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21:1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药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药学
调整中药学发展重点。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明晰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2004)云,“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这一定义轻视或忽略了中药物质复杂性研究,中药是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如果武器不精良(没有物质基础作保证),很难想象“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会达到期望的目标,这可以从高等教育用最新的《中药学》(2009年)总论可以看出,所谓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的起源、历代本草著作、药性理论、中药采制备集等),尤其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并无新的突破。同样,许多名老中医一直在抱怨药材质量“今不如昔”,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也证明过去“一花甲”,“唯物”不够,提示今后应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例如,国家标准和大学教科书规定赤芍和白芍均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而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却大相径庭。一个物种的相同药用部位成为两种效用很不相同的中药,实在不可思议和让人匪夷所思,究竟是博大精深,还是故弄玄虚,实有必要而且迫切需要向受教育者、使用者和其他学者说清楚,讲明白,至少要把问题的尖锐性和挑战性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药用栽培和观赏栽培的芍药(技术方法各适应于用根和赏花的需要)均存在显著差别,为完整准确地表达赤、白芍的来源,建议白芍定义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经药用栽培,采收后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赤芍定义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野生居群的干燥根。黑体字为极其重要的关键词,省略了就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现代中药白芍(药用栽培芍药)的生产是明末清初以后的事情(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名出1935年《药物出产辩》,四川中江白芍栽培始于19世纪初)。花卉史称,观赏芍药的栽培始于魏晋而盛于唐宋。显而易见,张仲景时代没有现代白芍,其所创制的含芍药方剂在现代来应用均宜以赤芍当之。
增强独立自主意识。中药学要跻身于现代科学行列,学术上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就现状而言,中药学独立自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仅以有错不纠(当然很难纠)和含“冤”不申,两种现象加以说明。有错不纠的例子很多:《中国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当成枳。实际上中药枳实、枳壳和“橘窬淮而北为枳”的枳应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宽昭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1958)曾误将Liriope称为麦门冬属,《中国植物志》虽改称山麦冬属,但将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称为“湖北麦冬”就极端错误,应该称“湖北山麦冬”,以免误导医患;《中国植物志》的荆芥Nepetacataria从来就不作荆芥入药、葶苈Drabanemorosa从来就不作葶苈入药,草本威灵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从来就不作威灵仙入药,所谓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骨碎补Davalliamariesii从来就不是正品中药骨碎补,科属种的中文名都不恰当。中药植物来源的中名错误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国植物志》将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叶半夏改为虎掌;将Seseli由邪蒿属改为西风芹属。问题是在《中国植物志》错了而不改或未改时,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坚持真理的权利在我们手中,用与不用事关中药学自主意识,不宜小看。谢宗万从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为毒蛆草科,相应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为毒蛆草[2],强调独行菜属(Lepidium)必须改为葶苈属以符合中药葶苈来源的实际情况,这种精神应该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证之一是,当面对甲骨学和考古学方面的院士和权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坏甲骨文)和“糟蹋化石”的指控时,没有申辩就把《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载的龙骨、龙齿给删除了,从1985年版开始《中国药典》只是在附录中将龙骨一带而过,而龙齿则彻底消失了。其实“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历代本草和现代《中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龙骨,是距现在几万年到几百万年前古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化石,其形状很不规则,硬度大,有裂隙,几乎没有刻写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来刻写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龙骨,而是龟甲和牛骨[3],时间距今不过三千多年,完全没有石化,化石与非化石,数万年和三五千年差别如此之大,混为一谈,实在是不科学!“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药铺售的“龙骨”中发现了巨猿、板齿犀、铲齿象、三趾马等考古需要的珍贵化石。西方学者李约瑟的评价比较客观:“龙骨因为可以作为药物而为人们重视这一事实,曾经帮助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国动物化石的知识在2~15世纪的这段时间遥遥领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动物学者、古人类学家寻着“龙骨坡”、“龙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龙骨的村民的向导下,由此种捷径(包括逛中药铺)获得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历代医药学家发现和运用龙骨治病,以及群众性采挖龙骨的实践,光靠考古学家个人的力量,恐怕难有作为。龙骨、龙齿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品药物,具有镇惊安神、收敛精气、止血疗疮的卓越功效,清宫御医用白龙骨等药治愈光绪年间太监总管崔玉贵(地位仅次于李莲英)迁延数年的鼻衄,民众内外伤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龙牡壮骨颗粒(国药准字Z42021662)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多汗夜惊等有近20年连续使用历史,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年产值逾亿)。由此可见,古代医药学家发明龙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龙骨有关的化石虽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这类远古哺乳动物遗骨的药用资源是丰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用,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考古价值或考古价值很低的,值得开发利用。通过对遍布全国的龙骨收购点和销售店的巡查监测,请化石专家对采挖、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识别有考古价值的化石的识别能力,实现既增加考古新发现的机会和成就,又保证了医疗需求的“双赢”。过去那种“过河撤桥”、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钙一类物质代用龙骨的建议是对龙骨治病科学性的蔑视。事实上,一味禁止,但龙骨采挖和应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取不承认主义的效果甚微,恢复龙骨合法使用的国标地位刻不容缓。鉴于五花龙骨被历代医药学家推崇,与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议新版《中国药典》加以收载。
完善知识体系。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药学虽然上升为一级学科,但注明“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在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药学仍然处于二级学科的地位,这表明中药学尚未完全构成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急待完善,二级学科的建设十分紧迫,中药学其他学科(360.4099)留下了很大的增加空间,已经分设的数目太少,很不适应中药学复杂性的需要,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等多是建立在植物化学、药理学、植物学、生药学、药剂学的基础上,“特有”不足,这些都有待教研、临床和生产实践来解决。中药学名词术语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急待统一和确定,只有统一才有可能达到严密的、逻辑化的要求。统一的方法途径参照国际上成功经验,即在提出原则并能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解决分歧或纷争,例如为什么使用“道地药材”而不使用“地道药材”是因为“道地药材”出现于16世纪初明朝政府官方颁布的《本草品汇精要》,既具有合法性,更符合科学名词术语厘定的“优先律”原则。“道地药材”的概念或定义应该符合优良性、时空性、全面性、准确性、防伪性、概括性等六项原则,“道地药材”是物质性概念,而“药材道地性”是理论性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英文翻译应符合简洁明了、便于英文行文(单词性而非解释性)的原则,故似以geoherbals和geoherbalism来表示相对较好。
提高中药队伍学术和业务水平。中药学的高、中等教育搞了50多年,培养了数以千计专业人才,但是基本上主宰不了中药的命运,龙骨只不过是若干典型例证之一,今后应重视培养把握方向、解决关键问题的权威和将帅人才。另一方面,中药学师资队伍肩负着培养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重任,包括作者在内所有高、中、初从业人员都需要学习,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和充实中药学专业知识,这是关系到中药学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实现中药学自强的根本保证,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落到实处。从管理的层面上说,应尽快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学术民主机构和裁决程序。仍以龙骨为例,前述指控用龙骨“人吞商史”根据的是一个离奇传说,在王懿荣死后31年、刘鹗死后22年的1931年,一个记者以“汐翁”的笔名在《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龟甲文”一文,杜撰了一个后来2009年还被媒体反复宣传的故事,大意是说,晚清学者王懿荣因病服药,见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有类似文字的痕迹,导致甲骨文的发现和甲骨学的诞生,文史专家多次指出其时间、地点、名称、情节都漏洞百出,仅视为传说,但某些中药界的资深专家至今还在宣传这个故事,并误以为是给龙骨“增光添彩”,可见他们对取消龙骨标准已20多年不知情(不应是麻木不仁吧)。如果信息透明,列为重大学术问题,对全国具有中药本科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在网上征询意见,取得的结果再召开类似听证会形式(足够的专家人数和专业代表性),充分讨论龙骨问题,恢复龙骨标准应该是指日可待的。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全社会对中药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达到业内外再学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的效果。“万马齐喑”、少数人独断,对中药和中药学发展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中药学要成为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当的、真正的、完全的一级学科,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唯物求实,直面药材危机、理论危机和人材危机而不是回避,为中医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是中药学自强的战略目标所系,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中药学课程教改综述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也是实验科之一。中药学实验在中药学教学、科研和药品生技术、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设备发展最为迅速的学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中药人才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随着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需要以及药品研制、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从事中药基础性研究和药物研制的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1我院中药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中药学实验课的教学一直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课验证性实验为主,或孤立的单元操作J。学生仅需要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实验流程进行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即可,此教学模式只是对实验的重复,缺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对于现代先进分析仪器检测实验、中药制剂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中药鉴定和药理学实验的先进技术等只是进行理论讲解。这样的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对于各门中药学学科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只是应试考试,不会进行完整、严密的科研实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在固定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对学生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也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新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渐具备进行多学科综合性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中药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本院中药学实验教学状况,应对中药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改革,使学生能系统地、有节奏地进入科研实验角色,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行开拓性思维,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的素质。
2.1感性学习教学法
中药学CAI教学分析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规律,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一个好医生必须做到“医理通,药性熟”,由此可见中药学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药学药物种类较多,为了从感官上加深学生对中药的印象以及激发其学习兴趣,故应突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中药学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课堂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除了演示教材本身的内容外,CAI教学中还可添加大量的相关基础学科内容、临床病案病症以及现代中药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学科联系式教学[1-2]。如中药学中活血化瘀药、祛湿药、祛痰药、消食药、补益药等都常配伍行气药,为方便学生理解可在相应章节的CAI教学中添加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知识: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湿邪重浊粘腻,易于阻碍气机;痰随气机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食积内停,易致气机不畅,气滞则食积难消。再如学习清热燥湿药时,可用超链接或音频的方式复习六淫中火、热、湿的致病特点,从而明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意义;也可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肺热、心火、胃火、胃肠湿热、肝胆湿热等具体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讲述相应药物的主治奠定基础。大量音频、视频、动画等元素加入到CAI教学中,使表现形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加深其对每一味中药的记忆,对于具体中药能够达到知其名、识其物、治何病,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如同样是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羌活和藁本善治太阳经头痛,疼痛部位多是后头痛牵连项部,巅顶头痛甚者更是多用藁本;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疼痛部位多是前额头痛以及伴随牙龈肿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疼痛部位多为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如果仅凭教师口头描述这些疼痛部位,学生的印象不深也不容易记住,CAI教学中加入相应的经络走向图,辅以动画的形式,把以上药物治疗头痛的具体部位与脉络走向结合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
2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兴趣
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图片、动画、讲解的方式,情景呈现中药学中的实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中药学总论中介绍的用量,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描述中药剂量的词,如估量词匕、勺、盏、撮、溢、束、握等和拟量词麻子大、小豆大、枣大、蛋黄大等。CAI教学能直观地呈现药物分量的多少,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古籍时,对古医籍中的一些中药剂量特殊的描述方法有一个准确的量化认识。再如中药的煎药方法涉及许多的实验物品和实验条件。对于学习中药学课时较少的班级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能让他们对每一种煎煮方法都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CAI教学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通过模拟仿真,将汤剂的煎煮过程、特殊药物的煎煮处理过程和机器煎药模式完整地呈现出来。
3使中药术语及难点易记易懂
中药学PBL教学讨论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以其高速的发展,综合性的应用呼唤着医药界创新型人才。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效果,本校开设了很多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中药学基础全校公共选修课,36学时。每年的选课人数都在200人左右,学生来自全校临床专业、临床7年制、药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麻醉、视光、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影像、法学、管理、英语等十几个专业。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笔者专门对选此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学生选修的原因不同,有的学生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的学生因为自己或家人身体不适,经常服用中药,希望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的中药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自己家乡就有很多中药材,希望了解家乡药材的用途,为今后的开发奠定基础。还有的学生认为,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有国外植物药进入中国市场,学习中药的相关知识,对今后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选课的目的不同,基础知识和学习背景完全不同,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喜欢中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对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授之以渔,而不仅授之以鱼。如何使学生学会真实的本领,让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更好地弘扬祖国的宝贵医学遗产,是学者一直探讨的问题,同时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往谈教学改革经常认为是教师的事,而忽视了教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实际上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首先他们要有学习热情,有特别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欲望,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只有这样才能给教学提供非常好的先决条件。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讨研究,笔者采用了PBL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采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roblemBasedLearning,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年加拿大首创。该方法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把学习设置为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有意识的研究,能够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PBL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收获的大小与学生付出的多少成比例,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越多,收获也就越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面对种类繁多的中药,感兴趣的内容也不一样。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教与学能够互动。为此,笔者把提出的若干问题。先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然后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如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是否有科学道理,现阶段有哪些现代的研究成果等。如关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一次大剂量或小剂量长期服用,可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国际上对所有含“木通”的中药材和成药采取了全面封杀的措施,2005版《中国药典》也予以删除。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找出还有哪些常用中药有毒,对身体产生毒性的原因是什么,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综述,作为部分考核成绩。选修《中药学基础》课程的学生以临床专业、临床7年制学生最多,他们表现出对临床病例很感兴趣。问题提出后,笔者针对学生查阅的临床报道病例,提出几个问题。例如某患者,男,49岁,因心悸失眠,用民间验方朱砂(9g)加水煮猪心(1个)食用,分2天4次服完。食至第10天,心悸失眠逐渐好转。连续服用1月余,出现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自认为是胃肠炎,曾口服土霉素等药物,症状缓解。继续食用朱砂煮猪心1月后,出现全身无力,双下肢浮肿,蛋白屎,少屎,逐渐无屎。血尿素、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均明显升高,肝功转氨酶升高,血钾升高,血糖降低。诊断汞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要求学生查资料解释为什么会导致汞中毒,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什么,朱砂的临床应用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如何避免上述中毒死亡现象的发生?在讲解清热泻火药石膏时,笔者还举例临床单用生石膏治疗高热、超高热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停用其他一切退热药物,58例患者,体温在24小时内下降者18例,在48小时内下降者23例,在72小时内体温下降者15例,总有效率95%。笔者要求学生查资料解释为什么生石膏可以治疗高热?生石膏和煅石膏在临床上应用有何不同?通过若干实例,唤起了学习西医、西药学生对中药的浓厚兴趣,使很多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中药的应用价值。
二、结合PBL教学法,精心编排各章教学内容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于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在中医院校中药学课程都在100学时以上,主要围绕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教学。基本知识包括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常见中药的分类、来源、炮制、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基本理论主要指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是要根据中药理论明白药物的配伍,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以及中药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三基”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将药材按临床应用情况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在教学中,教师要教授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前后连贯并结合药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笔者在授课中注意与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这对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有好处。在授课方法上,教师针对不同内容采用启发式、精讲式,如以“性能-功效-主治”为纲,将其他相关内容一线贯通。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在学习每章的重点药物时,运用药性理论对其药性详加分析,掌握主药后,以点带面,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该章药物的基本内容。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解决难点,阐发疑点。有些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门课程可能是他们接触中药的唯一机会。本课程除了采用药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外,还通过主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加以提示,使临床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例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病变,从而引起的一种细胞株病。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应用中药诱导凋亡剂雄黄,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一定的疗效。患者在原用羟基脲(HU)剂量的基础上,加用雄黄口服胶囊(每粒0.25g,)每天0.3~3.75g,分次口服,待症状完全缓解后逐渐减少羟基脲用量,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早在1970年代,根据民间验方制成的癌灵一号内含砒石和轻粉,用于治疗白血病和其他肿瘤。1990年代用癌灵一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2例,其中9例已存活10年以上。砒霜经胃肠道口服毒性较大,若采用非胃肠道给药,如静脉滴注、肌注、瘤体注射、动脉介入等方法给药,则毒副作用明显减轻。近10年来,砒霜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引起了医药界的高度关注。目前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已获得我国SDA和美国FDA批准上市,可用于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治疗。在介绍莪术药材时,笔者简单介绍了莪术油,从行血破瘀中药莪术中提取,对癌细胞有直接抑制和破坏作用,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能促进肿瘤的消退。临床上,用莪术油中的榄香烯乳注射液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结果比单纯化疗组疗效高,患者生存质量也优于单纯化疗组。也有报道用莪术油治疗肝癌也取得良好效果。在介绍姜黄药材时,笔者选择公认具有抗癌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的姜黄素为例。其在治疗癌症方面,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被认为是治癌效果好、无毒副作用和价格低廉的药物。美国国立肿瘤所已把姜黄素列为第三代癌化学预防药,并列入美国药典,国外已有成药面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研究已进入临床四期,姜黄素降低甘油三酯、血胆固醇,疗效高,效果好,结果令人满意。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临床难治疗的疾病,有时采用中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唤起学生对传统中药浓厚的探索欲望,为将来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弘扬我国的宝贵医学遗产奠定了基础。
三、配合PBL教学法制作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学教材修改策略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二版,高学敏主编),较之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各章节中每味药的主治病证特点突出,功效表述更加规范,教材重点突出等。在该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作者认为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特提出商榷。
1语言表述尚须进一步精练
“作为教材,应能示范于人,启迪于人,使读者受益,因此,应力求文字规范,语序清楚,言简意赅,一目了然。”[1]而反观该教材,部分内容语言表述不够简练明了。如对于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的表述,教材先指出:“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说明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其后又说:“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2]这一表述含糊不清,令人费解,并且与前述提法形成了逻辑矛盾。正确地表述应该是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有炮制和配伍,此外,还有煎法、用法等。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四气、五味有内在的关联,而不是影响的因素。因为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一样,是其本身所固有,但又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升降在物,亦在人也。”[3]再如教材中毒性一章的内容显得冗长,且毒性含义不明。对于“毒性”含义的表述,该教材采用古今对毒性的认识进行分述,原本欲溯源逐流,明晰由来,但毒性作为中药药性,到底现今承载怎样的内涵?读完教材却让人莫衷一是,由此也影响到对毒性分级的认识与表述不够明晰。中药的“毒性”是站在药物对人体安全性这一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个概念,目前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笔者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这种损害性的表现即毒副反应。但历来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有毒药物有毒性,而无毒药物没有毒性,即狭义的毒性;其二,从药性这个角度,毒性应具有普遍意义,即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凡药皆有毒性,即为广义的毒性[4]。正如《儒门事亲》中指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作为药性,毒性的内涵应指上述广义的毒性。建议教材修订时可取消“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内容,直接明确中药学“毒性”的含义。
2概念表述力求进一步准确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者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到概念明确,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推理论证。而《中药学》教材在一些重要概念的使用或界定上,往往不甚严谨。如关于“妊娠用药禁忌”,教材界定为“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2]。而严格意义上的妊娠用药禁忌,应指凡不利于优生优育,或能够导致堕胎、死胎、发育不良、影响产程的中药,均属妊娠用药禁忌。很明显,教材的界定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又如教材在谈到药性四气时,认为平性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因此仍称四气(性),而不称五气(性)”[2]。这里“五气”的提法,显然是由于不清楚四气最早的提出,主要是模似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而来,因而又新创出“五气”一词。正确的说法应是“五性”,而不必新创“五气”一词。此外,教材在“症”、“证”以及中、西医病名的使用上,也常现混乱,有必要在修改时系统加以梳理。
3教材整体的逻辑性还须强化
中药学课程革新探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前期准备
第一阶段:对2006、2007级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中药实践课程意见、建议的调查问卷,和后续临床课程教学反馈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极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但是由于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大缺憾,如标本室陈列标本破损陈旧;药用植物园原生药物数量过少;缺少药物鉴定、炮制、制剂及基本的临床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原有学时数过少(28学时)等。有鉴于此,我们对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完善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等内容,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学大纲。第二阶段:①对原有的中药标本室进行了改进扩建,更名为中药标本馆。对中药饮片、药材、植物形态标本进行了更新完善,并分类摆放,以利于学生鉴别学习。馆内共陈列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标本四百余种,并在馆壁内侧设有“中药发展源流”文化长廊,通过对历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及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有简单的了解。②对药用植物园原有药用植物品种进行了补充。③对原有自制《中药标本图谱CAI课件》进行了补充完善,重点补充了标本室及药用植物园没有的药物图片;对常见相似药物饮片、药材、原植物形态鉴别进行了整理归纳,制成教学课件。④对中药专业炮制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常用炮制方法:炒、炙、烫、制霜等操作过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⑤对中药专业制剂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中药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操作流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⑥在学校附属门诊,选择典型病例,对其诊疗过程拍摄制成了教学光盘,用于临床见习及病案导学。拍摄了临床常见病:感冒、痛经、腰痛等疾病的诊疗过程。用于加深对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认识和理解。
1.2研究对象
本校中医临床专业2008、2009级已学习完《中药学》理论课程的学生。
1.3研究方法
中药学教学艺术化分析
[摘要]《中药学》教学中在新课导入、语言表达和课件设计上应凸显艺术气息,深入挖掘中药蕴含的文化要素,并将其与药性特点有机结合,以巧妙的题材吸引学生,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精美的设计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授课效果,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药学》;艺术性;教学改革
《中药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主干课程,因其知识结构复杂、修习药物众多、功用记背困难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师生的能力要求普遍较高。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针对《中药学》偏向文科的课程特性,有意识地雕琢和加深新课导入、语言表达、课件制作上的艺术性,以巧妙的题材吸引学生,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精美的设计打动学生,着力创设具有“文艺范儿”的本草课堂,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与艺术享受。
1增强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在《中药学》之前,学生大多已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具备了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对《中药学》这门基础与临床相融的课程往往充满“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对教师具体药物的教授亦充满期待。因此,新课导入环节的成功与否、精彩与否,往往对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性的意义。匠心独运而又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短时间内迅速激发求知欲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进程,收到“惊喜连连”的课堂效果。常用的导入手法有诗词、典故、名言、生活常识导入等。如在《中药学》开篇第1课时,可即席吟诵或在黑板书写这样3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此来激励和鼓舞学生坚定信心、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笔者多次将此法用于课堂实践,每每收到温馨、融洽的课堂效果,顺利开启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又如在讲授补气药人参时,可先导入南宋诗人谢翱的著名诗句:“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新而养陈根,乃复作药饵。天涯藜藿心,怜尔独种参”,此时停顿片刻,留出时间嘱学生思考,而后通过对“窗北地”“足阴气”“作药饵”等词句的讲解,初步揭示人参的生长环境、栽培要点和功用特征[1],既能吸引注意,引发思考,又为后续药性精髓的讲解做好充分的铺垫。在讲授利水渗湿药车前子时,可在呈现源植物及饮片图片后,突然设问:“同学们可曾想到,眼前这一枚枚小小的车前子,竟然和欧阳修与霍去病这一文一武2位历史名人扯上关系,这是为何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教师身上,而后便可通过车前子得名传说与治愈欧阳修水泻的典故[2]入手,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使学生在“历史时空的穿越中”轻而易举又妙趣横生地对药物的功效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补气药白术讲解结束时,可引入古代药学名著《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主治指掌》中对该药的评价以复习前学,加深印象:“(白术)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在讲授消食药山楂前,可这样设问:“生活中我们在炖肉时,会有这样一条小经验,如果向锅里放些山楂,肉会很快被煮熟,而且又香又嫩。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为山楂“善消油腻肉食之积”性能特点的讲解做好准备,而后可再加上一句:“小小的冰糖葫芦,在中药的阵营里绝对算是一员大将啦,还认为它本事不多吗?你就OUT啦,它早已摇身一变,完成了从消食神品到妇科要药的华丽转身喽!”此言一出,学生一般会投去惊喜和惊奇的目光,从而顺利展开山楂活血通经等[3]功效的进一步阐述。
2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思考
[摘要]通过对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当前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各专业的在线课程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线教学管理和监控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更新思想观念,立足长远发展,进一步强化在线教学在中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巩固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在线课程研究,开发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推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中药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
[关键词]中药学类;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学习不断线,教育部要求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药学类教指委”)通过调研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发现经过1个多月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药学类专业如何在疫情持续期间及结束后,进一步深化在线教学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与学的生态重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1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现状
1.1中药学类专业在线课程资源情况。2020年2月,在调研了全国各普通高校目前拥有的本专业类在线资源的基础上,中药学类教指委向相关高校推荐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共计257个,其中理论课资源245个。从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中药学专业理论课在线资源较为充足,11门核心课程[2]资源数占理论课在线资源总数的38%。但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3个专业的专业课在线资源仅有24门,民族药学专业在线课程资源8门。而实验教学在线资源匮乏,仅有5门实验课和7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荐资源中有各类国家级在线课程资源46个、省级在线课程资源97个,占推荐在线资源总数的55.6%;各高校疫情期间应急上线课程12门。1.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基本状态。目前全国中药学类专业的布点数约200个。此次共有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12所西医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1所独立学院参加调研,涉及86个中药学类专业点,占全国专业布点总数的42.6%。参与调研院校多按照原定开学时间开展线上教学,截至到2020年3月底,开课时间最长为7周,最短仅1周。37所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数为20445人,在线学习参与率为98.81%;共有2978名教师参与了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教师在不同专业授课,各专业均计为1人),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分别占31.2%、36.2%。截至目前,各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共开设课程1925门、4148门次,其中公共课617门、专业基础课654门,理论课1724门、实践课201门;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方面,以线上资源为主的课程数与采用直播、录播形式授课的课程数之比为1.29∶1。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面,37所高校共有5800余名中药学类专业学生面临毕业,校内外2000余名教师参与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在论文类型上,实验型论文占毕业论文(设计)总数的92.4%。1.3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效果。经过1个多月的运行,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已经由“应急之举”向“持续改进”转变。各院校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技术培训、在线研讨等方式,使中药学类专业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迅速提升。通过随堂小测试、随机提问、互动答疑、小组学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居家自觉参加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参与调研的37所高校中,大多数学校的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对在线教学的认可度或满意度达到80%以上。但是有2所高校认为在线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占比例超过35%,提示这2所高校在线教学的组织、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应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调研问卷或开展学生访谈,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保证在线教学质量。
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习情境设计的中药学课程改革
摘要:中药学课程改革是在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和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的背景下来设计的,根据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组织课程内容,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基础上,把课程章节重置为按学习情境来划分,教学中融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学习中药学。
关键词:中药学“;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情境设计
一、中药学课程改革背景
(一)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
经过十年的历程,国家已经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综合防治模式。2013年,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际中医药医疗保健中心。
(二)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
中药学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研究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对保证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搭建理论课教学方法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一体两翼”的教学方法群理论课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比较法、案例法、讨论法、形象式教学法和练习法,实践课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和竞赛考核法。该教学方法群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达到医药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医药相长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四门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中药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课奠定基础。笔者从事中药学的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一体两翼”的教学方法群,现赘述如下。
1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药学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求中医学本科学生学习333味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学习效率。目前,我们的理论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1讲授法。讲授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础知识,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在讲具体中药时,打破教材中先讲性能、再讲功效、最后讲临床应用的一贯思路,以功效为核心,让学生运用总论中药性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中药的性味和归经,根据功效推导临床应用。以麻黄为例,首先讲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然后让学生推导麻黄的性味、归经。结合药性理论所学知识,辛则能行、能散,温则能散寒,麻黄能发汗解表故具有辛味,性温;苦则能泄、燥、坚,麻黄能平喘故具有苦味;宣肺故入肺经,利水消肿入膀胱经。发汗解表可治疗风寒表实证,宣肺平喘可治疗咳喘证,尤其适合于外感风寒引发肺失宣降之咳喘,利水消肿可治疗水肿,尤其是风水水肿。如此就可以把中药的性能、功效和应用有机联系在一起,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学生只需要记住中药的功效,即可反推性能和临床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比较法。中药学的学了单味中药的记忆外,还需要通过比较法把中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会辨证选药。比较的两味中药需要有共同点,可配伍使用。可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名称容易混淆的药物比较、来源相同的药物比较[1]。横向比较的特点是比较的药物共同功效除了同一章节药物共同的功效外,还有其他共同功效,可配伍使用。如解表药中麻黄与香薷的比较、生姜与紫苏的比较、荆芥与防风的比较等均属于横向比较,以生姜与紫苏为例,均可发散风寒而且发散之力均较弱,常配伍用于风寒表证之轻证或辅助治疗。均可以解鱼蟹毒,可配伍用于鱼蟹中毒。但生姜还可温肺止咳,紫苏还可行气宽中。纵向比较的特点是比较的药物分散于不同章节,但有共同功效,常配伍使用。如解表药中羌活与祛风湿药中独活,化湿药中豆蔻与收涩药中肉豆蔻等均属于横向比较,以羌活与独活为例,均可解表散寒、祛风湿,常配伍用于风寒表证或风湿痹证。但羌活偏于走表走上,独活偏重于走里走下。名称容易混淆的药物比较,如茯苓与猪苓,黄连与胡黄连等等。来源相同的药物比较,如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等。1.3案例法。通过简短的小病例,学生运用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来辨证,运用所学中药来论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讲完发散风寒药后,给学生介绍一个小病例:某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学生根据中诊所学知识很容易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接下来引导学生选药,由于刚学完发散风寒药,让学生从所学的13味发散风寒药中加以选择。此时,既可以让学生重新复习所学的13味中药,又可以在筛选的过程中进行中药间的比较,把麻黄、桂枝列为第一组,生姜、紫苏、香薷列为第二组,荆芥、防风列为第三组,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列为第四组,苍耳子、辛夷列为第五组。第一组可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实证,第二组适宜于风寒表证伴有脾胃证表现者,第三组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第四组对风寒表证兼风湿痹证最为适宜,第五组对外感风寒伴有鼻塞适宜。如此很轻松就筛选出麻黄配伍桂枝,而且其他发散风寒药也能灵活运用。1.4讨论法。我们采用小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4~6人/组,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例如,围绕“真正的平性药存不存在”“你怎样认识十八反和十九畏”等问题进行讨论。以“真正的平性药存不存在”为例,有的学生认为存在是因为教材中不少中药的药性是平,那就说明平性药是存在的。有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是因为中药治疗疾病的机制就是以偏纠偏,若无偏性就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谓的平是相对的平而不是真正的平,只不过寒热之性不太明显。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该教学方法要求全员参与,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形象式教学法。(特色)基于中药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们也尝试使用形象式教学法。即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一类相似中药,增强学生对中药的形状、颜色、质地、药用部位与中药功效关系的认识。如花类药大多气味芳香,偏于走表走上,色红大多入血分;蛇类药,外皮光滑流利,穿透力强,均具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作用;种子类药大多具有明目之功;藤类药大多具有祛风通络之功。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举一反三,降低记忆难度。如鸡血藤为活血调经药,在活血的同时还可祛风湿治疗风湿痹证,金银花本无祛风湿作用,但其藤即忍冬藤具有祛风湿作用。可见,中药的入药部位、性状、颜色、质地等与功效密不可分。采用形象式教学法可将中药按照入药部位不同进行分类记忆,以降低记忆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1.6练习法。课堂教学受课时限制,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地传授,可采取练习法。通过练习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我们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了中药学网络课程,将课件、练习题、考试题等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登录中药学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线进行练习,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一般在一章学习结束后会进行在线测试,将此部分成绩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达到敦促学生及时练习的目的[3]。
2实践课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