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企改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09:17: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转企改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在市区公司转企改制工作会上的讲话
刚才,市国资委汇报了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转企改制方案,总的看,把握政策准确,符合公司实际,操作性比较强。有关部门也就转企改制有关问题谈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开发公司转企改制工作。开发公司作为市政府直属的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符合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是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日益成熟规范,房地产开发公司现行事企合一的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发展,特别是长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的用人和薪酬分配制度难以打破,不仅公司自身经营难以搞活,也制约了公司对外业务合作。我了解,开发公司为此进行过三次改制探索。2006年,市政府70次市长办公会根据审计部门反映的公司经营情况及存在问题,做出对开发公司实施彻底改企转制的决策部署。从那时起,国资委及有关部门作了很多工作,为开发公司转企改制打下较好工作基础。希望今天到会的各有关单位从维护国家、公司和职工根本利益出发,高度重视这次转企改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切实推动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准确把握政策,依法规范操作。开发公司转企改制不同于一般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涉及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处置,职工身份和资产关系都很特殊。在全市没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情况下,这次转企改制,既要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又要因企制宜,有所创新。目前,市国资委按照国家关于规范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有关政策法规,履行了资产审计评估、制定了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并获得了公司职代会民主审议通过,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下一步要做好规范运作,关键是协商人事、劳动等部门落实好“老人老办法”政策,按程序做好事业单位编制调整,干部管理权限调整和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标准,依法规范运作,力争不留后遗症。
(三)加强配合协调,尽快完成改制。这次专题会后,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配合协调,积极稳妥地推进开发公司转企改制工作。人事局(编办)按程序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注销开发公司事业单位编制。市委组织部按程序提出开发公司干部管理权限调整意见,并商审计局抓紧安排对开发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资委做好职工安置方案“老人老办法”政策的落实工作,做好原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和按事业单位退休手续的办理。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国资委要进一步完善改制方案,按程序报市政府研究批复后,认真抓好方案组织实施。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对策
摘要:本文以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后的财务管理为探讨主题,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三方面指出事业单位在完成转企改制后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转企改制后经营类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
一、转企改制对财务管理提出的工作要求
通过观察并分析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发现,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已难以满足其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要想将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转企改制是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经营类事业单位稳步进行转企改革,分类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实施带来了积极影响,为企业内现代组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加强了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也与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由此可见,转企改制对于经营类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财务管理是需要关注的工作内容,在开展转企改制作业前,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普遍需要全面盘点单位现有的所有资产,并根据具体的统计数据与资产遗留情况完成相关处置方案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预测单位进行转企改制需要耗费的经济成本,主要涵盖在职人员的提留费、离职员工的退休费以及实施改制的审计费用等,还涉及评估资产的人工费等。单位转企改制计划方案上交审批合格后,财务部门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全面清查并评估单位现有的所有资产,并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针对性处置措施,对于一系列的费用支出,需要有序完成相关的提留工作。以企业内的会计制度与财务审核制度为基准,重新划分各类资产与负债,在税务部门与工商部门做好所有的登记工作。在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后,应结合财务管理的落实情况与实践效果,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在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以丰富与完善,以平稳过渡财务管理为根本工作目标,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断靠拢,保障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后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相比于现代化企业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重点的工作目标是预算的执行与考核员工绩效,而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因此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在改制前,不全面的规范内容与狭窄的覆盖面是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其不仅缺乏成本管理内容,还没有独立式的预算管理机制。相比于企业对财务管理要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劣势尽显。例如事业单位在盘点固定资产时,普遍要求按原值反映其账面价值,若资产本身的价值超过1000元,或是设备的适应时间超过1年,则可以核算为固定资产。这样的核算方式较为粗放化,大大加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务量。而现代企业在核算自身的固定资产时,普遍会站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核查,如历史采购成本、现有价值与重置成本等,还涉及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等,在固定资产核算金额标准并未明确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的调整与确定可以实时结合工作需求,以及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经营类事业单位在完成改制工作后,应及时完善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2.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在事业单位开展转企改制作业前,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一般主要由财政部门予以执行,相比于其他管理项目,相对简单的预算管理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收入预算,二是支出预算。根据单位的各项基础信息,部分预算能够通过定额的方式自动生成,因此对于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只需要科学把控分项预算的总额即可,确保其不超过规范额度。然而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工作人员并没有重视执行预算的各个环节,未能合理地评价阶段性的预算管理结果。采用实报实销制管理并使用各项资金时,没有切实可靠的预算管理机制加以约束。合理地考核、分配与控制企业现有的各类资源是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预算为企业既定经营目标的完成提供良好的辅助作用。预算管理的组成成分较多,不仅涉及资本预算与筹资预算,还涵盖财务预算与营业预算等。在完成转企改制作业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应逐步向企业化靠拢,进一步细化资本预算,并在年终的员工绩效考核中纳入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促进预算管理落实工作的严格化发展,并加快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健全。3.成本管理体系不科学从经营性收支业务的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若事业单位的收入中含有收支收入,则可以核算自身的投入成本。在改制之前,若是以收付实现制开展成本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在成本金额内计入所有当期存在的支出费用,在缺乏成本核算作业环节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对经营成本的合理把控。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属于重点内容,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快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发挥转企改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经营状况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与分析方法,作为成本管理作业考核的首要依据,对各项成本支出与经营费用予以严格把控,保障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意见
根据苏州市政府《批转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20*〕1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界定及改革要求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以盈利为目的,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二)所有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都要转为企业,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化。通过转企改制,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产权关系,使这些事业单位真正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转企改制的基本原则
(三)在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单位转企改制完善实施意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经市政府第三十二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就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关配套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企改制基准日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准日统一定于年6月30日。
二、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按规定做好资产清查和评估等工作。资产变动事项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其中,涉及重大国有文化资产变动事项的,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市委宣传部审查把关。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资产变动事项,应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审批。
三、人员安置办法
(一)提前退休。截止转企改制基准日,其转制前的原在编在岗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歌舞剧团可参照皖政办〔〕6号文件执行),职工在转企改制时,经本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社局调档复核批准,可一次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二)加发补贴。为保证与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其转制前在编在岗职工、转制后5年内退休人员,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皖政〔〕59号)规定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事业单位办法计发退休费的,加发补贴。
国营农作物序列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深化市县事业单位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晋编字〔2020〕6号)、《中共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深化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吕编字〔2020〕144号)和中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县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石编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退出事业单位序列转企改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转型创新发展,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退出事业单位序列转企改革。
二、改革方式
采取撤销事业单位机构、核销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财政拨款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逐步消化,稳妥推进改革。
三、资产处置
事业单位分流和转企改制保险有关问题意见
一、养老保险
(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未聘、待聘人员,其档案材料交人才交流机构实行人事的,可参加流动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与在原单位的养老保险关系衔接。档案材料仍在原单位的,原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领办、创办高新枝术或经济实体,两年内单位保留人事关系的,养老保险费仍由原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人事关系转移到企业的,原社保经办机构为其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享受内退政策人员,内退期间由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的办理提前退休人员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其退休费用由原单位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统筹项目内养老金,单位负责支付统筹外项目养老金。
(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办理托管手续人员,托管单位和被托管人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市生产经营类档案管理意见
根据澄委发(2*)20号《关于推进市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的暂行意见》文件精神,为确保市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档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国有、集体企业资产的流失,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对全市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档案处置提出以下意见:
一、市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档案的归属流向
1、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前档案的处置。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前档案原则上全部移交给主管部门;对资产整体改制出售或资产租售结合,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基本建设档案、设备档案可随资产一并移交给收购方,劳动人事档案则视情况,按《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办理。
2、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的处置。改制转企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材料,如改制转企的方案、批复、改制费用计算表、汇总表、工作计划、会议文件、审计材料、评估文件、改制转企的协议、章程等要按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并一式三套,一套移交主管部门,一套报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套由改制转企后单位归档保存。
二、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主管部门要明确人员,加强改制转企过程中档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防止档案的散失和随意处置。改制转企单位应将档案处置工作作为改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并将档案处置所需经费纳入改制费用中,严格按照档案法规要求,做好档案处置工作。
企改改革职工安置意见
为加快推进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就市直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职工安置分流问题制定本意见:
一、本意见的适用范围是:列入市转企改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转企改制方案批准之日登记在册的在职在编职工。
二、文化事业单位中的艺术表演院(团)转企改制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转企改制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且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职工,其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制度核定的离退休待遇标准不变,继续执行,以后其离退休待遇的调整仍按事业单位的规定执行,享受相关待遇。
在职期间的工资报酬按企业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其档案工资调整由人事机构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政策办理,退休时作为计发退休费的依据,按事业单位标准核发退休费;转企改制前已实行人事并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的在职职工,在转制后单位工作至退休时,其退休后享受事业单位职工的同等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国家实行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按照其规定执行。
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后新进企业的职工权益可按企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工转企改制后,可按《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处、市人才交流中心关于人才交流机构人事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意见》(汴社险〔2004〕23号)的规定,实行人事后,可继续参加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也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转企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的提前退休职工,提前1年及其以上退休的,在按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计发退休费的基数上,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规定核定退休费标准,由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足额发放;以后其退休待遇的调整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增发办法执行。
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报告
自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县按照中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关会议的部署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增强文化软实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全局、关系长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县进一步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改革求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改革促突破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省、市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方面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把改革作为贯穿近期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和第一位任务,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高效率高质量抓好各项改革工作。
(二)、政策支持到位。
改革攻坚阶段,重点和难点都比较集中,要取得突破,有力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转企改制的单位县歌舞剧团,底子薄、基础差、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更需要在政策上支持到位、在财政上投入到位。县人事、财政、编制、工商、社保等部门积极支持,全力配合,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讲规定重实效、讲程序不拘泥,着力解决好改革成本支付、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政策导向。
国有资本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成立的、有国有资本投入记录和拥有国有资本存量的39户市直国有资本企业。其中:传统经营性企业10户,占总户数的25.64%;公益类企业8户,占总户数的20.51%;政策性投、融资企业9户,占总户数的23.08%;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企业9户,占总户数的23.08%;金融企业3户,占总户数的7.69%。在39户企业中,传统经营性企业和公益类企业成立时间一般比政策性投、融资企业、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企业和金融企业要早,这与我国的财政体制和国家政策有密切关系。(二)调查内容。(1)国有资本的投入时间、投入方式、投入数额及所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2)企业连续2-3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3)国有资本企业上缴利润、股息、股利情况;(4)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情况;(5)国有股股东代表派驻情况;(6)各级政府补助收入的账务处理及资金使用情况;(7)国有资产的变动、处置情况;(8)其他问题。
二、地方国有资本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对39户企业国有资本调查核实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一)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政府部门众多,国有资本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现象比较明显。在被调查的39户企业中,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部门有国资委、经信委、城建委、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总台、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职能、职责分工各有不同,并不是每家单位都能履行好自己作为国有股股东的职责或对国有资本的监管职能,国有资本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现象比较明显。(二)国有资本股东代表派驻缺失、缺位现象比较普遍,对国有资本监管不利。在被调查的39户企业中,虽然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的部门是明确的,但有19户企业的国有资本股东代表派驻情况不明确,占39户企业的48.72%。(三)政策性投资公司和集团公司对外投资设立的企业数量较多、管理层级过乱,存在监管漏洞。在被调查的39户企业中有一家投资公司,参股投资的企业有12家,投资涉及公益事业、基础行业、工业、金融、物流、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等多种行业,对外投资总额占注册资本的60.67%。另一家集团公司投资设立企业13家,其中全资子公司2户,控股公司6户,参股公司5户,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13.30%。并且在对外投资控股的公司中还有2户对外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在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参股的5户企业中没有一户企业向集团公司提供全面的基础资料和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投资公司和集团公司面对数量众多的控股、参股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明显不足,许多被投资企业基础资料不全、财务报表缺失、股权代表派驻缺位,甚至有投资决策失误、投资被骗等情况发生,存在严重监管漏洞。(四)国有资本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突出。在被调查的39户国有资本企业中,有的企业上年度已审计的财务报表与下年度财务报表年初数严重不符,相差几千万;有的企业将对外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反映在往来账中,不如实反映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息、股利,从而少上缴利润、股息、股利;有的企业对上缴国家的税费不按规定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致使企业盈亏不实,严重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的企业利用投资控股地位和关联关系,占用大额资金,损害国有小股东利益;有的企业对外投资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等。国有资本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五)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企业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缺失。在被调查的39户国有资本经营企业中有15户是原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设立的国有资本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将企事业单位改制评估的净资产作为注册资本的,但评估的净资产超过注册资本的部分和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形成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均未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也未明确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因此,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企业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严重的监管缺失。(六)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不规范、不彻底,遗留问题较多。在转企改制的9户经营性文化单位中,有些企业仍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没有按照改制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实收资本等情况;有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合并成立的企业,仍然是几张皮,人员、业务、财务、管理制度整合任重而道远;有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职工的养老金视同缴费,但资金没有落实,职工存在后顾之忧,有的职工担心财政“断奶”后,“饭碗”不保,工资收入无保障。
三、完善地方国有资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规范、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国有资本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切实改变多部门监管所导致的监管不力和监管缺位的现象。进一步明确国资委职责,强化国资委履行国有资本监管的职能,所有地方国有资本经营企业,统一由国资委履行国有资本监管职责。地方国有资本收益不再由国有资本持股单位统一收取,应当按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计划,由国有资本企业集中上交财政部门。(二)切实加强地方国有资本企业国有股东代表选派工作,确保每户国有资本企业都有国有资本派驻代表。进一步明确国有股东代表派驻由国资委负责,国资委可以从单位内部或外部选派作风正、能力强、懂财务、善管理的人才组成“国有股东代表人才库”,从“国有股东代表人才库”中遴选国有股东派驻代表。国有股东代表根据工作量可以一企一人或多企一人,国有股东代表应每年向国资委进行述职,由国资委进行考核、奖惩,并与国有股东代表的工资报酬挂钩,国有股东代表实行定期轮换。(三)加强对政策性投资公司及集团公司对外投资管理。对政策性投资公司及集团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进行全面清理、调查核实,并在此基础上督促其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管,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国有资本存量和投资效益情况。(四)加强国有资本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国有资本企业的会计和审计监督,对国有资本企业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年度经营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执行国有资本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检查力度,对执行国有资本企业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低下、甚至参与舞弊的会计师事务所禁止其继续从事国有资本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五)加强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企业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国资委应加强监管,对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企业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应作为“资本公积”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在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后,再转增注册资本。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剥离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应明确由国资委派驻的国有股东代表进行监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产生收益的应当上缴财政部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维护发生的费用,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列支。(六)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文化企业发展,切实减轻转企改制文化企业的后顾之忧。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应进一步激发活力,整合有效资源,抢抓国家鼓励文化企业发展机遇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规范,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企业发展。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落实好转企改制后文化企业离退休和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切实减轻职工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