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20:33: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药复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药复方脑药动学研讨方式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研究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可以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与配伍规律,同时也为中药新药研究奠定基础。关于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思路,如“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和“血清药理学”方法[1]。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根据其指标成分(Markers)的体内动力学过程来反映整体的动力学规律,在选择Markers的同时,对其药效作用规律探讨也是工作的重点所在。杜力军等[2]利用PK-PD线性模型对清热复方中3种Markers与发热大鼠体温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其中黄芩苷有较高的相关性,由此以黄芩苷体内动力学变化表征该清热复方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同时对活血化瘀复方中葛根素和人参皂苷Rg1与所测的药效指标间进行分析,发现葛根素和人参皂苷Rg1仅在给药后5~10min体内浓度与血小板抑制率呈正相关(r=0.999和0.996),且符合线性效应模型(对数浓度-效应)。但葛根素和人参皂苷Rg1在体内的整个浓度变化区间与所测的药效指标之间无明显的全程相关性。分析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一方面可能与所选的药效指标的非即时性(存在作用时间的延迟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中药复方中药效物质在体内存在多途径和多靶点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以单一的Marker(即使是有效成分)与整体药效学指标的变化难以直接相关。为此,本文作者提出“组合血药浓度”的概念,即将Markers的血药浓度,以对药效学指标的贡献大小作为权重,进行加权组合,以“组合血药浓度”(或称“表观药效浓度”)替代单一Marker的血药浓度,进行“组合药代动力学”(combinatorialpharmacokinetics,CPK)研究,并进行CPK-PD线性模型拟合。以活血化瘀中药复方脑得生为例,以脑得生中的Markers与大鼠全血黏度(bloodviscosity,BV)、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aggregationindex,EAI)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等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进行相关分析,探索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
1仪器与材料
LCMS2010EV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日本Shimadzu公司),LCMSsolution3.0色谱工作站(日本Shimadzu公司),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Shimadzu公司),ANASTAR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美国SuntekScience公司),微量取样器(上海求精生化试剂仪器有限公司),XW-80A型旋涡混合器(江苏海门市麒麟医用仪器厂),TGL-16C台式离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LG-R-80F血液流变仪(北京世帝公司),TDZ4-WS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长沙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天津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磷酸(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丙酮(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肝素钠注射液(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人参皂苷Rg1对照品(0703-200221)、人参皂苷Rb1对照品(110704-200216)、葛根素对照品(752-200108)、黄芩苷对照品(0715-9708,LC/MS内标物)(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大豆苷元对照品(美国Sigema公司),人参皂苷Rd、三七皂苷R1(HPLC法检测纯度质量分数均>96%)、葛根异黄酮(总黄酮含量质量分数为70%)(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红花黄色素A(红花黄色素含量质量分数为90%)、脑得生注射液(含红花黄色素A0.10μg•L-1、葛根素0.76μg•L-1、人参皂苷Rg10.42μg•L-1)(本实验室自制),香兰素(HPLC-UV内标物,分析纯,沈阳市试剂厂)。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00~220g〔沈阳药科大学动物中心,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辽)2003-008;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辽)2003-0012〕;体质量180~220g(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室提供)。实验期间自由饮水,大鼠静脉给药试验前禁食12h。
2方法与结果
2.1指标成分药代动力学
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思考
摘要:中药复方新药是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药,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新药类别。药学研究作为中药复方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既是药品均一、稳定的有效保证,又是安全性实验和有效性实验的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笔者在新药研究中的实践和体会,从药材的基原与产地、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稳定性等方面探讨了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与解决措施,以期为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医药;药材基原;质量标准
中医药学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事业应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因此,如何在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快其现代化,成为中医药改革创新的关键。中药新药融合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满足中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版中将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分类分为9类,其中1~6类为中药新药,包含单味制剂和复方制剂。6类新药即中药复方新药是由多味药材配伍而成,多来源于临床经验方或医院院内制剂,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新药类别[1]。中药复方新药的药学研究包括药材研究、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制剂处方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等,是药品质量可控的保证,也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的前提。由于中药材来源广泛、化学成分复杂以及研究者对法规政策的解读差异,在药学研究中存在药材基原、产地不固定,工艺路线的选择不合理,质量标准不规范,稳定性研究不全面等问题。本文结合中药复方新药开发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充分利用中医药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科学、规范、合理地进行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药材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1.1药材的基原与产地。基原是药材的属性来源,而基原准确是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的基础[2],不同种属的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各异,含量不同,会使药效作用产生差异。产地亦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历来被医家所重视,《神农本草经》曰:“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指出了药材产地的重要性,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生长环境会对不同产地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药效等产生影响。据统计,《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药多基原植物有115种[3]。多基原、不同产地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但药典标准却是同一限度规定,致使某些基原药材含量无法达到药典要求。笔者曾参与研发的某一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确定淫羊藿的基原与产地时出现多批次药材均不能达到药典要求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艾铁民[3]建议对多基原植物的中药贯彻“一名一物,一物一名”的原则,以保证名称和标准的唯一性。当药材有道地产区时,首选道地产区药材;若药材分布范围较广亦或是野生药材时,其产地应在系统比较研究后进行固定。如历代本草中认为薄荷主产区为江苏,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徽已经成为薄荷的主产区。不同产区薄荷优势成分不同,江苏和安徽产区的薄荷酮含量相对较高,安徽产区的薄荷醇含量相对较高,其他产区的胡椒酮含量相对较高[4],其药效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薄荷药材仅规定了含叶量不得少于30%、药材含油量不得少于0.8%及饮片含油量不得少于0.4%,对挥发油的具体成分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药学研究过程中,药材的产地不仅要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还应结合处方的功能主治和相关药效学结果综合评估。《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2008年版首次提出了应明确药材来源、产地和工艺技术参数的要求,并将其纳入保证中药质量的控制环节[5]。对于多基原的药材,需对处方的来源作文献历史考证之后系统评估药材基原,通过比对不同基原间药材质量来固定基原。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药材的实际生长环境、产量以及市售药材的质量等具体情况,尽可能固定药材的产地。1.2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毒性药材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根据毒性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3级[6],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毒性药材,至2015年版共载有83种。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收载的方剂中,也含有附子、乌头、大戟、甘遂等毒性药材,该类药物在某些沉疴顽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中,当含有毒性药材时,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审评专家王停等[7]曾在2008年指出:“药典或者部颁标准、地方标准中认为其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如果标准中未对其毒性成分进行研究或限度考察的,应该增加其毒性成分控制的方法并提交相应申报资料”。2019年6月,国家药审中心《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处方中饮片若源自毒性药材……应制定其限量检查项”[8]。可见,毒性药材的质量控制问题已被提上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议程。目前,无论是药典或是地方标准,收载的毒性药材的质量标准尚存在局限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收载的1种大毒中药、14种有毒中药、18种小毒中药均没有含量测定项[9],地方药材标准中多数毒性药材也未建立毒性成分的质控方法。此外,毒性药材的限量检查方法也受对照品来源短缺的限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的法定对照品仅涉及《中国药典》收载且有含量测定项的品种,对于其他毒性药材中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无论是从其他市售渠道购买对照品或自行分离、鉴定、标定,均难度较高,耗时较长。因此,若能设立统一的毒性中药分级标准,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提高药材质量标准,并加强毒性成分对照品的供应,简化其标定细则,势必能更加有效、合理地推进含毒性药材的中药新药研究。1.3其他问题。药材研究是新药研发的源头,并贯穿整个新药研发全过程。只有将药材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相结合才能保证药品的均一稳定。目前许多药材的采收、炮制等过程研究不充分、不全面使得药材质量不稳定,成为高品质中药新药研究的一大阻碍。不同采收时间的同种药材在某些成分的含量上可能会有差异,如冯帅等[10]发现连翘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采收期有一定相关性: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于7月上旬时采收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张淑蓉等[11]通过气相色谱法对8批不同采收期的连翘药材中挥发油出油率及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进行测定,也发现7月中下旬最高。因此,在复方新药的药材研究中,当采收时间对药材质量有影响时,可增加对采收时间的考察,明确采收期,以保证药材品质。另外,对同一饮片的炮制普遍存在“一药多法”“各地各法”现象,炮制工艺判定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如玄参的饮片炮制,浙江、天津等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为切片,江苏、山东等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规定切薄片,湖南省和江西省要求为斜切薄片,北京市和浙江省则要求为切厚片。全国市场流通的玄参饮片规格较为混乱,不同的加工方式导致性状差异较大,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使饮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如浙江省和天津市的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致,规定以哈巴苷和哈巴俄苷总量计不得少于0.45%,湖北、广东省则以哈巴俄苷计不得少于0.05%,上海市规定哈巴俄苷不得少于0.04%[12]。针对以上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组织修订《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完善药材的炮制工艺、辅料用法用量,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此外,药材研究还应根据《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5]中“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关注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使用野生药材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问题。
2工艺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中药复方治疗胃癌论文
1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肿瘤的恶性增长是肿瘤无限增殖的结果,大量研究证明中药可通过干扰DNA合成、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等多种方式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郭晓冬等[2]发现,消痰散结方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核中PCNA表达,干扰DNA合成并影响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移植瘤生长。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E,CDK2,CDK4的过度表达和(或)其抑制因子p27的表达降低或缺如,均能缩短细胞周期的G1期时间或者加速G1/S转换,带有恶性表达型的DNA不能检查和修复,使细胞分化出现异常,这是肿瘤细胞,包括胃癌细胞分裂增殖的重要机制[3]。李相勇等[4]发现消痰散结方抑制细胞过度增殖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通过降低胃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4的表达而实现的;阚方巨等[5]的研究表明,中药胃康宁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之一可能是减少细胞周期因子CyclinE,CDK2及其mRNA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7及其mRNA的表达。尹丽慧等[6]的研究显示,黄芪、人参、温莪术、藤梨根、露蜂房、苏铁叶、八月扎、白毛根、徐长卿等药物组成的中药方剂1号生药能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效应。40mg/ml中药方剂1号作用48h后,G+M期细胞比率高达41.92%,增加了29.22%,G0/G1期的细胞比率降至43.25%(两者与对照组相比,P<0.01),提示中药方剂l号能够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体外增殖,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2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在肿瘤的发病和增殖过程中,由于促凋亡基因的失活和抑制凋亡基因的过度表达,使肿瘤细胞凋亡减少,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研究证明,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等多种方式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赵爱光等[7]发现中药复方胃肠安(WCA)能通过活化caspase9和caspase3而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tat3和bcl2的mRNA表达,抑制Pstat3和bcl2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有关。余志红等[8]用裸鼠建立原位移植人胃癌MKN45细胞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金龙蛇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5FU干预组,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中药金龙蛇颗粒和5FU,结果金龙蛇高、中、低剂量组的的抑瘤率分别为68.13%,55.94%和50.31%,呈剂量依赖效应,与5FU干预组抑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金龙蛇颗粒各剂量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22.81%~38.54%,亦呈剂量依赖效应,说明促进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MKN45细胞凋亡是金龙蛇颗粒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苏勉诚等[9]研究表明,癌宁可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其机制与下调癌基因及细胞因子TGFβ1,Fas,FasL的表达有关。
3诱导胃癌细胞分化
诱导分化(inductionofdiferentiation)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向正常或接近正常细胞方向分化逆转的现象[10]。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是肿瘤治疗的新途径,其特点是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细胞。研究证明,中药复方也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李宝园[11]等采用高压氧化亚氮(笑气)加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dR)双阻断法将MGc803细胞分别同步化于G1,S,G2,M4个时相,用中药紫龙金和环六亚甲基二己酰胺(hexamethylenbisacelamide,HMBA)分别处理各时相细胞,结果发现紫龙金与HMBA对不同周期细胞都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对各周期细胞集落生长都有抑制作用,反应了生长抑制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且除M期以外,各时相细胞无论中药组还是HMBA组都显著地促进微丝的组装,且排列有序,形成显著的应力纤维(stressfiber)结构,说明恶性细胞不同程度的向良性细胞分化。朱国福等[12]用钱氏消瘤口服液药物血清温育人胃癌SGC7901细胞4d后,能使该细胞形态上呈现再分化趋向,平板集落形成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诱导分化的机制与该方能升高SGC-7901细胞内的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从而升高cAMP/cGMP比值有关。细胞与细胞之间形成的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异常可促进正常细胞转化和癌细胞生长,在肿瘤细胞中,多数缺乏缝隙连接结构和细胞间通讯功能,陈华等[13]发现,中药癌平口服液能通过增加人胃癌BGC823细胞间的连接通讯,使其再分化。
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分析论文
1体外抗真菌活性
临床报道,较多的中药方剂对真菌感染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7-11]。通过实验研究亦发现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目前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主要为琼脂稀释法、琼脂扩散法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M27-A、M38-A方案。琼脂稀释法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初筛方法,其方法是在琼脂平板内掺入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以多点接种法将相同量的待测真菌接种于琼脂表面,以菌不生长的最低浓度定为该药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多数研究者在试管内或在平皿内进行,此方法适合于大量菌株测定实验。胡圣爱等[12]应用固体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测定了肤癣消搽剂(连翘、苦参、大风子、鸦胆子、黄柏、蛇床子等)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其MIC为1:100倍。杨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观察到复方二矾浸液(枯矾、皂矾、儿茶、侧柏叶、地骨皮、土槿皮、黄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25%、0.5%、0.5%。谢淑霞等[14]采用沙氏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观察到祛癣洗剂(白藓皮、苦参、地肤子、土槿皮、羌活、紫地榆、黄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对我国南方常见的9种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6.25%~50%,对癣菌的抑制作用优于白念珠菌。卢全德等[15]报道采用试管内药基法测得肤疾安喷雾剂(金银花、野菊花、苦参、血竭、薄荷脑等)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为0.39mg/ml,对须癣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的MIC为0.78mg/ml,对白念珠菌、青霉菌为1.56mg/ml。陈超等[16]以琼脂稀释法观察到复方黄连皮康酊(黄连100g、苦楝皮50g、海桐皮50、藁本30g、槟榔50g、大风子15g、郁金30g、白矾30g、芦荟30g、地肤子50g、芜荑30g组方制成酊剂)对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及深部真菌(白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使菌落缩小,与克霉唑癣药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得出复方黄连皮康酊对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大于对深部真菌(白念珠菌)的结论。魏蓉[17]用试管琼脂稀释法观察到祛癣止痒洗剂(丁香、黄精、龙胆草、明矾、百部、藿香、黄连、土槿皮、薄荷脑、冰片水煎液)对9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浓度分别为0.39%(红色毛癣菌)、0.195%(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0.75%(石膏样小孢子菌)、1.56%(白念珠菌)。张玲等[18]采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蟹黄肤宁软膏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蟹黄肤宁软膏对8株浅部毛癣菌属的MIC均在0.03125~0.25mg/mL之间,显示了蟹黄肤宁软膏较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琼脂扩散法是通过测量真菌生长被抑制的范围大小来确定抗真菌活性,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初筛方法。杨国晶等[19]用琼脂扩散法观察了复方苦槿霜(苦参150g、土槿皮150g、黄柏150g、白藓皮150g、地肤子150g、川芎150g、儿茶100g)及其原料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结果10%、20%复方苦槿霜及10%、20%原料药抑菌效果相同,与达克宁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优于5%复方苦槿霜及5%原料药的抑菌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何定淑等[20]采用纸片浓度梯度法研究硝矾散(枯矾、芒硝)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2%硝矾散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0625~0.125mg/ml、0.03125~0.125mg/ml。林静瑜等[21]采用打孔药物琼脂扩散法观察到癣药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药组成)5%浓度以上对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1%浓度仅对须癣毛癣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浓度均对白念珠菌感染无效。曾嵘等[22]采用管蝶法对玉阴洁冲洗剂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1g生药/ml玉阴洁洗剂体外对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为(20.0±0.8)mm,MIC为12.5%(1:8稀释度)。徐文跃等[23]采用改良的平皿挖洞灌药法观察到白莲洗剂(由白头翁、半边莲、蛇床子、黄连、黄柏、百部、地肤子等组成)对白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洁尔阴相当。琼脂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的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菌接种液的浓度及准备、培养基成分及pH值,孵育时间和温度及不同的终点判定方法等,重复性差,不利于各实验室之间的比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在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提出了酵母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产孢丝状真菌的抗真菌药敏试验倡导方案(M38-P)和M38-A方案,这些方案准确性好、重复性高,实验室间结果的一致性可与抗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相媲美。郑玮清等[24]参照CLSIM38-A液基试管法进行改良,观察甲癣中药洗剂(龙胆草40g、黄连30g、射干20g、半枝莲30g、地肤子50g、紫草10g和花椒10g)蒸馏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结果甲癣中药洗剂对皮肤癣菌的敏感性较好,而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较差,同时可明显看出,醇提液的MIC值低于水提液的MIC值,说明中药的抗真菌药物成分不仅包括水溶性物质,而且包括脂溶性物质。尤力都孜·买买提等[25]采用CLSIM-38P方案测定维药雅丽蔓制剂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抗菌作用,结果,对须癣毛癣菌的MIC90为190.46μg/ml(平均MIC128μg/ml),对红色毛癣菌的MIC90为148.57μg/ml(平均MIC93.42μ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的MIC90为311.27μg/ml(平均MIC128μg/m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90为429.54μg/ml(平均MIC194.01μg/ml)。雅丽蔓制剂对真菌中不同菌种的MIC90值范围为148~429μg/ml,表明雅丽蔓制剂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具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郑玮清等[26]以美国CLSIM27-A液基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检测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1:1水溶液)及其单味药物对红色毛癣菌15株、须癣毛癣菌9株的MFC和MIC,结果硝矾洗剂的MFC为1.25~20mg/ml(平均为5.26mg/ml),低于芒硝的MIC和明矾的MFC值。
2动物实验
部分学者利用动物真菌病模型进行了抗真菌中药的研究,相比仅在试管内进行抗真菌试验得到的结果应更有意义。徐洪波等[27]用红色毛癣菌制作豚鼠皮肤真菌感染模型,将25%藿黄散洗剂(藿香、黄精、苦参、茵陈、枯矾等)水煎液涂布感染皮肤,给药2次/d,连续给药21d。豚鼠在用药6d后鳞屑减少,12d后鳞屑逐渐消失,呈浅红色斑,真菌检查均为阴性,18~21d皮肤外观恢复正常。何定淑等[20]用2%和4%硝矾散温水浸泡治疗豚鼠须癣毛癣菌感染的足癣、体癣,1次/d,30min/次,共7d,显示具有较好疗效,与1%足光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蒸馏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曾勇等[28]研究消炎抗癣霜(由升药底、蛇床子、冰片、樟脑等中药组成)对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导致的豚鼠体癣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2周后观察到消炎抗癣霜能够减轻真菌所致豚鼠皮肤病变程度,提高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转阴率。杨小洁等[29]观察了中药真菌安胶囊对白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预防组深部真菌感染的小鼠病死率和血液内的真菌数,与非治疗组相比明显降低,实验表明中药真菌安胶囊有治疗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作用。谭元生等[30]对复方苦参液的药效学进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洗液具有较好的抗家兔阴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疗后阴道涂片、真菌学培养、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洁尔阴组相比无差异。梁君儿等[31]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药条(由黄连、黄柏、丁香、薄荷等7味药组成)治疗,实验表明香荷药条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使大白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的转阴率与对照组达克宁栓无显著性差异。
3中药复方制剂与单味药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比较
邱莹等[32]观察大风子、皂角、川椒、百部、蛇床子、大黄、地骨皮、黄柏、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红花、桃仁、姜黄、藿香、芒硝、明矾、硼砂、荆芥、防风20种中药水煎液及根据单味中药抑菌实验结果选取的6种(大风子、皂角、川椒、明矾、藿香、地骨皮)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药组成的复方水煎液对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复方抑皮肤癣菌MIC:0.625%,对白念珠菌MIC:2.5%,抑菌强度好于单味药,说明这些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郑玮清等[26]检测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1:1水溶液)及其单味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MIC,结果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的平均MIC(或MFC)分别为5.26mg/ml、2.313mg/ml、20.19mg/ml、12.13mg/ml,硝矾洗剂的抗真菌活性强于芒硝组和明矾组,弱于硼砂组。黄宁等[33]观察方剂1(白藓皮、生姜、大蒜、川椒、斑蟊、丁香即复方白藓皮)、方剂2为复方白藓皮的拆方(丁香、白藓皮、斑蝥、川椒)和复方白藓皮的各单味中药的醇提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念珠菌、短帚菌5种甲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MIC,结果方剂2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方剂1及各单味中药(P<0.05)。作者认为这可能复方白藓皮酊中各组分药物间还存在一定相互拮抗的作用,因此拆方后表现出更优的抗真菌作用,但因部分中药抗真菌机制多样性,有的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而抗真菌,故复方白藓皮酊的临床效果也很显著,这有待在临床中做进一步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协同、提高单味中药的抗真菌活性,或是相互拮抗、降低抗菌作用,或是中药在体内通过其他途径发挥抗真菌作用,如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也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作用论文
【关键词】中药复方动物模型物质基础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涵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大及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植物药重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虽然中国在世界“复方类”天然药领域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中国在世界植物药领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为代表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5%左右,和我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日、德等国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是在现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面。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整体观思想。现代西药均是结构和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剂型先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所表现的综合作用。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理学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现代科学化。从药物的角度来看,中药与西药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而发挥药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因此,客观地讲应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应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张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整体观着重于宏观,现代科学着重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形成宏观与微观辨证统一的中药复方药理学。
20世纪90年代,Sheehan发表了中药复方汤剂治疗皮肤病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运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观察了服用中药复方汤剂对过敏性皮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复方汤剂疗效显著。PC-SPES在美国的兴起,是中药复方按国际通行标准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证。专家认为PC-SPES在美国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剂型质量控制较好和疗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完全可以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确证,可以进入欧美主流药物市场,关键是研究工作的质和量。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川芎在中药复方制剂中使用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药复方制剂中川芎的入药方式、制剂剂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川芎在中成药中的应用和研究状况。方法分别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部颁标准、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新药标准为基础,进行含川芎制剂的剂型、入药方式、薄层色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及条件的统计。结果含川芎的中药成方制剂多为丸剂,其中川芎多以生药粉入药;有部分药品标准建立了专属性较强的川芎质量控制方法,但还有很多未建立川芎薄层鉴别和质量控制方法,在建立了控制方法的标准中,有的还不能反应工艺与质量的关系,甚至还有入药方式与检验结果不相匹配的情况。结论应加强川芎在中药复方制剂中质量控制的研究。
关键词:川芎;制剂;质量控制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被誉为“血中气药”。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打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川芎茶调散、速效救心丸、九味羌活丸、越鞠丸、千金止带丸等。近年来报道川芎及川芎为主的复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良效,经过配伍可治疗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缺血性脑病等。此外川芎可用于美容、代茶饮、制作耳枕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等。据统计,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1]收载的529个成方制剂中,有87个含有川芎,占《中国药典》所载中成药总数的16.4%。川芎主要含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等成分,相应成分中主要组成部分依次为藁本内酯(ligustilide)、川芎嗪(chuanxiongzine)、阿魏酸(ferulicacid),此外还含有蛇床内酯、新蛇床内酯、咖啡酸、原儿茶酸、亚油酸、大黄酚、匙叶桉油烯醇等成分。
本文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以下简称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部颁标准)第1册至第20册、2002~2007年的文献资料(以下简称文献)以及部分新药标准中收载的678个含川芎中成药的剂型和川芎入药方式进行数据统计,结合其所含成分的化学性质和质量控制,讨论川芎的应用及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质量控制情况[2~17]。
1含川芎的制剂剂型统计
将部颁标准按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药典、文献、新药单独统计,其中有重复收载的,因其入药方式或质量控制方法不同,分别各自归入药典、部颁标准和文献(如川芎茶调散在药典、部颁标准和文献中均有收载)。结果见表1。
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复方用药的应用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卵巢早衰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有关卵巢早衰的中医文献,筛选运用EndnoteX8软件、SPSS22.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挖掘用药规律。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181篇文献,其中使用药物2628次,包括不同中药148味。对使用频次超过平均频率以上的药物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次前3位的单味药物分别是熟地黄、当归、菟丝子;中药治疗卵巢早衰多选用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中药多归肝经、肾经、心经;聚类分析得到药物组合42个。结论治疗卵巢早衰多从肝、肾论治,用药多以温补为主,多从补虚及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组方治疗。卵巢早衰主要指女子于月经初潮至40岁前,闭经持续时间至少4个月或以上,而在激素检查上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血清促卵泡激素(FSH)>40U/L,促黄体生成激素(LH)>30U/L,同时雌二醇(E2)<20pg/mL[1]。临床上多表现为闭经、不孕、绝经期症状(潮热、多汗、情绪改变、失眠、记忆力减退、感觉异常、性交困难等)、第二性征及生殖器官的萎缩[2]。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压力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患有卵巢早衰的女性有逐年上升趋势,年龄也逐渐年轻化[3]。因此,卵巢早衰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中医治疗卵巢早衰多以中药人工周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疏导等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因此笔者通过阅读探究近10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卵巢早衰的文献,对治疗本病的中医用药规律进行了整理,以期为临床中医治疗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选用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2010年1月—2020年5月以中药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关键词为“卵巢早衰”“卵巢功能早衰”,检索日期为2010年1月—2020年5月。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卵巢早衰,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2)治疗组以中药复方为主且病例数≥20例,有效率≥70%,均设有对照组。可合并其他西医药物、手术及中医针灸等辅助治疗手段。排除标准:(1)单纯动物组织形态学实验研究文献。(2)诊疗评价、具体方剂或诊断标准不清晰者。(3)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及综述研究。从中筛选出与治疗卵巢早衰有关的文献180篇、复方222首。
中药复方在生猪养殖的可行性
摘要: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94号要求,在无抗养殖的环境下,新的养殖技术不断涌现,作者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多个方面,现就中药复方在生猪养殖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探讨。使用中药复方制作的饲料添加剂,从而缓解了畜牧业在无抗饲养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问题;通过增强对生猪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间接影响特异性免疫抗体水平的产生,从而增加产品性能指标,并减少因抗菌素被大量不合理地利用而造成的药品残留、对菌株耐药等各种问题,以此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民卫生安全,从而增加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中药;无抗;生猪养殖;可行性
1研究背景
1.1国内外研究背景
Moore等(1946)首先报告,在饲养中加入抗生素,可明显增加肉鸡的日增加。从此,人类对抗生素的研制与使用日益普遍。1950年底,美国FDA开始同意在动物饲养中应用抗生素,并逐步为世界各国所使用。近70余年来,抗生素在动物疾病的防治、增加饲养效率、促进家畜繁殖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效果,先后有六十多种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家畜养殖业。据统计,世界上生产的抗生素中50%以上用作养殖业。美国国家健康忧思科学联盟(UCS)曾预测:大约有70%的抗菌素和相关药品被用于肉鸡、生猪、肉牛等的饲料添加剂抗生素。2005年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的年均抗菌素原料生产量大约为21万t,而其中只有9.7万t(近50%)用于家畜养殖业上。在第十届中国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我国动物细菌耐药监测中心副负责人马越研究员曾表示:滥用抗菌素的现状远比人们所想像的还要严重,全世界每年耗费的抗菌素总量中90%都被用在食用动物上面,而其中90%以上都是用来增加动物饲养转化率,而当做饲料添加剂来应用。数十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中国家畜养殖业的长期使用历史,为行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弊端。抗生素虽然有预防疫病、促进繁殖和改善动物产品性能等功效,但它在畜牧、水产等养殖业中却被大量地不合理应用,造成了药品残留、对病菌耐药等问题,严重危害着畜牧业、水产品的质量。另外,抗生素还可经由生物富集或水体等渠道进入人类体内,进而危害人体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全球各国都意识到了抗生素问题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中已经开始逐步普及不采用抗生素的动物饲养方式,即所谓无抗饲养方式,代表着动物健康饲养的新发展走向。也因此,瑞典最早于1986年踏出了一步,宣称将全面禁止抗生素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丹麦也先后限制了许多抗生素用作生长硫化促进剂应用,截至2008年,丹麦国内养猪产品中抗生素的使用率比较历史高峰时期已下降近50%。至2006年,所有欧盟国家已全部停用了所有抗生素成长硫化促进剂。我国的无抗饲养技术自2000年起就有人研发,借助乳酸菌工程技术、中兽医学技术等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小区域内进行了无抗饲养,近年来,利用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无抗饲养见诸报告中,并有相当的应用效益,但因为技术成熟度、养殖效果差等因素,目前尚未大面积普及。但通过环境管理的无抗养殖开始进行规模化饲养并获得了良好的业绩。
1.2国家对无抗养殖的政策调整
中药复方对一氧化氮调节研究论文
摘要:血管内环境的健康主要依赖于内皮细胞的良好功能,而一氧化氮(NO)在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构筑健康血管内环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巨大优势,且因其化学组分的复杂性而具有多靶点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多种对心血管疾病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能够调节NO生物利用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这可能是它们发挥治疗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将就近年报道的这些中药复方作一综述。
关键词:一氧化氮中药复方血管内皮心血管疾病
随着199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颁发,血管内皮细胞不再被认为只是一道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它在维护血管自身内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注目。一氧化氮是内皮细胞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信息分子,NO生物利用度的降低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1NO生物利用度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已知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由内皮细胞所分泌的活性分子物质主要用于维持血管扩张和收缩功能的平衡、血凝和抗血凝的平衡、促炎症与抗炎症的平衡、过氧化与抗氧化状态的平衡,这些平衡状态的打破被称之为内皮功能的损伤[1,2]。由内皮细胞所生成的NO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这主要包括[3]:通过cGMP(环鸟苷酸)途径扩张血管,维持血管的基础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黏附;通过干扰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CD18与内皮细胞表面形成的黏附键和抑制白细胞CD11/CD18表达,从而阻止白细胞与血管壁黏附;NO还能抑制平滑肌细胞DNA合成、有丝分裂以及增生。
可见NO几乎参与了以上各个平衡状态的维持,因此NO生物利用度的降低将直接导致内皮功能的损伤,这可以表现为[4~6]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减弱、血小板聚集的增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血管平滑肌增生等;长期内皮功能不全[7]将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血管病变等多种疾病。因此,如何提高NO生物利用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已经成为我们研究中心和其他国际科研团体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