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19:11: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问题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在现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意义上的“上传下达”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地方政府“强迫”上级政府同意变革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得以成功的关键。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近些年来,在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三农问题、农民工等诸多问题上,都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策博弈的影子。

在改革发展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运用政府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以求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已经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中央从属机关。因其所代表的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益存在分歧,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惜触犯中央的权威。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问题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并分析提出构建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可能性。

二、分析问题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而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引发的。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表现:

查看全文

中央领导讲话-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月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李长春、罗干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主持会议。

指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强调,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继续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继续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继续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经过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胡(本文源于文秘城:)锦涛强调,治标和治本,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抓紧治标,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有效抑制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才能为治本创造前提条件。只有抓好治本,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要通过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惩处腐败分子,严肃党的纪律,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而且要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制定规范,堵塞漏洞,发挥办案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制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增强干部群众对惩治腐败的信心,更好地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合力。当前,我们要继续保持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工作力度,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基层的以权谋私的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总之,对任何违纪违法行为,都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追究,决不能手软。

强调,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建设,努力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进一步加强纪律检查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纪律检查干部队伍素质。

查看全文

中央党校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昨天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时强调,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同志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以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特别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而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出席了昨天的开学典礼。

曾庆红在讲话中指出,全面认识、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要求,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扩大国际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做好新形势下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曾庆红深刻阐述了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变化,阐述了我国全方位外交工作取得的新成果。同时还深入分析了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他强调,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增强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曾庆红在讲话中,对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同志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期29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政治宣言,是一篇反映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水平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要把学习这篇讲话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既从整体上把握讲话基本精神,又悉心领会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特别要深刻理解讲话关于“一个始终不渝”和“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思想观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刻理解讲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的重要思想观点,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深刻理解讲话关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重要思想观点,始终保持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刻理解讲话关于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思想观点,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深刻理解讲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观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刻理解讲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观点,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深刻理解讲话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曾庆红指出,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大势,呼唤我们在党的建设中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精神。要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不断创新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不断提高党的自身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支撑和保证作用。

曾庆红在讲话中还要求广大学员以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动力,把到党校学习作为一次“充电”“加油”的好机会,集中精力、安心学习,学思结合、深入研究,学以致用、提高能力,努力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查看全文

财政改革与协商型中央探索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集权—分权二分法,即认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与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中央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调整中央—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对地方政府权力的“收”或“放”的主动权基本是掌握在中央手中,地方只是被动的政策执行人。

但这种传统的理论已很难解释新时期的中央—地方关系。当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下称央地关系)已并非简单的命令与服从,而是充满了谈判、妥协与变通。换而言之,中央与地方之间已经是协商型关系。因此,有必要运用新的方法与范式重新审视央地关系,才能发现并解释在央地关系中出现的新因素。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央—地方协商关系形成的内在逻辑。首先阐述财政分权改革所促成的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变;其次,讨论改革过程中政治集权与财政分权的关系;最后讨论中央—地方双方客观存在的相互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内化”需要,从而论证协商型中央—地方关系是财政分权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的双向责任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分权改革中,除了财政、经济上的放权,地方在政治、行政、立律等权力领域也有所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不仅仅是一个基于地方产权的经济实体,而且,还俨然成为国家结构中相对独立的次级权力中心。地方政府这种权力与地位,使它不可能只是作为中央政府的一个机关而存在,而是存在着对中央及对地方的双向责任。

八十年代之后,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已发生了变化,基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逐渐减弱,主要的合法性资源由经济发展提供。由于地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而,地方政府的作为,在实际上就与整个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关系甚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的权威基础也产生了新的因素,一方面,他们事实上由中央任命,因而他们必须对中央负责;另一方面,地方官员必须有效地发展地方经济,维护和代表地方利益,满足地方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地方政府内部、社会精英、城市居民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生活福利,才能在一个地方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和较高的权威,否则就会受到地方舆论的普遍谴责。

查看全文

中央国企招聘引发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招聘人事制度

论文摘要:国资委首次向全球招聘中央国企高管人员,采用向市场公开选聘的办法,打破了长期以来采用的任用制,影响及意义重大。尽管此次招聘尚有不少局限性.却是一个关键性的良好开端。向市场公开招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涉及到国企改革的许多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诸多层面。它的成功运作将为后续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模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面对来自国内、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国企人事制度改革则显得更加敏感和紧迫。如何选拔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多年的难题a2003年9月.挂牌不到半年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发出公告,组织6家中央国有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7名高级经营管理者。由国资委牵头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活动尚属首次.这是我国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重大突破。此举打破了多年来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用上的任命制,采取了引人市场机制选拔高管人员的聘任制.这无疑是国有企业。尤其是重大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其影响和意义是重大的。此次招聘活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思考。

一、此次招聘活动的意义

(一)预示.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走向市场

人事制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招聘机制、激励机制、考核制度、监控机制、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各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人手,利用职业经理市场选拔合格人员不失为一种走向市场的举措。在国资委成立之前,196家中央企业领导人的任免主要是通过中央组织部门纳人干部序列统一管理;国资委成立之后,其中53家大型骨干企业的一把手仍然由中组部直接任命.副手由国资委负责管理;但是其余143家中央企业的正副职位都归口国资委统一管理。目前国资委正在对中央企业实施一场制度变革.即通过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对干部人事制度、企业用工制度以及薪酬分配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从而最终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查看全文

中央大部制改革

一、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担负起服务公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政府只有有效地提供了公共服务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为了符合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大部制改革应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以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为改革目标。首先,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伴随着市场经济完善的进程,政府必须减少管制层面,强化服务功能,在政府管理上进一步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其次,打造透明务实型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公告制度,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管权。再次,强化危机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政府要有危机管理的意识,建立预防、预警、反映、救助和社区参与等危机机制。

二、大部制改革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相配合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和组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和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和彼此促进。一方面,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就在于它实行的是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划分和相对分离。因此,大部制改革要遵循“决策、执行、监督”的改革思路,我们要以这次大部制改革为契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使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同时强化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完善首长负责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和贵任追究制。另一方面,使地方行政部门的设置和中央的大部制改革相适应。中央政府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虽然处于高端的支配地位,但治理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地方,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不当,地方的大部制改革没有跟上,那么,无论是大部制还是小部制,都可能治理无效。三、大部制在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部门利益

大部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是多年来被强化的部门利益。大部制机构设置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加以抑制。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制定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原因就是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大部制改革如果不成功,就会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减少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除了建立外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以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上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所建立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是国务院的综合协调部门,几乎和每个部都有关系,这些部门和发改委的每个司、处都一一对应。但是发改委模式绝对不是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发改委的权力过大,完全成了一个“小国务院”。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发改委应当抓“大”放“小”,剥离出工业行业管理的相关职责,缩小投资审核的范围,下放部分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的权力。各个部门在发改委的统一调控下,协调动作,往一个调控目标使劲,可以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和较高的行政效率。

查看全文

中央苏区反腐倡廉研究

摘要:腐败问题一直是笼罩在世界各国头上的“政治雾霾”,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尤为重要。通过回顾了中央苏区的那段历史,阐述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中央苏区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中央苏区;背景;举措;启示

中央苏区成立后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内外部环境仍错综复杂。一方面,国民党部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疯狂的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党内贪腐现象严重,铺张浪费比比皆是。基于此背景,中国共产党通过抓好反腐倡廉建设,达到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

1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背景

1.1外部环境———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剿”。中央苏区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变以往的策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考察,领导工农红军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通过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及根据地建设,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政权。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1929年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向赣南进军。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随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军事“大围剿”,严重破坏了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中央苏区饱受内忧外患之苦。面对国民党的全面封锁,红军的生存问题亟待解决。1.2内部环境———腐败滋生危及苏维埃政权的生存与旧政权存在根本不同的新生政权———苏维埃政权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然而,在国民党白色政权的包围下,苏维埃政权由于受到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党内腐败现象杂乱重生,比如官僚主义、贪污浪费、以权谋私等。腐败的滋生已经严重危及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巩固。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开支过于随意,浪费比较普遍。1932年,江西首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就明确指出:“一乡每月花销达到数百元,一区达到数千元,到了县一级甚至达到万元以上”。二是侵吞公家钱物,贪污受贿盛行。当时,中央财政部会计处处长徐文亮利用职权之便,把打土豪分来的布私自给自己的老婆做衣服穿。财政部会计科科长唐仁达就私吞军政机关的公款共二千多大洋。三是挪用公款经商营私。于都县委书记刘洪清带头邀请城市党总支书记余当文、贫农团主任易林和另一商人合股开酒店卖酒。四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一些地方政府任用熟人推荐上来的人混进党的干部队伍,导致革命队伍中滥竽充数的大有人在。五是官僚主义之风盛行,只凭强迫命令办事。部分地方干部不但不到下面巡视检查工作,而且经常是心血来潮随意“命令”、“训令”、“通令”,这种工作方式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下级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随意命令和强迫群众现象普遍发生。造成苏维埃政府腐败现象频发的原因多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方面。由于中央苏区的建立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政治传统的社会政治形态的产物,封建“做官发财”思想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正在不断腐化苏维埃政府的部分领导干部。同时,由于苏维埃政府的成员身份大多数是农民出身,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二是组织方面。当时的革命队伍确实存在鱼龙混杂的局面。那些动机不纯的分子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兴的是一己之利的实,利用职权便利在革命队伍里大肆捞取政党收益。三是制度方面。鉴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并不是执政党,只是在中央苏区临时执政,无论是法律条文的建立,还是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出台了许多经济政策,但因当时恶劣的革命斗争环境,工作的重心主要是武装斗争,进而导致法律法规的制定并不完善,很多好的经济政策也被搁置。

2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措施

查看全文

中央决算的审查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和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20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国务院报告的200年中央决算:中央财政收入15110.27亿元(已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1275.32亿元),比预算增加1291.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中央财政支出18302.04亿元,比预算增加1284.59亿元,完成预算的107.5%,其中,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10407.96亿元,完成预算的110.6%;中央财政赤字3191.77亿元,比预算减少6.53亿元;国债发行7021.35亿元,其中代地方政府发行150亿元,与预算基本持平。

这次提交的决算草案与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和批准的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略有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28.73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增加了27.65亿元,预算赤字减少了1.08亿元。财经委员会认为,2004年国务院及其财政等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发展经济,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提高了重点支出的保障能力,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是历年中最好的。财经委员会建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同时,财经委员会认为,中央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中央预算编制、执行方面有些仍然不够规范,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央与地方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事权划分和管理方式有待改进;财政隐性债务问题不容忽视等。审计署对预算执行情况依法进行了审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审计工作报告总体上肯定了200年中央预算执行工作,也指出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依法追究责任,在200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意见是可行的,应当认真加以落实。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经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查看全文

中央苏区与思想的形成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是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创新,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至少20篇论文、报告、决议、信件等文件。因此,中央苏区时期成为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红色闽西也成为思想形成的一片沃土。其中,古田会议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被认为是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中央苏区;思想;古田会议

一、中央苏区时期是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中央苏区又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它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前期形成,以赣南、闽西为主,加上粤北部分地区组成,由、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立的革命根据地。其存在的具体时间应该主要是在1929年至1934年期间。中央苏区大致经历了创建、形成、发展以及红军主力离开中央局还坚持活动的一段时间。作为在延安时期成熟的思想,作为中共七大上第一次被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的思想,中央苏区时期无疑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其在中央苏区的形成过程、特点、规律,对于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研究思想,对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贯彻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异常艰苦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和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证。中央苏区时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领导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斗争,特别是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在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在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社会方面、法治方面的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不仅是在中央苏区,在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以及以后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等也是如此。革命根据地不仅要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多路围攻作斗争,还要努力反对和克服来自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和共产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右”倾错误。

二、革命实践及理论创新产生了思想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统一思想认识,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提高党和军队的战斗力,还致力于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努力撰写文章、报告,现收入《选集》第一卷(1991年版)中,土地革命战争的16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井冈山时期写成,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还有7篇是在创建中央苏区及中央苏区时期写成,即《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另有7篇是长征到达陕北后完成的。而在1993年出版的《文集》第一卷中,收入了从井冈山下山以后起草和撰写的文告、信件、决议、报告等共15件,即《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给的信》《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寻乌调查》《〈东塘等处调查〉前言》《分青和出租问题》《〈兴国调查〉前言》《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乡苏怎样工作?》。《选集》和《文集》两个版本,从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都不重复,只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给的信》是同一份文件,《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的第一部分,决议案全篇13万字,其中《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约有5000字。换句话说,《文集》收入的古田会议决议案有8000多字是没有收入《选集》的。两个版本发表在中央苏区的文章,加起来至少为20篇,内容丰富,涉及到形势、党和军队的建设、经济工作、农村工作、群众工作、宣传工作、政权工作、调查研究等多个方面。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就有着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他提出中国革命需要“主义”,即需要能够指导中国革命走上胜利道路的正确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同时也必须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许多共产党人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已经提出并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但中国革命的力量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于1927年9月领导秋收起义,随后在湘赣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初步积累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与此同时,把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深刻地分析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从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政治的不统一,各派新旧军阀的长期混战等五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揭示了红色政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1929年起,和他的战友们挺进赣南闽西,拉开了创建更为广阔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序幕。中央苏区时期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思考及创新,所以,中央苏区时期成为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红色闽西也成为思想形成的一片沃土。

查看全文

中央党校重要讲话

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这篇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对全党工作的重大要求。实现这个重大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就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学书记重要讲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我们要铭记在心,付诸行动。

学书记重要讲话,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要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书记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当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每当处于重要的时刻、关键的时期,党中央都十分强调加强全党的学习,强调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