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8 00:24: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传统节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区自然没问题,就是农区蒙古族,在肉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吃一顿“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彝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三月花会(图)

三月花会是云南省禄丰县高峰一带彝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举行。

此时正值马樱花盛开,方圆数十里的彝族青年男女们在这一逃诩要身着盛装,聚集在当地花山梁子上,大家唱歌跳舞,直到日落西山才告别回家。也有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互相交流,感觉情投意龠便成双成对躲入密林中互诉衷肠。

关于三月花会,有一则传说,古时候这个地区,彝族由于受外族挑拨离间,内部产生了隔阂,甚至发生过械斗,严重破坏了这个地区民族的和睦相处的宁静环境。后来在三月十三日他们和解了,于是人们在这天唱歌跳舞以示庆贺。年复一年,相沿成习,形成了彝族的一个民间节日。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仫佬族节日的禁忌

仫佬族的民间禁忌并不多,重要的是年节的十一禁忌。

忌天亮才起床。大年初一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话这一年田土会崩垮。

忌打破东西和拨火,否则缝衣断针锄地断锄。

忌扫地。大年初一不得扫地,否则钱财将被扫出去,今后不再招财。

忌吃青菜。大年初一不得吃青菜,否则鸟兽会把地里种下的玉米挖起来吃掉,今年没有收成。

忌吃荤。大年初一不得吃荤菜,否则家畜会生病、发瘟。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节日的祝贺

世界各国都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有官方规定的节日;也有民间的、传统的节日;还有一些是有广泛群众参加的宗教节日。当节日到来的时候,人们用各种方式表示庆祝,国家之间也常常互致祝贺,以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

一、国庆节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各国国庆节的名称有所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很多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其余的有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法国是心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时巴黎群众捣毁巴士底监狱这一天为国庆。1989年,当法国革命200周年的时候,法国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庆祝活动。当天,在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300多辆装甲车、5000名士兵、250架飞机及直升机参加了阅兵式。33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一万多位外宾参加了庆典仪式。80多万观众观看了仪式。晚上,在雄壮的《马赛曲》乐曲声中,20万支烟火腾空升起,8000多来自世界各民族的演员参加了协和广场上的演出。

美国是以7月4日独立日为国庆。每年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鸣。各地居民自发地举行庆祝游行。大街上程式彩车、模型车、杂技车等同欢乐的人群一起,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游行结束,人们聚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共同欢度节日。

英国的国庆是女王的“官方生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真正生日是1926年4月21日,而其“官方生日”则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个星期六。这时候,伦敦天气比较好。主要活动是由女王亲自检阅“军旗敬礼分列式”。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瑶族古灵精怪的节日

二月初-赶鸟节

每年二月初一,湖南江华山区瑶族要过赶鸟节。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瑶族人民,用歌声吸引鸟雀,保住刚播下的包谷种子免遭鸟雀啄食,取得丰收的历史。

全族青年对唱情歌

这天不论晴天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青年都要聚会在白头山。他们身着瑶族节日盛装,头扎彩帕,脚穿绣花鞋袜,撑青布洋伞,在白头山上或两男两女,或四男四女,对坐青草坪、岩头上,依偎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唱到月亮升起,直到夜露湿透头帕,才男送女、女送男,走一程唱一程,依依不舍地告别。

鸟仔粑把鸟雀咀壳黏住

当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觅知音时,老人们则在家中把连夜舂好的糯米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堂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粑」,任凭小孩与鸟雀取食,说是「鸟雀」啄了粑粑,就会把嘴壳黏住,再不会糟蹋五谷了。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节日之中国三大冥节

清明,又称鬼节,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情人节习俗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这里略加阐述各地区的活动。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福建妈祖节

节日:福建妈祖节

流行民族:汉族

流行区域:福建湄州岛

举办时段: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

活动内容:

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别是被奉为海神的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台胞和当地民众都来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秀 傣族泼水节

节日:泼水节

流行民族:傣族

流行区域:云南傣族地区(西双版纳等地区)

举办时段: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七日间(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为期三、四天

活动内容:

节日的第一天为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娱乐项目有放高升、划龙船等。第二天,傣语叫"宛脑",意思是空日,即这天既不属旧年也不属新年,是"空下来"的一天。按照传统习俗,人们或在家静养,或上山狩猎。第三天为元旦,傣语称"宛叭宛玛",即"日子之王到来的一天。"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寺庙拜佛,并在寺院里用细沙堆起三、五座宝塔型沙堆,高约三、四尺,塔尖插八根缠有红绿布条的竹枝,然后,围塔而坐,聆听育经和历史传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