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4:45: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教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教科半年度中期教育小结

撰写了市乡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上台阶工程进展情况介绍”资料,对乡成校进行调研。积极推进乡成校上台阶。

紧紧围绕教育局中心工作和本科室工作计划,年中教科全体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依照计划要求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

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规范建设工程为重点。

中教科主要负责小东庄中学和钢管公司中学两所学校。每周电话询问进展情况,1.根据教育局《关于机关干部深入学校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规范工作服务的安排意见》津丽教[]7号)要求。并分别先后四次深入学校,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整改措施,两所学校依照教育局要求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创新学校管理等方面入手,突破关键环节,掌握推进节奏,有计划地开展达标工作。

中教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2.根据《关于教育局机关科室、直属单位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规范工作的意见》津丽教[]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

查看全文

中教科中期教育工作汇报

年中教科全体成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局中心工作和本科室工作计划,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按照计划要求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

一、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为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教育局《关于机关干部深入学校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服务的安排意见》(津丽教[]7号)要求,中教科主要负责小东庄中学和钢管公司中学两所学校。我们每周电话询问进展情况,并分别先后四次深入学校,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整改措施,两所学校按照教育局要求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创新学校管理等方面入手,突破关键环节,把握推进节奏,有计划地开展达标工作。

2.根据《关于教育局机关科室、直属单位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的意见》(津丽教[]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中教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落实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保证活动课程的课时和质量。学期初,根据课程要求逐一核对学校上交课表,及时反馈给各学校,并指导学校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按课程计划要求调整学校课程,开足开齐课程。

二是制定了《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从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18个要素,54个关键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目的,使评价与学业考试有机结合,与“指标到校推荐”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

高中教科处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实验室;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研教结合、研培结合、反思提炼、同步发展”;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发展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营造、培植学校特色的动力和渠道,为教师成长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动力和渠道,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渠道;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点工作

1、切实抓好各立项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为下半年“十五”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⑴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及全校教师参加“X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同时,积极为课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参评、交流创造条件。

⑵省级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将成为“十五”课题结题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结题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目前各本书稿的初稿已经完成近九成,我们将在9月份组织人员对各个分册书稿进行修改、统稿、定稿。同时,我们将联合课题组撰写“美育”课题的结题报告。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为了优化教学而大胆编写的。吸收以往编写的教训和经验,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要在继承原有教课书的闪光点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创新。本文基于对教科书作用的理解基础上,探讨出高中历史教课书编写继承和创新的注意要点。

【关键词】高中历史;编写;继承与创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2013年一颁布,就引起业内人士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关注,也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应当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理念做出改变,相信没有一成不变的教科书,有的是不断更新的新理念。所以,高中历史教科书应继承原有教科书好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

一、高中历史教课书的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学生要起到什么的作用,就会知道编写教科书的宗旨。所以编写高中历史教课书我们就先了解历史教课书的作用。

1、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一种载体,起到激励的作用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教科书老子思想内容变化探讨

摘要:老子思想主要内容的所属流派始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关注焦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明确提出老子“道”的思想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与原有人教版必修三的表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这个变化,解释其变化的学术背景和依据,并针对新的教材变化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关键词:中外历史纲要;老子哲学思想;教学目标思路;中学历史

2019年秋季,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海南、山东等六省市在新高一年级试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教学处于新旧教材使用的过渡阶段。新编教材与原用教材除了在编写体系、体例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之外,在一些具体内容的表述与呈现方面也有诸多变化。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变化的内容,设计目标、创设情境、实施教学,并据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现以新教材中有关老子思想内容的变化为例,尝试探讨备课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方法、策略。

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老子哲学思想内容的变化

在新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孔子与老子”这一子目的内容,与此前使用十余年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中“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有关道家内容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关于老子本人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叙述如下:“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中“思想文化史”对老子生平及思想主张的叙述如下:“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可见教材内容表述的变化,对我们如何理解和认识老子思想,并依据课程标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针对有关老子思想内容的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在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老子思想要求的基础之上,对教材中所涉及的老子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剖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老子及其思想的要求为“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显然,课程标准的表述略显单薄,故徐蓝教授和朱汉国教授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强调:“学习老子、孔子思想,重在掌握其中与时代变革有关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思想是如何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的放矢’的。”[4]很显然,这样的解读为高一年级进行有关老子思想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与老子思想有关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分析思考老子思想是如何影响时代,并针对当时的时代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老子这样的主张又有怎样的意义。依据这样的思路,通过史料研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老子思想的内容,了解老子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

二、老子思想内容变化的学术背景和依据

查看全文

教材审查中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国家对教科书进行审查有利于提高教科书质量、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输。从教育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教科书的审查不仅合理而且合法;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教科书审查能够确保审查的规范、公正、权威和透明,整个审查过程有法可依,避免了个人意见左右教科书的情况,对于提升教科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和完善教科书管理体系都有重要作用;国家对教科书的修改需要特定程序。

[关键词]课程;教科书;教材审查

接受教育既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明确回答了“是否应该接受教育”这一问题。公民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应接受什么样的知识?这些成为了新的问题。在激进社会批判主义者看来,知识与课程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阶层)的烙印。知识本体上承载着社会控制的特性,它既是社会控制的产物,又是特定阶级或者利益集团进行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国家总是试图通过教育在年轻人中传递它所认可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而这种传递,往往又为国家的稳定和统治服务。作为教育内容重要载体之一的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更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传递的重要阵地。如何使教科书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统治阶层服务一直以来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教材审查正是国家进行教育控制的重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几个真实案例,就教科书审查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力求抛砖引玉,为教科书审查制度的研究作些贡献。

一、日本家永教科书案与杉本判决: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

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对此学界有不同观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家永教科书案,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案例。1952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家永三郎编写的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因客观、公正地记述日本历史,被日本高中广泛采用。然而1962年,日本文部省却认定该教科书不合格,要求删改书中有关日本在二战期间犯有罪行的描述。1965年6月,家永三郎首次就教科书问题向法院提出诉讼,提出了在法律上政府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的问题。1997年8月,日本法院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经过3次提诉,10次判决,前后历时长达35年的“家永教科书诉讼案”最终以家永三郎取得部分胜利而画上句号。但日本法院的判决表明,国家有部分审查教科书的权利。无独有偶,同样发生在日本的“杉本判决”教科书诉讼案,却从国民的受教育权利及教育的自由出发,认为国家在教育中的权限仅限于提供与充实教育条件,不允许国家对教育内容进行干涉,从而得出教科书审查制度违反宪法的结论。…

一方面,学术自由的要求使编写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写入自己的著作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得国家对于教科书的审查也非常必要。这正是教材审查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之问的矛盾。这也是推动教科书审查发展的动力源泉。一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可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审查。目前我国的教材审定委员会也主要审查中小学阶段的教材。

查看全文

教材审查研究论文

一、日本家永教科书案与杉本判决: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

国家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对此学界有不同观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家永教科书案,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案例。1952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家永三郎编写的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日本史》因客观、公正地记述日本历史,被日本高中广泛采用。然而1962年,日本文部省却认定该教科书不合格,要求删改书中有关日本在二战期间犯有罪行的描述。1965年6月,家永三郎首次就教科书问题向法院提出诉讼,提出了在法律上政府是否有权审查教科书的问题。1997年8月,日本法院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经过3次提诉,10次判决,前后历时长达35年的“家永教科书诉讼案”最终以家永三郎取得部分胜利而画上句号。但日本法院的判决表明,国家有部分审查教科书的权利。无独有偶,同样发生在日本的“杉本判决”教科书诉讼案,却从国民的受教育权利及教育的自由出发,认为国家在教育中的权限仅限于提供与充实教育条件,不允许国家对教育内容进行干涉,从而得出教科书审查制度违反宪法的结论。…

一方面,学术自由的要求使编写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写入自己的著作无可厚非;而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得国家对于教科书的审查也非常必要。这正是教材审查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之问的矛盾。这也是推动教科书审查发展的动力源泉。一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可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审查。目前我国的教材审定委员会也主要审查中小学阶段的教材。

国家机器既通过军队、监狱等暴力的国家机器发生作用,也通过教育、舆论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这种教育的意识形态正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国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控制是国家权力的表现,作为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教育权,是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教育机构对教育实施控制的权力。国家教育权既是社会支配性意识形态的诉求形式;更是国家主流阶级传递他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课程知识的本身具有社会性,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又总是受到社会总体权力的限制,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关涉性。对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审查是国家对教育实施控制的重要途径。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既是师生教学的凭借和交往的桥梁,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而教科书本身也必然是价值关涉的,社会的主流阶层总是希望教科书能够传递他们“认为”正确而有用的知识,而社会大众们也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在主流社会中存在的机会和权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科书是“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当代全球化教育思潮和本土化知识矛盾与冲突,也都闪现着一种“本土”权力对知识的控制。可见,由国家对教科书进行审查,使其能够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对教科书的审查不仅合理而且合法。2006年我国新修订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这就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权力;同时还明确指出“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和选用”。2001年6月7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于教科书审定制度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在有关教科书审查主体和审查权的方面,《暂行办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的主体是教育部领导下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与此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设有相应的中小学教材审查机构,称为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两者的职责范围(权限)有明确的规定,前者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审定,后者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或者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也可以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

从教科书的审查制度方面来看,全球教科书的审查不外乎两种方式,即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欧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一般对教科书采用事后审查方式。为了促进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实现教科书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教科书审定实行事先审查的方式。

查看全文

中学化学教科书醇类内容分析

摘要:以清末至今我国化学教科书中的醇类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课程文件和各时期的代表性教科书,结合2020年版教科书中醇类物质的变化,呈现了相关内容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变迁过程与特点。

关键词:化学教科书;醇类物质;内容变迁

醇类尤其是乙醇,人类很早便认识其存在并开始人工制取,是最为常见、用途广泛的有机物之一。因此,自清末我国近代化学教育诞生至今,醇类物质一直作为代表性有机物存在于化学教科书中。近年来,学术界对化学教科书的出版[1]和知识体系呈现[2]等领域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但较少在微观层面涉及具体知识点的内容变迁。本文将对我国近代以来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的醇类内容进行初步梳理,探求其内容的变迁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教科书修订和中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课程文件对“醇类”的内容要求

我国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化学课程文件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较笼统,直至“壬戌学制”(也称“六三三”学制)实行后的1929年,《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相对详细,要求学生知道“酒的制造和酿酒的原料,酒精,酒精的性状和用途,分子式和构造式,由葡萄糖化为酒精的实验”,以及“酒变为醋”。三四十年代的初中课程标准对醇的规定仅限于“酒及酒精”“酒精与变性酒精、酿酒、甘油”等寥寥数语。1954年、1956年、1963年和1986年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初中则没有安排醇的教学内容。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初审稿)》、200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均只要求学生了解酒精。整体上看,我国近现代的初中课程文件对醇的内容要求或有所缺失,或较为简单,主要是对乙醇(酒、酿酒和发酵)的常识性介绍,不涉及燃烧以外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醇类等内容[3][4][5]。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高中课程标准对醇类物质的描述也均较为简略。如1932年《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只在教材大纲里提及“醇醚蚁醛”。1941年和1948年的修正和修订课程标准中则具体化为:乙醇、丙三醇(甘油)之制备、性质及用途,酒之酿造。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的“化学精简纲要”和1952年的“化学科课程标准草案”,将醇的教学要求简单描述为三种具体物质:甲醇、乙醇、丙三醇。1954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规定得较为具体:“甲醇和乙醇的制法、性质和用途,官能基,醇类的官能基———羟基,丙三醇(甘油),多元醇的性质。”规定了具体物质对象(甲醇、乙醇、丙三醇、多元醇)和教学内容(制法、性质、用途),并首次出现了对官能团(官能基)、羟基的要求。1963年《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增加了对醇分子结构的要求,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则增加了醇的命名。20世纪80年代至今,课程文件对醇的要求有所降低,对醇的命名不再要求,删去了多元醇,同时主要以乙醇的化学性质为主,在大纲中具体规定了乙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氢卤酸的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这4类反应,1996年及以后的大纲中删去了与氢卤酸的反应,醇与金属的反应也仅限于和钠的反应[6]。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阶段的要求较低,只要求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选修阶段要求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7]。《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必修阶段认识乙醇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选择性必修阶段要求认识醇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8]。必修阶段强调了有机物的结构,选择性必修阶段增加了对醇物理性质、转化关系和应用的要求。

二、“醇类”在教科书中的内容变迁

查看全文

教育书循环使用通知

各市、县教育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年春季开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费提供教科书,部分免费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免费提供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通知》(教基〔20*〕1号),对我省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现就有关问题再次强调如下:

一、教科书循环使用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好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具体措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和落实教科书循环使用实施办法,建立循环使用制度,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消费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读书习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根据国家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我省纳入循环使用的免费教科书具体品种是:

小学:《科学》、《音乐》、《美术》、《艺术》、《信息技术》;

初中:《音乐》、《美术》、《艺术》、《信息技术》;

查看全文

本科毕业论文: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深层思考3

三、扶桑社历史教科书的体系

藤冈信胜在批评战后日本历史教育的时候曾经说:日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是集中了世界上一切反日的资料而对日本进行惊人的颠倒黑白的描绘的产物。(21)他在1996年11月26日在东京大学教育学部学生研讨会上还提出:“教科书的目的是把下一代日本人培养成日本国民,日本的年轻人不应当以日本为耻辱。培养民族主义意识是国家教育的最基本的义务。所以不能让与日本的国家目的相反的教科书流行。对教科书的审查关系国家的尊严,所以必须坚持。(22)

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在成立之际发表的宣言中也说:“我们编写的教科书,是要把日本国与日本人的形象与品格均衡地展示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我们的祖先们奋斗不息、努力追求,经历失败与痛苦,那就是我们日本人。我们的书不仅要在学校的教室中使用,而且要成为父母们向孩子讲授历史故事的教科书。”(23)

上面的表述向人们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新历史教科书,是立足于对战后日本的历史教育进行全面反扑的基点上,所以是根本体系的问题,不仅仅是对侵略战争责任的否认和对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的歪曲。

首先,该教科书在前言中一开始就说:“所谓学习历史,并不是像人们一般认为的是了解过去的历史事实。其实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的人是如何思考的”。在该教科书的送审本上,竟公然地写道“历史不是科学”,而是“故事”,强调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评价过去的不公和不正。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夸大日本历史的悠久和独立性,这本教科书大量地随意使用毫无根据的神话传说,狂热地宣扬“皇国史观”和“神之国”的观念,同时,对于许多必须加以批判的历史问题,作者则以“了解过去的人是如何思考的”为名,进行所谓“客观”的描述,故意不予以评论。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教科书完全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上。

其次,这本教科书全文刊载了天皇的“教育勅语”。人所共知,明治天皇的“教育勅语”是与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紧密结合着的,是日本战争时期的重要的代表事物。所以在日本战败后消灭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时,天皇的“教育勅语”是首先从教科书中被删除的内容。战后50多年的历史教科书,也都没有公然地全文刊载“教育勅语”的。对天皇“教育勅语”的态度,实际就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认识水平的标志。而扶桑社教科书不仅全文刊载天皇的“教育勅语”,并且在书中介绍说:“(教育勅语)教育日本国民作为近代国家的国民,应孝敬父母,必要时为国捐躯。所以一直到1945年,学校的课本一直是刊载(教育勅语)的。”(24)这样的介绍根本没有说明“教育勅语”与战争的关系,相反,却给读者一个肯定“教育勅语”的印象,从而也就表明了作者肯定军国主义和肯定侵略战争的态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