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制造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23:2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俄制造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俄制造业

剖析中俄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比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美国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而中国制造业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增长更快。与中国不同,俄罗斯的制造业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与美国对俄罗斯的总投资金额增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以致整个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依赖在增加。俄罗斯的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并未随接受外资的金额同步增长,外资流入投向了其他产业。外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同,反映了中俄两国改革路径的差异。

关键词:美国的直接投资制造业吸收外资比例中国俄罗斯

中国和俄罗斯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状况比较

俄罗斯(前苏联)和中国过去是两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大国。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78年,远远早于俄罗斯。1992年正式确定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中国的GDP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俄罗斯的改革开始于1992年苏联解体之后。前苏联解体后的激进改革,导致俄罗斯在一段时期内经济大幅下降,经济总量甚至只及改革前的三分之一。直到20世纪末,俄罗斯的经济才止跌回稳。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达6%多,经济总量增加了70%。同时,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入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超过200%。八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

中俄两国的改革,都是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实行市场经济就势必融入世界经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中俄两国存在着很大差别。

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俄罗斯。1990年中国FDI流入量为35亿美元,2003年达到535亿美元,是1990年的15倍。2005年的金额是790亿美元,2006年是870亿美元。同时,2003年俄罗斯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仅10亿美元,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低谷,随后大幅增长,2005年是150亿美元左右,2006年达284亿美元。尽管如此,俄罗斯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仍远远低于中国。

查看全文

中俄制造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美国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而中国制造业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增长更快。与中国不同,俄罗斯的制造业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与美国对俄罗斯的总投资金额增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以致整个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依赖在增加。俄罗斯的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并未随接受外资的金额同步增长,外资流入投向了其他产业。外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同,反映了中俄两国改革路径的差异。

关键词:美国的直接投资制造业吸收外资比例中国俄罗斯

中国和俄罗斯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状况比较

俄罗斯(前苏联)和中国过去是两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大国。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78年,远远早于俄罗斯。1992年正式确定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中国的GDP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俄罗斯的改革开始于1992年苏联解体之后。前苏联解体后的激进改革,导致俄罗斯在一段时期内经济大幅下降,经济总量甚至只及改革前的三分之一。直到20世纪末,俄罗斯的经济才止跌回稳。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达6%多,经济总量增加了70%。同时,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入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超过200%。八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

中俄两国的改革,都是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实行市场经济就势必融入世界经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中俄两国存在着很大差别。

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俄罗斯。1990年中国FDI流入量为35亿美元,2003年达到535亿美元,是1990年的15倍。2005年的金额是790亿美元,2006年是870亿美元。同时,2003年俄罗斯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仅10亿美元,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低谷,随后大幅增长,2005年是150亿美元左右,2006年达284亿美元。尽管如此,俄罗斯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仍远远低于中国。

查看全文

中俄相互投资、承包劳务合作分析与展望

一、俄罗斯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与结构特点

(一)俄罗斯对华投资发展趋势分析

1992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规模比较小。1992年大约为1622万美元,1993年增长到4194万美元。但是随后几年投资规模明显减少,尤其是1994~2000年期间仅仅维持在20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有所上升,扩大到近3000万美元的规模,但是仍然未恢复到1993~1994年期间的最高水平。从俄罗斯对华投资在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来看,1992年达到0.15%,2001年降低到0.06%,这一比例与中俄贸易关系的重要性相比相差甚远。二是波动较大。1993年俄罗斯对华投资增长达158%,随后连续4年陷入10%以上的负增长,在2000年出现16%左右的下降之后,2001年的增长速度竟高达83%。此外,10年中年均增长速度比中国同时期吸收外资的平均增长速度低10个百分点(参见表1)。

在周边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中,俄罗斯对华投资在中国全部利用外资中的重要性是最低的。按照截止到2000年底的数据计算,俄罗斯对华投资的累计实际出资额仅占全部外资的0.04%,相当于美国的1/200、德国的1/58、马来西亚的1/17和菲律宾的1/2。

(二)俄罗斯对华投资的产业分布结构

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按照截至2000年底的累计出资额计算,俄罗斯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建筑业和批发零售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8.5%、15.9%、6.1%和5.9%。与同时期全部外资行业结构相比,制造业的比重大致相当,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比重要高的多。此外,俄罗斯投资在科技研究技术咨询行业的比重达到3.2%,在所有行业中居第六位,相对比重高于全国外资行业结构中的该行业比重。这一点反映了俄罗斯在科技领域的人才、技术实力和近几年来中俄科技合作日趋加强的特点。在房地产开发、社会服务业、电力能源等行业,俄罗斯投资集中程度远低于全国外资平均水平,这也是俄罗斯企业在资本实力方面的劣势表现。

查看全文

中俄相互投资展望论文

一、俄罗斯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与结构特点

(一)俄罗斯对华投资发展趋势分析

1992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规模比较小。1992年大约为1622万美元,1993年增长到4194万美元。但是随后几年投资规模明显减少,尤其是1994~2000年期间仅仅维持在20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有所上升,扩大到近3000万美元的规模,但是仍然未恢复到1993~1994年期间的最高水平。从俄罗斯对华投资在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来看,1992年达到0.15%,2001年降低到0.06%,这一比例与中俄贸易关系的重要性相比相差甚远。二是波动较大。1993年俄罗斯对华投资增长达158%,随后连续4年陷入10%以上的负增长,在2000年出现16%左右的下降之后,2001年的增长速度竟高达83%。此外,10年中年均增长速度比中国同时期吸收外资的平均增长速度低10个百分点(参见表1)。

在周边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中,俄罗斯对华投资在中国全部利用外资中的重要性是最低的。按照截止到2000年底的数据计算,俄罗斯对华投资的累计实际出资额仅占全部外资的0.04%,相当于美国的1/200、德国的1/58、马来西亚的1/17和菲律宾的1/2。

(二)俄罗斯对华投资的产业分布结构

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按照截至2000年底的累计出资额计算,俄罗斯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建筑业和批发零售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8.5%、15.9%、6.1%和5.9%。与同时期全部外资行业结构相比,制造业的比重大致相当,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比重要高的多。此外,俄罗斯投资在科技研究技术咨询行业的比重达到3.2%,在所有行业中居第六位,相对比重高于全国外资行业结构中的该行业比重。这一点反映了俄罗斯在科技领域的人才、技术实力和近几年来中俄科技合作日趋加强的特点。在房地产开发、社会服务业、电力能源等行业,俄罗斯投资集中程度远低于全国外资平均水平,这也是俄罗斯企业在资本实力方面的劣势表现。

查看全文

中俄相互投资研究论文

一、俄罗斯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与结构特点

(一)俄罗斯对华投资发展趋势分析

1992年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规模比较小。1992年大约为1622万美元,1993年增长到4194万美元。但是随后几年投资规模明显减少,尤其是1994~2000年期间仅仅维持在20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有所上升,扩大到近3000万美元的规模,但是仍然未恢复到1993~1994年期间的最高水平。从俄罗斯对华投资在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来看,1992年达到0.15%,2001年降低到0.06%,这一比例与中俄贸易关系的重要性相比相差甚远。二是波动较大。1993年俄罗斯对华投资增长达158%,随后连续4年陷入10%以上的负增长,在2000年出现16%左右的下降之后,2001年的增长速度竟高达83%。此外,10年中年均增长速度比中国同时期吸收外资的平均增长速度低10个百分点(参见表1)。

在周边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中,俄罗斯对华投资在中国全部利用外资中的重要性是最低的。按照截止到2000年底的数据计算,俄罗斯对华投资的累计实际出资额仅占全部外资的0.04%,相当于美国的1/200、德国的1/58、马来西亚的1/17和菲律宾的1/2。

(二)俄罗斯对华投资的产业分布结构

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按照截至2000年底的累计出资额计算,俄罗斯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建筑业和批发零售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8.5%、15.9%、6.1%和5.9%。与同时期全部外资行业结构相比,制造业的比重大致相当,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比重要高的多。此外,俄罗斯投资在科技研究技术咨询行业的比重达到3.2%,在所有行业中居第六位,相对比重高于全国外资行业结构中的该行业比重。这一点反映了俄罗斯在科技领域的人才、技术实力和近几年来中俄科技合作日趋加强的特点。在房地产开发、社会服务业、电力能源等行业,俄罗斯投资集中程度远低于全国外资平均水平,这也是俄罗斯企业在资本实力方面的劣势表现。

查看全文

中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论文

摘要随着2006年和2007年中俄两国互相举办“国家年”,两国经贸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在分析近10年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两国在经贸合作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对双方经贸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俄“国家年”经贸合作机遇展望

1引言

中国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经贸和投资领域的合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席于2007年3月20日在接受俄罗斯媒体的联合采访时强调,为了促进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中国愿与俄罗斯一道“本着互利共赢精神,推动两国经贸、能源、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中国与俄罗斯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10年,也是两国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的10年。经贸发展成为两国建立巩固的政治互信关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成为中俄睦邻合作不断进入更高阶段的标志性曲线。

本文截取1997~2006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探讨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对两国经贸合作进行展望。

2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分析

查看全文

中俄经贸关系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俄经贸关系;市场特性分析;经贸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中俄两国是世界公认的“成长最快的经济体”,2007年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仍继续保持增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两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为两国的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中俄经贸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双方应当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中俄经贸关系发展

(一)中俄贸易发展的几个阶段

1991年至今,中俄贸易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3年),苏联解体后,两国贸易方式以政府协定贸易和企业间易货贸易为主,1991年双边贸易额为39.0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减10.8%;199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8.6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增50.2%;1993年达到76.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增31.0%。第二阶段(1994~1998年),贸易方式逐渐向现汇贸易过渡,双边贸易额下滑,1994年为50.76亿美元(-33.9%),1995年为54.63亿美元(+7.6%),1996年为68.46亿美元(+25.3%),1997年达到61.24亿美元(-11.2%),1998年降至54.81亿美元(-10.5%)。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双边贸易额止跌回升,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幅31.5%),1999年为57.20亿美元(+10.4),2000年为80.03亿美元(+39.9%),2001年为106.70亿美元(+33.3%),2002年为119.30亿美元(+11.8%),2003年为157.60亿美元(+32.1%),2004年为212.30亿美元(+34.7%),2005年为291.00亿美元(+37.1%),2006年为334亿美元,2007年前9个月就达349亿美元,增幅高达42%。

(二)中俄经济科技合作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与双边经贸合作研究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具有深远的传统友谊和漫长的国境线,因而具备了开展国际贸易的优越客观条件。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双边经贸合作的水平,成为中俄两国都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当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通过深入研究,提出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水平、解决双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的针对性措施,以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双边经贸合作

中俄双方都是对方的最大邻国,两国之间有漫长的国境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俄双方的贸易量正在不断提升。在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俄罗斯在中国对外经贸领域汇总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当下,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层次正在不断深化,合作的规模、领域与合作模式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总体上看,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在现阶段,双方的经贸合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中俄双方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因此,想要促进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一、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下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1.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层次不断深化。“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中俄双方的经济贸易与合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俄双方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合作的层次正在不断深化。具体来说,首先,在政治层面,近年来,两国政要之间通过多次定期或不定期的会晤,针对经贸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并建立了丝路基金等金融投资平台。在金融层面,现阶段,中俄双方已经启动了人民币清算合作的机制。两国之间的货币结算业务也逐步从边境城市向内地扩展。而与此同时,两国的商业银行都在对方的领土内开设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金融合作。2.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的促进作用下,双方的经贸合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具体来说,首先,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次,中饿双方的经贸合作,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交易数量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我国企业与俄罗斯企业之间签订了多个合作项目协议,涉及到的交易金额与交易数量越来越大。早在2014年,双方的贸易总额就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在2015年,双边贸易总额有所回落。而在2017年,双边贸易总额恢复到840.71亿美元。虽然与最高峰时期的900余亿美元相比有所下降,但随着“一带一路”的护短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中俄双边贸易必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在很长时间以来,中俄之间的贸易都以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矿产、化工产品,向俄罗斯出口服装、家电、日用品等轻工业产品为主。然而随着两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展,在现阶段,中俄贸易已经从这些传统领域逐步扩展到电子产品、工业设备等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在当下,中俄之间的国境线距离双方的经济中心都有很长的距离,这对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展开是不利的。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想要促进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4.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在合作模式方面,中俄之间的双边经贸合作已经从传统的进出口贸易逐步向双方互相之间投资转变。在最近几年,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吸引了全世界投资者的目光,中国企业也在这一大好机遇面前不甘落后,不断扩大在俄罗斯的投资规模。与此同时,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也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然而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要远远超过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而从投资领域上看,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农业、林业、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则主要集中于制造、建筑与物流运输方面。

二、中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下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下自由贸易区建立思考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提供了有利契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是吉林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可采用“1+1组团”模式或“2+2”组团模式。同时,应加快建立试验区专门管理机构,推进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工作,推进试验区相关平台建设,推进相关人才培养步伐,提供相关试验区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吉林省;自由贸易区;长吉图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的新引擎和支撑点。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契机。目前,我国已圈定18个省份①的相关城市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点所在,其中广东、福建两省及天津市已获批建设自由贸易区,其他城市也正在积极努力申报自贸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吉林省应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争取尽快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一、吉林省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自贸区的建设联系极其紧密,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自贸区建设均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两者均以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及开拓新市场为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与自贸区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必然推动我国国内自贸区建设的步伐,而自贸区的建设又必然加快“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实现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战略有机对接和战略联动。(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东北亚战略合作。吉林省作为东北亚的几何中心,是我国参与东北亚战略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东北亚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在东北亚战略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增强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从而构筑我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合作的新格局。(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吉林省作为我国近海内陆省份,毗邻朝、俄两国,同时与日、韩、蒙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边境县占全国总数的7%。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可进一步打造我国内陆省区对外开放的新门户、新平台,同时进一步扩大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外向度、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吉林省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提供更多的对外经贸合作机会。(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自2010年吉林省实施“长吉图”战略以来,吉林省在东北亚地区域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将更有利于改变过去以出口加工为主的投资模式,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将成为自贸区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可促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创我国内陆省区,尤其是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体制创新新模式,探索内陆省区以“开放带开发”的产业发展新思路。

二、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分析

查看全文

中俄经贸关系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俄经贸关系;市场特性分析;经贸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中俄两国是世界公认的“成长最快的经济体”,2007年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仍继续保持增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两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为两国的商品、资源、技术和资本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中俄经贸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双方应当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中俄经贸关系发展

(一)中俄贸易发展的几个阶段

1991年至今,中俄贸易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3年),苏联解体后,两国贸易方式以政府协定贸易和企业间易货贸易为主,1991年双边贸易额为39.0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减10.8%;199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8.6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增50.2%;1993年达到76.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相比增31.0%。第二阶段(1994~1998年),贸易方式逐渐向现汇贸易过渡,双边贸易额下滑,1994年为50.76亿美元(-33.9%),1995年为54.63亿美元(+7.6%),1996年为68.46亿美元(+25.3%),1997年达到61.24亿美元(-11.2%),1998年降至54.81亿美元(-10.5%)。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双边贸易额止跌回升,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幅31.5%),1999年为57.20亿美元(+10.4),2000年为80.03亿美元(+39.9%),2001年为106.70亿美元(+33.3%),2002年为119.30亿美元(+11.8%),2003年为157.60亿美元(+32.1%),2004年为212.30亿美元(+34.7%),2005年为291.00亿美元(+37.1%),2006年为334亿美元,2007年前9个月就达349亿美元,增幅高达42%。

(二)中俄经济科技合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