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0:31: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传统音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综述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关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当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查看全文

谈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摘要]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崇拜西方音乐文化,而忽视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传承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应当自觉承担起的责任。通过设置传统音乐课程,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传统音乐的传承,实现高校音乐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

近年来,高校展开音乐教育并且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体系,然而纵观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会发现普遍较为崇尚西方音乐,对我国自身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教学却关注不足。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作为民间曲艺的一部分,往往是通过师徒之间代代相传来完成的,对于现代教育也有许多不适应之处。在当前高校教学中,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需要在意识与教学思路上全面改革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着崇尚西方音乐的情况

近年来,音乐课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教育在高校教学中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量西方文化、西方乐理知识等被引入,使得我国音乐教育天生就带有一定的西方化倾向。钢琴是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而没有专门为民族器乐开展的必修课,由此就可见一斑。除此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受到西方文化等的影响越发深刻,越来越多的新鲜的西方音乐不断涌入,而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关注度却始终难以提升。崇尚西方音乐,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以来就存在的先天问题,影响着音乐的传承,缺少了对传统的传承意识,这些问题正是现代音乐教育需要关注并且不断改进的方向。

查看全文

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精神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表现的是人对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儒道家入世与出世的“虚实结合”;殊途同归的“天人合一”,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苍穹。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儒家道家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深渊,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讲究人格:把自然理解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审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体验,这都是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受大的文化思想的影响,用独特的、自然的形式,把美学思想渗透其中。儒家重心性问题的仁学兼伦理学解,着重人际关系及人伦情感的联系与沟通;道家重心性问题的自然哲学解,着重人心灵与自然的联系与沟通。他们都关注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苍穹。

一、虚与实的结合

张世英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儒与道是其中的两家两派,但究其实质,却代表中华文化之一体中的“虚”与“实”两个方面:儒家虽亦言境界,但主要讲人伦道德的境界,是实;道家虽亦言人事,言实,但它着重推天道以明人事,天道仍居本根地位,所以主要是讲虚。”可以说,儒道两家是人性之虚实两面在文化方面的反映。

儒家的基本思想精神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他所提的“仁”,是基于人的生命之上,从生命的角度看待与处理人伦、人际关系,蕴涵着其美学精神。“仁是对人之生命的钟爱,有一个人际之‘亲’的结构蕴涵在其中,这结构的骨骼’是等级性的‘礼’,而其‘血肉’是居于审美意义的亲情,这也便是‘乐’。‘乐’是人之本在的在这个生命世界中的欢愉和喜悦,是生命本身所洋溢的喜剧性情调。”孔子把“乐”作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养“仁”的精神的最佳行为方式。他把音乐看作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主张把音乐的活动与人们的生活协调起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提倡乐教,主张“游于艺”、“成于乐”,强调在诗、歌、舞的审美活动中,获得自由与愉悦,最终在“乐”中实现个人主观修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决定了音乐的“陶冶功能”。上古周代,谈“乐”就必然涉及“礼”,如《周礼》、《仪礼》等古籍文献记载,古代雅乐中的乐舞用于吉礼,如人神、鬼神相通等重大典礼场面,诗乐与乡乐用于嘉礼、宾礼和人际交往及亲近的愉悦的仪式场面。礼乐思想的根本在于维护、巩固社会既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查看全文

小议加强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多元文化保护

论文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民族音乐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灿烂的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至今,并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成为一座传统音乐文化的宝库。历代以来.各族人民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我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文化集合。近代以来世事巨变,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空前严峻,连连遭受重大损失。社会政治动荡、内外战乱、强敌入侵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也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平等相处和交往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有一种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强势文化主宰世界的趋势,使得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有些已经濒临。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展示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生存空间,在2001年的联合国文明对话年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成为时代赋予世界各国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实际上,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任何以牺牲文化建设来进行经济建设的做法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中华文化已有的各种传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种严格意义的“原样保存”模式,不仅仅是借用今天的录音、录像、书籍记录等现代化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的“此刻”状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自内心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为当代及后代负责的态度,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尽可能地将传统原样保存和继承。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任何轻言“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只把传统看成“创新”的垫脚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马克思指出,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永远起着后人难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断传播,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喜讯捷传。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余,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们传统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选择多元的冲击,部分传统音乐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在风雨飘零中的传统音乐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些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

查看全文

传统音乐对高职音乐教学的意义

摘要:正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说,音乐可以称做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谈话,被一切人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更是承载了上下五千年无数中华儿女的文化精髓。因此正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并从目前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高职音乐教学;指导意义

音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语言,即使发展到今天仍是人类情感抒发的重要渠道。而我国传统音乐更是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音乐美学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既能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再创新。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中国特色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源自史前时代,受儒家思想影响,融入了不同社会情形造就成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凝结着无数炎黄子孙的精神风骨。但是近代以来,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给我国传统音乐美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其显著落后于其他音乐美学[1]。1.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一般音乐美学的区别。一般音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基础,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别的关系。2.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时代背景不同,第二是学术意境不同。这是因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借助新的方式展示古代音乐、古代思想,赋予其新的生命。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查看全文

传统音乐育人特点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现

摘要:“音乐育人”观点的提出,让教育工作者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育人的意义非常突出。实际上音乐教育具有几种作用:激发潜能、改善性格以及整合人格。而在所有音乐类别中,由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育人”功能上格外突出。传统音乐的影响形式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大学生音乐育人的教育工作中,中国传统音乐相较之下更高效、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们。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育人;高校素质教育;德育功能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形式,也是高雅的艺术行为。能够给人一种美的力量,是人类精神的财富和文明的标志。音乐的类型多样,人们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感触也呈现出不同感知。优美的音乐能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让人感受到正能量地传递。在现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中,资源分布不均、课程被其他专业课替代、授课结构单一等问题依然很普遍。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其内在的“育人”功能也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而逐渐的突显出价值。针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德育”功能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论证大学生德育的渗透。文笔稚嫩,见解肤浅,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国家音乐艺术教育的水平是这个国家人文发展水平的主要代表之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逐渐地增大了需求与高度。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些年被逐渐重视起来,在一些古老传统的音乐文化被重新讲解重新诠释的时候,中华民族整体的音乐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也随之被重视起来。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创造美。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媒介,可以在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同时使中国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

查看全文

民族音乐下的乐理学科建设

一、童斐———中西音乐比较之有心人

童斐(1865—1931)“是一个认真学习了乐理初步知识,并且用来作过中西音乐之比较的有心人”,⑨所著《中乐寻源》⑩(FundamentalsofChi-neseMusic)一书,其英文译名为“中国音乐的基本原理”。该书多处进行了中西音乐理论的比较研究,如第三章“律吕”中有律吕与风琴键盘相配表、中国七声与外国七声相配、宋俗字与律相合表,作者将学校音乐教育所用教材采用西方音乐理论的原因归纳为四点,第一,“中国言音乐之书,头绪纷繁,不易寻理”;第二,“乐器不精,即庠序钟悬,亦仅备形式,而未尽协律”;第三,“旧时乐府佳篇,有词无声,等于诗集,可读而不可歌”;第四,“至于俗乐,当时帖括家固以俳优贱技目之,未便采用于教育”。因此,当时的音乐教材“不得不”取材于西方音乐理论。而实际上,“中国十二律七声,与西乐并无违异”,律吕的音准以管校之,犹如“西乐之有准音叉”。作者将律吕相对应的管长与西洋音名及风琴键盘列表作以比较,说明“对中国旧式之谱尚多茫然”的原因并不在于有“中难西易之别”,只是因为“未教未习”而已。瑏瑡另外,在第五章“宫调”中有八十四调之中管与风琴黑键相类说;第七章“谱式”中有中乐板眼与五线谱及简谱相对表、中西节拍比较,等等。

二、当代民族音乐学家———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乐理

1980年6月,第一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确立了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名称,标志着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基本目标:建立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为发展我们民族的新音乐和振兴中华服务。”瑏瑢正如历史上的一个轮回,貌似巧合,不是巧合,在王光祈、童斐之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断层,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这一问题再次由民族音乐学家提出。当代如黄翔鹏、杜亚雄、王耀华等诸多民族音乐学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努力。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乐理的理论框架建设是黄翔鹏(1927—1997)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黄先生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遇到的最大困惑之一,就是中西音乐间基础理论方面表层的相通与内在的文化差别问题。同样可称之为音阶、调式,但其间的差别却往往把我们民族的特点完全掩盖甚至扭曲。在救亡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中,从西方学习音乐知识的第一代音乐家,志在经世,多为致用之学,仓促间建立起一套以大小调体系为基本坐标的基础乐理,没有来得及像欧洲那样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对传统音乐文化采用现代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的阶段,”瑏瑣以至于现在中国人必须学的“音乐基础理论”仍是西方人在其古典音乐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基本理论,“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来传统音乐的文化厚积,却戴人家的眼镜看路,穿人家的小鞋走路,长及一个世纪之久地使用着人家的音乐应用技术理论为学子们‘打基础’”。瑏瑤因此,我们亟待构建一套建立在现代科学高度上的、具有体系性的中国音乐理论。黄翔鹏最早于1986年在《民族民间音乐》上发表的《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的若干简要提示》中提出“同均三宫”的理论学说,是继王光祈之后对中国传统宫调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乐学的核心理论有“均、宫、调”三个层次,12个均,每均3宫,每宫5调,共180调。通过黄先生4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先生逝世后的2003年,用大量的乐谱实例来考证“同均三宫”理论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180调谱例集》瑏瑥问世,尽管在研究范畴、音阶体系、调高考察、曲谱来源等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议瑏瑦,但该谱例集开拓了中国传统乐学研究的视野,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自1985年开始研究中国乐理,将中国乐理归纳为10个基本概念,即“声、音、律,均、宫、调,拍、板、眼,谱。”他先后撰写了多部中国音乐基础理论著作,其中以《中国民族基本乐理》瑏瑧《中国传统乐理教程》瑏瑨《中国乐理》瑏瑩三部著作的影响最为广泛。《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一书,作为第一部中国传统乐理教材,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曾引发了持续七、八年的激烈争鸣与论战,无论如何,该书的问世完全是作为一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出于其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而奉献出的成果;《中国传统乐理教程》是杜亚雄在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断对其书进行修改,几年之后又呈献出的在原作基础上做了较大修订与增删的新作,它的出版成为中国乐理逐步走向体系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瑐瑠《中国乐理》则是关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包括乐学体系、材料体系、律学体系、宫调体系、结构体系和符号体系六章,从民族音乐学的大文化视角,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国音乐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杜亚雄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民族音乐学家,他承袭了以中国民族音乐学鼻祖王光祈为代表的一大批先人的遗志,以极大的学术勇气,勇敢而艰辛地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尽管这一系列成果还谈不上十分完善,但必将成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宝贵财富。2003—2010年,王耀华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相继出版,该丛书集结了一批当代音乐学研究之佼佼者,他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浸润着中华民族优秀音乐传统的雨露,吸吮着前辈、同仁的学术养分,”瑐瑡奉献出包括《中国音乐考古学》《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文献学》《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中国传统律学》《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等8部著作,“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继承传统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民族音乐学‘不仅研究音乐自身的特点、而且研究产生该音乐特点的文化缘由’的研究方法,”瑐瑢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学、律学、美学、乐谱学、文献学、结构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解译与阐释,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纵观历史,几代中国民族音乐学家都曾在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道路上努力奋斗,创造出不可磨灭的功绩;放眼现在,一批又一批的民族音乐学家正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触碰到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层结构,并不断展示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必将在民族音乐学家们的努力与孕育下蜕变成蝶,在世界音乐之林大放异彩。

作者:刘绵绵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查看全文

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

【摘要】民族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但目前的传统音乐还存在着民族音乐原创性缺乏等问题,这导致传统音乐不能有效传播和推广。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全面研究,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探究

我们要在学习传统音乐艺术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优秀文化,建立科学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体系,探索新的创作方法和理念。我们要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精华并使之与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形成稳定的文化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出发点,遵循其规律和表征,开展实践研究,对主客观因素进行评估,适当强调时期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我们要以传统音乐文化主体、规律和表象为基础,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鼓舞人们勇于拼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育人作用。音乐是激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在我国历史中,传统音乐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几千年以来,伟大的民族先辈创造了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以寄托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复兴的梦想以及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就历史角度而言,艺术作品标记特定的时间,同时也承载其社会价值,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主旋律,给人以动力和希望,是那个时代的先驱。除了艺术形式特点,传统音乐文化被传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蕴含浓厚的道德内涵,符合社会的道德和审美。这也为社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内容和方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如《神人畅》《潇湘水云》等音乐作品,可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并在实践层面不断促进其发展。其次,可以培育社会主义先进的价值观。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会成为人生的指路明灯,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社会。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弘扬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以传统文化之美发展核心价值观,是中华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的最终追求。传统艺术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因此,其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支撑,阐述新时代的精神。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欣赏传统音乐作品等,揭示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重要价值,并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传播经典的传统音乐,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定义

查看全文

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

摘要: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扩张,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引进数量不断增多。如何扭转本土传统文化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局面,如何使新一代年轻人倾向欧美,日韩的心理逐渐向拥有千百年深厚历史的传统文化倾斜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传统音乐教育者视角下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是文章的重点。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查看全文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

1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的共性分析

1.1信息传达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无国界,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接受。这是因为音乐的载体是声音,好听的声音,遍布世界每个角落。音乐声没有一丝强制印迹。同时,从事二度创作的音乐人,可按照自己的思维自由发挥,可按照自我经历对某部作用予以理解与体会,以此诠释并演绎。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极为类似,它以茶香作为载体,同样无需其他修饰语言作注释。通过茶香即能令人倾心品味和体会,从茶香中感悟到高深的精神境界,不受时空、地域或信息所束缚。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在信息传达方面存在共性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理解方式方面可以共融,关联性极强。因此,我们可以将二者充分结合,相互借鉴好的一面,让音乐学习直接跨越由理论到实践的“二级跳”。另外,在理解现实与形象方面,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将使其更为简单,可以通过茶文化教育实现培养学生更具新颖、更富创造力的想象思维。

1.2韵律方面存在共性点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与中国茶艺表演的基本特征具有共同点。可想而知,音乐具有流动性,看不到,摸不清,依时间流动逐步完成。然而,音乐的流动性并非以一种简单音频无休止的反复循环。音符是音乐的构成要素,也是通过音乐作品表达情感的基础单位。音乐的流动过程可以满足听者的心理需求,潜移默化中暗合听者对客观事物的精神感受,因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不会存在太多的无序痕迹。相反,音乐随时间流动,与听者自然而然地形成心灵共振,便是艺术表演潜在的具有起承转合作用的真正原理。音乐具有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内容应该有主、副题之分,音乐流动则是主、副题陈述、连接、展开或再现等过程的结合。这些原则和特征在中国茶艺表演中也能充分体现,且必然贯穿作品始终。茶艺表演也随时间流动,并以超现实的姿态示人,思维翱翔浮离于天地之间,切身感悟茶艺表演内含的精神韵味和体验不同凡响的意境。通过茶艺表演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传达精神含义,塑造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笔者认为,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韵律方面也存在共性点,尤其对两种文化形式音乐方面的内在韵律,我们也可将茶艺表演定义为时间流动艺术,有助于我们更为直接地理解与体会表演艺术性。同时,还能为我们传达很多极具内涵意义的信息,进而更易于利用有形的茶艺表演叩开无形的精神大门。

1.3意蕴方面存在共性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