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关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3:40: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韩经贸关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韩经贸关系

中韩经贸关系

一、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主要通过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间接贸易或通过双方民间机构开展民间贸易方式的直接贸易。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后,中韩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双边经贸关系开始迅速发展,1992年中韩建交时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经过15年努力,2007年达到近1600亿美元。新世纪以来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7年来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不仅高于同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7%的水平,更高于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3.6%的速度,也高于同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25.3%)、美国(21.9%)、日本(13.6%)的年均增长水平。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纺织品与服装、煤炭、电子零部件、冷冻水产品、玉米、钢材等,自韩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石化产品、化工原料、电子产品、皮革、纸张、不锈钢材等。

韩国对华投资也快速增长,韩资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来源之一。2001年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从韩国注入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占中国当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据中方统计,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已有4万家,实际金额达38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对中国投资国。

二、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边贸易不平衡,中国贸易逆差严重

中韩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两国贸易中中方都是顺差,且顺差增长幅度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况中方已经逐渐成为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尤其是最近几年两国间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00多亿美元,到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2006年达到453亿美元,再创新高。造成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比较大能消费更多的韩国产品,而韩国的市场容量小,无法吸收大量中国产品。如2006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8%,而进口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6.9%。(2)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世界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3)中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刺激了进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国取消了16钟进口调节税比鞥开始逐年降低关税,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关税持续下降,这些政策对中韩贸易的影响是刺激了进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是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面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查看全文

中韩经贸关系分析论文

一、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主要通过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间接贸易或通过双方民间机构开展民间贸易方式的直接贸易。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后,中韩两国政府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双边经贸关系开始迅速发展,1992年中韩建交时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经过15年努力,2007年达到近1600亿美元。新世纪以来中韩经贸合作发展迅速,7年来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不仅高于同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7%的水平,更高于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3.6%的速度,也高于同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25.3%)、美国(21.9%)、日本(13.6%)的年均增长水平。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纺织品与服装、煤炭、电子零部件、冷冻水产品、玉米、钢材等,自韩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石化产品、化工原料、电子产品、皮革、纸张、不锈钢材等。

韩国对华投资也快速增长,韩资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来源之一。2001年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从韩国注入中国的直接投资资金占中国当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据中方统计,目前韩国在中国建立的企业已有4万家,实际金额达38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对中国投资国。

二、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边贸易不平衡,中国贸易逆差严重

中韩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两国贸易中中方都是顺差,且顺差增长幅度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况中方已经逐渐成为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尤其是最近几年两国间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增长。从2001年的100多亿美元,到2003年一举突破2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达到400亿美元,2006年达到453亿美元,再创新高。造成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比较大能消费更多的韩国产品,而韩国的市场容量小,无法吸收大量中国产品。如2006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8%,而进口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6.9%。(2)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世界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利用中国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3)中国关税政策的变化刺激了进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国取消了16钟进口调节税比鞥开始逐年降低关税,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关税持续下降,这些政策对中韩贸易的影响是刺激了进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是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面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查看全文

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分析论文

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韩两国间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许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一)两国经贸活动涉及的数额大、范围广,易产生利益冲突。中韩两国的商品贸易涉及较多门类,服务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企业间、行业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在一些敏感部门尤其如此。2002年,韩国政府在本国蒜农和农业组织的压力下,单方面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关税,使我国几十万蒜农濒临破产。我国政府被迫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对韩国相关企业形成巨大压力。2004年韩国又停止从中国进口泡菜,中方也采取了对应措施。在重化工领域,中韩两国竞争越来越激烈。韩国钢铁协会网上的消息称:2006年末中国的钢材产量达4.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3。韩国的钢产量4800多万吨,居世界第5位。中国从2005年起成为钢材的净出口国,而且钢材质量不断提高。韩国造船用的厚钢板,过去大量从日本进口,如今主要采用物美价廉的中国钢板。中国在钢铁石化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出口量的增长,对韩企业形成压力。

(二)中韩两国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2006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光学医疗仪器、化工及工业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化工及工业产品、植物类产品。虽然韩国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上高于中国,但中国已改变两国建交初期主要向韩国出口石油、煤炭的状况。1992年,韩国有学者分析,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而如今韩国一些学者指出中韩两国的技术差在迅速缩小,2004年为4.4年,2005年为3.8年,预计到2015年将减小到l至2年。在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方面,中韩两国的技术差距仍较大。在移动通信、二次电池等新产业上,技术差距已很小。中国在钢铁、服装等制造业上进步尤快。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消息,在服装进出口方面,中国2000年向韩国出口9.76亿美元,从韩国进口2.92亿美元;2006年向韩国出口34.51亿美元,进口5.48亿美元;进出口之比从1:3增长到1:6。中国相当一批服装品牌打人韩国市场,对韩国服装业造成冲击。(三)中韩两国都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争夺原料、能源和市场而产生摩擦。韩国经济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2006年韩国出口额达3260亿美元,再创新高。2006年中国出口额969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两国的出口额都占到GDP的37%以上。据韩国关税厅网上公布的数字,韩国出口的前10位商品,包括半导体、汽车、无线通讯器材、船舶、电脑等都是工业制成品。十大出口产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58.5%。如果加上十位以后的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制造业产品将占60%—70%。中国出口商品中制造业产品更高达80%以上,而且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56.7%。中韩相互间的贸易,7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两国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商品也很雷同,两国都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从中东进口石油,销售市场都主要在美、日、欧盟,也都在开拓东亚、南亚、非洲、拉美的市场,并从亚、非、拉寻找新的资源和能源。因此,中韩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也很激烈。

(四)韩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外资倾向较重,加剧了两国间的经贸摩擦。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进出口国家,其2006年的出口额列世界第11位,进口额也列前15位。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很突出,尤其在农产品的进口方面,历届政府都采取消极态度。韩国农产品国内售价过高,2006年无骨猪肉每公斤达14美元,无骨牛肉每公斤更高达56美元,是美国的5倍,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居首位。为保护本国农民利益,韩国对进口农产品往往设置壁垒或课以重税。韩国与美国、欧盟经常发生农产品贸易磨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更滋生了对中国的警惕。韩国还有一种反外资情绪,对招商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怕造船、钢铁、汽车等产业被外资控制。大宇造船和船舶工程公司的债权人拟在2007年底之前出售其在大宇的50%股权,价值达87亿美元,韩国怕中国购买,早已内定由韩国企业收购。在这种心态下,韩国企业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反应过激。

二、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中韩经贸关系发展探讨论文

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韩两国间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许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一)两国经贸活动涉及的数额大、范围广,易产生利益冲突。中韩两国的商品贸易涉及较多门类,服务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企业间、行业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在一些敏感部门尤其如此。2002年,韩国政府在本国蒜农和农业组织的压力下,单方面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关税,使我国几十万蒜农濒临破产。我国政府被迫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对韩国相关企业形成巨大压力。2004年韩国又停止从中国进口泡菜,中方也采取了对应措施。在重化工领域,中韩两国竞争越来越激烈。韩国钢铁协会网上的消息称:2006年末中国的钢材产量达4.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3。韩国的钢产量4800多万吨,居世界第5位。中国从2005年起成为钢材的净出口国,而且钢材质量不断提高。韩国造船用的厚钢板,过去大量从日本进口,如今主要采用物美价廉的中国钢板。中国在钢铁石化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出口量的增长,对韩企业形成压力。

(二)中韩两国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2006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光学医疗仪器、化工及工业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化工及工业产品、植物类产品。虽然韩国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上高于中国,但中国已改变两国建交初期主要向韩国出口石油、煤炭的状况。1992年,韩国有学者分析,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而如今韩国一些学者指出中韩两国的技术差在迅速缩小,2004年为4.4年,2005年为3.8年,预计到2015年将减小到l至2年。在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方面,中韩两国的技术差距仍较大。在移动通信、二次电池等新产业上,技术差距已很小。中国在钢铁、服装等制造业上进步尤快。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消息,在服装进出口方面,中国2000年向韩国出口9.76亿美元,从韩国进口2.92亿美元;2006年向韩国出口34.51亿美元,进口5.48亿美元;进出口之比从1:3增长到1:6。中国相当一批服装品牌打人韩国市场,对韩国服装业造成冲击。(三)中韩两国都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争夺原料、能源和市场而产生摩擦。韩国经济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2006年韩国出口额达3260亿美元,再创新高。2006年中国出口额969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两国的出口额都占到GDP的37%以上。据韩国关税厅网上公布的数字,韩国出口的前10位商品,包括半导体、汽车、无线通讯器材、船舶、电脑等都是工业制成品。十大出口产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58.5%。如果加上十位以后的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制造业产品将占60%—70%。中国出口商品中制造业产品更高达80%以上,而且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56.7%。中韩相互间的贸易,7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两国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商品也很雷同,两国都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从中东进口石油,销售市场都主要在美、日、欧盟,也都在开拓东亚、南亚、非洲、拉美的市场,并从亚、非、拉寻找新的资源和能源。因此,中韩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也很激烈。

(四)韩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外资倾向较重,加剧了两国间的经贸摩擦。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进出口国家,其2006年的出口额列世界第11位,进口额也列前15位。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很突出,尤其在农产品的进口方面,历届政府都采取消极态度。韩国农产品国内售价过高,2006年无骨猪肉每公斤达14美元,无骨牛肉每公斤更高达56美元,是美国的5倍,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居首位。为保护本国农民利益,韩国对进口农产品往往设置壁垒或课以重税。韩国与美国、欧盟经常发生农产品贸易磨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更滋生了对中国的警惕。韩国还有一种反外资情绪,对招商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怕造船、钢铁、汽车等产业被外资控制。大宇造船和船舶工程公司的债权人拟在2007年底之前出售其在大宇的50%股权,价值达87亿美元,韩国怕中国购买,早已内定由韩国企业收购。在这种心态下,韩国企业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反应过激。

二、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经济贸易便利化的中韩交流论文

摘要:文章立足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利用对贸易便利化政策及其理论的演进,根据中韩贸易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分析贸易便利化对中韩两国未来经贸合作发展的影响及前景。

关键词:贸易便利化;韩国;中国

“贸易便利化”泛指货物跨国界移动时,如何在确保在实现合法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控制,从而减少相关的成本,使效率达到最大化。“贸易便利化”一词在理解和运用上迄今尚无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该词通常被一些旨在提高政府机关和贸易商处理越境管理效率的组织所使用。

1WTO贸易便利化规则下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

①贸易不平衡。中韩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双方贸易逆差规模连年增长,以2008年1-5月为例,中国对韩进口466.4亿美元,出口291.8亿美元,双边贸易逆差达164.4亿美元。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992年两国建交到2008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已达2900多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如此巨大的贸易对中韩贸易的合理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隐患。

②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及产业重点的差异,韩国向中国大量出口的商品主要为资本及知识密集型产品,如技术附加值较高的通讯设备、高档家电、精密仪器、以及汽车机零配件,而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却主要是初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钢铁原材料、化工原材料、农业机械、重型机械以及诸如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据统计,2008中韩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142.2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电子产品仅86.9亿美元。正是由于双方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带来了贸易结构的不合理。

查看全文

探究中外旅游开发合作的阻碍论文

摘要: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旅游交流发展迅速,2010年3月韩国发生“天安舰”事件后,两国公民赴对方国家旅游人数仍保持增长态势。新形势下总结两国旅游合作历程、分析两国旅游合作的基础、客观理性地探讨两国进一步提升旅游合作层次面临的障碍很有意义。

一、中韩旅游合作发展现状

(一)互为旅游目的地

韩国公民到中国旅游始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当时只能通过探亲、商务这种渠道,交通上一般要通过香港中转,很不方便;1991年初,中韩两国在对方首都互设了具有发放签证权力和领事职能的贸易代表部,给韩国公民到中国旅游提供了方便条件;1992年,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对韩国开放旅游市场;1994年,韩国政府取消了公民到中国旅游的限制,此后到中国的游客大幅度增加,且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不再限于原先的延边及长白山地区,而是向中国的内地延伸。可看出,除1998、2008与2009金融危机及2003年“非典”影响外,建交以来韩国赴华游客一直在增长,韩国游客占中国所接待外国游客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1999年始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一或第二外国游客客源地;就韩国而言,从2001年开始,中国成为韩国公民的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中国公民赴韩国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8年5月韩国正式被指定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2000年6月将指定的只有9个省市公民可以赴韩旅游扩大为中国各个地区公民均可赴韩旅游,可看出,除1998、2003年外,中国公民赴韩旅游人数在总量及占有率上都呈稳定上升趋势;1994年以后,中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韩国第三大客源国(1998年香港第三除外),2001年后,中国成为韩国第二大境外客源市场。

(二)两国旅游业生产要素方面的合作

查看全文

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要:中国与韩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渊源,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电子产品作为中韩两国之间最主要的贸易产品在中韩经贸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大和中韩FTA的逐步深化,两国电子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就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究,以期为推进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对策

一、前言

中国和韩国同处于东亚,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临近,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自2012年以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而韩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与日本的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双方对于彼此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中韩两国之间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受到两国地理位置相邻的影响,更是与两国之间产业结构较互补、资源互补有着明显的关系。电子产品作为中韩两国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多年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以推动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效果显著,我国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整体来看中韩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规模也不断在扩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FTA)的逐步落实,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深化,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中韩两国贸易的基本现状,然后考察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为促进两国电子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1992年我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了良好的互动,并在多个领域展开两国合作,在经济和贸易上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在中国和韩国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和共同努力之下,在2015年6月1日两国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双方之间的合作又上了一步台阶,更进一步推动了中韩双边经贸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近年来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整体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中韩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高达2273.8亿美元。虽然在随后的两年里,中韩因为“萨德事件”等原因导致贸易额有所下滑,但并没有影响两国长期合作的良好趋势,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贸易迅速重回增长的轨道。在2017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快速回升,贸易增速达到了13.5%;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686.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9%,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由上可知,近年中韩两国的贸易发展速度与规模都展现出良好态势。总体来看,未来中韩两国的贸易与合作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国家不仅地理位置毗邻、在文化习俗上相似,而且两国在贸易合作的各个领域上都在努力逐步推进,这些共同努力与客观因素也为中韩两国贸易的更进一步合作提供了便利,两国贸易发展前景较光明。

查看全文

浅谈中以经贸关系及前景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和以色列就存在着小规模、间接性非公开的经济接触。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以经贸往来逐渐增多和公开化。1992年,中以建交从而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两国经贸往来也步入正轨。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色列积极响应。2016年3月,以色列成为亚投行首批创始会员国之一,随后两国启动了中以自贸区谈判。2017年3月21日,正值两国建交25周年之际,中以建立了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当前,中以经贸关系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其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贸易结构不对称等问题十分突出。以色列对华出口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中国对以出口中工业原料占比较大。随着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中以自贸区谈判的推进,双方将不断深入创新领域合作,继续优化双边贸易结构,以逐步实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贸易畅通。

一、中以建交前的经贸状况

中以建交前经贸关系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1949—1979年是中以经贸合作的空白期。客观上来说,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对于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而言,其面临着紧迫的外部军事压力,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国防军事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当时,以色列国内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加之国内资源贫乏,缺乏大力发展经济的内外条件。从中国方面来说,新中国也刚刚成立,长期内战造成的经济困境同样十分严峻,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当时中国受国际环境①影响,主要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设备和技术。所以,不论是当时的中国还是以色列都不存在发展经济贸易的条件和基础。随后,1980—1991年是中以贸易逐步接触的试探期。中以在经历了长达近30年的经贸空白期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些间接性、小规模的非政府间经贸合作。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政方针出现了一些转变,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寻求广泛合作。以色列方面,在本国国际商人带动下,开始通过香港,间接向中国出口商品,进行一些小规模、实验性的农业合作。不过在这一阶段初期,中以的经贸接触是非公开的,名义上中国仍禁止同以色列进行贸易,这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日益增多的经济利益。毕竟在20世纪80年代,中东地区成了中国最大的外汇来源地,是中国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地区。②事实上,在这一阶段,中以间接性的经贸来往也为后来两国建交后的经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以建交后的经贸发展

1992年1月24日,中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坚固保障。③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迅速且增长很快。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处于经济自由化时期,中国对于以色列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广阔经济市场。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吸引了众多以色列企业来华投资和开展经济合作。2000年,中以双边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2010年更是超过100亿美元。2013年,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以双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合作领域更为广阔。2017年,中以双边贸易额已达131亿美元,比1992年建交初期增加了250多倍。中以建交后的贸易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双方经贸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2—1999年是两国经贸发展的磨合期。这一阶段,双方贸易量增长速度有限,但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中以建交后不久,双方签署了双边贸易及投资协定和双方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协定。1992年,双边贸易额达5147万美元;1993年再增至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倍;1994年达2.498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了63.5%;199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亿多美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22%。这一时期,中以贸易虽然呈连年增长趋势,但是由于起点低,贸易规模也较小。以色列国内缺乏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能力有限,主要对华出口一些农业技术、医疗设备等。中国对以主要出口产品为轻工业产品、纺织品及化工产品等。中以贸易额在两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比重都很小。因此,双方存在的贸易潜能还未完全发挥出来。①2000—2009年是中以经贸发展的成长期,双方经贸发展开始打开局面,贸易额逐年攀升。但这期间,中以经贸关系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需要以色列高端技术以及先进的军事设备,但由于美以的特殊关系,以色列难以抵抗美国的强力施压来满足中国的需求。如2000年7月,以色列迫于美国压力,单方面取消了向中国出售费尔康预警机的合同。②虽然事后以政府向中国退还了预付款并给予了一定赔偿,但这对中以关系造成了很大伤害。2004年12月,由于以色列对20世纪90年代向中国出售的哈比无人机进行升级维护,美国强制要求以色列停止正常的售后服务,以色列最终对美妥协。③由此可见,中以在军事方面的高端技术合作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影响,而且这一阻碍因素很难克服。2010年至今是中以经贸发展的巩固期。这一阶段,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0—2013年至今。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以经贸额在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从2010年开始,中以双边贸易额迅速上升,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世界很多国家纷纷表示支持和响应。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强国对此也持积极立场。中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政府对经贸合作高度重视。2013年7月11日,以色列经济部部长内夫泰利•班尼特(NaftaliBennett)访华,有近30家以色列企业来华寻找经济合作机会,并且与中国多家软件、金融服务类企业进行配对。以色列在农业、能源、医疗、安全、金融服务行业等领域以及水处理技术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以方对华输出优势技术,尤其是向中国推广包括海水淡化在内的水处理技术以及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等能源利用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中国投资。2013年度,中以双边贸易额达108.3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以色列出口76.5亿美元,从以色列进口31.8亿美元,中国成为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④2014年5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访问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以色列国政府关于成立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的备忘录》。以方对中以经贸合作的良好成效表示赞赏,并强调以方重视双方在自由贸易、风险投资、基础设施等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中方也表示会继续深化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⑤2014年,中国成为在以色列进口贸易额中居第二位的国家(位于美国之后),在以色列的出口贸易额中,中国居第四位(位于美国、英国、土耳其之后)。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以双边贸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之势,进出口总额达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0.5%,占以色列对外贸易总额的8.5%。⑥中以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双方从以食品、钻石、化工等传统产品贸易为主,不断向高科技、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等领域发展转变,且产品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2015年3月31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签署了以色列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申请。⑦4月15日,经亚投行意向创始会员国同意,以色列正式成为了第57个意向创始会员国之一,这为中以加强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尽早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动与海湾合作委员会、以色列等自贸区谈判,力争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建设亚太自贸区。①这是以色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中国高度重视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度以色列从中国的进口额约为57亿美元,以色列向中国出口额约为32亿美元。在2016年的中以双边贸易中,中国对以色列出口额达到80多亿美元,以色列对华出口额约32亿美元。可以说,2016年中以经贸关系和政府间合作达到了新高度,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访问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共同宣布启动中以自贸区谈判。4月10日,由以色列议会代表团议长尤利•埃德尔斯坦(YuliEdelstein)率领包括议员艾里•阿拉罗夫(EliAlalof)、迈克尔•罗津(MichalRozin)以及亚科夫•佩里(YaakovPeri)等在内的以色列议会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此次访问进一步加深了两国关系。9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接受以色列议长埃德尔斯坦的邀请对以色列进行回访。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加深了政治互信,推动了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中国运营的以色列企业已超过1000家。11月3日,中以企业家投资论坛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以色列出口与国际合作协会、以色列经济与产业部对外贸易管理局、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等机构官员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代表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代表团等百余名中国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共同出席。此次论坛的中国与会者中包括近10个城市政府代表团及140多名各省市企业家代表。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在会上表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是以色列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中以创新合作是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企业是中以合作与创新的主体,此次会议即为中以企业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②中以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支持,中国对以色列来说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是世界级的创新力量。以色列85%的初创企业资金来源于外国投资,50%的出口额来自科技领域,中方的资金和外贸市场是以色列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中以自贸区是促进中以深化合作强有力的框架支持。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前往以色列,中国已被以色列企业和民众视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市场,中国对于以色列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同时,远程医疗、食品安全、水处理,以及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也是以中两国未来可以加强经贸合作的潜力领域。③2017年3月21日,主席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并宣布中以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内塔尼亚胡称,访问期间中以签订了25项合作协议,涉及的总金额约达20亿美元。两国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推动中以创新合作,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中以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稳步推进重大合作项目,重点加强科技创新、水资源、农业、医疗卫生、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拓展两国务实合作的深度和广度。④6月7日,中国(广东)—以色列经贸合作交流会在特拉维夫举行,以色列与广东省政府经贸代表团及双方商界人士就中以经贸合作、中以关系等话题召开了主题会议并进行讨论。以色列经济与产业部部长艾里•科恩(EliCohen)、特拉维夫副市长阿萨夫•扎米尔(AsafZamir)、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及广东省委书记一行出席交流会。据新华社报道,交流会现场签署合作项目共21项,金额共计14.65亿美元。⑤7月11—13日,中以自贸区第二轮谈判在北京举行。中以双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自然人移动、贸易救济、经济技术合作、电子商务、争端解决和其他法律问题等议题展开磋商,并且取得积极进展。①三、中以经贸关系发展前景中以经贸关系发展经历了空白期(1949—1979年)、试探期(1980—1991年)、磨合期(1992—1999年)、成长期(2000—2010年)和巩固期(2010至今)5个阶段。两国之所以能在经济方面取得如此大进展,与双方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中以经济互补性强、吸引力大。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消费需求量大且国内又有大量劳动力。以色列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但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农业技术(包括新品种培育、蔬菜和水果加工、喷灌和滴灌设备的技术等)、化工产品、部分医疗设备等方面都比较先进。②然而,以色列不产石油和煤炭,原料和动力资源短缺,对轻工业品、日用品、工艺品、丝绸、家用电器、一般医疗器械、医药和部分食品都有一定需求。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国可引进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以色列则可以利用中国市场,进口其所需轻工产品,以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目的。尽管如此,也应看到中以经贸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以色列政府将中以合作领域仅局限于商业,从中以签署的双边协定和经济合作中可见,中以间大多数核心技术上的合作都不涉及军事、航空航天等敏感领域。③二是以色列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化工产品、集成电路等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而中国对以色列出口的商品种类相对较多,从机电产品到纺织服装、从金属制品到化学产品、从塑料橡胶到各类生活用品,涵盖了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④

三是随着中以在高科技创新领域

查看全文

金融危机对经贸合作的干扰

本文作者:王涛汤子琼工作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1.中韩贸易的现状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两国间的贸易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并结成了重要的伙伴关系。韩中贸易额从1992年的6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683亿美元,规模扩大了约26倍。根据韩国统计标准,中国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进口对象国。从中国的统计标准来看,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及第二大进口对象国。从1992年到2008年期间,两国的贸易额年平均增长22.7%,同期两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加值有大幅上升。韩中两国的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特别是在韩国对外出口中,对中国出口所占比重已从1992年的3.5%上升到2008年的21.7%。中国在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国对象国,并从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着20%以上的高出口占有率。持续增加的韩国对中国贸易呈现出新的变化。在2005年达到顶峰的韩国对中国贸易收支顺差目前正在减少。2008年,韩国对中国出口金额为91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1.5%;进口则为796亿美元,增加了22.1%。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总数收支为14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45亿美元,与2005年的顶峰时期相比,已经连续3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表1)2.中韩两国贸易品种的变化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间的主要贸易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的产品主要有不锈钢板、合成塑料、造船钢铁制品、皮革制品等;而到了2008年,则主要的变为半导体、石油产品、平面触摸显示器、传感器、无线通讯设备等产品。韩国对中国的进口也从1992年的纤维产品、原油、人造短纤维织物等转向2008年以不锈钢板、半导体、电脑、平面触摸屏显示器及传感器等为主。两国间贸易产品的品种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发展过程。3.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1)中韩之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中韩贸易渊源流长,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2%。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韩美贸易额,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才只有达到50.3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1598.9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3178.7%。其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的才26.2亿美元,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到了2007年时就有1037.5亿美元,增幅达到了3959.9%。而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61.4亿美元,增幅为2329.5%。(2)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仍然在扩大在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中,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继续扩大。由1992年两国建交时的2.1亿美元一路攀升,1997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2000年达历史最高之后,2002年一举达到130.77亿美元,2003年突破200亿达230.38亿美元,2004年甚至突破了300亿美元达344.3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则已经达到了476.1亿美元。(3)中韩互相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8年中,韩国企业在华项目只有942项,合同金额6.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2002年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2009年3月末至今,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累计共有38238件,总金额达269.2亿美元,各占韩国全部海外投资的42.7%和22.5%。与中国建立的中国指向性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按照中方的统计,在中国吸收外国人投资方面,韩国也是主要投资国。截止到②2009年3月末,韩国对中国的累计投资总额为421.6亿美元,占中国FDI招商总额的4.5%。另外,按照年统计标准,2008年韩国对中投资额为31.4亿美元,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3.4%。继香港、英属维京群岛、日本、开曼群岛,韩国是中国的第五大外资引进国。而据韩方统计,2007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中国商务部③2007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居各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为推动三国经济乃至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全球经济都收到了强烈的冲击,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全球贸易出现大幅下降。中韩作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不可避免地开始面对出口下滑的严峻形式。1.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GDP的增速明显下降。其次,进出口连续大幅下滑。据商务部统计,④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最后,部分行业所受冲击较为严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的重工业仍处于低迷状态,2009年1-4月石化、化工、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都呈现同比负增长。还有我国的房地产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泡沫,在内外作用下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09年1-4月我国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率仅为4.9%。2.国际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的冲击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冲击是很明显的。⑤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韩国嫉妒GDP连续回落,2008年第四季度韩国GDP仅为1914亿美元,同比下降33%。韩国的出口额虽然在前三个季度仍然保持同比增长,但是到了第四季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一方面,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韩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同时,韩国本土市场相对较小,对外以来程度很高,也使得难以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韩国的工业生产各项指数随较1月份明显回升,但仍明显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3.中韩之间的相互贸易收到很大冲击作为全球的贸易大国,中韩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关系十分紧密,区域内贸易占据全部对外贸易比重较大。尤其是韩国对区域内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韩国对华贸易占其全部贸易的19.6%。两国贸易关系在2001年-2008年期间,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有所提高,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比重也有所上升。随着两国对外贸易收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快速萎缩,相互间的贸易同样面临萎缩的严峻形势。中国对韩贸易在2001年—2007年期间曾经保持年均28.3%的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一至三季度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尤其是出口增长快于进口,三季度同比增加涨幅达到52.8%。但是进入四季度后,出口迅速回落至5.9%;进口下降19%,导致对韩贸易减少10%左右;2009年1—4月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进口、出口双双出现大幅负增长。总体看来,中国对韩贸易的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外贸平均水平。4.中韩两国贸易明显趋缓原因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韩出现大幅下滑,其中主要是由于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为主,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迅速萎缩,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收到了冲击,对韩国中间产品需求随之减少;⑥另外是由于2008年四季度以后,韩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相对于韩币大幅度升值,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明显下降,与韩国国内经济陷入困难,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中国出口增长明显趋缓,直至下降。

随着国内环境约束的增强以及资源枯竭的威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也需要调整。目前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迫使中国更换更早地进行这种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开始走上新的升级换代之路。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很多的变化。首先是,随着经国际经贸12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不可能也不甘于一直居于制造业的低端。而在生产业的高端领域中,中韩之间的竞争将会更激烈。其次,当中国企业成长起来,并开始投资韩国的时候,希望韩国也能够提供类似的优惠,而不是各种刁难和限制。再次,一些投资中国的韩国中小企业,也开始从中国撤走,并带来很多的问题。因此,中韩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更加平衡、双向的合作思路和框架。

查看全文

贸易现状和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在介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韩两国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利用产业升级、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中韩贸易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指出了中韩贸易所面临的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分工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

一、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和特点

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006年,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韩方统计资料看,四年来的贸易总和分别为570.2、793.5、1005.6、1073.9亿美元,经过测算,年增长率为38.6%、39.2%、26.7%和17.1%;虽然中韩双方由于统计方法或统计范围不同,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看,中韩贸易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增速逐步趋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