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18:50: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语文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本质及策略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是潜存于语文教师心理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思维样式。它是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元素,是透射语文教学本质、揭示语文文本底色、培养学生思维品性、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点。新课程重视对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倡导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思维理论进行教学,发展和升华其语文教学思维水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本质;发展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本质与发展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本质教学思维不是教学策略,亦不等同于教学思想。教学思维是建立在教学策略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更加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思维方式。近代哲学始祖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1]87,生活中,人总是有思维的,人有了思维就能创造财富。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不言而喻,符合教学规律的思维也应该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思维。教学思维关系着学习思维,教学思维必须反映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规律,中学语文教学理应研究思维规律,洞见教学思维之本质。从思维学的角度看,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即指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思维模式,其教学思维的形式、结构、规律及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具体地用来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学语文学科领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等所涉及的思维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教学中,教师树立传授知识、形成习惯和培养能力的教学思维观,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二者兼顾,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强调由教学知识型向教学思维型转变,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国外中小学教学思维的研究与发展对我国教学思维资源的变革、开发和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近几年来,美国教育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教学思维运动,对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大批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及哲学家投入到教学思维研究的洪流中,成果斐然。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已引起了语文界同仁的普遍重视。譬如:我国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刘永康先生著的《语文思维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黄亮生先生著的《中学语文思维培育导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彭华生先生著的《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等一些语文教学思维专著先后问世,标志着语文界专家们对语文教学思维理论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关注。著名台湾学者林雪玲进行了“以‘启发诗性思维’为导向的新诗教学设计及其实作成果分析”[2]9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的潘庆玉先生从语文教育哲学思维的角度呼吁“汉语文教育应在尊重传统语文教育诗性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开创理性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渠道等,让学生获得健全的思维训练和心智发展。”[3]70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思维类型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模糊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实践意义进行了探究,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石。(二)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意义语文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思维教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本质,应充分体现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之上,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宗旨。中学语文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资源,它的内涵丰富多彩,每篇课文所涉及的教学思维及学生能力训练点也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识记、理解、应用、创新,其考查所涉及的能力层级是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与运用和探究。所有这些,没有哪一项能离开教学思维的参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均是思维的表达与应用活动。教学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发散性、深刻性等都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当下,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尚未落到实处,其表现为:一是指导语文教学思维的理论薄弱;二是语文教学思维走偏了方向;三是语文教学思维缺乏应有的高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思维品质的发展应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不言而喻,如果教师没有科学的语文教学思维,那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及能力该如何提升?显然,发展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基本要求

(一)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也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精神内涵。中学语文新课程基于“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4]2-31.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语文新课程透视出新的课程观、内容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文化观以及评价观等。体现语文教育者必须弘扬语文新课程的科学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中学语文学科教育使学生不断领悟科学的本质及其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借助文本素材创设学习情景并注重实验操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把语文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真知。2.旨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语文新课程学习积极倡导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建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与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3.旨在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学语文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创设情景、合理引导、改革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理念,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潜能,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善于探究问题,善于实践、张扬个性。4.旨在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学语文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注重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新课程对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具体要求1.教师要有效运用直觉思维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学的体悟能力。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而中华民族更重视直觉思维。以亚里斯多德、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直觉’就是理性认识的高级形式”[5]10。从教学思维的角度看,直觉思维其本质上就是直觉体验,艺术学把它叫作灵感,叫法有别,意义相当。所谓直觉思维,也就是无须经过分析步骤就能对问题答案做出迅速而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判断。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直觉思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种直觉思维其实就是教学语感的形成,他主要靠教师引领学生熟读与背诵课文来解决。思维的发展应植根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正确运用直觉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就能有效升华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学思维和语文能力。2.教师要灵活运用想象与联想思维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形象的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游。”[6]493想象源于现实,它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而联想是由一事物的形象或本质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思想活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本质上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例如,教师教学杜甫的《登高》时,可采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思维促使学生口头或书面描述诗人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而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的动人情景。形象思维的运作机制是:无论创作还是鉴赏始终离不开形象,形象要借助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要靠情感来推动。因此,形象、想象、联想、情感是形象思维的四大要素,也是形象思维的运作机制。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教学思维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受和描写形象的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鉴赏诗中的意象、意境进而联想与想象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景。在中学语文文学文本的解读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教学思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对话、生活场景、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方面存在的艺术空白和未定点引领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理解文本内涵。譬如:教学陶渊明《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教师可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教学思维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将诗人所见南山之景加以拓展,描绘出与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幽情相融合的美景来。对于此类教学案例,教师可灵活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中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3.教师要充分运用思维品质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思维品质指的是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教学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在学习活动中都要共同发展和提升教学思维。比如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开拓创新,思维的独创性正是适应于这一要求。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敢想前人之所未想,敢发前人之所未发。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创性来源于对知识、经验、思维材料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其独创性就越突出。通常认为:思维的深刻性即指思维反映和把握问题的深刻程度。其思维过程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在智力活动中,要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就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要具备分析与比较、综合与归纳、概括与抽象的能力。而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凭借思维的敏捷性,针对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周密地分析、准确地判断、迅速地得出结论,及时而有效地采取对策。思维的敏捷性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与联想力关系至切。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要与训练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与联想力同步进行。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思维善于发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能够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它含有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产生出多种合理的结论。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善于形成智力迁移,注意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运用迁移和渗透的规律,从旧知导出新知。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教师在新课程的文本鉴赏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这种思维特性进行教学,就能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而进行二度创作,从课文中寻找能唤起学生发散思维的着眼点,进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等。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拓展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思维的批判性是对思维定势的突破与超越,它反对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不迷信书本,敢于挑战权威。思维的批判品质来源于对思维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特点。批判性能使人类对思维本身作自我认识。它帮助人类既认识客体,又认识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改造主观世界。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修辞学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关注修辞学,并不是指增加修辞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更强调修辞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和指导意义。促进修辞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之更好地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修辞学;语文教学

修辞学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上个世纪50年代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课本第六册中专设了“修辞”一编,开启了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系统讲授修辞学知识的先河。

修辞学不仅一直是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吕叔湘先生1980年就曾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1]这绝不单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修辞学、风格学的有关知识,更主要的还是强调修辞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和指导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与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与“道”,即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在众多思想教育中首先进行哪方面的教育,修辞学理论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在我国先秦典籍中,《易经·乾卦》中的“修辞立其诚,可以居业也”是关于修辞的最早论述。其中的“修辞”长期以来被解释为“修治文教”,没有跟语言表达直接挂上钩。直到近年来当某些社会现象唤起我们对语言诚信关注的时候,汉语修辞学界对“修辞立其诚”有了新的领悟和解释,指出“立诚”是修辞学的最重要原则,修辞学必须向传统回归。“修辞立其诚”是我国古代修辞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将诚信道德同语言技巧统一起来的“质文统一”的修辞观。这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情欲信,辞欲巧”是完全一致的。“修辞立其诚”向语言表达提出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它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诚信,其他健康人格也无从谈起;离开了诚信,我们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也是社会所不需要的。虚假的谎言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被揭穿之后其修辞效果就是负效应,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又必须渗透思想教育,“修辞立其诚”给语文教学找到了思想教育的基点和起点。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与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低效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收获。20世纪8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提出了语文教学低效问题。他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教学效率偏低。20世纪90年代后,这一问题更加受关注。如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提到,语文教材陈旧、作文模式化及课后练习设计刻板严重掣肘了语文教学的发展[1]。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语文教师与学生更多地表现为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2]。中学语文教坛名师韩军老师曾直言,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去了太多的“根本”,呼吁中国语文教育反本归根[3]。时至今日,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语文新课程也在不断倡导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师、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在实际中,语文教学效果仍有许多不足。

一、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主要表现

(一)课堂缺乏活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一直把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显得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新课改实施十来年以后,这一现状也大范围地存在。(二)以应试为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在当前高考制度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高自己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机会与空间,更多充斥的是对高考考点及热点的分析与总结。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有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对应试作文的格式化、程序化的操练上。学生书面表达语言干瘪,没有鲜亮的文采。(三)口语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语文关乎口语和书面表达[4]。语文课程学习最重要的实践意义之一,就在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以及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表达和展示自己。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无用论”的口号也随之甚嚣尘上。中学生无论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是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二、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剖析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从教育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育价值追求来看,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总体,对语文学科教育认知严重不足。仍然是围绕应试教育,在语文教学认识层面和管理层面都很难有人从文化修养层面认知和实践。(2)语文教师执教行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改善,更加注重模块化教学。比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这些对语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版块,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版块教学。(3)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界定和评价标准不统一,评判依据比较主观。有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等课堂表现作为评判标准;有的以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作为评判标准;还有的以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少、慢、差、费的主观感受评判。这些评价较为定性和抽象,难以准确把握,无法达成普遍共识,操作性差。

三、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10篇

第一篇: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高质量的启发手段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丰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用巧妙的对比教学设计启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促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不能错误地解读为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对话,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常态,而高质量的启发手段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的重要手段。

一、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

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倍受束缚,让人讨厌,满堂的无用提问更是让人痛恨。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提炼问题,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用提问,为学生进入文本打开一个突破口[1]。如在教学《沁园春•雪》的上片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能否把“惟余莽莽”一句改为“一片莽莽”;二是能否把“顿失滔滔”改为“失去滔滔”。教学下片时,笔者没有像往常那样提问“词的下片围绕哪一个字来展开?”而是提问学生:“能否把‘惜’字改成‘昔’字?”通过这些独具匠心的提问,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思考和讨论当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感叹冰雪威力、暗讽各朝帝王、表达革命信心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文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充分展现了齐王虚心纳谏,虚怀若谷的形象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呢?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同学们,这句话能否改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马上热闹起来,经过反复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上、中、下三等的奖赏是按照进谏的风险系数来划分的,当面指责过错,给予上等的奖赏,表现了齐王敢于直面批评的广博胸怀。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1.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落后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相对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教学模式关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够彻底。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比较落后,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主要是整合教材上的内容,然后灌输给学生。

1.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灌输的这些知识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及思考。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如何在授课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然后从听、说、读、写4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方法研究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历史上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必尽的义务之一。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过去,文化的传承则代表了民族发展的未来。汉语言文学课程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初步塑造阶段的一门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首先,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接触历史各代的文学、思想和人文科学,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带到课堂上,可以起到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谚语、比喻和典故都来源于传统文学,在中学阶段接触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日常交流能力和知识面,也可以为今后的其他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措施

2.1在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4个基础环节,也是体现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听和说又是读和写的基础,但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忽视了听说对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论断,也就是强调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听说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提高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听说训练,只是机械的复述课本内容,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南宋文学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应将情感带入到诗词的朗诵当中,把作者当时家国之恨、艰危困厄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们通过朗诵声调和节奏来领悟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说”这一重要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流的基本技能,也能将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到生活中来。我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主题教学的方式来传承中华民族“羊跪乳、鸦反哺”的感恩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以演讲和讨论的方式来朗读“子路借米”、“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等古代故事,并留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为父母讲解这些故事的含义。学生在学习典故的同时也理解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2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内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唐诗宋词元曲,阅读这些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最具有底蕴的精炼语言,是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是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借景抒情、思想深远,这些特质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生命,也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学字、学句、学内涵和懂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储备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阅读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的文学作品要进行分步阅读训练。比如在讲授唐朝诗人杜甫的《望岳》作品时,对每句的关键字都要重点讲解。第一句的“夫”要以设问句形式来作为全文的起点来理解;第二句的“青”和“未了”体现了诗人远望泰山的立足点,突出了泰山的高俊伟岸;第三句的“钟”字和第四句的“割”形象生动,把近望泰山的巍峨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五、六句又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中云雾缭绕,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眼,写出作者登顶望岳之时的豪迈之情,显示他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的雄心抱负,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传诵的佳句。对《望岳》的阅读,不能仅仅从登山、看山、登顶来理解,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进行古典文学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去预习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的朝代、背景等知识。课堂教学环节要安排课前诵读、课上赏读、课后感悟等活动,让学生不仅懂文学,还对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2.3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语文的工具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字,汉字作为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字手段,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字的书写和写作练习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识字和写字是初级阶段,写好字和做好文则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我国艺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汉字的数量、笔法和写作规范都在不断变化,写作教学也必须要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类别进行讲解,如不同时代书法家所在的朝代,写字的书写规则和样式等。汉字的特征是“横平竖直方块字”,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有文化特征,在进行写作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位置来写字。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来演示规范的书写方式和美观标准,以完成识字、写字、写好字和做好文的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要逐步由写字向文化传承靠拢,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写字和作文,也要让学生懂得汉字的优美和文学的魅力,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重要体现。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新境界

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每节课我都会或多或少的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在探求知识及自主学习当中找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学习路径。我叮嘱他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积极且敢于将自身对文本独特的想法与感悟说出来,不能一味的依照或顺从教师所给出的固定思维定式,需积极将自身最为本质、最切身的想法与体会分享给其他同学。当学生得此特许后,在语文课堂上便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根据自己想法来领悟与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讲解,让学生能够自学,真正学会学习,本人在设计学案时,不会直接性的将课文当中知识点裸露出来,而是在学生学习中给予一些提示性内容,让学生依据所教给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寻内藏性知识点,通过归纳总结之后,我在给予适当的补充与指正。比如课文当中的许多生字词,许多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列出重要的字词,然后让学生认、写与记,学生从中学到及所掌握的乃是现成的内容,虽然较省事,但较难加深其印象。对此,我在安排学案预习时,给予如下提示: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看课下注释,如若有,将其拼音注于文字上方,而在注释中画出对应的解释语句,如若注释中无所需解释,那么久自己查字典,把拼音注于原文,将解释写于此词下方。最后将所整理的这些词字与拼音一道卸载笔记本上,大声朗读,然后认真书写,最后指派小组长于组内解词提问与听写。上述内容均安排的课前预习时完成,不必担心会耽误课堂学习效率,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到课程进度,在上课时,则由教师从中挑选出重点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与听写,如此操作,学生通常都能较好的给予把握,而有时相比于学生列出知识点的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与全面性。当然,要想做好,首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做好,只有这样,结果才能更好。

二、将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的舞台,培养其自信心

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感受与尝试做课堂的主人与导演。每当讲新知识点或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先征求一下学生,问他们能否自主备下这节课,能不能自己给同学讲课,一旦他们接受了,领任务了,他们便会积极的活跃起来,当有困难时,我会积极提供各种资料或教材,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硬件问题,同时还积极的鼓励学生,要敢于、勇于上台,做同学们的好帮手,为全体学生奉献自身力量,培养大胆精神,增强自信心。比如在一节作为实践课中,整节课的前25分钟,均由学生向同学讲解,本班的一个学生竟然能在我之前作文课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环节,即轻同学们为我国的作文创作补充几点小意见,这方面的内容是我之前未能想到的。别看此环节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此环节却能够让学生侃侃而谈,并且还积极的说出了自己所归纳的作文注意事项及小技巧,学生所讲述的有无之间并未讲到的,我变对他们戏谑道:“现在真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

三、教师需敢于承认错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中有意或者无意的出现失误与错误,并将这些错误或失误光明正大的摆在黑板上,以此来让学生研讨与观摩,以期能够引起注意。这样做不仅不会显得老师无知,而且还会格外的给予敬重,因为他们从中感知到的是一个不自以为是、诚实的老师,在此氛围下,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岳阳楼记》教学过程中,我把“若夫霪雨霏霏”的“霪”字有意少写一个爪字头。在上课时,当学生翻看学案时,有许多学生便纷纷提醒说我写错了。我大方地且毫无掩饰的将正确与错误的两个字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反复书写,认真识记,另外还带有开玩笑以为告诉他们:“你们看我岁数大了,总事情上总是丢三落四,你们可别学我啊!”学生纷纷反驳道:“谁敢说你老,我就跟他急,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年轻的。”这句话尽管普通,但我却从中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我相信这个“霪”会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永远也不会写错。诸如此种课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不但没有瞧不起这一马虎老师,而且还越发与我拉进关系。所以,我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即“师不必贤于弟子”,要勇于且敢于质疑老师,敢于纠正教师的错误,从中不断提升自己。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广泛应用,在当前的教学中,信息价似乎已经成为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有效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在具体的应用,部分教师还无法理解并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本文就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新模式,仅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互联网思维;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教学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行动背景下,我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纷纷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应用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借助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特别是今年春节以来爆发的肺炎疫情,受其影响,我国上半年工厂停业,学校停课。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本着“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基于网络环境的线上授课就成为各个学校强化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为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学生提供了充实的学习资料,促进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分析

1.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网络环境的线上教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扮演知识的传递者,可以运用眼睛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认真听讲,在听讲中是否存在疑惑。但在线上教学中,教师无法和学生面对面,无法观察到学生听课的状态,只能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教师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备课,从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线上教学活动当中,这样就为他们语文知识的累积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进一步强化师生的交互在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更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材料阅读或者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交流探讨。此外,师生之间也要进行一定的交流互动,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但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旨在避免学生“走弯路”,这样就无法实施因材施教。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论是进行线上教学,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现网络上充足的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互动,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3.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针对所有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线上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如:针对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以提升学习的效果;对于学优生,则要鼓励他们积极利用网络世界,进行拓展学习,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查看全文

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美学价值对中学生的知识积累、写作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培养有重要作用。应充分重视现当代文学价值,并运用到中学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价值意义

文学与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例,教材篇目的组成主要是三大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在文本必修教材中,现当代文学共收录36篇。另外,从近五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统计上发现,除2014、2017年节选两篇外国文本,其他均选自现当代作家作品。由此可见,现当代文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是具有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取向课程观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适应发展,语文课程内容理应符合、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致力于培养一个有时代气息的新青年。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也与时俱进,而现当代文本恰好符合这一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如必修三中选取的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必修五选取的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等。这些文章具有前沿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当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当下生活现实的关注,同时努力展现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时代特点。如必修三选取的老舍的散文《想北平》。文章通过写北平与巴黎的对比,表露出他对北平的挚爱,主旨浅显易懂,然而,真要让学生体会老舍那份含而不露的深沉的爱,还需引导其把握时代气息——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真切体会到国难当头时一个海外游子的忧心如焚。这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等。这些文本努力让学生站在“史”和“实”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体味文学作品强大的时代气息。

二、强烈的人文精神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7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学作文课的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题目,学生的作答文采性不强,缺少逻辑性,全靠固定的模板。当前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课堂小练笔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小练笔。本文从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小练笔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提高小练笔有效性的措施进行合理思考,希望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有力参考,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练笔;有效性

我国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逻辑、形象思维,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套用模板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缺少逻辑性和文采性,阅读理解的水平不高,往往只能理解表面上的意思。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当前中学语文课教学改革不彻底、不深入,而且教师忽视课堂小练笔,只是让学生默写、读后感等,有效性比较差,所以国家和中学语文教师要重点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总体上仍然体现较多的应试教育方法,语文教师采用单一教授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已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只是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作用。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忽视小练笔的重要性,布置小练笔的任务只是为了符合教学的要求,大部分内容与语文教材的联系不紧密,而在讲解作文的时候,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过多地向学生输送一些结构模板和语句模板,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