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15:2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心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心镇

加快中心镇建设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中心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快中心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加快中心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中心镇是实现组团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纽带。加快中心镇建设,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各级部门要按照“三个加快一个提升”的总体要求,从全面提升直辖市“窗口”和“门户”形象的战略高度,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中心镇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镇功能,发挥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和促进其他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进程。

二、明确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览,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基础立镇、产业强镇、重点示范、突出特色”的思路,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突出风貌特色,加大资金投入,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风格独具、具有较强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特色中心镇。

查看全文

领导在中心镇培育工作会发言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目的,是回顾总结2011年中心镇培育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心镇的建设发展。刚才,吕市长宣读了五个中心镇2011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结果,接下来,郭书记还要就做好我市中心镇培育工作作重要讲话。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具体工作讲两个方面内容。

一、回顾总结2011年中心镇培育发展工作

2011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发展的工作要求,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放权步伐,积极推动中心镇发展壮大,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全市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98.73亿元,占全市的42.7%,同比增长10.2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73亿元,占全市的21.9%,同比增长8.19%;财政总收入3.29亿元,占全市的15.8%,同比增长11.82%;农民人均纯收入10633元,同比增长8.73%,高出全市农村人均546元。中心镇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力量。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完善规划。至2011年底,全市五个中心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按照总体规划,各中心镇已经开始着手编制土地利用、产业园区等专项规划。特别是甘霖镇基本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并为全市的修编工作积累了经验。通过规划的修编完善,各中心镇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城镇特色,保证了中心镇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查看全文

中心镇加快建设整治意见

推进中心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心镇建设,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中心镇发展平台建设

1.加强规划编制。鼓励中心镇在完善总体规划基础上,科学编制各类专项规划。抓好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对列入年度计划的中心镇集镇建设规划,通过评审后市财政给予其编制费用50%奖励。

2.提升城镇功能。鼓励中心镇加快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对列入年度计划的项目,立项后一经启动,按当年计划投资额的20%预拨给中心镇作为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年底根据“五比”考核办法,给予核定投资额(或财务数)的30-50%的奖励(有市级部门切块资金安排的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等项目及市场化项目不列入之内)。对个别涉及中心镇镇域经济发展有长远影响且投资额较大的重大建设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扶持。

对老镇区中的部分工业用地,允许转化为商住用地,享受市区的“退二进三”政策。鼓励“镇中村”改造,借鉴“城中村”改造模式,集中建设中心镇安置小区,盘活中心镇宅基地,以置换优质存量土地发展商贸服务业。

3.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在确保市域内基本农田面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在原有基础上调低中心镇2%的农保率,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以保障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指标适当向中心镇倾斜,中心镇实施的土地整理、垦造耕地等项目获得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优先用于中心镇的建设项目。

查看全文

中心镇创建工作要点

为了贯彻落实市四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抓住沿海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把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作为扩大投资和消费的重要结合点,深化中心镇改革发展,促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现就2012年全市中心镇建设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加快小城市培育

推进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小城市迈进,努力培育一批现代新型小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省级小城市试点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产业培育,加快人口集聚,完善城市功能,抓好年度计划的落实,提升发展水平。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拟明确一批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促使专业特色镇向小城市跨越。

二、建立完善的中心镇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引领,确立全镇域规划理念,注重各类规划之间的统筹衔接,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一是全面保质保量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二是完成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点区块城市设计结合控规同时编制完成;三是给水、排水、环卫三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批复,绿地系统、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着手编制;四是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要求,履行规划编制、修改法定程序,确保规划有序有效实施;五是加强规划宣传,有条件的镇建设规划展示馆。

三、提升服务功能

查看全文

市省级中心镇建设工作总结

在小城镇综合试点过程中,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小城镇发展改革作为发展余姚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来抓。通过两轮的发展和改革,泗门、梁弄两个省级中心镇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将近年来中心镇改革与发展工作总结如下:

几年来中心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1、城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加。泗门镇综合实力居全国千强镇第87位、省百强镇11位。2005年度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5.3亿元,是96年的5.1倍,财政收入达到4.22亿元,是96年的15.7倍。梁弄镇改革和发展总体呈现出“各业经济富有特色,小康建设逐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渐趋殷实”的良好格局,2005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1亿元,是96年的3.85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18万元,是96年的3.4倍。

2、城镇各项功能渐趋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泗门镇建成区面积从96年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0.3平方公里。梁弄镇建成区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到2005年,泗门镇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建设城镇公共设施,“五纵六横”的交通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并着力改善老城区面貌和市政设施,梁弄镇近年来投入1.5亿使“三横二纵”集镇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建成了正蒙街、如意路商住楼、滨溪别墅区、镇中路等中心街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两个镇逐步扩大了学校、医院、农贸市场、主题公园、停车场、超市等规模。城镇集聚功能明显增加,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了工业向园区集聚,三产资源向中心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到2005年底,泗门镇进工业园区企业达201家,第三产业总产值达12.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9%。梁弄镇新建了湖东工业功能区积极引导灯具企业向功能区集聚,到2005年底,进功能区企业26家,大力发展三产资源,到2005年底三产总产值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商贸服务业。

3、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2005年泗门镇农民人均收入10372元,比96年增加4766元,梁弄镇人均纯收入4500元,比96年增加2454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到2005年泗门镇16周岁以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86.7%,政府全年用于社会救助资金近300万元。梁弄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以上,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5%以上,各项基本保险人数逐年上升建,并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个,实现就业再就业1191人。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实施村庄整治改造工程、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泗门镇被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梁弄镇积极开展了平安社区、安全单位、平安景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工作的几点体会

查看全文

中心镇建设统筹发展意见

推进中心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心镇建设,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中心镇发展平台建设

1.加强规划编制。鼓励中心镇在完善总体规划基础上,科学编制各类专项规划。抓好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对列入年度计划的中心镇集镇建设规划,通过评审后市财政给予其编制费用50%奖励。

2.提升城镇功能。鼓励中心镇加快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对列入年度计划的项目,立项后一经启动,按当年计划投资额的20%预拨给中心镇作为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年底根据“五比”考核办法,给予核定投资额(或财务数)的30-50%的奖励(有市级部门切块资金安排的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等项目及市场化项目不列入之内)。对个别涉及中心镇镇域经济发展有长远影响且投资额较大的重大建设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扶持。

对老镇区中的部分工业用地,允许转化为商住用地,享受市区的“退二进三”政策。鼓励“镇中村”改造,借鉴“城中村”改造模式,集中建设中心镇安置小区,盘活中心镇宅基地,以置换优质存量土地发展商贸服务业。

3.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在确保市域内基本农田面积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在原有基础上调低中心镇2%的农保率,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以保障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指标适当向中心镇倾斜,中心镇实施的土地整理、垦造耕地等项目获得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优先用于中心镇的建设项目。

查看全文

镇中心镇建设情况汇报

我们兰陵镇位于苍山县西南部,地处苏鲁两省,苍邳台峄四市县区结合部,是2001年由兰陵、韩塘、横山三乡镇合并而成的中心镇。全镇辖114个行政村,10.6万人,总面积135.41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9万人,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积极探索中心镇开发建设的路子,使我镇中心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全镇GDP实现6.9亿元,一、二、三产值比率为4.6:3.9:1.5,实现财政收入14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2元。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机制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制订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城镇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实行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目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建委、土地、财政、工商、司法、派出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城镇建设的领导,同时,配备房建、土地等专门人员从事城镇建设服务工作,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制订地方性法规,保证城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省、市、县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兰陵实际,镇党委、政府制订下发了《兰陵镇关于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规定》以及《关于加强规划建设和土地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暂行规定》等,作为指导城镇建设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真正使城镇开发建设有章可依,有据可循,顺利实施。

二、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建设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城镇加强综合管理的基础。根据省、市、县各级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精神,确立了“规划要超前,建设要细致,开发要大胆,管理要严格”的方针,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和特色化,对镇区范围实行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结合兰陵人文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聘请省设计院重新编制兰陵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连续性,保证在成片、连片、合理配套的原则下搞建设,并逐步形成规模。近年来,我们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公共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完成生产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全镇建设道路总面积25.5万平方米,硬化完成韩塘、艾曲村村通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硬化路面1.6万米,蒙台路艾曲段拓宽硬化工程已完成路基铺设,总投资560万元,全长2000米。镇区道路在完成温岭、新兰等道路的同时,现正铺设硬化主要街道2条,投资200万元,全长1600米。目前,镇区已基本形成“三横四纵两外环”的道路框架,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从整体上改善了兰陵镇的外部形象和投资环境。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2004年计划投资1200万元,完成全长5.2公里的北环路、东环路土方工程和硬化工程;投资120万元,修建淘沟河大桥一座。

三、运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走多元化投资建设的路子

查看全文

构建中心镇与发展汇报

加大扩权强镇力度,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扩权强镇事项,突出中心镇地位,集中心镇之力,聚中心镇之策,做强中心镇,促进中心镇快速发展,为实现“1255乡村发展战略、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把马鞍山建设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作出努力。

马芜同城的最前沿,年陡镇地处当涂县西南部。毗邻芜湖市鸠江新政务中心以及芜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芜马高速以及正在实施中的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江东大道穿镇而过,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68.7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人口3.01万人,辖10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马鞍山衔接产业示范区的重要区域,对实施“1255乡村发展战略、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不只衔接产业转移,更为示范园区提供配套服务。为增强中心镇服务功能,强化区域统筹,加快示范区建设,月日,年陡镇正式托管于马鞍山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9月6日经省政府同意,民政厅批复撤乡设镇。

一、工作开展情况

镇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今年。努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实施“1255乡村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更是镇强抓扩权强镇发展机遇,奋力建设中心镇的开局之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系数为发展任务,砥砺奋进,奋勇创新,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谋规划

结合年陡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主动配合示范园区有关部门。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按小乡村发展要求来指导中心镇的发展,用打造小城市的规范来打造中心镇,未来五年建成一个占地十五平方公里,人口十万,宜业宜居、产城协调、环境优美、生活和谐的现代水乡小城市,树起马芜同城发展的新形象。空间布局为“一带、三组团”公共服务带、东部查湾居住组团、南部居住组团、西部工业组团)产业规划为“六园两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新能源、创意、现代物流园和商务、政务生活服务区)交通规划为“八横、六纵”乡村规划为“一轴三节点”一条纵向发展轴、行政商务节点、科技创新节点、休闲服务节点)目前《年陡镇区总体规划》已通过市规划委员会评审,商务、政务区城市设计、排水、局部产业园区规划均已编制完成。规划完美地把示范区建设与中心镇建设衔接起来,示范区为中心镇集纳财气,中心镇又为示范区聚集人气。

查看全文

县领导在镇文化中心落成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同志们:

值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时节,我们迎来了***文化中心的落成庆典。耗资三千余万、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文化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是***镇文化事业发展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县文化战线的一件盛事、喜事。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文化中心的落成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和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大县”建设的***镇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润泽着这片沃土。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历来就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致力新建文化设施,努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鼎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启动??县“文化大县”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当代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

***镇是“浙江第一镇”,在经济发展上是全县的一面旗帜,但是***人民并未满足于经济发展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同样敢为人先。依托经济强镇的物质基础,敢投入、重实效,将“文化大县”建设落到实处。***文化中心的落成,赋予“浙江第一镇”新的内涵,体现了***镇“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经济强镇从这里走向文化强镇。

当然,文化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优势,使其更好地为文化事业服务,更好地提升镇民素质,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与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坚持方向抓提升

查看全文

镇文化中心落成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同志们:

值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时节,我们迎来了***文化中心的落成庆典。耗资三千余万、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文化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是***镇文化事业发展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县文化战线的一件盛事、喜事。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文化中心的落成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和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大县”建设的***镇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润泽着这片沃土。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历来就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致力新建文化设施,努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鼎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启动??县“文化大县”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当代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

***镇是“浙江第一镇”,在经济发展上是全县的一面旗帜,但是***人民并未满足于经济发展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同样敢为人先。依托经济强镇的物质基础,敢投入、重实效,将“文化大县”建设落到实处。***文化中心的落成,赋予“浙江第一镇”新的内涵,体现了***镇“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经济强镇从这里走向文化强镇。

当然,文化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优势,使其更好地为文化事业服务,更好地提升镇民素质,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借此机会,提三点希望与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坚持方向抓提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