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顾委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3:33: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顾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顾委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顾委设立的背景;中顾委的设立及历程;中顾委的历史作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历史的教训--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危害性、“”的爆发给国家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党没有制定出妥善解决领导人退休的办法、“”后遗留的干部老化问题、顾问委会是向退休制过渡的一个策略、顾问委员会是一个新的东西,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建立的、从一开始中顾委的成立邓小平就为其定了调子、邓小平带头实现他的初衷即要求退休、中央顾问委员会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历程、顾问委员会的设立是邓小平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挥出的辉煌一笔、实现了新老干部的顺利交替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中央顾问委员会,是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提出并身体力行,为解决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而设立的一种过渡性的领导机构。这一历史性的创举为保持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维护党的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顾委邓小平设立领导职务终身制接班人

1982年到1992年设立的中央顾问委会,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正确把握中国政治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特殊国情,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策,它的设立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中顾委设立的背景

1、历史的教训--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危害性

查看全文

中顾委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论文

[论文摘要]中央顾问委员会,是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提出并身体力行,为解决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而设立的一种过渡性的领导机构。这一历史性的创举为保持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维护党的领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顾委邓小平设立领导职务终身制接班人

1982年到1992年设立的中央顾问委会,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正确把握中国政治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特殊国情,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策,它的设立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中顾委设立的背景

1、历史的教训--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危害性

“”的爆发给国家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和损失,邓小平亲历并两次被打到,其严重的后果让邓小平也深刻认识到党的权利过分集中,领导制度缺乏制约机制,党内民主性的严重缺失。邓小平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政治体制。1979年11月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他就曾提出过,我国要实行退休制度,“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朝气蓬勃的一个大问题。看来顾问制度是一个出路,应该保留,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1]1980年9月在会见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问如何避免诸如“”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时,邓小平回答:“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是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2]这就是邓小平要设立中央顾问委会的初衷和重要因素。

查看全文

关工委的建立和发展

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同志离退休制度的建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关心、教育下一代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党中央一直很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中指出:“对于一切已经和即将离退休的老干部,中央寄予殷切的期望。”“中央希望他们,继续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老同志离休、退休,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了,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并不因此而同样退休,任何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和组织纪律是绝对不能‘退休’‘离休’的,他们仍然应当是共产主义革命者,仍然肩负着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治责任。”老同志仍然应“利用一切适合自己情况的方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整个说来,它对我们社会的改造,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而又深远的意义。党的报刊要经常地如实宣传报导这些老同志的事迹,”中央的《决定》,对广大老同志既是鼓舞,也寄予厚望。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离退休之后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发挥作用,这是老同志在离退休后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1984年2月20日,河南省安阳市老红军、老干部袁觉民、马驰、江振荣、侯占玺、苏伯鸿、品文斗等6位老同志联名写信给中共安阳市委,建议成立老同志关心下一代协会,发挥老同志余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和科技文化教育,这一建议得到了安阳市委的积极支持。1984年3月18日,全国第一个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关心下一代协会在安阳市正式成立了,她的诞生立即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致词祝贺。关心下一代协会的成立,为离退休老同志继续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全国少工委对此很重视,专门对安阳市关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安阳市成立关协的第二年,1985年5月4日,中央组织部、团中央转发了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关于河南省安阳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全国少工委的报告充分肯定了安阳市的经验,指出这是“一条在新形势下发挥离休、退休老干部作用,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1985年5月21日,中顾委、中组部、团中央在北京共同召开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宣传推广安阳市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经验。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乔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关心下一代工作在今天是件有着特殊意义的大事,影响深远,不仅关系到20世纪末我国是什么样,而且关系到21世纪前50年我国是什么样。”“全党、全军、全社会都要来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把他们教育好、培养好,我们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动员社会各个方面来作这一工作。特别是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是一支巨大的力量,要发挥这方面的优势。”老同志应“在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成为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带头人。”薄一波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教育青少年是党中央赋予老同志的一项光荣任务,是发挥老同志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老同志的崇高职责。”

1985年10月,中央在《关于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中,进一步肯定了关心下一代协会这样一种组织形式。《通知》指出:“把青少年教育培养好,是老一辈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现在,各地已有不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在离退休以后,主动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给青少年讲革命传统,帮助青少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指导青少年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各级党组织应当把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组织起来,通过言传身教,共同做好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1988年5月27日,中顾委、中组部、老龄委、团中央在北京再次召开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成长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一切关心祖国前途的同志,都应以极大的热情关心下一代成长。”“我们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是培养教育青少年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独特的优势:老同志亲身经历了战争、建设和改革的年代,对青少年言传身教,情理相济,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老同志德高望重,深受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尊重,他们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对整个社会有特殊号召力,对青少年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正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老同志长期从事领导工作,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政治水平,他们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有助于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工作。”“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不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充实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当老同志看到由于自己的工作使广大青少年朝气蓬勃、茁壮成长的成绩,将会更深切地感到自己晚年的社会价值。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这对‘壮志不已’的老同志来说,是莫大的慰藉。”他要求“继续推广河南省安阳市以及在这次会议上交流的经验。”“条件成熟的地方,要适时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有这个组织和没有这么个组织大不一样,所以成立这个组织很有必要。”“希望各级党委充分认识老同志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更多的老同志参加这项活动,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表扬,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帮助解决。”这以后,关心下一代协会迅速向各地延伸。到1988年底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参加这项工作的老同志有几十万人。

查看全文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同志在纪念陈云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他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对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无限忠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陈云同志最为鲜明的品格。

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陈云同志一向重视和提倡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读马列的著作。1983年下半年,中央决定进行为期三年的整党,有关部门拟了一个整党的学习文件目录。他看后说:“这个目录中没有马列的书,应当选几篇进去。比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等,还有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有的同志讲,马列的书太长。他听后说:“可以搞摘要嘛,还可以把我的文章减去几篇,只留一两篇就行了(当时书目上列了陈云同志的5篇文章)。这不是谦虚,我们的东西都是从马列那里来的。”后来,中央就此作出决定,在整党完成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

能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1989年政治风波之前,有人认为新的科技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这种观点引起陈云同志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五个特征和侵略别国、互相争霸的本质并没有过时,认为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他在历数了从1917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后说:“从历史事实看,帝国主义的侵略、渗透,过去主要是‘武’的,后来‘文’、‘武’并用,现在‘文’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突出起来,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和平演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对帝国主义本质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才会做到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具有空前的艰巨性、复杂性,看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坚定与否,不仅要看他能否把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同为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联系在一起,还要看他有没有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勇气。这种牺牲可能是流血、掉脑袋,也可能是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冤枉和打击。陈云同志历来提倡共产党员要敢讲真话。他最欣赏在原则问题上“能顶”的干部;最瞧不起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把这种人称之为“风派”。

陈云同志倡导干部要勇于坚持原则,他自己首先做到。1959年4月,同志就陈云同志向他表示当年钢铁生产指标难于完成一事,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那个时候有人说陈云是右倾机会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而自己认为是十足的马克思主义。其实陈云的话是很正确的。陈云同志这个人是很勇敢的,犯错误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这里所说的陈云同志“犯错误勇敢”,是指他1956年反冒进的所谓错误而说的,历史已经证明,把那说成错误并不符合实际;但说他“坚持真理勇敢”,则是确实的。陈云同志说他一生一方面小心谨慎,一方面又很硬。他说:“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要我讲话,我不肯讲,在陕西组的会上讲了‘交换、比较、反复’。”

上世纪80年代前期,陈云同志除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外,还兼任中纪委第一书记。有一件涉及领导干部在出国招商引资中违反外事纪律、变相索贿受贿的案子,中纪委办理起来阻力很大。于是,他亲自出面找有关领导同志谈话,做工作。有天晚上已经很晚了,他还给一位中央负责同志打电话,说这个案子一定要办,否则党风搞不好,无法向几百万烈士和几千万牺牲的战士交待。他说:“开放政策是对的,但越是在开放的地方,越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干部越是要‘金刚钻’的。”那时,有的领导同志的子女以“自费”为名出国留学,实际是外商资助。有关反映送到陈云同志那里,他亲自出面,给有关领导同志写信,说这样做不好,劝他们让孩子回来。80年代初,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不法之徒,内外勾结,大搞走私活动,涉及到不少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很大。1982年1月5日,陈云同志指着中纪委反映广东一些党员干部参与走私、贪污腐化的信访简报,情绪十分激动地说:“告诉王鹤寿,要重办,要杀掉几个。杀几个,可以挽救一大批。解放初期,贪污几千元就杀。”他停下想了想又说:“干脆,我来批一下。”于是,他把这份简报批给了几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写道:“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几位领导人阅后都表示同意,邓小平同志还特别加了八个字:“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六天后,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研究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指示精神,并就此向全国各地发出紧急通知。一场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斗争由此开展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中纪委在一份材料上反映:有的同志认为,中央抓打击严重经济犯罪很必要,但抓晚了,问题已相当严重,积重难返了。陈云同志在上面批示:“现在抓,时间虽晚了些,但必须抓到底。中纪委必须全力以赴。”他针对一些同志担心大张旗鼓地开展打击经济犯罪会妨碍改革开放的顾虑说:“怕这怕那,就是不怕亡党亡国。”对于这场斗争的艰巨性,他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说:“抓这件事是我的责任,我不管谁管?!我准备让人打黑枪,损子折孙。”党的十二大之后,他对我说:十二大上有人提意见,认为中纪委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很果断,但在处理现实的案子时软弱。要告诉黄克诚、王鹤寿同志,对涉及领导干部的案子要大胆地搞,搞不动就由他提到中央常委会上。总之,纪委不能当“老太婆纪委”,要做“铁纪委”。在党中央和陈云同志的领导和督促下,这场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遏制了经济领域严重犯罪的势头,对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系音乐晚会企划方案

一、背景分析

1、概况:

浏阳河又名浏渭河,原名浏水。因县邑位其北,“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故称浏阳。浏水又因浏阳城而名浏阳河。全长234.8公里,流域面积4665平方公里。

2、旅游资源:

(1)自然资源

浏阳河:十曲九弯,两岸青山翠枝,紫霞丹花。

查看全文

丰富的思想 宝贵的财富

丰富的思想宝贵的财富———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侧记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这十五个字,凝聚了陈云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毕生经验之精华;这十五个字,凝聚了陈云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毕生体会之精华。

正值陈云诞辰10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180余位专家学者聆听了总书记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

要讲话;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哲学、经济学、党的建设理论、生平业绩、文艺理论等方面,交流和研讨陈云生平和思想研究成果,表达缅怀纪念之情。

在深入、热烈的研讨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陈云生平和思想是一座值得永远挖掘、不断出新的宝藏。加强对陈云同志生平和思想研究,要努力汲取他的政治智慧和精神财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和求实精神,学习他的始终心系人民、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查看全文

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到邓小平

【正文】

一、从“一边倒”、“一条线”到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都是为了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选集》第四卷,第1473页)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外交将实行“一边倒”政策。

关于“一边倒”政策,后来曾引发过许多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一边倒”外,是很难有别的选择的。

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暗示,只要美国不扶蒋反共,未来的中国和美国是可以建立起友好关系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还曾指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外交文选》第83页)。但美国出于偏执的反共意识形态,依然全面支持国民党政府,从而关闭了中国共产党同美国建立关系的大门。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经济,必然要寻求外援。既然不可能从帝国主义阵营获得援助,那么只能从社会主义阵营寻求同情、支持和援助。中国若走与美苏等距离的“第三条道路”,不但无法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敌视,而且将失去苏联的援助。

查看全文

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到邓小平

【正文】

一、从“一边倒”、“一条线”到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都是为了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选集》第四卷,第1473页)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外交将实行“一边倒”政策。

关于“一边倒”政策,后来曾引发过许多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一边倒”外,是很难有别的选择的。

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暗示,只要美国不扶蒋反共,未来的中国和美国是可以建立起友好关系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还曾指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外交文选》第83页)。但美国出于偏执的反共意识形态,依然全面支持国民党政府,从而关闭了中国共产党同美国建立关系的大门。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经济,必然要寻求外援。既然不可能从帝国主义阵营获得援助,那么只能从社会主义阵营寻求同情、支持和援助。中国若走与美苏等距离的“第三条道路”,不但无法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敌视,而且将失去苏联的援助。

查看全文

邓小平人才管理哲学思索

一、邓小平人才管理哲学的基础

(一)邓小平人才管理哲学的理论基础

185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们反对把人片面的发展,反对把人当成机械的工具,从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倡实现人在德、智、劳动技术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他们还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曾经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邓小平人才管理哲学思想正是在以上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将马克思、恩格斯和的人才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的人才思想理论。

(二)邓小平人才管理哲学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一生的独特的经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是邓小平人才管理哲学的实践基础。首先,邓小平一生的独特经历奠定了他重视人才的基础。邓小平青年时期的经历让他有着开阔的眼界:1920年邓小平16岁就抵达法国,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1921年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1922年2月,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1924年,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工作。1925年11月,进雷诺汽车厂做钳工。1926年1月,赴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样的经历在现在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在当时的年代,应该是属于比较有资历的知识分子。邓小平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让他参透了人生的本质:1933年,邓小平等人因为拥护的正确主张,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军事冒险主义,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而受到临时中央的错误批判,这是他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错误处分即“一落”,直到长征,他被调到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负责《红星》报的编撰工作才使邓小平第一次复出。1966年,领导和发动“”。邓小平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动乱中两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并被撤销一切职务,经受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最痛苦的时期。1966年,“”一开始,邓小平就被撤销一切职务,直到1973年后复出,此为“二落二起”。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发生悼念总理,反对“”,拥护邓小平的群众运动,“”乘机诬陷,邓小平再一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此为“三落”。直到1977年才恢复名誉和在党政军的一切领导职务,此为“三起”。邓小平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依然能够乐观的面对,1971年1月,邓小平曾幽默的对别人讲: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后来,他又说,“我是‘三落三起’。”“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上三下’,坦率的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被误认为错事。”[3]邓小平经历了三次人生的大起大落,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由此可见,他具有很高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对于自我人生管理已经接近极致。由此也使他认识到人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奠定了他重视人才管理的实践基础。其次,邓小平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人才管理经验。邓小平一生当中担任过很多的领导职位,其中较为重要的职位如: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副总理、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第一届中顾委主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可以说,在不同职位上任职的工作经历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位是邓小平进行干部人事改革的重要实践基础。最后,邓小平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20世纪70年代,整个世界开始关注知识创新,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80年代前后,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其通向21世纪的目标[4]。

同时众多学者也认为未来将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而70年代伊始的中国,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初步建立了我国民族经济体系,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曾说:“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5]虽然对人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由于晚年错误的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致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使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严重匮乏,人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使我国的知识分子出现了严重“断层”的局面,制约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常发展。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是“后”摆在邓小平面前的迫切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成为了邓小平人才管理思想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查看全文

档案局加强业务培训发展总结

20*年,县档案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动档案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县档案局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分“三步走”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第一步,调查摸底,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提升我县行政村档案管理水平,根据年初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各镇(区)、村进行档案工作调研,摸清了镇(区)、村的档案工作现状,并认真进行疏理、总结和分析。及时制定出台《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县行政村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办法》及《*县村级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提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主要目标。准备利用三年时间,所有镇(区)档案目标管理达到省级以上标准,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达到全覆盖。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行政区划调整、农民素质培训、农村社会保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以及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重点档案。建立起县、镇(区)、村三级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加快镇、村基层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基本建立起档案资源丰富、档案设施齐全、档案管理规范、档案利用高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档案事业发展体系。9月13日,县档案局与县民政局联合转发《省档案局、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省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行政村档案管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二步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业务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行政村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一是与县涉农部门联合召开了*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了前期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行研究与部署。会后,各镇(区)相继召开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落实今年开展的任务和目标。二是针对行政村档案员更换频繁、档案业务知识薄弱等问题,我们以镇(区)为单位分批对全县104个行政村的档案员共125人次进行了档案业务及档案法制培训,下发了《镇村档案工作手册》、《*县村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申报资料汇编》、《*省行政村档案管理软件光盘和操作手册》。

第三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开展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中,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示范带动整体的方法逐步展开。以各镇(区)2-3个档案工作有一定基础、领导重视、硬件设施较好的行政村为首批县级规范化档案室创建对象,做好示范带头作用。8月30日,又以探讨新农村档案工作建设为主题在武原镇召开档案协作组现场会,组织各镇档案员参观了市级示范档案室——城西村档案室,并以此为标准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