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0:28: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传统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

邓小平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理论/传统文化/批判继承

【正文】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提出的著名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先进文化,是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博采众家文化之长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邓小平文化理论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博采了众家文化之长,同时又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以,它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体现。那么,邓小平文化理论的民族性又体现在何处呢?那就是,邓小平文化理论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邓小平文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邓小平文化理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一、邓小平文化理论的逻辑体系

邓小平文化理论又称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它与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相一致的。从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逻辑结构出发,邓小平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板块: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方面,就是加强思想建设。而最主要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种目标追求,是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前进动力,对前途充满信心,不至于因征途坎坷而畏缩不前。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P110)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教育青年一代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就当前而言,这一理想不仅指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且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查看全文

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化“复合”理念的发展,对房屋功能的要求逐渐从单一功能转变为集美观、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民族化、多样化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该文通过对现代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及其应用现状的阐述,分析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形

1引言

室内设计的发展创作历程融合了艺术与文化两大知识体系。设计师在实际创作环节中,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简单剖析,将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完成设计目标。室内设计并不是单靠艺术手法及表现手段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文化理想的灵魂体现,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情生意,意生境,人的情感共鸣得到意境上的延伸。

2现代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元素应用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增强视觉效果的美感。通过对相关装饰的色彩更迭,室内设计的布局变得更具有层次性。在具体设计环节,不仅要将天花板及地面的布局纳入设计范围内,更要考虑住户家具同设计理念的融合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室内设计要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跨越年代的阻碍,在平铺直叙的艺术设计中洋溢出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在装饰品的选择方面,主要以传统中式风格为主,通过融入更多的传统理念和细节问题体现设计风格本身的独特性。例如明清时期的装饰品就具有东方文化的风格艺术,呈现出端庄、雅致的装饰特点,在室内设计时灵活运用这些物品,能够为房屋增添一份古典气息。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动漫的传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日本社会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动漫形象设计、动漫品牌塑造、动漫内涵提升也有促进作用。日本动漫不仅在内容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借鉴,同时,还在创作主题和创作思想上继承和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日本动漫为中国动漫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即以动漫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精神、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漫品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日本动漫;文化传播

近年来,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的驱动下,日本动漫产值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8年日本动漫行业总产值达到21814亿日元,相比前一年增长了0.9%。日本动漫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欢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海外国家也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2019年12月,日本动画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日本动漫海外市场总产值为1兆92亿日元,占日本2018年动漫总产值的46.26%,海外市场占比之高可窥一斑。①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动漫已成为日本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融合、演化、积淀而成的艺术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念、价值、信仰和情感。作为日本的近邻,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日本的社会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动漫形象设计、动漫品牌塑造、动漫内涵提升也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在日本众多的动漫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点缀”的痕迹随处可见,如经典热血动漫《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就借用了国人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而小川悦司创作的《中华小当家》则完全是中国美食文化和中国功夫文化的堆砌和演绎。当然,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本土文化发生了“化学反应”,由此催生出来的“新文化”也成了日本动漫又一重要的创作之源。新时代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推行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动漫中的传播和接受研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风从东方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历程

日本历史学家家永三郎在《日本文化史》一书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当我们的祖先聚居在日本列岛上,长期停留在石器文化阶段而裹足不前时,大陆的汉族却很早就迎来了金属文化时代,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汉族向四周地区的扩张引人瞩目,其部分势力也达到日本列岛,给日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②这表明,早在日本旧石器时代,中日就有了接触和往来。纵观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一是汉籍和汉字初传时代。目前,关于汉籍和汉字初传日本的说法颇多,但涉及文献者主要包括《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徐福赴日初传”、《日本书纪》中的“神功皇后从新罗带回”及《古事记》中的“王仁上贡献书”等三种,而这一时期传入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宣扬儒学思想为主,包括传播各种儒学典籍,如《千字文》《论语》《春秋》《礼记》《尚书》《左传》等。这些儒学典籍对日本人研习汉字、汉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讲汉籍和诵儒典的风潮。二是唐宋文化影响时代。在日本飞鸟至室町时期,为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和制度,日本派出了大量遣唐使到达中国。遣唐使除了日本的官吏、侍从外,还有医生、乐师、手艺师、留学生、留学僧侣等,他们大多是对中国文化有一定造诣的名士,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空海、最澄等。唐宋时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茶道、汉诗、绘画、书法、踏歌、正乐、伎乐以及建筑艺术等大量传统文化相继传入日本,并受到日本上流社会的追捧。三是明清文化交流时代。明代及清代前期,中日间的往来主要集中在商贸领域,在文化交往上虽然相较唐宋时期有所减少,但仍以中国文化的东传为主,如南派绘画的理论和技艺、朱舜水的儒学思想、隐元及其弟子的佛学理念、各种明清小说及医学典籍等,都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时至今日,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且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覆盖两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在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与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融为一体,成为当代日本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源自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取向。

二、从内容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动漫中的表征

查看全文

探索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

摘要:中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室内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更是如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以及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简约传承发展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

所谓室内设计,是指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运用物质材料、工艺技术及艺术的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内部空间;赋予使用者愉悦的、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的居住与工作环境。从广义上说,室内设计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性活动。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已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室内空间设计产生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安全与温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和培育。室内设计文化往往具有鲜明、浓郁的传统特征。

二、室内设计与传统室内文化

(一)传统室内文化

查看全文

透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的现代简约之美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性、符号性为出发点,诊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使之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并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将西方的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丈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

关键词:传统设计元素简约主义设计符号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简约之美及其特征性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物,均证明了我国古代在设计艺术方面不仅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范例,令世人惊叹。无论是在诗歌、书画、等方面,崇尚返璞归真的风尚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少则得,多则惑”,归真返朴,清净无为,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又如墨子等古人尚俭、节用,以及重设计功能反对无谓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的“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情趣。这些思想和主张无疑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有异曲同工之理。我国的山水画特别重视疏朗和留白,有人甚至认为一幅画的好坏之处全在于留白。留白并不是虚无,正是画面的大片留白之处赋予了书画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景”。

我国的古典园林在建造上的主旨是要“相地适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建筑上最能体现简约思想的要数我国的桥梁设计。如建造于隋朝时期的赵州桥以它独有的单跨式拱型样式,体现了其设计的质朴与简约。在室内陈设设计中,最能体现古代简约思想,做到型简而质美,当数明式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把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使用功能,审美习惯等特点结合起来,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在构造上不仅讲求外观素雅简朴,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充分符合现代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总之,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主要遵从的法则有:天真、自然、平淡、质朴等,这些也都是简约之美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形式和美学思想上有一个总的特征一一-兼容并蓄,广采博收。

二、现代简约主义与简约性设计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探索

摘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文化的积淀是相当厚重的,而作为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人,传统文化给予中国人的烙印太深,中国人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只有以实践思维方式将它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对实践的指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它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符合中国人民愿望和中国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思维方式;当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据统计,自十八大以来,强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下三十多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论述,对于构建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先世界的话语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一、以实践思维方式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自鸦片战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思维习惯:一种思维认为在西方的文明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主张彻底摒弃,这一高潮是在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运动口号下,一批知识分子主张打倒“孔家店”,废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更有甚者像钱玄同则主张废除汉字,采用欧美国家的拉丁字母。不可否认,这些行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确有其时代先进性,但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一味批判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另一种思维认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再辅以西方的文明成果,就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这种思维以“新儒学”为代表,虽然现在这种思维已日趋衰弱,但仍有部分人持有这种思维。窃以为,这两种思维方式仍属传统的思维方式,没有以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思维方式指的是以主体的实践为理论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人的一切价值关系发生和发展的秘密均在与人的实践。马克思曾于1845年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这就表明,人类的全部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背离实际。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这更说明,哲学的最终任务是要改造世界,而不是单纯地从理论上解释世界。于当前中国而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重要的基点是怎样用传统文化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实际,一切的哲学命题都将变成不合时宜的空谈。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全球化已然形成,再想关起门来只管过自家的日子已无可能,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融合进全球化的体系中。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3]因此,一味固守中国传统文明截然不可,我们必须多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欧美国家的先进文化以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且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文明,我们骨子里已经种下中华文明的基因,绝不是想丢就能丢弃的,再者说,不管全球化如何,倘若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不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领先全球,那就只能沦为二流国家。况且,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文明已然表现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弊病与无力。以上种种,无不表明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明,以马克思开创实践思维方式审视传统文明。要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必须详细地了解传统文明,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而且不曾断带的文明体系,有更多值得我们深刻挖掘的东西。首先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世界各地的文化是存在差异性的,中国人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遵照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人类的文化就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能动地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获得的认知结果,即人类意识的产生、知识的积累、精神的追求、真理的获取,都是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知[4]。于中国人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先辈在探索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实践认知,中国先辈的实践造就了中国的文化。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物质水平、生产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是说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马克思对此曾表述:“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5]可以看出不同的物质生产会建立不同的生产关系,而不同的社会关系会创造不同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这里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如果将之升华便可以理解为文化。也就是说世界各地区的人们在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差异性文化,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具体到中国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英、法、德、美等国家甚至于与相近的韩国、日本的文化都是有差异的。在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中国文化已然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已成长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很难改变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更理智地处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不至于混淆或者笼统地对待各种文化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探析

查看全文

小议基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继承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道

摘要:宫崎骏电影中的庄周哲学不仅体现在画面和主题中,更体现在属性与底蕴上,从表层到深层反映出两者的深度融合以及审美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优秀案例,宫崎骏电影与庄周哲学的融合建构起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并借由影视符号的“嵌入式传播”消弭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休克的可能性,使其获得广泛的受众认可并达成对庄周哲学的接受和喜爱,这对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宫崎骏电影;庄子;庄周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庄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精髓中折射出的独特的哲学观,对世人反思与世界的关联以及自身待人处事的方法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庄子思想及其哲学观不仅对国人产生影响,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等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新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产生了新的议题,作为产品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不平等的传播窘境。以影视作品输出为例,外剧输入和国剧输出的比例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影视作品很难与发达国家制作精良的作品相抗衡,二是我国输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遭遇到跨文化传播中常见的文化休克。除了影视作品,中国文化的其他形态例如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在策略和效果上也不尽如人意。而在作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却可以找到传播效果优良的案例,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中,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庄周哲学的痕迹。可以说,这是为数不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其传播策略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

一、从宫崎骏电影到《大鱼海棠》:庄周哲学的影像呈现与传播

(一)庄周哲学:宫崎骏电影的东方底蕴。在日本当代影视创作中,宫崎骏的作品无疑是最能够代表东方美学与哲学的。诸如《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风之谷》等作品,都有着非常显著和浓郁的东方元素。这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唐以前的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特别是《庄子》与庄周思想的影响。这种相通之处既体现在宫崎骏电影统一的自然崇拜倾向与反工业化情结上,也反映在浪漫主义的华丽想象与表现手法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庄子以自然的朴素为美,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所以要除去人为矫饰,让天地万物本真地存在,让人本真地存在,让艺术本真地存在。①宫崎骏作品的叙事背景多是充满原始气息的自然景致,如蓝天、旷野、森林、古堡、风车等。值得注意的是,宫崎骏并非对人类文明有着极端的抵触情绪,宫崎骏所抗争的更多的是过度的、戕害自然的现代工业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古堡、风车、庭院、石子路这样有着原始或古典气息的景致,它们往往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作为自然人的居所的一部分,它们透出的无一不是朴实自然的情调。《天空之城》中有树木茂盛、绿草如茵的理雷帕特城;《幽灵公主》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龙猫》中有翠绿的远山、雪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田间清澈的小溪;《回忆的点点滴滴》中有农田,等等。宫崎骏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其间经历了原始的手绘到最新奇的数字技术,但宫崎骏的画风并未因受到时代或工具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样的画风并非刻意维持,而是其作品内在底蕴的一种持续而稳定的输出。(二)《大鱼海棠》:庄周哲学的本土影像。2016年,号称十年打磨并屡经波折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公映,这部观众口碑呈现两极化态势的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对白等方面饱受争议———因为其画面、叙事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极其相似;但它却引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神话、寓言、志怪类经典著作的一次集体追忆和重新认识。毫无疑问,《大鱼海棠》这样的国产奇幻题材作品给予了国内观众一次比较新奇的观看体验,它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具有东方哲学与美学色彩的奇幻世界;尤其是影片对《庄子》中所载的神话故事与形象的明显借鉴,更是掀起了一次国人重温经典的热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中流传最为广泛的鲲鹏传说无疑为《大鱼海棠》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灵感与文化基调,女主角的名字椿明显也是取自《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②而《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描述,也是《大鱼海棠》主要男角色名字“湫”的来源。这些看似浅显却饱含文化基因的“借用”实际上体现着影视创作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理念,这也使得最终的影视作品无论形态如何,均具有了普世传播的价值与空间。从宫崎骏电影的经久不衰到《大鱼海棠》的备受关注,其背后隐喻的是庄周哲学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无论是表层的画面与叙事还是深层的属性和底蕴,庄周哲学都表达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基于影视手段的表达突破了时空的桎梏,获得了受众的共鸣与回应。除此之外,从宫崎骏到《大鱼海棠》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反向路径,即借由他国影视作品的成功催生本土影视作品的生产和表达,这种路径的特殊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庄周哲学对宫崎骏电影主题的影响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历史可能性

所谓中国文化,专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个地理位置上创造的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国文化的历史形态,即中国近代以前的文化面貌,具体而言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分水岭。[1]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先祖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典藏品,更是具有活络生命的有机体。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一方面,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中国人文化肌体的血液成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碰撞,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不断走向现代化。因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能性,正是关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新生。

一、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持有的一个重大历史追求就是早日实现现代化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百年夙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以儒家体系为核心,形成了中国独属的人伦性意识形态,比如,在天人关系上的价值诉求,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对群体原则的强化和修己以安人的求索,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内圣、逍遥的人生境界追求等。以上诸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与根本,即所谓的“基本精神”。[2]在更长远的尺度上看,在文化传承的历史过往中,有一些思想看法和既定传统,长时期得到人们的尊崇,甚至衍生为生活中行为处事的指导原则与规训戒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推进社会前行的效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这种精神简要地可以梳理为四种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精神、刚健有为的精神、贵和尚中的精神,由此发挥了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功用。[3]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延续的历史脉络,使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几十年间,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外力挑战,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层的东方文化圈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历史抉择。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完整、成型的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分崩离析、四分五裂的境地。从此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不断尝试拯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19世纪末期的中国政治家和文化人,曾经幻想在屏蔽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单单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工具手段、武器设备和生产方式,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造血功能,从而达到使之新生的最终目的。可是,历史证明,这一系列的试验以失败而告终。20世纪初期,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在客观上意味着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人开始转换思考方式。“五四”之后的岁月里,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的中华民族不断尝试走出窠臼,找到通向自立和富强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系统被打碎,孔孟之道一度被激进的变革者视为中国2000年停滞落后的历史孽渊,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在文化心理上一直不太愿意对儒家传统有所眷顾或缅怀,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历史阶段中,还把孔孟所连带的传统文化看做是中国走向进步的羁绊。也是在同样的历史线索中,以历史运动的轨迹来看,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大体经历了两次历史跃进式的尝试。第一次,以孙中山的早期社会理想为代表,试图参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社会,孙中山从起源于法国革命前期的启蒙思想和社会契约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那里寻找启发,以民治、民有、民享为政治主张,构建三民主义,但他的一系列努力最终没有获得成功。第二次是孙中山后期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以及在革命实践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最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革命洪流中,缔造了一个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选择了苏联式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但问题随之暴露,弊端不断显现,从而迫使中国人探索突破这一模式而取得新的发展路径,这也引发了及其一系列政治经济变动,并最终在复杂的历史因缘的风云际会中酿成了的浩劫。艰难走出浩劫阴影的中华民族放眼世界,开始猛醒,有感于中国落后于世界文明大发展的中国人开始奋起直追,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再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大课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情境下,有志于中国进步的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和再认识,抽离出几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在哪里?西方的近代、现代、现代后(postmodem)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何在?如何为现代化做诠释?这三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机会、历史地位和未来命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转型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而造成的,并由此得出了西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救星和归宿的结论。这个逻辑假说,虽然在说明了西方文明在促进中国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但其言说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乃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也存在着丰富的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衔接的活力因素,正是这些活力因素促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转型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这些活力因素至少包括如下要点。

(一)经世理念。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培养出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师、艺术家。本文将结合当下国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进行剖析,以便使中国传统文化良好地融入于艺术设计教育,从而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改革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紧密相连。但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化倾向显著,普遍存在重设计实践,轻设计理论,传统文化缺乏等问题。长此以往,艺术设计教育也将成为一潭死水,毫无新意与活力。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变革迫在眉睫。艺术设计教育应扎根于传统文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标,灵活创新,而不是生搬硬套所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结合当下国情,认清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发展历程与重要性,方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境遇

当前,我国在文化交流层面,西方的价值理念、教育模式广受众多国民的追捧、模仿,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同时,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缺失,使得设计师难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适宜于当下社会的理念进行创新。因此,设计师应当正确认识、尊重、挖掘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传统文化所处的劣势境遇,实现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性之间互补共生的良性关系,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新生机,新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