为内容传播着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渲染脱离现实社会的、违背人类本性的和民族歧视的极端化倾向以误导民众。弱小的个人面对强大的、铺天盖地的、持续不断的大众文化只能从形式上的主动选择到被动无奈的接受,久而久之大众文化所渲染的、适合人们消极意识的价值观念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大众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强大力量,使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高度重视,所谓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就是指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形成的威胁。众所周知。美国的娱乐产业迪斯尼就是引导和创造文化需求的典型。1997年其产业规模及赢利稳入世界企业500强中的前十强。当年的沃尔特•迪斯尼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卡通画家,他创造的米老鼠、唐老鸭两个卡通形象,竟然造就了一个如此庞大的集娱乐、影视与零售于一体的跨国集团。他以科技的、知识的、娱乐的等等形式把他的离奇故事和价值追求,送进了包括非洲最贫困角落的每个家庭。
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我们都可以清晰的发现,教育一方面要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制约,同时,其又在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进,目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共同交错的社会文化之中,因此,在这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应当何去何从?如何才能够立足于真正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怎样才能够适应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呢?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只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的使我们的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巨大挑战。我认为考虑以上问题的基础,即是应当对教育的文化功能加以重新理解与定位。
一、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保存、传递、选择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保存、传递和选择的功能。教育能够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之中所积累下来的大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通过各种媒介有选择性地流传于后世。然而,从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通常当时历史条件下,教育保存与传递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当时主流的社会文化的精髓。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这是由不同时期社会上层统治阶级所代表的利益和人民大众的意愿的合力最终造就的。
社会主流文化经由特殊阶层和人民大众的特殊的教育形式进行有选择性的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与保存。社会主流文化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思想道德理念、礼仪规范等等,都被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给了下一代。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文化与教育的相互磨合,最终才能够使得人类的文化,或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二、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复制、创新、反思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保存、传递、选择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复制、创新、反思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进,我国逐渐步入了多元文化共同交错的社会文化之中,教育对社会文化所具有的复制功能,使得我们的社会整体文化处于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社会文化之中。人们由过去的教育逐渐造就成具有当代文化特点的共同体,同时通过个体的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承前继后。人类所积累下来的“固态”的社会主流文化,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之中,通过个体的积极创造而逐渐转化为“动态”的社会主流文化,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升华的过程。当社会逐渐发展,这种固化在个体身上的“动态”主流文化,又通过其中媒介(人或物)得以延伸,进而步入下一个循环。纵观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时期的社会主流文化都是在继承上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逐渐由人类继续创造的产物。
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论文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招牌,文化诉求是主流电影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期求商业回报和受众认可的大潮中,坚持艺术方向,将情感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主流电影进一步获取鲜明追求的钥匙。
●主流电影应当多样化,但对于现实社会的表现,对于大众期望电影面对现实问题的心理满足,是主流电影首先应当注意的问题。
●主流电影要积极塑造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的艺术形象,但需要采纳更为贴近大众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主流电影?我认为主流电影概念包含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理解。就广义而言,泛称我们时代潮流中具备主导因素的电影,对其包容何样类别创作也会有不同的定性理解,还需要认真讨论。但对于狭义的“主流电影”,我们其实有约定俗成相对明晰的认识,即以主旋律为中心的创作。即便对主旋律创作已经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表达,但主导指向应当是公认的,对此不妨借用“一种感觉、多种表述”来描述。本文对于主流电影的认识集中在狭义上,在我的表述中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健康的电影创作。显然,至少我们讨论的主流电影应该是以时代主旋律要求为中心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时代艺术创作。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以《云水谣》为代表的、公认属于主流电影的创作,在中国几大奖项中频频获得最高奖项的突出现象,它显示了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走向。主流电影获得多样认同的事实,提醒我们思考其中的合理走向。
主流电影文化分析论文
1999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21年,是1996年长沙电影工作会议提出"9550"电影精品工程的第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的献礼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阵痛年……,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铭文在新片《紧急迫降》中。对灾难片类型的自觉模拟所体现的电影商业化意识,将灾难片类型改造为患难与共的救助寓言所表现出来的电影主旋律观念,都使得《紧急迫降》成为了当前中国电影主流文化将商业电影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一个样本,从而证实了电影在当今中国既是意识形态载体又是文化消费产品的双重定位,也证实了中国电影既是一种大众文化又是一种权威文化的特殊角色--这无非是中国当下文化状态的缩影。
困境与危机:弱化灾难的"灾难片"
《紧急迫降》显然试图模仿和遵循一个我们早已熟悉的灾难片的类型模式:倾斜的构图、轰鸣的飞机声、简短而紧张的剪辑……似乎都为正在草地上玩耍的李嘉棠父女俩蒙上了灾难的阴影;接下来夫妻俩的冷眼相向和冷言相对也揭开了家庭危机的序幕;当两人不期而然地登上同一架波音客机的时候,观众已经开始期待一个冲突与解决的故事;伴随那些透露着紧张和不安的短促的镜头剪辑和令人心惊的效果声音,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已经为这部影片提供了充分的关于灾难的预期。飞机上的婴儿使我们联想到了"敖德萨阶梯"中婴儿车所起的惊险而恐慌的叙事功能;农民企业家作为喜剧性调节因素进入了惊险叙事的格局;两位西方人为飞机上即将出现的事故埋下了文化冲突的伏笔;端然而坐的气功大师似乎为飞机内喧嚣的空间提供了某种诡异莫测、老谋深算的神秘;李嘉棠、刘远和丘叶华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将在与世隔绝的飞机上和陆地间拉开序幕……。影片到这里,似乎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正如那架即将冲天而起的飞机一样,观众也正等待着一个虽然并不陌生但却始终充满刺激的灾难性的电影游戏旅程的开始。
从媒介的各种宣传中,观众早已知道这架机号为蓝天569的波音大型客机是电脑制造出来的,观众已经没有兴趣去关注电脑制造的飞机与真实的飞机之间的差别,他们已经调用了早就培养起来的游戏规则,等待一场灾难在自己的眼前降临所带来的心理刺激,同时也等待着灾难过去以后那种如释重负的宣泄。
灾难是灾难片的核心,灾难片要用灾难的恐惧来制造观众的心理紧张和压抑,从而为后来灾难的解除提供心理释放的快感;灾难片还要用灾难的故事来引发观众对生活中已知和未知的灾难威胁的共鸣,从而为最终的灾难克服提供柳暗花明的幸福感;灾难片也要用灾难中的英雄为观众提供人间救世主的移情对象,从而使观众获得自我肯定和安全承诺;灾难片甚至还要用灾难的奇观在带给观众感官刺激的同时也让他们为自己置身于危难之外油然而生潜意识的自我庆幸。所以,经过几乎30分钟的铺垫,飞机在平静中起飞了。像我们对所有灾难片的预期一样,我们期待着灾难的来临,我们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那些我们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希望在银幕上出现的灾难奇观和受难场面的出现,我们想象着那位英俊潇洒的年轻机长和他那位刚柔并用的年轻妻子如何在孤立无援中历经磨难、转危为安,演绎英雄与美人的古老而恒久的结局。
观众终于等到了灾难来临的信息:满载乘客的蓝天569刚刚起飞,便发现起落架出现故障。随着这一故障的难以排除,人们意识到灾难似乎正逐渐威胁着飞机上每一位我们已经认识和不认识的乘客和乘务员。
电影非主流文化现象及应对
摘要:近些年中国电影行业飞速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无他替代的作用。同时一大波以非主流文化为核心的影视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这类影片多以不存在的语言故事为主题,引领社会潮流发展,具备强烈的视觉效果与冲击感,这也逐渐成为这类电影的特点。本文中深入探讨中国电影的非主流文化现象,并联系具体案例分析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国电影;非主流文化;趋势分析
当代中国电影第六代与新生代导演较为活跃,随着现代化电影市场日趋完善,商业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电影依然有着自己的空间,也是中国电影的主要构成,想要推进此类电影发展与进步,就需要在纷杂繁芜的现状中理出一条出路,认清楚当前面临的问题及趋势,做好有效应对。
一、非主流文化概述
非主流文化就是打破常规、特立独行。通常情况下主流文化贴近大众潮流,具有潜在法律规则。而非主流文化群体小众,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非主流文化的生命力便来自于具有活力与创造力的个性。几乎所有的非主流文化,一旦失去创造力其结局只有两种:消失或同化。如上世纪风靡一时的嬉皮士风潮,在失去特定历史创造力后逐渐蜕变成一种时尚、消遣。非主流文化产生均有着特殊的环境与时代背景,如70年代英国的华丽摇滚,现在已成为摇滚的一种形式。这就充分说明,非主流文化极有可能被同化成主流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电影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很多非主流文化已经得到大众认同,但具体到我国电影事业而言,还是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电影市场不够发达,很难通过市场将非主流电影转为主流电影,大多选择前往国外参与电影节,因此在国内很难看到。当然这也与我国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及不规范的电影审查制度存在关联。
二、电影中的非主流文化分析
我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论文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招牌,文化诉求是主流电影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期求商业回报和受众认可的大潮中,坚持艺术方向,将情感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主流电影进一步获取鲜明追求的钥匙。
●主流电影应当多样化,但对于现实社会的表现,对于大众期望电影面对现实问题的心理满足,是主流电影首先应当注意的问题。
●主流电影要积极塑造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的艺术形象,但需要采纳更为贴近大众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主流电影?我认为主流电影概念包含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理解。就广义而言,泛称我们时代潮流中具备主导因素的电影,对其包容何样类别创作也会有不同的定性理解,还需要认真讨论。但对于狭义的“主流电影”,我们其实有约定俗成相对明晰的认识,即以主旋律为中心的创作。即便对主旋律创作已经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表达,但主导指向应当是公认的,对此不妨借用“一种感觉、多种表述”来描述。本文对于主流电影的认识集中在狭义上,在我的表述中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健康的电影创作。显然,至少我们讨论的主流电影应该是以时代主旋律要求为中心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时代艺术创作。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以《云水谣》为代表的、公认属于主流电影的创作,在中国几大奖项中频频获得最高奖项的突出现象,它显示了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走向。主流电影获得多样认同的事实,提醒我们思考其中的合理走向。
舞蹈发展论文:主流文化背景下当代舞蹈创作发展
本文作者:肖向荣
一、启蒙时期——以表现主义为发端的人生之舞
翻开《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第一编第一章标题醒目,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2]在这一章节中,隆重介绍两位舞蹈先驱:吴晓邦与戴爱莲,同时把他们归结为“新舞蹈”的奠基人。与邓肯喊出的“芭蕾一点也不美”而引发的现代舞的那一场运动不同,新舞蹈艺术并不是为了反对封建舞蹈,或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舞蹈。新舞蹈诞生于当时30年代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之下,她所反对是当时受美国歌舞片影响的,为追求票房价值的“丽珠满目,媚态万千,玉趾勾魂,娇声摄魄”[3]的资本主义舞蹈,当然这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当时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时隔一个世纪的今天,两位先生如果打开电视机,应该看到都是这一类的节目,不知是何感想,这是后话。
(一)从表现主义出发,寻找人生之舞无论是《饥火》《傀儡》《小丑》以及《义勇军进行曲》,吴晓邦先生的创作意识一直鲜明地体现出巨大爱国热情,他的视野始终关注当时的社会矛盾,用舞蹈艺术向着全社会呐喊,完成他为人生而舞蹈的精神追求。不能否定的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日本舞蹈艺术家石井漠,年轻的吴晓邦正是被《群鬼》这个作品而击中自己的内心,作品以各种鬼的形象与行为揭示现实矛盾,虽然没有看过这样的舞蹈,但是脑海中却出现蒙克的画作《呐喊》。作为表现主义的发端人物蒙克在1893年完成他一系列作品《呐喊》《接吻》《思春期》,[4]在创作中触及生命本质与内涵,人物的不安与焦虑体现表现主义的特征。可以大胆地猜想《饥火》中瘦骨如柴的饥民形象,有可能是石井漠《群鬼》的某个记忆的碎片,而《群鬼》是否是《呐喊》在美学上的殊途同归,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这些都恰恰应和吴先生当时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现状,在创作风格以及审美上也是突出表现事物的实质,例如《饥火》;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直白描绘而是揭示人的灵魂,例如《丑表功》。在整体混乱的时代中,作者厌恶城市的喧闹与堕落,主题的选择常常是隐喻的伤感或是对人性的赞扬。尤其是《义勇军进行曲》可以看出吴先生的充盈的爱国主义激情,来自于他内心的主观愿望的抽象表达,而不是粗略的形象描绘。因此情感的主观表达而高于对事物表象的临摹,成为吴晓邦先生为人生而舞的“精神性”计划,在那个时代中,这个计划真正的解决了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如果说吴先生的创作激情来源于巨大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洪流中,而来自欧美表现主义的创作美学则是创作法则的波涛暗涌。
(二)从情感出发,寻找民族之魂与本土成长的吴晓邦老师不同,戴爱莲先生出生在西印度群岛,亚热带气候使得她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律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戴先生比邓肯的境遇好很多,从启蒙就是纯正的芭蕾舞教育,而且都是名师名校,例如安东•道林的学校,兰伯特学校。有了坚实的身体能动性与规范性的她,也是在表现主义舞蹈大师玛丽•魏格曼的一场舞蹈中投向现代舞怀抱。也许是亚热带气候的缘故,戴先生不拘泥于古典芭蕾以及表现主义舞蹈的各自规律,而是大胆的将灵动的芭蕾技术与表现主义的内省式的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成为她日后从事表演和编创的风格基础,尤其是在大型歌舞《和平鸽》的创作中尤为突出。在剧中和平鸽为芭蕾的身体美学,而在情感表达与矛盾冲突时有介入大量的现代舞元素。戴先生的创作风格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她对于民族元素的敏感,或许与她的出生地不同,中国民族舞蹈整理收集以及运用,戴先生是独具匠心的。如果说吴先生更多是在精神上题材上原创性整体开创新舞蹈的先河,那么将芭蕾舞与现代舞融合再在加上民族元素的这种创作模式,则整整影响到今天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主流艺术家们还在运用戴氏的“三合一”编舞法,只是整合的程度更高,而动作原创性则远远不如前辈。因此在建国之后,吴晓邦先生的那些具有鲜明时代表现主义美学特征的“丑恶”形象,逐渐被淡化,而戴先生的这种创作模式不带有具体精神指向,而受到主流文化的广泛接受。
二、发展阶段——以现实主义为纲的上升之舞
现代中学历史课以和平文化为主流的必要性论文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和平与发展和平文化主流
摘要:当今人类已经走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已经关切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课教学不只是学史.鉴今,而且还要弘扬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理念,因此,历史课教学以和平文化为主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中学历史课教学应以和平文化为主流的必要性
1,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史鉴今是历史课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基本现状似令人忧虑,多数教师只是泛泛讲述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事论事,对于该历史事件有何深刻的内涵与现实影响,或给中学生以怎样的启示等方面做得很不够;相反,有的教师即使想挖掘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但是不正确的教学论、世界观给中学生以极大的伤害与误导。如在对“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和现实愈义的挖掘上,以不同的语言和观点来处理,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后果。
一种讲述是片面强调联军罪行,这会使学生形成狭胜的爱国主义观点和民族复仇主义,盲目排外。这不但影响当前的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对主流意识的守土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文化生产方式的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和挑战。面对文化市场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迫切要解决守什么,怎样守的问题。
[主题词]主流意识大众文化守土有责
一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现代高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文化生产方式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封闭的,落后的,狭隘的文化和缺乏竞争力的文化,都将在文化市场中被文化消费者遗忘。一些曾经居于主导地位深受群众欢迎的、十分红火的文化艺术形式将逐步失去主导地位被边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或得了新的生命,而另一些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将主要依靠国家保护以维持人类文化资源的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里,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才能实现,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
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基因,又是主流文化异化的力量。在文化市场化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可能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略了,认为大众文化是消遣性文化,主要满足人们一般精神需求,事实上,一个民族价值观和道德文化都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承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大众文化用工业化的手段,以满足人们好奇心为内容传播着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渲染脱离现实社会的、违背人类本性的和民族歧视的极端化倾向以误导民众。弱小的个人面对强大的、铺垫盖地的、持续不断的大众文化只能从形式上的主动选择到被动无奈的接受,久而久之大众文化所渲染的、适合人们消极意识的价值观念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大众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强大力量,使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高度重视,所谓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就是指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形成的威胁。公务员之家
二“守土有责”是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责任。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把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用主流文化排斥或遏制大众文化滋生和传播。主流文化强调“守土有责”所特别强调的,它也是近年来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诸多问题的表现。这里的“土”就是阵地的意思。由于对于具体的“土”的概念缺乏足够科学的界定和把握,忽视了思想文化领域里“土”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在形态上和本质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现实,固守传统的思想意识、运营模式和管制手段。事实上,原来意义上“阵地”,如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营和审查,对主流文化的传播采取传达文件、班组学习、集中教育,说服谈心式思想工作,对大众文化的滋生、传播进行强制性遏制等等。这些手段和方法都因背离于社会发展,远离于广大群众而苍白无力。面对文化市场化趋势,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迫切要解决守什么,怎样守的问题。
“守”就是保持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和普适性。先进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的先进化的统一,是主流文化阵地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主流文化建设坚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与民族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方向,都是围绕“大众”主体,以服务于“大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文化建设中使先进文化的特征、性质和要求与“大众”主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先进文化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大众文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它既是一个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它为主流文化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素养和发展动力。主流文化只有在深入到大众的心理层面,才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主流和基本特点,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并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并引导和推动大众文化发展方向。主流文化之所以成为主流文化是因为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渐进过程,主流文化具有了稳定性、连续性和统率性的特点是主流文化特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生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
新主流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一、新主流电影的特点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一)时代感强,互动性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如今,众媒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表现渠道的约束,丰富了社会大众信息接收与传播的多元来源。观众作为教育客体通过自媒体、门户网站和网络视频等观看并分享自身感受,转变为对他人教育的主体。电影从业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过对观众的留言与评论进行相应的大数据分析,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准确了解观众群体对新主流电影的各项综合评价,有助于提升新主流电影质量,更符合观众需求,增强了未来新主流电影思想内容的活力。此外,新主流电影敲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自顾言说”的围墙,尊重观众自我表达的欲望,在“政治正确”中开放言路,官方和大众可利用微博、微信、弹幕等方式参与到对新主流电影内容的实时互动评论中,产生相关社会话题的议论热潮,将现代中国实际变化与电影内容相互呼应,有利于拉近观众对影片的心理距离,积极推动与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帕累托最优”。(二)内容多样,制作精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力。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的“样板化”“绝对政治”的影像逻辑,在各类文化潮流冲击之下难以焕发曾经的光彩。而新主流电影沐浴新时代的阳光,以本国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吸纳多元文化的科学要素,借鉴世界电影的先进经验“综合一体,为我所用”。首先,新主流电影的内容更具有多样性。动作、战争、救援、历史、人性、正邪、科幻等都杂糅一体,既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又真实记录中国当下社会精神面貌和大众情感的脚印。其次,新主流电影往往以个人英雄与国家强大支撑的视角贯穿全剧,以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为“药引”,以严肃正义的内容为“主身”,再结合“圆满式”结尾为情绪宣泄,贯彻好莱坞式的快速剪辑手法,增加影片的节奏感,在浑然不觉中形成对人性、战争、现实的深度思考,传达出朴素又平常的“真”与“实”。这种以平易近人的对话,在交流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方式,使受众在镜像内容与现实状况的厘定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成长。
二、新主流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思想教育载体功能。在世界传统电影业发展的早期,马克思主义政党就重视电影的思想政治意识载体的作用,列宁就曾认为电影作为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如今,中国电影正朝工业化时展,相较于红色电影、主旋律电影、纪录片等影像活动,新主流电影以文化包容度高、受众互动性强、感官视觉强烈的特征,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种“重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新主流电影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各类文化的兼容并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有助于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二是新主流电影以受众和市场为本位,其电影技巧、叙事策略和传播方式能满足受众审美和心理需求,与受众产生紧密的互动关系,可降低受众对主流意识宣传的抵触心理;三是新主流电影拍摄技巧丰富,制作精良,画面逼真,善于利用各种视觉特效和场景效果,营造强大的感官吸引力,增强主流意识的渲染力、表现力;四是新主流电影是官方与民间资本相互合作的果实,官方可利用大众文化的特质包裹自身政治诉求,以利于接受和传播的方式影响受众。因此,通过这些特性,新主流电影化身为当代主流意识的“大众使者”,传递社会主流正能量。(二)理想信念引导功能。理想信念是否牢固,关乎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前进方向。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流文化与现代文明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伴随着中国国力强盛和社会安康,新主流电影演变成独具新时代特色的中国电影模式。通过以反映新时代中国面貌、以当今文化视角追忆过去、以现实事件引人深思等内容,可帮助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满足感,引导受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同步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一同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实践。如《建党伟业》通过对红色革命历史的现代述说,增强受众对过去历史的清楚认知,抵制“”的蔓延,坚定“红色旗帜永飘扬”的政治信念;《红海行动》通过对海外救援的讲述,可从侧面向受众展现出中国现代化军事建设的成就,中华民族已无惧任何别有恶意的国家和团体的挑战,以此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永恒命题;《流浪地球》通过对未来地球的危机救援,描绘中国人与世界一道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景象,生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因此,新主流电影拥有充沛的精神力量,以其各类电影内容,引导受众的信念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度建设的深层需求,符合“中国梦”顺利实现的愿景。(三)国家形象塑造功能。新主流电影的出现与发展,并非是凭空独立于社会环境空间之外进行无限想象,而是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精神文化特质共同催生的产物,必将裹挟着对社会现实和国家面貌的镜像再现的使命,引导民众对某观念或者文化清晰的认知与认同。由此可推断,国家形象塑造是新主流电影的重要功能之一。首先,从电影本体角度看。当前新主流电影的内容恰恰回应了同中国内外相关的热点事件与话题,如《湄公河行动》以“动作+军事”结合撤侨和境外执法的内容,回应了国家对人民尊严和利益的绝对捍卫,充分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百姓和国土的坚决守卫和无畏精神,彰显了“人人背后有祖国”这一主流价值观念,同时以国旗、军舰、军徽、军人等细节,巧妙地展现了国家的军事“硬实力”建设足以应对外来的一切危机。与此同时,中国故事嫁接于异域文化背景,并对异域产生一系列积极正面作用,可侧面反映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战略,彰显中国自信、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树立了新世界型大国形象。
三、新主流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实践
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把新主流电影打造为新时代主流意识的号角,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拨开了云雾。(一)坚持根本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内容建设。实践永无停歇,创新永无止境。新主流电影打造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号角,必须在坚持根本性、继承中华传统文明因子的前提下对电影内容创作理念和手段创新,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以更适应受众需要的方式宣传发展。一方面,电影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景观呈现,也是国人的共同精神记忆,坚持根本性则要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讲述中国故事、描绘中国蓝图,切不可遗落初心。同时也要尊重历史,不可娱乐历史。在遵循基本历史环境的首要条件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叙事空间和人物形象立体式、生活化全新描绘,以更加贴近当代审美的方式对剧本进行相应深加工,如《建党伟业》通过追溯历史,在深挖故事线索和人物特征等方面创新,使得故事和人物具有历史与时代兼容的鲜活气息,不仅实现了对传统主旋律电影叙事体系的超越,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另一方面,新主流电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全新手段与全球视野,在古今观照中汲取澎湃的能力,创新凝练中国故事,把人、情、事、爱等人类共同真实情感交融于内,形成大众日常生活化的共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实现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引导和提升,才会真正获得‘普遍性’的支撑动力和极大的发展空间”②。(二)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建设。新主流电影在价值观建设上必须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性地位,牢牢跟随社会主流价值方向,时刻准备着引导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舆论浪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一方面,作为景观社会存在的媒介之一,影像内容背后都暗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鲜明的政治态度。新主流电影的任务并非仅以一种新的电影表达系统给予受众一种视觉的娱乐、快感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享受,而是在于传递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人民当前奋斗需求的价值理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组建新主流电影价值观建设的“大动脉”,坚定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文明传承,坚定中国人民对于“中国梦”定将实现的价值信念。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建设方面,不仅要坚持一元性的前提,也要以多样性的原则丰富新主流电影价值观“经脉”,跟随当下主流观众的关注和时代潮流。首先,当今主流观众无疑是以青年群体为主力军,而青年群体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张扬个性、崇尚自我意识和表达符号化、虚拟化的青年文化。尽管当前青年文化未完全接纳入“根正苗红”的社会主流文化范畴,但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助推器”。因此,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中,新主流电影也应考虑吸收、接纳青年文化的表达特性和心理特征,以电影文本和镜头将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科学合理部分相结合,使社会主流文化传递可由抽象到立体、由平面到多面、由枯燥到生动、由单调到时尚,增强新主流电影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青年群体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自觉“卫道者”。如《流浪地球》主人公刘启由任性叛逆的青少年向敢于直面生死、勇担拯救世界的责任的形象转变,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最真实的心理状况,也能诱导观者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责任观。我们也应当明白,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和当代成就将成为一种必然性趋势。因此,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之下,新主流电影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也应积极与世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交流。通过不同文化价值的比较,将西方社会真实样貌展示给中国受众,有助于引导观众对西方媒体有意宣扬的所谓完美式政治制度有清晰的认识,匡正“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误区,削弱好莱坞电影背后的文化霸权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从而培养受众对自身传统、社会、国家的文化价值正确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