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16:20: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学德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学德育

中学德育

一、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他们认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据此他们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二、内容安排贴紧学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自行车排放、出勤、自习、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18个项目。其次,针对学生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性交往”等。他们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掌握人与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他们还注意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

三、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有关研究证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外在规范管理上抓住两点: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

一、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他们认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据此他们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二、内容安排贴紧学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自行车排放、出勤、自习、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18个项目。其次,针对学生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性交往”等。他们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掌握人与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他们还注意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

三、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有关研究证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外在规范管理上抓住两点: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途径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针对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多媒体;德育

“教育成就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接触的就是教育,其中德育可以说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学德育工作面对的群体是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的年龄,所以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教育意义重大。“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创新中学德育工作首先需要拓展工作思路,明确教学目标,规范管理模式,争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中学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面对升学带来的压力,同学们希望自身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但内心却对考试充满恐惧,从而学习后劲明显不足。其次,以个人为中心,团结意识欠缺。21世纪的孩子们普遍都是在家里被宠溺的,所以对团结这个概念不明确。第三,攀比心理。面对社会繁杂的诱惑,学生们的心理呈现出了本不属于他们的成熟,享受主义占据主导。第四,抗压能力较差。这点面向所有学生,不论是家庭富裕还是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有些同学甚至采取极端方式。(二)学校方面。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场所,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平台。如果德育方法不当,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德育,对学校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德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方法陈旧,过分注重学科教学,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所以德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实际不符,视升学率为唯一;德育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师。(三)家庭方面。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地方,只需要将孩子带进学校就可以,剩余的教育交给学校。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家长教育方式不科学,采取体罚或者灌输“金钱至上”的思想,给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影响。

二、初中德育开展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改革综述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应如何针对中职生的特点,有方向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其在校的综合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经常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

(一)思想特点。单纯、思想简单、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无远大的理想、依赖心强、好享受,追求和崇尚物质生活。

(二)家庭背景。大多数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只满足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造就了孩子不爱吃苦,好吃懒做的习惯,再加上家长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因素,也会给学生提供不良榜样和示范作用,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匮乏的精神生活导致了思想的沟通只限于朋友之间,而周围的朋友和自己的情况基本一样,孩子之间形成的错误观点和作用得以延续,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和反感。

(三)知识背景。由于中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不肯吃苦,加上外界的诱惑太大,如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等。让学生无法静下心专心的学习。学习目标和方向模糊,人生的规划不明朗。但部分的中职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相对理论课,学生在上实操课的时候会相对认真。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德育教育作为中学重点课程内容之一,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从重智育、轻德育和课程内容死板两个方面探究了改善中学德育问题的策略;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道德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最崇高的理想。中学生作为国家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下更要注重中学生的道德和人文教育,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程度。受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更加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通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随着多元化经济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拥有更好地生活条件,但由于部分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导致一大批中学生人格缺失事件的发生。本文从中学生德育教育角度出发,探究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期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1重智育,轻德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外界知识和认识的黄金时期,所以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文化、道德思想教育十分重要。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通识、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只要将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上去,学生的德育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传授数学、语文等这样的理论知识,而不教育学生人格道德的重要意义。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使得中学学校不得不对外界进行扩招,这样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未能认识德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教学,只有少部分学校会组织教师定时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及临时课程,但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所以简单地德育教育对学生并不能起到实质性影响。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生活化探究

一、中学德育偏离生活的表现

(一)德育目的:重社会本位,轻个人本位

我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德育的目的都过多的关注集体、社会,而忽视对个人的关注。如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体现了对社会本位的重视和对个人本位的轻视。传统的德育还存在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上形成追求高分数的德育目的,忽视德育的根本指向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过幸福的生活,不仅仅是识记一些概念、原则追求更高的分数。

(二)德育内容:重政治教育,轻“三生教育”

中学德育在内容上存在脱离学生生活的问题。由于受社会本位论德育目的的影响,德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将此德育脱离真正的生活只能走上泛政治化的道路,仅停留在说教的层面,缺乏实践性及对个体社会行为的有效指导。其结果是违背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因此,德育应处理好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需要建立人是教育的主体的观念,德育在内容上应注重“三生教育”,促使中学德育走向生活化的目标。

(三)德育方法:重灌输说教,轻自主参与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后现代转向”探讨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反基础、反本质、主张异质性、多元化等特征,但其实质不是反现代,而是对现代性所张扬的理性、确定性的扬弃和超越。因此,后现代转向下的中学德育旨在消除道德理性化、知识化倾向,主张以多彩、本真的学生生活世界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强调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开放、多元的德育方式体系,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不断实现自我道德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德育;道德教育;后现代转向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以其特有反基础、反本质、强调异质性、多元化等特征,深深地影响着文学、艺术、美术、哲学等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当代中学生的观念、思维和价值观也深受其影响,我国中学德育也因而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激烈震撼和冲击。因此,深刻剖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实质,并借此反思当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现状,对于培育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新时期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本来是指称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严格来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思想流派,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反思和超越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主要理论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从哲学角度讲,现代性主要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衡量一切,而作为主体的人被称为自然界的立法者,被当作科学知识、政治价值和道德法规的最终依据,这也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主流。但正是这种对理性主义的确信、对技术的滥用以及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现代主义将人类引入歧途:人类走向异化,成为工具、技术的奴隶;色彩缤纷生活世界正被单调而线性的理性世界、知识世界所替代……人类在感叹和享受征服自然所带来的巨大便利和利好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强调非理性、反基础、反本质,其意义在于反对任何永恒的、先验的思想与知识基础,在于“不确定性”和“去中心”。正如柏格森所说,现代性所倡导的理性逻辑的框架只适用于僵死的无生命物质,对有生命的东西用逻辑的、静态的、几何的方法进行处理,必然“把他所有的一切本质的东西统统剔除”。在这个意义上,哈桑将后现代主义界定为“摧毁”运动。如果说现代性的实质在于“上帝死了”、“作为主体的人(大写的‘人’)活了”,那么,福柯关于“作为主体的人死了”的论断则准确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实质。但我们要明确:后现代不等于反现代,后现代的“摧毁”是为了更好地“重建”,旨在厘清并剔除现代性对人类生活的不利影响,真正使人类成为一个“无优势”“非中心”的世界成员,使每一个体都成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友爱并存的小写的“人”。

查看全文

农村中学德育实践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农村的德育工作存在着效率低的情况。文章对当前农村中学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加强德育基础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构建多层次德育方式、改革德育课程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德育模式;探索;问题;对策

古往今来,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效率低的情况。对此,本文展开具体的讨论,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目前农村中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在课堂上自行讲述知识———无论是概念还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价值。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所以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解,不能把学生作为德育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具体需求。(2)忽视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德育过程也是有层次性的,就像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道德的判断也有不同的标准。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德育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渐进性,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螺旋式上升和发展。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准确掌握德育概念、拥有科学的德育观念、理解德育过程的渐进性。急功近利,会使德育效果适得其反。(3)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为了讲解更多的知识点,很多教师不关注学生是否有全盘接受的能力和心态,将德育知识一下子灌输给学生们。这常常导致德育目标无法实现,甚至起到消极的作用,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方向。(4)忽视德育的实践性和整体性。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包括学校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来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比较少,而道德教育在一些师生眼里并非主要课程,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这导致德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虽然理解道德教育的意义,却无法采取具体的行动来辅助表现,即出现两种不同的道德选择态度,致使德育工作的目标无法实现。(5)德育课程内容陈旧。德育课程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但在教育条件和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其德育课程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这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抵制。另外,农村学校的德育教学方式仍然只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传授德育知识,不具备多种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会逐渐降低。

二、对新时期农村德育模式的有效探索

查看全文

农村中学德育途径初探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因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等诸多因素所限,普遍存在德育途径单一,德育形式盲从城区学校的现象。许多德育活动背离了农村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搬硬套,致使德育效果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德育工作预期要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我们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究整理,从红色文化、历史人文、孝老传统、古村落保护四个层面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开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育人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彰显地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德育体系。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并将入团宣誓和励志演讲等团队活动形式融入到仪式中。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因临近村庄有很多村民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等革命队伍,有学生的祖辈就牺牲在马鞍山战斗中,因此也使仪式更贴近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体现温良恭俭、忠孝节勇等传统美德的当地民间传说及孙廷铨、赵执信等文化名人游历淄河的文章诗句都成为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情感的教育内容。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查看全文

中学德育创新实践

一、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

1、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反应较为敏感,同时,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滞后发育。这样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

2、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德育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赌、毒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

4、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等影响、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

二、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的解决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