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1:29: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专业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专业村

打井专业村的调研与思考

村位于县大街乡东北部,四周群山围绕,村民居住分散,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255户,876人。十多年来,这个村涌现出72个打井队,从业人员340人。年该村外出打井总收入达56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优势产业。由于成绩显著,该村先后被衢州市评为劳务输出专业村,县打井专业村。村支部书记、乡打井协会会长张在年被省评为“双带”好党员。

村农民打井队,始于年月,当时该村徐建军、赖根生、郑瑞跃三青年农民利用在地质队打工时学到的地下水勘探开采技术,合伙投资1.2万元,买来一台旧钻机,开始经营打井业务,不到个月,就收入3.5万元,不仅收回全部投资,而且每人还赚了7000多元。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地刺激了该村农民的打井热情。年下半年,村民赖买来钻机跟着干,接着现任支部书记张也拉起队伍干了起来,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在这些先遣创业者的启发和带领下,全村打井队伍日趋壮大,到目前为止,打井队发展到72个,钻机72台,固定资产达335万元,足迹遍及北京、河北、辽宁、广东、浙江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年打井净收入近500万元,人均1.6万多元,负责的工头年收入5-6万元,甚至10多万元。山民们风趣地说:“我们掘出来是‘水’,可捧回来是‘金’呀”!

通过对打井专业村的调查,给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培育新兴产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一项新兴产业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有其发生、发展、壮大的过程和规律,就看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是否有“伯乐”识马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并善于总结、扶持和培育。大街乡打井专业村从最初3人开始,从小到大,发展到全村乃至全乡1100多人的一支打井队伍,固然有其自身努力的因素,但也不乏与其所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支持帮助。前几年,随着打井队伍的不断壮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打井队之间为招揽生意互相压价,加之市场运行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经济效益每况愈下,部分外出打井人员渐渐承受不住,陆续返乡歇业,一时造成打井产业的萎缩和萧条。面对如此境地,村所在乡党委政府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规范行业行为,于年月成立了以村为基础的大街乡打井行业协会,由村支部书记张出任会长,制定了章程,对领导机构的确立及其权利、协会正常运作的经费来源、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何时开展业务交流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针对外出打井人员作业流动性大、工种危险、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及家庭牵累等实际,乡党委政府还着重为他们提供信息、参保投保、照顾家庭、调解矛盾等多种配套服务,有效地稳定了这支队伍,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今年春节刚过,乡党委政府按照惯例召开外出打井人员代表座谈会,乡领导不仅问寒问暖,关心外出打井人员的生活和家庭情况,而且还勉励他们要大胆走出去,多多赚钱,做大做强打井新兴产业,带动更多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紧接着,乡党委政府又专门聘请专业人员为钻井机械操作人员举办了打井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除深井钻探技术外,还有经济合同法、劳法、安全生产技术及人身财产保险等,通过培训,既增强了他们的操作技能,又使他们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街乡党委政府这种追踪管理和服务,被外出打井人员称之为“新兴产业的保护伞”。

[思考之二]培育新兴产业,是转移劳力、解决“三农”难题的有力举措。要解决“三农”难题,核心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而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最关键的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村有男女劳动力596个,以前,因无转移门路,大批劳动力被困守在山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生活。自村里发展外出打井这项新兴产业后,全村就有310多个劳动力外出转移,占全村总劳力的52%,加上因打井业带动的其它外出转移劳力,劳动力转移达80%以上,现在当你进入该村时,看到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村干部,且这些人都有事干,劳动力就业率达到100%。由于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逐年提高,到年底,仅打井纯收入就达468万元,人均5318元,占全村收入的80%以上。加上山林、竹笋等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未开展打井业时的年近10倍。随着村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该村的各项公共社会事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先后修建了总长5.8公里的进村公路,安装了有线电视,装上了程控电话,还整改了低压电网等。同时,农户的住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几年,全村80%以上的农户翻建了新房,其中40多户建造了别墅型洋房。不仅如此,不少村民还跳出山门,到城镇建造新房。据调查,大街乡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小区,50%以上的新房是由村农户建造的。另外,全村还有各种汽车10多辆,电脑、摩托车已进入一般农户家庭。村在自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地方打井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现在,大街乡打井队发展到140多个,钻机280多台,从业人员达1100多人,仅打井一项,就为全乡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

[思考之三]培育新兴产业,是转变观念、促进下山脱贫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下山脱贫,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世居深山的农民,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经济条件和世俗观念的影响,动员他们下山脱贫,如同老佛一样——难请,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连劝说都难。村形成打井这门优势产业后,掘出来是水,捧回来是金,山民们不仅拓展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而且把外面看到的精彩世界情况和下山脱贫优惠政策带回山区,以现身说法讲给家里人听,激发村民仿效。于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下山脱贫,近的到大街乡,远的到城里。该村为迎合农民下山脱贫的需要,在山脚下征地10亩,建立了一个下山脱贫小区。村里对下山脱贫农户原则上保持“三个不变”,即:享受原所在地村级集体资产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收益不变;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保留原自留山和山林的承包经营权不变。并规定在五年内享受下山脱贫优惠政策和扶持待遇。由于政策优惠和观念转变,至今,全村已有10户搬迁到下山脱贫小区居住,还有12户到城镇下山脱贫。

查看全文

发挥四大优势建设旅游专业村

*乡*村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山·*的所在地,也是全市名副其实的李广杏专业村和旅游专业村。全村3个村民小组,223户,845人,1887亩耕地,*年人均纯收入5006元。现有党员49人,其中60岁以上的党员10人,35岁以下的党员6人。近年来,*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使全村连续多年保持了班子稳、人心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发挥能人优势,健全管理制度,探索党建促发展新路子。人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近年来,*村党支部针对本村带头致富的能人较多的实际,在使用干部上突出了“支部引好路、能人当干部”的工作特点,尤其在发展党员时把致富能人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在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实行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在村级管理体制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村支部在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认真开展了以“选好一条富民路子、发展好一个集体经济项目、培育好一名种养大户、帮扶一名贫困党员和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以“带头学会一门种养技术、带头成为一名科技示范户、带头落实一个增收项目、带头兴办一个加工企业、带头帮扶一户贫困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五带头”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全村涌现出了秦作仓、吴建忠、丁孝、马建兵等一批带动群众致富的明星党员。

二、发挥自然优势,做强特色产业,打造敦煌特产新品牌。思路决定出路,优势产生效益。村支部在客观审视村情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立足优势,做大做强李广杏产业”的发展思路。为了扩大李广杏产业规模,支部要求党员和干部带头栽植的同时,采取政策激励、典型带动等方式,动员近200户村民扩大李广杏面积。近年来,全村新定植李广杏1700多亩,户均8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4%,人均纯收入中有1700多元来自李广杏,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5%。为了把李广杏打造成能代表敦煌的特色品牌,村支部牵头成立了李广杏协会,并指导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协会积极推广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完成千亩无公害李广杏示范片建设任务,提高了李广杏品质,还对李广杏进行了统一包装。每年通过举办杏花节、李广杏质量品尝会等节会,挖掘宣传李广杏的文化内涵,让李广杏真正成为敦煌的特色产品,并在每年李广杏的销售高峰期,协会以市场保护价收购李广杏,组织协会会员销售到拉萨、兰州等城市。协会成功注册了“飞将军”李广杏商标,去年开办了航空货运李广杏业务,安全快捷的货运渠道实现了当天采摘当天送达目的地,成功了北京、兰州等地一些客户的李广杏货运业务。协会每年组织销售的李广杏都在30吨以上,占到李广杏总产量的60%以上。

三、发挥地理优势,壮大集体经济,开拓农民增收新途径。*村靠景、沿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村党支部本着集体投资占大股、村民出资占小股的原则,组建了*旅游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建成了沙疗所、工艺厂、停车场、*沙生植物园等村办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党员干部的典型引路,*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识到“揪了柿子打豆豆,日子过在人后头;卖包包拉羔羔,生活水平天天高”。一个家家参与旅游服务业的浓厚氛围已在*村兴起,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拉骆驼、滑沙、摄影、餐饮、娱乐、工艺品销售等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490多元,占到全村劳动力总数的75%以上。村集体有了积蓄后,村党支部先后投资完成了*停车场和沙生植物园的扩建工程,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进行了水渠衬砌、村组道路硬化、农电线路改造、高标准小康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免费为群众配发农用三轮摩托车134辆、手机82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2台。

四、发挥政策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村新农村建设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基础设施立村、林果产业强村、旅游产业富村、绿色生态建村、和谐发展稳村的“五村建设”工作思路,并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了五改(改房、改路、改厨、改厕、改水)、五治(治理柴草乱堆、畜棚乱建、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五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工程。同时,抢抓敦月公路拓宽和山门广场征地拆迁的有利时机,按照“汉唐风格、中式建筑、清水墙面、青瓦盖顶”的建设理念,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放线施工,统一硬化街道,统一安装上下水,投资374万元建成2个高标准小康住宅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全村已建成示范户34户,散建样板户9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8%。*村连续3年被酒泉市确定为小康住宅建设示范村,*年先后被确定为酒泉市和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查看全文

专业村农业发展经验交流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当局依据《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若干定见》和《新乡村建立科技示范工程施行方案》摆设,把施行“一村一品”工程作为推进农业构造计谋性调整、添加农人收入的主要路子,把鼎力开展专业村作为推进新乡村建立的主要抓手,想方设法加大推进力度。当前,全市专业村财产化格式已初步构成,各地的专业村在带动农业出产开展、促进农人增收方面发扬的效应不时展现,推进新乡村建立的打破性成效日益凸起。为调查全市专业村开展有关状况,为党政指导研讨制订政策供应科学根据,近日,市农调队在全市局限内对77个专业村展开了疾速查询。

一、专业村的概念及在推进乡村经济开展中的主要效果

(一)专业村的概念

所谓的专业村,是指在市场的指导下,村民自觉或有组织地加工统一类型的产物,一村一品、互相协作,搞专业化出产,构成了规划优势、特征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行政村或天然村。

专业村普通应具有以下根本前提:专业村主导财产或产物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到达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财产或产物出产运营运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财产或产物运营运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运营收入的比重到达70%以上。A、运营方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物出产的,必需是优质专用种类,并与财产化组织树立相对不变的关系。B、主导财产的规划:从事栽种、水产养殖的,栽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到达本村农用地上积(指耕地、林地、场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家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划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到达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财产或产物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到达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财产或产物出产运营运动。E、农户从事主导财产或产物运营运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运营收入的比重到达70%以上。

(二)专业村在推进乡村经济开展中的主要效果

查看全文

蚕桑局上半年业务工作总结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规模发展,科学推进蚕桑专业村建设

建设蚕桑专业村,走成片栽植,集约发展,是立足我县“三农”工作实际,加速蚕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去年建设双庙乡九贤寺蚕桑专业村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从浙江调回“农桑14号”嫁接良桑苗82.5万株,在双庙乡九贤寺村、南岳寺村、芝麻沟村、福善镇牌坊村等蚕桑专业村,栽植成片密植桑园817.5亩,使专业村新发展良桑面积**到了1200亩。蚕桑专业村桑树基础和桑树质量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激发了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专业村今年春季发种量在全县发种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普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基本实现了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模式,由分散发展向重点突破,由分散种养向规模发展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集中共育,科学推进蚕桑生产技术更新

“养好小蚕七成收”。养好小蚕是突破我县养蚕单产不高,经济效益偏低的瓶颈的关键措施。今年在巩固福善小蚕共育的基础上,又在双庙乡九贤寺村、南岳寺村、三合寨村、芝麻沟村、科技园新增小蚕共育室9个,共育小蚕515张,使全县小蚕共育室**到了13个,共育量**到了755张,实现了专业村村村有共育,重点社小蚕共育化。严格操作技规,共育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龄期经过缩短,解决了蚕农年龄偏大、技术缺乏、养小蚕难,养蚕与农活打斗等问题,降低了养蚕成本,深受农民欢迎。

(三)改良簇具,科学提高蚕茧质量

查看全文

党员兴办专业意见

**镇党委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建设工作中,积极引导党员投入兴办专业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初步形成了以编织、蔬菜、水产为主的一村一品经济。至目前为止,该镇有编织专业村7个,蔬菜种植专业村4个,水产养殖专业村2个。预计全年税收可达280万元,占全年税收任务179万元的156.4%,其中,工业税收一项可达180万元。

一、抓观念更新,鼓励党员兴办厂场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该镇党委不断帮助和引导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树立敢于争当致富带头人、干大事创大业、敢于冒尖不怕困难的观念。鼓励党员树雄心,大胆创业、带头致富,使全镇党员信心倍增,积极投入,兴办专业村,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群众勤劳致富。目前,该镇拥有工艺企业7家,其中4家工艺企业老板是党员,2003年新上的3家工艺企业,老板都是党员,18家工艺作坊,有7家是党员创办。如共产党员廖建新同志通过创新思想观念,在办好工艺作坊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与兄弟廖文新引资创办了拥有20名固定职工的新祥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有1000多种产品发至水声、**、居委、安和、安尾、先锋等村农户进行编织,既当致富带头人,又让群众致富。共产党员何远青通过更新观念,把原有企业做强做大,工艺产值在去年1000万元的基础上,增至今年的1500万元,税收可达80万元。该镇在党员的带动下,工艺编织业得到迅速发展,从事编织工艺的农户有609户,从业人员1180人,其中党员120人,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税收入。

二、抓技术培训,提高党员致富技能

该镇党委还把提高党员素质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今年以来,该镇聘请了市、县有关专家、农技人员,举办了编织工艺技术、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党员群众共500多人次。通过培训,增强了党员群众的信心和致富技能。如通过工艺编织技术培训,党员群众的工艺编织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每人每天编织收入由原来的7—8元增加到现在的30多元。据统计,今年工艺产值可达4500万元,比上年增加1500万元,增长42.8%。

三、抓优质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查看全文

专业示范村认定制度

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2号)精神,结合我省各地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第一条本标准所指“一村一品”(乡、镇),主要是指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经营的专业村。乡(镇)要以专业中心村为载体,形成专业乡(镇)。

第二条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乡、镇)认定,旨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推进“一村一品”更好更快发展,提高“一村一品”的覆盖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条推荐范围

凡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营农业产业、涉农产业和非农产业的专业村(乡、镇)均可申报。产业或产品主要为特种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业,以及其它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产业或产品。

第四条评选原则

查看全文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以农立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举,百业不兴。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县委书记雷增高认为,甘泉是农业县,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大限度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在于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于指导我们搞好农业及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是我们搞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法宝。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以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18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当前来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经济、政治问题。只有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全县经济腾飞,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因此,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我们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县各级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并要深入村、户进行宣讲,让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农”工作上来,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调整思路,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筹措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搞好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新突破。通过切实增加收入,调动和焕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他们增收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比、与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与建设延安经济强县和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形势、审视县情、寻找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气和胆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要树立新的条件观。甘泉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份,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努力转变观念,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事实教育和鼓舞了全县的干部群众,使大家认识到,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客观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市场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链条。当前,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具体讲,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转变,发动农民寻找市场;抓优势项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场;抓科技投入,依靠质量赢得市场;抓行政推动,依靠服务开拓市场。从而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要树立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思想观念。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关心农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参与农业。形成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见实效,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查看全文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以农立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举,百业不兴。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县委书记雷增高认为,甘泉是农业县,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大限度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在于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于指导我们搞好农业及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是我们搞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法宝。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以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18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当前来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经济、政治问题。只有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全县经济腾飞,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因此,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我们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县各级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并要深入村、户进行宣讲,让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农”工作上来,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调整思路,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筹措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搞好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新突破。通过切实增加收入,调动和焕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他们增收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比、与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与建设延安经济强县和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形势、审视县情、寻找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气和胆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要树立新的条件观。甘泉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份,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努力转变观念,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事实教育和鼓舞了全县的干部群众,使大家认识到,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客观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市场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链条。当前,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具体讲,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转变,发动农民寻找市场;抓优势项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场;抓科技投入,依靠质量赢得市场;抓行政推动,依靠服务开拓市场。从而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要树立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思想观念。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关心农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参与农业。形成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见实效,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查看全文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以农立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举,百业不兴。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县委书记雷增高认为,甘泉是农业县,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大限度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在于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于指导我们搞好农业及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是我们搞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法宝。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以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18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当前来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经济、政治问题。只有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全县经济腾飞,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因此,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我们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县各级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并要深入村、户进行宣讲,让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农”工作上来,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调整思路,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筹措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搞好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新突破。通过切实增加收入,调动和焕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他们增收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比、与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与建设延安经济强县和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形势、审视县情、寻找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气和胆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要树立新的条件观。甘泉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份,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努力转变观念,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事实教育和鼓舞了全县的干部群众,使大家认识到,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客观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市场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链条。当前,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具体讲,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转变,发动农民寻找市场;抓优势项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场;抓科技投入,依靠质量赢得市场;抓行政推动,依靠服务开拓市场。从而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要树立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思想观念。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关心农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参与农业。形成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见实效,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介绍材料

到会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汇报的题目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XX镇位于九河下梢,多年来水成为制约我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四年来,我镇连续遭到旱灾,全镇3.5万亩水田基本上绝产、半绝产。镇党委、政府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痛下决心,跳出“靠天吃饭”的思维模式,改变老祖宗留下的种田方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工程农业、转型农业、精品农业,走特色农业之路。从而使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全镇3.5万亩水田基本上实现了三改,其中水改旱2万亩、水改园7,500亩、水改水7,500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又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稳定发展水产养殖业,从而形成了XX特色“三大主导产业”。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具体体现是:

蔬菜生产实现新突破。全镇蔬菜面积达8,000亩,其中蔬菜保护地面积达4,800亩,蔬菜产量实现3,600万斤,比上年增长10%,产值实现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4%。建立蔬菜专业村7个分别是:-----------村。台田面积完成8,000亩,主要分布在------------------等村。

畜禽养殖实现新突破。借助XX集团和xxx两大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全镇养殖合同鸡达160万只、养奶牛310头、生猪2万头、养黄牛3,500头、养羊8,500只、养鸭6,000只、养鹅3,000只,已建立养殖专业村二个,一是xx村黄牛专业村,二是XX奶牛专业村。全镇畜禽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7.5%。

农业园区建设有新突破。三个农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建成高标准的示范园区。XX农业现代千亩示范园中新建10栋高标准“四位一体”的日光温室(沼气、养猪、种植、滴灌四位一体),现在已申报国家级农业园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