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03:4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转变职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镇转变职能调查思考
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机构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乡镇机构建设和运行能否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是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大事。当前,在农业税取消了的情况下,乡镇政权如何运转?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
一、现行乡镇政权体制存在的问题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行乡镇运行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毋庸讳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行的乡镇政权体制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表现在:
1、乡镇条块分割严重,关系难以理顺。在现行乡镇运行机制中,名义上实行条块结合,实际上是权力在"条",责任在"块"。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都下达给乡镇政府,但乡镇政府又缺乏与其职能相适应的权力。条块分割,责权利不统一,削弱了乡镇行政职能,出现了条块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如工商、税务、公安、畜牧、土地、农机、卫生、教育等行政执法单位上划后,乡镇政府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与这些部门的协调配合上,工作十分被动,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权力只收不放,而服务却跟不上,致使乡镇政府无权而有责,造成事权不分。乡镇服务职能的加大,本是好事,但由于缺乏应有的职权和手段,使服务成为一句空话,也就是说乡镇政府的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泛泛而谈,即使办了几件实事,也是由上面资金支持才能办成,同时也不可避免有向企业和农民进行摊派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在现行体制下,表现的由为突出。如县政府下达任务,必然压至乡镇一级,而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只能是千方百计,各显神通,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上述问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重新反思政府角色,解决好乡镇政府应该干什么的问题。
2、领导职数过多,官兵比例失调。乡镇领导职数一般都有11人左右。这样庞大的乡镇领导班子,使工作难以高效运行。会议难召集,工作难协调,意见难统一。就以我县为例,11个乡镇行政编制大多一般在25―28人之间,官多兵少,比例失调,真正做实际工作的人寥寥无几。由于行政职能的弱化,乡镇领导班子主要工作就放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加之乡镇事业单位经费严重不足,服务功能很不完善,因此,乡镇政府只能被动的应付上级检查。这样,出现混岗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乡镇政权运作随意性太大,官僚主义、自由主义严重。一些乡镇政府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沿用过去惯用的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直接插手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具体事务,干涉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企业或农民做这做那。有的领导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加重了乡镇、村的财政和农民的负担,搞得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一些乡镇,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本该实体自己跑办的项目,而由于领导的出面,使招来的项目成了"政绩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乡镇改革关键在于转变职能
多年来社会舆论对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贬多誉少,乡镇干部出了力,做了事,但是戏不好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职能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确定乡镇人大职权13条,乡镇政府职权7条;《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职责任务6项,但乡镇干部告诉我们:“乡镇职能不是文件上写的那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自中央到地方安排的各项工作,大部分都要通过乡镇来落实。而乡镇该管的事往往管不了、管不好。职能越位与职能缺位同时存在。越位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办实体搞经营。目前乡镇政府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的乡镇因为经费拮据,病急乱投医,赤膊上阵参与市场竞争搞创收。如岳阳县某乡镇有砖厂、瓦厂等集体企业5家,专门安排2名干部协调;湘阴县某乡镇投资办起加油站、超市、农资公司等实体4家,安排6名干部经营管理。有的乡镇因分流人员无出路,兴办经营实体安置人员。如云溪区某乡镇办起了3家“产调公司”,安置分流人员13名,连年亏损,财政背下沉重负担。
二是引税买税。乡镇既没有收税的职能,也没有收税的资格。但事实上,收税现在成了乡镇工作的头等大事。有的乡镇把税收任务分解到个人,人人都有10000元以上的税收任务。“完不成税收任务,就回家‘休息''''。”一名乡镇书记告诉我们,他60%的时间在搞钱,填补税收窟窿。因为各级核定的税收基数过高,乡镇在自有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引税”,说白了就是“买税”。华容县有一个乡镇核定国税基数54万元,地税基数56万元;实可收取国税15万元,地税2-3万元;缺口92万元,为“买税”支付“税收成本”40万元。
三是跑资金跑项目。由于政府投资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不公开透明,“跑部钱进”的现象还没有得到遏制。乡镇财政压力最大,自然跑得最勤。一名党委书记说:“因为还能跑到一些钱,镇上暂时还能维持下去。”今年5月中旬,他到省、市跑到半个月,跑进40多万元。下半年他还准备专门抽整整1个月时间跑钱。跑资金跑项目也不能说是坏事,问题是跑来的钱都用来发工资、保运转甚至买税,根本没有用来办事业。
职能缺位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农业生产服务。乡镇涉农服务站所数量不少,但搞经营的多,真正服务的少。农技站大部分时间在卖种子化肥农药,科技推广、病虫防治做得很不够;水利站大多是收钱养人,许多山塘水库年久失修。我们走访了12户农业大户,他们对乡镇事业站所的服务很有看法。一名青年农民说:“农技站就是每年发几张资料,上面的内容他们自己也搞不懂。”
乡镇改革关键在于转变职能
近来,我们深入到6个县(市、区)的16个乡镇调查研究,广泛接触了县(市、区)领导、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调查表明,当前乡镇改革关于在于转变职能。
职能错位:乡镇政府的尴尬处境
多年来社会舆论对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贬多誉少,乡镇干部出了力,做了事,但是戏不好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职能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确定乡镇人大职权13条,乡镇政府职权7条;《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职责任务6项,但乡镇干部告诉我们:“乡镇职能不是文件上写的那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自中央到地方安排的各项工作,大部分都要通过乡镇来落实。而乡镇该管的事往往管不了、管不好。职能越位与职能缺位同时存在。越位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办实体搞经营。目前乡镇政府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的乡镇因为经费拮据,病急乱投医,赤膊上阵参与市场竞争搞创收。如岳阳县某乡镇有砖厂、瓦厂等集体企业5家,专门安排2名干部协调;湘阴县某乡镇投资办起加油站、超市、农资公司等实体4家,安排6名干部经营管理。有的乡镇因分流人员无出路,兴办经营实体安置人员。如云溪区某乡镇办起了3家“产调公司”,安置分流人员13名,连年亏损,财政背下沉重负担。
二是引税买税。乡镇既没有收税的职能,也没有收税的资格。但事实上,收税现在成了乡镇工作的头等大事。有的乡镇把税收任务分解到个人,人人都有10000元以上的税收任务。“完不成税收任务,就回家‘休息''''。”一名乡镇书记告诉我们,他60%的时间在搞钱,填补税收窟窿。因为各级核定的税收基数过高,乡镇在自有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引税”,说白了就是“买税”。华容县有一个乡镇核定国税基数54万元,地税基数56万元;实可收取国税15万元,地税2-3万元;缺口92万元,为“买税”支付“税收成本”40万元。
三是跑资金跑项目。由于政府投资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不公开透明,“跑部钱进”的现象还没有得到遏制。乡镇财政压力最大,自然跑得最勤。一名党委书记说:“因为还能跑到一些钱,镇上暂时还能维持下去。”今年5月中旬,他到省、市跑到半个月,跑进40多万元。下半年他还准备专门抽整整1个月时间跑钱。跑资金跑项目也不能说是坏事,问题是跑来的钱都用来发工资、保运转甚至买税,根本没有用来办事业。
转变职能勤服务体会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优化环境是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招商之基、引资之本、发展之源,抓住了优化环境就是号准了发展的脉搏,抓住了发展的根本,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启动了发展的心脏。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全面塑造“**新形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方面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政府职能转换欠到位,优质服务尚缺位,行政执法易越位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还悄悄反弹,因此务必使实招加以解决。
着力在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中,破解困扰优化环境的难题。职能必须再转换,作风必须再改进,服务必须再强化,素质必须再提高。这是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崛起、吉安崛起的关键所在。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实质是环境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实质是营造发展环境。没有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环境优化。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义不容辞地挑起优化环境的大梁,唱好主角,搞好服务,把执政为民与优化环境统一起来,在优化环境转换职能中注重“四个同步”。
一是理顺政府职能与转变工作作风同步。要建成善于驾驭市场的务实、高度、透明、诚信的服务型政府,在“抓与放”和“管与用”上抓住该抓的,放好该放的,管住该管的,用活该用的,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和事无巨细都去管的“万能”政府,特别要舍得放权,做实做好还权于商,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的工作,既要加强领导,又要依靠群众,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切实实行科学管理。各级领导要少一些权力意识,多一些优化环境的理念。要清晰思路用好脑子,改进作风迈开步子,狠抓落实扑下身子。在职能上力戒包揽,思想上力戒保守,工作上力戒浮躁,落实上力戒虚假,政绩上力戒浮夸,对优化环境的工作要主动靠前,对优化环境中的困难要主动上门。在注重搞好宏观调控的同时,倾力“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预防在先,惩处加重。
二是推进政务公开与实现民主监督同步。特别是要强化“政务超市”,建立健全服务项目办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注重发挥办证收费中心、工程招投标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投诉中心等中心的调控服务作用,做到所有项目全部纳入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地点办理,一条龙全程服务,努力营造外商投诉自息,建议充分采纳,政府行为全程监督,服务部门全程跟进到位的服务机制,要加大对政府形象议评和行风测评的力度,以评促优化。努力营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多,服务最全”的投资环境。
三是注重全面优化与突出重点同步,既要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又要因地制宜创出特色。既要继续塑造好“**新形象”,打好“井冈”牌,做好生态篇,又要进一步加大改善发展环境的力度,突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把工业园区这个具有辐射效能的主战场办得更好。优化环境在目标上要注重一个“全”字,切实把软硬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面优化,在具体实施上要突出一个“实”字,在善谋实干抓落实上下硬功夫使真本领,在整治上要突出一个“狠”字,特别是对“三乱”、“四难”的问题要铁心硬手坚决快打严惩,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四是规范权力运行与提高综合素质同步。没有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优化环境的新思路,没有寝食不安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就不可能有优化环境新举措,没有干事的真本领,就不可能有优化环境的不断升华。权力的运行除了需要制度来严格规范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解决好权为谁所用,职位高水平低、权力大能力弱、资格老素质差、掌权的大小与执政水平的高低不一致的问题,要自觉淡化再淡化权力观念,强化再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再提高执政水平。要淡化“当大官”,强化“干大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断长本领强素质,认真思过,及时补过,切实把心思用到思发展、谋发展、议发展、促发展上来。
转变职能适应经济发展体会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尽快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做好本职工作,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通过“一增三化”途径,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最终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
(一)增加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培育市场,克服市场缺位,替代一部分尚未发展成熟的市场机制,发展商品市场,培育金融等生产等要素市场,完善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强化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强化监督和监管体系,确保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要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弱化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削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改变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由市场去解决,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四)转化一批政府职能。要通过将承担的社会职能向社会组织转化,将政府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和部分协调性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推进社会中介、公共服务和自治组织与政府部门的脱钩,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廉价政府”。
着力转变职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就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一是不断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我们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要反复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用心去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谋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不断加大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投入,重点向民生倾斜、向提高发展能力倾斜、向急需解决的问题倾斜,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品质工程、生态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创业就业工程、安居工程,着力健全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真正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是不断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方式。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要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中心,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在程序性较强的政府部门探索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以最低廉的行政成本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将政府服务重心下移到社区和行政村,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实行政府管理和服务外包制,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协同、公民参与相结合,建立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要结合地方实际改革创新,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同时,还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民政干部转变职能经验交流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紧紧围绕转变工作职能,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收到了一定成效。去年,在176个市直部门、单位考核评比中,我局由第23位提升到第16位;环翠区民政局由第42位提升到第10位,、、民政局的位次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一、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扭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体制转轨的磨擦冲撞,迫切要求政府机关尽快转变职能。我们作为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政府部门,同样需要转变职能,实现精简、统一、高效。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到1998年上半年,全局工作人员27名,除班子成员和工勤人员外,仅有20名公务员,配备在10个科室里,平均每个科室只有2人,有2个科室仅科长一人唱“独角戏”,再加上局机关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使干部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新的形势和自身现状,都迫使着我们必须调整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三下一转”,即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转变工作方式。就是把事务性工作及相关的权力和财力,能下放到基层的就下放到基层,能剥离到社会的就剥离到社会,使局机关跳出具体事务圈子,转到综合指导上来。这个指导思想一经提出,就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是思想因素。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较强的“惯性”,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习惯于从事具体工作。二是权利因素。职能转变的实质是权利的再分配,权利的剥离下放,必然触及切身利益,部分干部一时接受不了。三是素质因素。部分干部缺乏综合指导能力,想转也转不动。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局党组经过分析论证,统一了认识:转变职能是个大潮流,不转就要落伍。要转,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分别于1998年8月、1999年2月、2000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参加人员扩大到市局机关全体人员、各事业单位正副职领导、县级民政局中层以上干部。议题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内容一次比一次深化,主题一次比一次明确,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第一次会议,议题是开展“两个清理”、贯彻“三个观点”,即彻底清理“左”的影响,彻底清理计划经济的影响;运用改革的观点、市场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研究探讨民政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求广大干部适应职能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大民政”意识。第二次会议,主题有三:逐项梳理传统民政工作误区,研究确立新时期“大民政”工作思路,分步实施工作职能转变。强调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素质,搞好调查研究,提高综合指导能力。会上,我们还搜集印发了20多篇文章,既有上级领导的讲话,也有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国情咨文》和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就职演说》,供与会人员学习参考,开阔视野。第三次会议,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大民政”工作体系。同时,举办了WTO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全球意识,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大家说,“这三次会议,使我们的思想来了三次大飞跃,观念来了三次大更新”。
通过三次时间相互间隔、主题保持不变、内容逐步深化的会议,全系统形成了议改革、论创新、谈发展的浓厚氛围,基本消除了旧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为实施职能转变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矗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都学会了用市场化这把“尺子”衡量工作。对适应的,宁肯冒风险、承担责任,也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推进;对基本适应的,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向适应的方向发展;对那些不适应或一时认不清的,就维持现状,认真观察分析,看清之后再下结论。近几年,我们根据转变职能的要求,清理了所有的经济实体,把社区服务项目、最低生活保障等审批权,毫无保留地下放给县级民政部门。目前,我们正着手研究论证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福利企业管理等职能的剥离问题。
二、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转变职能精细化管理企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管理会计的职能应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相呼应;规范预算管理体系对管理会计乃至企业管理精细化提供保障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微观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管理会计,又称“对内报告会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融合方面、转化为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和为下道工序所认可的商品、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发挥企业内部银行在精细化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内部价格体系的杠杆作用、企业经营预算是经营活动的起点,是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一级预算包括财务预算、内部承包预算、内部投资及安全费用预算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管理会计工作的精细化为企业管理精细化的基础铺垫。基于此,做以下初探。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精细
0引言
在国家、地方和企业对经济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微观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会计工作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的需要,转变职能,发挥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整体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1管理会计的职能应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相呼应
国有林场转变职能后财务核算的思考
一、新疆国有林区的改制进展情况
新疆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承载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现实生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子孙后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2003年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出了林业发展要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强调要深化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赋予林业新的重大历史使命。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定了林业的“四个地位”(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四大使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领导同志就推动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10年5月1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国有林场体制改革问题。会议确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改革工作小组,就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有序推进,不断完善。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推进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作为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2010年11月,努尔•白克力主席和钱智副主席带领自治区编办、财政厅等有关部门领导来我厅,就推进我区林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新政阅[2010]147号会议纪要》,原则同意将自治区林业厅直属25个国有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推进我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方向。
二、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科学的林业资金核算制度体系
应用两种存在本质区别的会计制度,报表编制难统一等诸多问题。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森林经营核算,以“木材”的价值左右核算。森林资源消耗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只计量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经营者忽视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使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林业单位曾一度陷入“两危一困”局面。现行森林经营体制在原有经营的基础上虽有改变,但林业单位内部经营体制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统一和不确切性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林场现肩负着双重的职能,一方面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为生存而进行的营林生产职能。这些经营如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办法“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等科目进行核算。仅仅强调的是收支管理,就会使林业单位出现有资金而不能运转,体现出了它的企业性质;而另一方面受林业职能局限性.政府拨付的资金微乎其微,难以维持正常的事业性开支,林业单位又难以发展壮大,体现出了它的事业性质。可以说现行的会计核算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林业发展,林业单位的双重性导致会计制度在核算、计划制定等会计核算混乱。
(一)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款项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转变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交流发言
各地、各部门的同志都尽了很大努力,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使我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同志们表示感谢。更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新的一年里使全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见到突出成效。
但非常重要既是一次经验交流会,今天的会议时间不长。也是一项工作部署会。几个市的同志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向取得的一些成效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刚才,李清林同志对为什么要加大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力度和要采取的关键性措施已讲得很明确了希望各地、各有关方面认真落实。下面,再强调三点:
要提高认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整体上讲,第一。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有较大提高,行政管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减少,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但是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问题和不足。一些部门和单位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观念不够坚定;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等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仍时有发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现象还较突出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就无从改善,也谅难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要实现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特别是要扩大内需,需要花更大力气。希望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为扩大内需、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书记座谈会和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就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认为不痛下决心治理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就很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抓好这项工作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需要。今天,召开这个会议,请各市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都参加了也请省直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就是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希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来,把其作为当前一项重中之重的紧迫任务,摆上工作日程,及早动手,抓紧抓好。
要狠抓落实。随着我国加入WTO转变政府职能,第二。提高行政咨询,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有很多事情要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有几个方面需要大家认真去做: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前提,一要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没有政务公开,就谈不上行政高效和优质服务。要建立健全服务公开制,认真推行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下大力气解决“暗箱操作”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不仅有关的政策、法规要公开,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办事责任都要公开,要让人民群众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事能不能办,怎样办,谁来办,会办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得到怎么一个结果。这也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须做到大家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把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二要制定和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实行政府服务承诺。提高行政咨询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政府信用程序的一个重要标准。政府不仅是管理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要为人民服务。应该把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服务的结果向群众承诺。要抓紧制定政府承诺的规章制度,规范承诺内容,不但要对政府及部门在一定时期的宏观目标作出承诺,而且对每一项需要政府办理的具体事项都要作出承诺,每一项承诺都要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