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2:26: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商业银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商业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文化营销论文

1文化营销的内涵及其作用

1.1文化营销的内涵

从文化营销的内涵来看,首先,文化营销的出发点在于分析消费者心目中比产品和服务层次更高的需求,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对其购买行为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其次,文化营销是传播企业文化的系统行为,是企业运用经过策划的文化交流沟通方式向营销对象进行系统传播,从而提升营销对象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接受企业的产品;第三,文化营销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价值观念,营销对象对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比对产品的认同更为重要,文化营销能够通过引起营销对象的价值共振,调动营销对象的消费情感和品牌忠诚度,从而最终接受产品和服务。

1.2文化营销与产品营销的差异

文化营销来源于产品营销,但又与传统的产品营销有不同之处。

2中国商业银行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分析

查看全文

剖析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制

摘要: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风险管理一般原则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及难点,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设想。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设想

一、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和统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2)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3)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略论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

1ANP评价模型

1.1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络模型的构建

参考国际研究机构及以往文献评价商业银行绩效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3,15鄄17],本文构建了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控制层以“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作为目标,网络层以一级指标作为元素集,以它们各自的二级指标作为元素,综合各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如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Saaty[18]提出的1~9标度法和成对比较法为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打分,得到元素集以及元素的关系判断矩阵.指标间的两两重要性比较,由从事金融业的管理者进行评判,并按照文献[18]将所有决策者的评分作几何平均运算,得到综合的关系判断矩阵.接着借助SuperDecisions2.2.6软件建立ANP模型,根据综合关系判断矩阵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在此不一一列出.同时所有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证明所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2实证分析

查看全文

中国商业银行入股保险企业挑战

2009年l1月,中国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国内银行业和保险业进入深层次的融合阶段,对银保合作以及国内保险市场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进程

一、国内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历史

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提出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2007年底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向国务院上报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的请示文件,并于2008年1月获得国务院的原则同意。随后两家监管机构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并受理入股申请。在此之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先后向银监会、保监会递交了投资人股保险公司的申请(见表1)。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斟酌,2009年9月保监会对相关申请作出最终批复:同意交通银行收购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持有的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1%股权;同意中国银行收购其香港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所持中银保险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并对中银保险有限公司增资;原则同意中国银行通过中银保险有限公司投资参股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见表1)。2009年11月26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至此,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分析

二、国内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的机遇

(一)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得持续的资本支持保险公司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目前,资本金不足制约着国内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保险公司扩充资本金的主要渠道包括发行次级债、上市以及股东注资。但是,次级债的发行具有额度和净资产的要求,上市融资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吸引优质股东提供资本支持,对保险公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雄厚的资本实力决定其具有持续注资的能力,有条件成为保险公司的优质股东。国内银行业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的核心资本都在4600亿以上,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保持在12%以上(如表2所示)。根据《规定》,拟投资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保证在扣除拟投资额后符合监管标准。这对相关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能够为其保险子公司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本金支持,保障保险业务稳定增长。

(二)有利于推动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转型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银保发展模式通常分为四种,即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控股集团。我国自开始出现银行保险至今,分销协议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销售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获得手续费收入。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股权联系,二者的合作非常有限,在“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下,手续费高低往往成为银行选择合作保险公司的最重要变量。这样,不计成本的手续费之争使得银保业务面临费差损的风险,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利益分配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使得中国银行保险的快速增长不仅没有赢得理论上的成本优势,反而加剧了保险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与风险。显然,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将加强二者的股权上的联系,银行保险开始向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跨越,即银行收购或内部设立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分支机构销售其子公司的保险产品。这对于促进银保发展模式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查看全文

中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缺陷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

1•在报表系统开发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专注于构建各类核心交易系统,疏于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复杂分析,以及电子化流程的设计和构建,仅以基本的报表方式处理业务交易的后台管理工作。早期报表系统多以批处理方式处理数据,展现模式往往是静态文本,由用户自行下载或纸制打印浏览。随着报表不断累积和增多,银行大多采用了文本报表管理工具对这些报表进行系统化管理。这些报表系统往往是针对单个交易系统,独立查询生成的结果,仅能满足对某个交易系统的数据查询。同时,静态的查询结果也很难满足动态条件和关联多项业务的查询。

2•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阶段随着办公自动化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银行原有报表系统功能不断丰富,由此逐渐衍生出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它主要服务于部门银行管理模式。在这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一般主要考虑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内容,系统功能较齐全,能够满足部门内关联系统间基本业务分析和电子化流程处理等需求,为当时各部门业务发展提供了较大支持。但是,随着银行组织机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条线逐渐增多,导致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各自孤立、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每个系统仅能服务于单个部门以及相关条线分支机构。因此,如何将众多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整合,从而帮助业务人员整合客户资源,便于分析和决策,改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间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第三阶段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整合阶段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整合阶段主要完成对第二阶段各自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整合,使银行管理人员在保障条线部门的项目管理、流程管理、产品管理、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前提下,使业务人员充分共享各个系统的数据和信息,整合客户资源,提高决策层对全局数据分析的质量,提高系统协同能力,便于开展联动与交叉营销活动,实现跨部门、不落地业务管理模式,实现系统用户实名制和单点登录,提高柜员使用效率和系统的安全管理、审计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商业银行对实施管理信息化工作还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信息系统重复建设、资源分散、交互不畅。由于对前期的系统规划分析论证不充分,导致了后期软件系统繁多、体系复杂、难以兼容,即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给银行管理信息化升级换代和整合集成带来了严重障碍。其形式表现为:一是在人力资源上,由于各部门都在建设信息系统,必然造成在某些共用信息采集中大量的重复劳动:二是在技术资源上,各部门为了建设本专业的信息系统,都外聘专业的软件开发商进行委托开发,同时购买了大量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设备,开发完成后的客户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往往都不能很好的与银行现行的业务系统和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兼容,系统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浪费了大量技术资源:三是在信息资源上,由于在客户信息的建设上有关专业部门各自为政,从而导致在某些信息(特别是客户信息等一些跨部门信息)的使用不充分。

查看全文

探索对加强中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索

摘要:如何切实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软实力”建设,把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国外企业的实践来看,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积极影响要大于消极影响。尽管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表现与成果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学习借鉴。

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型大银行各自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硬件领域的竞争上升到软件层面的竞争,从技术和产品领域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商业伦理道德水准层面的竞争。银行的公众性质决定其应发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示范作用。但是,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解和执行上还存在差异,密切关注国际上企业与银行发展的最新动向,切实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软实力”建设,把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推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什么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等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该定义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也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商业银行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环境下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动与时俱进、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对社会公益尽力并协助完成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局面。从跨国银行的实践看,有社会责任的银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而非法律、规则和习俗使然;二是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三是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追求都纳入银行战略目标予以考量。

二、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查看全文

中国商业银行管理风险预防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起步较晚,加之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落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财务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由于无法事前预测到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差异,从而遭受损失或者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商业银行的风险可以通过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程度;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是配比的,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商业银行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实体,如居民、企业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者不愿意按照贷款协议履行还款付息的责任,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诚信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例如,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资金支撑银行信贷的大幅度增长,这一部分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而房地产行业本来的资金来源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银行贷款。现在我国政府推行的是紧缩银根的政策,利率逐渐上升,这样房地企业融资的成本就会增加,从长期来看,如果房地产商投资失败,借款者无法偿还借款,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坏账。这样商业银行承担着巨大的信贷风险。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产生市场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频繁变动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对这类风险要有足够的重视。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满足客户对提取现金的需要的可能性。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居民的储蓄率高和国家信用的强有力的支撑的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目前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必将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做到真正的自负盈亏,流动性风险已逐渐显现。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审计署自2003年起对商业银行进行查处,其中工商银行涉嫌违法犯罪的各类案件有30起,涉案金额69亿元;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查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违规机构157家,违规人员1842名,这些迹象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巨大的潜在操作风险。

查看全文

中国商业银行面临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国有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国有银行改革的难点在于: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运作的经济单位;国有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多,缺乏经营自主权;国有银行债务负担沉重等。国有银行改革应采取的措施有:妥善处理不良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

[关键词]国有银行;体制改革;股份制

一、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难点

现有银行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是在我国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现存的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过程面临许多内部困难与外部障碍。主要难点可以简要的归纳如下:

l.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地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国有银行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其人事权、经营权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与干预。在业务上,国有银行直接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执行政府规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不能独立地制定与执行其商业性经营目标。在内部人事管理上,国有银行采取政府行政部门的结构与级别,使得政府能够直接干预国有银行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实现其对国有银行的有效控制。因此,作为政府下属机构的国有银行不可能以追求利润最优化为其管理目标,其经营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协助实现政府既定的经济政策,银行所承担的许多政策性贷款不仅不能盈利,甚至往往成为问题贷款。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央到基层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其分支行的,而不是按照经济区域划分的,所以易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影响了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但由来已久的行政干预,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同时银行的地方分支行亦表现出很强的地方化色彩,往往有着强烈的动机与地方政府合作,占有更大的信贷规模与信贷资金,而将资金风险转移到银行总行,从而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信贷风险与损失。

查看全文

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用危机监管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与公司贷款业务并驾齐驱的两大业务之一,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逐渐加大的风险问题,如何在控制住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条件下保持其健康快速的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经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依然是信用风险,控制住信用风险对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具有重大意义。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产生损失的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其中资金量比重较大的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与公司贷款比较,消费贷款的主要特点是金额小、笔数多、期限长,面对的客户群广泛,借款人在长达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借款期时间内,可能会由于健康问题、工作更换或工作丢失问题等使其清偿能力下降,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也可能会由于品德问题而故意拖欠银行贷款,这些都将使银行债权面临较大风险。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运用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方法,以一定的成本使消费贷款得到最大安全保障,从而确保银行的收益以及消费贷款的资产质量不会出现恶化。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及外部影响因素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分散性。消费信贷业务面对的是数目众多的个人客户,单笔消费贷款的金额一般较小,风险被大量的个人客户所分担,相对于银行公司业务的风险集中特点,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2.风险的长期性。消费贷款一般为中长期贷款,期限可能长达20年甚至30年,风险具有长期性。

3.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整体业务风险具有一定规律。相对于银行公司贷款业务可以通过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衡量风险大小,消费信贷业务的个人客户还款能力受制于较多意外因素,如失业、疾病等,风险事先难以作出预测。虽然消费信贷业务的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大量客户所具有的统计学意义上的特征却具有一定规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统计指标(如违约率)的监控来分析业务风险的大小。

查看全文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控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动因;对策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已成为目前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金融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大力追捧,并逐步发展成为各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银行。他们通过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等的创新和变革,以重新优化组合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亦已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时还要应对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风险,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金融创新的现状,找到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高潮,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并成为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格局的创新及其定价机制方面;而宏观角度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动因理论、运行(传导)机制、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其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本动因:追逐利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