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15:5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西医结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西医结合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毁损,为一组进

行性恶化难治的临床综合证候群。血液净化疗法和肾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条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疗法更具有实际意义。我国学者经过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在CRF的治疗和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的核心是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发

展、推迟必须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本文试就

查看全文

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

【关键词】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淫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特点的分析概括,阐明不能用中医理论研究西医,也不能用西医理论研究中医;中医和西医研究药物的角度不相同,不能用中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药,可以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笔者将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问题浅述如下。

1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不能相互阐述或表达

20世纪50年代,同志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并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提出这个观点,是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的。那么,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呢?中西医结合可否理解为用中医理论阐述西医或者用西医理论阐述中医?如果这样理解会走向极端的,也是不科学的。如细胞属于哪脏哪腑哪经哪脉?中医学的经络为什么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谁能找到经络可获诺贝尔医学奖。这和那些否定中医的观点一样,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误解了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藏象和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点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论文

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例,以往的临床研究大多将其视为一独立因素处理,基本采用以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进而对不同干预措施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到原发病种的不同和病理分型的差异等因素所带来的偏倚与误差,如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免疫球蛋白A型(immunoglobulinA,IgA)肾病等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均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如将其混为一谈则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亦不利于中医疗效的评价。因此建议按照原发疾病,逐个深入研究,加强对单病种疾病的认识,总结其治疗规律,从而逐渐达成单病种疾病的诊治共识。

又如IgA肾病,其被临床认识已有30余年,据近年的文献报告,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认为它是一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如单纯以某一方案进行治疗,难免出现顾此失彼、力穷效微的局面。因此对于此类复杂疾病,在临证中既要重视中医传统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更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结合理念。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在寻求疾病治疗的普遍规律——辨病论治的前提下,再加以辨证论治以寻求疾病治疗的复杂规律,两者有机结合可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治法和方药,方能更为准确而有效。

再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为例,目前临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进行治疗,此类药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点,有时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或不良后果,导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疗;当激素减量时还会复发,存在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等诸多棘手问题。中医药在减毒增效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如能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激素使用的阶段、剂量及反应的不同规律,加以中医辨证用药,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帮助顺利撤减激素,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西医已有明确治疗效果,但仍存在较大局限的疾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西合璧、扬长避短,才有望在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研究,学术创新是亮点,临床疗效是关键,机制探讨是根本。如何才能出现学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之新局面,我个人认为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要重视临床资料采集和管理

目前各大医院肾科门诊业务都十分繁忙,许多医院肾科年门诊量达8万~10万人次。大量的临床病例是我国肾病医生研究肾病特别优越的条件,也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及时将这些病例的原始资料详细收集,如何能做好病人的随访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以及它对疾病的预后影响也拿不出确凿的依据。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可以先从科研病人和疑难病例做起,建立电子病历,设计切实可行的数据库,希望我们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千万不能忽视了临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方法对42例卵巢功能早衰(POF)病人进行临床治疗并进行追踪观察。结果34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1例月经基本正常,3例恢复正常月经并排卵妊娠,3例不满意。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早衰

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一种治疗相对困难,疗程长且影响正常生育,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痛苦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占继发性闭经原因的2%~10%[1]。特点为40岁以前的妇女出现持续闭经、雌激素水平低下、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且由于体内低雌激素水平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面部潮红、阵热多汗、骨质疏松等。近年来POF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门诊患者多以闭经、不孕、更年期症状就诊,现对200010~200610在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POF患者42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39岁,平均36岁;其中25岁以下9例,26~30岁21例,30岁以上12例;月经初潮年龄范围13~17岁,平均14岁;继发闭经的妇女在停经以前平均行经8.4年,闭经期限平均为3.2年(最少为6个月,最长为10年);40例继发闭经患者中,36例为月经稀少渐至闭经,4例为突发闭经。42例患者中未婚3例,已婚39例。其中9例有分娩史,30例为不孕症占71.4%,大多以不孕来我院就诊,诊断为POF。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9年9月至2003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8.3)岁,平均病程(6.9±6.1)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6±10.4)岁,平均病程(6.2±5.7)年。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尿蛋白、肾功能、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别。

1.2治疗方法(1)对照组。控制血糖、血压,予常规治疗和低蛋白饮食,蛋白摄入量0.6~0.8g・kg-1・d-1,适当增加运动。并予糖适平片100~120mg/d或格列齐特片160~320mg/d,开博通片25~75mg/d,口服8周。(2)治疗组。一般治疗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自拟基本方:黄芪15g,党参15g,太子参15g,生地黄15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山药15g,当归9g,大黄(后下)6g。兼血瘀者加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丹皮、泽兰、益母草;水湿甚者加苍术、赤小豆、玉米须、冬瓜皮、车前子、牛膝;湿热者加扁蓄、瞿麦、黄柏、土茯苓;湿浊较甚者加木香、槟榔、陈皮、厚朴。治疗8周。

1.3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规定。

1.4观察指标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白蛋白(urinaryalbumin,Ualb)及尿β2微球蛋白(urinaryβ2microglobulin,Uβ2M),常规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餐后2h血糖(2hourbloodglucose,2hB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及血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并作血液黏度测定。

1.5统计学方法检测所得的实验数据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

我校中医药事业在中央军委、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积极探索实践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励精图治三十年,办学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实践证明,突出特色,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珠联璧合,造就了特有的中西医结合优势

我校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西医和中医药学院的医科大学,其前身是第一军医大学。学校既有一支经历几十年考验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同时也拥有西医的强势学科阵容和雄厚科研实力。

目前学校学科涵盖理、工、医、文等8大门类,博士、硕士授权点覆盖了所有主干学科;拥有6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药卫生领域内的4名院士和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各占了2名;学校现有三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拥有6个广东省重点医学专科和15个全军医学研究中心。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86项,总经费近2亿元,是全省获得政府基金课题经费最多的医科院校;“九五”以来,在粤所有各类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我校占10项;“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8项,列广东高校之首;先后有4项研究被评为“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或“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是广东省入选“十大新闻”最多的高校。

学校也同时拥有雄厚的中医药基础条件和学科人才优势。我校1975年成立中医系,是全军唯一的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转制后,成立中医药学院,是目前全国6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之一。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重点专病建设单位2个,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药临床药理基地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中药品种开发中心1个,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2个;拥有中央军委保健专家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中医药师承制导师1名,国家和总后的优秀教师5人。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探讨论文

我院儿科自2003年10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90例,并与单纯使用西药或中医治疗各6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10月以来,共收治肺炎住院患儿210例,均符合肺炎诊断标准。其中发热130例,伴烦躁者80例,口唇发绀者68例,腹泻者60例,合并心衰者30例,白细胞数>10×109/L者80例。随机分为3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联合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为6个月~10岁;单纯西药组(西药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6个月~8岁;单纯中药组(中药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8个月~10岁。三组年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均有可比性。

1.2方法联合组采用病毒唑10~15mg/kg,青霉素20~30U/kg分2次静点,或红霉素30~50mg/kg加入5%~10%葡萄糖液静滴,1次/d,中药治则:宣肺化痰平喘,清热解毒,汤剂选方为麻杏石甘汤加减,其基本方为:炙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5g,金银花9g,连翘6g,桔梗6g,桑白皮8g,半夏6g,甘草6g。加减:(1)风寒闭肺型,基本方中炙麻黄加至5g,杏仁加至9g,细辛1.5g,以增加宣肺散寒解表之功,(2)风热闭肺型:基本方加黄芩6g,菊花6g,板蓝根10g,生地黄9g,以增加清热解毒,且注意养阴。(3)痰热壅肺型:基本方中生石膏增至20g,加葶苈子10g,全栝蒌10g,知母6g,莱菔子6g,桃仁6g,红花3g,便秘者加大黄2g,以涤痰宣肺降气兼活血化瘀。每日1剂,分2~3次服,重症者日服2剂。鱼腥草针剂以0.5~1ml/kg加5%~10%葡萄糖液静滴,1次/d,疗程10天。3组均给予综合治疗。西药组采用病毒唑加青霉素或红霉素,疗程10天。中药组采用中药汤剂加鱼腥草针剂治疗,疗程10天。

1.3疗效标准显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肺部干湿罗音完全吸收,肺部阴影消失;有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减轻,肺部干湿罗音减少,肺部阴影部分消失;无效:病情改善不明显,肺部阴影无改变。

2结果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对目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临床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提出了针对性研究策略。重点强调了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是学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临床研究;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在临床、科研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成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分析总结以往的工作成果既能看到中西医结合具有极大的优势与潜力,同时也不难发现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例,以往的临床研究大多将其视为一独立因素处理,基本采用以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进而对不同干预措施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到原发病种的不同和病理分型的差异等因素所带来的偏倚与误差,如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免疫球蛋白A型(immunoglobulinA,IgA)肾病等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均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如将其混为一谈则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亦不利于中医疗效的评价。因此建议按照原发疾病,逐个深入研究,加强对单病种疾病的认识,总结其治疗规律,从而逐渐达成单病种疾病的诊治共识。

又如IgA肾病,其被临床认识已有30余年,据近年的文献报告,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认为它是一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如单纯以某一方案进行治疗,难免出现顾此失彼、力穷效微的局面。因此对于此类复杂疾病,在临证中既要重视中医传统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更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结合理念。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在寻求疾病治疗的普遍规律——辨病论治的前提下,再加以辨证论治以寻求疾病治疗的复杂规律,两者有机结合可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治法和方药,方能更为准确而有效。

再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为例,目前临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进行治疗,此类药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点,有时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或不良后果,导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疗;当激素减量时还会复发,存在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等诸多棘手问题。中医药在减毒增效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如能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激素使用的阶段、剂量及反应的不同规律,加以中医辨证用药,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帮助顺利撤减激素,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西医已有明确治疗效果,但仍存在较大局限的疾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西合璧、扬长避短,才有望在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论文

【摘要】从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两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学

在众多的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大多不如预期有效[1],而传统的化疗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可以用于临床的有效成分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一直是多年来学术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传统医学不但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与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治未病”。中医认识到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西医比较能融合现代科学成就,认识病症具体、深入。越来越多的意向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补充,但如何互相补充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这种结合或补充,不但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摸索,而且还应同时解决理论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国际医学界认可。现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对非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免疫机能状态的异常及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肿瘤细胞及其产生的肿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导致荷瘤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由于肿瘤细胞抗原性较弱或抗原调变等因素导致肿瘤特异性免疫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所构成的机体肿瘤免疫监视中的第一道防线。

1.1中西医联合对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影响榄香烯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将其用专利方法制备出Hca-F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对小鼠腹腔或脾脏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抗免疫作用的机制,发现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亦明显增强,由此得出结论[2],HSP70HTCV免疫诱导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活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