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2:11: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企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企业

浅析中国企业反倾销

近年来,由于中国产品有巨大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中国产品已遭受众多国家反倾销的调查。自1979年到2000年底,已有29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16起。从1990年到2000年,全球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约450多起,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反倾销调查国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到墨西哥、阿根延、巴西、南非、韩国、印度、土耳其、印尼、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乌克兰、特立尼达、多巴哥等发展中国家。美国、欧盟、印度和澳大利亚是对华提起案件较多的国家或地区[1]。这些调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

在裁定倾销成立案中,中国占总案件的近20%,位于全球之首,成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出口商品,涉及到钢铁金属制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电子产品以及煤矿化工、原料性产品、半成品等等。这些产品相对而言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

由于反倾销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且反倾销措施可以延续5年之久,又可以在5年到期后经过复审继续维持,因此,有相当数量的进口产品被征税后,可以维持10-20年之久,等于被永久地排除在进口国之外,这也是其他贸易保护措施无法相比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它成员国对中国原有的单边设限,例如欧盟对华纺织品配额将逐步取消。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再使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来继续限制中国产品输入其本国市场,为保护自身利益,这些国家必然会不断通过反倾销案件打击中国产品。

2001年12月,浙江省温州市某企业就接到通知,欧盟将就其出口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调查。目前,该企业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打火机价格在2欧元以下,而其它同类出口产品如日本产品的价格在10欧元以上。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反倾销已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屡受反倾销之害的主要原因

1.“非市场经济”问题

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全球营销对策初探

中国企业面对全球营销的冲击,应该怎样做?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闭守家门还是主动出击?是望而却步还是积极探索?已成为当代企业家思考的重要问题。

西奥多·里维特的“市场全球化”一文引出了营销活动的许多新想法:全球营销、全球经营、全球广告、全球品牌……。里维特教授认为:“世界市场趋于大同,任何地方都需要品质高、价格合理、标准化的产品。按照政治边界细分国际市场,按照国别市场和地区偏好定制产品、制定营销计划在成本上是不经济的。未来的营销应是全球营销而不是跨国营销。”何谓全球营销?具体讲,它是一种观念,即将一组国家市场视为一个单位,把具有相似需求的购买者群归为一个子市场,只要成本低,文化上可行,就可以制定标准化的营销计划。全球营销计划包括标准化的产品和因国而异的广告;标准化的品牌、形象和调整产品满足特定国家的需求。全球营销可概括为“思想上的全球化,行动上的本土化。”

中国企业面对全球营销的冲击,应该怎样做?是闭守家门还是主动出击?是望而却步还是积极探索?已成为当代企业家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开展国际营销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开展国际营销的对策以及注意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供企业家参考。

中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应具备的条件

精耕本土市场,构筑国内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熟悉国内市场,能形成优势积累,等到利润和经营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在国内能进入本行业前名。其次是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其三是拥有国际营销的能力和经验。三方具备,才能进入国际市场。

进入国际市场符合盈亏平衡点原则。中国企业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竞争者,并不一定要成为该行业最大的企业,但其规模必须能够生产一个基础设施所要求的盈亏平衡销售量,并能分摊事先投入的高昂的研究、开发与促销费用。例如海尔在美国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使最低销量达到盈亏平衡点所要求的销售量,海尔树立了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理念,企业利用向美国出售冰箱的经验,积极开发当地市场,使冰箱出口达到当地设厂的盈亏平衡点。海尔当时测算出在美国建一个厂的盈亏平衡点的产量是万台,而年出口美国的冰箱已有万台,远远超过了盈亏平衡点,这时,海尔才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中心,保证了海尔海外生产的顺利进行。

查看全文

浅析中国企业融资

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1)内源融资(2)外源融资(3)间接融资(4)直接融资(5)债券融资(6)股票融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西方国家的企业正是遵循着这一原则进行融资并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啄食顺序却与梅耶的啄食顺序原则背道而驰,从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的演变及特征中便不难看出。我国的融资结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财政主导型转变成为金融主导型,在金融主导型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在此前提下,股票融资的比重在上升。为什么我国企业融资的啄食顺序和西方国家的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企业的经济条件,国家的政策倾向,人员的文化构成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首先,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西方国家企业首选内源融资,我国企业首选外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就是靠内部积累,依靠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进行融资。外源融资则是从外部市场筹集资金。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企业普遍资金雄厚,加之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企业无论是在产品力,销售力还是品牌力上都是中国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500强几乎全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一事实就已表明,我国的企业,即使是像海尔这样的优秀企业,它与世界优秀企业的差距决不是在一、二年内可以赶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实力如此雄厚,自然不需要通过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的再生产,只需通过内源融资,依靠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便可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向银行贷款而支付巨额利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股票融资而不得不向股民公开企业的各类信息。而我国的企业的条件则不允许将内源融资作为首选。因为我国的企业底子薄,在创业初期融资势必要通过外源融资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即,从外部市场筹集资金,主要通过贷款、债券和股票的方式。1984年工商银行率先开办科技开发贷款业务,接着其他商业银行也争相开办这一业务,1990年中国银行正式设立科技信贷项目。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从1500万元的规模迅速增长到几十亿元,1994年达到80亿元,已成为科技贷款的主渠道。此后,国内其他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不少为科技发展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我国的第一个科技金融组织——科技信用社于1987年诞生于河南许昌市。目前全国各类非银行科技金融机构已有80多家,融资能力达到36亿元,这相当于全国各专业银行年科技贷款总额的30%,此外,沈阳市1992年率先建立了科技风险开发投资基金,采取了贷款担保、贴息垫息、入股分红等多种有偿投资方式,为企业发展分担投资风险。由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创办的我国第一家以促进科技进步为主要目标,以人民币经济担保为业务的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开展了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工业性试验、区域性试验的担保业务,兼营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投资、融资业务,并为这些项目开展评审、咨询业务。这一举措,无疑对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创业投资领域中来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由各级政府预算承担的大量科研经费支出,相当一部分起到了“种子”基金的作用。通过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而投放的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类似支出,也大都投向了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企业的初始资本投入,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经济是良性循环的:y高→S高→I高→y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恶性循环的:y低→S低→I低→y低。所以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引进外资,这样,资本多→收入多……由此转化成良性循环,而引进外资也是外源融资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要将外源融资作为首选。当然,引进外资不是越多越好,到底应该引进多少外资,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这里无须赘言,只简单的说明一下:MR=MC。(如图)当然,要把握引进外资的收益和成本的现有因素,诸如法治状态、居民素质、信息交通设施、经济景气阶段等等;从长远看,最佳规模是可以变大的,这取决于因素的改变,尤其是法治状态的提升。这些条件和事实都决定了我国企业融资首选外源融资是劣中择优。

其次,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中,西方国家企业首选间接融资,我国企业首选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属于外源融资,其主要区别在于资金的融通机制,直接融资是借助金融市场体系,以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要方式来实现的;间接融资则是借助金融机构体系,以贷款为主要方式来实现的。中西方国家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完善程度和信用程度的不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银行),还是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运作其发展水平都是我国目前无法达到的。举个例子。众所周知,许多欧洲货币贷款是通过巨大的银行团——辛迪加银团——提供的,多家银行组成的银团能提供独家银行所无法承受的巨额贷款。在国际银行贷款中,无论贷款是由欧洲银行还是部分或全部由国内银行提供,辛迪加贷款程序都被广泛采用。同时,对贷款的成本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借款人除了要归还贷款本金以外还要支付其他几种贷款成本。贷款成本包括期间费用和前端费。与借款人签订一份法律文件并不能改变一个严重的信用风险。然而,辛迪加贷款合同在其他方面仍很能说明问题。其贷款协议中的条款对贷款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帮助人们了解一个贷款人在贷款前所应考虑的经济和其他风险。这些都是我国应该改进和学习的。

但是,我认为造成企业选择直接融资的根本原因还是信用缺失。我国最早是计划经济体制,即国有经济独一份。由于时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家财力不足,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满足不了资金需求,于是将包袱甩给了银行,变资金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同时进行企业化改造,使其自负盈亏。政府(财政)将一部分款项无偿拨付给国有企业(但是并未拨足,特别是固定资金)另一部分则拨改贷,拨信贷基金给国有银行。(83年拨改贷,本应由政府拨给企业的固定资金拨给了银行(建行),再由银行贷给企业)政府本想通过此法将包袱甩掉,但却没有预料到甩包袱的后果:政府的“父爱主义”造成了国有企业高度负债。这是因为国企资本金不足,贷款不受限制(因为是国企),到期不还款本应受到惩罚却不罚,这就造成了国企的高资产负债率。90年代早期便体现出来。国企资产负债率达86%以上,流动资产负债率达90%以上(50%为警戒线)。同时也造成国有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98年国家迫于压力将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报出达25%,为解决这一问题,成立了四家资产公司清理不良资产,2000年至今不良资产仍达26%以上。在中国,企业要想通过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国家就必须将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而如果国企不还债,那么银行就永远不可能有商业化的一天。也正是国企欠债不还,导致银行“惜贷”,在贷款过程中银行对企业要求苛刻,害怕贷款有去无回,这就使得企业贷款的经济学成本增加。国企的欠债不还造成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它还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套句俗话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一些企业的运行中存在大量的三角债、多角债和连环债。这些失信现象普遍给企业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正如郑也夫所说:“我们社会整体信用被破坏,要将其建立起来起码要50年……在信用培育问题上,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必须首当其冲。”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资金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农村地区资金全部被吸入农行,而农行是商业银行,是赚钱机构,农业属弱势,农民贷款额数小笔数多,所以操作成本大,由此形成了“农村资金返流”。要解决资金供给渠道不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制度改革要并行,农村和城市改革要并行。大禹比他父亲鲧智慧的地方就差一个字:疏,而不是堵。[NextPage]

通过我国信用缺失的机理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国家发展间接融资的时候我们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试想,在这样一个信用缺失的环境中,有哪个企业会对间接融资情有独钟?又有哪家银行敢贷款给企业呢?

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狼性文化

中国企业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备受推崇的“狼性文化”是否到了该改变的时候。

谁来为“白领炮灰团”解压

春节将近,涨薪或者降薪、升迁或者走人是很多职场白领逃避不开的“惯例”。为适应公司效率需要,为了生存饭碗和更多经济回报,他们不得不顶着压力,拼命加班。网友们把这些人形象地称为“白领炮灰团”。

当超时工作开始摧毁年轻白领的健康,当加班成为必须遵守的潜规则时,谁来为这些“白领炮灰团”解压?

我们现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每天都觉得面临巨大的压力。”上海市某公司职员秦雷说,去年以来,收入大幅缩水,甚至有几个月工资都停发了,但是每天不得不不停地加班,就像一个疲惫的陀螺,只转不休。放弃这份工作,也不知道是否找得到更好的。他身边的一些朋友,面临着“软裁员”的处境,不会马上被裁走人,但是会降薪、换岗和换工作地点,“年关不好过呀!”

查看全文

论中国企业营销主旋律

20世纪的中国企业营销,应该说走的是一条以模仿为主的道路。改革开放的20年来,西方企业营销理论与方法从引进传播到推广应用,多数企业基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营销是仍然走以模仿为主的道路还是走以创新为主的道路呢?对此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营销创新,应该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

营销创新是21世纪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企业在21世纪之所以要以营销创新为主旋律,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买方市场的形成

1996年是我国买方市场形成的关键年,由于经济“软着陆”的成功,我国市场开始出现全面过剩现象。据国内贸易局提供的资料表明,1999年上半年,在605种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的品种占72.2%,其佘的品种也基本利于供求平衡状况。不仅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过剩,甚至连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如电力、煤炭、交通等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铁老大”已没有了“老大”派头,“电老虎”也失支了昔日的威风,中国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企业只要仿效别人的生产和营销做法就能获利。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而企业只是仿效别人的生产和营销则难以成功,只有走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营销特色,才能真正得以生存与发展。21世纪的我国市场是一个长期的买方市场,坚持营销创新,是企业立足于买方市场之宝。

2.加入WTO

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呼唤人才

中国企业呼唤人才一、热门话题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围绕人才的话题一直炙手可热。"孔雀东南飞",内地人才纷纷涌向深圳、海南、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各地人才市场场面火爆,生意红火;不少高校学生心系出国留学,成为"寄托(GRE/TOFEL)"一族;外企的本地化政策,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高薪人才;与国外公司面对面竞争的国内公司,开始按市场价格吸引和保留人才;各大公司为抢夺优秀大学毕业生,提前进校招聘的时间一提再提,以至于国家教育部专文制止;猎头公司异常活跃,穿梭于高级人才和知名公司之间;沈阳破天荒地把人才推上竞拍场,一时众说纷纭;加拿大对华移民政策宽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有"财"之士趋之若骛;教育持续升温,"长江计划"支持高校以优良条件吸引全球一流教授;民办机构走上教育舞台,贵族、艺术、英语学校等特色教育机构出现;新闻媒体争先开辟"人才"专版或专栏,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如今经济不景气,人才话题该降降温了吧?看看如火如荼的各类培训活动,竞相开办的MBA、EMBA班;听听《财富》论坛上大老板们异口同声的发展之道:人才是关键;读读网上新闻:微软中国区总裁吴士宏"空降"至TCL集团??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人才"会成为包括人才在内各方关注的焦点。但热门的东西往往使人流于形式和表面,而缺少准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到底什么是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如何认识自我?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

二、天生我材

"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人才的角度,这句话自信得有理。随着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职业和工作种类愈来愈多,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成才的机会,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企业而言,除传统的管理、销售、生产、开发、财务和人事等职位外,适应环境变化冒出一批新得令人发晕的工作,"品牌经理"、"产品经理"、"渠道经理"、"知识总监"、"信息总裁"等,这些新新旧旧、国内国外的职位为"老"人、新手创造了宽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中国人还创造了不少富有民族特色的行当,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策划专家、点子大师等,成就了更多梦想成功者的愿望。确实发生着越来越多的成才故事,加之各类追逐热点的媒体的炒做,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相信甚至非常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真的人才

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论文

[摘要]跨国并购作为目前FDI的主要形式,全球跨国并购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多数跨国并购的绩效并不乐观,跨国并购整合直接影响到跨国并购的成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类型,结合跨国并购整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整合中国企业

一、跨国并购及跨国并购整合

跨国并购(cross-borderM&G)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企业并购。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为:一国企业(并购企业或母国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目标企业或东道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跨国并购的形式包含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

跨国并购整合是指并购企业根据自身并购前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准则,遵循东道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将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公司文化、生产、营销和人员等企业要素与并购企业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两家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组织间的核心能力或战略能力的有效成功转移、扩散和积累,从而达到并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企业价值的目标的过程。

跨国并购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科尔内顾问公司对1998年~1999年全球发生的115项并购交易(含跨国并购)调查显示:53%的被调查者将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于整合失败。并购成功与否不仅依靠被并购公司所带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的整合程度。(BruceWasserstein,1998)

查看全文

透析中国企业CI发展现状与导入战略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国际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导入能适应中国企业的CI已经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和CI策划设计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中国CI发展的现状,信息化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困难以及CI战略的本质分析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企业在当前导入CI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并对CI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视觉化与形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企业CI现状导入战略可视战略

CI(CorporateIdentity,企业形象),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了,从上世纪80年代CI设计的概念在中国内地悄然出现,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时间。1988年,“太阳神”的CI系统在国内企业界、新闻界、设计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而翻开了CI设计在中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页。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通过导入以太阳神形象为核心的CI体系,从而在短短几年中,成为了一个年产值过12亿元的行业领先者,被视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奇迹。

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中,诸如“健力宝”、“乐百氏”、“李宁”、“海王”、“浪奇”、“999”、“美菱”、“中国银行”、“联想”等企业相继导入了CI。在90年代,在中国内地呈现出一个CI发展繁荣的时期。

然而进入新世纪,CI设计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种低潮,也有一些观点认为,CI理论是“从里向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与当下的市场营销观念已经不能相符了。

由此,CI设计对于企业来说是不是已经是一种不再有价值的战略呢?再次重提CI设计,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了?

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研究

摘要: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使得我国的诸多企业均纷纷选择境外直接投资,由此也显著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但因为每个国家在政治环境、语言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所以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相应的也增多了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为此,深入研究境外投资风险防控,将有助于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让投资汇报增加。

关键词: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防控

截止到2016年,中国资源类企业与金融机构在海外收购上取得了成绩无疑是令人瞠目的,交易的规范程度与密集程度也是之前所没有的。现阶段,西方各大企业因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股价下跌严重,趁此机会诸多中国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始走出国门,“抄底”全球资本市场,而其充分利用的投资手段就是股权投资。但据商务部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亏损达65%,一边是手握重金,“走出去”成长壮大的现实需要,另一边是剧烈动荡的国际资本市场,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防范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一、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形成原因

(一)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近年来,我国企业因受“中国威胁论”与读哟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在对外投资上频频发生被国外政治干扰的情况,且在世界诸多受干扰国家中,我国高居第一。比如,美国借着“中国威胁论”的名头阻止我国中海油公司对优尼科公司实施并购;在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上也施加了诸多阻碍;限制联想对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等。而印度也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我国在印的多项基础产业投资予以阻止。日趋动荡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致使部分国家政局也处于混乱状态,频发各类恐怖主义活动与内战。海外企业面临多种风险,如被征收、外汇限制等,在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尤其是战略性产业投资受到的政治干扰势必还会增多。(二)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美国次贷危机所差生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有官员表示:“之前五年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世界经济新的调整期已经来临。日趋激烈的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人民币的价值,而各个国家也在激烈的争夺能源与矿产资源。虽然我国国内经济发展迅猛,但新的能源危机也随之而来,最近几年国际矿业巨头所上演的“争相抬价”的戏码,明显是专门对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所设置的局。从现阶段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看到,国际贸易间的有着越来越多的摩擦,各国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发生,由此让企业跨国经营环境更加不确定,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即是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的迅速贬值。部分专家分析,现阶段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中国资本“全球抄底”的最大风险。美国经济的衰退相应的也影响到了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也只是早晚而已。虽然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与财政政策,但仍然不清楚哪里才是经济迅速出现好转的“底”,且还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证明是否到“底。不断加剧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以及模糊的“底部”情况,我们也可以想象到中国资本“出海抄底”的风险。(三)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就如今我国企业境外并购活动而言,政治环境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产业风险、财务风险已经营运风险等是产生风险的几个主要方。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是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所必备的。从企业自身的准备工作来看,明确的目标、给力的团队以及规范的流程三者缺一不可。若一个企业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那么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投资方的亲睐。之所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较低,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前面的基础工作,要想保证并购一次成功,就需事先尽心多次的调查研究,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同时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并购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有评估报告显示,20%的风险发生于并购阶段,而并购后在经营中产生的法律风险则占到了80%,所以中国企业应重点注意这一项。现在,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还由诸多问题不容忽视,但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未采取有效的风险规避于应对措施,因而也得到了非常惨痛的教训。比如,2004年,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就由于违规越权从事场外石油期货交易,而遭遇了巨大的资金亏损,达5.5亿美元之多,而这一典型的境外企业风险管理失控案例也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的风险防范敲响了警钟。

二、防范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具体措施

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摘要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中国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应对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分享全球市场开放和知识积累的需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现阶段,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应有新作为,尤其是在国内短缺资源的跨国开发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合作等方面。

关键词跨国并购资源短缺核心竞争力

跨国并购是企业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国家商务部不久前披露,目前有3万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优势企业正发展成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渐建立;《福布斯》和《财富》的最新排名均显示,2005年有15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这些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首先,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分享国外资源以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中国全球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认为,过去我们的跨国经营之所以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源于缺乏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实际上以技术引进、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过去我国引进的都是国外早已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或设备,这虽然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却很少给中国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至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而通过企业并购却可以在很短时间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1跨国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并购的核心要素在于市场支配能力和获得垄断地位。对企业的成长而言,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必须借助于并购重组这一外生扩展形式。近代以来,全球相继发生了5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产生一批巨型公司,我国企业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带动规模和效率的提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