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13:36: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小学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小学生心理冲动论文
一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价值
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指的是中小学生上进心的骤然萌动和进步欲望的闪现振奋,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因受教育情境感染、教育活动刺激、师长或同学言行激励而闪现的渴望进步的思想火花和振奋情绪。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过程既是中小学生自我选择规范、接纳扬弃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思想萌动、孕育、生长的过程。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可分为自然冲动和自觉冲动两大类。自然冲动即主要由情景感染、环境陶冶、情感激发等自然因素和情感因素诱发的无意识冲动,包括新奇冲动、趣乐冲动、爱好冲动、灵感冲动、美感冲动、特长冲动、共振冲动、情感冲动等。自觉冲动是一种能动的、觉悟的、有意识冲动,包括明理冲动、成才冲动、需要冲动,目标冲动、认可鼓励冲动、仿效冲动、前途理想冲动等。根据冲动功能,又可分为有效冲动和无效冲动两大类。有效冲动指符合中小学生实际、能够稳定保持、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实际激励价值的冲动;无效冲动是一种痴妄心理的闪现,指的是脱离个体实际,不可能且无法稳定保持,对中小学生成长进步没有实际价值的冲动。根据冲动时效(即冲动保持的时间)还可分为瞬时冲动和持续冲动等。l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几个基本特征
①情感性。上进心理冲动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常情况下受青少年学生当时的心情心境、兴趣爱好、新奇愉悦等感情好恶、需求欲望等情绪支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教育者的音容笑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友好帮助、信任尊重以及对学生情感的适应调谐、师生课内外活动交流的和谐融洽,都为中小学生上进心的孕育萌发营造情感氛围,开启思想碰撞的情感阀门。
②时境性。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环境背景条件制约。
③闪现性,即突发性。上进心理冲动易生易逝,一般是由强到弱地快速递减消失。因此,抓好上进心理冲动的复现诱导,“留住冲动”、“延续冲动”是教育者永恒的职业课题。
④多端性。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具有多角度、多渠道、多范围、多形式、多层次的诱发开端。
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意见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省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66号)精神,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是指在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本地户籍学生、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以及符合条件在转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跨省、跨县)务工人员子女等。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系指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调动和引进人才、留学回国工作、随军、港澳台及侨胞、投资创业等人员的子女需在我市就读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外来学生系指在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暂住地已取得暂住证并暂住一年以上、并依法交纳社会保险或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其他证明材料齐全的需在转入地就读的学生。具体由各县区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免费对象审定实施办法。
二、免费标准按照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通知》(湖教计〔2004〕141号)制定的杂费(含信息技术费)标准执行。最高限额为:城镇中小学(含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为每生每学期小学100元、初中130元;农村中小学(指村小、村完小及中心小学在村里举办的教学点)为每生每学期小学65元、初中90元。
经批准创办的民办学校(含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按规定仍可收取学费,但在学生注册报到时,根据价格部门核准的学费标准,按当地公办学校免费标准作相应扣减。
三、2006年秋季开学始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除学杂费的学生人数和免费标准计算补助经费,足额安排。2006年要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下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通知》(浙财教字〔2003〕36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农村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四、按照“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免除学杂费后,增加的教育投入原则上由县区财政承担。为帮助各地做好免费工作,对这次免除杂费后各地财政相应需要安排的资金,省财政根据经济和财政状况,对我市的各个县区分别按二类地区省补70%、三类地区省补50%、四类地区省补30%、五类地区省补20%给予转移支付。市财政对吴兴区、南浔区转移支付的比例为50%。省、市财政安排的免收杂费转移支付资金是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的重要来源,各地要确保用于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中小学生的必备素质,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信息及信息素质含义的分析,探讨了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质;中小学生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不仅可以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会议等交互方式向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学习;学习材料不仅有主要以文字符号表现的课本,还有以文字、图像、图画、声音、动画等多种符号表现的电子教材;不仅可以按照线性的顺序阅读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超媒体教材的阅读。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畔⑺刂适切畔⑹贝惹行枰饩龅囊桓鲋匾侍狻?nbsp;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素质"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征,即感觉器官的神经方面的特征。现在则引申为,人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下所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信息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一个新成员,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其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质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将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笔者认为,所?quot;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生网络犯罪预防策略
一、中小学生网络犯罪的表现
(一)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欺凌、网络暴力行为。对于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这类报道,经常见诸报端、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网络欺凌现象早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而在我国研究还比较少,总的来看,网络欺凌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或电子通讯工具对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学生有意识的施以威胁、骚扰、侮辱的违法行为,其表现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等七种表现形式。[1]可见,网络欺凌本质上是一种网络暴力,通过网络为手段和媒介对其他的中小学生进行施暴等违法行为,使得中小学生在身心上受到伤害。
(二)利用黑客手段或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这种网络犯罪主要是利用网络非法破坏或者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运行的程序,向其系统安装木马程序以及虚假数据和信息,删除或更改数据与资料,篡改信息与文件,制造和故意传播病毒等等,从而使得他人的计算机处于被干扰和侵害的状态,以至于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经济上的损失。在中小学生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通过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及对网络技术的熟悉,运用网络手段或者技术工具对他人的计算机进行攻击,一方面使得他人的计算机的数据或者文件受到损害或者毁坏,干扰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使得他人的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让其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从而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网站或网页,制作、传播、出售淫秽物品等网络违法。这方面的网络犯罪主要是指一方面中小学生广泛搜索和浏览淫秽影片和图片,并将其传播给他人,以至于损害他人的利益,构成犯罪行为。不管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课后生活中,一些中小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一些国内外的网站,去浏览那些淫秽影片或者图片,以至于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也造成犯罪行为,根据报道,北京警方共抓获了77个人,全部为男性。其中18岁以下有两个,占到2.63%,19到22岁的占到9.21%,23岁到26岁的最多,占到了32.90%,27岁到30岁的占到了27.73%,31岁以上的为27.63%。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为34个,无业人员为20个,学生13个,其他人员有20个。[4]另一面,一些中小学利用网络建立淫秽网站或者网页,还进行单独或伙同他人制作、出售淫秽物品,不仅让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还有意或者无意去毒害其他的中小学生。
(四)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和网络盗窃。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和盗取他人的财物这也是当前中小学生网络犯罪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网络诈骗主要是指中小学生通过伪造银行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网络手段来欺骗和诈取他人的财物等犯罪行为,而网络盗窃就是指中小学生通过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虚开的网络银行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5]这一类网络犯罪在生活中也逐渐增加,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如QQ、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聊天或者进行网络视频对话等与他人“套近乎”,获得他人的“信任”后,开始对他人进行网络欺诈,从中获得不当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些中小学生进行网络盗窃,通过尝试密码或者修改他人的账户登录名称,从而使得他人的网络账户不能正常运行,或者从他人网络账户中进行转账,从而使得他人的钱财受到损害,做出违法和犯罪的行为。
二、中小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探析
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00”后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对“00”后中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00”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中小学生主体是生活在物质丰裕条件下的“00”后,他们聪明伶俐、思维活跃、自信心强,追求时尚、个性,乐于接受挑战,喜爱创新,但责任感弱,缺少归属感。在核心小家庭环境影响和信息多元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逆反心理突出;喜欢网络、手机等新型的交流方式,和同龄人可以无话不说,却不愿意接受大人的教导,喜欢美国、日本、韩国的影视作品和外来文化,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现冷淡,因此笔者尝试从互联网+入手,思考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00”后中小学生特点
(一)“00”后中小学生受互联网影响大。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第一次互联网的大浪潮已经就绪。在之后,我国的互联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00”后群体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现在社会中的。“00”后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和认可,远比前几代人更加深刻,很多“00”后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由于年纪太小,不仅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更是缺少一定的行为认知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二)“00”后中小学生生活优渥。作为“00”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有比前几代人更加优渥的物质生活。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好的发展,我国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30-50岁人群的收入不断增加,因此,对孩子的物质生活会极大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00”后中小学生过早地享受到了本应在相对成熟后才能享有的物质生活,因此,他们的责任意识,归属意识,社会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三)“00”后中小学生受到溺爱。“00”后群体的父母一般多为“70”后,还有少数的“80”后,这些“70”“80”的父母们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期,很多机遇和挑战都迎面而来。有些父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加之缺乏一定的照看小孩的能力,会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来照看,这些老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关爱,关心,甚至是溺爱,会无条件的为孩子提供更多便利,相比之下对孩子严格的管教却欠缺很多,造成孩子的任性,自我现象出现。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中小学生安全工作报告
年,在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本市教育、公安、工商、市容、交通等部门继续密切配合,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学校技防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不断提高中小学安全保障水平,为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但从总体看,本市中小学生因家庭监护缺位、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缺乏等原因引发的伤害事故仍不容乐观。市教育委员会、青少年保护委员会现将年本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向社会公布,以期进一步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共同保护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年本市共有中小学生130.83万(含所有农民工子女学生)。据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统计,全年共发生中小学生各类安全事故1756起,比上年减少763起。各类安全事故中,轻微伤和轻伤占96%,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校方责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9%,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非正常死亡学生71人,比上年增加1人。其中在校园内非正常死亡4人,比上年减少4人,死亡原因为坠楼3人,被杀害1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非正常死亡67人,比上年增加5人,占学生死亡总数的94%,比上年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溺水身亡43人,比上年增加4人;交通事故死亡5人,比上年减少11人;坠楼、跳河5人,比上年减少3人;触电死亡3人;煤气中毒2人;火灾死亡2人;猝死5人;被杀或被残墙压死2人。
年本市中小学未发生集体食物中毒、校车责任事故等公共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
二、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受伤害程度以轻微伤和轻伤为主。据统计,学生伤害事故中轻微伤和轻伤占96%。其中导致骨折的占46%,比上年降低6.6个百分点。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缺失与完善
摘要:随着中国不断地发展壮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与人民越来越重视对于中小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对于唤醒中小学生的感恩情怀的教育显得越发的突出。中小学生对于家庭、学校、社会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怎样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感恩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还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就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些许建议,希望可以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在我国,感恩是对提供帮助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人类善良本性的流露,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人类历史生活中一直都提倡的良好品德,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一直将这种品德传承下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许多留传下来的文字与语言都认为人要懂得感恩,并且永远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关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一方面使学生懂得了感恩父母、老师,提高了中小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学会处理并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够尊重他人并且获得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顺应新时期和谐发展的理念,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素质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原因
作为新一代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在家里父母长辈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也不用操心,也从来都不需要去吃什么苦;在学校里老师不敢对他们太过于严厉,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忽略了他们的素质教育。长久下来,多数学生会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与他人交往,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只会培养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有着畸形的价值观的学生,他们以分数论长短,将自身的利益作为任何事情的重要的考虑因素,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需要考虑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不仅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及社会也有不足的地方。1.好多家庭中的孩子为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很少,父母以及双方的长辈都把他们当作自己心头上的一块肉,舍不得他们吃一点点的苦,总是想着办法满足孩子的需要,却很少考虑这样过度溺爱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导致孩子从小就有了只会替自己考虑,从不在乎别人感受的坏习惯。而且不少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有的家庭由于自身家庭素养的限制,也忽视了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不会替别人考虑的,也不会在乎别人的付出,那又怎么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呢?2.学校往往也是只考虑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当前学校的教育通常带有严重的功利性,只会教学生“治国平天下”,却从来不向学生传授如何“修身齐家”。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老师的教学能力多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对于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远远不如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来的重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到的只有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而他们的修养却得不到足够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没有学会感恩他人,这也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3.社会也缺乏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在中小学生所能接触的社会环境里,也就是一些媒体、网络以及动画片等公共媒介中,人们大多只重视它们的经济利益,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二、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提出的相关建议
国外中小学生品德评析
一、品德评定的功能
美国学者认为,品德评定对于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德评定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德育水平乃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美国这方面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品德评定主要发挥着鉴别作用,即为了测量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或为了比较和鉴别学生的品德水平。而现代的品德评定则更注重通过评定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帮助教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决策服务。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评定要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在美国,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具有明确的社会标准,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反之亦然。这样就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按照正确的品德要求健康成长。
(二)诊断功能
通过品德评定,教师可以鉴别出学生的品与评价德处于什么水平,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提供依据。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品德有时不一定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发展。为了尽早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诊断。学校和教师需要弄清学生的品德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进而因势利导地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品德评定可以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品德修养的水平,由此分析其原因,发扬优点并改正缺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品德评定来检验所开展的品德教育活动的成果,为改进品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供反馈信息。
培养中小学生终身运动想法的研究
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终身运动的基础。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中小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是体育发展的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为终身运动奠定基础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为树立终身坚持锻炼奠定基础。使中小学生学生从小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摘要语句不通顺,摘要主要写选题的意义,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学校体育培养兴趣终身运动锻炼习惯
1引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终身运动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终身运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为终身运动提供了实践的环境,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就是学校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中小学是接触学校体育的最早时期,也可以说是接触体育的最早时期,为终生体育服务提供最好的环境,是终身运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运动观念,激发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终生体育要从小抓起,从中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
2学校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学校合理地利用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以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终身运动的年龄范围看,它包括婴幼儿体育、学龄前儿童体育、学龄儿童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等。学校体育的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以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是人终身运动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运动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运动锻炼的受益者,在终身运动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运动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运动基础的关键时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中小学生防灾技能教育方案
一、活动目标
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推进本市中小学防灾自护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安全自救及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市教育委员会
(二)承办单位: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三)协办单位:区教育局、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