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06:08: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装饰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中的圆形探究

摘要:在幽幽的历史长河中,“圆”这个图案被很多的艺术载体所运用。观察“圆”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足迹,分析它在传统图案中的运用方法,会使我们更加了解“圆”的魅力,发现其内在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这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圆圆形装饰艺术图案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装饰艺术与陶瓷装饰论文

摘要:千年的历史,浩若星辰的传统装饰艺术,就像一颗嵌在艺术史项链上的钻石璀璨明亮,为我们留下一个巨大艺术宝库,供后人享之不尽。一个民族站在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前,应该如何面对过去,又该如何把握末来。21世纪人类已进入一个信息与太空的时代,人类的遗产密码在不断地破译,既定的定义被新的论证所取代,在这样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人的意识正在经历着一场困惑的危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许多人无所适从,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平衡,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什么?该如何继承学习,又该通过何种载体来体现。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陶瓷装饰艺术结合一、传统陶瓷装饰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装饰艺术就像一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空中我们也只能是艺海撷贝。

宋瓷的发展,深受宋文化审美的影响,在其装饰风格上,和宋画一样追求一种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灵气”,画面多为飘逸潇洒,一气呵成。在宋的五大名窑中,以磁州窑、耀州窑的装饰为上品,折枝莲花、花叶、卷草、缠枝、牡丹、莲瓣飞鸟衔草、凤穿牡丹等等,题材内容广泛,造型饱满,构图生动,尤其称道“刻划法”的装饰手段,它集装饰、工具材料的美为一体,在瓷土上行刀自如,腕力顿挫抑扬,最后的一层青釉把装饰美与工艺美完美无瑕地结合体现了出来。瓶、碗、盆边脚在连续纹样装饰上,此时也达到了一个顶峰,它既衬托了主纹饰又丰满了器皿的整个造型。此外,民窑在装饰风格上的较为随意,从而坯体刻划装饰形式,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它不但追求质地之美,还体现材料间交合之美,釉与坯体、坯体与装饰的划痕迹美。它们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美学特征,对这一时期装饰艺术的推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龙泉窑绿而晶润的梅子青,耀州窑的葱绿,磁州窑的黑白化妆土等,都是坯体装饰与表釉结合的经典代表。

传统装饰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确未在变迁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科技革命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识的宽泛化,使艺术的传承薪火相传。

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一个历史的扬弃与发展的过程,从装饰题材到内容和形式,从创造方法到技巧,我们今天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秀的装饰纹样如“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等在继承和改良的基础上,仍然被今人认为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而广泛地运用,正是这种历史的积淀使这些“纹饰”大受欢迎。具有民族性,也就是具有世界性,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在经历了千年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在时代的变革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容纳百川,囊括经典,汇成了变异多彩的艺术长河,在流淌过程中,产生了继承性和统一性。

查看全文

紫砂的装饰艺术探析

紫砂的线条装饰

紫砂线条装饰线条变化丰富,以线条的规律和特点来表现其装饰特点。运用线条的走势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紫砂装饰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二十余种,恰当运用各种线条,使得各部位之间的表现达到协调合理,来突出形体的表现力。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也能够使得壶体水平平稳,这种结构线对造型结构起到加固稳定作用,增加各部位之间的联系。只有在装饰线条的变化中才能创造出不同的形体。

紫砂的装饰手法

紫砂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除了造型装饰,还有陶刻、描金、泥绘、篆刻、绞泥、印花装饰等等,其中主要运用到的装饰手法为陶刻。陶刻是指带有浮雕性质的装饰艺术,与雕塑同出一辙。以自然之景、物,赋予壶上,这种装饰手法在紫砂花货上运用比较多,它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泥绘装饰是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用其他颜色的带有一定湿度的泥在壶胚上绘画,描绘出山水、花鸟、鱼虫等等,使得画面与壶身意境融合,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艺术的创作宜简不宜繁,宜藏不宜露。所以说紫砂的装饰并不是在紫砂留白的地方作满装饰,而是在紫砂的一定的基础上,以作者的思想为基础点,以紫砂的意境为主,实现造型与装饰、壶意为一体,追求和谐统一的意境,实现美的“物化”。

宜兴紫砂装饰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越来越多、越来越符合紫砂艺术的表现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紫砂及其装饰艺术空前繁荣,紫砂的艺术价值也逐步提高。不管是何种装饰,都要求装饰艺人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深的美术功底。使得壶艺蕴含深刻哲理和人文思想有着丰富的品位,达到创意、造型和艺术表现相融合。

本文作者:周新元

查看全文

歙砚装饰艺术语言

砚台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书工具,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歙砚因产于安徽歙县而得名,以婺源(今属江西)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故歙砚又称龙尾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其造型优美、雕工精致、石品如画,而受到古今诸多文人雅士的青睐。歙砚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也具有历史价值。其以独特的艺术纹饰和雕刻工艺成为文房四宝中极具审美意味的艺术品。

一、歙砚的装饰性语言

装饰艺术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即使是在古代人类以及民族之间互为隔绝的情况下,装饰艺术的形式都还有很强的共同性,即趋同倾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装饰图案无处不在,而且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1]。歙砚的装饰设计题材非常广泛,按照内容和纹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个类。一类是对传统的图形纹样进行归纳、提炼,如癯纹、雷纹、云纹、连枝纹、宝相纹等。而另一类则是对自然物的具象描绘,如对山水殿阁、花鸟鱼虫、人物形象的形态提取等。这类装饰手法在现代制砚过程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特别是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绘。歙砚雕刻的装饰性纹样在砚面上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以及边饰纹样等几类。单独纹样一般体现在砚池中或砚池与砚堂的交界处,其以吉祥图像的描绘为主,如夔龙、螭龙、仙果、人物等,这样既可以单独体现又可以呈现整体的纹饰形态;适合纹样是对单独纹样的组合归纳,根据砚面的特定形状而宜,把砚池和砚堂在图案中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艺术观赏性,其多采用具有一定寓意的纹饰,以达到形与意的完美统一;边饰纹样则是为了增加歙砚的艺术审美性而惯用的艺术装饰形式,主要体现在砚面的周边,以回纹、水波纹、祥云纹、癯龙纹、宝相花纹、缠枝纹居多[2]。歙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其他名砚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外观的文雅之气,以及清新雅致的装饰风格。从清代歙砚的装饰内容来看,大致分为民间和宫廷两个工艺体系,民间工艺多呈现淳朴的自然美,图案多是对自然形态的提炼。而宫廷工艺则着重展现装饰图案的精美雕刻技艺。从目前的砚台市场来看,砚雕纹样多数为仿古装饰风格,其中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小桥流水等设计题材比较受中老年人的青睐,而青年群体则更偏爱具有现代气息和充满激情的装饰题材。

二、歙砚富有美感的装饰性语言

(一)形式之美

所谓歙砚的“形式美”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源于材质、纹理、色彩等材料之美。歙砚的独特性石质纹理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也是其作为一种产品的标志,很多优秀砚雕作品就是利用材质的天然纹理来设计雕琢题材;另一方面源于形式构成之美,或柔润的曲线、刚烈的直线、激情的放射性线条等,按照形式美的构成法则表现美的内容。无论作品怎样进行设计,只要在作品中贯穿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都可使砚台富有艺术审美特性。

查看全文

古民居装饰艺术成因

皖南古民居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熟稳定的中国古代建筑流派风格,记载了千百年来皖南地区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历史,是在皖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皖南文化的最直观载体,是古代皖南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而皖南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形成,则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人文精神因素分不开的。

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赋予了皖南民居装饰艺术的灵感

(一)皖南的地形地貌气候因素

皖南,顾名思义,就是安徽的南部。而皖南古民居多集中于安徽的南部山区,这里的地形地貌气候形成了皖南古民居的形制和装饰特点。皖南地区多山的地理地貌环境,使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而在抵抗自然能力不高古代社会,这种地理地貌环境,往往给人一种稳定感。而适宜的四季气候,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古人来此繁衍生息,总之,对于皖南古民居来说,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成为皖南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形成的客观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选址、朝向、建筑形式及房屋的建筑结构特征。不仅如此,周遭美轮美奂的自然环境,对于皖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美情美景也陶冶了皖南人的艺术旨趣。观为皖南民居装饰提供广泛的内容题材和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明显的地方特色。比如在皖南古民居中最常见的装饰作品“三雕”和窗额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往往都是根据皖南地区的典型植如松、杜鹃等制作的“黄山松涛”、“白岳飞云”等景观;而其中人物耕织题材的作品如扣柴、翻土、放牧、担水、捕鱼等都是皖南地区典型生产方式的反映。

(二)皖南的木、石材料提供了皖南建筑丰富的物质资源

皖南的独特皖南地形和气候环境,也孕育了皖南古民居的特色建筑和装饰材料。如皖南古民居中建筑装饰必须的木材,特别适合在皖南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中生长,这些多年生林木成为了皖南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大量采用木结构奠定了就地取材的基础。皖南地区生长的杉木、银杏、柏木、和楠木,木理通直,坚韧耐腐,是上等建筑用材。得天独厚的资源木材优势,为皖南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用于砖雕的青砖来自于丰富的河道水系资源所带来的多年沉积的精土。而山地的地形环境,使得皖南地区还盛产优质石材,皖南古民居的砖块和石块的来源提供了保障。如黟县青、茶园石、龙尾石等更是用于建筑装饰的上好材料。在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形成的以木材、砖块和石材为材质的建筑装饰艺术的代表——“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成为皖南雕刻艺人们发挥才智的天地,广泛运用于民居建筑的装饰如柱、柱础、门框、照壁、漏窗、石镜、石狮等,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作品精湛的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查看全文

中国装饰艺术审美研究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查看全文

中国装饰艺术审美探析

摘要:在幽幽的历史长河中,“圆”这个图案被很多的艺术载体所运用。观察“圆”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足迹,分析它在传统图案中的运用方法,会使我们更加了解“圆”的魅力,发现其内在无穷的艺术生命力,这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会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圆圆形装饰艺术图案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民间童鞋装饰艺术研究

摘要:中国民间童鞋文化是民间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民间童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童鞋制作技术也正在失传,而民间童鞋装饰艺术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重新彰显其现代价值。通过对其艺术特质的深入研究,展现其艺术魅力,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使民间传统的童鞋装饰技艺得以传承,同时,挖掘民间童鞋的审美功能,走上更广阔的市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童鞋;装饰艺术;传承创新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有千万年历史传承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有机组成,是可以与经史子集、经典遗址遗迹相提并论的伟大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中无形的、非物质的、口头的、民间的、活态的另一半。民间童鞋装饰艺术是民间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部分[1]。民间童鞋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传统风俗习惯,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表达着人伦亲情、审美思想。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逐渐式微,民间童鞋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使这一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分析民间童鞋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让传统的艺术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让民间童鞋可以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1非遗视角下民间童鞋的文化价值及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丰富多样,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民间艺术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风情和民族特性的体现,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民间童鞋装饰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体现了人们祈福辟邪的意识,如:童鞋装饰偏爱“虎”的造型,体现了我国“虎文化”的流行,虎是正义和勇敢的象征,也有保护神的意味,孩子穿上虎鞋,是为了虎虎生威,也是为了得到庇护;二是体现了我国色彩文化,童鞋的色彩运用十分考究,尤其偏爱中国红,红色是吉祥的色彩,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色彩的表达,蕴含了浓厚的人文表达;三是体现我国风俗习惯和人伦亲情,童鞋的制作,最直接地体现了我国重视子嗣繁衍的特点,老人为孩子制作童鞋的传统源远流长,童鞋里所传达的祝福、祈祷、庇佑,体现了人们对子嗣的深切关爱,人伦色彩浓厚[2]。民间童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历史悠久,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如山东、陕西、河北、甘肃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制作童鞋的风俗。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目前民间童鞋的制作只存在于少数农村地区,一些年龄很大的老人还保存着这份特有的情怀,坚持给儿孙做童鞋,由于民间童鞋工艺的保护和挖掘不够,导致很多技艺已经失传,民间童鞋的文化氛围也逐渐淡化,慢慢被大众遗忘。

2民间童鞋的装饰艺术表现形式

查看全文

中国装饰艺术审美思考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查看全文

白族传统家具装饰艺术审美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自形成的家具体系和风格都不相同,有充满了藏传佛教特色的藏族家具,呈现古朴清丽气息的纳西族家具,散发着热带质朴清凉风格的傣族、景颇族家具等,云南大理白族传统家具与白族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一样,也有着千年以上的悠远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以及独特风格。其既有红土高原的少数民族粗犷之色,也不乏江南的清丽。但今天白族传统家具由于研究与开发的不足,长期以来因循旧制,受到汉族传统雕花家具影响较重,严重阻碍了白族家具传统装饰艺术的传承。近年传统白族家具中的彩绘艺术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对白族家具的研究与开发应该给予重视。

一、大理白族传统家具

现在较为常见的白族家具以木石结合结构的雕花风格为主,以贵重木材进行雕刻加工基础上再配以当地独特的水墨花大理石,形成木框石心为主的白族木雕家具风格。白族木雕家具在白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上,将多种佛教、道教、穆斯林等宗教文化艺术与中原汉文化相融汇,再融合进白族本主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今天的白族家具可以看出,白族家具在大量吸收了内地明清家具结构工艺和装饰纹样上的制法,与内地家具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今天白族家具在艺术风格展现了既与内地家具有着密切联系,又富有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特色的家具艺术在众多的家具工艺中是比较独特的。白族木匠常在家具的靠背、护手、脚止等部位均雕龙绘凤,非常考究。其图案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双凤朝阳、卷云游龙、梅雀争春等,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且经过油漆或彩绘,更使家具显得古色古香,熠熠生辉。同时又结合了天然大理石的水墨花纹,形成自己独特的木框石心风格的雕花家具艺术。直到清代中晚期,大理石在云南地区依然作为一种名贵的物品,可以想见其装饰应用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同时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白族传统家具来看,作为现代白族家具主要特点的木框石心风格在近代以前还尚未完全形成。应该是近代开采技术的进步才导致这种家具风格逐步成熟的。在此之前传统的白族家具和其建筑装饰相一致,多是在雕花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彩绘装饰,而这类彩绘装饰的家具在今天的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很少见了。

二、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

彩绘是白族传统家具中常用的装饰手法,是指在雕花的基础上根据纹样进行彩绘装饰。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庄跤入滇为当时的云南地区带来了先进楚文化艺术与生产技术,而其中楚国漆器艺术当时在诸国之中最为出名,其传入对后来白族家具彩绘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地区此时白族尚未形成,但是当地的彩绘家具应是从这段历史时期开始出现的。大理国时期完成的《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切实的反映,画卷中出现的家具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家具彩绘手法已经多种多样,已经很成熟,并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并沿袭至今。二是历史上数次民族大的迁徙与融合,为云南大理地区带来中原汉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南北对峙,内战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南中大姓乘机崛起,……此时社会相对稳定,内地汉人为逃避战乱,不断迁入云南,并将大量汉文化带进云南[1]。此后明代、清代的几次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徙至云南地区,为白族地区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内地的家具制法和装饰手法融合到白族家具中。三是由于云南白族地区从古至今就与藏族地区相毗邻,在文化交流上非常密切。白族人民不仅在文化艺术上,同时在生活、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展示出了许多藏文化的影子。其中藏式的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彩绘装饰风格对白族建筑、绘画、家具等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在今天的白族建筑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点。

三、大理白族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