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供给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9:12: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住房供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住房供给

诠释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调整思路探讨

摘要我国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争议,实际效果也不尽理想。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反思,解读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明确政府责任,维护社会公正,整合公共资源,从而构建多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补充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公共政策

1引言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当前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质疑,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建设标准不统一,供给失衡;中低收入者界定失效,公正性匮乏;制度成本过高,保障性缺失;运作模式不完善,产权不清晰;监管无序、审核不力、分配不公。从上述问题可知,已暴露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各种缺陷。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决策还是具体实行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初衷缺乏准确把握,实施方案和执行过程存在混乱。

2从公共政策角度审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府的预定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众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政府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做评议之前,要把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住房保障“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释”,“既要注重对客观事实的了解,也要清楚政策本身价值取向和政策目标”。

查看全文

多种资源配置城市经济住房供给体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从公共政策角度审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思路调整;结语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初衷缺乏准确把握、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客体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政策定位不够科学,与实际有差距、政策的目标对象宽泛,效果不佳、现行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实行的结果、规避界定中低收入者的失效行为、创新经济适用房运作模式、积极开拓二手房市场、加强廉租房建设、创新金融工具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我国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争议,实际效果也不尽理想。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反思,解读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明确政府责任,维护社会公正,整合公共资源,从而构建多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补充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公共政策

1引言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当前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质疑,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建设标准不统一,供给失衡;中低收入者界定失效,公正性匮乏;制度成本过高,保障性缺失;运作模式不完善,产权不清晰;监管无序、审核不力、分配不公。从上述问题可知,已暴露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各种缺陷。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决策还是具体实行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初衷缺乏准确把握,实施方案和执行过程存在混乱。

2从公共政策角度审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

查看全文

公共政策角度下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探求论文

摘要我国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争议,实际效果也不尽理想。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对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反思,解读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明确政府责任,维护社会公正,整合公共资源,从而构建多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补充的城市住房供给体系。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公共政策

1引言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当前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质疑,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建设标准不统一,供给失衡;中低收入者界定失效,公正性匮乏;制度成本过高,保障性缺失;运作模式不完善,产权不清晰;监管无序、审核不力、分配不公。从上述问题可知,已暴露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各种缺陷。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决策还是具体实行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对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初衷缺乏准确把握,实施方案和执行过程存在混乱。

2从公共政策角度审视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府的预定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众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政府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做评议之前,要把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住房保障“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释”,“既要注重对客观事实的了解,也要清楚政策本身价值取向和政策目标”。

查看全文

房地产泡沫形成的规则

1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2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1)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3)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4)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

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

查看全文

小议保障性住房供应对抑制房价的作用

一、保障性住房与房价的一般理论分析

1、保障性住房的性质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按照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2、保障性住房供给与房价的关系

根据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市场细分理论”,按照消费者之间需求与欲望的差异,可以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大致相同的需求与欲望。从营销理论角度讲,每一个消费群称为一个细分子市场。

按照这一理论,如果以购房者收入作为细分变量,可将房地产市场细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个子市场。保障性住房是房地产市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不仅要求房屋的供求总量均衡,也要求其供求结构合理化。也就是说,其各个子市场的房屋供给量与其需求量相适应,满足不同房屋消费群体的住房需求。只有这样,房地产市场才能实现供求均衡,房价才能保持平稳。反之,结构失衡会导致房价的大幅度的波动,影响市场住房需求的满足,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提供必要的保障性住房是实现房地产市场均衡和稳定房价的主要保障。

查看全文

住房公积金消费及国民经济的影响

摘要: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民生政策,对我国住房消费和国民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本文从住房公积金对住房消费以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入手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住房公积金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住房消费;经济影响

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市场在很大受住房公积金的影响。在房地产市场波动中,住房公积金通过影响房产消费需求、调节房产供给数量规模、影响房产价格等各方面因素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使得住房经济以及国民经济能够向着更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行。

1住房公积金对住房消费及国民经济的影响

1.1住房公积金影响住房需求市场。住房是民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关系国家的繁荣安定。如何让广大民众能够买得起房、住得起房是国家始终考虑的问题。但住房属于稀缺产品,相对与广大民众的经济收入而言,住房消费成本很高,住房消费永远是很多中低层收入阶层无法承受的经济开支,很多家庭面对这样一个刚性需求是无力承担的。住房公积金的出现就是为了提升广大民众的住房购买力问题,让广大民众在普通的薪资收入情况下,也能够提前购买住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需求。住房公积金通过多个方面对住房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住房公积金以贷款方式,让广大民众在住房消费的时候能够获得一大笔资金帮助他们提前完成购房需求。此时,住房公积金对有住房消费的民众而言就是一种贷款政策。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通过缓解通货膨胀解决消费者住房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的通货膨胀率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广大民众的经济收入在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增长缓慢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下呈负增长,这种情况下广大民众无论如何积蓄都很难通过自身的经济能力解决住房问题,也就是说民众在收入固定的情况下长年积蓄获得的消费购买力可能会因为通货膨胀率问题而不断降低,这时通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方式,由国家层面进行管理,国家层面会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对住房公积金作一定的调节,从而解决了通货膨胀率的问题,让住房公积金的购买力额度随着年限的增长而不断提升,从而帮助广大民众更好地实现住房消费问题。1.2住房公积金影响房地产供给市场。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房产供给问题,调节房地产供给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曾经有一段时间泡沫较为严重,哪怕现在还呈现着部分房地产过热现象,尤其是一些商业性的投资住房远远大于刚性住房需求,一方面是房地产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采取捂盘策略导致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因为收入限制买不起房,无房可住。房地产行业的商业炒作行为导致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形成极大的落差,如果缺乏长期的监控手段对此加以干预影响,房地产的这种炒作行为将直接影响广大民众的稳定性。住房公积金政策制度的出台就是为了将房地产市场商业供给行为给广大民众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让房地产供给市场因为有住房公积制度的制约而变得更为合理。首先,通过住房公积金能够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数量,从而降低商业房地产供给对市场影响。广大职工用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方式,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资金建设保障性住房,缓解了住房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和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促进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数量,从而降低商业投资性住房供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最终缓解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其次,住房公积金能够使住房市场结构更加合理化。导致目前住房价格过高以至于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保障性住房数量过少造成商品住宅需求增加最终出现市场供给价格高。住房公积金资金的大量涌入可以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数量,从而抑制商业住房的供给价格上扬趋势。最后,当保障性住房数量不断增加的时候,房产消费者将获得积极信号,从而减少高房价的恐慌,降低对商业住宅的购买需求,住房公积金能够通过影响购房者预期到影响房产市场的供给。1.3住房公积金影响职工住房刚性需求。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中低层民众的住房需求。社会主流人群多为中低层收入阶层,解决这方面人群的住房需求就相当于解决了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刚性住房需求,这是住房公积金出台的初衷。此外,住房公积金的出台还能够缓解我国房地产泡沫问题,能够促进我国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对职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有着极大利好,是解决职工刚需住房的社会福利制度。

2完善住房公积金体系的对策

查看全文

公共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研究

[摘要]公共住房货币化补贴是美国数十年来最重要的住房保障政策。纵向考察可知,其产生和兴起根植于对已有住房数量和质量、政策实施成本、宏观经济周期以及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公平性的考量之中。公共住房建设在选址、设计、质量和设施等方面的失当,使贫困集聚和种族隔离状况加剧,向货币化补贴政策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公共住房集中供给的纠错。但是,以住房流动为低收入家庭创造更多经济和社会福利甚至为种族融合带来更多新机会的政策目标正受到长期以来公共住房建设投入锐减、住房租赁市场日趋升温的挑战,此状况在次贷危机后尤甚。研究显示,仅以满足流动性为目标的市场化战略不会显著改变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由贫困分散到贫困消除,需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并出台就业与教育等支持性住房干预措施。

[关键词]公共住房;货币化补贴;低收入家庭;居住隔离;贫困分散

和多数发达国家公共住房发展进程相一致,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兴起同样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息息相关。以城市化、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各种新的复杂状况,而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的恶化,尤其是贫民窟的存在,往往与贫困、卫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城市犯罪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与住房改革的呼吁。住房改革者们认为,恶劣的居住条件不仅损害了居民的健康,而且也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住房改革者的推动下,部分城市制定了新建或现有住宅的最低可居住标准,并立法限制可能给民众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的工商业开发。但由于长期坚持的自由放任政策与地方自治传统,联邦政府并没有对公共住房进行直接干预,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联邦政府先后两次共拨款一亿美元,通过公共住房建设改善军工人员居住环境,提高工业生产率。但是,联邦政府对住房保障的首次尝试并非出于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环境的意图,而属于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重新退出住房领域。

一、公共住房政策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现实依据人们所持有的观念构建。有关政府应在穷困阶层住房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吁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更为强烈。也正因如此,自由党才拥有国内政治力量以发起重大的联邦事务。1934年美国通过《国家住房法案》,并先后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和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为彼时受到大萧条冲击的“沉没的中产阶级”提供金融援助,并在此后持续增进美国民众住房购买的支付能力。同时,《国家住房法案》授权联邦政府直接为低收入家庭建造出租房。由此,住房保障制度成为正式的制度设计。不同于向自有住房提供的金融信贷制度设计,出于对公共住房可能挤压私人住房投资的忧虑,公共住房政策遇到了强烈的政治阻力,拨付给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一再被削减,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低收入家庭公共住房建设则被国防住房项目取代。1949年,美国重启低租金公共租房项目,颁布《住房法案》。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有义务提供御寒庇护所使民众生命免于遭受寒冷的直接威胁,《住房法案》“让每一个美国家庭在适宜居住的环境中拥有一个舒适的家”的宗旨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一基本义务。然而,伴随着这一远大目标而来的是极度贫困户之外谁还应得到住房援助、援助的形式为何以及谁来负责运营管理、住房援助对住房市场供给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等问题。因此,60余年来,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基于不同时期已有住房数量和质量,公共住房政策实施的成本是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公平性而不断演变的。虽然公共住房的发展一波三折,公共住房总量自1949年的17万个单元发展至1994年的峰值140.9万个单元,大多数公共住房项目还是提供了合适的住房。然而,从外观看,公共住房选址、设计以及建筑质量与设施配备都显见失当。不仅如此,贫困集中和种族集聚是后期公共住房政策设计所致力于扭转的目标之一。此外,高犯罪率和辍学率、管理和维护困难等都影响了公共住房实物配给政策的可持续性。

二、公共住房政策由实物补贴向货币补贴的转向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与房地产调控研究论文

一、住房需求与货币政策

(一)住房需求与实体经济

1.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住宅需求日趋多元化。按购房主体可分为国外需求、本地需求和外来需求;按购房动机与目的可分为自住需求和投资需求,自住房需求还可细分为因拆迁、结婚离婚、家庭小型化、进城务工、为子女上学、就业形成的刚性需求和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改善型需求等(见表1)。

2.收入增长与住房需求。从对住宅需求的细分可以看到,中国住宅市场正处在一个改善性需求和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期,其中,改善性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自1999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持续强劲增长周期,GDP年均增长率9.4%,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9.6%,这为人们改善居住条件,卖旧房、买新房奠定了基础。

3.城市化、婴儿潮与住房需求。1978年改革之初,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8%,到2007年达到44.9%,城市化率年均增长0.89个百分点,而近10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近2000万。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城市化中所未曾有过的,由此诱发的刚性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4.除人口数量外,人口结构也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自建国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三次“婴儿潮”,1963~1974年第二次“婴儿潮”和80年代后期出生的第三次“婴儿潮”,使得未来15年我国25~35岁和35~45岁人口占比重上升,当这些年轻人步入成家立业年龄,购房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将进一步加大住房的刚性需求。

查看全文

货币政策在房地产调控中思考

一、住房需求与货币政策

(一)住房需求与实体经济

1.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住宅需求日趋多元化。按购房主体可分为国外需求、本地需求和外来需求;按购房动机与目的可分为自住需求和投资需求,自住房需求还可细分为因拆迁、结婚离婚、家庭小型化、进城务工、为子女上学、就业形成的刚性需求和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改善型需求等(见表1)。

2.收入增长与住房需求。从对住宅需求的细分可以看到,中国住宅市场正处在一个改善性需求和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期,其中,改善性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自1999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持续强劲增长周期,GDP年均增长率9.4%,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9.6%,这为人们改善居住条件,卖旧房、买新房奠定了基础。

3.城市化、婴儿潮与住房需求。1978年改革之初,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8%,到2007年达到44.9%,城市化率年均增长0.89个百分点,而近10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近2000万。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城市化中所未曾有过的,由此诱发的刚性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4.除人口数量外,人口结构也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自建国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三次“婴儿潮”,1963~1974年第二次“婴儿潮”和80年代后期出生的第三次“婴儿潮”,使得未来15年我国25~35岁和35~45岁人口占比重上升,当这些年轻人步入成家立业年龄,购房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将进一步加大住房的刚性需求。

查看全文

城乡住房重建的财政解决方案论文

摘要: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大量农放倒塌和严重损毁,受灾面积巨大。灾后重建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需要建立大量的房屋,安置百姓,恢复生产。本文指出,农村住房建设仍应采取传统的自建房政策,而城镇非农业人口的住房供给应以政府建设安居房为主,并对城镇非农业人口购房、维修的资金来源及居民倒塌损毁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城乡住房,灾后重建,财政方案,农村住房建设

截至5月31日,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全省20个州337.9万户农房倒塌和严重损毁,受灾总面积达41007万平方米;造成城镇居民住房倒塌(损)153.22万户,总面积2649.97万平方米;全省各类福利院、所、站倒损807所,受灾总面积186.4万平方米。

灾后重建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需要建立大量的房屋,安置百姓,恢复生产。目前,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在灾区建设100万套活动板房,正在通过各地政府对口支援的方式筹资建设,大量灾民正陆续从帐篷搬至“过渡房”中。预计过渡房的寿命一般为3-5年。在此期间,只要不涉及“过渡房”的拆迁,灾民在这些临时住房免费居住。

如何从帐篷过渡到临时性的“过渡房”,再到真正的房屋,是灾后重建面临的重大任务。原则上应在对住房受损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灾后重建住房的规模、重建和加固标准,确定技术要求、套型面积、配套标准等建设规划任务。

农村住房建设仍应采取传统的自建房政策,但应由各所在地方政府提出每个村镇建设规划,明确配套要求和基础设施运营的经费来源和分摊比例,把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应本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房屋的财政补助上,尽量使农民感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具体可由国家财政对每户受灾农户提供不少于2万元的建房补贴。据此计算,仅四川省范围需要中央政府发放受灾农户住房补贴675.8亿元。同时建议迅速启动灾区农村建房信贷政策,帮助受灾农民重建家园。农村房屋灾后建设原则上在原有宅基地上进行。村镇建设发生转移的,由村镇政府另辟土地,作为农民建房用地。在村镇恢复性建设中,应彻底改变村镇建设规划、规范缺失的局面,由建设部统一提出可操作性的控制性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规范,为农民提供可以选择的参与灾后重建的国内知名建筑公司名录,确保农村房屋的品质和抗震性能,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准许进行工程结算和居住。城镇非农业人口的住房供给应以政府建设安居房为主。具体由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并通过房改办或灾后重建办公室,以招标方式引进材料供应商和施工方,建设过程中应免除政府征收的各项税费,最后以实际发生的房屋成本价确定销售价格,提供给通过资格审查的灾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