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1:14: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转型升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计划体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即在资本、技术密集部门继续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而在劳动密集部门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开放部门的主要责任是为进口替代部门引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提供外汇。因此,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出口创汇。

围绕“出口创汇”这一核心目标,中国的开放战略主要在两条主线上展开,一是吸收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二是鼓励本土企业扩大出口。在第一条主线上,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特殊经济区、完善基础设施、对外资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对外资项目进行筛选,鼓励出口导向型的项目。一方面对外资项目提出绩效要求,主要是本地含量、外汇平衡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出口型企业(出口超过其产值70%)在所得税方面给予再减半的优惠。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加工贸易政策。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际,正值日本和东亚新兴经济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对外寻求低成本生产加工地之时。这些投资项目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其原材料、零部件需要从母国或其他经济体进口,其产品需要出口。适应这些外资项目这一特点,是中国能否抓住东亚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的关键。一方面,中国的进口替代部门仍需高关税及非产品税壁垒的保护;另一方面,高关税等贸易壁垒又会阻碍出口导向型的外资项目进入中国。如何才能既保护进口替代部门,又使出口导向的外资项目在华低成本运作呢?为此,中国政府实行了加工贸易政策,即企业用于加工复出口的进口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1994年之前主要是产品税,之后是增值税和消费税)。这一政策消除了中国的高关税与增值税对使用进口料件的阻碍。随着加工贸易在国内产业增值链条的不断延伸,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不断改进监管,在通关程序、跨关区结转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便利化程度,使得加工贸易在全国范围内发展。

加工贸易对于我国成为吸收外资大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8000亿美元。但来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活动具有特点,世界上跨境投资中,2/3在服务领域,而中国吸收的外资中,71%在制造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对外资企业内销存在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制造业的外资主要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加工贸易出口中,超过8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政策对于吸引外商投资在华开展出口活动的重要性。换言之,如果没有加工贸易政策,中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吸收外资的局面。

中国加工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缺乏国际销售渠道,因此出口竞争力普遍不强,成为制约其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实行加工贸易政策,我国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设备、销售渠道、品牌等优势与我国劳动力、土地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使我国迅速成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占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查看全文

领导在转型升级上的讲话

加快工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三届六次党代会精神,实践“工业立市”和“三个”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外有世界经济危机的压迫,内有工业经济发展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质性矛盾,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在此之际,举办全市转型升级专题研讨班,互学所长,共论经济发展,非常及时,意义重大。参加这个研讨班的学员都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管领导,是发展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科学分析当前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规模工业产值从去年9月增幅14.4%下滑到今年3月的-9.7%。规模工业产值、外贸出口、工业性投资、工业用电量等指标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但我们在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要科学分析当前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既要对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也要对经济的复苏抱有坚定的信心。

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9亿元,同比下降8.5%,比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增幅0.4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产值增幅明显回升(见表一,拟将讲话稿及相应图标做成ppt文件投影显示)

同期,完成工业性投资125.5亿元,同比下降2.1%,比一季度回升了1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累计42.9万千瓦时,同比下降3.1%,比一季度提高了2.1个百分点。外贸自营出口38.2亿元,同比下降1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从3月份开始工业性投资和工业用电量复苏明显(见表二)

工业经济效益和景气指数也逐步回升。1-4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累计190.9分,分别比1-3累计和1-2月累计高7.6分和17.1分。二季度工业企业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产品订货景气指数、外贸订货景气指数、产品销售景气指数为124.1、102.2、98.4、121.2,分别比上季回升48、16.7、11.2、45.3点,均从“较为不景气”、“相对不景气”区间进入“较为景气”或“微景气”区间。工业企业融资和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也继续回升,分别以128.4和120.1双双进入“较为景气”区间,较去年同期分别回升35.9和6.8点。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特征

1.旅游信息在线化、移动化。信息是互联网的强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解决过去旅游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移动4G网络和WIFI的普及,游客出行依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程度越来越大,许多实证研究都得出网络已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媒介。在“互联网+”时代,游客不仅能便捷地从互联网获取大量旅游信息,还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海量信息,互联网改变了旅游信息的传播格局。游客出游前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程信息,还可以查询大量旅游点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游决策;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移动互联网,只需要一部手机游客就可以进行旅途导航、导游、导吃到导购,还可以分享旅游体验;行程结束后,游客还可以在网络上点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投诉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完成。另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自建网站或与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合作的方式,主动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随时随地的为潜在旅游者提供服务,实现旅游信息的在线化、移动化。2.乡村旅游需求精众化。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受到旅游者知识集的影响,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较低的信息收集成本改变了人的知识集,也改变了旅游者的旅游偏好。[2]在“互联网+”背景下,大部分旅游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大众化消费者,也不再简单地追求单一的旅游体验,传统的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旅游者的需要。乡村旅游者更注重自身的体验和兴趣爱好,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小众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体验要求更高、参与性更强,自助、个性和休闲成为当前乡村旅游需求的特征,乡村旅游消费呈现出精众化的特征。3.经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旅游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产品到市场营销,从接待服务、行程调控到安全监控,从客户管理、财物管理、人力管理到绩效管理,全部实现了旅游商务经营数字化,旅游业已经开启经营管理数字化的时代。旅游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记录游客的消费纪录,并对游客的消费需求、购买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消费特征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旅游供应商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旅游产品的供应,生产出形态多样的、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定制旅游成为可能。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出行人次达到2.99亿人次,在线旅游市场规模达6621.8亿元,在线旅游在整体旅游市场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传统旅游企业通过自建网络平台或与大型在线旅行服务商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在线分销。因此,在乡村旅游领域,一批互联网企业进军乡村旅游市场,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网络平台,争夺O2O市场,以“线上+线下+融合”的视角重塑乡村旅游新生态。4.旅游营销智慧化。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营销渠道更加多样化、细分化,除了传统的媒体,搜索引擎及垂直搜索引擎、垂直旅游社区、垂直旅游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旅游营销变化。搜索引擎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社区营销、病毒式营销、网络视频营销、口碑营销、事件营销等网络营销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旅游业,并取得了优于传统营销方式的效果。网络营销具有全球性、经济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旅游企业可以与消费者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信息手段进行实时双向互动沟通,使旅游消费者全程参与到营销管理中,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旅游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动机得到了尊重和满足。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旅行体验生成旅游信息并通过在线媒体分享传播,用户生成内容信息开放性较高、用户信任度高,能够影响其他游客的出游决策,游客也可以作为旅游营销者。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是旅游营销的主要渠道,游客可以全程参与到旅游营销中,旅游营销进入智慧化阶段。

二、“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

1.产品升级。鉴于“互联网+”时代游客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当前游客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管理者要保持创新意识,积极融合新技术,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第一,融入创意旅游思维,开发新业态类型产品。挖掘乡村旅游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农业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和延伸,[3]创造性转化这些文化,去深度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与开发原乡休闲、国家农业公园、乡村营地、乡村庄园、休闲农场、乡村博物馆、市民农园、民宿等新业态产品,使旅游者在享受乡村田园风光的同时,获得发掘创造潜能的机会,学习并体验乡村旅游地文化、艺术、传统及生活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由农家乐、采摘园向乡村休闲度假的跨越。第二,融入在线旅游市场,开发乡村定制旅游产品。传统的乡村旅游企业应积极融入在线旅游市场,改变以往出售单一旅游产品的方式,将满足不同旅游的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开发乡村定制旅游产品。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如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与每一位客户进行沟通,深度了解客户诉求、明确旅游目的和预算,让旅游者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以此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方案,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得到良性发展。此外,乡村旅游企业还需要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来详细记录每一位客户的旅游偏好和个人信息,同时,客户定制的旅行记录也应该被保留,如遇到旅游需求类似的游客,可以做为参考,并作适当调整形成新的定制旅游产品,由此可以实现乡村定制旅游产品的规模化管理。2.经营管理模式升级。在“互联网+”时代,为应对经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化的变化趋势,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应从智慧旅游管理和线上+线下+融合两方面来进行升级转变。首先,推进乡村智慧旅游管理,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使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通过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乡村旅游从客户管理、财物管理、人力管理到绩效管理,从市场调研、设计产品、接待服务到安全监控全都可以实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效率,有效配置资源,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为游客提供便捷、人性化的旅游体验,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在乡村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共享。其次,积极融入线上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高效管理模式。随着在线旅游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高,融入线上经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自建区域性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区域内的乡村景点、农家乐、民宿、特产等,使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乡村旅游形象的展示平台,同时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和农产品的在线展示与预订;也可以选择与成熟的大型在线旅行服务商(如:携程网、途牛网等)合作,以这些网站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展示和预订平台,同时借助平台的影响力,还可与游客进行在线互动,开展精准的在线营销活动;乡村旅游目的地还可以在淘宝上开设旅游旗舰店,旅游旗舰店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销售展示平台,还可以作为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展示平台。乡村旅游企业可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乡村旅游信息展示、营销、互动、预订、支付等游前服务,再到线下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O2O闭环过程。3.营销模式升级。“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已进入智慧营销阶段,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具备网络营销思维,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营销方法和工具,构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体系,加大线上营销的力度。第一,注重整合营销和品牌营销。“互联网+”背景下各自为战式的营销已无法达到营销效果的,乡村旅游应注重整合区域性的乡村旅游资源,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整合产品、统一规划线路,打造村庄整体的“乡村旅游名片”,或是区域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感知,[4]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形象整合和市场一体化基础上的整体化营销。第二,构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体系。乡村旅游智慧营销体系的构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乡村旅游信息渠道,建立专业乡村旅游网站,开发乡村旅游APP,也可以在知名OTA网站设立专门网页,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推送乡村旅游资讯、推荐产品,让潜在的游客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旅游信息,也能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及时得到帮助,并在咨询、投诉等方面给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其二,合理使用网络营销工具,乡村旅游适当运用搜索引擎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社区营销、病毒式营销、网络视频营销、口碑营销、事件营销、网络广告等网络营销方式来以较低的成本达到定向精准、深度实效的营销目的;其三,自媒体运营,乡村旅游经营中每个从事具体工作的部门都推出各自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乡村旅游微博矩阵、微信矩阵,形成群发优势,可以有效地推送乡村旅游信息、传播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并与游客进行线上互动。自媒体运营需要精心策划宣传创意,精确实施自媒体的系列活动,精诚维护社交媒体粉丝关系。在新媒体营销中可融入新兴科技成果,如小游戏、真人秀、网络直播等,通过旅游达人、旅游网红进行旅行直播,随时与广大网友互动交流,吸引网友参与直播互动。第三,重视用户生成内容,提高游客的网络在线分享率。当下,人们已习惯于将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将这些内容通过自媒体或专业的旅游分享平台传递给他人,这也就形成了对当地旅游的二次营销。与主流媒体网站的信息相比,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具有分享精神、信息开放性、双向交流、用户信任度较高等特点,用户在即时在线媒体生成内容中更能体验到满足感。因此,乡村旅游地应注重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实时动态分享,提高游客的网络在线分享率,实现化客体消费为主体宣传。4.保障体系升级。首先,应加强建设和完善智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加强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绿化建设、基础网络建设和餐饮、住宿、娱乐、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其次,整合乡村公共信息咨询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分析乡村旅游相关数据,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数据整合、客流实时监测、景区景点远程视频监控及网上观景、旅游车辆GPS定位管理、住宿接待情况实时统计、旅游运行监管、旅游安全应急管理、从业人员网络培训等智慧功能。乡村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的建立以及新一代智能识别和智能传感信息技术,可为旅游者提供智慧化导游、导航、导览、导购服务,实现智能化升级。最后,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乡村旅游人才智库。乡村旅游的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农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在乡村旅游企业中既懂旅游行业、又懂数据软件操作和互联网经营的人才严重缺乏。建立乡村旅游人才智库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乡村旅游企业就业,年轻人群体接触新生事物快,具备互联网思维,熟悉电商的操作流程,网络营销、自媒体营销等各种信息化的应用,对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培训基金,与相关企业或高校合作,对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或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政府还可以有意识地培训一些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的市场主体。

三、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呈现旅游信息在线化和移动化、旅游需求精众化、经营管理数字化和平台化、旅游营销智慧化的发展特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产品、经营管理、营销模式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但是,在乡村旅游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障碍因素,还需学界和业界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对策,以促进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

查看全文

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探索

摘要: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查看全文

旅游业转型升级调查汇报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认识

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中,消费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因此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自然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而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一般而言,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提升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但企业因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与产业、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相反的选择,比如很多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可能更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不是企业的责任。对产业而言,转型升级是在充分发挥企业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业内资源,吸引新增资源,吸纳其他产业转移的资源,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会增加一个地区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种“软化”经济的作用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则包括不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对集约化发展方式强调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结果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指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进而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程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

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比政府更能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因此对旅游行政部门而言,决不能越俎代庖,试图取代旅游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旅游行政部门倡导多年的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旅游企业反应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市场目前在中国还并不成熟,因而很难吸引资金的大规模进入。而先前并没有引起旅游行政部门注意的经济型饭店,最近几年却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并在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两厢对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当然,旅游行政部门虽然不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但是在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游供给涉及各个环节,其中也不乏公共产品的投入(比如景区道路的建设),因此单靠分散的企业,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旅游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游公共产品投入。再比如,旅游市场秩序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单个旅游企业理性的选择是根据市场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而很少有动力和有能力去改变市场运行的规则。因此如果市场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劣币驱除良币”,这无疑不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维护市场秩序的部门一起,创新监管方式,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

此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的有些行为并不一定符合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可能会要求旅游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应该引导旅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深入了解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把握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需求,因势利导,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来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旅游企业,但旅游部门应该成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大的方面说,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旅游发展的全过程。而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由于内外条件的变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说,旅游业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正因为此,2011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推进转型升级被作为国家层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也为今后数年旅游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认识转型升级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这个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显得迫切而重要。

查看全文

转型升级创新交流

“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交通作为‘先行官’如何通过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健康有序增长?”带着这个课题,由省交通厅负责人带队的调研组正在全省深入调研。

交通运输产业是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更是民生产业。“车轮一动就是工作”,这是交通工作特殊性的真实写照。根据省委统一部署,省交通厅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设’,切实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实践载体,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交通部门作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更需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在省交通厅组织的为期3天的集中学习中,围绕“如何为转型升级新跨越当好先行官”的大讨论热烈而活跃。“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交通部门要努力克服资金供求的矛盾,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要抓住国家支持长三角率先发展的机遇,研究推进交通一体化、网络化。”思想的碰撞和交锋,形成了贯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设”、实现浙江交通转型发展的共识。

开门纳谏,问计于民,省交通厅开展的调研活动务实而开放。近日,该厅采取书面、恳谈会、网络、调研、厅领导走访联系点、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短信等方式,分不同对象从不同角度征求意见。面向专家学者群体,征求对交通转型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当前交通发展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向全行业,深入探讨制约浙江交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面向全社会,推出“交通为你办实事”大征集活动,充分征求民意。

省交通厅负责人表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落实是目的。在前一阶段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省交通厅将围绕认清、评估当前形势,在“两创”总战略中争取更大的作为;围绕中央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良好机遇、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战略时机,进一步推进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交通由基础产业型向现代服务型行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发挥交通自身的能力、效率、水平;在区域平衡、城乡协调发展中,做出更显著的贡献;根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确定交通部门近期要解决的“十件实事”等五个方面,分析问题,找准薄弱环节,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制定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在执法办案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检察工作才能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上有所作为”。10月30日下午,在省人民检察院机关举行的宣讲报告会,省检察院主要负责人明确提出,要在统一执法思想、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四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查看全文

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和难题。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亟待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我区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镇作为县的传统的资源重镇和工业强镇,转型升级的任务更艰巨、考验更严峻。本文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就加快推进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粗浅认识。

一、镇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镇系县西大门,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镇驻地离县城7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2.2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东径104°52′5′-104°53′50′,北纬28°13′52′-28°19′11′,东西长10.9公里,南北宽9.98公里,海拔高度在550-1456.7米之间,地貌单一,全为低中山区,土壤以黄壤为主,有少量紫色土和水稻土。平均温度14.5℃,常年日照1000.2小时,平均降雨量184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无霜期可达300天。现全镇辖9个村,5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云龙社区),总人口10800人。

镇东接苗族乡,南连毓秀苗族乡,北靠梅硐镇,西邻县底硐镇,处于县、、三县交界处,均与三县形成公路网络,交通便利,地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以石灰石、煤碳、硫铁矿、高铝矿为主,全镇现有6个煤矿,3个硫铁矿,瓦斯发电厂1个,采石场5个,太平工业园b区、矿业公司、集团落户,镇建“工业大镇、经济强镇”已初具规模。镇内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大小溶洞50多个,是石海洞乡风景区之一,且位于蜀南竹海、石林-博望山、县僰人悬棺的中心过渡地带,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013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gdp)65311万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8810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15万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684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320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4750万元,;新包装项目3个(漆树、生猪、煤矸石砖厂),新引进项目3个(联友医院、加兴村现代农业基地、新塘村新村建设项目)。

但结合近年的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情况,从三次产业看,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总体增长乏力、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为:

查看全文

浅谈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摘要:2008年之后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复苏乏力的态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其影响也进入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期。加工贸易作为曾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国际分工地位偏低、比较优势逐渐削弱以及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以产品内分工理论为依据,通过进一步细化分工,可以增强加工贸易企业对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培育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间关联程度,并借助政府协调加强物流、现代服务等商业配套服务,实现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产业关联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状态。中国经济受此影响也结束了过去三十多年来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到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常态阶段。从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在这一时期,如何做好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际贸易研究最为紧要的任务。加工贸易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式之一,对我国培育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分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到来,加工贸易也需要顺应形势,转型升级。本文以产品内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加工贸易如何实现技术突破,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借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实现转型升级,并能够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产品内分工的概述及相关文献综述

国际分工源自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差异。基于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使得国际贸易发生在产业间层面。随着技术革新和管理理论的提升,生产过程的可分割性使得一个行业的分工从国内分工演进到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变为产业内贸易。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基于生产网络的全球化,国际贸易产生了一种新的分工形式———产品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内分工的延伸,在坚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将原有的以产业为目标的贸易细化到产业内部,细化到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具有产品内分工的特定,能够清楚地界定中间品和最终品。产品内分工大量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状况的差异而获得比较优势,承担该价值链上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生产,与其他国家构成产品内分工。从产品内分工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层面上,蒲华林、张婕(2007)研究了中美贸易顺差之后提出产品内分工是中美贸易顺差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美国及东亚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加入产品内分工。唐海燕、张会清(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提升价值链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人力资本、服务质量和制度环境是实现这一提升的关键前提条件。张晓娜、刘希宋、王发银(2009)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提出应加大政策引导,把握转型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加工贸易进行转型升级。将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相结合,高越(2006)分析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模式差异,指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应该追求动态比较利益,提升分工层次,并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黄飞娜、金余会(2009)提出加工贸易应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分工框架下不断提高分工层次。叶颖、孙德涓(2016)则指出加工贸易企业应延长产品价值链,参与尽可能多的产品内分工环节并完善配套产业,提高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从以上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2008年危机之前,对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助产品内分工培植加工贸易新的比较优势。危机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对加工贸易的升级要求更加迫切,借助产品内分工理论如何提升加工贸易在产品价值链的分工地位以及如何借助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成为新的研究重点,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浅谈对外贸易转型与升级

【摘要】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对外贸易发展、产品结构调整以及企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转型与升级的价值,其次从品牌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范围、对外贸易人才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对外贸易转型与升级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从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来看,国外一些国家在金融风暴的制约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消费水平比较低,进而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我国企业在管理、经营以及决策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再加上我国人民币汇率缺少稳定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的难度。所以我国有必要在明确当前贸易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升级,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一、我国对外贸易转型与升级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在对外贸易转型和升级的基础上,我国企业可以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要素进行有效汲取,并将其作为全球市场发展的参考依据,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来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水平。(二)可以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在对外贸易的整个过程当中,产品出口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对对外贸易效果进行有效保障,就必须对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现阶段,我国各大行业还缺少对产品出口结构的正确了解,因此并没有对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制定,为行业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众多不利影响。而对对外贸易进行转型与升级,我国企业可以对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引进,进而对产品出口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并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产品出口比重进行合理调整。另外,企业也可以对设备、原材料以及其他资源等进行积极引进,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产品交易均衡,同时也可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三)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我国多数企业在管理策略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对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满足,降低了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而通过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升级,能够拓宽我国企业和世界接轨的渠道,并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策略以及技术手段等引入到自身的发展当中,进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一些制造企业来说,先进技术以及研发能力等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借助对外贸易转型的优势来实现自身经济全球化的目的[1]。

二、对外贸易转型与升级的思路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转型升级改革内涵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本文论述了中央政府提出的供应商结构改革的内涵、重要性、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推进贵州省结构性养老金改革。分析农村金融对贵州省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的支持的发展现状,探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效用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贵州省农村融资的效益进行分析,建议地方政府继续支持农村融资,确保农村金融供给的连续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金融体系服务创新,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十三五”期间,供给结构改革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各个产业与行业均有所体现。应当正确认识供应商结构改革的丰富内涵、意义、主要任务和政治方向,保证供应和需求应商结构改革不偏离方向和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钱方面也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想要并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交货是指市场参与者准备好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以规定价格生产的商品数量。为了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市场平衡和供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通过增加投资、消费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任务,以及供给侧增长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率。改革扭曲的要素配置和供求结构,消除产能过剩、效率低下和供给不足。促进创新,提高优质护理绩效。减少国家干预,便利市场准入,促进有序竞争,激活市场参与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不是西方社会学派理论的真实复制品。基于研究中国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发展和管理社会主义现代经济的创新路径。目的在于了解并适应新的经济标准,促进滞后体制和经济改革。贵州省转型升级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影响因素贵州省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供给结构的失衡意味着中国市场供给体系中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无法跟上消费模式的变化。要求将低质量产品模式转变为高质量产品发展模式,迎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当前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不断加速,供需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产品生产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产品生产得到外向型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因此,应当激活与发展生产要素,推进供给结构改革,优化和提高要素供给配置效率。不断优化原材料供给、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贵州省转型升级的农村金融供给方面

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单位和其他相关机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农村地区投资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支持农村地区的农民。农村金融重要目的在于增加农村金融投资和创新。“三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农业、林业、水利和扶贫。因此,政府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应当依据农业、林业和水的支出指数。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贵州省在农业、林业和水管理方面的支出最高。从2016年到2019年,作为农业大省,贵州省在农业、林业和水资源方面的支出居首位。从2016年到2019年,贵州省的农业、林业和水资源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20.30%左右。贵州省税务厅设立扶贫专项基金,成功推进了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本文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供给、结构改革、产业改革和要素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思路。贵州省转型升级商业银行融资问题在国家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供给体制改革的浪潮中,贵州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策,不断加强“三农”农村金融转移,不断寻求农村融资创新。当前已经推出了“农机贷款”、“农业贷款”和“住房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通过查阅相关数据,根据商业银行为农产品供应融资的规模,使用一般商业银行的分行数量和贷款总额,对贵州省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的有效供给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与贵州省各级政府网站)在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机制和转型要素的基础上,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标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本文对贵州省切实有效的农业供给结构改革进行分类。分析资源型城市供给与转型层面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及新时代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开展,扩大评估方法的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功能路径,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贵州省转型升级探新路改革创新促发展产业升级是生存前提更是发展使命贵州省政府已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村金融的持续提供。建立风险平衡机制,确保农业保险、商业银行贷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农村融资薄弱,风险相对较高,各个金融机构投资时存在较多忌惮。各级政府通过预算支出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协调农村融资与可持续贸易的矛盾,继续支持农村融资,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利率均衡机制,缩小风险供求差距。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和各级政府网站,贵州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性质过于统一。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小额信贷合作社的数量较低。近年来,贵州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金融供给水平,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提高支持力度确保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够延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