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3:19: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业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管专业系学生实践汇报
这个星期我也有机会去听名人们的讲解他们的心得,经验以及对生活的一些体验。真的是抑制不信自己那颗激动的心。见习,可以让我在踏入社会前做那么小段预备演练,可以对公司管理有一个初步的实践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书本知识在见习中得到论证。
十一月二十九日,学校为我们邀请到了韶关市就业指导中心的田部长,他为我们解读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以及大学生在创业中,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他讲到:
㈠现在学生只拥有专业可是不行的,如今企业提供的岗位可几乎都是多元化,岗位兼容性也很强,要求不仅仅是对你的专业要求上,同时得有较强的填写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㈡讲读了三个计划:第一创业引领计划,第二实施岗位招展计划,第三就业服务,援助计划。在我们学校已经开始了三个计划中的每一个,这可以点燃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促进大学生稳定灵活地就业。第二个计划是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坚定的创业思维。第三个计划中,国家启动零费为公众提供就业服务,同时也讲到了高校毕业生(往届,应届及在校生)创业时国家提供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在拿到工商营业执照后可以享受零注册;开业两年内零息贷款,税费减免;开业半年后有一次性的奖励,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㈢大学生就业时,目光不要仅仅盯住竞争极大的公务员这个职业,不要只盯住工资数目大小,必须得看社会保险及国家规定的一切福利待遇,不要小瞧工资少的实习,实习是一个非常有用武之地的,经验积累过程会为以后就业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第二天,听人力资源主管胡女士的报告。她主要讲到:①公司非常地注重技术,研发人士,他们大多数是从名牌大学,国外精英中选拔出来的,因为研发是公司的重点,核心,同时公司也为动技术创新者进行不同方面的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生命力。②公司为员工提供双轨道晋升通道:办工室和技术人员。一个普通员工在进入公司后,可以通过不断地积累来提升自己,通过内部招聘来晋升,公司的管理员都是从有一定经验技能的员工中选择的,因此,公司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公司采用的是品级、衔级、等级制工资制度,但无论哪个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工作年龄大,工资就高,就如雪球,越来越大。④公司是一种和谐的文化,员工进入公司后,一般都是5年的工作合同,这样让工人有一种归属感,减少员工的流动性,降低成本,更是有利于企业的稳定。
院校学术组织建设诠释
摘要:分析了普通工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以及深入研究的背景,提出了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给出了预期的研究特色和成果。
关键词:基层学术组织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组织设计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普通工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是按学科、专业设置的基层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性的学术组织,基层学术组织中的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直接面对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等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管理、发展功能,对于普通院校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目前状况下,一方面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院(系)管理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普通院校开始实行学院制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学校(学院)-系”两级管理形式,转变为三级管理形式,主要的类型有:“学校(学院)-学院(院系)-专业系(教研室)”型式。不可否认的是,若我们仅追求形式,充实内涵不够,则可将这种形式看作是传统结构的“升级版”,其中的大部分学院仅是院系的翻版,而专业系仅是“大教研室”,虽然组织名称发生了变化,但组织文化、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正因为如此,研究如何搞好基层学术组织的各项建设工作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我校2008年修定的基层学术组织工作条例(例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室(专业系)工作条例》等),分析我校2009、2010两个年度各院(系)、专业系(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学术组织工作状态、教学科研管理状况,认识到我校各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地位逐步提高、工作活力不断增强。但目前仍存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从学校、院(系)来看.其问题表现为:
职能部门HSE职责实施计划
前言
HSE管理体系的组织、监督者是各级职能部门,在推行HSE管理体系中,落实各级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对于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油田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炼油化工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销售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和《施工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出《职能部门HSE职责实施计划编制指南》,以指导各级职能部门落实HSE职责,编制HSE实施计划。本标准规定了职能部门编制HSE实施计划的一般原则,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依据本指南编制的部门HSE实施计划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在部门总体工作计划中体现,但要满足Q/SHS0001.1标准、企业HSE规范和本指南的要求。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安全环保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工程研究院
林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摘要: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林业可持续发展要培育专业技术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导致。该文阐述林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分析林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加强林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林业经济;发展;林业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关于加快林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一带一路”愿景为指引,以共建林业建设,共赢林业发展为理念,让林业走出去的发展思路使我国林业经济健康发展。我国林业资源丰富,由于之前过度追求林业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发展,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发展需要依靠人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对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针对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少、林业工作人员培训不足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积极助力林业经济发展加强林业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源健康管理,带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等对策。
1林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林业系统人力资源管理
林业是利用林木自然特性从事培育保护等相关活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发展需要负责从事管理林业相关工作部门实现林业生态社会效益统一,林业经济发展要兼顾社会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绿水青山的有力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化人事管理,通过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组织,达到企业发展目标。在企业人员招聘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有效经济效益,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组织成员视为可开发资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停留于对员工进行档案管理阶段,更多关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积极性,根据企业需求对人力资源合理调整,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用,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分布,林业发展主要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经营管理,随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对林业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县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05年人事股工作总结
一年来,人事股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与其他股室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成了区域站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
今年以来,我县承担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组建了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同时配合县人事局,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了36名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农业27名,畜牧业9名),充实到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整个招聘工作从制定方案、组织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到聘用等环节,我们都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精心组织,层层选拔,规范操作每个程序,确保了整个招聘工作圆满成功。农技推广区域站的组建成功,进一步健全了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推动了全县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成了局机关和区域站的人事管理工作。
一是为新招聘的39名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和10%的养老保险补助,同时,根据县人事局的要求,组织区域站工作人员完善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和人事合同;二是按照县人事局工资股的要求,为局机关在职、离退休干部职工和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晋级、晋档、增资关系;三是对局机关和区域站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资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为2006年普调工资提供了依据。
视觉艺术观念论文
一、来自1+3课题的争议
教育部《1+3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课题,是一个鼓励传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向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创新的实验性课题。在这个课题里,数字1代表不同系科的本科一年级实施通识造型教学的时段;数字3代表不同系科本科专业课程时段。因此,如何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如何在一年级通识造型课程里寻求出与专业造型课程相匹配的对接方式,如何让不同教学观念下的课程计划实现对接等等,已经积聚为1+3课题争议及其实施课程改革计划的核心问题。近8年来,基础部在行政化、指标化的教学框架下,一方面要剥离“应试美术”的惯性思维,关心学生个性成长。另一方面,又要为不同专业的终端办学方向,输送符合专业路径的、具备一定造型能力的优质学生,其难度之大,实难想象。从某种层面上看,我校基础部的成立和冠名为“视觉艺术基础部”的通识策略,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造型基础部。在培养视觉艺术人才的课程改革计划里,强调“通识艺术基础”的课程方案及其教学理念的内涵所指,就是要不断地把传统定义中的“美术”概念,纳入到更为宽泛“视觉艺术”领域里进行研究,因而,建立在“通识”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计划与各系部之间始终强调专业属性的培养模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并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冲突。目前,在各专业方向强调技术型或职业型的办学理念和形同各自为政的专业办学过程中,1+3课题的交互计划似有搁浅在“造型争议”的滩头。据抽样调研的报告显示,各系部专业针对基础部教学提出的、权重于造型的意见及建议各有侧重。有系部认为,基础课程应侧重速写训练,素描课程应根据专业偏重不同造型需求,如线性造型等。有的要求课程回归理性,认为《图式语言》不能遮蔽其他的课程需求;有的要求课程重视结构性造型等等。面对各系部的意见及要求,基础部教师认为,基础部无法在一年的有限教学时段和课程计划里,逐个对应12个不同专业系部的专业侧重及其固有的造型理念。其中,“加强基础造型训练”一说,是一种单一于技能教学的说辞,与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育理念及其艺术人才培养的目的不相适应。基础教育或造型基础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才,课程理念不应该只注重培养有些审美意趣或应对将来能够应付工作、有个手艺那么简单的需求。通识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启悟和引导,应该通过“学习心理”的研究,帮助学生进入主动求知的状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指导,独立按其编制的教案实施教学,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基础造型训练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的教学既要讲百花齐放,也要讲统一共识,一枝独秀不行,各支孤秀也不行。我们应该把造型基础的定位搞清楚,然后再谈教学方略等等。概统言之,1与3之间的教学争议,主要集中在通识与专识造型的理念层面。站在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学术视角,彼此所言均自成道理。专业系部考虑的是专业属性的继承与发展。基础部考虑的如何剔除“应试美术”影响和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总体培养目标相对错位的前提下,彼此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呈现断裂,课题对接难以达成共识。
二、基于通识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俗称“通才教育”。与当下大学教育强调系属分科(专业性或职业技术性分科)的高等教育方式不同,通识教育旨在关注学生独立思考或在注重不同学科、涉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中,促进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种具有非功利性目的、能使人终生受益,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才教育模式,于1978年之后,被哥伦比亚、芝加哥、伯克利等许多一流研究型大学所接受。迄今为止,这种创建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计划,被认为是在理念上最完满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一种实施方式,深得各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博克认为:“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涉猎”。2001年,北京大学按“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实施自由选课学分制”的改革思路,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其中,元培班的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低年级重点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的基础课程。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选择专业。其次,北京大学通选课手册注明,通识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的新体系。课程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最基本的领域获取广泛知识,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进而,为能力、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三、不同的教学理念需要达成共识
在2013年我校基础部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基础部全体教师针对长达8年的教学实践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其中,教师们针对通识艺术基础的教学理念、执行情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论证。他们认为,进入美院的学生既是文、理高考的“牺牲品”,又是美术生中的幸运儿。这类被应试教育长期挤压的学生,不仅存在着被歧视、被灌输、被高考和被塑造等不同心理阴影,而且,受中考分流影响,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常常受制于高考美术观念的影响。他们常常以得过且过的学习方式,继续着心理阴影的延伸——即放弃个性成长和塑造自我的进取意识。在造型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兴趣迷失和缺乏独立思考,只能照本宣科地描摹对象。虽然,这些早年“不听话”的学子们在内心深处仍然潜藏着各自的叛逆个性,但他们一旦处在被动的学习语境,就会再一次地显得无法自拔。为什么通识艺术基础中的《图式语言》课程能够突破传统僵化、沉闷的教学局面?为什么因袭传统教学思维的《素描》《色彩》等教学手段不能解决大家所期待的造型要求?为什么将大家认可的《图式语言》教学策略放在《素描》《色彩》课程里,就会呈现模版化的成果效应?为什么我们基于通识的教学策略不能与已经有所拓展的专业系部之间实施造型口径上的对接?1+3的课题是基础部的课题还是链接所有专业系部的共同课题?那种各专业系部各说各话的造型观念及理由是否能够满足?造型训练的内容及手段有必要细分吗?这些一线教师们的设问,一方面让“学术”这个长期陷入行政泥潭中的“名词”变得鲜活起来,另一方面,针对“通识”与“专识”的理念碰撞,已然成为新一轮、基于1+3课题教学改革深度关切的核心问题。据深入相关专业系部的抽样调研显示,基础部当下采用的通识教学及其课程理念(成果形式)与各专业口径下的课程细分及其教学理念失衡,培养目标不尽一致。其中,专业系部认为《图式语言》的课程创新,不能替代素描(速写)和色彩课程,不能让一年级把三、四年级的事情都做完了,基础部的教学应着重体现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等等。针对相关专业系部特别强调的造型能力问题,基础部老师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艺术语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造型观念、造型能力已由过去所指称的狭义“写实能力”转换成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我们的教学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潜在可能,不应该搞一刀切、绝对化。应该鼓励多种造型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明晰的评价体系,以尽可能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学生培养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学校长远利益、惠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其中,学校办学的特色指向以及具体的办学思路,不仅涉及各教学单位培养目标的相互协调与定位,而且也直接影响着“1+3”课题对接与实施。其次,在绕不开“通识”与“专识”的学术争议中,“1+3”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不应该只是“1与3”的拆分,而应是“1与3”的对接。其三,在明确“共识”的基础上,同步处理对接事务,以形成新的办学特色。也就是说,在剔除“应试教育”影响和全校一年级实施“通识艺术基础”的同时,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能为寻求所谓的“最大公约数”而片面地停留在为各专业细化培养目标提供基础教学的培养计划,因为在所有课程设置中,基础部实际上承担了如何改变学生应试僵化及单一线性思维模式的责任。三、将“艺术基础”纳入“通识教育”平台,已成为激发一年级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视觉创造力的主要教学手段与方法。如果专业系部能够在此基础上明确“专识教育”理念,那么,二年级开设的“专识”造型课,就会有效地支撑起由“通识”到“专识”的造型通道,1+3课题的对接计划就不至于成为一个伪命题。扩大招生带来生源质量、专业素质逐年下滑以及“通识”与“专识”还未实现充分对接的问题,已经成为基础部与各系部之间必须达成“共识共存”的学术问题。假定我们能够按北京大学“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来有效调整课程战略,重新规划、制订各专业系部的培养目标,那么,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够通过严肃的教学研究达成整体理念的共识。基础部的课程设置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满足各专业系部、不同种类的具体造型要求,专业系部也没有必要去硬性地围合一个专业细化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学会把已经僵化为某种特定概念的造型意识,激活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能量,我们应该在相互适度改变课程设置目的、方法以及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舍弃一些过度细化的课程内容以及刻板的课程方式。我们要通过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和达成共识的教学理念,有效保护教师的教学个性,促进教师深度从事创作科研,在规范个性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场域,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中,将共识办学的目的转化为教学实效。如果基础部、各系部能够在1+3课题的整体要求下,达成造型观念上的“合而不同”,那么,求同存异的相互依存和客观达成学科专业面向的课程改造,就有可能全面实现1+3课题的对接。
工程管理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
一、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体系组成与建设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是对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系列的专业特色课程进行课程一体化建设,具体地包括以《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代表的技术、经济、管理与法规等四个系列中的专业特色必修课课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建设的目标包括:(1)在内容上,加强系列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与联系,加大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并对不同层次的课程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内容搭接;(2)建设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考核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共性与个性的建设;(3)通过系列课程的建设,深化和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4)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按照系列课程教学要求来设置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系列课程建设还必须体现强化基础理论、处理好学科重点与内容交叉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整体优化等目标。系列课程必须相互支撑,构成合力,不能是单门课程的简单叠加。
二、工程管理系列课程的共性与特性建设
1.系列课程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建设各课程具有共同的建设标准与内容:(1)完善教学文件的建设。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习题集、案例库、实验指导书等齐全完备,质量高,并能严格执行。1)组织参与各门课程建设的教师认真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大纲,使教学大纲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的要求,课程内容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既重视基本理论、设计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知识知的讲解,又注意介绍学科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加强试题库及案例库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师编写系列课程的试题库。试题库的建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还能规范和完善考试制度。同时根据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大量案例教学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大量工程实践或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编制各门课程的案例库,重在进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可结合工程实例编写读书报告,或撰写科技小论文,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系列课程的特点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系列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研制、购买、收集整理等途径增加多媒体教学资料,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修改性强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系列课程建设为契机,从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的目标出发,通过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相关的教学培训,参加相关教学会议,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4)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加强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系列课程建设中各门课程应设置与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搞好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教师与企业科研合作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本着双赢的互惠互利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通过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架起学生和老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5)注重教学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将讲课及教学环节(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考核等)的质量较长时间内稳定在较高水平,注重学生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讲教师授课效果要获得听课学生和后续课程任课教师的好评。(6)注重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成果总结。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如图2。
2.系列课程建设中各门课的建设特色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型,市场对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出现了转变。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服务社会的最大阶层,优良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实现自我价值的必争之处。本文通过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中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调研分析,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高质量就业
国务院在2015年了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为了让中国由一个制造业大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各企业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强企业科技水平,从劳动密集、低利润、低生产技术型企业逐步向智能化、高利润、高科技型企业转变。因此,如何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1],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工作隆重开展,由于20高校毕业生达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为此,国务院大督查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内容作为督点内容之一[2]。调查方式采用电话核查方式,内容包括:协议图片上的信息与系统输入信息是否一致、信息填写是否完整?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干脆果断,有没有犹豫?工作单位是哪些渠道获得的?学生所在地与学生协议上的所在地是否一致?学生是否有意向换单位或者升学?学生是否有参加实习,就业单位与实习单位一致的话会继续深入追问。学生薪资是否过高或者过低?具体从事什么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实习单位代替就业单位;人文类、艺术类专业失真较多;学生被就业的情况存在;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工作来源学生填写来自亲威、朋友介绍的占86%,学校推荐的只占6.3%;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符情况较为严重;毕业生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关注度最高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3]。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书记在农业政风行风督促会讲话
同志们:
为了迅速贯彻落实全省农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督促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深入开展,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抓好政风行风整改落实和检查评议等各项工作,确保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经局党委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农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督促工作会议。受程局长委托,下面,结合省厅的督促工作会议精神,我讲四点意见:
一、前一阶段行评工作简要回顾
全市农业系统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开展两个多月来,各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和《全市农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三个到位”上。
一是宣传发动到位。全市农业系统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纷纷采取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办简(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内容、步骤、方法与目标,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人人参加学习、人人提高认识、人人参与评议”的民评工作良好氛围。
二是意见征求到位。各县(市、区)农业系统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开设征求意见箱和电子信箱、深入基层、主动上门和现场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全市各县(市、区)农业局通过各种渠道共收集了意见和建议92条,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落实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更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二是建议加强农业执法,稳定执法队伍;三是建议加大信息报送,扩大农业宣传,提高农业工作知名度;四是建议加强惠农政策的检查督促,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五是建议加大对产业化扶持,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智慧林业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生态林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信息全球化及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普及,传统的生态林业开始向智慧林业转变。智慧林业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林业资源监测效率,更对林业资源保护以及重点工程监管等方面有着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智慧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林业基层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林业基层管理中应用智慧林业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做出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林业基层管理;应用智慧林业技术;探索;实践智慧
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智慧林业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智能以及物联等功能特性,组建立体感知明显、管理协同高效、服务功能多元的信息化林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的应用智慧林业技术构建区域智慧林业,能够保障兼顾信息资源与实际林业结构中各项业务的全方位融合,同时形成集约共享以市场对绿色产品需求为导向的产业运转形态。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智慧林业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能够达到最佳的智慧工程,在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体系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做好林业基层管理中应用智慧林业技术的工作便显得极为必要。
1林业基层管理中应用智慧林业技术的意义
1.1提高林业经营与建设水平。在林业基层管理中,应用智慧林业技术的意义是有效提高林业经营与建设水平。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使得数字化林业结合信息技术所形成评价、处理、采集、分析的林业经营系统已经基本成型,通过实时且快速的数据资源整合划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林业管理和生产状况,让各地政府及相应林业部门可以科学化、精细化地进行阶段性林业生产规划部署,全面提升林业综合经营效益。1.2确保林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林业基层管理中应用智慧林业技术是确保林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的先决条件。林业经济本身便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打造经济林、生产林、工业原料林等多元生产结构,这是林业和资源价格得以被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智慧林业技术为其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3促进林业资源生态稳定发展。林业基层管理中应用智慧林业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林业资源生态稳定发展。根据智慧林业系统中大数据资源库、云平台物联系统等功能模块,能够准确计算相应区域内森林资源生产与更新速度,以此保障林业资源采伐速率始终不会影响生态平衡,为营造速产林、经济林、增加森林覆盖和林业经济效益打下坚实基础[1]。
2林业基层管理中应用智慧林业技术的方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