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23:28: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重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重症医学教学探讨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基础,医学专业人员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参与与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多数是在小组讨论下进行的,共同围绕着某一项医学病例或者专项题目进行讨论与学习[1]。PBL教学模式更强调主动学习性,提出问题十分明确,十分重视医学专业人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3],PBL教学当中,设置的教学情境均十分真实复杂,将学习完全融入到情境当中,学习任务真实,学习人员需要通过自我探索以及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医学专业人员的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5]。在国内,PBL教学在医学教学当中的运用已经有超过10年的发展史,而在这一阶段,我国重症医学也迅猛发展,且重症医学在这一阶段的历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相关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学习运用重症医学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于重症医学来说,均会涉及到诸多的学科,因此就需要专业人员能够系统第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如何解决重症医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医学专业人员更快养成良好的临床运用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PBL教学模式能够与信息化社会有效接轨,在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时代,医学也随之不断进展,知识也在迅速更新。医学专业人员的教学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只会给医学人员增加负担[6],而PBL教学模式弥补了这一缺点,能够提高医学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如今培养重症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
1加强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重症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09年,卫生部将“重症医学”列为一级诊疗科目,要求综合医院(2级以上)均需要设置重症医学科,也因此各医院以及医疗机构对于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临床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但当前的重症医学教学培训体质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重症医学病情复杂且涉及多学科协作的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医学人员所学知识与临床诊治的能力完全脱离,缺少结合点,同时传统教学中缺少对重症医学专业医师的培养体系[7]。在目前,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务人员多为内科、麻醉科、外科等临床科室成员,而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2级学科,也因此表明重症医学的专业化程度明显增加,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重症医学的需求。此外,国内当前也仅有少数医科大学成立了独立的重症医学系,对于日益发展的重症医学而言,无法提供所需,虽然其他专科医师进入重症医学科,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对于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较为缺乏,尤其是临床操作技能水平差,且分析与总结问题的能力也较差。
2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
由重症医学的多学科特点,涉及面广,因此就需要医学专业人员在短期内能够掌握大量的各科临床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面对急危重患者,才有能力处理患者复杂的病情[8-9]。目前重症医学在国内尚无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同医院会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本院医务人员的构成而灵活选择适合该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则能够把较为复杂的临床医学病例,通过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进一步引导医学专业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整合归纳,并在分组法的支持下,促使不同小组之间的医学人员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医学人员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未来从事重症医学的人才而言,可以更多地储备相关知识,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教学培养模式。有研究中分析,通过PBL教学模式对医院基层人员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初级创伤抢救培训,各学科互相协作,提供真实的病例,并在教学中模拟场景;同时每一位参与的教员不会直接为学员讲述病例病情,该如何处置等,而是将参与培训的医学人员分组,随后进行了抢救模拟训练,并且可以互换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医学人员遇到不懂的专业方面知识,可以提出问题,教员需要给予解答;最后再由教员做出相关点评,同时也让组与组之间的成员互相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的医学人员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效果良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在短时间内,学员们就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的培训内容,由此说明PBL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重症医学的教学培训。
3PBL教学模式适合拓展教学内容
小儿重症肺炎分析论文
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重症肺炎由于发病急、病情重、病程长,如抢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均可造成死亡。本文仅就我院1996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342例资料比较完整的重症肺炎进行临床分析,并着重对治疗进行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1)呼吸困难与缺氧症状明显,且吸氧后症状不能缓解者;(2)有明显中毒症状(如嗜睡、昏迷、精神极度萎靡、频繁或持久的抽搐);(3)有心力衰竭者;(4)肺部湿音密集,有支气管呼吸音及叩浊,X线阴影弥漫或明显大片阴影者;(5)严重合并症,如脓胸、脓气胸、中毒性脑病、败血症、中毒性麻痹等。凡肺炎患儿具有上述诊断标准1项或1项以上者,均诊断为重症肺炎,部分患儿做了心电图,故不列为必要条件。
1.2一般资料我院儿科从1996年1月~2003年5月共住院总数为6882例,各型肺炎为2442例,占住院总数的35.5%,重症肺炎342例,占肺炎总数的14.0%。新生儿肺炎46例,1~12个月136例,1~3岁128例,3~5岁20例,5岁以上12例。
1.3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并对症支持治疗,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还应保持适当的室温和湿度,给予高营养、富含维生素并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1.4治疗结果重症肺炎治疗好转出院者310例,治愈率90.6%,死亡32例,病死率9.4%(同期各型肺炎2442例,肺炎总死亡率1.3%)。
内科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探讨
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危重症疾病患者,此类患者普遍具有病情危急凶险、免疫力低下等特点,因此其发生感染的风险相比其他科室患者更高,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开展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降低感染风险意义重大[1,2]。本次研究择取2018年1月—12月期间我院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2例患者,分组对比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重症监护室一病区在2018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0岁~71岁,平均年龄(44.2±2.3)岁,包括癫痫患者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1岁~73岁,平均年龄(44.3±2.4)岁,包括癫痫患者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醒,无精神障碍,可配合护理研究;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昏迷状态;无法正常语言沟通;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中途退出。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①基本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并进行叩背以避免肺部有堆积物造成肺阻塞,保证患者呼吸正常。开展阶段性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住院不同阶段实施对应的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疾病、重症监护室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告知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提升其治疗依从性。②环境护理,护理人员或家属探视进出重症监护室时可能因消毒灭菌处理不到位而带入细菌,护理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同时定期清洁和按规定消毒以及更换患者使用过的雾化器等设备,针对导管等与细菌接触频繁的设备最好一次性使用。家属探视按照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探视后清理病房,同时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品及病号服等物品。③口腔护理,针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需要定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在清洁过程中发现口腔溃疡情况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恶化。针对无法自行咳痰患者应使用设备进行吸痰处理,避免痰液过多造成肺部感染。④误吸预防护理,重症监护室患者免疫力差,大部分无法自主进食需要通过鼻饲补充营养,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控制鼻饲量和速度,同时鼻饲时适量抬高床头避免误吸和发生胃潴留。1.3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重症监护室感染发生率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F-36生活质量量表[3]主要对患者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等进行评分,每项均采取百分制,分值与患者生活能力呈正相关。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重症监护室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2.17%,低于对照组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产妇高危因素及干预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我院ICU收治的90例重症产妇的临床资料。1.2方法。统计重症产妇入住ICU的主要病因(若合并多个疾病,以第一诊断为准),以及年龄、户籍所在地、孕产次、是否正规产检、疤痕子宫等5种高危因素,分析高危因素与重症产妇疾病谱的关系。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1.0或GraphPadPrim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高危因素与疾病谱的关系分析中,将重症产妇的疾病按合并的高危因素的数量进行等级分类,方差分析后多组比较(Dunn's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重症产妇年龄分布特点。90例重症产妇中,年龄21~48岁,平均(30.43±5.34)岁,各年龄段重症产妇病例数随年龄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26~30岁为生育年龄最高峰。见图1。2.2重症产妇的高危因素分布情况。本组重症产妇中存在的高危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孕产次≥3次、疤痕子宫、非正规产检、外地户籍、年龄≥36岁。见表1。2.3高危因素与重症产妇疾病谱的关系分析2.3.1高危因素个数与重症产妇疾病的关系。本组90例重症产妇入住ICU的疾病包括产后出血47例(52.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例(22.2%)、其他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肝内胆汁淤积等)23例(25.6%)。见表2。其中61例孕妇(67.8%)存在2个以上的高危因素,产后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存在的高危因素数量[(2.6±0.24)个和(2.55±0.29)个]显著高于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1.35±0.2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年龄与重症产妇的关系。本组重症产妇按照年龄区间的疾病谱分布见表3。随着年龄的增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各年龄组间与产后出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961(P=0.0056),见图2。
3讨论
随着两孩政策全面放开,生育妇女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就诊的高龄孕产妇、二胎产妇越来越多,成为重症产妇增加的重要因素,导致危急重症产妇数量急剧上升[4-5],产科重症患者作为一类特殊的患病人群越来越被重视。在死亡的孕产妇原因中,80%以上可通过孕期保健和提高救治水平而得到预防和避免[6]。罗美玲等[7]对孕产妇死亡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文化程度、丈夫文化程度、产前检查、分娩地点、分娩方式、计划生育指标、胎盘非自然娩出和妊娠合并症,均为危险因素。本研究对我院ICU进行抢救的重症产妇回顾性数据分析显示,出现病情变化的产妇中存在的高危因素分布依次为:孕产次≥3次、疤痕子宫、非正规产检、外地户籍、年龄≥35岁。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健全、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孕产妇的围产保健也得到不断完善,但外籍户口的孕妇孕期保健存在意识薄弱,不正规进行产检而对孕产妇及胎儿健康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需要重视孕期评估、产前检查,控制高危因素,对高危孕妇建立电子档案、高危孕妇追踪管理等多个环节层层把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追踪管理。本研究分析显示,重症产妇入住ICU原因前3位是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其他疾病,产后出血为当前重症产妇患者抢救榜首,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依然是入住ICU的最常见原因,与既往研究报道相符[8-9]。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3%孕产妇需要重症监护医疗,共约40000~120000例患者(基于每年400万次分娩计算)[3]。在一项为期6年半的研究表明,产科患者中入住ICU的比列为0.1%~0.9%[4]。而我院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平均入住ICU的比例为0.2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存在的高危因素并不低于发达国家,说明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提前干预。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可能存在以下原因:①患者及家属意识淡薄,认为生孩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拒绝去ICU监护治疗;②产科医师认识上的偏差或对风险的评估不到位,不能及时把患者转入ICU,等到出现危急情况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情况时才转ICU监护治疗,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在入住ICU的孕产妇患者抢救中85%是产后的[5]。同时由于ICU医师不熟悉产科处理措施,也不愿意接受带孩子的孕妇,从而导致入住率降低;③对入住ICU的孕产妇没有统一的收治指征或评分标准,应用综合ICU患者的收治指征进行评估往往标准太高,不能体现孕产妇的专科性及特殊的生理变化。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都应收治ICU进行加强监护,需要明确和区分不同级别的监护,提前给予干预措施,其中大多数患者仅需要简单的干预、监护和支持治疗就可以减少孕产妇病情变化的发生。产科ICU的建立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0]。多项研究报告也显示[11-13],高龄孕产妇较合理生育年龄孕产妇而言,高危风险因素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段发生的风险不同,随着妊娠年龄的增长其风险也在增加,与有关报道一致[14-15]。本研究显示,26~35岁孕产妇为我院产科重症患者抢救的高发年龄段,与张广霞等[16]报道一致,因此,高龄仍是孕产妇预防风险和治疗的重点。
重症急性胰腺炎试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43~76岁,平均56.37岁。发病距入院时间在12~76h(平均28h)。全组病例均有急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发作。其中伴有肩部放射痛23例。均有明显的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诊断参数指标:年龄>40岁;WBC>20×109/L;血压<90mmHg(收缩压);血糖>11.10mmol/L;血钙<2.0mmol/L;血氧分压<7.98kPa;血肌酐>176.8mmol/L或尿素氮>7.1mmol/L;血尿淀粉酶增高或突然降低。腹腔穿刺血性液。凡具有5项以上者为重症,或出现下列症状之一者为重症:休克、上腹部包块、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功能衰竭、DIC、明显黄疸。
1.2手术适应证(1)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有严重休克;(2)胆道疾病或感染如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3)反复发作的胰腺炎并已证实有乳突狭窄或胆管狭窄、结石等;(4)胰腺炎并肠麻痹或经非手术治疗难以好转者。
1.3手术方法胰腺被膜切开减压,松动胰床,彻底清除坏死灶及胰周坏死组织,以等渗温盐水反复冲洗胰腔、胰床。置多根多孔粗管引流。有明显结石并积脓8例,胆总管壁充血、水肿并肝外胆管结石扩张10例。全部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引流,26例均行近端空肠造口。
1.4术后处理
1.4.1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时间为7~14天,绝对禁食。对于SAP“饥饿”可获得生存,进食可导致死亡[3]。
重症肝炎患者护理管理分析
近年来重症肝炎的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患者合并严重肝功能障碍,肝细胞大量坏死,免疫力较低,机体代谢紊乱,患者多发病急骤,病情复杂,且并发症较多,通常需要长时间、多次住院治疗。目前临床治疗重症肝炎尚无特效方法,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传染消毒隔离和护理管理,能够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减少重症肝炎恶化的可能性,对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评估重症肝炎病人实施传染消毒隔离和护理管理的价值,给予研究组60例病人该方案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症肝炎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学会制定的重症肝炎诊疗标准,排除合并肝硬化患者、合并精神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60例病人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58岁,中位年龄(40.9±12.5)岁。对照组60例病人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61岁,中位年龄(41.1±12.6)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和精神状态观察、静脉输液护理、口腔护理,并发症如黄疸、严重腹胀、出血等观察及护理,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者给予低脂、低蛋白、低糖、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原则以患者进食后不致上腹饱胀不适为宜,保证患者摄入足量水分。研究组60例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传染消毒隔离并实施护理管理。消毒隔离方法:患者入院后即进入传染病去进行治疗,防止不同病区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临床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标准进行操作,紫外线照射对治疗室进行定期消毒,消毒液对治疗室进行擦拭消毒,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及时用消毒液消毒。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应实施严格消毒隔离,直至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后可解除消毒隔离,最大限度的避免感染的发生。在采取传染消毒隔离操作的同时,研究组60例患者予以护理管理,具体方式如下:生活护理:料理患者日常生活,确保病人充分休息,观察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实施预防性护理。给予病人常规饮食护理的同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饮食,如患者合并肝性脑病先兆,应控制蛋白质摄入,合并腹水则给予低盐饮食,合并昏迷或高度食欲不振病人,应留置胃管给予高热量流质鼻饲,合并消化道出血者予以禁食。对于持续吸氧患者,做好鼻腔护理,保证患者鼻腔清洁,鼻导管和湿化瓶要定期更换。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翻身拍背促进患者痰液排出,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电动排痰处理,所有护理操作均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合并肝昏迷的病人,在饮食方面维持病人肠道酸性环境,促进病人血氨下降,患者排便后保持肛周清洁。服药护理: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坚持合理正确的使用抗病毒类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沟通医生进行诊治。心理护理:重症肝炎病人治疗费用高、治疗周期长且病情较重,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常表现出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孤独感、无信心、绝望等,临床护理人员应进行适宜的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其精神安慰,通过说理疏导法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多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与心理状态。健康教育护理:使患者和家属了解重症肝炎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和技术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使其充分了解重症肝炎传染消毒隔离的必要性以及疾病预防、并发症预防的方法。治疗后调查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并进行对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和医护人员感染的发生,并进行统计。1.3统计学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研究组未见医护人员感染案例,对照组发生医护人员感染1例(1.47%),P>0.05;研究组60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1例、肝肾综合征2例、水电解质紊乱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对照组发生肝肾综合征4例、肝性脑病3例、水电解质紊乱4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
3讨论
儿童重症肺炎诊治研究论文
【关键词】儿童重症肺炎
肺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1]。以往对重症肺炎的定义局限于肺炎患儿是否出现累及其他系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目前认为肺炎患儿出现严重的通、换气功能障碍或全身炎症反应时,即可诊断为重症肺炎[2]。重症肺炎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症状、胸片改变、病原学检查及血气分析变化。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如何合理应用激素,是重症肺炎治疗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使用,重症肺炎在诊断方法、治疗手段方面均有了长足发展,现对重症肺炎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
1.1重症肺炎的发病率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56亿肺炎患儿,其中1.51亿在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每年肺炎发病人数高达2100万人。在所有的肺炎患儿中,有7%~13%属于重症肺炎,足以威胁患儿生命并需要住院治疗[1]。
1.2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
重症科护士爱岗敬业发言
大家好!我是来自重症医学科的。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沉默未必是金》。大家都知道《优质护理》是以基础护理为重点,而这一点在我们重症医学科如同家常便饭。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不大了解我们科室。可以这么说,我们科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整个病房没有一扇窗户,终日见不到一丝阳光,不管白天还是黑夜,病房里永远都是一层不变的泛着日光灯所散发出的灰白色的光。我们护理的病人,不是昏迷的,就是镇静肌松的,或是老年痴呆的,他们,都不能言语,他们是沉默的。但我们面对的家属却是形形色色的:有悲痛欲绝的;有脾气暴躁的;沉默寡言的;蛮不讲理的;挖空心思套你话的,等等,等等、、、、、、对于在一个如此封闭环境下工作的我们如何学会更好地与家属沟通是我们科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部分。
我是08年毕业后直接分配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2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领悟了这么一句话:“沉默未必是金!”
记得刚到我们科时,性格内向的我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下,面对这么一群“沉默”的病人,不夸张的说,我可以工作一天不说一句话,因为我认为我的病人不需要我开口。我也暗自开心再也不用像实习时那样每天和病人和家属喋喋不休了。因为我们科每天只有半小时的探视时间,我可以用忙碌的工作来轻易地避开,我照样可以不说话。但有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我意识到不仅我的病人需要我用言语来唤醒他们,病人的家属更需要我用言语来安慰他们!
那天,我接了一个病人,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当她被推进病房的时候,她,是沉默的,但紧接着,我听到了一阵撕心裂肺的痛哭声。原来是女孩的母亲,只见她死死地拽着平车,手中紧紧地握着一张相片,逢人就说:“我的女儿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她只是睡着了、、、、、、”我看到了照片中活泼靓丽的身影,再看看床上死气沉沉的女孩,怎么都无法将她们联系到一起。与此同时,女孩的母亲应伤心过度晕了过去,大家忙作一团。
面对年轻的生命即将凋落,慈祥的母亲几欲崩溃,此时的我难道还能继续选择沉默吗?不!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我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回心一想,他们在和我们闹时,觉得他们很强势,甚至私底下常把他们称为刁民。但就在这一瞬间,我觉得他们就是弱势群体,他们是那样的无助,那样的恐慌。其实,我们的立场是统一的,都是为了病人。于是,我悄悄地改变了,我试着把自己当成他们家庭的一员看待,我深深的体会到:家属担心的不仅仅是病人的病情,更多的时候是病人的生活。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参照组;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整体组。比较两组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预检分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病情确诊时间、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跌倒坠床发生情况以及护理前、护理1周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整体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预检分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参照组(P<0.05)。整体组的病情确诊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急救费用少于参照组(P<0.05)。整体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跌倒坠床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1周后,整体组的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整体抢救效果更佳,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
急诊科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能在最快时间内使患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1]。鉴于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复杂、易变[2],给急诊科急救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常规急救护理中的急诊急救流程不够规范、标准,急救消耗的时间较长,易使患者错过黄金救援时间,引发不良后果[3-4],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因此,我院抽取开展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前、后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各57例进行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参照组;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57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将其设为整体组。参照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2~79岁,平均(52.19±9.26)岁;呼吸系统疾病20例,中毒10例,脑血管疾病10例,多发性创伤17例。整体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43~82岁,平均(52.33±9.33)岁;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中毒12例,脑血管疾病12例,多发性创伤1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病例;②年龄≥18岁;③收治时尚有生命体征。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②伴有精神疾病;③入院后24h内死亡;④存在认知、听力障碍。1.2方法参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患者收治到急诊室后,由医生快速进行病情评估;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检测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联系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并确定治疗方案,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急救结束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或送至病房。整体组采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①积极与急救中心沟通协作。获取危重症患者的基本资料,预先掌握患者的病情,评估120急救车辆到达急诊室的时间,做好抢救医疗设备(如便携式呼吸机、喉镜等)、抢救设施、药品等准备工作,备好抢救床、转运滑板、氧气以及推车,与急诊科抢救医生于急诊大厅提前等候。②及时分诊处理,落实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采用5级国际预检系统开展分诊护理工作,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进行分级,落实家属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工作,做好医患沟通,促使其积极配合。迅速判断患者的病情,针对Ⅰ级患者,应立即开通绿色通道,送至抢救室开展紧急抢救;针对Ⅱ、Ⅲ级患者,应开具检查单,协助患者进行检查,以明确病情;针对Ⅳ级患者,由护理人员进行排号,逐一为其进行护理;针对Ⅴ级患者,应协助其进行专科检查,没有问题后办理出院。③急救抢救护理。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争分夺秒,提高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做好应急准备,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专人进行抢救药物配比,并做好抢救记录。④抢救后护理。增加查房频率,对患者病情进行记录,严格按照无菌规范实施各项护理工作,做好患者各类管路的保护与检查工作,严密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同时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沟通,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做好心理疏导工作。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预检分诊准确率、救治成功率。由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员负责采集数据,以护理组为单位上报,每月5日提取上月信息。危重患者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合格判断标准: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60min[5];预检分诊准确率=预检分诊准确例数/预检分诊总例数×100%;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数/被抽查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的病情确诊时间、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跌倒坠床发生情况。跌倒坠床发生率=跌倒坠床例数/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1周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SatisfactionwithNursingScales,NSNS)评估,该量表共包含19个测试项目(护士为您所花的时间;护士的工作能力;当您有需要时,总会有护士在您身边;护士对您护理情况的了解程度;当您呼叫护士时,他们到来的速度;护士对待您的方式让您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护士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疗的信息量;护士巡视病房的次数;护士所提供的帮助;护士为您解释问题的方式;护士让您的亲戚或朋友放心的程度;护士对他们自身工作的态度;护士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疗的信心类型;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对您的尊重程度;护士倾听您的烦恼及您所关心问题的方式;在遵守规章制度前提下,在住院期间,护士给您的自由程度;护士对您的要求做出回应的乐意程度;护士对您隐私的保护程度;护士能了解您的需求)。采用1~5分5级评分量级进行评价,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满意;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总评分0~95分,评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婴幼儿重症肺炎95例临床小议
2000年12月—2009年12月本科收治重症肺炎95例,本组病例不包括新生儿重症肺炎。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95例,其中男58例,女37例。农村儿童90例,城镇5例。治愈好转83例(87.37%),死亡12例(12.63%)。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呼衰为主78例(82.11%),心衰4l例(41.16%),脑衰6例(6.32%),肠功能衰竭1例(1.05%)。年龄分布,<3个月40例(42.11%),死亡6例;~6个月31例(32.63%),死亡4例;~12个月16例(16.84%),死亡2例;~3岁8例,无死亡病例。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存症为先心病10例,死亡4例;其次为中-重度营养不良13倒;死亡7例。
二、讨论
本组95例重症肺炎病儿,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儿童患病明显高于城镇儿童,这与农村病儿早期未得到合理治疗有关;重症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呼衰最高,其次为心衰。此组无一例诊断为循环衰竭,可能与我科对循环衰竭的认识和诊断标准掌握不好有关。年龄分布集中在1岁以下婴儿,共87例(91.58%),12例死亡病儿亦全在此年龄段。本组病例显示,预后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同时并存有先心病,中-重度营养不良者,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肺炎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首位死亡原因[1],重症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造成肺炎病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肺炎病儿提供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的医疗条件,是降低肺炎病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