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15:4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西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西医

干燥综合征中西医治疗

1西医治疗进展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且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不一,以口、眼干燥为常见症状,但多数情况下常伴有多系统损害并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有报道称SS在我国发病率为0.3%~0.77%[1]。本病多起病隐匿,病情差异较大,但临床发病主要可分为外分泌腺受累表现和系统病变导致的血管炎表现。故西医在治疗上常以治疗外分泌腺如口干燥症、眼干燥症及合并系统损伤而有所侧重。

1.1干眼症的治疗常规治疗干眼的药物种类较多,如进口的人工泪液,国产的视黄酸,以甲基纤维素、硫酸软骨素和复合维生素为主要成分的干眼滴剂等,均有一定疗效。其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痛苦,但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疗价值有待商榷。同时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导致外分泌腺体依赖性增加,药物的疗效减低。

除外用药物之外,近几年来,口服药物也逐渐为临床所应用。如拟胆碱药匹鲁卡品(PilocarpineNitrate)能明显改善口干、眼干和其他干燥症状,且用药后耐受性好。最新应用于临床的西维美林(cevimeline)属胆碱酯能受体的激活剂,与匹罗卡品相比较,对M3受体的选择性高10倍,半衰期长8倍,副作用也更少,临床应用表明其对口干、眼干都有作用。Fife等[2]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报道了患者使用西维美林后可以很好地耐受并且口干症状显著减轻。

1.2系统损伤的治疗SS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一旦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都已经较明显,应考虑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这有助于提高体内多种腺体的分泌功能,改善病情,延缓病程进展,同时控制炎症。控制炎症反过来既有利于腺体最大程度的分泌,又可以中止炎症的活动。当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脏器受累时,如肺间质性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脏损伤、肾小球肾炎、肌炎等,需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曾小峰[3]报道一诊断干燥综合症的27岁女性患者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一个疗程后淋巴结、腮腺肿大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疗效确切。

2中医治疗进展

查看全文

卵巢早衰中西医研究论文

【关键词】卵巢早衰;病因

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指月经初潮后到40岁之前发生的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为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为1%[1]。目前研究认为POF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免疫、代谢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1遗传性因素

有关家谱调查发现POF发病率在女性亲属中,有家族史的达100%,而散发性的仅为1%;由特定基因序列单元大量重复构成,长度在人类高度遗传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关,且多出现POF,说明POF具有较高的家族遗传倾向。

两条结构正常的X染色体对维持卵泡正常的储备至关重要,X染色体上的任何缺失都会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发现,POF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传递或X连锁显性限制性遗传病,常伴有染色体重组、移位或单体性改变,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间的移位[3],以及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等。由于X染色体上各区段载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组的部位不同决定着产生不同的症状,如X染色体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现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卵巢功能紊乱,病人多表现为POF[4]。

Marozzi等[5]提出导致POF的特定基因区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间,它们对卵巢发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Schlessinger等[6]研究发现,POF患者X常染色体第3位点上一转录因子FOXL2的缺失,可导致单倍体缺失而引起卵泡数量的减少。

查看全文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分析

摘要:古代医家治疗哮喘最常用的药物为麻黄,应用时多“去上沫”,现代研究发现,“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黄碱,“去上沫”后可以减缓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更适于哮喘的治疗。历代医家根据哮喘的病因病机,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参苏止咳方等。但也存在煎煮不便、成分复杂、靶点不明等缺点。而西药给药便捷,作用机制明确,但亦存在诸多副作用。所以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应借鉴现代医学手段,加大对给药途径、作用机制、中药单体、复合制剂的研究。借鉴现代医学疾病量化标准,将中医证候量化,实现精准辨证、精准用药,为治疗哮喘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从痰饮论治;麻黄;中西医结合

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主要症状有喘息、气短、胸闷、咳嗽等,同时具有可变性呼吸气流受限[1]。全球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哮喘患者约有3亿,临床患病率约为4.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哮喘患者约有3000万,临床患病率为1.42%[2],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3],且哮喘患病率较过去明显增加[4-5]。笔者总结古今各医家对哮喘的认识,论述中医药在防治哮喘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临床防治哮喘提供思路与方法。

1理论溯源

《黄帝内经》中有“喘鸣”“喘喝”“喘呼”“喘鸣肩息”等症状的记载,与现代医学哮喘的典型临床表现一致。《黄帝内经》认为,阴阳失和是哮喘的核心病机,《素问•太阴阳明论》言:“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问•阴阳别论》言:“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东汉末年,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对哮喘症状的描述更加完善,并提出相应的治则和方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将哮喘发作的患者称之为“喘家”,提出用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张仲景认为,外邪侵犯可致哮喘,患者可有“喉中水鸡声”,这与现代医学之哮喘发作症状一致。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痰饮理论,如伏饮、留饮,至今仍对正确辨识呼吸道慢性疾病有指导意义。张仲景描述的哮喘患者易出现“背寒冷如手大”,切合现代临床情况,也是现代从痰饮论治哮喘的理论基础。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哮喘为:“上气鸣息”“呷嗽”,并明确指出:“上气鸣息”是因“邪乘于肺……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呷嗽”是“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指出外邪侵袭,与痰相合,使肺管咽喉不利,肺气宣降失职,肺气上逆而发出声音。治疗上应加用消痰破饮之品。《丹溪心法》首次提出哮喘,强调痰浊是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并将疾病分为未发、既发不同阶段,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先”。治疗时,因肺为娇脏,则用药应选用“薄滋味”之品,专主于“痰”。明代《医学正传》中初次将哮与喘分开论述,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同时明确哮即“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景岳全书》提出“夙根”论,指出哮病的反复发作与“夙根”有密切关系,“哮有夙根,遇寒既发,或遇劳既发者,亦名哮喘。”将未发、已发不同阶段的治法具体化:扶正气者须辨阴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到清代,医家对于哮喘的认识更加详细具体,这对现代哮喘的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总之,哮喘病机可总结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与中医学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已成为我国独有的优势。

2症状与证候

查看全文

艾滋病中西医协同治疗研究

1临床表现

初起为局部皮肤发红,随之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大小丘疹,1~2d后迅速演变成水疱,水疱沿神经近端发展排列呈带状,数天后,疱壁松弛,疱液浑浊,而后逐渐吸收干涸。艾滋病带状疱疹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皮损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等特点,皮损常呈单侧沿神经节段分布成带状,愈后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着,疱疹愈后常遗留有神经痛,特点是自觉疼痛,剧烈难忍,常持续达数年之久。疼痛也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诱发疼痛。发生在头面部的损害严重可毁形,出现功能障碍如视力下降、失明、听力丧失、面瘫等。

2诊断要点

参照《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WS293-2019)、《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4版)》,有流行病学史,结合抗HIV阳性,经WesternBlot确证试验证实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1疾病诊断。中西医对本病名称虽然不同,但是临床诊断标准是没有分歧的。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国家技术标准局,GBT15657-1995);西医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均以成簇水泡沿身体单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开始红斑,继则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成群的水疱。伴见神经痛,甚至为持续性、严重的疼痛最多。其他并发症包括三叉神经累及导致失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肺炎。本病可见于艾滋病感染者的临床各期。其典型的带状疱疹诊断并不难,但是相当部分患者开始出现某部位皮肤或肌肉疼痛(烧灼样、跳痛、刺痛不一)时,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并没有考虑带状疱疹而耽误了积极治疗,几天甚至两周左右才出现典型疱疹,临床容易忽略,特别需要注意。可以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CD4、CD8、CD4/CD8比值、HIV病毒载量,但是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没有意义。Tzanck检测显示为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但不敏感,不能与单纯疱疹病毒区别,除非行病毒分离(3~5d)、病毒培养或FA染色(1~2h)。特别注意:发现感染者合并带状疱疹,应该进行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注意眼底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2证候诊断。2.2.1皮肤损害期肝胆湿热证:皮损斑色红,水疱多而胀大,疱壁紧张,痛如火燎,烦燥易怒,夜寐不安,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热重者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干结。湿重者或见水疱浑浊破溃,口干不欲饮,身体困重,大便黏滞。脾虚湿蕴证:皮损红斑色淡红,疱壁松弛,疱液清亮,或破溃糜烂,隐痛或不明显,口干不欲饮,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气血两虚证:皮疹色淡,疱疹散在,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易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2.2.2皮肤损害消退后疼痛或后遗神经痛期气滞血瘀证: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局部刺痛为主,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拒触之。伴咽干口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兼肝郁者,皮疹消退后,胁肋部胀痛,可向局部放射,或伴头昏目眩、烦躁易怒,脉弦。湿蕴毒恋证:疱疹部位疼痛,或剧烈疼痛,或隐痛缠绵,或以瘙痒疼痛并见。伴口干口苦,纳食不香,腹胀呕恶,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气虚血瘀证:疼痛部位固定不移,伴局部麻木感;或按压局部疼痛减轻(感觉舒适);伴气短懒言,或大便溏,舌暗苔白,脉涩无力。

3治疗原则与方案

3.1西医治疗方案。参见《2018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HIV合并带状疱疹:①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免疫受损或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每次5~10mg•kg-1,每8h1次,疗程7d,静脉滴注。②轻中度疼痛,考虑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消炎药或曲马朵;中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重度急性疼痛推荐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③对于艾滋病合并带状疱疹,一般情况禁止使用皮质类固醇。如果合并脑炎/脑膜炎,使用激素是必要的。具体请参见该共识。3.2中医治疗方案。西药、中医药治疗均有肯定效果,临床需根据患者经济、当地医疗条件确定治疗方案。在没有合并脑病、心脏病、眼底疾病的情况下,单纯使用中药疗效是可靠的。中医介入越早,疗效越好。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治疗费用低,水疱消失快,对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正在循证中。本病皮损消退后遗留疼痛或后遗神经痛是治疗难点。在神经阻滞不能广泛采用(许多医院不愿给感染者进行)或不被广泛接受(患者不愿意)的情况下,推荐中医治疗对疱疹消失后疼痛和后遗神经痛作为多数患者的首选。无论什么证候,临床必需加通络、止痛之品,所谓“带状疱疹活血不嫌早”。另外,解毒药物的使用如重楼、黄芩、半枝莲、猪苓、柴胡是必须的。中医介入前患者已使用西药,是否合并中药治疗,最好根据病情而定。西药的外用药种类、剂型较少,如果配合中药外用,会有协同增效作用[3-4]。3.2.1内服药物辨证治疗皮肤损害期: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5-11](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川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大黄、甘草、猪苓。湿重热轻者,去黄芩、生地黄,加土茯苓、薏苡仁、茵陈蒿;热重湿轻者加紫草、金银花、紫花地丁、大青叶;血疱者加赤芍、牡丹皮、白茅根。推荐中成药:龙胆泻肝丸[12]、龙胆泻肝颗粒[13]、痰热清注射液[14]。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除湿,解毒止痛。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3,5,9-10](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组成: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川木通、栀子、桂枝、甘草。水疱大而多者加薏苡仁、萆薢、车前子等。气血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解毒止痛。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7](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组成:熟地黄、党参、当归、白术、川芎、白芍、防风、茯苓、甘草、虎杖、紫草、金银花。皮损消退后疼痛或后遗神经痛期: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化瘀,通络止痛。病在胸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5,9-10]。组成:香附、川芎、柴胡、土茯苓、白术、白芍、当归、甘草、炒川楝子、延胡索。病在少腹:血府逐瘀汤加减[5,9]。组成: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川芎、川牛膝。病在额、头部:桃红四物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8]。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桔梗、细辛、白芷、薄荷、荆芥、防风、甘草。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湿蕴毒恋证: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止痛。处方:龙胆泻肝汤合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15](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组成:龙胆草、黄芩、车前子、红花、全瓜蒌、甘草、当归、柴胡、泽泻。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托毒,化瘀止痛。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16](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组成:黄芪、川芎、当归、地龙、赤芍、党参、白术、茯神。临床加减:辨证准确后,可据皮损部位加引经或对症药,使药物能更好发挥疗效。头面部选加白芷、藁本、凌霄花、蔓荆子、川芎、升麻、桔梗等;胸胁背部选加柴胡、瓜蒌皮、羌活、香附、薤白等;腰腹部选加续断、桑寄生;上肢选加姜黄、桑枝、桂枝等;下肢选加牛膝、独活。缓解疼痛:根据老中医经验,无论证候,对症使用配方颗粒。每次全蝎3g,乳香3g,冲服,能够很好缓解疼痛。3.2.2外用药物金黄散、金黄膏[13],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季德胜蛇药[4,17],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生大黄粉[18],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临床使用需据散剂、膏剂不同适应证和使用方法选择。红、肿、疼痛、水疱(急性炎症)期:体积分数30%的黄柏、重楼(各等分)液体冷湿敷,可以尽快消除皮肤红肿。湿敷后使用青黛(如果许可,雄黄最好)、冰片、枯矾各等份,混匀研细末,凉绿茶水调和如粥状,棉签蘸涂患处,每日3~4次[19],本方是古方二味拔毒散加冰片而成,具有快速、稳定的止痛效果和可靠的疗效。皮肤损害结痂后,可使用具有止痛功效的中药膏剂。此期,散剂、混悬剂的使用已无临床意义。3.2.3其他外治围刺法[20]:在疼痛部位边缘皮区刺入,针尖可呈15°~45°斜向中心,每针距离宜依据病证相隔0.5~3.0cm,呈围刺状;进针深度,以0.3~1.0寸为主,以得气为宜,留针20~30min,围刺的同时,在病灶中心刺入1~3针,进针略浅,留针时间相同。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3.2.4注意事项拔罐、围刺疗法为创伤性治疗,医护人员应遵卫计委“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做好防护;所用针具及罐体均应为一次性,用后严格按照感染针具及罐体处理。部分外用中药(如雄黄)会引起接触性皮炎,如出现,停药、换药、对症处理即可。同时口服中药和西药,有无增效减毒作用,目前没有循证证据。

查看全文

中西医实践汇报

感谢医院给我实习的机会,最后。也感谢各位带教老师在工作忙碌之时,还要带领实习生,教导我正确的方向;也很高兴与其他实习生,紧凑的实习生活中不但互相学习,并且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实习时间短暂,但这段时间却给了无比大的收获,除了工作上的学习外,人际关系的拓展、职场文化的百态、还有一些活动的参与都让我获益良多,这样空虚的生活,想会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

忙忙碌碌中结束,忙忙碌碌中开始。转眼间十个月过去了这十个月中我学会许多也明白了许多。回顾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虽然说不上激情澎湃,但是终究我为此付出了诸多的心血,心里难免有着激动。

也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同时也是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每个人都很重要。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刚进入病房。对于临床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诊疗技能。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带教原则下,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同时还不时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学习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其他老师及更多的人请教,以便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依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这些培养了书写、组织、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十个月的实习,作一名医学生。让我有了许多的收获。学习同时也有一些总结,觉得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到三多一少,三多即“多一点自信与微笑,多一点关心与沟通,多一点总结与积累”一少即“少上点麻木与放松”

初入科的时候带教老师郭老师就告诉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多一点自信与微笑。首先要做到自信,这样病人才会相信你才不会抵触你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作为一名初入临床的学生,有许多东西都不会,这是理所当然的面对病人种种的疑问,不可能全部回答进去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是也不能对病人说你不会,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不是太清楚,可以去查一下资料,过后再诉你当然,病人也知道你一名实习生,理论和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相结合,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初入临床这很常见,也会理解。给我印象最深的初入科时老师要求我每天早上先转一下病房,解病人情况。一次查房,有一位病人家属告诉病人连续查了几天血糖了血糖还是很高,吃了药血糖控制未见好转,怎么回事?当时我想是不是饮食控制的不好,还是药物疗效不佳,或是服药方法不当。对病人家属说:也不知道,会告诉我老师等查房时再给你解释。把病房情况向老师反映后,老师问我如何处置这个病人的摇摇头说:没处理。老师看了看他病历,问我如何考虑的说:病人查了三天餐前餐后的血糖,餐前血糖不是太高,餐后血糖一直很高,考虑的第一饮食控制不好;第二服用药物的方法不当,可能是药量过少,药效不强,建议加大剂量或是更换口服药。老师听过后笑着说:可以啊,这么分析很对,为什么不告诉病人呢?不好意思的摇摇头说:害怕错了老师拍拍我肩膀说:医生,面对病人,要自信,这样病人才会放心让你医治,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在所难免,干这么多年也有许多搞不清楚的贵在努力,学会自我维护很重要,也要顾及一下病人的感受,换一种方式回答不是很好吗?

查看全文

中西医科学教学改革思考

1目前存在问题

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两个基础加一个临床”的模式,即中医基础课程和西医基础课程加中、西医临床课程,学时各占1/3。结果是学生对现代医学体系掌握得不够全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掌握得不太熟悉,对中、西医理论不能够融会贯通,对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揭示疾病的内在本质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没有完全体现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两个基础课程没有什么争议,关键在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又是重中之重。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课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1培养目标茫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要是面向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阶段教学。对中西医结合本科的培养目标目前仍不统一[1],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临床技能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医临床专门人才;而南方某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郭勇等[2]对中西医结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既能继承传统中医精华,又能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有机结合并熟练地应用于临床的现代中医人才,成为新时展的迫切需求。以上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均不统一,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在于精通中医和西医两门医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两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机械地堆砌杂糅在一起。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课程中,也经常遇到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扰: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感觉很茫然,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学习起来也感觉非常吃力,很难实现两种思维的转换,更不用说是结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实行“减负”的教学改革,而“减负”的重中之重又在于减轻学生两种医学思维转化和结合的思维负担,这不仅是教学者的难题,也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挑战。

1.2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中西医结合教材的内涵与真正体现中西医结合仍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它们都涵盖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部分内容,各论中每种疾病都分别列出中、西医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但均未能较好解决中西医结合理念与内涵问题,存在严重的“中”归“中”,“西”归“西”的问题,教材存在着概念不够清晰,内容结合的少,凑合的多,夹生现象明显;教材编写上欠精炼扼要,重复的篇幅多,有关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少,可操作性不强[3]。

查看全文

中西医治疗孕妇上呼吸道感染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孕妇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通过对本院门诊来就诊的120例孕妇上呼吸道感染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者显效52例,占86.7%;有效8例,占13.3%,总有效率100%。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0例孕妇上呼吸道感染者无一例胎儿畸形发生,相比非中西医结合治疗者疗效明显增加,由此证明中西医结合是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对胎儿损害小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孕妇;中西医结合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是对孕妇危害较大的常见病之一,使流产率和早产率升高,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部分由细菌引起,但该病单纯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于2006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对门诊部分孕妇上感病例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上感孕妇,妊娠6~38周之间不等,其中6~12周48例,12~28周38例,28~38周34例,病程最短8h,最长72h。

1.2临床表现孕妇均有发热,体温在37.6℃~39.8℃之间,并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格检查:精神一般,稍有气促,咽部充血、潮红,部分有扁桃体肿大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听诊有呼吸音粗,心率稍快,有苔黄、脉数征象,但无腹痛等其他症状。

查看全文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研究述评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毁损,为一组进

行性恶化难治的临床综合证候群。血液净化疗法和肾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条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疗法更具有实际意义。我国学者经过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在CRF的治疗和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的核心是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发

展、推迟必须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本文试就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特点的分析概括,阐明不能用中医理论研究西医,也不能用西医理论研究中医;中医和西医研究药物的角度不相同,不能用中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药,可以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笔者将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问题浅述如下。

1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不能相互阐述或表达

20世纪50年代,同志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并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提出这个观点,是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的。那么,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呢?中西医结合可否理解为用中医理论阐述西医或者用西医理论阐述中医?如果这样理解会走向极端的,也是不科学的。如细胞属于哪脏哪腑哪经哪脉?中医学的经络为什么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谁能找到经络可获诺贝尔医学奖。这和那些否定中医的观点一样,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误解了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藏象和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点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查看全文

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

【关键词】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湿疹是由风湿热邪所致的常见皮肤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风湿病”“浸淫疮”“黄水疮”。西医认为湿疹为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湿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