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21:34: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药治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羊支原体肺炎中药治疗策略
摘要:羊肉因其营养价值丰富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羊养殖产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养殖密度的提高,羊疫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着羊群的健康生长,甚至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羊支原体肺炎的发生比较常见,其传染性较强,一旦暴发会迅速形成疫区,目前在其治疗上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办法,以清热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羊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治疗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羊支原体肺炎;中药治疗;方法
羊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患病的羊只会表现出明显呼吸道感染以及肺炎症状,就中兽医看来,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风温之邪乘虚侵袭羊只,从而对羊只的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造成影响,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以清热解毒、宣肺祛痰和消食理气为主要治疗原则。而且中药方剂中所使用的天然中草药也不会产生药物残留或者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在治疗羊支原体肺炎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羊支原体肺炎
羊支原体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丝状支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只能感染山羊,病羊和隐性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病原大多会隐藏在病死羊的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病灶等部位,带毒羊只会通过咳嗽、喘气、打喷嚏等行为将病原带出体外,从而感染健康羊只。患病的羊只在临床中会表现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等三种症状,其中最急性型主要表现在体温突然升高(达41℃以上),且采食基本废绝,呼吸困难,每次呼吸都伴随全身肌肉颤动,持续三天左右就会死亡;急性型也伴随着体温升高,同时还会不断的咳嗽,并从湿咳转变为干咳,并伴随有浆液性鼻漏,治疗不及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在15~30d后死亡;慢性型的症状比较轻微,大多数病羊身体虚弱,营养不良,虽然死亡率并不高,但是有可能会因为继发感染出现死亡[1]。
2羊支原体肺炎的中药治疗策略
卒中后便秘中药治疗论文
【摘要】结合文献分析和临床实践,从卒中的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分析卒中后便秘的中药治疗。认为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多以实证为主,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恢复期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于经络为标,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治疗应标本兼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缓下通便;后遗症期以虚为主,或兼有实证,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行气,润肠通便为主要疗法。
【关键词】中风/中药疗法;便秘/中药疗法;辨证论治
便秘是卒中(中风)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尤见于中风急性期。对于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度过急性期但仍需卧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见。RobainG等[1]对15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为60%,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脑部损害,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国内有医学统计,脑卒中患者的死亡诱因10%为便秘[2]。黄小波等[3]的观察发现,大便秘结时,排便用力过度可以增高颅内压,导致卒中病情加重;庄礼兴等[4]认为,便秘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个不良信号,会使血压上升,诱发再次出血。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药常选用硫酸镁、酚酞或液体石蜡等,操作简单但易导致腹泻、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报道通过长期应用刺激性泻剂酚酞和大黄可建立“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在用药过程中发现大鼠对酚酞和大黄逐渐产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黄的泻下作用越来越差,致使用药剂量不断加大,这与临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泻剂,效果减低,用药剂量逐渐加大的过程非常相似。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将卒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卒中后便秘发生机制的不同,运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急性期指发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内经》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此期以实证为主,阳热亢盛,炼液成痰,阳明热结,腑热上蒸。患者常见神昏、高热、肢瘫、喉中痰鸣、腹胀、便秘、舌苔黄燥、口气臭秽等。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选用承气汤类为主方并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竹茹;血瘀明显者加赤芍、当归、桃仁;气血虚弱者加太子参、当归、甘草;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肠燥津亏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黄、芒硝一可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使实热邪浊随大便而去;二可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气下行,痰热消散,气血谓顺,元神之府自然清净;三则借通导腑气之力祛痰化瘀,清热解毒,推陈出新,使痰热有其出路而达开窍醒脑、神明复用之目的;四则急下存阴,使欲竭之真阴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药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认为,为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肠,但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选择使用[6]。何静[7]将68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果导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服中药汤剂小承气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张福珍[8]将所选的9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以通腑化痰法为主(星蒌承气汤加减)结合西药降压、降糖及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32例)单服西药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腑泻热可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但需中病即止,应用时需注意掌握时机,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黄厚腻苔渐去或虚证表现明显者不宜再用。病案举例:巫某,女,69岁,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口舌歪斜,左侧肢体乏力,随后出现神昏。于晚7点入院经西药处理后,查体见口眼歪斜,左侧肢体肌力:上肢Ⅰ级,下肢0~Ⅰ级;反应稍迟钝,言语不清,意识清楚,定向力、记忆力可。第2天查头颅CT示:右侧大脑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觉腹胀,口气臭秽,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腑气通,精神好转。后继予中药口服维持,未再出现便秘。住院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复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便秘中药治疗分析论文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急性期指发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内经》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此期以实证为主,阳热亢盛,炼液成痰,阳明热结,腑热上蒸。患者常见神昏、高热、肢瘫、喉中痰鸣、腹胀、便秘、舌苔黄燥、口气臭秽等。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选用承气汤类为主方并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竹茹;血瘀明显者加赤芍、当归、桃仁;气血虚弱者加太子参、当归、甘草;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肠燥津亏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黄、芒硝一可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使实热邪浊随大便而去;二可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气下行,痰热消散,气血谓顺,元神之府自然清净;三则借通导腑气之力祛痰化瘀,清热解毒,推陈出新,使痰热有其出路而达开窍醒脑、神明复用之目的;四则急下存阴,使欲竭之真阴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药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认为,为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肠,但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选择使用[6]。何静[7]将68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果导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服中药汤剂小承气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张福珍[8]将所选的9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以通腑化痰法为主(星蒌承气汤加减)结合西药降压、降糖及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32例)单服西药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腑泻热可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但需中病即止,应用时需注意掌握时机,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黄厚腻苔渐去或虚证表现明显者不宜再用。病案举例:巫某,女,69岁,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口舌歪斜,左侧肢体乏力,随后出现神昏。于晚7点入院经西药处理后,查体见口眼歪斜,左侧肢体肌力:上肢Ⅰ级,下肢0~Ⅰ级;反应稍迟钝,言语不清,意识清楚,定向力、记忆力可。第2天查头颅CT示:右侧大脑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觉腹胀,口气臭秽,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腑气通,精神好转。后继予中药口服维持,未再出现便秘。住院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复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的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风阳渐平,急性期所见舌红苔黄、口气臭秽、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逐渐消退,而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于经络为标,或由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多静少动,思虑过度,情志不舒而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或腑实肠燥,肠道津亏,加之各种通便药应用不当,耗伤津液;或中风后久卧伤气,脾胃虚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肠道传导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疗应标本兼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缓下通便,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麻子仁丸以润肠药配伍小承气汤组成,润下之中兼能泻热,专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燥热之便秘。《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方中大黄、芒硝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滋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随症加减: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等;气行则血行,加用黄芪、党参等补益肺脾之气,木香、乌药、沉香等顺气理气。郭二霞[9]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42例口服自拟新加黄龙麻仁汤,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190%、9524%,对照组分别为1707%、561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案举例:张某,女,78岁,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厕所时自觉头晕头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时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头颅CT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25mL;(2)脑萎缩。经住院治疗后患者遗留左侧肢体乏力,不能行走。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于2008年5月来我院住院,诉中风后一直大便秘结,自觉腹胀、纳差。查体: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察其舌质淡红,苔稍黄腻,脉细数。因患者久病卧床,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导致腑气郁滞,肠道失润,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药15g,厚朴15g,黄芪30g,陈皮20g,白术12g,杏仁12g,大黄6g,蜂蜜15g,甘草9g。3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状大便数枚。
3卒中后遗症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遗症期指发病6个月以后。该期以虚为主,兼有实证,其病理机制多为肝肾阴虚,津液不足以润肠通便;或久卧耗伤气血,气虚不能推动糟粕下行;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生,阴气固结,留于肠胃。治疗以益气养阴、温阳行气、润肠通便为主。气血不足者选用益气养血通便方,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鸡血藤补血润燥;火麻仁、瓜蒌仁润肠泻热,佐以枳实、莱菔子、厚朴行气除满,消积导滞。阴液不足者可选用增液汤,可加用当归、桃仁、芍药、黄芪等,取津血同源之意;阳气虚衰,大便坚涩,排便困难者,给予济川煎;郁病者(精神异常),多属肝脾郁结、情志失和,宜理气安神、化痰逐瘀,予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桃红四物汤。若患者几日未解大便,证见舌苔厚腻,口气臭秽,属因虚致实,或气郁日久化火,证见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均宜攻补兼施并配合使用清热通便或理气通便类药物。王洪真等[10]将86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6例,自拟养血润肠l号方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每次l00mL;对照组20例,口服果导片2片,每天3次。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轻微腹痛、腹泻,停药后1d缓解,考虑为大黄量过大,未见因便秘而致脑血管病再复发者。
中药治疗口腔黏膜炎疗效分析
中药口腔黏膜炎疗效口腔黏膜炎(oralmucositis,OM)是化疗常见的并发症,在接受常规剂量化疗的肿瘤患者中发生率为20%~40%,而对于接受高剂量化疗的癌症患者发生率高达80%[1]。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常表现为口腔疼痛、黏膜溃疡,可影响患者进食、说话及睡眠,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口腔黏膜广泛糜烂,诱发感染、败血症等全身并发症,影响患者化疗进程。目前临床上预防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尚无特效药,以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以及碘伏等药物为主要预防手段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2]。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来降低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并减轻治疗过程中带来的不适感显得尤为重要。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属中医“口疮”“口糜”范畴[3]。近年来,涌现了诸多中医药制剂与常规西药相比预防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显示中药以其辨证灵活、组方多样、用药精良等优势,在临床预防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的思想,采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评价中药预防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有效性,以期为今后预防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中药预防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9年4月。中文检索词包括“口腔黏膜炎”“口腔溃疡”“口腔炎”“化疗”“中医药”“中药”“中草药”等,根据不同数据库的检索规则选择相应的主题词、关键词、自由词等多种组合检索方式。英文检索词以“oralmucositis”“oralulcer”“chemotherap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Chinesemedicine”“Chineseherbal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herb”为主题词或关键词分别组合。1.2文献纳入标准。①纳入文献中的研究对象为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并且需要行化疗的患者,在接受化疗前患者口腔黏膜均无异常,患者的性别、肿瘤的类型、组织病理分期、化疗方案等均不限。②干预措施:中药组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方式不限,可以为含漱、涂擦、口服、含漱后吞服等。两组给予相应干预措施的时间应是接受化疗前或化疗之日起,疗程不限。③文献的研究类型为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纯中药制剂与单纯西药预防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语种不限。④结局指标包括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抗肿瘤药物口腔黏膜毒性的分级标准[4]:0度:口腔黏膜无异常;Ⅰ度:口腔黏膜出现红斑、疼痛;Ⅱ度:口腔黏膜出现红斑、溃疡,可进一般饮食;Ⅲ度: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只进流质饮食;Ⅳ度:口腔黏膜溃疡,不能进食。当出现Ⅰ度以上(包含I度)可诊断为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p/%)=(Ⅰ度+Ⅱ度+Ⅲ度+Ⅳ度)例数/总例数×100%。两组发生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情况:Ⅰ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p/%)=Ⅰ度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Ⅱ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p/%)=Ⅱ度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Ⅲ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p/%)=Ⅲ度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Ⅳ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p/%)=Ⅳ度发生例数/总例数×100%。1.3排除标准。①非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如动物实验、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综述、个案报道等;②研究对象并非因接受化疗药物治疗所导致的口腔黏膜炎;③干预措施中中药组为联合用药或非纯中药制剂或无西药对照组;③结局指标不符合WHO抗肿瘤药物口腔黏膜毒性的诊断标准或结果未作统计学处理的文献;④重复发表的文献。1.4文献质量评价。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受试者及研究人员的盲法、结局评价者的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结果及其他偏倚7个条目,每个条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分别做出“低风险”“不清楚”或“高风险”的评价。1.5资料提取。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所纳入的研究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资料,若遇分歧则由第三方参与讨论,协商解决。1.6统计方法。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异质性检验以及资料的合并分析。首先对各研究间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当P>0.1,或I2<50%,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提示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资料进行合并分析时,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s,CI)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均数差及其95%CI进行分析。若结局指标纳入样本量较少,数据不足以合并时,则采用描述性分析。针对每个结局指标,采用逐一剔除其中单个文献后再统计的方法,对Meta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同质研究数量允许的情况下,采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情况。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检索各大数据库初步获得395篇文献,将所有文献导入Notexpress3.2文献管理软件,经软件剔重、阅读文题和摘要后,完成初筛,共剔除不相关文献285篇。对剩下的110篇文献通过阅读全文,参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后,最终纳入7篇文献[5-11],共666例患者,其中中药组338例,对照组328例。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最终纳入7项[5-11]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研究对象均为需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纳入的研究中,2项研究[8-9]为化疗前用药,5项研究[5-7,10-11]为化疗第1天开始用药,治疗时间不等。中药组均为中药复方制剂,其中6项研究[5-8,10-11]使用方式均为含漱,1项研究[9]为含漱联合口服;对照组均为西药治疗,所选药物包括稀碘伏、制霉菌素片、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洗必泰含漱液、朵贝尔氏液等,6项研究[5,7-11]使用方法均为含漱,1项研究[6]使用方法为含化。根据第7版《中药学》[12]教材中的药物分类体系,将所纳入的文献中药组中涉及的中药,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高频药物为黄柏、连翘、冰片、五倍子等。结果见表2。2.3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所纳入的7篇文献中仅1篇[5]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偏倚评估为“低风险”,其余6篇文献均提及随机,但尚未说明具体随机方法,偏倚评估为“不清楚”;所有文献均未提及分配隐藏,评价为“不清楚”;7篇文献均未说明受试者、研究人员以及结局评价者是否实施盲法,均评价为“高风险”;7篇文献均完整报道了每个结局指标,未出现失访及脱落,全部文献均报道了预设结局指标,故结局指标的完整性及选择性报告偏倚均评价为“低风险”;对于其他偏倚尚无充足信息判断,故偏倚评估为“不清楚”。2.4Meta分析结果。2.4.1中药预防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纳入的7篇文献[5-11]均报道了Ⅰ度以上(包含Ⅰ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共666例患者,其中中药组338例,对照组328例。异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42,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效应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比较,中药治疗可降低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总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R=0.46,95%CI[0.35,0.60],P<0.00001),见图2。逐一剔除单篇文献后,对剩余文献重新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变化不大,RR值波动在0.46左右,均P<0.00001,依次剔除其中单个文献后其前后的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此次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中药降低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总发生率优于单纯西药。2.4.2不同严重程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2.4.2.1化疗所致Ⅰ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共7篇文献[5-11]报道了化疗所致的Ⅰ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涉及666例患者,中药组338例,对照组328例。各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P=0.4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化疗所致的Ⅰ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方面,中药与西药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9,95%CI[0.59,1.33],P=0.56),见图3。敏感性分析表明,依次剔除单篇文献重新进行Meta分析,P值波动在0.23~0.93,Meta分析结果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提示结果较为稳健。2.4.2.2化疗所致Ⅱ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7篇文献[5-11]报道了两组患者化疗所致Ⅱ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共包括666例患者,中药组338例,对照组328例。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19,I2=3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提示在降低Ⅱ度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方面,中药优于单纯西药,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22,0.68],P=0.0009),见图4。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2.4.2.3化疗所致Ⅲ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所纳入的7篇文献[5-11]均报道了Ⅲ度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共666例患者,中药组338例,对照组328例。经异质性检验,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8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可降低Ⅲ度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与西药相比,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R=0.13,95%CI[0.05,0.35],P<0.0001),见图5。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2.4.2.4化疗所致Ⅳ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3篇文献[6,8-9]报道了Ⅳ度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共涉及218例患者,中药组109例,对照组109例。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异质性(P=0.8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降低Ⅳ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0,95%CI[0.04,0.89],P=0.03)。然而,当逐一剔除何春玲、刘丰、胡爱群的研究,对余下的两项研究重新进行结果合并行敏感性分析时,其Meta分析结果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敏感性分析提示该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差。中药与西药比较,二者对Ⅳ度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预防作用的差异,有待于今后纳入更多的研究及更大样本量后方可得出进一步结论。2.4.3不良反应仅1项研究[5]报道了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中药组52例患者,其中有不良反应3例,占5%;西药组50例患者,其中不良反应9例,占18%。两组预防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时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发表偏倚评估由于各结局指标所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数量均<10篇,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制定的原则和方法,不建议采用漏斗图评估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因此未分析结局指标发表偏倚情况。
3讨论
肩周炎中药治疗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治疗2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发病在左肩者15例,右肩者11例,双肩者2例。中医辨证分型属风寒湿型16例,淤滞型9例,气血虚型3例。
1.2诊断依据[1](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2)好发年龄在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3)肩胛疼痛及活动痛,夜间加重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4)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出现典型的“外展扛肩”现象;(5)病程较长者,可见有肩胛带肌萎缩,尤以三角肌萎缩明显;(6)X线检查多为阴性,对直诊断无帮助,但可以排除骨与关节疾病,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颈椎病、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相鉴别。颈椎病虽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部往往无明显压痛点,有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但肩部活动尚可,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的形成、小关节及钩椎关节退行性变等。冈上肌腱炎与肩周炎的不同点在于当自动外展60度左右时,因疼痛不能继续外展及上举,但可被动外展及上举。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检查时见肩前相当于肱骨结节间沟内的肱二头肌腱长头部位局限性深压痛,肩部肌肉痉挛,外展和外旋运动明显受限,肱二头肌抗阻力实验阳性[2]。肩-臂综合症,是以肩与上肢、手掌慢性疼痛萎缩变性为特点的临床征候群,其疼痛范围较肩周炎广泛,同侧手指肿胀疼痛呈现半屈曲位[3]。
2治疗方法
2.1手法治疗首先行放松手法,即在肩前,肩后及肩外侧用揉、拿、推、滚等手法放松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治疗手法分三步。第一步术者立于患肩对侧,一手点拨痛点,另一手拖患肘向术者怀中做节律提拉,做7至9次。第二步术者到患者背侧做患肢后伸,做数次旋前,旋后动作后屈肘向上摸棘突,另一手拨肩前痛筋,重复数次后即可上摸一个棘突。第三步术者立于患者背侧,虎口拖患肢手腕,做从下内经经胸前上举,再外旋、外展、后伸的动作。同时患者肘关节也随术者肘关节屈曲而屈伸,重复7至9次,另外还可酌加被动梳头、擦汗等动作,以恢复其功能,最后用揉拿叩抖等方法放松肌肉[4]。
老年便秘推针中药治疗法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在针灸配以推拿,口服中药治疗老年便秘的疗效。[方法]将70例病人根据病因,在针灸基础上,配以推拿,口服中药。[结果]痊愈45.7%,好转42.9%,无效11.4%,总有效率88.6%。[结论]根针推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老年便秘,疗效显著。
【关键词】便秘;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内外兼施;老年
老年便秘是指老年人由于体弱久病,或进食纤维减少,活动减少及脱水麻醉剂使用等原因,造成大便秘结不畅,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属中医“阴结”、“阳结”、“脾约”等范畴。对老年人来说。大便排出不畅时,过度用力屏气的话,会增加腹压,血压也同时升高,可以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中风猝死等[1]。笔者采用针推药结合治疗老年便秘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
全部70例均为68岁以上住院病人,最大92岁,其中男41例,女29例,病程均在2周内。经中医辨证主要证型为:气血不足、阳虚寒凝、阴液不足、气机郁滞、肠胃积热所至便秘。
二、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系统收集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TTH)临床研究的现有证据,评价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EMbase、PubMed、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共10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纳入有关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采用证据图方法呈现临床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471项临床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78项,非随机对照试验41项,队列研究1项,病例系列研究51项,文献总发表数量在总体上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但呈“锯齿状”波动;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目前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对总有效率、安全性事件、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强度、头痛发作频率、焦虑抑郁量表关注度较高,对经济学指标及远期预后指标关注较低。疗程集中在15~30d。结论:目前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中药治疗TTH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关键词 紧张性头痛;中医;中药;证据图;临床研究;研究现状;质量评价
紧张性头痛(TensiontypeHeadache,TTH)主要表现为头部两侧的轻度、中度的压迫性、紧箍样疼痛,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一般不加重头痛,常无恶心、呕吐,可伴随畏光或者畏声。TTH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在GBD2016(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Injuries,andRiskFactorsStudy2016)调查的328种疾病中,TTH是仅次于龋齿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第三大常见疾病,全球的患病率为236%~290%[1]。TTH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出勤天数,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13]。TTH对情绪、睡眠、精神等影响极大,TTH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比非头痛患者更为普遍,持续不缓解的TTH使得中年以上人群并发心脑血管的风险增加[46]。中药治疗TTH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对TTH的关注度增加,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但尚无对该领域现有证据的梳理和总结。证据图是以表格或图形为主要呈现形式的一种新型证据综合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展示研究领域取得的证据、进展及存在的问题[78]。本研究采用证据图方法,较为直观地呈现中药治疗TTH的临床研究的证据分布,为下一步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本研究所依托课题为中医药循证医学项目“脑病中医药优先主题设置与循证研究实施方案设计”(ZZ130243)。基于该课题,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hinaSciencePeriodicalDatabase,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CitationDatabase,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BiologyMedicine,CBM)、EMbase、PubMed、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数据库,并查询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ClinicalTrialRegistry,ChiCTR)两大临床试验注册系统,搜集中医药治疗TTH的中英文文献,建立了中医药治疗TTH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10月。
1.2检索策略 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心因性头痛”“压力性头痛”“应激性头痛”“心理肌源性头痛”“普通头痛”“原发性头痛”“特发性头痛”“中医药”“中医”“中药”“中成药”“中草药”“草药”“方药”等。英文检索检索词包括:“TensionTypeHeadache”“tensionheadache”“tensiontypeheadache”“TensionVascularHeadache”“psychogenicHeadaches”“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rbalmedicine”“Chinesedrug”“Chineseherbalmedicine”等。该数据库按照研究类型及干预措施等对文献进行系统分类。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直接来源于以上建立的中医药治疗紧张性头痛数据库。
中药治疗药物监测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大量文献,文章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DM)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如何借鉴西药TDM开展中药TDM进行了探讨,以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各类中药为突破口,总结归纳了中药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无创伤性样品(如尿液、唾液等)的应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药物监测;不良反应
中药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中药TDM)是以中医药理论及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其通过各种现代化测试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唾液等)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谢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佳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由于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多,且随着中草药药动学研究的广泛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要做到合理的使用中药,就必须对其在体内的作用规律进行深刻剖析,因而中药TDM应运而生并成为实现中药用药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1中药TDM现状
与西药TDM相比,中药TDM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这些都制约了中药TDM的开展。虽然没有西药TDM中诸如卡马西平[1]、氨茶碱[1]等成熟的监测理论和方法,但近年来大量的中药药动学[2,3]及临床药动学的研究[4]为中药TDM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TDM,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频数,从而将实现中药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根据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可间接的作为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指标[5]这一原理,有人提出,在血药浓度-效应关系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对中药及中成药进行TDM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以活血化淤中药作为突破口,开展中药TDM,且已积累了一些资料,如川芎嗪、阿魏酸、丹参酮、水蛭素等[6]。(2)对毒性大的中药开展TDM,需在对这类中药进行充分的药动学研究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给药方案,扬长避短,开发为高效安全新药,故这类中药的药动学及TDM亟待研究[7]。(3)确立TDM的监测指标,从而进行有效成分的治疗药物监测,在这方面,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对中医90%以上处方应用甘草这一传统习惯,对“中药甘草制剂的TDM”进行了探索[8],提出了以血钾作为其TDM的监测指标,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制剂,避免可能造成的醛固酮增多症(尤其与利尿药合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儿童哮喘中药治疗措施论文
摘要:目前认为哮喘是儿童时期多发性、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据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我国0~14岁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5%~3.4%,平均为1.97%;死亡率超过30/10万,均呈上升趋势。哮喘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而哮喘长期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也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本病属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中医对哮喘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儿科名医王烈教授提出“哮咳”病名的新认识,并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
中医认为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有诱发因素、遗传因素和体质因素三方面。其中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接触异物、情志劳倦等;遗传因素主要是指家族过敏史;体质因素主要是指“痰湿内蕴”之体。其病机关键为痰饮内伏,遇触而发,反复不已。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但又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不同,发作期以实证为多,表现为痰、气、瘀、寒、热等相互夹杂;缓解期以虚证多见,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主。在八十年初期王烈教授提出“哮喘苗期”理论体系,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患儿体质异常,在哮喘未发之前即存在其病理基础。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提倡“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哮喘治疗原则,并实行“分期论治”。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缓解期攻邪兼顾扶正,稳定期扶正以治其本。发作期的主要治法是宣肺化痰平喘,结合外邪有寒热之分、患儿体质虚实之别,又分寒、热、虚、实等证型,临床常用治法有温肺化痰平喘、清肺化痰平喘、扶正平喘等。缓解期(和稳定期)是治疗哮喘的关键所在,根据患儿肺、脾、肾三脏功能之偏颇,治疗亦有益肺、健脾、补肾之偏重。王烈教授自1988年开始增辟稳定期,即将哮喘缓解期后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之时定为稳定期加以治疗,此为哮喘之“三期分治”原则。咳期予“哮咳饮”;痰期拟“缓哮方”;稳定期之治在于祛除伏痰,痰无所生则其哮难作,采用“防哮汤”加味治疗,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既病防复”的预防原则。
哮喘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单一疗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临床上常采用多途径多环节的综合治疗方法。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及传承,将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疗法积淀和保存下来,这些疗法至今仍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其服务能力。根据地域不同,南方以膏方冬令补调治为主;北方以“伏九贴敷”为中医特色外治法,这两种疗法目前均普遍应用于我国临床哮喘的防治中。另外还有很多中医综合疗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包括针灸、推拿、砭石、药线点灸、穴位注射、雾化吸入、灌肠、食疗等。除防治外,中医还十分重视儿童哮喘的护理调摄,通过饮食、运动、起居和精神调摄等康复管理方法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正气,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公务员之家: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重点专科办公室的指导下,儿科协作组对主攻病种之一的儿童哮喘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评价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临床诊疗方案及验证方案,目前正在各协作组成员单位中积极开展验证工作,以总结评价中医防治儿童哮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今后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虽然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特别是哮喘持续状态,应该采用2008年重新修订的全国儿童哮喘防治指南进行系统规范的抢救治疗,以及时缓解患儿的哮喘发作,保证患儿的生存质量。根据患儿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西医结合的防治优势和特点,形成完善的哮喘病证结合临床路径,以便于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门诊患者,男17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平均49岁;病程1~13年,平均4年;早期患者11例,中期患者23例,晚期患者8例,全部患者按中医辨证原则分为:风湿性6例,虚寒型22例,痰瘀互结型8例,寒热夹杂型6例。
1.2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关于RA分类标准,具备以下各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①每日晨僵持续1h以上,时间超过6周;②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超过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3]。
1.3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