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23:07: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庸思想行政启迪综述

一、反对“过和不及”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阐述了把事情做过了头,或达不到火候两种相反的状况,均不合乎“中庸”的原则,不能恰到好处。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可取的,因为二者都背离了“中”。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中,只有适中才是最好的。“过”和“不及”就是孔子所说的“两端”,它们同样都是不好的。在孔子看来,过,犹不及,两者是等价的。“过”、“不及”可以划上等号,这是放在“中”的标准下来说的,这种将“过”与“不及”等同起来,认为它们不如“中”更有利于人际关系及事情的处理,这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现代领导者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尽量避免“过”或“不及”两种错误倾向。因为决策权过于分散容易出现目标冲突、各自为政的现象;而在管理方面工作量又比较大,需要整体把握,适当放权。所以领导者对于决策权要相对集中,对于管理权则可相对分散。领导责任就是领导职位所赋予的任务,也可称之为职责。责任比权力能较本质地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官品”。

同时,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权力和责任成正比例关系,责任是一个制度、法律性的规定,它还与道德相联系,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法律制度意义上的责任只是出于对人的邪恶的一面而做出的限制,是一种作为基准而存在的最低限度的责任,它对于弘扬真善美的一面来说就无法发挥作用。致使领导者仅满足于履行最低限度的责任,甚至尽可能地回避这种责任,缺乏主动性,甚至促使领导者为获得个人利益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出现。这是一种被动的责任。道德责任作为法律责任的补充,更是法律责任的提升,并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是一种通过不断完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来提高其道德责任的。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主张德治、仁政的政治家、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派从各个方面对官吏道德做了大量的阐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德治、仁政思想。这种德治、德政思想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内圣外王”,以“内圣”为根基,以“外王”为目标,并将道德修养贯彻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去,以主导人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其《论语集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君子内心虽然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心怀天下,有的人出仕为官,有的人则教书育人,但由于他们内心都遵守共同的法则,这种“不同”反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由于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彼此相争,这必然会使他们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这种“同”反而最终导致了“不和”。“和谐”、“以和为贵”的“和”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中庸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概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甚至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条件。“过”和“不及”是我们所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我们提倡“和而不同”。“和”是矛盾对立基础上的协调,有条件、有原则的,不是折中主义、调和主义;无原则和条件的随声附和叫作“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看到了客观事物或认识主张即存在差别,又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领导者应严格区分“和”与“同”,做到“和而不同”。凡无关原则的小事,重和谐,要协调;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适中地把握和运用,进行全局性的指挥和协调;不能盲目服从或献媚、附和,违背客观事实,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提出不同的建议。现代领导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可以借鉴中庸“和”的思想,提高其管理协调能力。以帮助领导者用来协调、调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孔子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为管理者,多与属下接触,关心其工作生活,爱惜、激发其才能,上下一心,这样的组织又怎么会倾呢?解放后,人们对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甚至出现了“两个凡是”,后,又对其全盘否定,在这种情形下,邓小平提出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思想的著名论断,引领了新时代“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意味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在纠纷处理时采取调停的办法,在合作时采取共赢的主张,在学习与交流时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等等。现代领导者应借鉴儒家德政思想,不断增强道德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廉洁奉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前,人类正快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领导者要经受的考验也越来越多,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日益复杂。因此,现代领导者若要符合新时代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就应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最新的科学技术。

查看全文

内在逻辑中庸思想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关键词:中庸、时中、中正、中和

TheInheritLogicalityofConfuciusTheoryof“TheMean”

Abstract:Confuciustheoryof“TheMean(Zhongyong)”hasitsInheritLogicality,(Zhongyong,usuallytranslatedas“TheMean”,meanstoattainduemeasureanddegreeandtoavoidextremes.)theauthor’sviewpointcanbesummarizedasthefollowingfourpoints:

First,thelogicalstartof“theMean”theoryis“Shangzhong”,(whichmeanstolaygreatstresson“theMean”always.)Theessenceof“theMean”is“Shizhong”,(meaningtoadheretotheprinciplesof“theMean”allthetime.Thiscanalsobeexplainedas“toseizetherighttimeandattainduemeasureanddegree”.)“Zhongzheng”isthe“canon”of“theMean”,(whichmeanstofollowtheprinciplesof“theMean”inaccordanceofthemornsofthesociety.)“Zhonghe”,(meaningtoattainahighlyharmoniousstate,)istheidealtargetofthetheoryof“theMean”.

Thebasicconnotationof“Shangzhong”is“nottooverdoandnottounderdo”or“nomuchandnoless”.“Shizhong”means“nothingwrongandnothingrightbecauseofthatjudgementtoathingvariesatdifferenttime”.“Zhongzheng”is“proprietyandrighteousness”.“Zhonghe”ahighlyharmoniousstateofthenature.“Shangzhong”isaconceptbelongingtotraditionaltheoryoriginally.Andtheconceptsof“Shizhong”,“Zhongzheng”and“Zhonghe”weredevelopedfromthe“Shangzhong”byConfucius.Theseconcepts,whicharethemajorpartof“theMean”theoryofConfucius,hadgreatlyenrichedandexpandedthetheoryof“Shangzhong”.

查看全文

低碳建筑中庸之道

一、低碳与我们的中庸态度

1.1氐碳建筑必要性

低碳建筑必要性碳基能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导致一场关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环境危机。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低碳概念被提出用以提倡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据IPCC(2007)报告中统计,200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6.7%,其中化石燃料使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占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6.6%。[1而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在我国每建成1mz的建筑.释放出的碳约有0.8吨,而每年建成的近2O亿ITI。圆在建筑中引入低碳策略从此显得格外重要。

2.能耗与中庸态度

人类的一切建设活动都是能耗的。建筑活动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在破坏大自然。但是人类文明不允许我们回归到风餐露宿的原始社会。真的存在对环境完全没有污染。零能耗的建筑吗?笔者认为没有。所谓的零能耗只是将能耗降到可能的最低,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能耗的聚集群,每一笔经济代价都有可能成为别处能耗的代价。建筑活动与我们的环境存在着看似对立的矛盾。马克思曾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矛盾的普遍性。事物整体被推动在矛盾中向前发展。如何调和矛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观点。面对云云种种的世界,中国古人用中庸的方法来处世,解决问题。中庸之道被认为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说的是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对待事物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I锄进入时髦“低碳时代”,对低碳的讨论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排碳量的建筑行业也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各种各样的节能设计方法接踵而来。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还不明白低碳是怎么回事。当每一次大浪潮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客观的看待问题。

二、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

查看全文

中庸思想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庸思想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平面设计作为宣传、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已然不可或缺。中庸思想所表现的有度、适合、适中等可以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庸思想;适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如果想获得良好的市场份额,利用平面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选择。平面广告设计更加直观、快速地让消费者了解到宣传广告信息。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在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文字、色彩、图形之间是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好的设计作品是将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合理的把握、比例关系的协调控制,完成良好的视觉传达过程。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哲理,闪耀着独特的思想火花,作为传统思想,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秩序的建立都有其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平面的设计也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启示,为设计平面作品提供设计思路。

一、中庸思想的概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思想,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有关“中庸”的内涵,由于时代的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学者们对于中庸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也各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是作为一种道德,一种至高的道德,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他并没有对其作具体的解释,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出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同时要“时中”,并认为要想践行中庸之道,必须时刻坚持适度的原则。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可以通俗易的来理解,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取向,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人的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下,得到最适宜、最恰当、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现代人对“中庸”内涵的理解更是各有千秋,其主要观点体现在:第一,追求事物都处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第二,把握好“度”;第三,把握住中和、适度、适中、时中;第四,适宜、适合、合乎一定的标准。

二、中庸思想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查看全文

中庸之道和谐管理文化论文

[摘要]置身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培植和谐管理理念。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处世智慧,其实质以朱熹的话说是把握两极之间“恰好的”和谐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重关系所给出的三大命题,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充分体现了其“恰好的”和谐管理智慧。它对如何打造和谐企业给出了非常具有“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引: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它是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的基本决策原则;人我合一作为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致中和”的和谐境界,它为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管理伦理原则;欲理合一作为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目标是达到“中行”的内心和谐状态,它为现代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修行原则。

[关键词]中庸之道;平衡智慧;和谐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今,中国企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诸如环境污染、诚信缺失、商业贿赂、忠诚度匮乏,以及生产安全等问题,极大地困扰着我们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因此,置身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培植和谐管理理念。这是我们讨论和谐管理问题毋庸置疑的现实语境和逻辑前提。

企业和谐管理理念的生成途径显然是多维的,但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和智慧的继承与发扬应该是我们在营造企业和谐管理文化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已经论述过的那样,以儒家为“道统”的传统文化为我们今天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诸多东方式的智慧启迪。

本文拟从儒家中庸之道的当掘角度对和谐管理问题作一论述。

查看全文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体思想分析论文

摘要:亚里士多德由其中庸的伦理思想导出与之相对应的政体思想。这一中庸的政体思想建立在中产阶级作为阶级基础之上,混合了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这两种特质,注重平衡、维护正义——这一点体现在政体的选择、建立、维持、延续等各个方面,强化公民教育,这样建立起来的政体就是亚氏最为推崇的共和政体。亚氏的中庸政体思想影响深远。后世政体研究与政体发展莫不源于亚里士多德。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庸政体中产阶级共和调查研究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其一,国家是基于自然的生长、演化和创造。即从为满足一切日常的需要起见所设立的家庭,到由多数家庭集合而成的村落,再到被亚氏视为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后的阶段的国家。其二,国家的目标,绝不单单是生殖与生存,而在于国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国民的幸福,当然是指一切美德的实现,所以,在亚氏看来,国家是有其高尚的伦理目的的。他所谓的国家,不是单单希图共存的团体,而是向着美善精进的那种社会生活。质言之,自然的本性的衍生和强烈的伦理目的,构成了亚氏审视国家的独特视角,也是其对政治学的两大贡献。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亚氏的政治学并非一种独立的科学,而是为完成其伦理学起见的辅助科学。[1]

诚然,为完成这一学科构想目的,单单只是完成从伦理学到政治学的过度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政治学内部进行构想与慎思。亚氏思虑的是,为完成其伦理目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学?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政体如何构建?什么样的政体是理想的政体?理想政体如何维系?其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亚氏在构思其政治思想与政体理论中所必须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时至今日,我们还必须认清的一个现实就是,亚氏对后世政治学的影响何在?其要义何在?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求解,构成了本文的运思逻辑。我们需要讨论的就是其中庸的政治思想。

一、中庸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多处阐述了其中庸政治思想。亚氏的中庸政治思想来源于其伦理学巨著《尼格马科伦理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查看全文

红色娘子军电影中庸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谢晋电影是在新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特殊的是,谢晋电影继承了儒家文化富有生命力的内涵。《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的爱情关系在叙事表层的被删节和在影片深层牢固存在这个事实、谢晋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内涵、谢晋电影对各个时代的艺术政策的实施,均表现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本土导演对儒家文化“仁”和“中庸”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解和应用使得谢晋成为一个用电影负载和阐释“中国”文化的导演。

【关键词】谢晋电影/《红色娘子军》/儒家文化

一、重读《红色娘子军》爱情戏的缺席

一直以来,评论者都认为《红色娘子军》是一部被删除了爱情戏的电影,并为这部电影中爱情戏的被删除抱憾。本文认为,《红色娘子军》中的爱情戏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坚实地存在着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的。

1954年,谢晋和林农联合导演了倡导自由恋爱的《一场风波》;1957年,谢晋独立执导《女篮五号》,主人公林小洁和陶凯也是自由恋爱的一对,展示两个积极进取的普通青年之间恋爱关系的那些情景,都非常有生活的质感。但是这样好的生活的质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涉及男女恋爱关系的可能性,很快就被扼制了。因为接下来的《红色娘子军》(1961)和《舞台姐妹》(1964)都并不是在写普通人的“真情实貌”:①吴琼花和竺春花都是英雄,她们在影片中的地位,都是一个团体的领袖,比如吴琼花之于娘子军连,竺春花之于当时的上海越剧界;她们的故事都是传奇的故事,而不是日常生活的故事;作为正当年的女子,对于她们而言本来应该有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电影中却不是被删节(吴琼花),就是被忽略(竺春花)。这两部电影出现的年代,正是中国电影和其他的艺术创造都不许谈爱的年代。

查看全文

中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和谐;中庸;和谐思想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中庸》传统的和谐思想在安邦治国、维持社会关系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意蕴深远,而《中庸》中就包含着这种和谐思想。重新审视《中庸》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积极发掘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古时的“和谐”,“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则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如:《说文解字》曰:“和,即相应也”。《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史伯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道”,云,周幽王必将衰败,西周将要灭亡。而其“必弊”的原因是“去和取同”。在史伯看来,“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强调了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依赖、协调而组成新的事物,达到和谐的效果。所以,“和谐”内在地包含着多样性、差异性、矛盾和冲突,但最终会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协调。同时,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无法揍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一种味道如何做出令人回味的佳肴,惟有和谐共处,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同则不继”[1]。

查看全文

孔子美学思想艺术审美观分析

摘要:文章着重从中庸之道,尽善尽美及艺术的功用来浅述孔子的艺术美学思想。中和正诚,志道据德,合中和之美。内修外化,克己慎独,达尽善尽美之境。依仁游艺,诗意栖居,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修己安仁,素位而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侗兮,赫兮喧兮”,亦如孔子美学思想的诗意表述,如箫韶之乐,似南风而至。

关键词:中庸;尽善尽美;艺术功用

一、孔子审美尺度:中庸之道

《论语•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乃至高德行,人们很少能够长久的实行它。《论语•为政》开篇讲“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家讲求以德治天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而德的至高诉求在孔子看来,君子要讲求中庸之道。中庸在儒家思想中可见之一斑。孔子恪守中庸之道,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气象的写照,是中和之美孕化互容彰显出来的人格魅力于一身的共存。“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所操守的中庸之道,广大无涯且精微奥妙。如《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中庸之道不好把持,“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所以孔子有“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的感慨。正心,笃行,上下而求之,任重而道远。孔子追求“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艺术人生哲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中和庸常,“过犹不及”。虚静淡然,不偏不倚。乐天知命,“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恰如孔子所云:“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素位而行,处之泰然。《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达到了“中和”之境,天地万物才各行其位,素位而居。关于中庸,程颐先生诠释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宋朝大儒程伊川看来,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孔子一直践行着中庸思想,把中庸作为评判君子的一个标准。夫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择乎中庸”,时刻以虞舜为自我度量的尺度。在他看来,虞舜“斯以为舜乎”的原因在于“舜好问而好察弥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孔子的中庸思想已内化于自身,是艺术的人生修身哲学。“温良恭俭让”集孔子于一身,给人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感。是君子之为君子的艺术人生哲学的审美尺度。孔子的中庸之道,也影响着其政治理想。可以说,夫子的政治风俗理想境界就是在秉承中庸之道的一个审美的境界。《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谈论自己的政治理想。对于子路的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其勇,且之方也”。夫子哂之。对于冉有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俊君子”,公西华的过谦之语:“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皆不以为然。当曾皙说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据王充《论衡•明雩篇》记载:“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鲁国当时通用周历,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如何行浴?《水经注•沂水》篇述,雩是雩礼,求雨的祭祀活动,舞雩是用跳舞的方式求雨。《史记•封禅书》引《周官》曰:“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曾皙所述正为雩礼形制相合。即合乎周礼。孔子所认同的正是在大自然中通过实践周礼,诗意的栖居,以达到和谐的社会气象。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风雅洒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安然澄澈,率性为之。与夫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以贯之。才有了“东鲁春风吾与点”的佳话。孔子的中庸的艺术人生哲学,也应用到了艺术的审美领域,讲求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有节制,有限制的,要符合“礼”的规范,须“诚意”,“正心”,君子须“慎其独也”,“诚于中形于外”。关于“诚”,子思有这样的论述:“诚也,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做到“诚”,就须修己以敬,敬守勿失,把持万物之根本,体悟“里仁之谓美”。对此孔子是这样评价《诗经》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孔子在此借用是说,诗经所包含思想是无邪的,即正诚。合乎礼节,合乎中庸。是中和大美之境。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有欢乐但不流于放荡,有悲哀,但不陷于伤损。孔子讲求艺术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手段,“《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此作出了很好的阐述,但要合乎节制,合乎中庸之道,反对过滥的无节制的情感宣泄。主张“丧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哀思,欢愉皆适可而止,即无过份之处,也无不及之处。正如荀子所说,“诗者,中声之所止也”(《荀子•劝学》),要适中而止。秉承中庸思想的孔子倡导“乐则韶舞”。关于《韶》乐,在《孔子家语》中是如此介绍,“《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韶乐传承了尧舜禅让之美德。所对郑声则加以批评,“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郑声滥无节制,拢乱风雅之气象。孔子重视乐教对安邦定国的重要作用,倡韶乐与孔子所倡导的诗意的中庸的风俗理想所契合。美教化,移风俗,合中和之大美。

二、尽善尽美的艺术审美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穷理正心,修己治世”的担当意识有关。犹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曾子所言“仕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吾日三省吾身”。《论语•里仁》中,孔子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反求诸其身”反躬自省,追求完美的人生哲学,反映在艺术中就是所强调的尽善尽美的审美观。讲求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内容善的统一。《论语•泰伯》中孔子言:“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八佾》又载:“子谓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是孔子在和鲁国乐师讨论音乐时阐述的,对音乐演奏全过程的描述。刚开始众响忽发,前奏给人以盛大之感,接着声音纯正和谐,节奏明快,音乐清亮的展开,最后声音相寻相续,不绝如缕的尾声部分。夫子在表面上看是从音乐的外在形式上探讨音乐的大美之境,探讨艺术的形式美给人带来的感性的愉快和官能的愉悦,实在探讨艺术之本体,探讨心性之美,自然纯正之美。音乐给人以美的教化,善的完美统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可见之一斑。孔子之于音乐,追求的是更内在的精神享受,远远超过口腹之乐。孔子对韶乐是这样评述的,“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是“明舜德”,是舜之遗音,歌颂帝尧的圣德,是仁义治天下的典范。韶乐“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内容的“善”与外在形式的“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而《武》乐则“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武》乐表现的是周武王伐讨灭商,以暴力革命取得天下,外在形式虽至美,但讴歌以武力得天下,终非理想之至善。所以孔子愈沉醉于韶乐,追求美善的统一。孔子反对把音乐仅仅看作悦耳动听的钟鼓之声,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载!乐云乐云,钟鼓云乎载!”(《论语•阳货》)他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礼乐之中要包涵“仁”的伦理道德规范。礼乐在孔子看来,只是外在显现的形式,而“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根本。礼乐核心是正人心,成教化,塑造完美的人性。失去了“仁”,则礼乐只是空壳。此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追求美善的统一,追求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相一致。这也体现在孔子对“文”与“质”的看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倡导外在礼仪与内在修养相符合。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就显得粗野,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修养就显得虚浮。只有“文”与“质”相统一,才能成就一个君子。夫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认为有德行的人必出有德之言,而无德者,其言虽巧,亦不足贵。反对“不必有德”的文艺作品,并以“巧言,令色,足恭”者为耻。“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同时,他又主张文学作品还必须要有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要想使文学作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必须要言之有文。《论语•宪问》中,孔子对写一个“命令”有过这样的论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要经过修饰,润色,增美其辞,使其文采可观。可见,孔子对文采的要求也是非常之高的。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在艺术中强调言辞的外在文饰与内在德行修养相统一,即美与善相统一。

查看全文

孔子思想研究论文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而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二、孔子思想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一样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张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他把"和"看作一种最高的价值,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须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人性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中庸"思想时它时一定要慎重,要辨证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