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4:45: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职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民警专职化情况汇报
*派出所积极探索勤务工作模式,大胆尝试社区民警专职化道路,并取得明显实效。自率先实行责任区民警“一区一警”工作制以来,该所民警的办案能力、工作积极性及群防群治工作成效等多个方面明显提高。同时,由于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问题得到及时查处,群众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派出所成立于2008年9月,辖区内行业场所众多,
治安状况复杂,为了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勤务工作模式,该所在充分酝酿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2月中旬开始,正式启动以社区民警专职化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警务建设,在全局率先实行了责任区民警“一区一警”工作制。
实行“一区一警”后,为了确保社区民警能真正沉下去做好责任区工作,以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效,该所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完善和保障:一是明确社区民警工作职责。规定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阵地就是社区警务室,并着重做好五项工作:社区安全防范网络的组织、联络,治安管理的服务与检查,社情民意的收集、上报,协助社区(村)调处矛盾纠纷及配合刑事民警开展案件线索的调查,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明确内部保安跟班制和社区民警日常工作联勤制。按每名社区民警配备一名内部保安进行配置,不足部分从社区保安队伍选调,在此基础上,规定相邻的两个社区民警实行日常工作联勤,相互配合。三是明确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和相关要求。规定每个社区民警一周确保有三天能到社区工作,社区民警到社区工作时必须先到社区警务室和社区居委会报到并定期召开社区民警工作交流会。另外,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经常到社区实地查访了解民警的工作情况和见警率、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四是明确值班接处警等日常工作运转机制。派出所值班分五班轮转,采用接处警主、副班制和办案坐堂制,并以班为单位,每个民警轮流负责接警、巡逻、办案。
实行社区民警专职化后,*派出所在以下五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是民警的办案能力和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专题辅导和严肃工作纪律要求,该所民警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接处警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现该所110接处警工作已基本达到了专职接处警水平。同时,以前的专职接处警民警调到社区民警岗位后,学习办案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有了更加多的锻炼机会,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专职工作范化建设思考
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经济成份、利益分配、就业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以及社区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于承担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市社区的组织、推动和实践职能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新的压力,也是一种新的挑战。积极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健全和完善以社区党员队伍为核心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管理体制,成为巩固党在城市社区的执政基础、提高党在城市基层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
一、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规范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就总体而言,我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是一支作风较硬、能力较强、奉献精神较好的队伍,但也不必讳言,还存在不少“不适应、不符合”之处,具体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照为社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有不相适应之处。随着城市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员由各色各样的单位涌进社区,迅速膨大的社区人口也带来了大量原属于单位体制下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必然增加社区党组织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难度。行政性的、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于形势的要求,以服务群众为主导的软性管理方式开始走上前台。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希望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优质服务的愿望十分强烈。但从实践的情况来看,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应对这种转变、应对这种需求的准备不足,把握群众需求、提供高效服务的能力有明显的不相适应之处。
2、对照上级党组织部署的工作要求有不相适应之处。由于单位体制的逐步改变,各级组织布置的涉及社区的工作任务也逐渐增多,主要由各级社区专职工作者来组织实施完成。客观地讲,任务的完成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从投入、产出的比较上可以看出,这其中社区党组织与社区专职工作者往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任务的完成是艰难的。排除客观条件的制约,执行力的不足才是真正内在的局限。勉力为之的最终结果是难以提高工作绩效,也影响到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3、对照构建“和谐社区”的奋斗目标有不相适应之处。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区”因而也成为社区居民群众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但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谐社区”的建设任务显然又是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全新挑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我国人大代表专职化评析论文
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制度上的建构,又有观念上的转变。因此专职化的实施措施也就是综合体系。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湖南省代表团提出的首份议案就是要求设立专职人大代表。该议案认为,目前的兼职代表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和任务,人大会议结束后,各级代表都回到了自己的单位,没有更多时间、精力、财力去体察民情、民意,了解本地区各方面的情况。即使在开会前收集了解一些情况,也仅限于本行业、本单位,没有全局性。代表想全面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也无足够的时间、财力和物力保障。因此,设立专职代表,可以使代表集中精力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大代表通过互通信息,全面反映各方面的情况[1]。对于人大代表的专职化问题,理论界已经提出不同的意见。然而,作为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出有关这一方面的议案则是第一次。这也说明人大代表的专职化问题已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界的讨论,更重要的是身临其境的人大代表已经认识到兼职化所带来的各种弊端。那么,人大代表的兼职化会带来哪些弊端?而要实行专职化又应当如何操作?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些探讨。在进行具体的论述前,先了解国外有关议员专职化的情况。
国外有关议员专职化的特点
就世界各国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来看,有的属于专职的议员,有的属于兼职的议员。但从现代国会制度发展的要求上看,实行议员的专职化是一种普遍趋势。在已经实行专职化的国家中,以美、英、法、德等国最为典型。总括这些国家的做法,其议员专职化制度体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用宪法将议员的专职化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得违反。如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六款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被任命担任在此期间设置或增薪的合众国管辖下的任何文官职务。凡在合众国属下任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任何一院议员。”瑞士联邦宪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联邦委员会[2]委员以及由联邦委员会任命的官员,不得同时兼任国民院议员。”换言之,国民院议员不能由联邦委员会委员或政府其他官员来兼任,从而排除了议员兼职的可能性。法国宪法尽管没有直接规定议员不得兼职,但是却授权有关组织法对议员不得兼职作出具体规定,从而使禁止议员兼职具有了宪法依据。其他国家的宪法对此问题的规定大致相同。这些国家之所以规定议员不能兼任其他职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如果议员兼任其他职务,容易使议员分散精力,从而不能高质量地履行议员职责;二是如果作为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议员兼任其他职务,往往会造成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集于一身[3],从而使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流于形式。
第二,规定了议员的年薪制度。年薪制是议员专职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议员专职化的国家中,国会议员不仅仅是一种“称谓”,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的。既然是职业,如同其他职业一样必须有薪金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年薪作为基础,议员的专职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凡是实行议员专职化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规定了议员年薪。如美国议员的年薪是75100美元[4],英国议员每年12000英镑,荷兰下议员年薪为70000盾[5]。从年薪的标准上看,这些国家议员的年薪与其他行业人员的年薪相比,都保持了较高水准。如美国议员的年薪就相当于行政部门副部长的薪水,而众议院议长的年薪与副总统、最高法院首法官大体持平。议员的年薪之所以保持了较高水平,主要是因为,国会是权力制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议员的薪水低于其他部门相应工作人员的薪水,既削弱了议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也会形成议员的地位低于其他公职人员,从而无法形成制约机制。
社区专职规范化管理试论文
根据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我市从2004年6月开始,利用一年时间,在**市和**区开展了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我市的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就在全市面上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刚才,**区和**市两个试点单位对各自在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分别作了交流,讲得都很好,各具特色,也比较有成效。下面,我根据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一年来,全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试点单位把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去年召开的全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作为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的有力举措,加强领导,探索实践,各项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试点合力。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以及各试点单位的有关领导同志,充分认识到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始至终按照各级的目标任务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自觉履行职责,制订详细方案,落实试点举措,有序开展工作;自始至终把握试点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合力推进工作;自始至终认清试点工作的探索性和艰巨性,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宣传,保证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稳定,良性推进工作。在整个试点期间,市有关职能部门召开的碰头会就达到xxxx。与此同时,市、辖市(区)两级试点工作办公室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把握工作进度,加强组织协调,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要求,如期完成试点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2、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理论指导。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试点单位把调查研究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摸索规律。市委组织部、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为了研究制订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多次深入基层,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听取试点单位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钟楼区以试点为契机,从构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新体系、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能力建设新体系、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职责新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机制、如何畅通社区专职工作者“上”与“下”的渠道等六方面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并落实责任,撰写论文,用于指导实践。溧阳市结合社区的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在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的模式上突出了“三个转变”,即,在领导机制上由各自为战向整体联动转变,在管理机制上由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在目标机制上由短期行为向长期规划转变。
3、注重学习借鉴,把握试点方向。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试点单位的有关领导同志坚持把学习作为有效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拓宽工作思路的重要途径,作为确立各类政策标准的重要依据。一方面,认真学习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经费等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学习中办转发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省委组织部《关于将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通知》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领会文件精神,明确试点目标,把握试点方向。另一方面,学习社区建设先行地区关于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试点工作启动之初,市民政局牵头组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和试点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先后赴深圳市、佛山市、宁波市和杭州市,学习考察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方面的特色做法,大家既拓宽了视野,感受到先进地区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先进理念、规范管理和资金投入等情况,又看到了自身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做好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积极探索实践,积累试点经验。任何借鉴经验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成为切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措施;任何创新理念必须通过实践转化,才能成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中的探索实践,高度重视对试点单位的实践指导,使各类文件和政策措施的制订,具备了比较客观的实践基础。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制定计划,借鉴社区建设先行地区的做法,开展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培训。同时,指导溧阳市和钟楼区做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拔任用工作;指导钟楼区结合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实际,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职责和年度实绩考核办法,并付之于实践,较好地激发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积极性。钟楼区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市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中心、组建“讲师团”、制定培训规划,初步建立了“有基地、有人员、有目标、有内容、有考核”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体系。
强化六项措施 推进调解主任专职化建设
今年来,区司法局按照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调解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工作的一系列指导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求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的最佳结合点,采取六项措施狠抓了村级调解主任专职专职化建设,形成了由党政领导挂帅、司法所牵头、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强化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全面改革调解队伍管理模式,不断加强调解队伍的组织建设、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和业务建设,实现调解主任专职化、调解业务专业化、调解工作规范化。构全面建立调处及时、运转有序、合法高效、保障有力的人民调解队伍新体制,健全和完善全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使其成为化解和调处社会矛盾纠纷更加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一是抓基层调解组织网络建设,选配高素质的村(居)专职调解主任,实行调解主任专职专用。区局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实际,建立以区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为统领,乡镇(街道)司法所为纽带,村(居)调委会为基础,调解小组及“十户三员”(法制宣传员、纠纷信息员、人民调解员)为依托,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立体防范“大调解”体系。经过司法所和村(居)委会严格考察推荐,一大批懂法律、政治可靠、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热心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经培训合格,由区司法局统一颁发证书,持证上岗调整充实到调解主任岗位上来。基层调解主任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文化程度、工作态度、责任心得到提高。至目前,全区各乡镇(街道)已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12家,调解人员1120人(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11家有调解员202人,村级调委会201家有调解员918人)。
二是狠抓调解主任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提高调解主任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讲奉献、群众威望好的调解主任队伍。区局制定下发了《加强调解主任教育培训和例会制度》文件,定期组织全区调解主任进行队伍整顿和业务技能培训,将考试成绩作为年度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各所坚持每月例会制度,采取培训和以会代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调解主任教育培训力度。对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调解技能和工作水平,增强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年各所共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28次,培训人数达900余人。
三是建立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司法所与各村(居)专职调解主任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普法宣传、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量化分解,与工资、补助挂钩,实行月考、季评,年终总评,奖惩兑现。对矛盾纠纷调处不当、控制不力导致矛盾纠纷激化、或预防、控制不力出现越级上访事件的,司法所对其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建立健全调解主任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各乡镇(街道)建立调解主任工资、补助专项资金,村(居)调解主任月补助,由乡镇(街道)财政全额负担,定期拨付到司法所,由司法所负责发放,确保足额到位;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有集体收入的村(居)可以在乡镇(街道)补助的基础上,每月适当增加部分补助。使调解主任的月工资由原来的20元增加到现在的80元,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一批重大的、群体性的、易激化的社会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矛盾纠纷在其耐心细致的工作下纷纷得以解决。
领导在专职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我市从2004年6月开始,利用一年时间,在溧阳市和钟楼区开展了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我市的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就在全市面上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刚才,钟楼区和溧阳市两个试点单位对各自在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分别作了交流,讲得都很好,各具特色,也比较有成效。下面,我根据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一年来,全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试点单位把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去年召开的全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作为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的有力举措,加强领导,探索实践,各项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试点合力。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以及各试点单位的有关领导同志,充分认识到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始至终按照各级的目标任务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自觉履行职责,制订详细方案,落实试点举措,有序开展工作;自始至终把握试点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合力推进工作;自始至终认清试点工作的探索性和艰巨性,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宣传,保证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稳定,良性推进工作。在整个试点期间,市有关职能部门召开的碰头会就达到6次。与此同时,市、辖市(区)两级试点工作办公室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把握工作进度,加强组织协调,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要求,如期完成试点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2、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理论指导。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试点单位把调查研究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摸索规律。市委组织部、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为了研究制订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多次深入基层,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听取试点单位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钟楼区以试点为契机,从构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新体系、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能力建设新体系、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职责新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机制、如何畅通社区专职工作者“上”与“下”的渠道等六方面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并落实责任,撰写论文,用于指导实践。溧阳市结合社区的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在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的模式上突出了“三个转变”,即,在领导机制上由各自为战向整体联动转变,在管理机制上由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在目标机制上由短期行为向长期规划转变。
干部专职化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事务运行管理机制,特别是推进农村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街道通过深入走访、座谈调研,结合市委组织部《关于建立农村主要干部规范化管理机制的意见框架》和本街道实际,制订出台了《街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事务运行管理机制的试行意见》,开始探索实践村干部专职化之路。
一、村干部专职化主要内容
《试行意见》分别从积极推进农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全面实行农村干部上班固定工时制、切实加强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运作、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干部考评机制、规范专职干部薪酬标准五个方面对加强和规范村级事务运行管理机制作了规定。而农村干部专职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原则上:一是分类管理原则。推进农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分专职主要干部和专职非主要干部两个类别。专职主要干部从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选任。专职非主要干部主要从事村日常事务的处理及为村民群众服务等服务类岗位,从村两委会成员中选聘,确因工作需要也可从村两委会成员以外选任。专职主要干部和专职非主要干部的选用条件作了统一规定,但采用不同选用程序:
(1)专职主要干部的选用程序:先由各行政村主要干部结合本村、本人实际情况对照农村专职干部选用条件向所在农村总支提出专职化申请;农村总支综合现村干部平时工作情况,提出选用人选初步意见,报请街道党工委审核同意后,确定专职干部人选,并报市委组织部审核备案。
(2)专职非主要干部的选用程序:由各行政村党组织具体负责实施。专职人选由村两委会提出初步意见,可优先从村两委会成员中选用,确因工作需要也可以从村两委会成员以外选用。专职人选须经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相应农村总支和街道组织办备案。在任职期限内,各村党组织可根据选用人员平时工作表现情况作适当调整,并报街道组织办备案。
二是精简实效原则。对符合条件且能脱产进行全日制上班的村主要干部,街道鼓励他们实行专职化,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村庄建设发展上。而对各村专职非主要干部,街道主要通过核定职数的方式来保证既有人办事,又不致于人浮于事。根据文件规定,在册户籍人口200户以下的村原则上设1名,201-500户的村可设2名,501户以上的村可设3名(也可少设)。情况特殊村,可根据事务工作量和村级集体经济承受能力等情况,经街道批准同意后适当增加职数。大学生村官不占村专职干部职数。结合农村专职干部的选用,同时做好选好配强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实行一人多岗、交叉兼职,并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正常性地开展民政残联救助、劳动就业保障、卫生计生、外口管理服务等便民服务事项办理工作。村文书、妇女主任、大学生村官等人员原则上都在便民服务中心(大厅)进行办公。
关于乡镇农村指导员专职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两年来,××县农村指导员工作运行良好,成效显著。但对乡镇派出指导员的管理是农村指导员工作中的一根软肋,由于乡镇派出的指导员是农村指导员队伍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组成部分,普遍存在工作职责不够明确、精力不够到位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乡镇派出指导员的作用,原创: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2005年××县把××镇确定为乡镇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试点单位,积极探索乡镇农村指导员专职化工作。现以××镇试点工作的个案为例,对其几个月来的乡镇指导员专职化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然后由点及面分析乡镇推行农村指导员专职化过程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一、××镇实行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工作概况
××镇位于××县城西南面,全镇土地面积为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75%,人口31973人,2004年人均收入2272元,是全县25个欠发达乡镇之一。全镇设一个办事处17个行政村,镇机关工作人员共65人,其中行政28人、事业37人;班子成员12人,正副职调研员2人,长期生病不能正常参加工作1人,带薪读研究生1人,年龄在50周岁以上4人。
(一)主要做法
1、择优派人。在选派专职农村指导员时,着眼于选派能力强、志愿服务农村、群众欢迎的干部,面向全镇正式在编的年龄在53周岁以下(195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行政、事业人员(不包括县管干部),采取指导员与村领导班子“双向选择、竞争择优”办法,公布指导员的候选人员名单,先由村民代表初步选择自己想要的指导员,由指导员初步选择自己想去的村,在双方选择意向的基础上,再由镇领导班子结合指导员的能力和各村的难度系数择优派人。最终挑选了6位行政人员、11位事业人员,聘为全镇17个行政村专职农村指导员,聘期为一年。
2、明确职责。
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思考与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锡山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阶层价值取向的分化,极易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社区在调处社会矛盾和纠纷中,既能够起到减震器作用,也可以避免政府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直接对立,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最初的萌芽阶段。社区专职工作者处于社区建设的第一线,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尽快建设和提升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符合的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深化社区建设基础环节的当务之急。结合锡山区社区建设工作实际,笔者就锡山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掌握了较为详实的工作材料,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就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粗浅的设想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区于20*年初撤市设区,目前有人口40.157万人,共39个社居委,77个行政村。现有社区工作专职人员362人,从人员组成结构看,主要由社区(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与社区专项条线工作人员组成。其中,社区(村)两委会班子成员215名,社区专项条线工作人员92名;从文化程度看,中大专以上学历276人;从政治面貌看,党员208人;从年龄结构看社区专职工作者30-45岁的219人,平均年龄40岁。
近年来,锡山区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优化公共服务形式,倡导和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初步确定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三年工作目标,明确要求三年内全区范围内力争培养取得一定资质认证的社区专职工作者100名,为社区建设提供充裕的后备力量与人才支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区的社区建设专职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优化。一是以换届选举为抓手,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2007年是换届选举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密部署,依法实施,按照上级换届选举专题会议精神和相关文件要求,在选举方式、候选人员资格要求等方面明确要求社区居委会新选出的班子成员的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以上的应不低于80%,班子成员中女性应占一定比例。通过民主推荐、依法选举、公示选举结果等法定程序,调整和充实了一批年纪轻、文化高、能力强、作风正,热爱社区工作的新生力量,社区专职工作者在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和提高,为全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以公开招聘为手段,拓展社区专职工作者引入渠道。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运用公开招聘的方式,由区组织部门出面,面向社会,根据培养年轻干部的计划安排,启动“大学生村官”实事工程,筑巢引凤、吸贤纳义,号召社会有志之士、高校毕业生等投身社区建设。通过对社区空缺岗位信息公开、操作流程公开、招聘程序公开、招聘结果公开等主导环节的严格把控,把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社会人才吸纳进来,为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规范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整体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业务水平。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社区专职工作者业务培训的力度,区、镇(街)切实根据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总体要求,实行社区干部分类培训。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充分利用换届选举带来的良性工作效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组织对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进行业务能力的系统培训。一方面,聘请资深专家采用集中学习、以会代训、专题讲座、村(居)民论坛、研讨交流等方式针对新时期下的农村工作、社区建设工作等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专题的讲座、授课与交流,增强其感性认识与理性研究,提升理论水平,改变思想观念,丰富工作方式与手段,提高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为契机,鼓励广大社区专职工作者踊跃报考,明确要求各社区(村)确保一名人员参考,为社区拥有更多的取得相应专职资格认证工作人员提供基础保障。截止目前,全区分别有35人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和6人取得了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证书,为社区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加强与兄弟市区的横向联动,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建设等工作的宝贵经验,拓展工作视野,大胆实践,培养和提升其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水平。二是深入推进“服务进社区”活动,增强社区专职工作者服务能力。2008年,区委、区政府从构建具备锡山特色、功能完备、覆盖全体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总体目标任务出发,全面推行了“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确定了以“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自助互助服务、党建服务”为主的四大服务体系,制定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三年目标任务,对目前社区承接的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与筛选,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运作机制。积极探索了便民利民服务、自助互助服务的有效开展途径,社区通过开设司法援助、健康咨询、家政服务、群防群治等服务内容,对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职责、服务环节、服务流程、办事时效等进行明确,不断加强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服务理念与服务能力,发挥了基础性的协调作用。
干部职业化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工会工作面对着全新的环境,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难、开展活动难、维权难”的三难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除法律、政策环境等因素外,关键就在于实现基层工会干部职业化。
基层工会干部兼职带来的问题
目前,基层工会干部兼职的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工会干部非职业化给工会工作带来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工会主席维权底气不足。在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会主席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作为经营者的雇员之一,工会主席与企业经营者身份地位实质上的不对等,使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只能是形式上的“维持”。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席维权底气不足,小心翼翼。
基层工会干部的主要精力不能全部放在工会工作上。在非公企业由于工会工作得不到企业主应有的重视,工会工作内容都是费力而又不讨企业行政好的事情,所以,久而久之,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受到削弱,工会工作只能是应付差事,或是被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基层工会干部学习培训得不到落实。新时期随着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多元化,给工会干部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如果基层工会干部是兼职,学习培训时间就很难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