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经济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2:15: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业经济组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化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及意义
1.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随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本着以企业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企业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理念,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机制应运而生。其实,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有过短暂的企业化发展历史,但是那时的经济组织走的是传统农业组织合作的老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中,农民不但要承担部分经济后果,政府也会对组织生产行为直接干预和指导。现下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以资源配置优化、农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理念为手段,坚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市场化,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又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而受到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的必然选择。
2.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以实现农田建设标准化、农业操作机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科学化为目的,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农业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一是缓解了农业经济组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企业化模式下,农业经济组织立足于农业合作组织,开展生产资料大规模采购和对外业务,形成生产合力和规模经营,增加了与金融机构谈判的筹码。有了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加上农业经济组织的牵头引线,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显然更有信心。二是推动了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农业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人才理念淡薄。在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模式中,选拔企业中有才能、有闯劲的负责人到高等院校系统培训,就成为农业经济组织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企业联手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聘请专业人才来,建立农业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彻底扭转了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三是增强了农业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农业经济组织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他们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培训、产品质检、品牌打造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开展技术合作,争取为产品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四是促进了农民利益均衡体系的构建。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通常采用的是农产品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营、销售领域产生的增值利润能通过合作制度、剩余分享制度很快回流给农民,产品外部利润的内化程度也因此提高,外部利润的差别则相对淡化,农业群众利益均衡体系也随之构建起来,农业效率和利润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
二、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扶持,构建成熟的企业化政策环境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多国政府都给予农业经济组织的企业化发展以大力支持,法国就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专门制订了一系列涵盖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补助金发放、贷款优惠在内的规定;意大利也做出了给予农协经营性经济组织财政补贴的规定。尽快构建成熟的外在制度环境是我国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政策指导与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应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农业经济组织能够享受到其它农业服务组织、农业经济龙头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次,政府要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适度的资金支持,做好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建设补贴。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农业经济组织的性质、权利和义务,规定其经营活动范围,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经济组织注册、还贷能力审核工作,督促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必要担保。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要合理减免农业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检查等费用,简化相关流程,禁止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组织的工作直接干预。对供销社、技术公司、劳动协会给农业经济组织提供的的各项服务应持支持态度;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帮助,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单位、农业部门与农业经济组织携手共建,设立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主体、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将农业经济组织的公益性与农业经营、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的协调。
2.通过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规范化经营才是事物长久发展的根本。为了避免走弯路,农业经济组织应积极借助科学、规范的制度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农业经济组织机制建设的重点为:首先,企业产权制度。农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决定了其产权制度必须涵盖产权性质、组织发行的财产权地位、公共产权的完整性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在组织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农业经济组织要本着民主管理、同股同利、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产权边界,维护产权个体的合法权益。在产权制度施行过程中,为了确保这一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组织还要设立风险基金,处理好农业经济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利益。同时,农业经济组织还要在按劳分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施行按照交易额、股份进行分配的形式,争取让基层农民享受到真正的服务与实惠,促进农业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其次,监督职业制度。监督是最利于组织发展的约束机制。农业经济组织监督由内部监督、系统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这三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合力作用。最后,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机制非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莫属。在“三会”中,会员大会是组织权力机构,肩负着组织发展、决策的重任,理事会和监事会都由其选举产生;理事会是组织决策执行机构,外部业务开展、内部事务管理是其主要职责;监事会是组织监督机构,负责理事会各项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三会”只有明确自身职责、权限与义务,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不偏离正常轨道。
试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依据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试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依据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以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讨论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大农民群众培训力度、规范运行机制、强化组织合作3个方面提出促进农业合作经济发展的建议,以期能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第一产业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与基础性产业,在任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均与社会经济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为了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推进农业创新发展。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经济规模,实现横向经济联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被称作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农民群众自愿分工合作为主,凭借主观能动性实现的联合,农民群众利用资源结合的形式使农业技术、资金与劳动等成为入股农业合作社的资本,按照民主管理与自主劳动等多元化模式,实现经营与生产管理,并且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意见
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县属各单位党委(党组、总支、支部):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党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促进,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全会精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党委+公司”等党建工作新模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把党的政治优势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中。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普遍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有30%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加工和销售。
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为了谋求、维护和改进其共同利益,规避经营风险,按照自愿、民主等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它弥补和解决了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和大市场间的矛盾。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的初期,学术界主要侧重对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与失败的借鉴。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关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日益丰富。本文梳理了近年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研究,从其内涵界定、功能定位、产权安排、农民参与意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评述,寻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新方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涵及类型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李瑞芬(2004)指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孙亚范(2006)将其定义为: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上新发育成长的由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而自发组织的、以为其成员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宗旨、谋求和维护其成员的社会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2007年起正式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定义的落脚点基本一致,即维护农民利益的、由农户所有并管理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调农户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坚持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注重合作组织的整体协调性、组织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研究较多,并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孔祥智等(2006)、张晓山(2004)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生产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技术)服务型、综合型等六种基本类型。苑鹏(2001)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者与政府的关系,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自办型、官办型以及官民结合型等三种基本类型。孙小燕(2012)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者的身份,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服部门兴办型、政府发起型等类型。农业部则“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三种基本类型。黄祖辉(2008)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分类:一是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二是社区合作和专业合作;三是传统合作和新型合作。
产业人才高地中思考
产业经济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地区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企业发展的激烈竞争呼唤产业组织的支撑,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呼唤产业舞台的搭建。无序的市场经济发展到有序的市场经济,浅层次的市场竞争发展到深层次的市场竞争,迫切需要产业的联盟,迫切需求区域内实现产业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作为一个地区的组织人事部门,在履行“党管人才”的职责中,如何在打造产业经济中激活产业人才的活力,为产业经济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提供人才技术保证?在这方面,我们今后的工作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整合力量,建立健全产业专家组织。对一个个体的企业来说,粗放式的原始积累发展过程,往往导致了企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对一个地区产业经济组织来说,分散在区域内各产业经济组织的技术人才,往往既有一定的数量也有一定的质量。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打造产业人才高地中,组织人事部门应眼睛向内,挖掘、整合、发挥好区域内产业经济组织现有的成熟型人才,这是打造区域内产业经济人才高地的一条最现实的、最便捷的、低成本的途径。我们组织人事部门可紧紧围绕本地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业的特色区域经济,把零零星星分散在本地支柱产业链中的优秀人才分类收集整合起来,通过分产业建立专家组织的形式,为本地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一支量足质优的人才技术保证。去年底,我们和市人事局一道牵头成立了全市电线电缆产业专家委员会,在电线电缆产业专家组织成立大会上,市电缆龙头企业宝胜集团主动表态,宝胜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无条件地面向全市电线电缆企业服务。成立后的市电线电缆专家委员会受到了全市电线电缆产业经济组织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这一探索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成立产业专家组织的益处至少有三:产业内人才资源优势的整合,能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内人才资源的联合,能推动产业内经济组织的市场、信息、管理、技术的联合;同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同产业经营者在互动交流、联合发展中,能取得技术水平跨越式提高、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的双赢。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经和人事局磋商,我们打算紧贴全市工业经济八大支柱产业,借助市专家协会,创造条件在其它七大产业中都建立健全产业专家组织,以此整合产业技术人才力量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2、发挥作用,举办产业发展专家峰会。在攻克技术难题、新品研发中,一个企业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产业的技术力量、群体专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提升的发展中,作为人才管理综合部门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善于把本地区某一产业的群体专业技术力量集聚起来,为产业内各经济组织技术改造解难题、新品开发献智慧。在产业专家组织成立的基础上,我们打算以财政赞助,产业内经济组织轮流坐庄牵头的方法,定期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研讨专家峰会,借助专家峰会,把产业内各经济组织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在一起,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在举办产业专家峰会时,我们将和牵头组织的相关经济组织一道积极邀请本产业内企业外聘的国内产业内的知名专家参加活动、授课答疑,把产业内相互开展技术交流和拓宽产业发展视野融为一体。为提高专家峰会的工作成效,不断增强专家峰会对产业内组织的吸引力、依存度,在举办专家峰会之前,我们将和人事局一道牵头负责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科研等方面的难题,并提前呈送给与会专家研讨对策。我们认为:产业内经济组织轮流坐庄举办专家峰会,不仅能及时解决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产业内经济组织各自拥有的产业人才技术力量变为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共同拥有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源;而且产业内专家的定期交流沟通能改变同产业经济组织之间“同行是冤家”的提防竞争产业发展局面,能促成产业内经济组织之间“技术互补、差别发展、错位竞争、合作共赢”产业发展有序竞争格局的形成。
3、巧用待遇,安排产业专家考察学习。由政府买单,组织专家疗休养是党和政府关心专家身心健康的一项特殊优惠待遇。目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定期组织的“大呼隆”专家疗休养活动,对专家们的技术提升、视野拓展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起到了关心专家身心健康的作用。为充分利用好专家疗休养这一优惠待遇,提高疗休养待遇对推动专家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我们打算按照财政为主、单位贴补的运作方式,从今年开始,变过去组织各类专家“大呼隆”疗休养方式为分产业、分行业依次滚动组织同行专家集中外出学习考察疗休养,并把组织专家单一的疗休养活动拓展为融学习考察市外同行产业企业、拜访同行业科研院所、在疗休养中相互间加强交流为一体的活动。我们认为,组织开展同产业、同行业专家疗休养活动能起到这样一些效果:一是同产业专家集中疗休养活动能为本地同产业专家相知相识、互促互助、联手联拼搭建了桥梁;二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同产业专家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同产业经济、同产业企业,能“零距离”接触外地同行竞争对手,学到同产业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真经;三是同产业专家集中拜访同行科研院所能降低学习成本、拓展开阔视野。
4、形成合力,组织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为本地工业支柱产业、农业特色经济招聘、输送、储备优秀人才是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不分产业、不分企业的“满把抓”的人才招聘活动,既费心费力,又难以满足本地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加快发展所急需的人才需求。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和市人事局一道,积极引导各级人才市场,由举办“满把抓”的综合人才招聘活动,转变到紧贴全市支柱产业、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举办“小而专”、“专而特”的人才招聘活动,集中人力物力为本地支柱产业特色经济招聘亟需的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今年,我们将引导市人才中介机构紧贴船舶制造、医药化工、电线电缆、锻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八大支柱产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开展产业人才专场招聘活动。我们认为,有需求、有目标、有重点的产业人才招聘活动往往声势大、政策明、成效显。与此同时,我们将和市人事部门一道围绕全市工业八大支柱产业,分产业收集建立市内外产业专家信息台帐,及时制定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努力为产业发展需要搭建好快捷的人才信息通道。
5、面向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动态。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了解产业技术动态、产业管理经验、产业市场变化、产业发展走向。为不断培育壮大产业经济,打造一支常胜不衰的过得硬的产业人才技术队伍,我们将会同人事、工业、科技等主管部门,借助产业协会、产业专家组织的力量,在每年底或下年初,定期、分产业组织召开产业技术改造、新品开发、市场需求新闻会,邀请工业主管部门、科技部门分管负责人或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的专家作产业发展形势报告,参加新闻会的对象为产业内经济组织法人和技术人员,会上,既安排产业经济形势发展讲座,又组织开展相互间的交流研讨。我们认为,分产业召开产业发展新闻会,能很好地把产业经营者队伍建设和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做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将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产业领军人才,必将打造出一支高水准的产业技术精英人才。
试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然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依据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法律地位探究
摘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问题是学术界和经济史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刻,我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不但构成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在201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之后,进一步强化了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性质,在法律上确定了其独立平等的市场地位。但是其发展还面临认识误区、利益机制、市场风险、经营管理等多重困境,针对于此,必须要创新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流通形式、分配方式、运作机制。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法律地位;发展路径
合作经济思想从柏拉图时代就有深刻影响,无论是传统中国天下为公的思想,西方犹太教早期的共有观念,还是后来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以及世界合作运动170年来的发展,都证明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不同信仰、民族和文化的共同选择。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化,[1]其发展更有利于探索企业民主化和组织制度化的实施,同时还能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农村社会整体进步。但是经济发展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很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光短视,为了政府的扶植政策而挖空心思,却失去了产业变革前夜背景下巨大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当前最大的困境。新法的出台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支持,但是这还不够,农业合作社自身必须要探索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之道。
一、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和修订。1.2007年《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精神和不足。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义了合作社的性质,规定为联合自愿,退出自由的民主互助性经济组织,也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但在实践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一是旧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注重主体框架规范,但是具体条款的实施细则缺乏规定。[2]这虽然降低门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法律环境,但是造成了大量空壳合作社的出现。二是法律条文责任模糊,监管缺失,“应当”这种降低法律效力的词语出现了40多次,容易给政策钻营者来利用法律间隙投机骗补的机会。三是营业范围硬性规定为农业为主,很多新型产业由于无法辨认而被拒之门外。四是成员主体在《条例》中规定为农村户籍或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的人,阻止了外在资金的引入。五是社员承担责任不明晰、权益缺保障、盈余分配机制不畅,既不能实现民主管理,也难以推动生产服务。2.2017年《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新法调整。鉴于十年来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数量井喷式增长,合作内容也超过了原有法律的规定,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需要,规制因为法律漏洞而产生的不规范行为,加大政策扶植力度,2017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10年前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新法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调整:一是调整法律范围,适应合作社从单一生产向综合服务,取消了旧法的同类限制;列举各类新兴经济组织的服务类型,比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间文化产业。二是在明确联席会议职责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县级以上政府综合协调机制,明确其职责不是管理,享有对农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工作的主体地位,并且维持了当年立法时的思想,其地位和公司企业等经营主体一样,不应该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主体。三是新法进一步规范了实践中的组织和行为,明确规定成员的出资形式,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地权、林权,明确了信息披露制度,规定成员大会而非理事会拥有成员入社和除名的权力,进一步强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四是增设合作社联合社一章,具体规定成员资格、注册程序、组织机构,这加强了农业合作社经济合作性的法律保障。五是强化扶植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政府的资金使用监督权,推广农业互助保险解决资金困境,出台用电用地的扶植政策。六是明确合作社的市场地位,投资权力,打破投资限制,规定了成员代表大会的规模,强化处罚力度,建立退出机制,整顿空壳社,并且增大成员的范围。(二)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法律主体地位的解读。1.新法再次明确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17条规定合作社拥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18条解除了过去合作社投资的诸多限制,其实这就是鼓励合作组织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产业。农业合作社不是政府下属机构,经营发展具有独立自主权,合作社必须要摆脱传统对政府的依赖思维,才能壮大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公司、企业、个人投资者一样,在市场上享有同等的地位,都是独立的法人,在经营活动中有自主权,可以多元化经营,甚至连锁化扩张,未来还可以发展为类似日本农协的集金融服务、生产销售、产业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2.新法对农民的权益和财产加强了保护。一是和传统公社不同,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自由进退,保障农民权益的,而不是强制管理和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以低价收购农产品为目的。无论是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还是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都要确保农民有所有权,真正还社于民。二是集体行动更能维护多数村民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发挥类似工会的职能,更多提出对理事会等权力执行部门的约束,而非社员。这是基层民主管理事业的巨大发展,能够有效约束行政权力和经济寡头对农民权益的侵害,可以更好地解决拆迁、占地、资源使用等问题。3.鼓励农民互助经营。新法补充了联合社的条款,进一步开放了管理措施,实际上就是鼓励农民互助经营,而不是依靠政府补贴。社员要通过互相沟通、优化配置、互助互利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员组织自发入社,而非靠政府强制主导。十年来,国家看到了多数合作社的症结,实际上是以不同的方式挂靠政府,套取补贴和优惠政策,而不是真正发展互助合作。因此新法进一步强化了合作社互助经营的职能,鼓励合作社自力更生,依托比较优势真正发展。
二、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
推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近些年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与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民为农村改革作出的又一贡献,是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凡经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对成员自产农产品的销售应免征增值税,对兴办的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应减征相关税费等。
要加快立法进程,增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保障。尽快明确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规缺位、政策错位问题和各类扶持政策的匹配问题。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快明确政府主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负责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协调和服务。
加大农业经济专业人才培训力度,提高成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头人。一方面可以利用县乡现有培训资源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成员的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农林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组织发育的程度确定。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从当地实际和不同特点出发,寻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佳发展路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这应该是今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