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偿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21:06: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追偿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相邻建筑物特殊侵权追偿权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这在建设工程进行桩基施工和基坑开挖时,对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保护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由于参与建设的有关主体对此问题重视不够或者缺乏经验,以致在施工时常常会造成周边建筑物的开裂,甚至倒塌的严重后果。最近,笔者就办理了几起因工程施工造成周边建筑物损害的案件。如某设计单位接受某施工企业的委托在对某大厦进行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时,由于没有详细调查和摸清工程地址条件、环境条件以及保护要求等基本资料,因而设计出来的基坑围护结构在坑外邻近建筑物超载后的稳运性、安全度严重不足。虽然,建设单位发现该情况后,及时另找施工企业采取了加固措施,但是,终因该基坑围护结构先天不足,基坑开挖时还是发生了邻近一厂房严重倾斜、开裂的安全事故,又如某勘察单位接受某市政公司的委托后,对地下给水排管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勘察,并出具了勘察报告。设计单位依据该勘察报告并结合给水排管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了给水排管工程走向及埋深的设计。但是,施工企业按图施工却造成了地面居民住宅倾斜、开裂等严重安全事故。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后经鉴定,方知因勘察单位对地下地质情况勘察不够,勘察报告未能全面反映地质情况,故设计单位据此进行的设计亦系错误设计,施工企业按图施工不可避免地遭遇暗浜导致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往往将建设单位作为被告或者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作为共同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处理不一,有的判令建设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有的判令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因此,正确认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责任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适用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之规定。
1、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侵权民事责任应适用《民法通则》之规定,而不应适用《建筑法》之规定。
《民法通则》调整的范围和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及适用。《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害方侵害相邻建筑物属侵害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属《民法通则》调整。该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属建设单位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土地时侵害相邻方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财产权利,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应适用此规定。
《建筑法》调整的范围和有关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及适用。《建筑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由于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包括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机关,而并不包括建设工程相邻的一方,故该法调整的主体为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以及管理机关,而并不涉及相邻建筑物的所有人或使用人。虽然,该法第五章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规定了建设各方的法定义务,但并未规定发生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时,加害方对相邻一方的民事责任。
无过错民事责任追偿权论文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建筑物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这在建设工程进行桩基施工和基坑开挖时,对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保护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由于参与建设的有关主体对此问题重视不够或者缺乏经验,以致在施工时常常会造成周边建筑物的开裂,甚至倒塌的严重后果。最近,笔者就办理了几起因工程施工造成周边建筑物损害的案件。如某设计单位接受某施工企业的委托在对某大厦进行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时,由于没有详细调查和摸清工程地址条件、环境条件以及保护要求等基本资料,因而设计出来的基坑围护结构在坑外邻近建筑物超载后的稳运性、安全度严重不足。虽然,建设单位发现该情况后,及时另找施工企业采取了加固措施,但是,终因该基坑围护结构先天不足,基坑开挖时还是发生了邻近一厂房严重倾斜、开裂的安全事故,又如某勘察单位接受某市政公司的委托后,对地下给水排管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勘察,并出具了勘察报告。设计单位依据该勘察报告并结合给水排管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了给水排管工程走向及埋深的设计。但是,施工企业按图施工却造成了地面居民住宅倾斜、开裂等严重安全事故。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后经鉴定,方知因勘察单位对地下地质情况勘察不够,勘察报告未能全面反映地质情况,故设计单位据此进行的设计亦系错误设计,施工企业按图施工不可避免地遭遇暗浜导致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往往将建设单位作为被告或者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作为共同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处理不一,有的判令建设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有的判令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因此,正确认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责任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适用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之规定。
1、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侵权民事责任应适用《民法通则》之规定,而不应适用《建筑法》之规定。
《民法通则》调整的范围和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及适用。《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害方侵害相邻建筑物属侵害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属《民法通则》调整。该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属建设单位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土地时侵害相邻方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财产权利,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应适用此规定。
《建筑法》调整的范围和有关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及适用。《建筑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由于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包括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机关,而并不包括建设工程相邻的一方,故该法调整的主体为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以及管理机关,而并不涉及相邻建筑物的所有人或使用人。虽然,该法第五章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规定了建设各方的法定义务,但并未规定发生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时,加害方对相邻一方的民事责任。
证人追偿权管理论文
关键词:保证合同/保证人/追偿权/代位权
内容提要:尽管保证人的代位权与追偿权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二者有显着的区别,在权利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权利的法律性质、权利的功能、权利的行使程序、诉讼时效的起算、是否包括利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法律应当明确区分并分别规定保证人的代位权与追偿权。
引言
保证担保制度涉及到三类法律关系:其一,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主合同关系,该主合同关系也称为主债务关系,它在整个保证担保制度处于基础地位。如果没有主债务关系,就不会发生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更不会因此而产生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保证合同关系。其二,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保证合同关系。依据保证合同,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保证人所负的保证债务从属于因主合同产生的主债务关系,具有从属性与补充性;其三,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属于保证合同的原因关系,通常包括委托合同关系、无因管理关系以及赠与关系。尽管保证人与主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既不影响保证合同的成立或生效,也不影响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的保证债务,但是它决定了保证人在承担保证债务之后对于债务人享有何种权利以及负担何种义务。
从比较法上来看,当保证人与主债务人之间存在委托合同关系或无因管理法律关系时,则保证人对债务人享有三种权利:追偿权、代位权、预先追偿权或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然而,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对现行法是否区分了保证人的代位权与追偿权以及区分二者有无实益存在争论。本文拟从比较法的角度,结合我国现行法的相关规定以及人民法院的两则判决,论述我国是否区分保证人追偿权与代位权以及区分二者的意义,供理论界与实务界参考。
一、保证人追偿权与代位权的从比较法观察
保险代位追偿权法律制度论文
对张姝同志的《保险代位权制度之超越》一文梗概中的观点我不敢认同。该文主张超越保险代位权制度、甚至于废除保险代位权制度(似应称保险代位追偿权制度更贴切,以更好区别于合同法之代位权制度,二者法律意义并不等同),此观点虽标新立异但立论轻率,未瞻后果和给出解决机制,这样的创造性理论值得商榷。此观点对保险的了解是肤浅的,尤其是未从现实上把握,研究保险法仅从一般法理论研究出发而不知保险实务和实践,深入保险公司“偷拳九年”的无名小卒深以为不妥,无名小卒如此狂妄之言论请多包涵。
仅举三例佐证:1、盗窃险如何理赔?如废止了保险代位追偿权制度,保险人赔付了保险赔款,难道破案后公安局从小偷等处追回的受损保品又由被保险人领取,被保险人岂非双倍受偿?因投保而可以受益一倍,难道不惮怕因此引发过多保险道德危险和欺诈骗赔,保险与风险为伍,如此废止对人的趋利避害本能激发的恐怕是负面效应;那剩下的选择就只有捐献给公安局或返还给小偷,要知道追回被盗保品,有的地方的行情是求人的保险公司一般要奖励或者说回扣给公安局百分之十方能精诚合作,我国保险业的生存环境就是如此商机。2、财产险保险标的被他人纵火或破坏,如企业、家庭、车辆、船舶、货物等财产保险如何理赔?3、信用保险如何理赔?
实际上,我国保险公司过去独家垄断经营,即便今日也是姓公的多,轻效益管理而重展业数量,轻法律手段运用而重如何拉到保费,这实际上是一种低水平运行机制。与保险公司考核制度也有很大关联。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代位追偿,各分支保险公司职员并不擅长,吃力不一定讨好,也不一定利于“政绩”彰显,故出现“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保险人放弃代位权的作法”现象,不足为奇,我国国有公有资产浪费非独保险公司一业,此为我国保险经营者的扭曲心态表现。至于个案因从保险代位追偿法律成本上计算得出不划算而弃权,当为对权利的意思自治之行使,当无可厚非,而非可由此主观臆断:超越、废除保险代位追偿权制度有客观事实依据和理由。法律人不应被现实情况的表象所迷惑左右。考各国历史悠久的保险法和保险法学恐也无此废除保险代位追偿权创新说。况保险代位追偿权事实上也是法律人在保险公司生存的一个支撑点,如人保浙江省分公司就曾专门从上海海事法院引进徐新铭法学硕士司职涉外保险代位追偿(涉外保险代位追偿过去一度被无限上纲上线到维护国家主权高度),《浙江日报》还曾专文刊登介绍。从法律人“自私”一点角度看,也不应该“自毁长城”。何况保险代位追偿权制度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上均尚处探索阶段,从我家乡台州之前贤王效文先生的我国第一本《保险学》到给予我保险法启蒙的庄咏文老师的新中国第一本《保险法教程》到王宝树老师在《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一书对保险法研究的概括,保险法研究尚短。学者轻率创新创造,我认为并非佳作。
我认为保险代位追偿权系基于损害保险的补偿原则和法的公平正义原则,是对行为的比较和利益的衡平后理性认识的结果。至于作为障碍的保险责任重合或有人不准确称保险责任竞合,也仍有各个商事主体利益的区别和区分,不能一概而论,况且这种情形仅为保险发达地区之有限一小部分现象。从保险业看,保险人拥有保险代位追偿权有利于提高该行业的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细化经营方式,细分经营手段,完善保险经营架构和模式,促进保险业经营稳定和竞争机制。保险代位追偿权法律制度于法治于经济于国家外汇资金于社会公共利益均有其客观存在价值,从对我国保险业现实的理性考察,保险代位追偿权法律制度则更应当加强而非废止。
财政局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过错责任的追究,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执法水平,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根据《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过错责任的追究,应坚持责任自负、区别对待、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第三条对过错责任的追究,一般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对严重的过错责任,从重处罚。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本机关及下属单位。
第二章过错的界定
人保物保的追偿关系透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同一债权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责任承担学说为出发点,对担保人之间的追偿关系进行分析,为我国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追偿权立法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人的担保物的担保追偿权
经济的发展需要担保制度确保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人保与物保并存的出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同一债权上同时设立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为债权顺利实现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对促进经济合作的达成,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担保方式,当两者存在于同一个债权上时,尤其是当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务,担保人其中一方代为清偿债务后,担保人之间是否存在追偿关系。笔者试以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关系处理为视角对人保、物保并存时的追偿问题做出分析,以期有助于我国法律的完善。
一、人保、物保并存时行使追偿权的前提
(一)理论学说
人保、物保并存时,担保人之间责任如何承担,这是其相互之间是否有追偿权的前提,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①:
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对策论文
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广泛借鉴参考了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赔偿制度,吸收了国内外有关赔偿法理论的优秀成果。但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毕竟建立不久,立法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粗疏的情况,主要的一点就是略嫌简略,操作性差。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问题。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规定,我国行政赔偿责任采取违法原则。但什么是“违法”?赔偿法未作立法解释,理论界的认识也很不统一,造成实践中较大的任意性。然而,从确立行政赔偿制度的本意看,应当明确“违法”是指违反严格意义的法律,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与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我国承认或参加的国际公约等。对此,有权机关应作明确解释。
二、关于职务行为的标准与范围问题。执行职务是产生行政赔偿的条件之一,但对“职务行为”的认定标准与范围,赔偿法未作立法解释,不利于实践中的操作。笔者认为在今后制定实施细则或司法解释中应明确规定职务行为的范围不仅包括构成职务行为本自的行为,还包括与职务行为有关连而不可分的行为,如为执行职务而采取不法手段的行为、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目的所为的行为以及执行职务时间或处所内所实施的行为。也就是说职务行为的标准应采取客观标准。
三、关于受害人及行政主体共同作用形成损害,行政机关应否赔偿问题。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了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致害赔偿责任问题,但对行政机关与受害人共同致害的行政机关应否负赔偿责任及如何赔偿未予规定,但实践中此种损害又确实存在,笔者认为,对此种损害,可参照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混合过错”情形处理。
四、关于返还财产应否包括孳息问题。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处罚款、罚金、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返还财产。”此处“返还财产”是仅指原物,还是含孳息,从该条规定中无法判明其义。从原物与孳息的关系看,应包括孳息。具体作法可通过有权机关作扩大解释。
五、关于内部追偿问题。尽管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8条)、《国家赔偿法》(第14条、第20条)、《行政复议法》(第44条)等都确认了国家赔偿后的追偿权,但是这些条文除了对行政追偿权的职权主体和条件作了几乎雷同和重复的原则性规定外,尚无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追偿权很难具体操作起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追偿权立法。具体来说,应进一步完善追偿权法律关系主体方面的规定、追偿权的期限、追偿金额的确立标准及有关程序问题。
反担保法律制度的有关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这一规定使反担保有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在设立担保时,保证人以其一般财产向债权人担保债务人履行其债务,第三人以其特定财产向债权人抵押或质押以担保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但债权人并不对担保负对等给付义务,债务人也常对上述担保人不支付代价。因此在承诺过程中担保人面临着利益受损的极大可能性,担保风险得不到补偿,与预期利益失衡,显然有悖于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民法原则。反担保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担保人的这一尴尬境地有所改善。由债务人向该担保人新设担保,相对于原担保而言即为反担保。我国《担保法》只规定“反担保适用本法担保的规定”,没有对反担保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过于笼统。但“反担保”和“担保”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究竟如何运用担保的规定,在实践中对反担保如何把握和操作,本文拟就此谈一下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反担保的概念
根据《担保法》规定,反担保是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为保证将来承担保证责任后对债务人追偿权的实现,而要求债务人提供的担保。这里把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的担保称原担保。因此反担保是以原担保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原担保就谈不上反担保,只有存在原担保,在主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务时,由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为确保该担保人追偿权的实现,而要求主债务人或第三人向该担保人新设担保,亦即提供反担保。
二、反担保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和资格
反担保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是提供反担保人和原担保人。原担保人的范围、资格设定在担保法中都有规定。《担保法》第4条第1款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本文认为由债务人提供反担保意味着可由债务人自己提供,也可由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提供。因为反担保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原担保人的合法权益,以获得追偿权的确实落实,在原担保人为债务人履行担保职责后能获取合法对价。从公平、公正这一立法思想出发,对反担保中债务人不应仅仅作字面解释,而应将之扩大至第三人,即由债务人外的第三人提供反担保将对原担保人的利益保障更有实际意义。
对提供反担保者的具体要求,亦即主体资格,对反担保是否有效成立及法律职责的有效履行是非常重要的。其主体资格当然必须具有民法通则中能独立行使民事权力,亦须具有担保中担保人主体资格的法定条件。另外,反担保人必须具有代偿能力,具有代偿能力,才具有担保能力。但是具有“代偿能力”并不是保证人资格的唯一要求。除法人和公民以外的其他组织,只要其能独立开展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可以充当保证人,也可以充当反担保人。但上述其他组织应除去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上述单位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依赖于国家拨款及社会力量捐助。如果他们担任担保人就势必会影响公益活动的开展。另外,除经国务院批准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国家机关不得为担保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也不得为担保人。同样,上述单位也不能成为反担保人。
公司债权人到期债权解决路径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合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有序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及时追索公司债权人的到期债权,就是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文章通过对《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思考,提出当债权人的债权到期时,债权人可以向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追偿,也可以向公司的发起人追偿,还可以向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的股东及股权受让人追偿,更可以向协助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追偿。
[关键词]债权人到期债权;股东出资义务;到期债权追偿
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的治国方针。①而法律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为解决逐渐增加的公司设立、出资、股权等纠纷案件的具体适用问题,《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作为法律的一部分,已经作出了相应规定。公司资本制度不仅是公司股东利益之所在,更是债权人利益的保障。它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规范公司的经营和运作,毫无疑问起到了极大作用。②公司资本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充实资本。公司的资本规模是公司对外担保和信用的基础,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交易安全。尽管我国《公司法》第二十六条和第八十条规定了公司认缴制,而非以前的实缴制,但同时也明确了公司的股东和发起人以其认缴资金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当公司不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时,股东和发起人将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补充责任。故而资本充实对公司债权人权益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③在公司债权人的到期债权通过多种方法均不能实现时,很多债权人百结愁肠却束手无策。此时,如何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债务到期时,作为公司的债权人,既可以向债务人——即公司追偿,也可以向担保人追偿,还可以通过“刺破公司的面纱”向公司的股东追偿等。本文仅根据对《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思考,提出一些观点,希望对公司的债权人追索到期债权能有所助益。
一、债权人可以向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追偿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了债权人可以向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或只履行部分出资义务的股东追偿的法律依据。(一)法条基本理解。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或只履行部分出资义务的股东承担责任时,该股东承担的是补充赔偿责任,即应理解为最多为未出资本金和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之和。既然股东承担的是补充赔偿责任,则其只能在公司未能履行到期债务的情况下,才在本息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二)股东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义务来源。要理解股东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则首先应考虑其出资义务来源,其既来源于约定,也来源于法定。股东签订的《股东协议》中约定了股东需要承担相应的出资义务;同时,为了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第八十九条也规定了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三)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原因。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为什么要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呢?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合同法》的代位权。根据《股东协议》,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拖欠公司注册资金,而公司不能清偿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公司的债权人可以根据代位权提起代位权诉讼,要求股东在其所欠公司注册资金的范围内,履行出资义务,但最多不能超过未出资本金和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之和;第二,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该行为违反了《侵权法》的保护性法规,《侵权法》保护的权益包括财产性权益,债权作为财产性权益的一种,理应受到《侵权法》的保护,股东未履行其应该履行的出资义务的行为侵害了公司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可以提起侵权之诉。(四)债权人及时主张到期债权的必要性。一旦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已经在其应该履行的出资义务范围内承担了补充赔偿责任,其他债权人再提起相同请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是因为尽管从实体法上来讲,债权不同于物权,物权具有绝对性及排他性,同一标的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且物权按照其成立先后有优劣顺序;反之,债权仅具有平等性,而没有排他效力,因此数个债权发生顺序有先后不同,但地位却能平等并存。④但从程序法上,债权反而具有先后差异,在诉讼中,谁先起诉或者申请执行,谁先受益,即先主张权利的人先得利,而法院不会执行回转。这也导致了债权人在发现其到期债权不能实现时,即应该及时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期能及时实现其到期债权,获得应得利益。(五)承担企业资产评估或验资的金融机构的过错责任。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当企业不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时,对企业承担资产评估或者验资的金融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或者验资证明一旦不实,而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除非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需要在其评估或者证明不实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⑤当人民法院依债权人的申请,依法强制执行企业、出资人的财产后,公司的到期债务仍不能清偿,此时金融机构需要在其虚假证明范围内承担过错责任。⑥
二、债权人可以向公司的发起人追偿
国际保险代位追偿知识论文
[摘要]此文所涉案例涉及到国际代位追偿问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由于保险公司积极调查取证,锁定承运人身份,正确选择诉讼策略,规避漫长而又复杂的跨国诉讼程序,并且在责任限制、诉讼程序和平行诉讼等方面认真分析;采取相应对策。最后总结出:跨国追偿应注意争取被保险人的密切配合,善于利用境外追偿资源,巧妙选择方案,广开追偿思路,注意向第三者责任人的保险人追偿。
[关键词]国际航空货运,代位追偿,承运人责任,平行诉讼,境外追偿
一、案情简介
2003年1月”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托运人或被保险人)通过北京康捷空货运有限公司(下称康捷空)深圳分公司和美国华盛顿国际速递公司(ExpeditorsInternationalofWssldngton,Inc.下称华盛顿速递),承运一批通讯设备,自深圳经香港运抵澳门,然后由华盛顿速递代表托运人租赁一架IL—763414型飞机,将货物从澳门空运至东帝汶的包考(Baucau,EastTimor)。康捷空深圳公司签发了航空运单,运单抬头为欧亚航空货物运输公司(Eum-AsiaAviationAirCargoTrasportation,下称欧亚航空),另外托运人与美国华盛顿速递签订了一份货物运输租赁协议。
2003年1月31日,东帝汶当地时间16时承运飞机在包考市附近撞山坠毁,机上六名人员全部遇难,上述承运的货物全部毁损。该批货物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下称保险公司)处投保了货物运输保险,保险公司聘请香港一家公估公司对货物损失进行了公估,并于2003年12月16日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赔款135.3万美元,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出具了权益转让书。保险公司向康捷空及其深圳分公司和华盛顿速递要求赔偿货物损失,均遭到拒绝。
2004年10月20日,保险公司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对康捷空及其深圳分公司提起代位求偿权诉讼,要求二被告赔偿原告货运损失612140美元。2005年1月28日,保险公司委托美国律师在美国纽约南部地区联邦法院,以被保险人及本公司名义对华盛顿速递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货物损失135.3万美元及利息。由于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国内法院直到2005年5月9日才进行第一次开庭,7月26日进行第二次开庭,对案件实体问题进行审理。美国法院于2005年3月10日进行初步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