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7:50: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主导作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主导作用
摘要:审稿是保障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稿件鉴审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但编辑时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发表价值负有主要把关责任,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在审稿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审稿
审稿是保证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方式普遍采用“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由于科技期刊稿件内容的专业性及其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复杂性,以及稿件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稿件的审查是由编辑(包括责任编辑或专业栏目编辑、主编)与编辑部以外的专家共同进行的,而编辑在审稿中起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环节上对此问题仍存在模糊认识和不适当的做法:编辑审稿只是对稿件作形式或规范审查,稿件的取舍过分甚至完全依赖专家审稿意见,在行使审稿职责时不能正确、合理地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理念上未能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和同行专家所处的不同角色和相应的职业优势,明确各自应担负的职责以及稿件审查的总体性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审稿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主导作用。
一、编辑应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
同行专家由于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对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较为熟悉,对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等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其学术质量作出较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并发现文稿中的专业细节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从而为编辑决定稿件采用与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同行专家审稿也可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稿件的评议过于简略空泛;因囿于门户之见,对不同流派学术观点稿件的评审失之偏颇,对处于萌芽状态尚不完全成熟的学术见解采取冷漠、怀疑、求全责备甚至排斥压制的态度: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学术观点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些审稿人对一些交*学科、新兴学科不甚了解,审稿盲目性大,甚至出现错误的审稿意见;个别审稿人甚至对有独创性的文章予以否定,尔后自己主攻该方向,行为道德失范;审稿人对刊物具体情况和审稿要求了解不够,致使审稿的学术尺度把握不准,等等。正如阎西林在《论“外审”的角色定位》一文中指出的,理想的、完美的“外审”专家实际上并不存在,编辑不能苛求同行专家都能准确地判断出稿件的学术价值。事实上,编辑部聘请的同行专家只是履行“同行评议”的职能,他们对作者稿件学术价值的评议是其对稿件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意见对编辑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审”专家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同行读者”。而严格意义上的审稿则是对编辑而言的,其实质是编辑把社会与读者的时代需求转化为内在的选择标准和判断尺度,有目的地根据办刊宗旨和组稿要求,精心地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论文。以满足科技发展和市场及读者需求的过程。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和主编在稿件鉴审中不能简单地依赖或顺应专家的评审意见,而应充分发挥其审稿的主导作用,即编辑基于审稿的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按照期刊宗旨和出版要求,在参照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稿件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进行综合性鉴审和主导性判断,并做出最终的审定。
二、编辑如何发挥审稿主导作用
领导者妥协艺术和主导作用
【摘要】创新型组织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领导方式需要做出改变。与传统领导方式相比,创新型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在领导地位、领导观念、领导行为等方面做出妥协,但需要在团队组织的规划、共同愿景的凝聚、组织学习的推动、合理授权的设计、文化与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组织;领导者;妥协;主导创
新型组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领导是创新型组织发挥创新效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分析创新型组织的特点,探索创新型组织的领导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组织的特点
创新型组织一般以团队为基础,主要从事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度相关的创新型工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应对高度复杂、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场景,有着鲜明的特征。1.创新型组织的成员特点。创新型组织的工作与知识高度相关,需要组织成员在高度复杂及不确定的环境下充分利用个人的知识、智慧与技能予以应对,对个人的知识能力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创新型组织多由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成员组成。这类成员拥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自我价值实现动机,大多能在工作中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决策来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特质使他们更适于应对多变的创新环境,但也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特质,他们往往不崇尚权威,不满足于在等级分明的层级结构组织中被动地接受指令完成程序化的重复性事务。与此同时,他们需要获得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以及开放、宽松、对失败足够宽容的创新氛围与环境。[1]2.创新型组织的任务完成特点。创新型组织的任务复杂度高、创新性强,常常需要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2]在知识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的今天,单个成员精通所有领域知识的可能性日益降低,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专长呈现出更多的异质性特征。此时,完成组织任务,需要组织成员在建立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相互依赖、充分合作,发挥各自的知识与能力专长,创造知识的协同效应。同时,组织成员也需要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创新过程中能够从团队的知识溢出中持续吸收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创新行动中去。此外,由于创新过程的思维活动具有无形性,创新任务完成的劳动过程难以直接监控,甚至很多时候劳动成果也很难在成员间进行有效的分割、度量。综上所述,由于创新型组织任务复杂、不确定性程度高,需要拥有高知识水平的组织成员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需要组织成员进行更多的协同合作、学习互补,这给创新型组织的领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创新型组织的任务完成特点需要领导者有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才能,促进团队成员的知识融合与协同,提升团队的整体创新效率与效能;另一方面,创新型组织成员思维活跃、自治性强的特点意味着传统的领导方式、权力运行方式需要做出妥协性改变,领导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作用,处理好创新型组织管理中妥协与主导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推进组织创新效能的提升。
二、创新型组织领导者的妥协艺术
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评价的客观性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已经为学生设下了一个圈套,然后就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圈套,而且必须是完全进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就常常带有主观臆断性。学生答得对了,马上笑容可掬地问:“他答得对不对呀?”学生答错了,立刻紧锁眉头地问:“这样答对吗?”再辅之以语气变化,学生无需思考,单从老师的语气和面部表情就能判断出答案的正确与否。在这里,教师忽略了评价的客观性,没有给学生以一定的思考和判断的时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辨别老师的语气和表情来代替思考和判断了。
而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往往不置可否,欲扬先抑,进一步倾听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笔者曾听过一个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一节看图说话课,老师指着一幅三个小学生在校园打扫卫生的彩图问:“你们看,图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刻?”几个学生意见不统一,有说早上,有说下午,老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噢,有不同意见。请大家仔细观察,说出依据来。”学生甲:“是早晨,因为扫除都在早晨。”学生乙:“是中午,因为早晨同学们是来上学的,这图上的小朋友是背着书包回家的。”学生丙:“不,不是早上,也不是中午,是下午放学的时候,因为中午放学是不背书包的。”很多学生赞同最后一种说法。这位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急于渗透主观意识,而是把讨论的局面充分展开,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思维和判断能力。如果一开始有学生说出是“下午放学”时,老师就给予肯定的评价,岂不是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知其然”的水平上。
二、评价的层次性
对学生表达的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也是评价的顺序机能的具体体现,其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如果不注意评价的层次性,学生的学习就会停滞于低级水平。有一个老师在要求学生用“穷”字组词时,几个学生先后组了“很穷”,“贫穷”、“层出不穷”,老师的评价全是“好”。“很穷”和“层次不穷”,两个学生的构词能力差别是很大的,严格讲“很穷”是个临时组合的词。这位老师的评价不分层次,全是“好”,一些学生就会满足于“很穷”,影响了“层出不穷”、“一穷二白”、“图穷匕首现”的出现。同样是组词,又一个教师就处理得不错。学生用“身”字组词,第一个学生说了个“上身”,老师问:“还有没有别的?”这学生接着说了个“身体”,老师说“行”。第二个学生说了个“身经百战”,老师说“好”。第三个学生说了个“身临其境”,老师说“有水平”。这个老师分别用“有没有别的”,“行”、“好”、“有水平”对“上身”、“身体”、“身经百战”、“身临其境”等词语的组成作出了评价,层次分明,鼓励了学生寻求好词语的积极性。这样的层次性评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不断发展,使那些有独到见解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不断得到鼓励,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锻炼和发展。当然评价的层次性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而定,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层次的评价。
三、评价的启发性
党委推进科学发展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中共*省*市*区委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进科学发展、选拔使用干部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较好地发挥了地方党委在推进科学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一、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
把干部队伍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加强理论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实践培养锻炼,使各级领导干部把谋事的思路、干事的热情统一起来,具体落实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增强发展意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区委理论中心组的带头作用,利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培训教育与自我学习相结合、调查研究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等方式,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使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深化,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把思想统一到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上来。二是突出能力建设,提高发展本领。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要求,积极创新学习方式,突出抓好市场经济、外经外贸、现代科技、金融工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培训。同时,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广大干部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自20*年以来,分别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经济、科技部门跟班学习,到市委组织部等市直部门挂职学习,到乡镇党委、政府挂职副书记、副镇长,到农村重点帮扶,既锻炼培养了干部,又促进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三是强化作风建设,落实发展目标。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坚持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点、党员干部包村蹲点等制度。以强化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开展“环境建设年”和机关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狠抓学习提高、问题查摆和整改规范,实现了机关作风、组织纪律和干部精神风貌的新转变。以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为目的,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开展“进农家、听民言、察民情、话小康”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造福于民,切实做到察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连民心,感情在一线融合;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帮民富,措施在一线落实。全区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现实,*区委、区政府一班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首先抓工业上,立足当地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先后提出了“工业立区、振兴*、强区富民”战略和“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战略,提出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实干、同心登高”的*精神,强调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突出工业经济、服务业发展、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加快区乡财源、城区园区、新农村、发展环境四项建设,使发展思路更趋丰富完善,更加符合本地实际,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干部群众的热切期望。引导全区各级干部在实践中树立和落实与科学发展观适应的正确政绩观,从总体上保持了思路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年都有新贡献,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促进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立足农业大区、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实施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推进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沼气、通有线电视工程,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坚持每年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小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加快实施,村庄规划调整率达到42%,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39%。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奶业富民”、“高效肉禽养殖”工程,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龙头市场。加快农村信息平台和文明生态村建设,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耕地保护等工作,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质监局主导作用学习感想
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农业规范化项目的开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强了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搭建了质监部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一条用农业规范化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子逐渐清晰。
没有农业规范化,总书记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指出。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规范化既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规范农业生产、保证食品平安的有效措施,也是质监部门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能。农业规范化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必需依靠县委、县政府,各镇、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大家动员起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才干确保工作顺利完成。自以来,县质监局农业规范化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方针,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发挥质监部门在农业规范化工作中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作用,为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县农业发展概况
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农业大县。十一五”期间,县地处川南。县按照“工业强县,劳畜富民”发展方针,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以生猪为主体的一体两翼”战略和以水稻、再生稻为主导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县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52%生猪出栏132万头,仔猪外销113万头,销量坚持全省第一。同时,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卓有效果,水稻单产总产、再生稻产量坚持全省第一,粮食总产达54.28万吨。
二、理顺关系。
局把农业规范化作为服务中心,结合县的实际。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劳畜富民”发展方针和“两个加快建设,两个积极推进”发展战略,将工作进行了合理定位,进一步理顺了关系,实现了农业规范化工作的三个上升”即:将农业规范化从部门行为上升为了政府重要工作,将质监从主动实施单位上升为组织牵头部门,将农业规范化从单兵作战上升为整体推进。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质监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结构性调整。
探析幼教情感素质的主导作用
摘要: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幼儿教师情感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儿童,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企业文化在农电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一、硬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形象
所谓硬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即物质文化。它是指企业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诸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整齐规范、健康向上的硬文化建设,能够在职工中产生自豪感、归属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无形中增强了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了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企业形象。牟平供电公司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外在形式的建设,全面开展了环境“五化”工作,建立起图书室、职工俱乐部、塑胶篮球场,使职工在工作之余有休闲娱乐之处,陶冶了职工的文化情操。该公司还以巧妙构的思将浓厚的文化底蕴隐藏在物质基础之上,使一件件看似平常的物品,在丰富的文化理念的映衬之下,别具风采,具有鲜明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激励作用。例如在一楼大厅布置的党团员天地、在大厅醒目处悬挂用于记录重大活动的电子在屏幕以及每层楼梯的交界处镌刻的名言警句,使职工步入工作场所,就感受到一股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文化氛围在包容、在融
化、在鞭策着,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中介文化:建立高素质职工队伍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中介文化即管理文化。它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它一般包括“硬管理”,如各种制度规定等强制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软管理”,如舆论宣传、领导示范、树立典范等非强制手段来无形地控制人们行为的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不仅重视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更注重培养和树立职工的现代管理观念和意识,形成自我管理机制。
牟平供电公司精于管理文化之道,以人为出发点,借助文化效应,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激励和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术水平,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强的文化动力,推动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慈善文化的主导作用探索
本文作者:张英陈洁茹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慈善理念的生成与培育是慈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应倡导和谐健康的慈善文化理念,努力培养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慈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慈善理念应融中国传统慈善理念和社会主义道德为一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感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理念。政府要加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宣传,加大对慈善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律研究的投入,注重现代慈善理论的研究,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念的内核,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慈善观念不仅仅靠恻隐之心,更需要相应的教育塑造和文化养成。根据2005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的精神,慈善文化建设要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把慈善纳入到公民道德塑造的范畴,培养公民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慈善文化的舆论环境。目前,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捐赠数额上升。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特大地震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慈善捐赠总量与人均捐赠数量仍相对较少,特别是“郭美美事件”后,社会公众的捐赠热情锐减。总体上看,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程度不高,慈善意识在全社会尚未普遍形成。据有关调查显示,大约28.8%的人不知道有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组织,有62.9%的人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省市是否有慈善总(协)会,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会对陌生人进行救助。很多人虽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捐赠渠道还是通过政府号召、单位或学校组织,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普通人起不到太大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碰撞激烈,一部分人迷失在物质利益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因此,要培养慈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是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树立慈善典范、开展慈善活动、进行慈善宣讲等方式,在全社会弘扬慈善美德和互助友爱精神,让更多的人明白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社会责任。通过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文化建设的潜能。
慈善文化建设应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这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全社会没有一部总的慈善事业大法,慈善事业得以实施与发展的依据和保证缺乏。政府应加快推进立法工作,为慈善文化的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创设完善的法治环境。加快慈善立法,不断完善涉及慈善事业的各类法规。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都指出,要依法推进慈善事业,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必须推进有关发展慈善事业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法》,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基本的和战略的定位;各级政府应积极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地方法规政策,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多层次的法规政策体系。逐步确立完善的慈善税收制度和政策体系。通过提高慈善捐款税收的比例,实行凡是向慈善组织捐赠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确实让广大的捐赠者能享受到免税的好处,调动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就激励企业捐赠而言,200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把捐赠扣除比例从原来的3%提高到12%,相对于美国、俄罗斯的10%,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水平。但目前企业并不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这说明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还应从大力宣传企业免税政策、保障税收政策实施的统一化和公平化、简化捐赠免税程序等三方面入手,建立制度保证,完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捐赠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使用行政手段、税收手段让慈善不仅利他,而且利己,在体制环境上给慈善事业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合理的运行机制,使捐助者能够得到来自社会舆论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及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和完善包括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媒体、公众的监督与评估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以此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的约束制度。在财务制度方面,应当确立捐赠财务的追踪、反馈、公示制度,提高慈善捐助的透明度;在行业自律方面,确立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快行业自律制度的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审核评定慈善组织的资质并确立起慈善组织内外部的监督机制。政府要让募捐、捐助、评估、监督等机制健康有序地运转,通过法律和政策让民众明白政府倡导、鼓励什么行为。
慈善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这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分配慈善文化建设资源,为慈善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进行总体部署。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对专项慈善惠民工程的投资。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慈善文化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慈善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政府用于慈善文化建设的资源来自全体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享有平等的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和服务是我国公民的权利。因此,政府要把统筹城乡居民之间、区域之间、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各层次受教育水平者之间的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和服务作为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做到各群体平等享受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公平接受慈善文化教育、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慈善文化建设平台。慈善组织机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其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慈善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国慈善机构数量与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大多分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一级。截止2009年,我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从业人员有60万。因此,政府要鼓励发展慈善机构,开放民间组织从事慈善的空间,理顺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确立民间为主政府为辅的慈善机构运作格局。2008年,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从战略高度揭示了发展慈善事业的当代意义。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慈善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广泛开展慈善文化建设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慈善事业心理积淀。因此,政府应成为慈善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保障力量,通过确立慈善文化建设原则、倡导和谐慈善理念、建立相关法律保障、合理分配文化建设资源等途径全方位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体育教学中学术主导作用综述
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出发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各个器官也正在不断地发育完善,同时也很脆弱。教师的教学计划应该根据学生的体质来进行调整,适应学生生理发展规律。比如说这个时期的女学习是生理初潮到来的时期,身心变化的起伏很大,我们的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加强课堂互动性和协商性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会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发挥体育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并且通过学习小组和竞赛小组以及小游戏等的设计来使得学生能够主导课堂,对课堂进行管理。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重视与学生的课堂沟通,这样,学生往往能敞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充当了课堂主体。
高职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综述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理念课件制作教学设计主导作用
论文摘要:高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是教学理念、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从各方面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已经发展有许多年了,在部分高职院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还只是在大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并着重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层面上大做文章,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却认识不足,使得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与大家共享。
一、高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只求教育技术更新,不求实际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对纯理论知识大多不感兴趣,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自然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推广这一教育技术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到教育技术,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计算机、录像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工具或手段。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实体技术,它还包含教育的属性,是把教师的知识、经验、授课艺术等融人整个教学过程,并同上面所说的实体技术有机结合,开创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高职多媒体教学,很多只重视实体技术,并不考虑这些技术的课堂运用,尤其是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会引起何种变化了解得更少。例如,有些课件只把原来在黑板上的板书、挂图通过计算机、投影机显示,而教学方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这种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最简单的应用,是把原先的黑板变成“电子黑板”;有些课件内容倒是很丰富,信息量也很大,但展示速度快,对信息量大了之后如何进行教学缺乏研究,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如此多的信息,成为“观光客”,教学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