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21:33: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等职业学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学校建设,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参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制定本标准。

基本条件

第二条须具备法人资格。公办学校须具备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民办学校须具备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资格。

第三条须有学校章程和必需的管理制度,要依法办学。

第四条须配备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管理能力、熟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校领导。校长应具有从事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校长及教学副校长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他校级领导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新时代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篮球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如何在开展篮球课程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实现学生终身体育与专业能力协调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篮球课程的重点。

[关键词]中职;篮球课程;中山市

1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开展的分析

1.1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篮球课程是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形式。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学校篮球课程的开展中,要发挥篮球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专业的特点,丰富篮球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学生参与篮球活动形成的组织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应变能力、坚强的意志等职业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而且还是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服务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篮球课程也要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强调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出发,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方式相联系进行篮球课程的活动。发掘篮球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在篮球教学中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心,针对不同的个体,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等职业学校的篮球课程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特点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发展和丰富篮球课程的教学内容,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使篮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注重篮球活动对身体的锻炼到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发展,使学生在篮球活动中逐渐完善自我,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与增强职业能力。学生在篮球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对篮球的基本技术的正确运用,有效达到锻炼身体和提高素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1.2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开展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篮球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部分研究与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相结合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提高进行的研究。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多篮球运动很感兴趣,但是在篮球课程的学习上没有深入,却没有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具体体现形式。它是按照一定的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对学生的锻炼,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导,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学术思想,致使缺少理论支持,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所突破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的特点[1],教师在口常教学中应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多元化,要注重学生体能的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篮球学习中来,并发挥他们的主动创造能力[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大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社会的需求挂钩,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专业能力、职业素养。通过篮球课程的开展与学生专业特点的结合,发挥篮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同时也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在篮球活动的开展中,注重两者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对篮球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旨在得出篮球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的促进作用。

2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开展情况——以中山市为例

为了解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课程的开设情况,通过对中山市内6所中职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了解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篮球课程的开展情况。2.1职业学校篮球课程设置的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学校教育中,学校体育是处于与德育[3]、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的指导性较强,能决定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实施学校体育教学,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的保证。有70%的学校开始了篮球课程。是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设定的,采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占16%。但是在以学生的需求而设置篮球课程,占的比例较少,学生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在体育课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参加体育获得效用,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体育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体育课程要满足学生身心的发展,使学生获得有益地情感体验,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体育项目使学生有更大选择的空间,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得到提高。2.2职业学校篮球课程设置的情况。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文化深入人心,特别是篮球运动中强调整体性的攻防,突出个性的个人能力的表现。篮球运动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展开激烈的争夺,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观赏性刺激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适青春好动的年龄阶段,个体希望被关注,表现欲望特别强。学生参与篮球的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在参与篮球活动中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同时也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意识与在运动中形成的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篮球课程的内容在发展中不断的丰富和充实,一方面是技能和战术的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是原有课程内容的充实与创造。这是篮球课程教学内容连续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在调查中的学校有70%的是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具体规定开设篮球课程的。在高一年级,篮球课程是必修要学习的,篮球教学是在高一年级基础模块中分二个学期进行的。按照基础模块的分配,在高一年级的篮球课程为18课时,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来看篮球课程教学课时严重不足。2.3职业学校篮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调查,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全部采用统一的班级授课制,班级学生人数在30~40人。教师在篮球课程的实施当中采用分组教学,对男女生提出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篮球教学中,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新奇的课堂氛围中认知篮球运动,形成浓厚的篮球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安排与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篮球运动兴趣。在篮球课程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合作互助的精神,促进学生在篮球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感受,增强学生信心,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4职业学校篮球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课程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4],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在有选择性地加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也是主导者,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之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设计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与学生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篮球课程的教学中,突出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向,使学生能够把在篮球课程当中所学知识与所形成的品质运用到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去。这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教师在篮球课中不仅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战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同时根据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体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服务,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让学生在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发展中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解示范法占30%,练习法占22%,分解教学法占16%,游戏教学法占14%,探究教学法8%,发现教学法6%,其他4%。通过对比表明常规的教学方法在篮球课程的教学中占据主要位置,已经成为体育教师的首要教学方法选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较少。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

(一)整合性和开放性共存。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才能产生,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因此具有广泛的开放性。但是面对外来文化及其他亚文化时,不是所有都吸收,而是通过有效整合,对这些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区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实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二)多样性和多元性并存。校园文化产生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不同文化影响,从而具备多元化特点。以此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有多元化特征。这些多元化特征会通过不同载体表现,使校园文化更丰富和多样。

(三)创造性和时代性并存。随着时展,未来竞争必将是人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过程中应着力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符合时展要求,具有时代性,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不断激发,从而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二、中等职业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和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得到美术教育的大力支持。整洁、优美、温馨的校园环境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并具有归属感,同时激发出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在美术教育课堂上,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为校园环境美化作出贡献,如设计环境标语、提示标语,并分小组制作,通过比较选择出优秀作品并投入使用,使校园更美丽。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工匠摇篮”。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崛起,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迎风而起,弘扬并践行“工匠精神”。现阶段,很多教育研究者不断深入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也发现很多矛盾,如“工匠精神”在中职学生中普遍缺失的问题、怎样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工匠精神”等。将“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要凸显中职学生特点,才能让班级管理工作活起来、动起来。“中等”这一特点决定了班级管理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注重时代感、趣味性,充分利用网路、自媒体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职业”这一特点则要求班级管理工作要贯穿包括实训实习在内的专业教学过程。

1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

班级管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单位,其管理形式、制度和水平都能够折射并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职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文化知识比较薄弱,相对来说更难管理,所以如何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德育工程,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每位学生的成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内心情感和行为准则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时代步伐,根据学生特点,改进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2耳濡目染引导学生感受“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断追求完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对中职学生来说,就是要有永不放弃、执著专注、勇往直前、敢于创新的精神。中职学生在入学初期,此时需要班主任结合班级管理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通过主题班会——古今中外之匠人,使学生感受到其所学专业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让学生切身体会“工匠精神”就在身边。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工匠案例,从实际事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研究

摘要:卫生学校为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护理人才,而护理是一项与人类健康和生命休戚相关的职业,这就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校德育主要体现在课堂教育这一理论层面上,德育实践活动明显不足,为此提出创新德育教学内容,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德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日常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活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紧密相连。我校主要培养临床护士、助产士,德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分为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在目前形势下,课堂教育受到重视,而实践教育明显不足,形式大于实质,缺少创新和吸引力,导致德育效果不佳。该研究提出创新德育教学内容,为德育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德育实践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1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1.1德育课程缺少职业特色。我校的重点专业是护理、助产专业,思想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职业道德与法律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公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没有体现出护理和助产专业的职业特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空洞。而专业课程关于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的内容较少,只能泛泛而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1.2德育实践创新不足。德育实践主要有: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孤寡老人献爱心、学雷锋做好事、每周的主题班会等。前三项活动主旨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在工作中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后一项活动主旨是联系社会热门话题,发现社会、学校、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展开师生讨论,判断如何才能调整好这些社会关系。可是这些德育实践活动主要还是围绕社会公德和社会公益来进行的,较少涉及伦理和职业道德方面。1.3德育实践不够深入。卫生学校德育实践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不够深入的现象,具体表现有:(1)定位失衡。由于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得学生德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处于次要位置。(2)实践活动软硬件不足。缺少适合卫生学校的职业道德和护理伦理学教材,同时也缺少较为固定的对口实践场地和实践单位。(3)德育实践过分依赖教师或者学校,没有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德育模式,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德育实效。

2促进德育实践创新的措施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课外德育分析论文

道德养成过程的序列与目标

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养成过程又有一定的序列,通常有模仿―领悟―参与―判断―选择―自主行为―个性化等七个序列。

模仿是指在缺乏自我意识能力的情况下,对于道德要求的适应状态。例如:对某些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表现是处于模仿状态,并不是自我意识的确立。

领悟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体验。例如:对某些行为和品质的赞同与反对,能从自身的体验中表现出来。

参与是指根据自己掌握的道德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并能在实践中加以维护,试图对他人发生影响。例如:对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和品质,不仅仅是赞同而且能自身参与实践;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不仅仅是反对而且还要干预。

判断选择是指对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反复的认识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入这两个序列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设计道德准则或规范的过程。这种自我约束力,不仅仅是来自纪律的规范,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意识和责任。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与更新换代,企业或公司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平面设计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屡遇“没有工作经验”的瓶颈,为了缩短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培养出更多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必须改变平面设计专业现行的教学模式,“现代师徒制”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职;师徒制;教学

平面设计也叫视觉传达设计,它包括了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和书籍设计等诸多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发展很快,但是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屡遇“没有工作经验”的瓶颈,这一现象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着差距,二是企业想压缩传统“传帮带”的用人周期,对员工提出了“拿来就用,零距离上岗”的高要求。为了解决供需双方之间的差距,培养出更多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必须改变平面设计专业现行的教学模式,“现代师徒制”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现代师徒制在”与“传统师徒制”的区别

传统“师徒制”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学徒入师后跟随师傅在从业过程中学习,所有教授的内容寓教于工作之中,涵盖行业的知识技能、理论知识、职业操守、职业素养等。在从业过程中师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徒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到能独立从业。传统师徒制没有明确的学制年限与考核认证体系。入学与结业时间灵性性比较大,由师傅视学徒的天资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决定。我校为了保证学生在就业前就具有这样的能力,把原本企业中的师徒关系转接到学校,使师生之间建立师徒关系,称之为“现代师徒制”。现代师徒制是一种有效、便捷的培训模式。在平面设计专业中采用师徒制教学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理念,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制作,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技能进一步提高,毕业的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师徒制具体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摘要:文章从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四个方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注重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教学管理的总体质量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改进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十分必要。文章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观点和浅见,希望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有所裨益。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问题

纵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活动相对不足、教学评价模式比较落后以及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论文

一、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作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肩负着职业化教育功能的任务。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是学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重要能力。但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陷入了种种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作出及时的应对策略,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走出困境。

二、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困境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困境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应用型化学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的重要地位被忽视,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的重要地位被忽视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当中有所偏重造成的,化学课作为基础学科,却往往被学生和学校作为次要科目,这成为牵制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水平提高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化学应用能力提高的一大原因。(二)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实验器具数量不足,化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个科目,实践的能力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设备和仪器多为沿用过去的,而且很多学校由于经费不足,连早已落后的化学器具都供应不足。化学器具的陈旧与不足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的效果。(三)学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比较薄弱,长此以往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部分想要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氛围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自然就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材实用性差,教材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教学工具,选择尤为重要。虽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等职业学校所用的化学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难免会出现缺少趣味性和先进性的缺点,这会造成与实验脱节的情况,让学生失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五)考核评价体系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体系也较为单一,教学方法也相对落后。考核上更加重视分数和结果,忽略了过程,教师偏重于知识基础上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真的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学生为了考核评价死记硬背,忽略了对化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困境的解决对策

要走出这一系列困境,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必须做出改变,从基础知识到实验检验,从重视程度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这些困境,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水平,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应用型人才。(一)更新教材,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化学教材作为化学教学的知识载体,必须要严加筛选。既要与时俱进,又要考虑教材中的趣味性和实验的连接性以及应用性。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当今化学市场进行自主选择,也可以参考其他高校的化学教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编一套最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二)注重实验,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应与化学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步。学校要结合教材增加实验仪器、更新实验仪器。在实验前,教师要讲解实验原理,在讲解原理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还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化学实验假设。做到从理论到模仿到学生自己实践和思考,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化学这一实验性极强且更应重视过程的学科,它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在课堂上对理论基础的学习,在日常实验中的操作水平和最后的考试都同样重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操作能力做出评价,结合理论考试,综合得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跟自身知识储备有关,也与学校的培养有关。学校可以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化学知识竞赛以及实验创造比赛,营造学校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就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创新精神。现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化学领域进行创新,这不仅是培养专业型人才,更是培养杰出型人才。

查看全文

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现状及策略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明确课程定位、确立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增强实践能力;增强文化素养、重视情感教学;重视榜样的带动作用,注重声乐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课程资源的学习几方面理清教学思路,实施相应的改革办法与措施,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体系,从而推动校园艺术活动的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教学思路;学习方式

声乐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文化素质较差,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欠缺等多种问题,导致声乐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法是需要教师理清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体系的薄弱环节,将声乐教学宏观上的歌唱艺术原理以及微观上的歌唱器官机能活动状态化为最简洁的语言教授给学生。[1]以身作则,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从根源上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唱歌的技巧,了解歌唱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歌唱兴趣,进而能够认真对待声乐教学这门课程,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艺术的表现之中,使其歌唱的基本技巧等得到实质性地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与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声乐的教学思路,力求为声乐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一、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歌唱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校园里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五四文艺汇演、纪念“一二九”运动合唱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多种活动中,歌唱表演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就目前的表演情况来讲,学生们的歌唱水平较为薄弱,形式还较为单一。而声乐教学又是提高学生歌唱艺术水平,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因声乐教学的专技性,声乐课还未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只有具有音乐、学前教育等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声乐课之外,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开设的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音乐类的基础课。声乐课属于音乐学科中的专业技能课,知识范围窄而专。公共艺术音乐课主要是以音乐赏析为主辅以一些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范围广而浅。而公共艺术音乐课中,系统讲解声乐学习内容的较少。加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具备系统声乐学科背景的老师较少,不少音乐老师只会简单地教唱,还不具备系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技能,学生文化素质较差,音乐基础知识薄弱,未系统接受过发声训练,舞台表演经验匮乏等问题。

二、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对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