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5:24: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仲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仲景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论文

【关键词】消渴病/中医药疗法;张仲景;学术思想;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中医学之消渴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烦渴等疾病.其中主要指糖尿病。为将糖尿病与其他疑似症区别开来,当代中医将糖尿病定名为消渴病。笔者试对仲景辨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作一探析,以期对糖尿病研治有所裨益。

1证候与病因病机

《伤寒论》对糖尿病症状有贴切描述,如“消渴”“大烦渴不解”“舌上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小便数”“消谷引饮”等。《金匮要略》提出“消渴”病证名称,以脏腑论治,载有含理法方药在内的17条条文、6首方剂。《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的病机为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治用白虎汤加人参以益气生津,清热止渴。后世认为此条秉承《内经》“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之学术思想,归为三消之“上消。《金匮要略》之“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便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是从营卫虚竭和胃气热盛的角度阐述消渴发病机制。认为消渴病由积热而成,营卫两虚是其发病主因,营气不足,燥热内生,形成消渴,后世称为“中消”。《金匮要略》“男子消渴,……肾气丸主之。”是论述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而敷布于全身,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司,后世称为“下消。《伤寒论》“趺阳脉浮而涩……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清代名医程郊倩释为:“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近年,赵杰[1]据此论述了脾阴虚致糖尿病机制。2治法方药

仲景方药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为中外医家所重视。肾气丸主治下消,是专治消渴名方。病因为肾气亏虚,气化失职,不能蒸腾津液上濡而口渴;肾虚失于气化,制约膀胱失职,故“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小便反多”是下消辨证的关键,用肾气丸治疗,主要是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使肾气得充,气化功能正常,则下消病自可得到缓解。调胃承气汤则为治疗中消的主方,中消病因为胃热内盛,热能消食化谷,故多食善饥;肠胃热结,故大便坚硬。此外,当有口干舌燥,渴欲饮水,脉滑数,苔黄燥等证。治宜清胃泻火。方中大黄清胃泻火,芒硝软坚通便,甘草调胃和中,全方擅解中消多食善饥症状。白虎加人参汤是《伤寒杂病论》诸方中常用于治疗消渴的方剂,指出消渴者,必渴欲饮水,若饮水后仍然口干舌燥,乃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候。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收清热与益气生津并举、攻补兼施之效。因其病因病机是肺胃热盛,又可作为中上焦同治之方。日本医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白虎加人参汤及肾气丸均有降血糖作用,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优,并发现知母、人参、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协同作用[2]。

尤值得重视者,现代医家新见为利湿与化瘀亦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途径。并创造性地应用仲景白虎加参汤合二妙散[3]、五苓散[4]、桃核承气汤[5]、抵当汤、抵当丸等方剂加减应用,常收理想效果。仲景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已成为当代中医药治疗疑难病领域的重要特色。

查看全文

仲景配伍乌头减毒方法论文

【摘要】通过对仲景创立的含有乌头方剂的配伍分析,探讨仲景通过合理配伍以减低乌头毒性的方法。

【关键词】乌头;金匮要略;配伍;减毒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母根。乌头的临床应用广泛,尤以祛风湿止痛见长,在众多疑难病证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又因其有大毒,加之品种混杂、炮制缺乏规范、配伍不合理等原因,故历史上不乏乌头中毒的记载,直到今天还见到此类的临床报道。本文从方药配伍的角度,分析了仲景通过合理配伍以减轻乌头毒性的方法。

一、与蜂蜜配伍

乌头大辛大热,有剧毒,早在《神农本草经》中针对这类有毒药物就提出配伍减毒的原则:“药有阴阳配合……若有毒宜制”。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凡使用到乌头时均与蜜搭配使用,即以蜜制乌头。蜜在《神农本草经》中称石蜜,性同今之蜂蜜,言:“石蜜,味甘、平。……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本草备要》云:“(蜜)甘缓可以去急……和百药,与甘草同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蜜者,采百花之精华而成者也…花之精英,酿而为蜜,和众性则不偏,要去糟粕而不滞……蜜本百花之蕊,乃生气之所聚,生气旺,则死气不能犯,此解毒之义也”。可见,蜂蜜的确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乌头汤、大乌头煎和乌头桂枝汤三个汤剂的使用中,仲景均采取乌头与蜜同煎,且三方乌头用量大致相同,蜜的用量也趋于一致,均为二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蜜中含有某些氨基酸,能和乌头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结合成盐,使其易溶于水,既可以提高疗效,又能减低毒性。同时,仲景还强调乌头与蜜同煎的时间要长,且都经过蜜煎、水煎两道不同的工序。如乌头汤先蜜煎,后水蜜同煎,大乌头煎先水煎后蜜煎,乌头桂枝汤先蜜煎后与桂枝汤“解之”。这样的煎煮方法似乎显得过于繁琐,但现代研究表明,水煎和蜜煎对于乌头的毒性有其不同的效果,实验表明蜜确能以多种形式解乌头的毒性,并且以加水同煎解毒效果最佳。

二、与甘草配伍

查看全文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

1重视病情观察

仲景通过对患者四诊资料的收集,及时掌握病机转化。如仲景重视阳气旺衰,细致观察阳亡及阳气回复征象。《伤寒论》第296条指出少阴病由吐利、四逆,发展至躁烦,为阳气亡散之象;317条指出少阴病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格阳,治疗则在通脉四逆汤中加葱白以交通阴阳。288条指出少阴病,下利已止,手足转温,则代表里和阳气来复,为向愈之兆。《伤寒论•厥阴病》篇中,仲景通过观察厥热胜复时厥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邪正消长、阴阳进退。为判断是否属于胃气衰败的除中证,“食以索饼”加以试探。仲景重视病情的观察,以掌握疾病的发展演变及预后,从而指导用药及抢救措施。现代护理学依然重视护士的病房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师,其精神与仲景护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重视药物煎前的处理

仲景在临床用药时,重视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即“药前护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黄节有止汗作用,不利于发散,用麻黄而多“去节”,且煎麻黄时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烦,要“先煮去上沫”。对非用药部分净制,并去除影响药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对药物还经常使用液体进行洗涤浸渍。除用水洗涤浸渍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渍之法。洗渍法可洗去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恶心呕吐。洗渍法还可改变药性及增强药效,如《金匮要略》抵当汤中大黄酒浸后可增强其活血之力。乌梅丸“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增加乌梅的酸性而增强效用。附子、皂荚、巴豆用炮制以减毒。为了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捣、杵、研等将药物破碎。这些均是根据所用药物的特点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进行的用药前的护理内容。

3重视煎药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对煎药用水的选择非常讲究,书中煎药除用普通水外,还选用甘澜水、潦水、清浆水、米醋以及清酒等。《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即以甘澜水煮药,意在取其洁净及轻清上浮之意。治疗脉结代、心悸动的炙甘草汤,以及《金匮要略》中鳖甲煎丸、防己地黄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下瘀血汤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药物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同时,酒又有利于药物成分的煎出。苦酒有敛疮消肿之功效,用于苦酒汤中,加强半夏劫涎敛疮之功。仲景还使用了人尿、猪胆汁、泽漆汁、马通汁、蜜以及浆水等增强药物的疗效。仲景对煎药时间长短、先煎后下等均有要求。煎药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的性质、主治病证的性质、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关。含有有毒药物的半夏汤、蜀漆汤、乌头汤等久煎是为了破坏有毒物质,减轻其毒副作用;含有补益药的炙甘草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如理中汤、麦门冬汤等久煎,则是为了有效物质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热类方或质轻疏松易于溶出挥发的药物,则宜轻煎,以免有效成分丢失,如桂枝汤、小建中汤及麻黄汤、葛根汤等,以当以煮沸为度。又如白虎汤煎药时间以米熟汤成为度。仲景因为药物性质的差异以及方药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后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冲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药物的先煎与后下,其效用亦有别,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煮则熟而行缓以治上,在大承气汤中后下则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黄先煎去上沫,则能避免过汗亡阳及心烦、呕吐。大黄黄连泻心汤渍之以麻沸汤,取其轻清寒凉之气,以清泄中焦无形邪热而消痞。大、小柴胡汤,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药性趋于协调和合,以助发挥调和脏腑、和解少阳枢机之功。阿胶、饴糖在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后稍煎。其他如鸡子黄、猪胆汁等用分冲兑服法。后世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曾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亦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汤药的质量,这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小议伤寒杂病论运用大黄临床发展

大黄又名川军,绵纹、性寒、苦泄,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为临床常用药之一。早在《草经》就有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记载。仲景为善用大黄之鼻祖,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大黄”共计有36方。

1其用药特色

从剂型上据病情的急缓分别以汤、丸应用;用量上因药量的大小之别,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药效各异;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汤”浸渍等煎法不同,作用各异;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顿服”、“得利则止”、“分温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温服之”等服法。

2其药功著效卓

2.1攻下导滞仲景灵活应用大黄于攻积导滞,成为下法之源,主要体现在配伍不同,分别有寒下、温下、润下等几法。即:①以大黄配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组成著名的治疗阳明“胃家实”之三承气汤。其分用治热结胃肠的痞、满、燥、湿、坚等症。并根据其症不同,即上述症状具备、证情急迫者,则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若病情较缓,症见“痞实而满”者,则以小承气汤泻实消痞,除满痛;若病缓仅见“燥实而坚”者,则用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调和胃气。②以麻仁丸(小承气汤加大大黄用量,配合养阴润燥下泻热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强脾弱之“脾约”证,成为润下泻热之范例。③以大黄配大辛大热的附子、细辛(名大黄附子汤)主治寒湿闭阻证,为温下之祖方。

可见,古云“大黄乃荡涤之将军”很形象的说明了本品是一味难得的攻下导滞、去菀陈莝之要药。

查看全文

诗歌创作论文

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本文试图考察出,其交游颇为广泛,且有众多知己。其交游诗因对象身份不同,或侧重于才,或倾注于情,与其所处的文学环境、社会交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黄仲则;交游;诗歌创作

Abstract:HuangZhongzewasapoetinQingDynasty,whoselifewasfullofmisfortunesandencounteredsuccessivedefeatsintheimperialexamination.Ashispoetrywasofteninableaktone,hewasgenerallyregardedasasoreheadpoet,frustratedandlonely.Afterresearchandinvestigation,thispaperconcludesthathehadaquiteextensivefriendshipcircleandhadmanyconfidants.Hispoetrycompositionandhissocialintercoursehavecloserelationships.

Keywords:HuangZhongze;socialintercourse;poetrycomposition

黄仲则,名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人,他的诗歌自清中叶以来一直为人称道,“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1],于后世有一定影响。在与黄仲则同时代的人中,有两人的评价可为代表:一是毕沅称他“风仪俊爽,秀冠江东”[2],对其整体风格及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作出了评价,二是王昶称其“循环吟讽,不啻哀猿之叫月,独雁之啼霜”[3],对其诗歌的创作个性作出了界定。“哀猿”、“独雁”之说更广为人知,以致黄仲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郁达夫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的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4]笔者要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黄仲则之诗,既哀且痛,似乎非孤僻之人莫为,实际上,黄仲则在生活中虽时感抑郁不乐,寂寞孤独,但是毕竟没有远离人世,游学作幕期间,仍有诸多师朋,让其稍得精神安慰。黄仲则诗作中,交游诗类就有三百多首,其中以“哭、怀、悼、挽、为……作”等为诗题的有65首,以“和、调、次韵”等为诗题的有32首,以“逢、经、过、遇、访”为诗题的有29首,以“偕”为诗题的有22首,以“赠、赠别”为诗题的有21首,以“寄、寄怀”为诗题的有19首,以“别、辞、留别”为诗题的有17首,以“送”为诗题的有16首,以“饮、宴、酌”等为诗题的有16首,以“呈、上、献”为诗题的有11首,以“赋得、集”为诗题的4首,另有“题诗”49首,其交游之广泛可见一斑。上述诗作皆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也饱含着诗人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厚的思想感情。通过研究分析其交游诗作,不仅可以展示乾隆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人生活状况,还可以进一步发掘诗人个性和情感特质,因此,考察分析其交游诗有助于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诗人群体面貌,揭示其交游诗创作动因以及深藏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众多的知己

查看全文

黄仲则诗歌创作分析论文

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本文试图考察出,其交游颇为广泛,且有众多知己。其交游诗因对象身份不同,或侧重于才,或倾注于情,与其所处的文学环境、社会交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黄仲则;交游;诗歌创作

Abstract:HuangZhongzewasapoetinQingDynasty,whoselifewasfullofmisfortunesandencounteredsuccessivedefeatsintheimperialexamination.Ashispoetrywasofteninableaktone,hewasgenerallyregardedasasoreheadpoet,frustratedandlonely.Afterresearchandinvestigation,thispaperconcludesthathehadaquiteextensivefriendshipcircleandhadmanyconfidants.Hispoetrycompositionandhissocialintercoursehavecloserelationships.

Keywords:HuangZhongze;socialintercourse;poetrycomposition

黄仲则,名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人,他的诗歌自清中叶以来一直为人称道,“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1],于后世有一定影响。在与黄仲则同时代的人中,有两人的评价可为代表:一是毕沅称他“风仪俊爽,秀冠江东”[2],对其整体风格及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作出了评价,二是王昶称其“循环吟讽,不啻哀猿之叫月,独雁之啼霜”[3],对其诗歌的创作个性作出了界定。“哀猿”、“独雁”之说更广为人知,以致黄仲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郁达夫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的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4]笔者要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黄仲则之诗,既哀且痛,似乎非孤僻之人莫为,实际上,黄仲则在生活中虽时感抑郁不乐,寂寞孤独,但是毕竟没有远离人世,游学作幕期间,仍有诸多师朋,让其稍得精神安慰。黄仲则诗作中,交游诗类就有三百多首,其中以“哭、怀、悼、挽、为……作”等为诗题的有65首,以“和、调、次韵”等为诗题的有32首,以“逢、经、过、遇、访”为诗题的有29首,以“偕”为诗题的有22首,以“赠、赠别”为诗题的有21首,以“寄、寄怀”为诗题的有19首,以“别、辞、留别”为诗题的有17首,以“送”为诗题的有16首,以“饮、宴、酌”等为诗题的有16首,以“呈、上、献”为诗题的有11首,以“赋得、集”为诗题的4首,另有“题诗”49首,其交游之广泛可见一斑。上述诗作皆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也饱含着诗人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厚的思想感情。通过研究分析其交游诗作,不仅可以展示乾隆时期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人生活状况,还可以进一步发掘诗人个性和情感特质,因此,考察分析其交游诗有助于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诗人群体面貌,揭示其交游诗创作动因以及深藏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众多的知己

查看全文

山水画云水法管理论文

知山水而知中国画也。一幅山水画作品,于咫尺之中皴擦点染,表现山重水复,千岩万壑,似乎变化无穷而又庞大复杂,但若将它解构,则基本由山石、树木和云水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树木和山石是实体,乃是构成山水画的两大基本要素,云水是虚体,是勾连树与石两大实体的联系纽带并起到整合画面作用。“山以水为血脉,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烟云而秀媚。”因为云水作为画面中流动变化的内容,起着调节画面布白的作用,更由于其灵动穿插而使画面富于韵律,直接体现出画家的灵感与心性。

当代山水画大家孔仲起先生,以善于表现“云水”,尤其是江海潮水而翘楚于当代画坛,其艺术具有相当的高度与深度。

山水画直接面向自然取景,是“法自然”的,如清代画家梅清所谓“笔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而自然界的水又分为江河湖海、飞瀑溪泉及水口等多种形式。依存条件不同,水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尽相同,所以对描绘者而言须要理解和使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大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所说:“水,活物也。其形欲静深,欲柔滑,欲,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鱼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因为水的灵动与形制的不规则性,在山水画创作中,水的表现往往有相当的难度。所以郭熙又说:“近世画工,……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即使是在山水画巅峰时期的有宋一代,对于水的表现尚且如此难以把握,可见画水之不易。

而在种种“水“之中,海水、潮水因其难以捉摸的动态和激扬特征,又是最难表现的。宋代山水画理论家韩拙就在《山水纯全集•论水》中提到:“夫海水者,风波浩荡,巨浪翻卷,山水中少用也。”这其中的“少用”,主要是指广阔如江海之水者、灵动之如海潮之水者,在创作中难以表现。

孔仲起说:“我爱行云流水,爱其生气流动,无虑无塞,无碍无际。所谓云行雨施、海阔天空。”他又说:“大海开阔,海纳百川,具有广阔胸襟的含义。海水千变万化,惊涛骇浪,起伏不定,汹涌澎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的余地,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启迪……”通过这些语言可以看到,孔仲起先生笔下的云水,已不仅仅局限于形态上的描摹,而更在于注重精神气质上的把握。他主张“作画贵在气质,而气质并不抽象,首先要具备人类普遍的感情、达观的气度、开阔的胸襟,面对美好事物的灵敏性和表达欲。”希望通过画家笔底山水画的描绘,“追求自我意识,民族意识和空间意识。从自我本真到民族本土到世间宇宙,由小及大、天人合一的意识,追求往复天地、回归自然的意识完善。”他这样做是为了表现以前少有人表现的大江大海的云水形象,也是为了达到个人修养与气质的圆满与完善,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进而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陶冶,为历史留下当代作风,当代气质。

海水的难以表现,孔仲起是有深刻的认识的。他自己曾说:“千百年来画山水的,山画了许多,画水的却很少。画水也停留在高山流水,画江河、大海的比较少,一种讲法,江河大海比较难画,画家故意避开,扬长避短。”本着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在对于“云水”的描绘中,孔仲起尤其专于描绘江海潮水,而且善作山水巨制。江海潮水的神与态,于孔仲起的山水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如他的《大江东去》、《观水》、《云烟海天》、《惊涛拍岸》等一系列的作品,或关山万重,江河如练,或危峰耸峙,洪波涌起,或白浪滔天,喷珠溅玉。对于中国绘画的新题材开掘和雄壮美学意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建设局年终总结及计划

20**年工作回顾

20**年,建设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城市化战略为主线,以“1122”工程为重点,攻坚克难,扎实苦干,各项建设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县城品位全面提升

20**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意见,重点实施了"1122"工程,即对城区“两街两路一场一区”进行改造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文化广场建设。该工程以景州塔为中心,规划建设了一个集游览、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广场,占地面积为60亩。**年实施的一期工程北起大殿南至景安大街,东起第一小学,西至景州镇联小,南北长260米,东西平均宽100米,占地40亩。完成了广场的硬化10300平方米、防古围墙618米、排水和大殿的建设。

2、“景安小区”建设。6月底各项工程已经完成。共铺设油面2915平方米、排水管道581米、给水管道492米,铺设彩色水泥便道砖2904平方米,安砌石质路沿石750米,安装路灯6盏。

查看全文

黄仲则诗歌创作分析论文

一、众多的知己

黄仲则身世凄凉,4岁丧父,7岁时随祖父到常州居住,家徒四壁;在其12岁时,祖父去世;13岁时,祖母去世;16岁时,唯一的兄弟——他的哥哥又离他而去。而从其诗文自序及他人所载,亦不见他有任何的叔伯,一家孤苦无依。故其游学作幕期间,极重友朋之情,“我生笃求友,识子非等闲”[5]69,毕竟世事艰难,“花前幸是相逢好,竹下还寻旧地吟”[5]67。他在历经沧桑之后,不由喟叹:“万事不如知己乐,一灯常记对床时。”[5]305他极渴望他人能施以援手,并希望自身的才华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黄仲则虽常被看成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诗人,似乎一直处在“扣舷一长啸,千古几知音”[5]489的哀苦之中。其实,当时欣赏其才华者还是大有人在,黄仲则并不孤独。

从身份而言,黄仲则的知己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尊长身份而赏识其才华者。先是其十六岁时,应郡县试,当时知府潘恂、王祖肃可谓是其早年的伯乐。洪亮吉撰《行状》记此事云:“吾乡应童子试者三千人,君出即冠其军,前常州知府潘君恂、王君祖肃尤奇赏识之。”[6]黄仲则《贺新凉词序》注亦云:“甲申岁,知府潘莪溪试童子,拔予第一。”诗人出道之初,就得到如此激励,可见其早期成长还是比较顺利的。次年,按左辅《黄县丞状》所载则称:“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是年学使者会稽梁国治,性好学爱才。所至名士如归。先生亦其激赏之一。”[7]梁国治,清乾隆十三年(1748)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清代知名学者,对黄氏才华也极为肯定。此后,尚有诸多尊长赏识其才华,如黄仲则在龙城书院(在常州)读书期间,山长邵齐焘称赏黄仲则:“黄生汉镛,行年十九,籍甚黉宫,顾步轩昂,姿神秀迥,实廊庙之瑚琏,庭阶之芝兰者焉。”[5]640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要知道,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即使有因喜爱而加夸饰之处,但也绝非一般的谀奉之词。洪亮吉《伤知己赋》注:“岁丁亥戊子,邵先生主龙城书院讲席,余偕黄君景仁受业焉。先生尝呼之为二俊。”[6]再如黄仲则二十一岁游杭时,按左辅《黄县丞状》云:“闻秀水郑先生虎文贤,谒之于杭州,郑爱异之。……时湖南布政使定兴王公太岳,郑同年友也。王故名士,负其才,及见心折,每有所作,必持质黄秀才定可否。”[7]郑虎文与王太岳,俱是一时名流,而黄受知于二位,待遇又是如此之隆,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是倍感荣幸的。及至黄仲则因生活所迫,作幕安徽时,幕主太平知府沈既堂先生业富赏识之,按《北江年谱》:“沈太守业富,素重先生。”[8]其时,大兴朱筠(字笥河)督安徽学政,延名宿校文,宾从称盛。夙闻先生名,礼致之。朱筠作书致钱詹事大昕、程编修晋芳,对黄仲则等大加称赞,曰:“甫到江南,即得黄、洪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9]而另按赵渭川校仲则诗注云,昔在朱笥河座,有少年以己诗方仲则者,笥河师大噱曰:“仲则天才也。”由此可见,朱笥河对他,真是欣赏之至了。潘瑛《诗萃》曰:“仲则天分绝伦,幼有神童之目。朱竹君学使以天才称之,良非虚誉。”而当时文坛的领袖之一——袁枚,直以李白视之。可以说,黄仲则的才华,广受赏识,无论其南下至杭州,还是后来北上至京城,均不曾湮没无闻。其二十七岁抵京后,很快声名鹊起。王昶在《黄仲则墓志铭》中有云:“都中士大夫如翁学士方纲、纪学士昀、温舍人汝适、潘舍人有为、李主事威、冯庶常敏昌皆奇仲则,仲则也愿与定交。”[10]可见其备受京都名流的推赏。及至三十三岁时,更有陕西巡抚毕沅因赏识而重金相赠之举。“初毕秋帆宫保不识先生,见《都门秋思》诗,谓值千金,姑先寄五百金速其西游。”(陆祈生继辂《春芹录》)可以说,潘恂、王祖肃、梁国治、邵齐焘、郑虎文、王太岳、朱笥河、袁枚等诸位尊长推扬黄仲则,既使其声名远播,又多半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使其无衣食之虞,在诗酒唱和的生活中得以一展才华。

另外一类则是黄仲则为数不少的友朋,他们身份相近、心气相投,十分欣赏其才华。在彼此切磋的过程中,黄仲则诗艺得以日进。此类好友中,较早与之订交的是洪亮吉。黄仲则与洪亮吉同里,又志趣相近,均好为诗,黄氏十八岁时,两人交谊益深,洪亮吉撰《先生行状》:“岁丙戌,亮吉就童子试,至江阴遇君于逆旅中。亮吉携母孺人所授汉魏乐府锓本,暇辄朱墨其上,间有拟作,君见而嗜之,约共效其体,日数篇,逾月,君所诣出亮吉上,遂订交焉。”[6]江阴之遇后,两人的诗歌创作便以汉魏乐府为发端,在此基点上倾力为诗,他们的生死之交也因此得到了发展。而黄仲则诗歌生涯开始后,并未闭门觅句,而是很快得到了知友并与之交流诗艺,万应馨(黍维)便是其诗友之一。万应馨在《味余楼誊稿序》中云:“余尝谓今之为诗者,济之以考据之学,艳之以藻绘之华,才人学人之诗,屈指难悉,而诗人之诗,则千百中不得什一焉。仲则深韪余言,亦知余此论,盖为仲则、数峰发也。”黄仲则深韪万氏言,对其将己诗视为“诗人之诗”,以为“深契吾心”。可见黄仲则的诗颇得同道赏识,并非寂寞独行。黄仲则认同“诗人之诗”,并以此劝谕好友洪亮吉:“出门时,曾见君研脂握铅,为香草之什。君兴已至,不敢置喙。但仆殊不愿足下以才人终身耳。”[5]480(《与洪稚存书》)黄不愿洪以“才人”终身,欲洪多读前人看似平淡无奇而流传后世之诗,如明高启诗,“五古……味清而腴,字简以炼,拟古诸章尤佳”,劝洪“深心阅之,求其用意不用字,字意俱用处”,并“多读前人诗,于庸庸无奇者,思其所以得传”[5]480。在此,黄仲则其实也表白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作诗当求其“味清而腴,字简以炼”,贵在“用意”,或“字意俱用”,正显示其对“诗人之诗”的接受和追求,若只求炼字,显然是重在逞才了。另外,黄仲则尚有汪中、仇丽亭、孙星衍、左辅、吴蔚光、赵怀玉、武亿、杨芳璨、陈燮等诸多友朋,与之相知甚深,彼此之间时有唱酬。黄仲则的后人黄志述曾作《先友爵里名字考》,此文末云:“相传大父择交甚严,今记先友,凡集中未见,及虽见而非有交谊者,概不著录。闻见孤陋,所记尚多缺佚,容续搜补入。志述谨识。”[5]630即便如此,所载名录已有一百三十多人。笔者对其交游之友人作简要统计,如表1所示。

从科名来看,内中有状元如毕沅;获进士者,有44人之多;举人20人;诸生23人。其实当时即使是科名中最低一级诸生,考中也非易事。据估算,江南大县1800名童生竞争20个生员名额,中县1500名童生竞争16个名额,小县1100名童生竞争12个名额,大约90个童生才能录取一名生员,比例是很低的。[11]而在黄仲则交游友人中,获功名者总计有88人,接近交游总数的七成;加上未列科名列其官职者,二者合计便超过七成了。可以肯定,与狂傲的黄仲则交往的这些人,绝不是一无所为的庸碌之辈,更不是目不识丁的世俗之人。赏识他的人如此之多,知心好友又如此之多,由此看来,他并非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只是黄仲则遭逢的客观现实与其主观感受并未一致,以致其在诗歌中传达了太多孤苦失意之语,从而导致读者错觉的产生。

二、交游诗的内容及类别

查看全文

半夏在咽喉炎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论文

【关键词】半夏咽喉疾病

【摘要】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半夏因“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性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山谷。”《本经》谓半夏主治“喉咽肿痛”,桂枝(日本学者考证即是牡桂)主治“喉痹吐吸”。现代《中药学》将其归于化痰药,言其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呃、消痞散结”等功效。临床中多用于治疗痰湿阻肺之咳嗽、眩晕及消化系统疾病等。虽有经方半夏厚朴汤言明用于治疗梅核气等咽喉疾病,但历来医家们认为半夏性偏温燥,会伤津耗阴,故在咽喉疾病中大都慎用半夏。

一、半夏用于咽喉疾病

笔者临床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偏于油腻辛热食品,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起居劳逸失常,常聚湿生痰。结于咽喉。痰湿与阴虚相见,养阴益气则碍湿,化痰湿则气液亏损更甚,而使咽喉疾病缠绵反复,难于痊愈。如梅核气多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壅积于咽喉之间所致,仲景用理气消痰之半夏厚朴汤治疗,以行气调气之力而收化散痰结之功。如仲景方的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半夏厚朴汤都是以半夏为主药的,以咽喉为主治目标的。《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唐容川曰:此节所言生疮,即今之喉痈、喉蛾,肿塞不得出声,今有用刀针破之者,有用巴豆烧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使不壅塞也。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亲见治重舌敷生半夏立即消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且半夏为降痰要药,凡喉肿则痰塞,此仲景用半夏之妙。正是破之又能去痰,与后世刀针、巴豆等方较见精密,况兼蛋清之润,苦酒之泻,真妙法也。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即今之所谓喉痹喉风喉蛾等类是也。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者,何也,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也,愚历考咽喉汤方,皆用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为主,如玄参升麻汤、圣济透关散及玉钥匙、如圣散、普济消毒饮子,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恐缓则伤人,故以治标为急耳。又尝考仲景伤寒论,咽喉生疮等症,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为主,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不能出声,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鸡子清利窍通声,使以苦酒入阴,劫涎敛疮,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升发,而半夏治咽痛,可无燥津涸液之患,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故用生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李东垣说:“大抵少阴多咽伤咽痛之证,古方用醋煮鸡子主咽喉失音,取其酸收,固所宜也。半夏辛燥何为用之?盖少阴多寒证,取其辛能发散,一发一敛,遂有理咽之功也。”

二、案例介绍

例1,男,51岁。有慢性咽喉炎病史十多年,常易感冒,感冒后咽痛症状加重,服用抗生素和寒凉药物后咽痛症状缓解,但增胃部胀、恶心等不适感。刻诊:咽痛不适,如有物堵,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偶有痉咳,咯少量黏稠白痰,咽干而口不干,食欲不振,大便溏,小便清长。查体:精神稍软,面色少华,两扁桃体稍有肿大,但色不红,咽部后壁少量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考虑患者久病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寒凉药物后,造成阴损及阳,转化为虚寒之证。结合舌证脉象,分析其病机是脾虚肺寒、阴寒凝滞咽喉所致。治宜温阳降逆、祛寒利咽。方用半夏散及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g,桂枝10g,炙甘草10g,桔梗10g,党参12g,白术10g,炮姜10g,熟附子6g,患者服用3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以后感冒后咽痛稍有发作,但症状不重,服用上方5剂后症状基本上均可缓解。例2,女,54岁。前期因情志波动后出现气急、咽喉不适,近期又因外感后出现高热,经抗生素治疗后诸症好转,唯留咽部不适加重。刻诊:咽中如有物堵,咯吐不出,咽之不下,偶有咳嗽,咯少量黏白痰,晨起刷牙有恶心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缓。结合病史及证舌脉象,分析为肝喜疏泄条达,脾主升,胃主降,肺主布散津液。现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职,不能运化和敷布津液,聚湿生痰,与气相搏,逆于咽喉,遂呈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咽之不下之征。治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g,厚朴6g,茯苓15g,苏叶6g,生姜6g,川楝子6g,桔梗6g,浙贝10g,患者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2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复发。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