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11:04: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转型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转型发展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浅析

摘要: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查看全文

草畜产业转型发展调查思考

【摘要】推进草食草畜产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临泽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在其中金融支持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积极发展草食草畜产业金融,提升服务水平,支持产业发展战略;二是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和支持方向,重点助推草食草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关键是龙头企业向现代化发展,带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建立草畜产业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担机制,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草畜产业金融服务产业转型

一、临泽县草畜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现状

(一)草畜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值占比和产业地位更加重要。多年来,经过全县多年碳素努力,临泽县创出了“公司+农户”的新华模式,“协会+农户”的寥泉模式,标准价建设、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的板桥西柳模式和连片布局、农户小规模大群体利用暖棚饲养的鸭暖暖泉模式,建成了规模化养殖场区15个,走出了一条具有临泽特色的草畜产业发展路子,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科技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为全县草畜产业进一步高质量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草畜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在32%左右,在农民纯收入中是占比达到30%,草畜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草畜产业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目前,规模化养殖场区15个上,养殖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草畜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养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持续提高,粮、经、牧、饲、草种植比例不断调整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三)银行业信贷投放加大,金融支持作用显著。近年,金融业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止2018年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草畜业贷款余额144954.96万元,占贷款总额的21.33%。重点支持牲畜养殖、畜产品加工和饲草料种植等。其中,农商银行联合体贷款信贷产品,向草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放生产经营性贷款,配合农村产权改革,全县共办理养殖场、养殖企业、合作社产权证300多户,办理产权抵押贷款和活畜奶牛抵押贷款7512万元,开展“保险+投资+担保”模式试点,人保财险出资5000万元,为全县肉牛养殖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较好地满足了满足了草畜产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投档草食畜牧业贴息贷款8.86亿元,银行信贷已覆盖90%以上的牧户,贷款金额集中在5-200万元,最高5000万元。(四)多种养殖业保险陆续开办,保险的风险补偿作用有效发挥。目前,人保财险、大地保险、中和联合财险等保险公司在临泽县开办养殖业保险,开办的险种有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政策性保险等。保险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草畜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及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草畜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养殖生产、经营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草畜产业亟待转型升级。分散经营仍占主体,市场化程度低。并且,牛羊出栏集中于夏秋季,畜产品产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草畜产业业。二是同时,草畜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羊独大”、肉牛产业发展不充分、猪禽产业相对薄弱等问题,草畜业供给侧结构有待优化。(二)草原牧区草畜产业规模化养殖比例、组织化程度不高,地区产业优势不明显。一是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仍较少。到2017年底,全县规模化养殖场区只有15个,标准化养殖场区42个。二是规模化养殖场基础设施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比较普遍,并且养殖场大多没有人工种植的饲草基地,应对自然灾害的饲草料储备库和繁育母畜保暖棚圈建设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需整体提升。三是新型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风险承受能力弱等问题,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独立面对市场交易成本高、谈判议价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亟待建立健全。(三)草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效益不突出、发展动力不足。一是绿色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模糊,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影响力不强,优质不优价问题突出。畜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高品质牛羊肉比重低,不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也影响草畜产业产出效益。二是草畜产业还没有成为财政收入重要税源。近年,虽然草畜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占比不断提高,但由于草草畜产业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明显收窄,影响发展草畜产业牧业的积极性。再加,发展草畜产业的整体成本高、风险大收益较低,没有成为主要的创收产业,导致发展草畜产业的动力不足。三是草畜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实力弱,加工层次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四)融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银行信贷产品粗放而对养殖规模化发展的支持引导作用不突出。一是草畜产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仍面临手续多、额度小、成本高、期限短以及缺抵押、少担保等问题困扰。二是服务不到位,金融机构普遍缺少针对草畜产业生产经营特点而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与种植业比较,养殖业周期长、风险大、成本回收期长,统一执行农业信贷政策制度,没有细化信贷产品条款,一定程度也引发贷款逾期、“过桥”贷款、民间高利贷等问题,信贷支持机制亟待完善。三是金融支持规模化养殖不足,支持方向有待调整。金融机构在牧区仍然多是小额、分散放贷,规模化专业化养殖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存在缺口。(五)养殖业保险覆盖面窄、发展缓慢,风险总体保障不足。养殖业面临的灾害类型多、发生概率大,保险勘查、理赔难,防灾避险难度大。临泽县作为牛羊养殖大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养殖业政策性保险还不健全、商业保险发展迟缓,比如:肉牛和肉羊未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羊肉目标价格保险尚未建立、养殖业保险亟待扩面,风险分担机制有待健全。

查看全文

城市转型规划发展总结

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社干部对乡村化和大项目有了新的更为客观的认识,四是发展意愿更加强烈。当前。能把乡村化和大项目作为发展的机遇和动力,都想借助大项目和城市化,推动村、社区的新一轮发展。早拆迁、早发展、早得益”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人心,各村、社区的主体意识、属地责任意识不时增强,涌现出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这些都为我镇加快推进乡村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层基础保证。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

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坚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乡村发展规划要求。依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乡村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时增强。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商贸广场、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胜利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准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继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注重量质并举,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查看全文

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计策

一、突出价值创造,切实履行经济责任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历史赋予央企的使命。企业存在的价值核心就是“谋利”,企业的经营宗旨是揽到活、赚到钱、收回钱,这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根本要求。赢利是第一要务。基于现有纯粹依靠施工的单一业务赢利模式,项目管理责任的履行至关重要。如何履责,一是不断优化机制,二是要继续抓风气建设。应该认真分析两种现象:第一,同一个项目,为什么不同的项目经理去管,结果不一样?第二,同样的项目,同样一批人,用不同的模式去管,结果也不一样。关键是人和机制出了问题,造成管理责任缺失、监管失控。基于此,应该提倡“不管你”的管理思路,允许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一大堆,如果缺乏执行力,没有问责机制,等同废纸一张,形同虚设。有的子公司亏损严重,一些项目潜亏面较大,靠举债度日。其根源是什么?风气不正,没有责任追究。基层不少同志反映,项目搞砸了、经营亏损了,干部挪个位置,照样干,甚至还提拔了。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种不正常情况,并且正在作相关政策调整。2011年开始,开始实施主动“问责制”。凡是发生严重失信事件,或造成项目严重亏损(潜亏)经审计确认的,一律依规问责,所有亏损项目都要进行效能监察审计,都必须找到一个“埋单”的!上交款是经济责任的落脚点。近年来,国家将央企纳入资本经营预算范畴,现金分红比例逐年提高;证监会也在着手研究针对上市公司的强制分红新政策;股份公司先后组建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厘清了与各个局的经济关系,享有出资人权利,所有局都必须上交现金股利。集团公司作为对工程公司的投资人和重大项目的合同主体,收回上交款也是对经济责任的具体诠释。理财是必要条件。现代财务管理的根本就是理财,就是用好、用活手中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率。在此方面应该做到:一是把钱用在刀刃上,二是想办法“钱生钱”。按照股份公司“严管、强收、少投”的指导方针,管好、用活投资性融资资金,责任重大,不容有失。据此,集团公司提出了资金运用的基本原则,严禁串用,禁止投放到亏损项目垫付施工。

二、坚持实践检验真理,主动担当企业发展的历史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一切。不论是生产经营,还是作决策,或是选人用人,作为决策者都必然要接受时间验证、实践的检验,承担起对企业发展的历史责任。关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单纯靠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完全走到尽头了。国有企业加快转换发展方式是主线,突出工程总承包主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定做强非工程业务,增强发展后劲。循此路径,二十五局集团几经周折,达成“433”转型战略的基本共识。该战略的定位是:逐步摆脱企业微利模式,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路径初步多样化。着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实现规模与效益、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匹配,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价值创造指数。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施工、新业务、资本资源产业等三块业务的利润贡献比例基本达到“433”构成。

这两年,在诸多不理解、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们筹集了5个亿,完成轨道、房地产、珠海重工和五公司等四个新公司注册,推进结构调整、市场布局、资产配置的前期工作,推动了企业艰难转型,稳住了经营规模的下滑,2012年路外项目比例占比超过80%,扭转了以往依靠铁路求生存的局面,企业整体发展看见了新的曙光。关于投融资决策问题。随着企业转型战略逐步实施,企业资本项目开支将会继续增加。此举短期内势必会带来财务费用增加、资产负债率升高,直接拖累本届领导班子任期内的业绩考核。但是,我们拿这些钱不是去花掉,而是配置或者寻找一些目前低估值的资产。这就像农民一样,无论冬天的寒夜多么漫长、多么难熬,也不会把春天的种子吃掉,因为那是希望。我们预期,通过资本撬动带动工程经营,还可以利用资产的“估值效应”,享受到未来潜在的资产增值和资本收益。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地把企业发展好。关于识人选人用人问题。人是一切问题的决定因素。选准了人,用对了干部,其它问题迎刃而解。最近在机关领导干部竞聘和对外招聘人才时候,我们提出,逐步实行聘用干部“举荐制”。

查看全文

城市转型规划发展总结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稳步推进经济建设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查看全文

探究转型期舞蹈发展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

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程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查看全文

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策略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谋求转型发展是中小外贸企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与有益尝试。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外宏微观环境日趋复杂,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突显,具体表现为经营管理缺少科学化引导、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业务发展缺欠复合型人才等,这是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鉴于此,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应该坚持以“制度兴企”策略为基础,以“技术立企”策略为支撑,以“人才强企”策略为保障,具体来说就要加快实施降本增效策略、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加速培育优质外贸人才,多管齐下,全面提升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力、适应力、竞争力。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降本增效

一、前言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经济结构持续升级、经济驱动逐步转化、经济增速有序换挡,国内经济逐渐由高速度发展状态向高质量发展状态转变,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国外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需求较为疲软,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加剧,叠加国际运输成本攀升,这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根据XTransfer的《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收入逐步提升,同比增长32.1%,但竞争力指数为71.1,较年初有所下滑。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外贸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在“危”中探寻“机”,以期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小外贸企业管理层普遍面临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经济新常态的宏微观背景,基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结合国际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重点探究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策略,以期对我国政府的决策者和中小外贸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有所裨益。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

如前所述,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由此使得自身的经营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内部因素是其难以应对新常态下国内外宏微观环境的根本原因,因此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探究其困境及其成因,以期更为精准的探究化解的策略,结论认为:企业发展凝聚力欠佳、价值链偏低、持续性不足是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其主要诱因是管理缺乏科学性、产品缺乏竞争力、人力缺乏高素质,具体分析如下。

查看全文

城市转型规划发展总结

一、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稳步推进经济建设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亿元、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三上企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受企业退税及税率下调因素影响,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产业发展导向逐渐明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抓住江干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编制有利时机,按照新东站枢纽中心、路、机场路整治和同协路建设规划要求,超前谋划,主动接轨,明晰了我镇“一枢纽、三轴线、六区块”产业布局规划,为加快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提质。城市工业得到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西子联合控股、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东华集团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之列。西子联合引进两国院士建立研究院,科岛微电子与挪威系统国家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挪mems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全年新确认省级著名商标1件,12项新产品通过省级认定,新建市级研发(技术)中心3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佰富勤商贸广场、中凯东方红街、绿城房产相继开工,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成功摘牌,大世界五金城成功开业,二轻房产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中,即将开工。全年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30个百分点。都市农业持续发展。通过转型转移,内优外拓,形成了东部精品蔬菜花卉基地,新外拓产业基地1400亩。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坚持“重质量、重贡献、重拉动”原则,注重量质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镇共引进项目76个,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48%、153.9%。合同利用外资43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3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4.4%和124.3%。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查看全文

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意见

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农产品加工“262”推进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全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切实抓好品牌创建,深入拓展销售渠道,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面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262”推进工程,着力建设2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4个年产值超50亿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总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20%,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实现农产品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大提升”。

2011年,要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其中食品工业产值140亿元,分别增长20%和30%。

家禽和林特产业集群建设要有新推进。重点打造家禽产业和林特产业集群,今年力争总产值分别突破150亿元和50亿元,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积极扶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查看全文

高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受到市场开放和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趋于多元化,各类金融机构应运而生。新兴金融机构冲击着传统老牌机构的业务和市场规模,两者相较的结果是,金融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说,适应这种变革,就意味着要培养出一批专业更精、技能更强的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近几年高校改革的明确趋势。从本质上来看,向应用型高校转移满足了当前用人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二者之间良性互动,最终目的是培养更符合行业要求的高校人才。

1产教融合的现有模式

“十三五”计划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放在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基于这个思路,各个高校探索性的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机制,基本可以分成四种模式: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1]产教融合研发模式是应用较广的一种产教融合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在产品或者服务等方面增加创新性。简而言之就是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并给予资金扶持,由高校负责研发,承担技术更新或者提供技术支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性强,且成果易于评估。另一种比较主流的模式是产教融合共建模式。该模式一般采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推行,基地建成后既可以开展专项科研也可以作为在校生的教学平台。由于该模式涉及到校企双方多种资源的合作共享,基地的建立也往往是依托于高校重点学科或者重点实验室的背景,较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融融合共建模式更加复杂化和系统化。第三种是项目牵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校教师希望通过参与省级或者国家级大型课题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并且在实际调研中和产业接轨。但是由于受到资源限制,有时候高校独自难以承担国家或者省级大型课题,也可采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参与地方的项目共建。通过项目牵引这种模式,高校可以利用大型项目平台搭建起产教融合公共实践基地,学校和参与教师都将收益良多。第四种是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较之前三种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偏重于高校和企业的互动交流,如教师、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企业派高管到高校授课。该模式依托企业环境和行业经验,在高校的理论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的实践体验,实现校企合作对学生的联合培养。

2现有产教融合模式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教融合的推广已经初具规模,但部分高校的改革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从内外两方面看,都存在不少问题。从内部分析,部分高校缺乏产教融合内涵的深刻认知。个别高校依旧遵循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思维开展产教融合工作,虽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其实只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实现产业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更遑论协同发展。由于并没有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的涵义,开展走过场式的产教融合并没有达到其真正的目的,对于高校、企业与学生来说并未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环境的有机结合。经费不足也是许多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改革的一块绊脚石。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设校企合作研发中心、购买更高级别的实验室设备等等,都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而地方高校往往预算有限,尤其是涉及到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建设,并不是每个专业都能承担起这些费用。经费不够直接限制的是产教融合模式的选取,效果好坏可想而知。[2]另外,产教融合虽然是高校和产业的融合共建,但是双向选择中,校方作为发起人和载体并没有更大的主动权。从外部环境看,产教融合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趋势,尽管政府出台了一部分政策和指导意见,但高校并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良好的外部支持。首先,各级政府对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没有给予适当的刺激和鼓励。政府掌握着各类社会资源,如果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高校和行业进行对接,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的效率。同时,地方重大项目有了政府牵头,就更利于开展项目牵引模式的产教融合。其次,高校和行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现有机制中并没有一个协调机构帮助各方协调利益。这也是目前外部环境的一大不足之处。[3]除此之外,尽管产教融合模式多样化,但至今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评估体系能够对其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

3金融服务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维度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