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9:1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种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萧氏松茎象种群管理论文

摘要:林间试验表明,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能显著降低萧氏松茎象为害程度,虫株率下降达28.4—45%。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松脂混合物清除

萧氏松茎象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松科林木的钻蛀性害虫。宋玉双等(2001)采用国际上有害生物危害性分析(PRA,PestRiskAnalysis)方法对萧氏松茎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萧氏松茎象在我国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1]。萧氏松茎象主要为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taedaL.、华山松P.armandiFranch.和马尾松P.massonianaLamb.。其幼虫侵入湿地松基部或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时,往往在其蛀孔处有大量松脂流出,连同幼虫蛀食的木屑和粪便一起排出树外,排泄物呈紫红色稀酱状,幼虫老熟时排泄物为花白色粘稠状,与木屑、地表土壤混合在一起,形成数厘米大小的红棕色树脂块—“松脂混合物”。萧氏松茎象在江西赣南地区两年发生一代,以大龄幼虫(5、6龄为主)在蛀道、成虫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虫出孔或出土活动,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虫陆续化蛹。9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11月份部分成虫出孔活动,然后在土中越冬,其余成虫在蛹室中越冬[2]。同时,松林植被盖度与萧氏松茎象种群虫口密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对该害虫进行预测和防治中应当作为一个考虑因子。目前,人工或用除草剂在树木根基周围除草已被作为控制萧氏松茎象的一个重要营林措施正在赣州地区进一步试验、推广[3]。由于近年来松香等化工原材料价格爆涨,使得遭受萧氏松茎象为害后产生的“松脂混合物”有了回收提炼的价值。一般而言,每株湿地松受害木废脂量在0.25—2.0公斤。以有虫株率达60%的湿地松林分计算,其受害木平均废脂量为1公斤左右。本研究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利用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措施,观察其对萧氏松茎象发生为害的影响,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设在信丰大桥镇、余村林场、万隆林场顷的湿地松林分,林龄16a,平均胸径14—16CM,湿地松林平均有虫株率达60%左右,总面积100公顷。在有代表性的林分随机设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样地6个,同时设立对照样地5个。于2005年12月—2006年3月在萧氏松茎象出孔入土越冬期间,开展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试验。在试验前(2005年9月)和试验后(2006年8月),分别在每个样地按对角线方式随机抽取60株,计算有虫株率。有虫株判断标准以有当年新鲜排泄物或粉红色排泄物为有虫株,已干涸排泄物视为当代无虫株。

1.2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的方法。采用铲刀清除受害木基部萧氏松茎象多年来危害堆积的“松脂混合物”。清除“松脂混合物”前,一般要清除树干周围的杂灌,以便于作业。

查看全文

真菌种群分布及抗菌性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小连翘(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内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内生菌分离法分离菌株,双培养法对峙试验测定其抗菌性。结果从小连翘的根、茎、叶等不同的器官中分离得到81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分类鉴定分属于4个目,5个科,26个属,其中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sp.)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sp.)为优势菌群。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根部有31株,分属于12属;茎部有12株,分属于10属;叶部有38株,分属于13属。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发现,从小连翘所分离的内生真菌中54.32%对某些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结论小连翘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中具有潜在活性物质,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内生真菌;小连翘;拮抗活性

Studiesoncommunitiesofendophyticfungifrom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dtheirantipathogenicactivitiesinvitro

Abstract:The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morphologicallyfromtheroots,stemsandleave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Eightyonestrainsof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belongedto26genera,5familiesand4orders.Cephalosporiumsp.andRhizoctoniasp.werethedominantgenera.Among81strains,31strainsof12generawereisolatedinroots,12strainsof10generainstems,and38strainsof13generainleav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quantity,population,anddistributionoftheendophyticfungivariedindifferentposition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Inthedualculturetests,53.48%ofalltheisolatedEndophyticfungishowedantagonistictosomeplantpathogens.Theseendophyticfungiinsidetheplantshaveintimatecorrelationwiththeirhosts.Theseendophyticfungiandtheirmetabolitesmight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lantsagainstthepathogens.

Keywords:endophyticfungi;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tipathogenicactivities

小连翘(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别名小翘、七层兰、瑞香草、元宝草等,为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药藤黄科植物,味苦、性辛、平[1]。全草含鞣质,有光致敏作用,动物食后可产生皮炎;含小连翘碱(hypecorine)和小连翘次碱(hypecorinine);花含金丝桃素(hepericin)[2],有活血、止痛、调经、止血、消肿之效;小连翘或其提取物作为有效药物成分用于制备治疗睡眠障碍、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等病症的药物[3];同属植物贯叶连翘,在西方国家称圣约翰草,用于治疗忧郁症等疾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4]。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连翘也具有抗忧郁作用[5]。文献报道,小连翘中含有聚(异)戊二烯二苯甲酮类衍生物、萘骈双蒽酮类和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是小连翘药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要提取和分离这些药物成分还有很多困难[6]。近来研究表明,某些药用植物中个别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者相似药理活性的成分[7],由此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果在小连翘内生真菌中能够发现类似的活性物质,无疑找到了一种可替代小连翘植物的新型生物资源。但是至今未见从小连翘中分离及其内生真菌的种群多样性的研究报道。本文对小连翘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分类鉴定,并对其种群多样性及内生真菌拮抗病原菌的活性的研究报道如下。

查看全文

松茎象种群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对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和平均株虫口密度的抽样调查和数学模型优化,分折研究得出平均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双曲线回归函数Y=1/(-0.0068+0.9839/X)来描述,能满足生产需要。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有虫株率;预测模型;优化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钻蛀性森林害虫,主要危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teadaL.)和马尾松P.massonianaLamb.)。萧氏松茎象因其以幼虫钻入树皮取食韧皮部,给调查该害虫种群数量等测报工作带来很大的因难。在生产实践中,萧氏松茎象的有虫株率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而虫口密度却需通过刮树皮才能调查。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数学模型对萧氏松茎象被害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数学模型,用于萧氏松茎象发生的预测预报。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取样方法

2000年6月和2001年6月分别在江西省上犹县平富林场、永修县云山垦殖场开展了萧氏松茎象幼虫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的调查。试验林地为10—12年湿地松纯林,坡度15—25。,树高5—8m,胸径12—14cm,郁闭度0.8—0.9。上犹县调查面积2.5hm2,永修县调查面积1.5hm2,划分为84个样地,每个样地通过刮树皮调查90-150株不等。调查时,逐株记录幼虫数和样地内的有虫株率。

查看全文

萧氏松茎象种群管理论文

摘要: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试验,系统分析了发生期与湿度和孵化率等相关因子的关系:孵化历期(Y)=69.5096-66.3424×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12.5874×孵化率(X3)(R=0.8809)。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孵化历期温度湿度孵化率

为了探索萧氏松茎象发生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至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试验,系统分析了发生期与湿度和孵化率等相关因子的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方法

1.1.1饲养方法

查看全文

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管理论文

摘要:研究分析表明,萧氏松茎象幼虫种群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引起的。其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或奈曼分布。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空间分布型

为揭示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结构及种群下的结构状况,指导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实施,我们开展了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图式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样株的选择在我市萧氏松茎象分布区域较大的崇义、大余、宁都、信丰等地,按有虫株率40%以下,41—69%,70—79%,80—89%,90%以上的区间,分别在有虫面积100公顷以上区域随机选取调查样地。在样地内划定300—600株作为一个调查小区,小区沿等高线设置。共设置10个小区3500株,其中有虫株率40%以下、41—69%的小区各3块计1800株;70—79%的小区2块计600株;80—89%的小区1块计600栋;90%以上的小区1块计500株。

1.2调查方法对上述设定的小区一一调查每株虫口数,调查时应详细挖掘树体地上、地下部分的虫口,按小区分别统计每株的虫口分布情况。

查看全文

跨境电商平台生态系统功能及构建研究

摘要:当前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湖南省充分利用其中部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发展模式,整个行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湖南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尝试构建湖南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为区域跨境电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系统构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异军突起,湖南省也充分利用其中部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发展模式,并不断实践,整个行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整个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跨境电商对经济的提振作用越发明显。跨境电商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转型的新业态。然而,在湖南省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之余,依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产品同质、跨境物流滞后、电子支付风险、退换货困难等问题成为跨境电商发展征途中的痛点,阻碍和制约着湖南跨境电商的发展。因此,将湖南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构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从系统的高度去分析跨境电商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能为研究湖南跨境电商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为湖南跨境电商更稳更优发展及外贸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湖南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先提出的。在生态学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它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连接构成一个能自我调节的复合有机体,这种特殊的有机体就是生态系统。随后,国内外一些学者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其中生态系统理论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尤其广泛。美国经济学家JamesF.Moore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企业竞争战略当中,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为基础形成的一个资源共享与互利共生的经济联合体。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又逐步运用到电子商务行业。尤其是近几年,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我国对外经贸中的引擎作用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着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跨境电商领域,提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跨境电商生态圈等概念。比如学者张夏恒(2016)认为,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以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相关的个体、企业、组织或机构为物种,各物种间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优势互补,共享商品、资金、物流、能力及信息等资源,从而实现物种与环境间的资源动态流动与循环。综合国内外学者所述,本文将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定义为与跨境电商交易活动相关的参与主体,通过跨境电商交易平台联结,相互之间协同作用进行物质交换和资源共享,并与环境交流互动的复杂生态网络系统。

二、湖南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功能

查看全文

分销渠道生态系统建构论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组织生态角度出发,全面解析企业分销渠道的生态系统,根据渠道种群间的权力结构差异,划分企业分销渠道权力时代,并根据不同渠道权力时代的特点,进行企业分销渠道模式决策。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分销渠道模式选择基本沿用传统渠道管理理论,借鉴国外的企业分销渠道管理实践,这使得企业的分销渠道模式选择存在不适应性。

论文关键词:组织生态分销渠道模式渠道权力

依据传统的渠道管理理论对分销渠道模式进行选择,使得企业的渠道模式选择缺乏系统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本文将应用组织生态理论,从渠道环境、渠道种群、渠道资源、渠道系统运行机理等方面,全面解析企业分销渠道的生态系统,并根据渠道种群间的权力结构差异,划分渠道权力时代,根据不同渠道权力时代的特点进行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的决策,为企业的分销渠道模式选择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组织生态理论

组织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社会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理论,其起源包括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由于组织生态研究领域学者的专业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的具体对象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组织生态的内涵、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一)组织生态学的内涵

查看全文

生态技术创新论文

1引言

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工业化空前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富有生态属性的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核。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将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新型工业化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支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欧美等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使国际产业竞争聚焦于生态技术创新。从而,研究工业产业的生态技术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技术创新理论由JesephSchumpeter于1912年提出后,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技术创新,虽可大幅度提升生产力,亦加剧了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致使技术创新的增长效应递减,面临增长极限。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将生态元素融入技术创新,依靠生态技术创新取得技术进步,1950~2003年间中亚国家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经验就是籍此壮大产业。在不同层次、规模上,生态技术创新的目标、影响不同,从而内在机理也不同。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特性,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结合企业组织、制度的变革来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的特征包括:创造性,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生产,实施组织、制度、管理上的创新;生态性,将生态因素融入生产的全部环节。生态技术创新受到技术创新、人类、环境等多种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影响。企业拥有的创新信息资源形成特定的信息生态位———包括信息识别能力、获取能力、整合能力等生态因子,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企业与合作伙伴形成技术创新网络,这是类似生命体的“活性组织”。生态技术创新的进化机理可归结为生态共生、生态平衡、生态重组三类。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系统作为社会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将生态价值嵌入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在生态领域实现价值回归。综合现有研究的观点,生态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获取生态经济综合效益,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经济活动链上的各环节,消除污染,促进物质、能量等的循环而实施的技术创新。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将生态学原理移植运用于经济领域探索生态技术创新是一种趋势,但由于涉及生态、经济、技术等复杂因素,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研究,且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个主体的创新行为,而事实上这是集体性的种群行为。本文依据以前的研究成果,运用生态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以江西省工业产业为样本,通过计量实证方法,研究工业产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种群效应,从中得到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的启示。

2模型构建

生态学中,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内部以及种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既相互依存于共同的环境,又对环境容量决定的资源展开争夺。将经济系统视为生态子系统,产业即为种群,企业即为种群个体。黄鲁成根据生态学从Logistic模型推导Votka-Volterra模型的思路,建立了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本文在此基础上,放宽相关假设,构建种群个体数量的临界值指标,拓展生态技术创新种群间关系模型。

3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生态技术创新种群行为模型,基于江西省工业种群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2001~2011年间,作为个体的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使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的关系呈现协同效应下降而竞争效应上升的趋势,反映了生态环境对粗放增长方式所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承载力透支等问题的警示。由于创新资源有限,种群内部关系直接取决于个体数量,很多种群的个体数量超过或逼近临界值,但竞争效应通过市场淘汰机制,使过多的个体趋向均衡,效果却于2011年才开始显现。种群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个体数量,还与种群之间的产业链衔接紧密度有关。一方面,江西省的工业种群个体数量普遍增加,种群间对区域创新资源的争夺使竞争效应上升;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创新相对滞后,产业契合度不高,协同效应不足。本文揭示了生态技术创新种群的竞争、协同效应,其实际贡献在于,提供了实施生态技术创新的有益启示:

查看全文

烟粉虱变异管理论文

AbstractBemisiatabaci(Gennadius)isaworldwidecomplicatedseriousinsectpestandvaryconsiderablywithbiologyandgenetics.Thetobaccowhiteflyiscomposedofmorethan24biotypes,whicharemorphologicallyindistinguishableandvaryconsiderablyintheirabilitytotransmitviruses,biologicalparametersinrelationtotemperatureandhost,morphologicalvariationamongtheiresteraseandmolecularcharacteristics.Therearemorethan5haplotypetobaccowhiteflyandBbiotypehaveawide-rangingdistributioninChina.

Keywords:Bemisiatabaci,divergence,biotype

摘要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是一种全球性的灾害性害虫,其不同地理(或寄主植物)种群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在传毒能力、诱导植物生理紊乱能力、寄主植物适应性、生殖亲和性以及酶和分子标记上却有很大差异,已有24个烟粉虱种群确定了生物型,是一个正处于快速进化过程的复合种。我国烟粉虱种下变异复杂,至少有5种不同的单倍型,其中B型烟粉虱在我国分布广泛,并在多个地区暴发为害。

关键词烟粉虱,种下变异,生物型

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害虫之一(Brownetal.,1995),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为一种全球灾害性害虫以来,许多学者对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学、生物学、系统发育、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烟粉虱的不同地理(或寄主植物)种群在形态上难以区分,但在传毒能力(Bedfordetal.,1994;Brownetal.,1994)、诱导植物生理紊乱能力、寄主植物适应性、生殖亲和性以及酶和分子标记上却有很大差异(Perringetal.,1993;Gunningetal.,1997;DeBarroetal.,2000)。烟粉虱是一个正处于快速进化过程的复合种(speciescomplex),甚至出现了已被描述的两个隐蔽种(crypticspecies)(Perring,2001)。

1分类地位

查看全文

繁殖特性研讨不同环境银胶菊入侵机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研究地自然概况;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植物产生种子数量的多少反映其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环境对其有性生殖的影响、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L。,为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研究样方设在耕地、草地、疏林、公路旁4个生境中、在银胶菊种子成熟时,对其种群进行种子生产特征的研究、银胶菊花果期较长,一般4 ̄11月、分枝数与头状花序、产生的头状花序,也是草地最多、结实率与种子千粒质量、结实率和头状花序数均较公路旁种群的高、银胶菊作为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种、光照影响银胶菊种子萌发,影响幼苗生成、银胶菊头状花序的结实特征与菊科其它外来入侵种不同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对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L。在耕地、草地、疏林及公路旁4个入侵生境中的种群密度、花序数量特征、种子产量、种子千粒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银胶菊的密度、头状花序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千粒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密度变化范围为(10±2) ̄(80±24)株/m2;头状花序变异范围为(2618±843) ̄(14539±3296)个/m2;平均结实率为(43·8±5·6)% ̄(82·5±2·2)%;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10308±1036) ̄(60361±14661)粒/m2;种子千粒质量为(0·34±0·06) ̄(0·46±0·01)g。其中,生于公路旁生境的种群,密度最大,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最小;生于耕地和疏林下的种群,密度较小,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却最大。根据繁殖特征,探讨了银胶菊在不同生境中的入侵能力与适应性。

关键词:银胶菊;入侵生境;开花结实;繁殖特征

植物产生种子数量的多少反映其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环境对其有性生殖的影响[1]。光照、温度、土壤等不仅影响植物生长,也能影响植物开花数量、结实率、种子质量等各项繁殖特征。繁殖特征和入侵植物的入侵能力密切相关[2]。通常成功的外来种都有很强繁殖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如有很强的营养繁殖能力,能由碎片长成植株[3],能一年多次开花,产生大量的种子与幼苗[4-5]。种子产量的多少对植物是否有足够的种子经散布后形成土壤种子库,度过不良环境,在适宜条件下补充幼苗库,保护种群的稳定或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研究入侵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繁殖,可为认识入侵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为进行控制和防除提供依据和资料[6-7]。

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L。,为菊科外来入侵植物,是国际性大毒草,原产中南美洲[8],生长迅速,繁殖力强,极易扩散成为优势杂草。已入侵南非、印度、中国南部、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9]。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山东、福建、香港、台湾等省均受到了银胶菊的入侵和危害[10-12],其入侵生境广泛,包括公路旁、耕地、弃耕地、草地、疏林等。本文主要通过野外调查银胶菊在耕地、公路旁、疏林下、草地4个生境中的种群密度、开花结实等特征,比较分析其对不同生境的入侵能力和适应性,对进一步认识银胶菊的入侵机制,进行控制和防治提供基础资料。1研究地自然概况

研究地位于广西临桂县柚子湾(109o45′E,24°18′N,海拔200m)。年平均气温19℃,夏季气温30℃以上,偶有40℃,冬季气温4 ̄8℃,偶有-1℃,年均降水1900mm,全年无霜期309d,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研究样方设在耕地、草地、疏林、公路旁4个生境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