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1:39: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业构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专业构建

为老师专业拓展构建平台

华东师大一行的培训学习,使我为之一振,静静地思考、认真地剖析我校的现状:教师的年龄偏大,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不高,一味地兢兢业业工作“汗水+时间”是我校教师的工作写照,说到底,教育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教师是课程的资源,是教育活动得以产生实效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学校教育尤为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基本特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使教师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进而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我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价值引领,构筑愿景

1、价值引领

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所谓价值引领,就是要激发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认同,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的内在动力。谈其内在动力,我校教师经过几年的学习、培训、教师中反响不大,反映出来的是:“我快退休了,凑合几年““我已经进了高级到头了”“排队等着到时候高级就进了”等等,不求进取消极的态度表现出来,认为培训是负担,学习是受罪。因此当前我校改变这种现状的首要任务是首先强调价值引领,促使教师迸发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就要向教师提出一系列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理念,如“人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人人在学习中生活”“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培训是福利,学习是享受”等等,用这些价值理念引领教师的行为倾向与选择,让教师们广泛接受并认同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构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理念与需求,同时,让这些价值理念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本校特色的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教师专业意识得到唤醒,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努力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2、构筑愿景

把构筑愿景与价值引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刃剑,美好的东西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追求美好是每一个人内在的渴望,美好的愿景时常会给人一种动力,校长时常会在内心描绘未来发展的学校,教师时常也在内心描绘着自己未来教学的情景,追寻着自我发展的未来,勾画着未来教师的一种形象,我们校本培训就从自我设计开始,进行自我情况分析,自我远景规划,自我教育理想描绘等一系列活动,勾画自我发展的未来前景,关注自我才能融入学校的课改和发展中,这样就会唤起教师对未来的希望。在追求愿景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一种激情,去做任何为愿景所必须做的事。正如马雅可夫斯基说的:“工作中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这就是当前我们唤醒教师自我发展来推动学校发展首先工作的根本所在,相信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实践,会使教师尽快克服对工作的倦怠,产生工作的热情,迸发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查看全文

控制工程的专业构建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历史背景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正是这些产业的支柱。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基本上参照原苏联的模式。1951年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1952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先后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简称为“化机”专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作用尤为明显。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化工”和“机械”的交叉与复合。既可以处理化工类的问题,又可以处理机械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化工和机械的综合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在过程工业中非常普遍,实现了化工与机械的复合,曾被誉为“万金油”专业。这正是“化机”专业生存以及“化机”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社会青睐的根本原因。近几年“化机”专业数量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由于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化-机-电一体化”,这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辽宁工业大学将“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专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是将机械工业和控制工程经发展和改造,使之能服务于过程工业。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为一体,将“化工”、“机械”和“信息”学科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化—机—电”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2]。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复合型专业[3],培养以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工艺过程,熟悉机械基础,突出过程装备及控制。研究内容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成套工程、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过程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主要服务对象定位能在化工、石油化工、能源、轻工、制药、制冷、动力、环保、生化、食品、机械和劳动安全等行业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设计、研究、运营、技术开发与及管理工作。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过程装备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研制、开发、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等[4]。教学计划体现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总体构架,实现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多学科交叉。

查看全文

浅析妇幼卫生专业构建

妇幼卫生专业做为试办专业已列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是否要设置这个专业尚有分歧。认为不宜设置的理由是这个专业尚无成熟的学科体系,我对于这一看法虽然部分赞同,但对设置妇幼卫生专业仍认为很有必要。在我国的医学学科体系中,妇幼卫生学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相并列、相关联的医学学科之一。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系统中,妇幼保健组织是与医疗、卫生防疫相并列的具有不同功能的主干机构之一。妇幼保健组织不仅有行政组织,而且有相应的业务机构。全国各省、市、县都设有妇幼保健院、所、站,城市区、街、地段和农村乡(镇)均有专门的妇幼卫生工作人员,他们为占全国人口总数2/3的妇女和儿童的保健服务,对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妇幼保健队伍的现状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广大妇女和儿童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为了使儿童在身心健康打基础的阶段得到系统全面的保健服务,使母亲身心健康并能孕育健康的下一代,必须切实保证妇幼保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重视培养妇幼卫生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妇幼保健专业技术队伍,是一支以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为主的队伍,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20%,而且多数是从医疗、卫生防疫部门抽调而来,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因此培养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充实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以提高这个机构的专业水平便成为当务之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适应我国医药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向,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我们设置妇幼卫生专业的主要依据,也是医药卫生事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客观要求。因为学术界对此尚有意见分歧,所以我们将该专业列为试办专业。至于这个专业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应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实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同济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设置了妇幼卫生本科专业,同济医科大学1989年巳有了首届毕业生。因此,有组织地总结一下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很有必要。针对试办妇幼卫生本科专业的问题和我国的医药卫生工作实际,为办好这个专业,我认为有以卞几个问题尤其需要认真研究对待:

一布点布局问题因该专业属试办专业,学术界尚有分歧意见,同时又缺乏办学经验,所以这个专业只能有控制地个别布点试办。就全国而言,应逐步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使每个大行政区能设置一个专业点。为有利于招生面向和毕业分配,所设专业点以设在卫生部的部属院校为宜。试办校应有举办这个专业的积极性,办学思想端正,同时应有较强的预防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的师资力量。

二、师资问题师资是教学活动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条,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虽然我国妇幼保健战线有一些长期从事业务工作的专家、教授,他们当中许多同志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经验,可以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但也有一个很好适应该专业教学需要的问题。为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要下决心抽调一些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爱妇幼卫生专业的预防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家,充实该专业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助教进修班、短训班等多种形式培训青年教师,以适应该专业的教学需要。

三、教材问题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当前该专业的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只能说是有个初步基础,还没有形成系列。为了搞好这一工作,现在应着手组织成立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专门研究和管理教材的建设问题。在尚未成立评审委员会之前应有组织地邀集试办校的有关专家和耸理人员起草该专业各门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应对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理论知识和技能、参考性学时范围等提出具体规定,以便为下一步编写具有我国特色和专业特点的系列教材奠定基础。

查看全文

投资和理财专业构建思考

当前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众多的理财人员活跃在银行、保险、证券、税务等行业,以专业化的金融知识,指导人们理财和制定投资计划,以实现客户的财务目标。据我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国内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居民希望自己有理想的理财顾问,50%以上的人愿意支付理财咨询费。可以看出目前人们迫切需要全面专业的理财服务。因此,理财规划师这一全新的职业在我国显露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我国在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方面却出现了明显滞后的局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财政金融系在多年举办金融保险和会计专业的经验基础上,广泛听取了行业专家意见,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于2002年开办了该专业,该专业的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专业建设起步阶段(2002-2004年)

投资与理财专业成立于2002年,当时理财这一行业刚刚被人们知晓,我们看到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聘请专家论证,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立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该专业设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低,当时大多数人都不大了解该专业,使得在当年招生中,生源的质量低于其他专业,2002年第一期招生的21名学生大多数是第二志愿录取,而且还有降分录取的学生。二是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计划,由于该专业是新设专业,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在参照会计、金融保险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结合本专业特点,并多次征求行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计划。三是专业定位还不是很明确,虽然在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已看到了该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但具体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大家的认识还不是很明确统一,加之投资与理财这一行业在我国也是刚刚兴起,因此2005年的第一届毕业生虽然全部实现了就业,但专业对口率并不高。

二、专业初步发展阶段(2004-2006年)

经过几年的发展,财政金融系的专业教师对理财专业市场需求和专业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学院2005年教学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在“以评促建”的原则指导下,投资与理财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这个专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把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力明确地写进了教学计划,围绕专业能力开设所学的课程,这就使得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及学院已具备的条件,设计出了相应的实训课程,并编写了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更突出了该专业的特色,使之更贴近行业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即金融产品的投资分析能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及家庭理财规划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家庭理财规划能力。三是教师经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我们主动走出去,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根据本专业情况,我们多次带学生们到证券公司参观,还聘请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学生现场进行证券行情分析。我们利用寒暑假,根据事先设计的主题,织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银行、储蓄所了解当前金融机构的理财品种及收益情况,分别对各种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来自京郊的学生较多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设计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调查问卷,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填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既能够深入实际,了解本行业实际情况,又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此外,还通过参观国际金融博览会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也使这些相关的金融机构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今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查看全文

物流产业发展下专业群构建研究

1物流专业群现状分析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以及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专业群是按专业技术门类组建的、由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为目标,以聚集具有相通性的优势专业为组群方式,从而达到群内各专业之间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效果。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努力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校企行“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建设运行机制。依托五粮液集团物流产业链,结合宜宾物流行业岗位多样需求的特点,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按需定向”的专业培养模式,分别为五粮液集团物流产业、宜宾物流行业、川渝地区物流行业相关岗位群培养满足多样需求的多方向人才。①重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形成“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②需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对新工艺、专利等先进资源引入到教学不充分,还应进行课程整合与改革,探索对标一线行业发展水平的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③专业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以技术转换为目的的服务项目不多,成果转化尚在起步状态,专业老师还应深入企业开展各项技术研发服务项目。④专业国际视野不够,应通过强化校企联合与国际化合作,采取各种方式,实现学生与境外学生的多元化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逐步建立与国际通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本专业群的教学标准和资源。

2宜宾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宜宾在四川省对外开放发展“突出南向”战略中,确定了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的作用和地位。宜宾市明确“一体两翼”转型升级方向,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巩固提升名优白酒、综合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汽车、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五粮液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31亿元、利润总额201亿元,2019年1-5月,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其中机械、纺织、化工、酒类分别增长17.3%、15.3%、13.6%、11.5%。在《宜宾市支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下,智能制造、汽车、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产业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八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30%,产业影响力迅速提升。

3基于区域物流产业链的物流专业群构建路径

不论个人、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要想突破发展的瓶颈期都必须要时刻紧跟时展步伐,树立全新的大局意识,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方法与形式,打破以往固有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模式,打造符合当下时展需要的最新科学化工作模式,从而最大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社会价值,使之不落后于社会需要。对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而言亦是如此,物流专业群建设的理念与组织正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因势利导的原则,及时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学科布局,体现出学校领导极强的战略眼光以及清晰的发展思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及西南、宜宾地区重点发展布局,培养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时代下智慧物流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构建“多样需求下的多方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顾问型”师资队伍;建设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集咨询、应用型科研、生产培训的产教融合共享型物流产业人才服务基地。以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深度产教融合,国内一流的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3.1做实产教融合、理实融合。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形式,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制度建设强化保障,确保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以容纳专业人才的输出。为了保障供求关系的平衡,校地、校企、校校之间应最大限度达成合作,相互协同配合并建立长效机制,力求花费大量人、财、物力培养的高端物流专业人才可以切实投入到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开设“订单班”,为学生传输业务实战经验。实施企业三级导师制,聘请一线专家精英为学生导师、企业中层部门经理为青年教师导师、企业老总为整个专业建设的导师。大力倡导并培育工匠精神,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带徒工程”、“特长生”人才培养项目激励机制。3.2深化“多样需求下的多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深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的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线,基于“产业导向、厚德重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需求下的多方向培养”战略方向。在培养高端专业人之初,要先明确人才的输出方向,确定对接产业需求,从而按需培养人才。引导方向选择,实施定向培养。在方向岗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配套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支撑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3.3“双驱动双循环、平台学多样包”的教学模式。专业群以一线企业活动为主线,结合宜宾及川南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设置了智慧物流方向、大件物流方向、粮食物流方向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包,依托“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学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选择和定向。

查看全文

农业推广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发展趋势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总体实力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这在《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中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是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

2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农林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优势。而对于非农高校,由于缺少农林相关学科的支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产业化转型时期,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现有的农林院校又有限,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需求条件。这就为非农高校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创造了条件。另外,农林院校分布地区不均衡,部分地区没有农林院校,也导致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途径不足。而对于非农高校来说,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重大作用。而且随着非农高校近来年的发展,专业设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注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因此,培养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对非农高校来说是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好机会,也使得非农高校招生单位积极性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农高校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3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构建课建设研究

一、课程目标及设计

泰勒认为确定课程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本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他们通常会比较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全面性;二是社会的需求,强调课程建设要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三是学习者自身,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和认知特征①。目前,传统授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间的逻辑性,而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两个维度不够重视,致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的不匹配。为了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相结合,我们采用构建式教学,提出了理论+实训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理论归纳与现场(含模拟现场)实践相结合,打破原有课程界限,采用小学期制,前8周的理论课+后6周(每门课2周)的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方式。理论部分除课堂讲授外,大量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查询阅读完成,理论学时注重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以完成目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脉络;6周(每门课两周)的实践课突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深入行业、企业的自主实践学习、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纠偏工作。

二、教学方法

采用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多课程有机组合方式,从而构建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多课程综合训练,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构建。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国家,美国学者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指出,项目式教学即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某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并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③。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在德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果。以能力构建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将实际工作中的职业岗位需求转化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项目和任务单元,教师和学生通过创建虚拟的项目或参与实际的项目,体会“做中学”的乐趣。项目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将项目贯穿于某个课程,更不是简单地把某个项目置于课堂教学中,而是以某个项目为纽带将三门课程间的内容有机结合,并且以完成实际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通过对理论和实训内容的重新整合,将课程间综合训练联系起来。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将班级以项目为导向,6~7个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区分,只有项目。一个教师作为5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帮助各项目团队按时完成项目。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是以完成项目的主要目的,理论课时讨论项目的甄选依据、项目选择的背景、项目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的方法、项目的实施等等。实践课则是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获取数据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要求展开课程的学习,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1.项目的选择。项目贯彻于能力构建课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因此,项目的选取非常关键。教学中,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实践基地中企业的实际项目,二是学生拟创业的项目,三是虚拟项目。在选择项目时需从总体角度考虑项目目标、时间、成本、风险、可交付成果等方面问题,培养战略性思维。2.项目的市场调研及分析。任何一个项目,在确定之前都要先进行市场调研,以了解该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能力、市场规模、位置、性质和特点等要素,从而做出“该项目是否有市场需求”的判断。然后根据市场预测,来确定产规模、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理论课中,主要教会学生掌握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调研、预测方法和技术,在实训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选项目编问卷并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去发放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重点培养学生市场信息数据的调查能力,市场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以及市场信息数据的建模预测能力。3.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理论课中,主要讲解如何从市场、技术、财务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采用企业家和教师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基础性内容通讲,重点难点以项目为主要的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力求先在学生意识中构建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部分的实训环节主要在实验室里进行,着重针对财务可行性分析。这部分内容涉及的表格非常多,有16个左右,并且表格之间的关联也很紧密。教师一边讲授内容,学生一边在电脑上操作。配有两个流动指导教师,这样能够很好的克服学生走神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4.项目的实施。在这个阶段,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逻辑流程设计方案、确定完成项目所需的方式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报告等工作步骤,结合选定的工作项目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时时注意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相关理论,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要求。

查看全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构建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的实训模式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培养实用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商务英语专业而言,建立“工学结合”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高等职业学校在建立该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缺乏校外实训基地,没有有效的政策支持等相关问题,并且在具体的操作中也存在相当大的弊端,因此实训模式得不到有效的建立。本文从“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专业的实训体系内容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建立该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

当前,高等职业学校许多专业都在尝试进行“工学结合”的模式,希望通过该种模式培养更加具有实用性的高技术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是文科专业,在进行“工学结合”实训体系构建中存在比较大的困难,高等职业学校应该采取新的策略,进行实训体系的构建,促进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

一、“工学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进行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来。另一方面是指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或是专业机构的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职场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英语专业水平,该体系的构建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对英语专业技能以及办公技能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是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以及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进行翻译、书写,并能够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工作的操作。第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将相关英语专业知识同商务操作相结合,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技能解决商务活动中的问题,促成贸易的商谈成功。第三,让学生到校外进行实习,所谓一百次演习不如一次实战,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或是学习的空闲时间到企业进行兼职或是实习,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作的环境。亲自上手工作,提前走上工作岗位,才能锻炼出工作中需要的技能。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会计专业标准体系框架构建路径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全面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也在面临着改变,不过“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会计专业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方式需要结合时展进行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有助于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当前“互联网+”教育趋势背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阐述,以期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课程体系;阐述

一、引言

会计专业的设置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并能在进入社会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有:成本核算、纳税申报、年报审计等专业技能。“互联网+”的时展趋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要求会计专业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与时展趋势紧密结合。所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仅是培养单一的专业性人才,而是要向人才发展的全面性转变,能够结合时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除了要提升专业教学效率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但是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难以与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有效的结合。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详细展开分析。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标准体系框架组成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的提升,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现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框架构建中,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查看全文

中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摘要: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适应机械制造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例,根据机械制造产业链的岗位要求,专业群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确定,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并对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给出详细阐述。

关键词:工作过程;中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机械加工

为适应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了专业群建设,促进了中职学校“增效提质”。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促进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涵盖模具制造技术、焊接加工技术、机械产品检测技术共4个专业在内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分别对接数控机床编程与产品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加工、产品质量检测等相关岗位。根据机械制造产业链的岗位要求,专业群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确定,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工作”,最终获得某一职业能力和资格。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对应零件加工、零件成型、部件焊接、部件测量检测等岗位,充分考虑中职人才培养教育规律与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转换各个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毕业可获得职业能力和资格,并利用专业群的课程互享优势,学生有可能获得更多职业能力和资格,即“1+X”。完成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工岗位需要“无缝”连接。

2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