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2:08: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业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专业教育

变革卫生专业教育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预防医学事业无论是在组织建设、队伍形成,还是在专业发展、为民造福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样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如何建立具有我国特点的卫生专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是进行教育改革中值得重视与呛待解决的间题。中华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卫生专业教育的改革问题,是非常适时的,这不仅对解决当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帮助,对今后专业发展方向、办学思想、以及培养目标的确定,亦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仅就我们的粗浅认识,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商榷与探讨。

一、卫生系的斌立与扩大直接反应了时代的需要

各省市自治区是否应建立卫生系?能否保证质量?这一间题的提出,反应出当前建立卫生系的需要性与可能性。讨论这一间题应以以下三个方面做为基点:(l)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需要;(2)科学技术发展对卫生保健事业的促进,(3)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对卫生专业教育的需求。

1.国民经济发展对卫4生保健事业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工农业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均取得了飞跃性进展,矿藏资源相继开发,新型工业日新月异,国民经济收人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这些巨大变化,必然会反映出对环境保护、劳动卫生、人民保健等的需要与加强,即经济发展对医学科学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对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同理,又说明卫生保健事业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卫生专业的发展:当代分子生物学巨大成就促进了环境有害物质对机体作用的研究,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学科学,直接推动着卫生统计学、统行病学诸学科的迅速发展,近代自动化铡试手段的不断更新换代、高度自动化精密仪器应用于卫生保健事业,反映了预防医学发展的高度与深度,以及其与农{关学科之间纵横交错、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从而更加突出了预防医学做为一门独立专业向纵探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3.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对预防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卫生事业不断向其广度与深度发展,必然对卫生专业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而我们今日的卫生专业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应积极创造条件来适应这一要求,即应培养更多的高级卫生专业人才,来满足卫生事业的需求。回顾山东医学院卫生系曾经受了“两下三上”的冲击,给卫生保健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山东是一个拥有7400万人口的大省,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卫生防疫机构,按现行编制(1982年),全省应有卫生医师3756人,但实有仅1810人,其中大专毕业生不到一半,因此单就卫生医师还缺1946人,如计划2000年逐步补齐,(自然减员不计在内),每年全省需补充120名公共卫生医师,这个大的需求数目,如不自力更生,单靠外地培养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因此争取各级领导支持,挖掘地方潜力,努力提高质量,稳步发展数量,尽可能地按计划多培养一些卫生专业人才,以满足卫生保健事业的需求,已成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此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汉极创造条件,创办与办好卫生系,是十分必要的。

查看全文

专业教育概念分析

摘要: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大学本科是应该进行普通教育,将专业化教育留待研究生阶段进行,还是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大学本科同时进行呢?[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2]在社会分层中,统治者阶层的下一级是各类专业人士,虽然无权制定政策,但是他们是政策执行者的上层,同时又是中产阶级的核心,西方国家想要实现的社会分层是一种中产阶级比例占更多,底层更少,这样社会才更加稳定。这时,专业就是增加中产阶级的通道,使知识成为社会进阶的标准。专业人士之所以可以在社会分层占据中坚力量,是因为专业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学生在大学中受到的专业教育,最基础的就是掌握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将专业的理论积累运用。美国大部分大学在校期间就重视学生的实践,这也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综述国内外论述的关于专业教育的文章,可以发现,不仅在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即使在英语国家和地区也未必能明确区分。[3]“同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新兴职业的出现,无法达到专业的标准,但是又希望获得与专业同等的社会声望与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专业概念的混淆,概念不清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造成的结果就是无法实施正确的专业教育以及无法合理评估专业教育成果。因此本文分析了“专业”的一词多义以及简要的论述专业与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试图从专业的标准来界定专业教育的概念。

关键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历史;专业;标准

一“专业”一词的多重释义

要明确专业教育的涵义,必须明白专业的概念界定。周光礼论述专业教育中的“专业”既有专门的学业又包含专门的职业的涵义,前者是源于学科的高度分化以高深学问为支撑;后者则是源于社会分工的细化[4]。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高等教育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而设置的学科门类,例如医学、法律和教育等。另一种是从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的角度来定义的,指的是例如医师、律师、牧师、和教师等知识、智力活动含量以及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的职业。[5]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专业的概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以及“专业”的广义与侠义的问题也会影响对它的判断:皮特•扎维斯指出专业作为一个名词,是与业余对立的,他是以宏观的角度描述专业[6]。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是学科与是市场的连接,学科中的系统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双向转变。与早期大学教育的传统思想不同,今天的专业教育既可以是职业性的,也可以是学术性的。这就造成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混淆。弗莱克斯纳认为,专业的本性来自于理智,必须是与高深知识相联系的,他对专业和职业进行了区分,毋庸置疑,法律和医学属于专业,但是譬如商业、新闻、家政、图书馆,甚至教育,在他看来都应视为职业。[7]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实际上是动态形成的过程。不管环境的复杂造成的某些职业是否能称之为专业变得模糊,但是专业的本性是来自于理智的。

二专业与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纯希腊语和拉丁语没有“专业”,“专业”一词在16世纪拉丁语中首次出现。过去的伟大思想奠定了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例如,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建议年轻医学生“以做为学”,参加“现场”的活动,研究世界的自然状态下的现象,因为疾病就是由于与自然不和谐。他的医学教育学是经验性的、讲授性的。亚里斯多德还将他的医科学生分为工匠(研究医学的经验和获得的知识.通过日常经验)诊断专家(通过诊断)和理论家三个级别。正是这种日益增长的知识内容,形成了专业化思想的核心,并促成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潜伏期是在希腊-罗马时期。对于需求不断增长的罗马,逐渐增长的民族自豪感和现实使罗马人以希腊学校为蓝本开设“文化学校”。随之,这种罗马式的教育模式逐渐发展起来。法律、医学、建筑、数学、语法和修辞是有志向的罗马人所必需的。在罗马存在着一门科学,还不是真正的专业。在罗马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的律师,那时多是演说家的形式。早期的基督教,法律、医学和高等教育作为基督教次要的目的被追求,西方早期的基督教在道德和情感上而不是在智力上的吸引力。学校又一次成为可能,主要原因是学习再次被要求。因此,中世纪又开始了教育,并且最终获得了生命。专业和专业教育可以通过他们的方式进入到人类知识的制造中去。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标志,在于专心于专业教育,如果不是与专业人员联系,中世纪的大学一无是处。中世纪大学的专业学校学位授予被严格控制,因为要求实践许可,这一时期的许可证考试非常难,只有一小部分的神职人员上了医学院。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专业培训的主要中心仍然是大学,这个时期的创新是教学的世俗化。以法律培训为例,英国发展了自己的民法,造成的结果是年轻人准备去往英格兰的法院,而不是在大学里学习普通法。医学研究在医院,神学院仍然保持重要的地位。[8]可以看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矛盾早在这一时期就显现出来,专业人员对文科知识也熟知,需要掌握语法、逻辑和修辞学,否则将无法继续专业研究。另外,培根曾批评这个时期的专业教育,他认为在大学专业学习的实践阶段占用太多时间,建议大学应该关注广泛基础问题,不只是狭窄的专业的专业化。由于专业与通识,理论与实践在专业教育中的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荐主次位置发生着偏移,也是造成专业教育概念不清的原因之一。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前革命时期,英国专业和专业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英国的天主教堂已经减少了,一般信徒,世俗人成了有学问的人。随着中世纪教会的分裂和公司制商人的增加,不再需要研究文书的学生作为专业研究的“必要条件”。圣职不再资助大学,教师开始获得私人收入。十八世纪的专业是神学、法学、医学和大学教学。绅士的职业是有学问的职业,他们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回报,而是社会声望的获得。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社会价值已经存在专业中,并在之后的美国得到迁移和生长。到了1700年,在英国取得了完全的专业地位,其他科学职业也在为专业地位而奋斗。于是,科学之日开始了。科学职业早在1543年初就确立了专业地位。从中世纪的科学家最终发展到工程、商业、房地产、政府、商船和采矿工程等专业,因此,足以影响至议会为其专业地位创造条件。美国的专业协会也有英国的痕迹,至今仍影响着美国的专业教育。在中世纪,英国大律师和外科医生已经设计出独立的专业协会。医师、民事和教会律师、教师、民事行政人员仍然属于教会和大学协会。因此,没有专门的协会。后来,在大学的专业学院增加了新的兴趣、,专业和专业教育的一部分是在大学教育。学徒制从殖民地时期进入19世纪甚至20世纪,开始变得正式,学校的教学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得更加说教。虽然有了正式的专业学校但是专业训练的标准仍然很低,基本与学徒制平行。这一阶段专业的地位上升,哈佛首先意识到需要提高了专业教育的标准。内战之后美国有信心建立与欧洲可比的专业训练。哈佛和霍普金斯大学取胜之处在于智力和理论的水平较高,这时法律不再满足于案例,法学、医学也开始借助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时限加长,并不是说这时学徒制过时了,约翰霍普金斯给学徒制以新的形式,那就是现代医学实习。专业教育需要高的标准于是便出现了国家审查机构、专业机构与专业协会。除了传统的专业,19-20世纪随着科学的扩张,新的专业(工程、商业、教育、新闻、建筑学之类)也会经历同样的变化,都是由刚开始的学徒制演变而来的。殖民地时期美国的专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不能不依赖欧洲训练出的律师、医生和牧师。2.送孩子去欧洲学习。3.有了自己的保障,不需要过多依赖国外的。之后,美国开始流行他们自己的专业教育模式,但是专业教育的标准低,例如医学学徒洗瓶子混合药物,律师只是抄写法律。除了这些他们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占较大的比重。殖民地时期政府建立的美国大学的专业的标准自然低。在1862年,法律行业比任何的标准都低,殖民地时期的专业人士意识到专业教育需要更高的标准。内战之后,专业教育的标准变得有活力和坚定要求实现欧洲大学的和专业学校的标准等级,1895年哈佛的法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的医学院,通过提高理论和课程的标准达到欧洲的水平。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专业和专业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继承英国的,因为第一个医生、工程师都来自英国。渐渐地,美国出生的学生开始在英国的学校里进行专业学习。美国的专业和专业教育的概念是模仿英国人,从英国专业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宗教的原因,专业一直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同时美国人又热衷于将专业进行本土化,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一些新兴职业的出现,专业标准自然低,新兴的职业又渴望获得专业地位,遂也是造成专业教育概念不清的原因。专业的概念和定义的混乱是因为职业。新兴职业过于渴望没有专业资格的核心特征。公众重视专业的声望和权力,从而把专业与职业混淆起来。

查看全文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地应摆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实践转换的更高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应当作为一个完善专业教育的新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融合,并通过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给出答案,即“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简短的一句话已经涵盖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应用技能素质。由此对应到高校的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之间的融合,并通过新型的课程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1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1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先成人,后成才。”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学生要用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备自己,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去引领学习生活和实践。高校应当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觉地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二者结合起来,把“治学”与“为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1]专业教育的初衷是通过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2],高校一般都是以此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人才培养过程的重心放在专业教育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结合师生联系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有力补充,也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不过这个意识形态目的在专业教育中具备一定的隐在性和融入性。

查看全文

服务表演专业教育思考

论文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模特行业规模空前壮大,目前,国内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多至百所。尽管高校的培养方式极具多样性,但均是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为培养目标,采取多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模特表演、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其专业方向的定位、市场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否准确合理?这些都成为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发展中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时装表演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发达的上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时装表演的不断认识,中国的时装表演获得了飞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中国的时装表演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一些大专院校也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或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正规学历的高层次的时装模特。如今,一些纺织类、艺术类等专业类高校,甚至综合类大学都将服装表演纳入高等艺术教育范畴。这种高等教育模式经过十几载的探索研究和努力,培养内容不断完善发展,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区域资源不同,纷纷开设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并以经济产业、文化产业为依托的新型的、多样的模特表演艺术专业,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模特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国内的模特行业奠定了文化基石。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开始进行大胆的教育创新,这使得服装表演专业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知识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深度也日益加强,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层次。各高校在服装表演专业培养中竞相提高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奠定自身特色。例如以舞蹈学院为依托建设的服装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跨专业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多方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以戏剧表演课、舞蹈课、钢琴课、服饰表演、服装设计为重点课程,创建出有舞蹈学院特色的服装表演体系。以体育及人体运动表现为依托建立的模特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以模特学、模特概论、模特生物学基础、音乐基础、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等为专业基础课,模特表演、模特编导、模特经纪与管理、音频与图像设计、礼仪、策划学、演讲与口才等为主。以艺术设计学为依托建立的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服装表演、服装设计及营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表演、服装设计等教育、研究、艺术、管理和商业领域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艺术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通用人才。所设的主要课程以服装表演、舞蹈基础、形体训练、服装表演编导、商务礼仪文化、广告表演策划、服装效果图、服装设计基础、中外服装史论等为主要课程。这些表明,每所高等院校都是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为培养目标,开设多样性的教育课程,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深层次分析,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学生的入学门槛低,大多数学生凭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在专业成绩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考入大学,这就导致某些具有深度的课程内容,部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二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趁年轻的优势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取得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则是有些院校的课程时段安排往往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时段发生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实践与课程学习;三是受教育产业化及扩招指标的影响,学校对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的条件要求不够严格,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的理想与学校的培养愿望不对等,这些都是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发展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思考

摘要:专业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亦为专业教育注入灵魂,使之更加鲜活生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课程思政宣传,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明确守渠种田责任;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其中,专业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亦为专业教育注入灵魂,使之更加鲜活生动。本文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出发,探讨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从而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课程思政挖掘了专业教育的深度。《纲要》特别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此外,“大学教育的专业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加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精神。”[1]因此,要把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都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过程,真正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由此可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将“立德”和“树人”有效结合,有利于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对专业的感性认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以及随之而来的使命感。2.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教育的广度。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将把专业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宏大的工作格局。专业课教师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内容的讲授外,还要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行业领域、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东西方文化差异、历史演变等角度,拓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本专业,在习得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发展规律,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实践类专业课程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增长智慧才干,还能锤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质。由此可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专业教育改革创新,让专业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引领性,让专业教育的内容更全面、更完善,深化专业教育育人的广度。3.课程思政提升了专业教育的温度。按照《纲要》的指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不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法治教育和职业理想,在开展教育过程的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而是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专业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课程思政建设使得专业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获得、人格塑造、意志锤炼等方面,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接受的学习和教育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增长智慧才干的同时,还能健全人格、锤炼品质,实现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育人的温度。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

查看全文

GIS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策略

摘要:我国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思维方面均显不足。为提升GIS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GIS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分析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针对GIS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平台,营造专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GIS专业;创新创业;融合策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1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主要融合途径

自专业教育中引入双创教育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体的融合方案。主要融合途径包括:①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②筹建“整合科学”等跨学科专业,以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创业的需要;③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制定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课程标准;④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实践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⑤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双创开花结果;⑥一些高校制定了配套的激励师生开展创新创业的考核制度,并给予其各方面的支持[2-5]。

1.2当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从学生理工交叉、文理融合,训练复合型思维的角度上,从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观点,讨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实现路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无疑是专业教育。无论“大学到底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争辩持续到何时,大学生在校学是要认真地学一门专业。但是,强调专业教育并非淡化通识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应当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并重。通识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一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许多攻关项目、科研项目、创业项目,从本学科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久攻不克。但是,从别的学科角度去思考,竟然很顺利地找到办法并攻克了难关,这叫做以他山之石攻玉。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有两点:(一)随着信息化的兴起,多门学科的交叉和多种技术的综合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学科不与其他学科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科综合的趋势下,各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普遍的事实。仅靠本专业的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二)纯专业知识所产生的专业思维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帮助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同时又约束了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专业人员的思路很容易陷入“坑道视界”,只在专业认定的狭窄的思维空间里想主意,被专业思维所束缚,而不能开放地、多维地综合思考问题。人在坑道里只能看到一条线,遇事总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学科思维考虑问题,因此思路单一,限制了思维的开放,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科技发明史、创业史上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毕业以后,若能够得心应手地用他山之石攻玉,头脑中必须先得有发散思维、移植思维。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前提条件是有优化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以文助理、以理补文。我们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时代,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社会贯通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二从理工交叉、文理融合的角度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查看全文

会计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探析

摘要: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通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外制约因素分析,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即培养体系保障互动融合、引导实践操作互动融合、职场环境推进互动融合。

关键词: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自2015年5月国家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以来,各地高校开展了一系列风起云涌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并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教育改革和学分制改革,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与保障措施,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1]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可诠释为: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兼顾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以创业能力为最终落脚点,它是一种既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又具备优质创业潜能的综合型能力。[2]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新环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日常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根据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在对传统的会计制度、方法进行调整、补充和拓展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账务问题及财务问题的能力。(2)实践能力,即利用会计专业知识,选择会计方法,遵循会计准则进行记账、查账等实际操作能力。会计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创业潜能的培养,具体包括沟通交流、组织策划、经济分析、风险意识等方面的能力。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掌握自谋职业的技能,从而实现从“等、靠、要”到自主创新创业的转变,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3]创新创业教育在会计专业及其他专业中的意义表现为:(1)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眼界更宽阔、思维更敏捷,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限制,将就业方向转向自主创业,运用创业知识,走出固定就业模式,为市场经济注入多元化元素,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2)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具有创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毅力,在促进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中,主动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4](3)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注重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更紧密地结合实际应用。这样毕业的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意识,思维清晰,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判断出市场行业的热点方向,从而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摘要:从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容、特点以及异同点出发,结合中国发展的宏观环境,探究两者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研究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内外在影响因素,并揭示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作用机制。通过融合机制的研究,加速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出更多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影响因素;融合机制

中国正处于产业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中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目标,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要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一流人才[1]。未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对中国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则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专业教育是通过开设不同专业培养专业性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双创教育则旨在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双创类课程、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双创内容,以及开展课堂之外的双创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实践双创教育。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学科交叉、知识共享、专业融合、产学融合、科教融合以及校企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兼备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融合效果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1.1内在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逻辑关系分析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愈发明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现的构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逐渐由二元对立转换为融合发展。但是,二者本质属性的根本区别使其在高等教育范畴中无法形成从属或交叉关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逻辑层面的矛盾关系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逻辑关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受到关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已从二元对立转变为融合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争议涉及高等教育的相关性。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性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重视所培养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性,强调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是否顺应社会发展进程。那么,理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是明确高等教育宗旨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的界定

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其外延部分越广泛,其内涵越狭隘;反之,其外延部分愈小,其内涵越宽泛,这种关系被称作反变关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二者的内涵,即其本质属性存在根本区别,二者的外延最终共同指向高等教育。(一)专业教育。夸美纽斯说过:重要的是要教育人们可以记住他们的精神生活,但他们也绝不能忽略世俗生活和公民生活。精神生活固然重要,但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是人类精神世界丰富的前提,专门可操作化的知识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的基础支柱。专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为经验主义哲学,旨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强调高等教育的外在适切性。专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为科学化的、理论化的经验,即传统上的知识,学习如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已成为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专业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顺应社会发展,为职业工作生涯培养适应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广义上看,专业教育主要指向为人以后美好生活做准备的专业职业教育,是为人生活谋生所需要的必备技能,区别于通识教育的理论性与知识丰富的特性。狭义上看,专业教育指的是学校所开设的学科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育目的去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其具有明显的、特殊的目的性,强调知识的思辨价值和知识的客观性、同一性,以及学科价值在课程设置中的充分体现,注重“把事实从其背景中分离出来并在完全独立的状态下加以处理”。(二)通识教育。杜威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学习与社会相关的文化科目知识,为教育对象提供文化的熏陶。博耶提出,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去发现人类社会生活中共同的经验、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和经验,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所面临的职业挑战以及明确自身定位。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综合核心课程计划”,涉及语言、历史、制度、自然、工作、认同七个知识领域。通识教育的哲学基础为理性主义哲学,其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一些纯属形式的技能(涂尔干),学习这种人类所共有的经验知识(赫钦斯,1936),求知是一种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动,因此,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报答(纽曼,1918)。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反思前的、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并起作用的经验能力,即“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杜威)。在现代高等教育中,逻辑体系完善的学科知识构成了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

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逻辑关系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