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7:36: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重农抑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研究论文
"大一统"中国以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为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对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种政治、经济政策,无论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见者,在近代更成为一股巨流。
两千年来,"大一统"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经济政策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的张力。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努力,及其较为完善的文官体系与独特的文官组成,使得之种张力成为可能。
众多学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此两者在中国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定作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国为何"难以自己走出中世纪"的难题。两千年来世界在变,但中国却一直在治乱的怪圈中循环不已。在"国家"与其经济政策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使此种循环得以持续。毫无疑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1。留心史实,不难发现到了"大一统"时期,如战国之际那样呼风唤雨的商人,已难觅踪迹。相反,"重农抑商"政策却正是以其诸如稳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一统集权"国家的首选。在此本文无意否认"重农"政策在"大一统"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政策更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一
所谓"国家主义"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家"处于一种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它更多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民,于是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2由此所谓的"国家主义"也便转而为"君本主义"。理论上,"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也随即变为实际生活中"君本"与"民本"的冲突。而"大一统"国家,更多地是打着"民本"的旗号,行"君本"之实。此处的"君本",具体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运用统治手段以维护"中央即君主"的权威,但此种手段又须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行性。"专制政体的原则是不断腐化的,因为这个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腐化的东西"3一味地强调"中央集权",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必须找到适合专制政体的统治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君主要维持其统治又必须关注"民本"。"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既不是仅仅以纯粹的传统主义,也不是以皇位世袭为基础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对''''天命''''的领受以及他的行为合乎天命及其教训上。……从理想上说,他对一个能使人民生活于太平盛世之中的仁爱和自然的秩序负责。"4在处理两者关系中,作为君主既要维护"家天下"的权利,又要考虑民众所可承担的权力压迫。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需要造福民众,作为集权制下"家天下"的君主,其又必须维护自身及家族的权利。这种角色的两重性,决定了君主在关心民瘼之时,为其自身计,必然创造以下两个条件。A,保持自身的"卡里斯玛"光环。B,社会上没有可以实际威胁中央集权的社会势力。这是实现君主集权(名义上的国家主义)的必要条件。在此情况下,"重农抑商"作为帝国的经济政策无疑是维持两者间必要张力的较好手段。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君主权力天授说,使得历代君主大多笼上了"卡里斯玛"光环。"……中国传统的社会统治是由''''卡里斯玛型''''创设的,而每次政治危机和危机的解决,也离不开''''卡里斯玛型''''的复活。这种''''卡里斯玛型''''人物又都具有中国特色―他们必扮演''''父亲''''的角色。这是中国传统统治的''''内核'''',是亘古不变的''''体'''',而不断复杂化的组织形式和越趋发达的官僚构建,是这个不变的''''体''''应万变而随机流行的''''用''''。"5而要维护自身的"卡里斯玛"光环,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就非常有必要使其治下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处于一较低的层次。唯有长期处于蒙昧状态的民众,才能对这种"卡里斯玛"确信不疑,而至于顶礼膜拜。这种"卡里斯玛"崇拜,以一种"集体表象"的形式,在民众的心灵深处存留下来。对"天"及自然界各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便是对"势"的崇拜。而儒家学者在营造这种氛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留尔《原始思维》中,很容易找到中国人的影子,诸如''''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和"互渗"的认识方式。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直至近世法国学者福柯在其《词与物》中仍以中国人异于常人思考的分类方法作为其灵感的来源。"……这个段落引用了''''中国某部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写道;''''动物可以划分为:1,属皇帝所有,2,有芬芳的香味,3,驯顺的,4,乳猪,5,鳗螈,6,传说中的,7,自由走动的狗,8,包括在目前分类中的,9,发疯似地烦躁不安的,10,数不清的,11,浑身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12,等等,13,刚刚打破水罐的,14,远看像苍蝇的,……"6以上所引令人啼笑皆非的分类方法,足可证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长期以来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而这种低水平的理性精神,正是专制君主维护自身"卡里斯玛"光环所必须的。"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人民(在旧中国主要是农民)贫困无知、孤立无援,经济上与小生产联系等作为条件的。因为,只有人民处于这种贫困愚昧的状态,才会把官僚的统治当作天造地设和无法抗拒的常规来接受。"7官僚政治的上述要求,正是在"重农"政策旗号下逐步达到的。
专制君主在处理好社会意识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其他影响其"集权统治"的社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豪强地主"和"富商巨贾"无疑是当政者首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重农抑商"政策在解决上述因素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左右社会舆论的作用,使得集权国家在打击与之相对抗的力量时,获得了道义上的合理性。
西汉重农抑商分析论文
一、重农政策
纵观西汉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实行重农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想大幅度提高粮食供给量,以供给社会各方面之需要,特别是军队之需要。
(一)国家需要大量粮食以满足基本需求
西汉建立后,由于国家刚刚从战争中解脱出来,农业生产一篇片凋零,大部分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战国年间因土地制度之变革而造成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现象,到汉初依旧是这种局面,而其严重程度则又超过战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存艰难,文帝时采取了三十税一制,减轻农民负担,还曾一度免除一切田赋,景帝以后三十税一成为定制,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经过“文景之治”,社会安定,人口增加,需要农人以事耕耘。至汉武帝时,又开凿水渠,大修水利工程,农业空前繁荣。《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仓库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史记》P2536)足见其农业之发达。
然而,汉武帝并未趁此机会大力发展工商业,而是先后数十次出动十万大军进攻匈奴。随后,平两越、灭朝鲜、伐西羌,战事不断,军队供给之需使粮食消耗量陡然增加。“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史记》P627)《史记》载:“武帝内兴土木,外事甲兵,中外骚扰,财用衰耗,富商大贾,滞财役贫……,于是黎民重困,而摧浮淫并兼之议起矣。”汉武帝穷兵黩武,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扩张领土,消耗了七十余年的积累。
重农抑商的角度剖析三农问题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内容和对农民的影响
重农抑商的思想源自著名的商鞅变法。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史书记载主要有:(1)建立以“什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2)建立以户籍为基础的“告奸”、“连坐”制度;(3)奖励人口发展;(4)建立郡县制;(5)奖励耕织,发展农业;(6)重新规定田亩制度;(7)建立以军功为主的奖励机制,抑制贵族特权;(8)抑制商业的发展。
可以看见,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我们两千年来重农抑商的思想也从这里产生。所有内容都只是为了达成一种目标: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的军事实力奠定物质基础。通过郡县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表面上农民获得了私人的土地,但实际上被牢牢束缚在简单的农业生产上,国家通过直接收缴可以廉价的进行物质积累,同时限制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手工业、商业等等,农民安身立命只能依靠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接受国家的剥削。所以在国家富强的同时,农民的生活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因此,商鞅变法说到底只是在农业这个单一的领域内实行的结构性的调整,只是一种短期内为实现国君的强国称霸梦想而实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在这种政策下,虽然秦国国力迅速提升并且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商业发展受到极大伤害,商业化的停滞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商业化能产生分工,这对农民财富的创造甚至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都十分重要。
由于在强国富兵这一点上的立竿见影的作用,重农抑商的思想不仅被历代秦国国君所继承,也被后来其他朝代效仿:抑制民间商业,通过政府进行商业获得垄断利润,同时用封建的土地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为国家积累财富。同样,这种制度缔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但普通农民却为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国家强大带来的福利。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提升,表2的数据则反映,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农民拥有的土地则出现相对减少的趋势,在只能依靠粮食不能从事普通商业的情况下,土地的减少和产量的相对稳定说明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探析论文
摘要:两千年来,"大一统"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经济政策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的张力。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努力,及其较为完善的文官体系与独特的文官组成,使得之种张力成为可能。
关键词:国家主义重农抑商社会意识文官体系双重性
"大一统"中国以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为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对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种政治、经济政策,无论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见者,在近代更成为一股巨流。众多学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此两者在中国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定作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国为何"难以自己走出中世纪"的难题。两千年来世界在变,但中国却一直在治乱的怪圈中循环不已。在"国家"与其经济政策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使此种循环得以持续。毫无疑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1。留心史实,不难发现到了"大一统"时期,如战国之际那样呼风唤雨的商人,已难觅踪迹。相反,"重农抑商"政策却正是以其诸如稳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一统集权"国家的首选。在此本文无意否认"重农"政策在"大一统"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政策更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一
所谓"国家主义"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家"处于一种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它更多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民,于是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2由此所谓的"国家主义"也便转而为"君本主义"。理论上,"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也随即变为实际生活中"君本"与"民本"的冲突。而"大一统"国家,更多地是打着"民本"的旗号,行"君本"之实。此处的"君本",具体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运用统治手段以维护"中央即君主"的权威,但此种手段又须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行性。"专制政体的原则是不断腐化的,因为这个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腐化的东西"3一味地强调"中央集权",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必须找到适合专制政体的统治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君主要维持其统治又必须关注"民本"。"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既不是仅仅以纯粹的传统主义,也不是以皇位世袭为基础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对''''天命''''的领受以及他的行为合乎天命及其教训上。……从理想上说,他对一个能使人民生活于太平盛世之中的仁爱和自然的秩序负责。"4在处理两者关系中,作为君主既要维护"家天下"的权利,又要考虑民众所可承担的权力压迫。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需要造福民众,作为集权制下"家天下"的君主,其又必须维护自身及家族的权利。这种角色的两重性,决定了君主在关心民瘼之时,为其自身计,必然创造以下两个条件。A,保持自身的"卡里斯玛"光环。B,社会上没有可以实际威胁中央集权的社会势力。这是实现君主集权(名义上的国家主义)的必要条件。在此情况下,"重农抑商"作为帝国的经济政策无疑是维持两者间必要张力的较好手段。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君主权力天授说,使得历代君主大多笼上了"卡里斯玛"光环。"……中国传统的社会统治是由''''卡里斯玛型''''创设的,而每次政治危机和危机的解决,也离不开''''卡里斯玛型''''的复活。这种''''卡里斯玛型''''人物又都具有中国特色―他们必扮演''''父亲''''的角色。这是中国传统统治的''''内核'''',是亘古不变的''''体'''',而不断复杂化的组织形式和越趋发达的官僚构建,是这个不变的''''体''''应万变而随机流行的''''用''''。"5而要维护自身的"卡里斯玛"光环,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就非常有必要使其治下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处于一较低的层次。唯有长期处于蒙昧状态的民众,才能对这种"卡里斯玛"确信不疑,而至于顶礼膜拜。这种"卡里斯玛"崇拜,以一种"集体表象"的形式,在民众的心灵深处存留下来。对"天"及自然界各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便是对"势"的崇拜。而儒家学者在营造这种氛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留尔《原始思维》中,很容易找到中国人的影子,诸如''''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和"互渗"的认识方式。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直至近世法国学者福柯在其《词与物》中仍以中国人异于常人思考的分类方法作为其灵感的来源。"……这个段落引用了''''中国某部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写道;''''动物可以划分为:1,属皇帝所有,2,有芬芳的香味,3,驯顺的,4,乳猪,5,鳗螈,6,传说中的,7,自由走动的狗,8,包括在目前分类中的,9,发疯似地烦躁不安的,10,数不清的,11,浑身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12,等等,13,刚刚打破水罐的,14,远看像苍蝇的,……"6以上所引令人啼笑皆非的分类方法,足可证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长期以来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而这种低水平的理性精神,正是专制君主维护自身"卡里斯玛"光环所必须的。"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人民(在旧中国主要是农民)贫困无知、孤立无援,经济上与小生产联系等作为条件的。因为,只有人民处于这种贫困愚昧的状态,才会把官僚的统治当作天造地设和无法抗拒的常规来接受。"7官僚政治的上述要求,正是在"重农"政策旗号下逐步达到的。
专制君主在处理好社会意识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其他影响其"集权统治"的社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豪强地主"和"富商巨贾"无疑是当政者首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重农抑商"政策在解决上述因素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左右社会舆论的作用,使得集权国家在打击与之相对抗的力量时,获得了道义上的合理性。
国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论文
摘要:两千年来,"大一统"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经济政策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的张力。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努力,及其较为完善的文官体系与独特的文官组成,使得之种张力成为可能。
关键词:国家主义重农抑商社会意识文官体系双重性
"大一统"中国以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为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对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种政治、经济政策,无论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见者,在近代更成为一股巨流。众多学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此两者在中国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定作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国为何"难以自己走出中世纪"的难题。两千年来世界在变,但中国却一直在治乱的怪圈中循环不已。在"国家"与其经济政策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使此种循环得以持续。毫无疑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1。留心史实,不难发现到了"大一统"时期,如战国之际那样呼风唤雨的商人,已难觅踪迹。相反,"重农抑商"政策却正是以其诸如稳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一统集权"国家的首选。在此本文无意否认"重农"政策在"大一统"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政策更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一
所谓"国家主义"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家"处于一种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它更多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民,于是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2由此所谓的"国家主义"也便转而为"君本主义"。理论上,"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也随即变为实际生活中"君本"与"民本"的冲突。而"大一统"国家,更多地是打着"民本"的旗号,行"君本"之实。此处的"君本",具体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运用统治手段以维护"中央即君主"的权威,但此种手段又须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行性。"专制政体的原则是不断腐化的,因为这个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腐化的东西"3一味地强调"中央集权",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必须找到适合专制政体的统治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君主要维持其统治又必须关注"民本"。"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既不是仅仅以纯粹的传统主义,也不是以皇位世袭为基础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对''''天命''''的领受以及他的行为合乎天命及其教训上。……从理想上说,他对一个能使人民生活于太平盛世之中的仁爱和自然的秩序负责。"4在处理两者关系中,作为君主既要维护"家天下"的权利,又要考虑民众所可承担的权力压迫。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需要造福民众,作为集权制下"家天下"的君主,其又必须维护自身及家族的权利。这种角色的两重性,决定了君主在关心民瘼之时,为其自身计,必然创造以下两个条件。A,保持自身的"卡里斯玛"光环。B,社会上没有可以实际威胁中央集权的社会势力。这是实现君主集权(名义上的国家主义)的必要条件。在此情况下,"重农抑商"作为帝国的经济政策无疑是维持两者间必要张力的较好手段。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君主权力天授说,使得历代君主大多笼上了"卡里斯玛"光环。"……中国传统的社会统治是由''''卡里斯玛型''''创设的,而每次政治危机和危机的解决,也离不开''''卡里斯玛型''''的复活。这种''''卡里斯玛型''''人物又都具有中国特色―他们必扮演''''父亲''''的角色。这是中国传统统治的''''内核'''',是亘古不变的''''体'''',而不断复杂化的组织形式和越趋发达的官僚构建,是这个不变的''''体''''应万变而随机流行的''''用''''。"5而要维护自身的"卡里斯玛"光环,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就非常有必要使其治下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处于一较低的层次。唯有长期处于蒙昧状态的民众,才能对这种"卡里斯玛"确信不疑,而至于顶礼膜拜。这种"卡里斯玛"崇拜,以一种"集体表象"的形式,在民众的心灵深处存留下来。对"天"及自然界各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便是对"势"的崇拜。而儒家学者在营造这种氛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布留尔《原始思维》中,很容易找到中国人的影子,诸如''''万物有灵论''''的观点和"互渗"的认识方式。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直至近世法国学者福柯在其《词与物》中仍以中国人异于常人思考的分类方法作为其灵感的来源。"……这个段落引用了''''中国某部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写道;''''动物可以划分为:1,属皇帝所有,2,有芬芳的香味,3,驯顺的,4,乳猪,5,鳗螈,6,传说中的,7,自由走动的狗,8,包括在目前分类中的,9,发疯似地烦躁不安的,10,数不清的,11,浑身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12,等等,13,刚刚打破水罐的,14,远看像苍蝇的,……"6以上所引令人啼笑皆非的分类方法,足可证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长期以来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而这种低水平的理性精神,正是专制君主维护自身"卡里斯玛"光环所必须的。"官僚政治的存在是把人民(在旧中国主要是农民)贫困无知、孤立无援,经济上与小生产联系等作为条件的。因为,只有人民处于这种贫困愚昧的状态,才会把官僚的统治当作天造地设和无法抗拒的常规来接受。"7官僚政治的上述要求,正是在"重农"政策旗号下逐步达到的。
专制君主在处理好社会意识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其他影响其"集权统治"的社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豪强地主"和"富商巨贾"无疑是当政者首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重农抑商"政策在解决上述因素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一种左右社会舆论的作用,使得集权国家在打击与之相对抗的力量时,获得了道义上的合理性。
农本主义评析论文
传统的经济思想自来学者言论,政府措施,稍有作为者,莫不以务农为本,工商为末,重本抑末。因其以农为本,故名之曰农本主义。直到晚近海通以来,情异势迁,思想稍变,然犹不无残存。“我国自古重农,以农立国”云云,几成为口头禅。诚可谓为我国传统的经济思想。
农本主义之产生商及西周虽在农业时代,人民殆皆事农,田畜几为唯一富源,商王且亲自省耕,然犹无所谓农本主义。盖其时商业未盛,不足影响农业,无所谓本末,更无所谓重本抑末也。降及春秋,市镇渐兴,商业渐盛,封建渐坏,农业渐受商业之影响。然春秋犹在过渡时期,尚无鲜明之农本主义。子贡善贾,
《史记·货殖传》:“子贡既学于仲尼,通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孔子称其:“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殊无轻视或抑制商业之意。而一般出身贵族之士大夫,鉴于封建制度之渐坏,追怀往昔,以阶级差别之明显固定为美,
《左传》襄九年“其卿让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商贾皂隶,不知迁业。”(楚子襄赞晋国之言)
《左传》昭二十六年“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晏子之言)
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有优秀的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工作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研究我国丰富的传统经济思想,才能取其精华部分,更好的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工作。
【关键词】传统;经济思想;企业管理;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诸多大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会发现其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吸取西方管理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对传文化的研究,将其中优秀的经济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在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其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行政等诸多方面,这些丰富管理思路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探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内涵,提取其精华,对现代企业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当经济发展走出初始阶段后,通常所采用的以物质刺激为手段企业管理模式,在后期经济增长中的其种种弊端得显现出来,对于管理方法的提高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传统市场经济时代步入以技术、知识、文化相结合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阶段,个人总需求与社会总需求也无法完全用物质范畴涵盖和解决,管理者十分依赖的物质激励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中物质消费更多的转化为文化的物质。在这个方面,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二战以后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并已进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要对其经济历程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同时,也恰好是日本将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和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相互结合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在一起,才进一步造就日本企业今天的辉煌。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西方市场经济学在机制上优越性给予充分认同的情况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也需要对其精华进行研究,通过提取精华,弃之糟粕,通过西方市专场经济学与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给现代企业管理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对于促进和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转变,以及通过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加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主要特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陈亮;农业思想;三农问题
[论文内容提要]陈亮作为南宋时期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经济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本文选取其农业思想进行分析,认为,陈亮经济思想的核心仍是农为邦本,他为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设性观点,不仅对南宋后浙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是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嗤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经济思想是陈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亮的经济思想较为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其中,农业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陈亮受南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浙东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核心重农思想、农本思想和富民强国思想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陈亮认为保护农民,稳定封建经济,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为此,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概括地看,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以农为邦本思想为指导,提倡积极的赋税、土地等政策,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经济。陈亮认为,重农才能立国,富民才能强国。因此,他积极倡导发展农业经济,“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对汉文帝的“不求富国而求富民,故为治之先,勤于耕农是劝,今年以开藉田先农,明年减半租勉农,又明年以除租税赐农,野不加辟有诏,亲率农耕有诏”的重农政策极其推崇。他把发展农业,保护农民,上升到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他指出,“古者农自耕其田,其力与相若,其食与其口数相称。上之人劝之有其诚,董之有其官,赈之有其政。国以农为本,民以农为重,教以农为先,堕农有罚。……天下无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
发展农业,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还有赖于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陈亮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赋税政策,免除各种苛敛之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财政日趋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官俸开支巨大,军费开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统治者的恣意挥霍,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成倍增长。为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种名目,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至达到“不可以偏举,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连传统的夏、秋二项正税,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种附加税,增加了剥削。最有力的举证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远不如北宋,但其赋税收入却超过北宋。如北宋赋税最多的熙丰年间,年赋税收入约6000余万贯,而南宋淳熙时年均赋税收入达到6570万贯。对此,陈亮强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统治者放弃现行的苛敛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岁不过三日,什一而税。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上下有制,未作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业其业,休戚相同,有无相通”。“裕用于上下交窘之时,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则“民是用宁,礼义是用兴”。唯此,才能发展农业,保护农民,稳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