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9:30: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述,并大力主张和倡导社会主义,这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

早在十九世纪末,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始终不渝继承孙中山伟大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牺牲、不懈奋斗的祈盼和梦想。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无疑是照耀中华民族冲破漫长专制和黑暗的第一缕阳光。就明确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作为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显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汲取。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就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迪。

在十月革命前,孙中山就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深刻把握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一再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表示要实行社会主义。1912年,他发表题为《社会革命说》的演说,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1]同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总部发表《社会主义之发生与派别》的演讲,更是盛赞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在孙中山这样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领袖的极力倡导下,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为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充分的思想认识条件。

孙中山认识到“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2]为之,他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一度认为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已经完成,今后应大力开展以民生主义为重点的社会革命。这也是孙中山多次论及和大力称颂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归宿。1919年孙中山在《论三民主义》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民生主义的内涵。孙中山痛感“为资本家者,只知机器之为利,而不恤社会之被害也”,中国之行民生主义,即所以“消弭社会革命于未然也。”[4]故“民生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5]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针对党内外一些人把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倾向,他指出:“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产主义’,均包括其中”[6],本党同志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7]1924年8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8]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9]孙中山认为,推翻满清政府,民族主义已达,改良专制政治,民权主义已伸,“至于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我们“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则仆之素志也。”[10]

查看全文

孙中山全传读后感范文

当每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就会想起历史课本上所讲的: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中国人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我就不由得在心中对这位伟人产生无比的尊敬。孙中山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少年时期便漂泊海外,但这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接触了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不息的改革热情,为他走上革命道路铺就了坚实的道路。孙中山先生传奇的一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目标和不竭的动力。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中山先生出生贫苦,他幼年时已对农民的痛苦境遇和要求,有着较深刻的了解与切身感受,使他后来对广大受压迫农民的苦难深表同情,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我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他从小就有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远大的报复,值得我们后辈永远的学习,在现在这种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的时刻,我们更多的人应该有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和为祖国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富强,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孙中山十岁到私塾念书,对当时死板的教育很是不满,有个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的老战士冯爽观,时常在村中孙中山住屋门前的大榕树下,为孩子们讲述震撼清王朝的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当他绘声绘色地讲到金田起义、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军大营和逼得曾国藩投水自杀时,孩子们个个眉飞色舞。童年的孙中山对洪、杨等农民起义的革命故事,发生了极大兴趣,久听不倦,每每听得出神。太平天国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埋下了革命思想的种子。

记得书中讲到,孙中山先生12岁时随哥哥孙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奥兰尼中学,全校的教师只有一个是夏威夷人,其余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进行教学。孙中山听不懂老师的话,更不认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认真学英文,最后他把英、汉两种语言相对地比较,英语较好学。他发现,英语有26个字母,由26个字母组成各种各样的单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上私塾时所没有的,这些课程大大地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三年以后,孙中山毕业了,他的英语语法课获得了全校第2名!后来他又到了奥阿厚书院读书,在学校一直是优等生。由于哥哥孙眉担心孙中山会变成一个洋人,就迫使他离开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时他已经是一个17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有了新知识、新思想,胸中燃烧着改革的热情。他一面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中国政治和落后的社会习俗。孙中山先生的这种在逆境中不气馁,反而爆发出更加强劲的动力,在逆境中越斗越勇的精神,更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我们在生活中难免碰的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要牢记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中不短的激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深深体会到了中国早期革命先烈者的勇敢和不屈的精神,它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总统,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个贫苦人家,却有着革命的强烈意识,让人惊叹!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学得精神让人不可思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学习西方文化长知识,多见识的一个青年.他虽然多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名人也有失误的时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统一中国后孙中山先生轻信袁世凯,把总统之位让给了他,革命果实被窃取了,孙中山先生又开始讨袁护国活动。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孙中山又奋起斗军阀。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为求统一,扶病北上,最后鞠躬尽瘁,为革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一声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在失败中,他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他在失败和成功的辨证统一中,铸就了自己的人格。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他生而为民,死亦为民。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是一个伟大的人。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慨万千,在孙中山先生那样艰苦的时期,但他却做出这样伟大的成就,使的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后代永远崇敬。这本书使我深刻的认识了这位中国革命的先驱者,这位值得学习一辈子的伟人,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为平民,死为平民,在平凡中见伟大。读完《孙中山全传》以后,我越来越感觉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我决心:一定要向他学习,刻苦学习,将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为自己的责任,把中华民族走在世界的前端作为自己的目标,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为现代化的中国付出所有光和热的中国人。

查看全文

孙中山与西藏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危机重重,如何维护西藏地方的稳定与统一,是孙中山必须深入思考的紧迫问题。民国建立后,针对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势,孙中山积极提倡民族平等与团结,倡导五族共和,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1924年,孙中山又倡导新三民主义,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许民族自决,这是解决西藏问题的根本之策,之后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同时,孙中山也拟定了在西藏地区修建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进行移民垦荒的规划,以巩固国防,发展西藏地方经济。

【摘要题】近代人物

【关键词】孙中山/西藏/五族共和/三民主义/铁路

【正文】

孙中山(1866-1925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一生致力于民主主义革命。早年立志救国,呼吁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是,由于形势所迫,于1912年4月1日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上台后,阴谋复辟帝制,破坏共和。相继执政的北洋军阀,则争权混战,国家依旧内乱外侮、民不聊生。孙中山目睹现实,心怀忧愤,不断寻找救国的方法,晚年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新三民主义,全面阐述了他的革命主张和建国纲领。

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孙中山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始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并积极筹划对策。早在1891年,他在《农功》中就指出:“俄国移民开垦西北,其志不小。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注:《孙中山全集》[C]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页。)针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形势,提出了相应对策。1894年,他又上书李鸿章呼吁政府,“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注:《孙中山全集》[C]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页。)希望政府保疆卫土,维护国家统一。为了警示国人,1899年,孙中山又编写了反映当时我国疆域形势的《支那现势地图》,绘出疆界、铁路、山原等,在跋文中,叙述了舆图的重要性,并在文中建议修筑通往西藏的铁路,以巩固国防。中华民国建立后,面对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势,孙中山倡导五族共和,团结广大心向祖国的藏族同胞,对缓和西藏紧张的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列强的步步侵略,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晚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倡导新三民主义,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许民族自决,这些主张也是解决西藏问题的根本之策。此外,孙中山也拟定了在西藏地区修建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进行移民垦荒的规划,以巩固国防,发展西藏地方经济,建设西藏。这些政策主张,以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

查看全文

孙中山林学思想研究思考

摘要: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学思想,其林学思想核心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为该思想前提,发挥森林防护作用为该思想要素,国家经营森林生产为该思想目的。

一、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一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查看全文

孙中山先生林业思想论文

1、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1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1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2)至此,孙中山完成了第1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1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国家法定的植树造林节日。1916年,孙中山视察绍兴,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3)作为1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呼吁成立农学会,作为林学理论研究机构。时隔不久,他在广州正式成立农学会。作为秘密革命机关的农学会,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考察了外国农林事业,研究近代林学理论。尽管数年后农学会被清廷破坏,但它具有破天荒的重大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林学研究机构。

查看全文

孙中山民权政治探究论文

【摘要】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民权政治思想。从理论上看,孙中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推翻专制统治、用权能区分理论来处理人民与政府关系等基本设想;从政体设计上看,孙中山主张五权宪法和地方自治,并提出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建构进程,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没能带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行列。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政治

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旧民主主义时期,他的民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国民革命为手段,推翻作为恶劣政治之根本的封建专制制度,代之以平等、民治的共和国,并在民主立宪的原则上规划出相应的政体。”[1]和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进一步完善,内容可以概括为民权原理和政体设计两部分。

一、孙中山民权政治的基本内容

(一)民权原理

首先,民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自由、平等、博爱。孙中山在国外期间对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著作曾做深入研究,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之处。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光绪三十二年颁布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到了晚年,更较为系统地研讨这一理论基础,谓“自由、平等、博爱是根据于民权,民权又是由于这三个名词然后才发达。所以我们要讲民权,便不能不先讲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名词”。

查看全文

孙中山民权政治研究论文

【摘要】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民权政治思想。从理论上看,孙中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推翻专制统治、用权能区分理论来处理人民与政府关系等基本设想;从政体设计上看,孙中山主张五权宪法和地方自治,并提出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建构进程,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没能带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行列。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政治

作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旧民主主义时期,他的民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国民革命为手段,推翻作为恶劣政治之根本的封建专制制度,代之以平等、民治的共和国,并在民主立宪的原则上规划出相应的政体。”[1]和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进一步完善,内容可以概括为民权原理和政体设计两部分。

一、孙中山民权政治的基本内容

(一)民权原理

首先,民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自由、平等、博爱。孙中山在国外期间对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著作曾做深入研究,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之处。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光绪三十二年颁布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到了晚年,更较为系统地研讨这一理论基础,谓“自由、平等、博爱是根据于民权,民权又是由于这三个名词然后才发达。所以我们要讲民权,便不能不先讲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名词”。

查看全文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论文

绪言:研究本课题的一些认识

孙中山逝世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学者,都一直对孙中山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对他抱有极大的敬意。但只要稍加留意便可觉察,这种情况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对于孙中山的评价和敬意,基本上是针对他的历史功绩而发的。孙中山学说被视为珍贵的精神遗产,主要也是着眼于它的历史作用。至于说到孙中山学说的现实意义,即在当今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表现或积极作用,除却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这一类具有超越时代美德属性的抽象思想范畴外,则往往遭到漠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如下观点所支配:孙中山是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基本主张不脱为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构想,而在中国大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之后,这些思想主张较之南辕北辙,更是落伍和过时的了。

孙中山学说被漠视的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一些改变。""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宣布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有关做法,而提出了全党全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和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样,人们在更新思想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去和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孙中山学说特别是他的经济学说里已多少有所阐发或作过探索,且于其中不乏其知灼见;即使今天中国的现实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的思想主张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借鉴甚至继承的意义。因此,孙中山的经济学说日益成为历史学者所瞩目的研究课题,有些省区和城市甚至在制订建设规划时也企图从《实业计画》这类著作中汲取养料。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学说中那些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见解,从性质上说,仅属于与社会主义相敌对的思想体系中某些可资利用的合理因素呢,还有和社会主义确有相通之处?

读者们只稍浏览一下海峡两岸出版的孙中山全集本,便不难发现,孙中山本人坦然承认自己服膺社会主义、论及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书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除欧美和日本少数学者曾对此发表一些评论外,在中国却绝少有人进行过研究,尤其是专门的、客观的研究。其所以如此,实为中国的政治现实情况使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政坛壁垒分明,社会主义与反社会主义两种势力尖锐对立,知识分子也随之有明确的政治分野。那些持有反共立场的研究者,一贯视社会主义若洪水猛兽,故不愿让社会主义的"异端邪说"来玷污"国父"的崇高形象;而不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则向来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正统,也不肯承认"资产阶级革命家"能有社会主义思想。尽管双方的立场截然相反,在评价孙中山时尽量避而不谈他的社会主义却是相当一致的。似此情形,显然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不相容。

研究历史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把握客观的历史事实,来源于对经过认真审查的历史资料的充分占有。而当把历史人物(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时,其本人所曾发表的言论文字,自然是研究者首先应予高度重视的第一手史料(虽还不只限于这方面的史料)。研究中有时也可能发现这类史料与其本人的思想实际并不完全相符的情况,例如故意伪装或欺骗,又或缺乏自知之明等等;但研究者在否定这些第一手史料时,则须作出富有说服力的证明。应该承认,有不少严肃的史学工作者是做到了这一点的。而最难以令人信服的一种研究现象是,对被研究者直接提供的大量言论文字不屑一顾,对其客观具体的思想实际也视而不见,而是依凭某些先入为主的理论原则或把某些权威人士的论说当作套语,通过理论逻辑的推演,辅以剪裁史料、阉割史实来得出结论。老实说,这根本不是研究过程所需的科学抽象,而是一种变相的唯心主义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浅谈国服中山装创新设计

1中山装的创新设计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蕴涵深刻寓意的国服中山装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中山装在共和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均被作为中国的“正装”。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召开全国“两会”新闻宣传工作通气会。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介绍,在提案中建议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因此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的民族精魂,中山装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以往的模样,而是一种赋予了新时代崭新内涵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本课题中山装的概念创新设计根据中山装的服装形制和内涵进行创新主题设计,尝试把中山装的传统服装造型特点和当下流行趋势结合进行系列设计。

2中山装的概念与内涵

2.1中山装简介。中山装,外文名称是“Chinesetunicsuit”它的原设计师是孙中山先生。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而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2.2造型特点。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服装形制是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是有讲究的,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2.3中山装的设计理念。1)服装款式。上衣为立翻领关闭式八字形领口,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后背整块无缝。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有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2)色彩。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3)材质。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3“中山装概念”主题创新设计

以蕴涵深刻寓意的国服中山装作为系列设计的蓝本,深入分析中山装所承载的服装形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采用其特点,比如笔架形状的带盖、翻领、门襟扣,以及体现出来的含蓄、内敛、庄重的气质。以主面料灰色搭配红色,色彩经典色调稳重,红色的点缀更是衬托其沉稳和典雅。效果大气中又能体现时尚,把中山装的传统服装造型特点和当下流行趋势结合进行系列设计,如图3-1、3-2。

查看全文

孙中山宪法政治学探索

本文作者:季云飞工作单位:厦门大学历史系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史学界很少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作概要论述,不妥之处,祈请同好匡正。

一、五权宪法学说的形成

创立五权宪法学说、在国家制度上实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包括“政权”、“治权”两部分。“政权”即指人民掌握的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治权”即指治国机关掌握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劫权、考试权等五权,亦即“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提出,孙中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04年下半年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中“治权”部分的构想,提出了治国机关的“五权分立”原则,并确立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宪法思想。这是第一阶段。孙中山最早论及五权宪法的时间大约是在1904年下半年。19似年下半年孙中山来到美国纽约,同在耶鲁大学学习法律的中国留学生王庞惠讨论五权宪法问题。他们俩足足“讨论了两个星期”,王庞惠对孙中山五权宪法主张深表赞成。二十年后,孙中山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作过这样的记述:记得二十年以前,有一位中国学生,他本来是大学法科毕业,在关国大学,也得了法学士的学位,后来他还想深造,又到美国东方一个大学去读书。有一次兄弟在纽约城和他相遇,大家谈起来,兄弟便间他说:你这次入美国东方大学,预备去研究什么学间呢?他说:我想专门学宪法。我就把我所主张的五权宪法说与他听,足足的和他讨论了两个星期,他便说这个五权宪法,比较什么宪法都要好,极端赞成我的主张,兄弟在当时便很欢喜,见得他既是赞成了这个宪法,就请他进了学校之后,把这个五权宪法的道理,详细去研究。¹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利用各种场合谈论、宣传其五权宪法学说。1906年11月,孙中山在东京与俄国社会革命党首领该鲁学尼会晤时,第一次明确表示将来中国要实行五权宪法。他指出:“希望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除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须添补考选权和纠察权。”实行考选权,可以“最严密公平地选拔人材,以使优秀人材掌管国务”;通过纠察权,可以监督议会和政府“纠正其错误,并解决今日共和政治不足之处”。他表示要“创立至今各国尚无的政治学说,以伸各机关发挥其效能。”º同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的演说。在这一演说中,孙中山第一次向革命党人明确提出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采用“五权宪法”,“要创‘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在这一演说中,孙中山阐发了“三权”以外再加“两权”的理由。孙中山指出,美国的“三权分立”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他说:“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访于口才,没有去物色他。所以美国代表院中,住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那历史实在可笑。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了王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美国共和党、向来迭相兴废,遇着换了大总统,由内阁至邮政局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所以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为什么要增加纠察机关呢?孙中山说:“现在立完各国,没有不是立法机关兼有监督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比方美国纠察权归议院掌握,往往擅用此权,挟制行政权,使他不得不俯首听命,因此常常成为议院专制;•…况且照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机关,已经独立,毕戈判官吏的机关,却仍在别的机关之下,这也是理论上说不过去的,故此这机关也要独立。”¼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止,孙中山的治国机关的“五权分立”思想已经形成。然而,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仍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政有呢?1012年8月11日例、中山公布的《临时约法》为什么不采用“_五权分立”原则组织政府昵?1是否孙中山已放弃了“五权分立”的主张呢?事实上,孙中山是不赞成“三权分立”的。出现违背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的原因在于:一,孙中山“五权分立”主张,_未被多数革命党人了解和按受。辛亥年间,赞成“五权分立,的寥寥无几,有案可稽赞成“五权分立”的大概是宋教仁等个别人猫就是早年赞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法律博工王龙惠,此时也不赞同实施“五权分立”。孙中山回忆说:“辛亥革命成功的那一年,他刚回到中国,兄弟见、了他,就问他说:你从前很赞成我的五权先法,‘近来研究了各国的宪法有一些什么心得呢?他侧复我是不能行的。兄弟听了这话之后,就很以为奇怪,很不以为然,不料我们邵一班同志听了他的话之后,都以为这位法律博士且说各国都没有这个东西,总是有些不妥当。所以对于五权宪法便渐渐不大注意了。”½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党内没有实行五权分立的思想基础。二,南京临时政府是按照《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组织政府的。而这个大纲是由的奋、马君武、王正廷等人起草的,该大纲从起草到议决不过二日。此时孙中山尚在国外,大纲理所当然不会反映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三、,引有时约法》的起草权并不掌捉孙中山手中。《临时约法》起草之前,临时参议院通过了汤漪提出的“行政官不得兼为参议员”提案,所以《临时约法,的提案权属临时参议院专有,政i舒官员乃至临时大总统均不得参与。在《临时约法》起草之前,孙中山曾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草案咨送参议院“以资参叙”。¾该案反映了孙中!_妇的五权宪法思想。但多数琴议员主张自行起草,便于飞月31旧议决“将原案退回”,¿并于2月7日组织编辑委员会起草。临时约法起草员们了解的是欧关国家“三权分立”原则,不明孙中山五权宪法之意,故引尚时约法》仍采“三权分立”原则。由于时间仓泥,公法又带“临时”性质,因此,孙中山除强调在玄临_时约法》上要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一条外,权宜接受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并于3月11日由他公布。所以,在1924年,孙中山在谈到《临时约法》时说:“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兄弟不负那个责任”。À这一方面表明孙中山对《赚:时约法》未能采取“五权分立,);原则表示遗憾,另一方面表明孙中山此时已明确提出“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宪法思想。但是,究竟如何典正做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孙中山均未深人研究使之在法律土得到保杯。农世组就任临时大尝、统后的i叮门交府统治时期,孙中山“五权分立”原则根本不可能在中‘国试行。尽管如此,孙中山为在中国实现“五权分立”,继续迸行不懈的努力。1912年至1925年孙中l妇逝世为止,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直按民权”即人民掌握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亦印“政权”。这是第二说:五权宪法这个东酝在各国都没有见过,.恐泊阶段。_1914年,孙中山逃亡日本后组织中华革命党,他便把“五权分立”原则施于中华革命党党部。党部设本部和协赞会,协赞会又分为立法、司法、监督、考试四院,四院与本部并立为五,“使人人得以资其经验,备为五权宪法之张本。”Á在1917年至1918年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对有关五权宪法的制定及内容提出如下原则:第一,五权宪法制定的时间、前提及制定者。他认为:“侯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第二,中央政府采取五院制。他说:“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日立法院,三曰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曰监察院。”第三,五院院长的产生及隶属。“宪法制定以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院长皆对于国民大会负责。”第四,监察弹勃程序。“各院人员失职,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劫之,而监察院人员失职,则国民大会自行弹劫、罢黝之。国民大会职权,专司宪法之修改,及制裁公仆之失职。”第五,考试院考试对象。“国民大会及五院职员,与夫全国大小官吏,其资格皆由考试院定之。”第六,人民掌握“政权”,行使直接民权。“施行宪法,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人民对于本县之政治,当有普通选举之权、创制之权、复决之权、罢官之权,而对于一国政治除选举权之外,其余之同等权,则付托于国民大会之代表以行之。”1921年3月,孙中比!在广东教育会演讲五权宪法,并向广东省议会提出,由国会制定五权宪法,作为“治国的根本法。”此时,孙中山撰写的《国家建设”一书中拟定“五权宪法”一部,但此书不久毁于陈炯明的炮火之中。1922年6月,孙中山命叶夏声起草“五权宪法草案”。有的论者认为,五权宪法在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把它抛弃了。”这种说法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其实,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重申了《建国方案》中孙中山五权宪法的基本思想,认为“直接民权”与“五权分立”,“以济代议政治之穷,亦以矫选举制度之弊。”1924年孙中山还以《五权宪法》为题,全面论述其五权宪法思想,并形象地比喻说:“五权宪法,好象是一架大机器,直接民权便是这架大机器中的掣扣。”@孙中山自1904年至1925年逝世止,为五权宪法奋斗了二十余年。他把实现五权宪法和实现三民主义,同样看作革命成功的标志。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东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中强调指出:“各同志从今日起,要认真去千革命事业,各位同志要将革命事业作为本人终身事业,必要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完全实现,方可算是吾党成功。”在孙中山逝世的前一天,即1925年3月n日与谈话时表示,希望国民党同志努力奋斗“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

二、五权宪法学说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五权宪法学说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怎样呢?有的论者认为:五权宪法是“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权主义的发展,又是民权主义的具体化”。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据我所接触的孙中山有关论述,孙中山从来没有把五权宪法隶于三民主义之中,更没有把它限于民权主义之内。事实上,孙中山把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视为建国的两大基本点、革命成功的两大标志、党员奋斗的两大武器。孙中山最早同时谈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是在1906年底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在这个演说中,重点谈三民主义,强调三民主义实现以后,“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在谈完三民主义后,孙中山演讲第二个问题,即“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认为“五权分立”“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对于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的关系问题,孙中山是这样说的:“要望大家同意,尽力研究,匡所不逮,以成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这便是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皆得完全无缺的治理。”@这里,孙中山似乎把三民主义看作革命目标达成后的中国,以五权宪法作为治理三民主义国家的武器。1923年元旦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以明确的文字,把五权宪法和三民主义并列为建国的两个基本点。宣言说:“本党总理孙先生文,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乃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源,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稗民治臻于极轨,国基安于磐石,且以跻于有进而无退,一治而不复乱之域焉,o!,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五权宪法是制度之纲,建国治国缺一不可。1923年,孙中山在党内反复宣传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把两者放在同等熏要的地位。1023年11月25日,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演说中,号召党员“要认真去干革命事业”,“要将革命事业作为本人终身事业”,书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完全实现,方可算是吾党成功。”12月9日再次在大本营对国民党员演说,要求“党员必须明白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内容如何,然后用之出而宣传,始生效力,始能感化他人也”,并指出:“吾党员奋斗之武器,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也。”12月3。日,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演说中进而强调:“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都是建国的方略”,“造成一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国家,非用群力不可。”其间,孙中山对知识分子提出政治研究的标准,他指出,知识分子“研究之标准者维何?固莫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若矣。”孙中山对实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两大革命目标,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在临终前一天同的谈话,表达了这位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遗愿。谈话节录如下:以国民会议建设新国家,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乃为病疾所累,行将不起。死生常事,本不足虑,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成立,达到三民、五权之主张,•则本人死亦埃目。综上所述,孙中山始终把五权宪法与三民主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终身追求。那种把五权宪法说成是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相反,我认为孙中山民权主义中的直接民权思想是五权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