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1:43: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金融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金融业未来论文
摘要:西方国家金融体系可分为两块:一是大陆系国家,如德国、法国等,20世纪至今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另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等,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转变。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与美国有着相似的经历。在1992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体系。1992年前后,由于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同业拆借等方式纷纷涌入热门行业,加大了泡沫的吹发程度。因此从1993年起,国务院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995年以后陆续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规,为我国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准则。金融业分业经营由此确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混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
一、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历程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服务也是通过“全能银行”即混业经营来提供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1100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体系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务,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这一规定迫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退出了股市。接着,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管制。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美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大型金融机构在推动混业经营上积极性最高,它们推崇“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认为这种超级复合体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增强金融竞争实力,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金融专家则认为技术革命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促进和推动了这种金融混业趋势。至于金融监管当局迫于国际竞争压力,也不断改变对金融管制的态度,或明或暗来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在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已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对美国政府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投资或买卖,也可以动用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行股票、证券的投资和买卖,还可以为客户的证券投资进行活动。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时的美国,金融混业经营取向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期。1999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至此,在西方世界,由美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终结,而混业经营则成为共识。
中国金融业反洗钱制度论文
摘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反洗钱实践已经证明,现代金融体系已成为洗钱的主要渠道。就我国金融业而言,建立反洗钱控制制度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反洗钱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反洗钱制度措施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我国金融业反洗钱的框架制度和应采取的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及国际范围内的洗钱活动日趋猖獗,可以说,洗钱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公害。因此,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洗钱犯罪予以高度重视,纷纷通过立法等各种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打击。
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反洗钱实践已经证明,现代金融体系已成为洗钱的主要渠道,洗钱者主要通过金融系统进行洗钱活动,特别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洗钱者将会更多地利用金融系统进行洗钱活动。因此,防止洗钱者利用金融系统洗钱就成为建立和完善控制一国乃至跨国洗钱的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同时,我国已正式加入WTO,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其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也将大大加快。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现行的金融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又加上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业有效的反洗钱控制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国内外犯罪分子就有可能更多地利用我国的金融系统来进行洗钱活动,从而不仅会对我国还不发达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我国金融业如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整个国际金融业反洗钱控制制度成功的经验做法,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自己有效的反洗钱控制制度体系,明确规定金融系统在控制洗钱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密切与各国金融机构在反洗钱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在反洗钱中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就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反洗钱的现状分析
(一)洗钱的概念与特征
1.洗钱的概念。
探索国际银行业合并对中国金融业的威胁
一、对并购浪潮的重新审视
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并购浪潮,笔者认为,世纪之交的这场并购浪潮不仅是银行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一种战术安排,更是为了在下世纪抢占国际金融市场而作出的一种战略安排。
首先,这场并购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迅速,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赖度明显升高,国际市场的相互开放程度也大大提高。全球90%的金融业市场将获得开放,其中包括20万亿美元的银行资本,20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2万亿美元的保险金,10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一方面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他们更有必要和可能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原有的市场份额及垄断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和重组。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使银行的并购不仅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和盈利水平,更是为了重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银行通过并购原有的竞争对手,强强联合,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业务和服务的扩张,取得产业垄断地位和领导地位。
其次,这场并购与以往不同,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在这次并购高潮中,强强联合,超大规模巨型银行间的并购现象普遍,交易额十分巨大,经济影响和发展势头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以美国为例,美国1998年4月一周内发生的三起巨型并购行动,影响空前。第二,这场并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行业内(指金融业内部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并购和行业间并购同时发展。而且,许多国家为了加速调整步伐,对原有法律作出修正,当有些并购活动与法律相抵触时,会迫使当局作出某些让步。第三,这场并购浪潮充分体现了银行业全球化、国际化、无国界化发展的趋势。
最后,通过对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分析,可以把这次并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进攻型战略并购,二是防御型战略并购。进攻型战略并购主要是指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国际大银行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并购组建世界性超大银行,以达到其发动全球领域的“抢滩”行动,维护其世界银行业中的领导地位或竞争优势的目的。这类银行主要以美国和欧洲银行为主。防御型战略并购则是指那些经营业绩较差,不良债权较多,潜在金融风险较为严重的大型银行,通过并购来化解不良债权,调整内部结构,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从而达到维持生存和发展目的的一种战略性行为。这主要以日韩银行业并购为主。
二、战略性并购对中国金融业的新挑战
小议欧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战略
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是迄今为止区域货币合作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特别是欧元的实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合作提供了典范。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已经走向世界,与欧洲经济、金融合作日益密切,欧元的实施必将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欧元实施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欧元的实施在使欧洲金融市场扩张与发展,对全球金融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考验和新的竞争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直接导致新型欧洲金融机构的产生,为了效益和竞争,德国的全能型银行制度将流行于欧洲市场,能够全面提供银行、保险、证券服务的金融机构将大大增强欧盟成员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欧洲又是我国金融跨国经营的中心区域,这对我国稚幼的金融业的冲击将在三层次展开:在欧盟内的经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在欧盟外部,例如在东南亚、北美、东欧或中东,欧盟金融机构都将增强业务开拓的力度;在我国国内,必然进一步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将作为一个集合体,对我国金融业提出更大的挑战。二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现有欧币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外汇业务面临着调整,银行的货币兑换收益受到影响,各商业银行不能再简单地依赖货币兑换来赚取可观的中间收入。三是使我国银行业额外增加一笔技术、设施更换费用,原有的欧币业务要转换为以欧元计价的对应业务。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支付因电脑程序、收付清算、会计系统的修改,统计、税务等方面的变更以及员工培训费用等。
二、我国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1目前针对全能型银行制度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根据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放松或解除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经营限制。当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我国严格实行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并且通过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上述行业实行分业管理。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预警、监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限制,逐步实现银行的全能化、综合化经营是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
培养金融新人才促中国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加入WTO以后,金融创新人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培养和吸引大批的金融创新人才投身于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为此,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金融创新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金融教育完成了对“懂专业,会操作”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业才开始市场化、国际化的起步,处于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粗放经营和封闭运行状态,因此整个金融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强,人才的培养被定位于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内向型和粗放型的特征,这是中国金融业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进程的重大契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已经感受到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金融业要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在这种背景下,首要的问题不再是国外金融结构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更不是中国政府如何为本国金融业提供保护,而是中国金融业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国际竞争规则。
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中国金融业平稳健康地发展,是当前金融业面临的、关系国家经济兴衰成败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创新人才的竞争,这类金融创新人才不能简单靠国外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必须立足于本土人才的大量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金融体系有着深厚的人才基础。新的时代在呼唤一大批金融创新人才的成长。
所谓金融创新人才,是指在金融业中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组织、经营、管理和科研等各项活动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金融改革、建设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其主要特点:一是优异超群性。通常情况下金融创新人才的德才素质在整体上优于其他人员,这就决定了金融创新人才不仅要具有超越常人的潜力,而且还要具备将这种发展潜力转化为巨大动能的能力;二是开创创新性。金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在开展工作中,能以创新、多样的手段实现金融目的,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克服现有条件的局限和制约。金融创新人才多数是高学历的,但并非金融类高学历的都是金融创新人才。我们指的是有真才实学,掌握着先进专业技术的人才。
一、金融创新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华侨华人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华侨华人作为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金融业创新发展、金融业结构发展、金融业市场发展、金融业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中国开放的金融市场也为华侨华人提供了重大机遇。但是,当前华侨华人与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相关监管防控机制不完善、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华侨华人的流动、严峻的国际形势带来的挑战、金融业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促进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融合,延续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规范行业秩序来引导华人华侨投身于中国金融业建设、建成纽带关系来构建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完善人才体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华侨华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1]。”而作为改革开放中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华侨华人,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华侨华人的分布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东南亚,已经逐渐扩散到全球各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可以看到华侨华人活跃的身影。1980年以前,北美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比例为4%,而到了2007年,占比增长至近12%;同样,1980年代以前,欧洲华侨华人占华侨华人总数的比例不足1%,在2007年,这个占比增至近5%。[2]张清正(2013)提出[3]经济发展的内在变化因素和核心是金融。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金融业聚集引发关注。耿青涛(2018)对此解释为[4]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组织形式。它将带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新时代,随着科技而生的互联网金融日渐走进大众视野,田根源(2019)[5]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表明,互联网与金融业相结合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极大帮助,与此同时两者的融合也增强了新兴产业在金融业的应用。当今世界各方联系持续深入,华侨华人成为了中国对接国际社会的一大桥梁,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创新性极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华侨华人对世界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新时代华侨华人和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1.华侨华人与金融业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金融业的发展也跟随时代不断变化,在技术上加大了大数据方面的运用,从而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在现实生活中也被称作“电子金融”或“数字金融”。其指的是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将金融活动在互联网上实现,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产品、网络金融市场、网络金融监管等。[6]近几十年,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实现了线下和线上的深度融合,极大提高了货币交换的速率。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企业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之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华侨华人来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模式的推出,使他们在金融行业的投资更为方便,高新技术的使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赋予了金融业发展新的活力。2.华侨华人与金融业结构发展。为顺应时代潮流,促进金融业发展,中国的金融业也在不断进行结构改革。我国形成了多元银行与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按照主体不同,又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7]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出现了互联网金融和数字金融。把银行业作为发展的主力军,推进银行业发展,巩固了中国金融业的结构。华侨华人在所住国除了有一定经济实力外,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加上他们作为一个庞大的高层次人才团体,其资金的注入对中国金融业结构的优化有极大的作用,对二者来说这都是一个互助的过程。3.华侨华人与金融业市场发展。中国处于金融学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经济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产业实现超比增长,进而转化为主导产业。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备更高的风险容忍度,更适合高研发投入、高技术创新的经济体[8]。在当今贸易顺差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中国对外引进资金的力度越来越大。华侨华人在海外定居积累下的不仅仅是财力,还有对市场潜力、投资、未来经济发展等敏锐的观察力。现今中国市场体系结构较为完善,市场开放程度也较高,在各种制度法律的维护下,华侨华人也更愿意投入中国市场。4.华侨华人与金融业文化发展。很多伴随着地域、历史、风俗等衍生的产品会带上各自不同文化的记号。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生活必须品如食品、药品等常常含有文化元素。赋予商品鲜明的异国地域文化会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好奇,这不仅提升了商品的价值,而且也承载了传播文化的意义。华侨华人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了解并接受了当地文化,在海外的发展中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华侨华人的加入,既能丰富商业文化,又能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竞争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中国本土企业吸取经验,对企业打造自身品牌文化也有极大的帮助,让中国企业走进世界市场有了经验可循。
二、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中国金融业的互动关系
金融协会市场讲话
尊敬的CharlesDallara会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国际金融协会市场最佳做法最终报告国际研讨会。由375家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组成的国际金融协会是较早致力于帮助金融行业加强风险管理和实施市场最佳做法的国际组织。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国际金融协会各位专家及各位业内精英齐聚一堂,就中国金融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健康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在当前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之际,这次富有积极意义的研讨会,无疑会对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中国金融业作为国际金融业的一部份,在世界金融危机加剧蔓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是对全球金融业最大的贡献。中国金融业经过30年的改革,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至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可控的。
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在风险管理方面进步很大,成效也很显著。比如,一些银行在管理内容上强调全面化,由传统上重视信用风险管理推广到全面风险管理;在管理流程上强调垂直化,开始以构建流程银行为目标加强条线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强调集中化,通过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改造业务流程,使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在管理手段上强调综合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
虽然此次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直接冲击是有限的,但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危机一旦发生,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金融界除了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危机应对中去,同全球力量一起,成为市场信心的重塑者;我们还应该与国际金融界一起,共同研究市场运行行为准则及最佳做法。加强对金融创新过程中风险识别和防范的研究。风险控制与金融创新永远在博弈过程中,要实现有效平衡与和谐,既不能抑制创新,又必须能控制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市场上达到最优。
中国金融转型途径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和完善期)和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和直接期)。
关键词:中国金融国际金融转型路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一、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金融市场开放发展思考
【摘要】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将承担逐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义务,各产业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会面临一次新的提升。而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缓慢,给与金融业的保护相对较多。但是,在整个国际金融的趋势下,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紧密直接促进了货币、外汇和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也推动了各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体系的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显示了其货币经济的独特作用,并且这种经济形式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反作用。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优势,也有劣势,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与弊,深化认识,增进改革。
【关键词】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利弊WTO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度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将承担逐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义务,各产业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会面临一次新的提升。而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缓慢,给与金融业的保护相对较多。但是,在整个国际金融的趋势下,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紧密直接促进了货币、外汇和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也推动了各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体系的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显示了其货币经济的独特作用,并且这种经济形式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反作用。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优势,也有劣势,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与弊,深化认识,增进改革。
【关键词】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利弊WTO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