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5:10: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保险中介业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可分为三类,即: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从数量上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近年来,保险业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447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同期,外资合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也纷纷登陆设铺,在这些机构中,有3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达信保险集团公司、荚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英国韦莱集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独资公司或子公司。从地域分布上来说,除西藏外,全国内地各主要省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类型不一、数量不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但是,上述中介机构都以产险和寿险为服务对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甚少,而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既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这是因为虽想用中介如人等拓展业务,但却缺乏可用的对象,致使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中介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二)存在问题
1.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我国虽然对部分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制定了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显得相对滞后,也未出台鼓励和扶持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具体措施。没有扶持举措,对不盈利的农业保险来说,很难通过中介达到展业的效果。
2.客户对农业保险中介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客户不知其为何物,潜意识里认为其是“二道贩子”,只会搅局,普遍持抵触情绪。
农业保险中介业探析论文
摘要:一个健全、成熟的农业保险市场离不开农业保险中介的存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中介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中存在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中介人员素质低、服务水平差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鉴于此,必须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道,进行农业保险中介市场创新。
关键词:农业保险中介;监管力度;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中介创新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可分为三类,即: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从数量上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近年来,保险业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447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同期,外资合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也纷纷登陆设铺,在这些机构中,有3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达信保险集团公司、荚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英国韦莱集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独资公司或子公司。从地域分布上来说,除西藏外,全国内地各主要省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类型不一、数量不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但是,上述中介机构都以产险和寿险为服务对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甚少,而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既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这是因为虽想用中介如人等拓展业务,但却缺乏可用的对象,致使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中介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二)存在问题
农业保险中介业研究论文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可分为三类,即: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从数量上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近年来,保险业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447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同期,外资合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也纷纷登陆设铺,在这些机构中,有3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达信保险集团公司、荚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英国韦莱集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独资公司或子公司。从地域分布上来说,除西藏外,全国内地各主要省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类型不一、数量不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但是,上述中介机构都以产险和寿险为服务对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甚少,而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既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这是因为虽想用中介如人等拓展业务,但却缺乏可用的对象,致使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中介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二)存在问题
1.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我国虽然对部分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制定了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显得相对滞后,也未出台鼓励和扶持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具体措施。没有扶持举措,对不盈利的农业保险来说,很难通过中介达到展业的效果。
2.客户对农业保险中介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客户不知其为何物,潜意识里认为其是“二道贩子”,只会搅局,普遍持抵触情绪。
中介服务业发展提议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分类发展措施
中介服务业要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区、县(市)要将发展中介服务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各行业主管部门也要根据中介服务业的现状和特点,将其纳入行业发展规划。
制定分类发展措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类、经纪类、鉴证类、协调类的中介服务业进行调研,摸清现状及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围绕提高档次、提升质量,制定分类发展措施。对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着力扶持培育、促进数量扩张的政策措施;对经纪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调整规范传统经纪行业、加快发展现代经纪中介企业、力求结构平衡的政策措施;对鉴证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升行业品位的政策措施;对协调类中介服务业,要研究强化服务、协调、管理、培育职能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优化市场准入,提供便捷审批服务
市中介行业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中介机构作为新兴行业,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年底,在我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中介机构已达700多家。各类中介行业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配套管理措施的滞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选择了与我市六大中心联系密切的一些中介行业,进行了一次专门的调查研究。这些中介行业的特征是对政府资金有影响、社会关注度高、在经济生活中影响力较大,主要包括会计(审计)事务所、拍卖行、地价评估所、税务所、各类招标机构(工程招标、药品招标、政府采购)以及工程领域的工程造价咨询、监理公司、质量检测中心、房产测评等行业。
一、中介机构发挥的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分别走访了相关的中介机构及其行业管理部门、服务对象等,搜集了有关资料,掌握了一些情况,中介机构在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一些中介职能从行政管理中脱离出来,或一些事业单位转制成社会中介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使政府部门能集中精力从事间接管理、宏观控制,实现政企分开,消除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中介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得行政机关把一些可以由中介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交中介机构行使,裁减各类不必要的审批、许可;另一方面,即使行政许可需要一些中介证明,由于中介机构从经济核算、降低成本的需要出发,中介效率往往比较高,也同步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2、在改革改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基层和企业提供优良服务。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国有集体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纷纷转制,资产的审计、评估、拍卖、转让等都离不开中介机构。另外,由于中介机构也遵循市场准则,与服务对象处于平等地位,只有靠优良的服务质量才能赢得信誉,提高效益。中介机构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经济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促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减少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中介机构承担独立的法律责任,信誉是中介行业生存之本。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发展有助于提高中介公正性,减少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不正之风对中介行业的冲击,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探究论文
摘要:一个健全、成熟的农业保险市场离不开农业保险中介的存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中介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中存在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中介人员素质低、服务水平差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鉴于此,必须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道,进行农业保险中介市场创新。
关键词:农业保险中介;监管力度;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中介创新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可分为三类,即: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从数量上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近年来,保险业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447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同期,外资合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也纷纷登陆设铺,在这些机构中,有3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达信保险集团公司、荚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英国韦莱集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独资公司或子公司。从地域分布上来说,除西藏外,全国内地各主要省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类型不一、数量不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但是,上述中介机构都以产险和寿险为服务对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甚少,而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既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这是因为虽想用中介如人等拓展业务,但却缺乏可用的对象,致使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中介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二)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探讨论文
摘要:一个健全、成熟的农业保险市场离不开农业保险中介的存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中介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中存在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中介人员素质低、服务水平差和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鉴于此,必须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道,进行农业保险中介市场创新。
关键词:农业保险中介;监管力度;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中介创新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可分为三类,即: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从数量上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近年来,保险业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447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同期,外资合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也纷纷登陆设铺,在这些机构中,有3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达信保险集团公司、荚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英国韦莱集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独资公司或子公司。从地域分布上来说,除西藏外,全国内地各主要省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类型不一、数量不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但是,上述中介机构都以产险和寿险为服务对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甚少,而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既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这是因为虽想用中介如人等拓展业务,但却缺乏可用的对象,致使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中介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二)存在问题
中介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报告
一、中介服务业的概念与构成
中介服务业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服务、沟通、监督、鉴定、公证等功能,为生产者、经营者、其他组织和人民生活提供社会性、技术性、执行性有偿服务的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构成的行业。中介服务业是保证现代市场经济能够平稳高效运转的支持系统之一,其发育程度及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成熟程度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行业小类为基础,将从事中介服务业的中介组织分为以下五类:
(一)市场交易中介组织。主要包括运输服务、贸易经纪与、房地产中介服务、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文化艺术经纪及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等十个行业小类。其服务行为主要依据服务客体的委托,为市场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和服务,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市场调查、社会经济咨询、其他专业咨询等五个行业小类。其服务行为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依法为服务客体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咨询等服务。这类中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具有增值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要素,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法律财务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保险辅助服务、律师及相关的法律服务、公证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其他法律服务等六个行业小类。这类中介组织的特点是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和专业技术要求,提供特定的服务,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稳定。主要职能是评价和审查企业的行为,监督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开竞争,规范市场行为,反对欺诈,并调解市场纠纷。
(四)自律性行业组织。主要是指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专业性团体和行业性团体两个行业小类。其服务行为主要依据市场规则,制订行规或公约,协调本行业事务,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向会员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向会员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市场预测、技术指导、投资导向、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代表会员企业的利益,向政府反映意愿和建议;协调厂商关系,调解商务、贸易和法律等方面的市场行为,实行集体自律,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
专业保险中介合作管理论文
[摘要]一个健全、成熟的保险市场离不开专业保险中介的存在,专业保险中介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保险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保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合作,从零和博弈走向共赢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保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应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本着“积极沟通,不断磨合,建立互信,完善机制,谋求共赢”的原则,从短期利益导向的合作向长期共赢导向的合作转变,从千篇一律的合作向差异化的合作转变,从区域性的合作向全国性合作转变,从单一形式的合作向多元形式的合作转变,实现多元化合作。
[关键词]保险公司,专业保险中介,多元化合作,长期共赢
[作者简介]韩德,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一、保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合作的现状
一个健全、成熟的保险市场离不开专业保险中介的存在,专业保险中介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保险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猛,一方面业务规模增长迅速,2005年全年保费收入4927.3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通过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04.95亿元,同比增长59%,占总保费收入的4.16%。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有保险机构93家,其中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6家,财产险公司35家,人身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截止200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保险中介公司1800家,其中保险公司1313家,保险经纪公司268家。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专业保险中介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主体,使得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保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的合作范围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得多。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专业保险中介,都在积极谋求与对方合作的渠道与方式。从某保险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合作的情况看,该公司2005年与150多家保险公司签订了协议,同比增加50%,与40家保险经纪公司签订了经纪合作协议,同比增加100%,还有一些专业保险中介虽然没有签订业务协议,但却有业务往来;从该公司与专业保险中介合作的项目来看,既有团体新型年金大项目,也有团体员工福利保障计划统括业务,甚至还有农民征地到期领取年金项目;从合作内容来看,不仅包括业务往来,而且还在产品开发、终端客户开拓和专业保险中介人员专业培训方面都有了新的合作;还与各大专业保险中介公司的总部建立了总对总定期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为专业保险中介公司的客户、业务人员进行宣导与培训,针对具有发展前景的目标市场,共同深入探讨并研发产品,满足特定市场的需求。可以说,这种合作,无论在合作项目的数量、保费收入、单个项目规模与范围,还是在合作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性的突破,与原来的简单竞争相
大学生就业中介发展创新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发展的制度驱动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参与主体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唯一包办主体,高校、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相关主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以彰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高校等日益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主体,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生存和发展,要从技术进步和环境变革中获益,必须改变传统的用工方式和管理方式,在挑选、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高校面对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以及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必须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可见,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就业问题也由此成为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解决的系统工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的产生受到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社会相关主体参与大学生就业的利益诉求,也有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但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是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或者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毕业生就业数量逐年攀升,但与此同时因受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影响,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则呈现出持续低迷状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开始逐步摆脱无所不包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开始重视市场机制在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大发展。当然,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属于整体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与其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相比,两者之间具有运行机制的相似性和职能、属性的共通性。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及其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本质上也属于教育中介组织。从现实生存状态而言,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承担了从政府分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管理的部分职能,并享有业务运作上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还处于“磨合”之中,甚至还与政府保持着浓厚的行政隶属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属性。从起源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前身是劳动服务公司或人才交流机构。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10月,全国共有4600多家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1]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的建立,这些社会人才中介机构也开始承担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部分职能,与此同时,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中介服务组织也相继成立。目前,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二是各省教育部门、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三是职业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经营性机构。[2]由于大学生就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特殊重要性,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及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独特作用。2002年,教育部还专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建设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或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不同类型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的重要主体,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中心。
二、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
相对于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而言,我国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发展较晚,但劳动力市场及其中介组织的发展实践为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先行的制度环境。在认识上,鉴于以往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行政权力导向,有人建议建立开放的大学生就业体系,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大力扶持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3]针对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缺乏保障和服务功能不完善的弊端,有学者主张采用政府购买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4]在实践层面,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有些地方政府开始简政放权,把原属于政府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与政府职能分开,建立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一些地方政府逐步加强了对社会化中介组织对大学就业服务的监督和管理,着力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行为;一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尝试建立全程式、个性化、多样性的就业服务模式。实际上,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政策,可发现我国已经具备了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运行的法律基础。当然,在建构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的职能和运行机制时,还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及其就业市场的特殊性。但在实践中,由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的“惯性”制约,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政府监管经验不足,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还不远是一种制度化的设置,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一些制度性的约束。
1.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与政府、高校之间定位模糊,职权不清
如前所述,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兼具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和教育中介组织的双重特性,因此,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的建构和发展,既要遵循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基本规律,又要关照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殊要求。在政府“简政放权”、引入市场机制和实施“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政策以后,如何协调和落实不同大学生就业服务和保障主体之间的责权关系,一直是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转变大学生就业管理职能的同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的缓冲和配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政府分离出去的公共就业和大学生人才服务机构仍然迷恋于计划体制下大学生就业管理的行政角色,习惯于对就业市场发号施令,而对如何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满意度等并不关注,更缺乏开拓就业服务项目的内在动力。[5]其二,虽然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或服务中心,但这些中心普遍倾向于将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就业管理机构,服务意识淡漠,服务范围狭窄;尤其是在政府所谓就业政绩的驱动下,一些高校为保全自身所谓“面子”和“声誉”,甚至成为大学生就业率数据虚高的制造者。其三,社会经营性就业中介组织提供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滞后,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缺乏对社会性中介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质量监督、政策规范,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而导致社会大学生就业市场鱼龙混杂、可信度较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经营性中介组织提供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狭窄,仅仅局限于信息提供、失业登记等服务项目,有待建立包括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就业实习、法律咨询等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