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9 02:44: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周期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周期性

商行信贷亲周期性与逆周期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银行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更多地表现在信贷的顺周期性,即银行信贷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顺周期性在加大实体经济波动的同时也会加剧银行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历次的金融危机爆发前都伴随着信贷的扩张和资产价格的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也凸显了金融监管的缺陷,给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带来了风险隐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及国际金融组织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一致认为应当实施宏观审慎的监管政策,针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引入逆周期政策,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2011年11月3-4日二十国集团戛纳金融峰会上指出,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严格审慎监管力图打破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防止大规模金融危机再次爆发,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二十国集团希望继续倡导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正式提出了“逆周期宏观审慎制度框架”。因此构建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实施逆周期政策是我国商业银行缓解信贷顺周期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宏观经济波动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测度其信贷行为是否存在亲周期性,以及相应的逆周期监管政策是否能达到对冲亲周期性的效果。为此,本文建立如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银行信贷行为进行计量分析:Loangt=c0+c1CaRt+c2NPLt+c3LLPt+c4GDPGt+c5M2t+c6CPIt+εt(1)其中,Loangt表示银行在t期的贷款总额增速,CaRt为银行在t期的资本充足率,NPLt是银行在t期的不良贷款率,LLPt代表银行在t期的贷款损失拨备额,GDPGt描述的是GDP的年度增长率,考察了经济周期因素是否对贷款总额的变动产生影响。M2t则表征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CPIt表示了t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0,…c6则为相应的系数。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因而本文主要收集了5家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2000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见表1、表2),涉及到贷款总额增速、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银行财务指标,并同时选取了GDP年度增长率、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

关于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探讨资本约束对于银行信贷以及经济运行的影响。如Ayusoetal(2004)通过实证模型,对资本充足率与经济周期相关性进行研究。他们利用了西班牙涵盖一个完整经济周期(1986年-2000年)的数据(共1309个年样本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西班牙银行的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关系。Jolipii和Milne(2007)同样运用了面板数据模型,选取欧盟25个国家银行(总共486家银行)覆盖一个经济周期(1997年-200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本文利用式(1)进行线性拟合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存在非平稳性特征,因此在进行模型估计前,需对数据进行一阶对数差分运算。而数据处理的结果可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和PP平稳性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查看全文

消费周期性与反周期的财政规章

居民消费品(包括服务)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私人消费品,例如食品、服装、现代家电、现代家具等,这种私人消费品具有排他性,当消费主体(包括个人与家庭)购买之后,消费主体就拥有了独有的消费与处置权。第二类是公共消费品,例如公共交通、救火防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教育与休闲娱乐等,这种公共消费品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公众均可按规定(包括收费规定等)享受,其消费权是公众性的。上述两类消费品对于消费主体都是极为重要的。但从满足的程度顺序来看,一般都是先从私人消费品开始,然后再根据私人消费品的满足程度发展公共消费品;私人消费品的发展水平与公共消费品的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与相互带动的,共同循环式地提高社会消费水平。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公共消费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政府一直很注重公共消费品的发展,但是居民消费品的发展基本上还是首先从满足私人消费品开始的。从城市居民消费来看,大致上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78年到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即解决吃饭与穿衣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自1985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发展与满足对现代家电与现代家具的需求为特征。由于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居民生活水平非常低,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例如粮、棉、油、肉、蛋等最基本生活品都是定量限量供给,因而在改革开放后发展私人消费品的上述两个阶段中,市场表现出了极为强劲的需求,甚至不少年份都表现为所谓的消费需求膨胀。这种强劲的私人消费品的市场需求,是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

我国城市居民的私人消费品在经历了上述两个发展阶段后,应该继续朝着私人住宅、私人小轿车、现代私人通讯设施(即电话、电传、电脑三位一体的信息高速路)的所谓新三件的方向发展,但因为除了对现代通讯设施居民的购买力还能承受之外,对于私人住宅与私人小轿车居民的购买力还难以承受,所以我国居民的私人消费品在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之后,其需求急骤下降,出现了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了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口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因为私人住宅与私人小轿车的支付价格比较高,居民现在还难以承受,居民在经历了上述两个私人消费品发展阶段之后,需要有一个消费能力的积累时期,然后才能进入新的消费阶段。

在居民私人消费能力的积累时期,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会明显下降,其下降必然会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从而使生产增长乏力。在这种条件下,如何保证总需求有效增加,从而使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需求拉动力?从消费方面看,唯一的办法是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公共消费品的投资,弥补私人消费品需求的不足,刺激经济发展,保证经济在缺乏私人消费品需求拉动力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而持续的增长。财政政策的这种作用是在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通过加大投资而实现的,因而称之为反周期。这种反周期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因为它除了增加公共消费品的投资需求之外,还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从而增加人们的私人消费品需求,最终会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状况来看,公共消费品的发展也确实严重滞后于私人消费品的发展,例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文化教育设施落后,抗灾救灾能力低下,等等。总之,从居民消费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在大规模发展居民私人消费品之后,也应加大财政对公共消费品的投资。因此,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是与经济发展趋向相吻合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实现了刺激经济与发展经济的内在有机统一。

财政政策的这种反周期作用,往往是通过财政赤字来实现的。因而人们往往担心这种反周期的财政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从而从另一个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看,反周期的财政政策还不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为:第一,我国目前实施的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所引发起的赤字,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等方面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赤字负效应的警戒线,是属于正常性赤字。第二,我国的公共消费品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无偿性享受的,一类是消费者有偿性享受的,而且后者的比重还不小,因此财政对公共消费品的投资有一部分最终会收回来,从而会减轻赤字的压力。第三,经济的发展是反周期性的,当经济高涨时,政府财政收入肯定会增加,从而会有能力弥补赤字。也就是说,财政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为刺激经济而引发的赤字,会在经济高涨时期因财政收入增加而得到弥补。第四,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的存在,也会为政府利用财政赤字政策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会有利于政府减轻因刺激经济而形成的赤字的压力。

查看全文

消费需求的周期性与反周期的财政政策

居民消费品(包括服务)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私人消费品,例如食品、服装、现代家电、现代家具等,这种私人消费品具有排他性,当消费主体(包括个人与家庭)购买之后,消费主体就拥有了独有的消费与处置权。第二类是公共消费品,例如公共交通、救火防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教育与休闲娱乐等,这种公共消费品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公众均可按规定(包括收费规定等)享受,其消费权是公众性的。上述两类消费品对于消费主体都是极为重要的。但从满足的程度顺序来看,一般都是先从私人消费品开始,然后再根据私人消费品的满足程度发展公共消费品;私人消费品的发展水平与公共消费品的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与相互带动的,共同循环式地提高社会消费水平。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公共消费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政府一直很注重公共消费品的发展,但是居民消费品的发展基本上还是首先从满足私人消费品开始的。从城市居民消费来看,大致上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78年到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即解决吃饭与穿衣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自1985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发展与满足对现代家电与现代家具的需求为特征。由于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居民生活水平非常低,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例如粮、棉、油、肉、蛋等最基本生活品都是定量限量供给,因而在改革开放后发展私人消费品的上述两个阶段中,市场表现出了极为强劲的需求,甚至不少年份都表现为所谓的消费需求膨胀。这种强劲的私人消费品的市场需求,是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

我国城市居民的私人消费品在经历了上述两个发展阶段后,应该继续朝着私人住宅、私人小轿车、现代私人通讯设施(即电话、电传、电脑三位一体的信息高速路)的所谓新三件的方向发展,但因为除了对现代通讯设施居民的购买力还能承受之外,对于私人住宅与私人小轿车居民的购买力还难以承受,所以我国居民的私人消费品在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之后,其需求急骤下降,出现了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了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口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因为私人住宅与私人小轿车的支付价格比较高,居民现在还难以承受,居民在经历了上述两个私人消费品发展阶段之后,需要有一个消费能力的积累时期,然后才能进入新的消费阶段。

在居民私人消费能力的积累时期,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会明显下降,其下降必然会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从而使生产增长乏力。在这种条件下,如何保证总需求有效增加,从而使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需求拉动力?从消费方面看,唯一的办法是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公共消费品的投资,弥补私人消费品需求的不足,刺激经济发展,保证经济在缺乏私人消费品需求拉动力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而持续的增长。财政政策的这种作用是在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通过加大投资而实现的,因而称之为反周期。这种反周期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因为它除了增加公共消费品的投资需求之外,还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从而增加人们的私人消费品需求,最终会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状况来看,公共消费品的发展也确实严重滞后于私人消费品的发展,例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文化教育设施落后,抗灾救灾能力低下,等等。总之,从居民消费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在大规模发展居民私人消费品之后,也应加大财政对公共消费品的投资。因此,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是与经济发展趋向相吻合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实现了刺激经济与发展经济的内在有机统一。

财政政策的这种反周期作用,往往是通过财政赤字来实现的。因而人们往往担心这种反周期的财政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从而从另一个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看,反周期的财政政策还不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为:第一,我国目前实施的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所引发起的赤字,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等方面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赤字负效应的警戒线,是属于正常性赤字。第二,我国的公共消费品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无偿性享受的,一类是消费者有偿性享受的,而且后者的比重还不小,因此财政对公共消费品的投资有一部分最终会收回来,从而会减轻赤字的压力。第三,经济的发展是反周期性的,当经济高涨时,政府财政收入肯定会增加,从而会有能力弥补赤字。也就是说,财政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为刺激经济而引发的赤字,会在经济高涨时期因财政收入增加而得到弥补。第四,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的存在,也会为政府利用财政赤字政策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会有利于政府减轻因刺激经济而形成的赤字的压力。

查看全文

非周期性危机应对论文

[摘要]每一次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会伴随某些突发性的不可预测的非周期性波动。可以说经济波动就是周期波动与非周期波动的复杂重组,对非周期波动风险的不确定性,政府和企业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着重探讨我国外贸企业在面临次贷危机非周期性波动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经济周期非周期性相关性GDP增长率

一、世界经济非周期性波动对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我们以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分析问题,主要的采用世界总体GDP的增长率,以及中、美、欧盟的GDP增长率,为了便于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估且将世界经济的周期也按照我国的周期划分标准进行。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我国经济周期的两个周期阶段(1980年~2001年,2002年至今)。

注:数据来源与统计局官方网站(其中2008年为IMF预测数据)

可以看出,世界经济GDP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的,但如前述,非周期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如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经济危机,世界经济GDP增长率由2000年的4.8%下降到2.5%,美国经济出现了最大幅度的下滑,由3.7%降到0.8%。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美国大量投资银行破产和一系列银行的国有化,欧洲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资产价格扭曲,冰岛、巴基斯坦等出现国家危机。这些事件都说明:经济周期性波动中非周期性波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按照IMF给出的预测,中国09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在9.6%。

查看全文

深究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经济周期按时间长度可分为四种类型:(1)短周期,即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3-5年)。(2)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平均长度8-10年。(3)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5-25年。(4)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年左右。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到1976年,第二阶段从1977年到2000年。下面对改革前后这两个阶段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从波动的深度看,改革前五个周期波动以古典型为主,波谷平均值为-6.4%,总的呈现为古典型;改革后四个周期的深度平均为6.2%,波动转变为增长型。谷位的上升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增强了抗衰退力。

查看全文

周期性经济危机及战略

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描述,并不是本文的目的。因为早在1988年发表“危机论”和1993年发表“国家资本再分配和民间资本再积累”时,我既已经对近半个世纪的危机周期做过总结。此次应社科院经济所和上海经济预测处之约再度捉刀,旨在以研究角度剖析危机政策的得失,指出经济危机与中国屡次进行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因果性的相关。

在回顾危机周期之前有两个因素必须首先考虑:一是在集权性的政府经济体系中财政是最重要的核心部门;二是在1980年之前,除了通过国家财政再分配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外,没有其它资金来源。所以,财政收支变化直接反映经济周期变化。

一.中国的四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对应政策

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1968)

1958-1960年,危机发生。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1960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1962年,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从1982年重新修订并公开出版的六十年代政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60-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查看全文

国有经济周期性波动论文

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经济周期按时间长度可分为四种类型:(1)短周期,即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3-5年)。(2)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平均长度8-10年。(3)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5-25年。(4)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年左右。

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真正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自1953年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仅对195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

表11953—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

查看全文

探索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应对办法研究

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描述,并不是本文的目的。因为早在1988年发表“危机论”和1993年发表“国家资本再分配和民间资本再积累”时,我既已经对近半个世纪的危机周期做过总结。此次应社科院经济所和上海经济预测处之约再度捉刀,旨在以研究角度剖析危机政策的得失,指出经济危机与中国屡次进行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因果性的相关。

在回顾危机周期之前有两个因素必须首先考虑:一是在集权性的政府经济体系中财政是最重要的核心部门;二是在1980年之前,除了通过国家财政再分配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外,没有其它资金来源。所以,财政收支变化直接反映经济周期变化。

中国的四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对应政策

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1968)

1958-1960年,危机发生。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1960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1962年,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从1982年重新修订并公开出版的六十年代政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60-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查看全文

谈论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对应政策分析

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描述,并不是本文的目的。因为早在1988年发表“危机论”和1993年发表“国家资本再分配和民间资本再积累”时,我既已经对近半个世纪的危机周期做过总结。此次应社科院经济所和上海经济预测处之约再度捉刀,旨在以研究角度剖析危机政策的得失,指出经济危机与中国屡次进行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因果性的相关。

在回顾危机周期之前有两个因素必须首先考虑:一是在集权性的政府经济体系中财政是最重要的核心部门;二是在1980年之前,除了通过国家财政再分配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外,没有其它资金来源。所以,财政收支变化直接反映经济周期变化。

一.中国的四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对应政策

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1968)

1958-1960年,危机发生。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1960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1962年,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从1982年重新修订并公开出版的六十年代政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60-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查看全文

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对应策略探讨

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描述,并不是本文的目的。因为早在1988年发表“危机论”和1993年发表“国家资本再分配和民间资本再积累”时,我既已经对近半个世纪的危机周期做过总结。此次应社科院经济所和上海经济预测处之约再度捉刀,旨在以研究角度剖析危机政策的得失,指出经济危机与中国屡次进行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因果性的相关。

在回顾危机周期之前有两个因素必须首先考虑:一是在集权性的政府经济体系中财政是最重要的核心部门;二是在1980年之前,除了通过国家财政再分配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外,没有其它资金来源。所以,财政收支变化直接反映经济周期变化。

一.中国的四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对应政策

第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1968)

1958-1960年,危机发生。政府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1960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政府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1962年,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从1982年重新修订并公开出版的六十年代政府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60-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