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8:38: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部城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部城市发展论文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中部城市发展论文
[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并从促进中部老工业城市转型、加快城市经济网络及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竞争力、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发展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发展探究论文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中部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并从促进中部老工业城市转型、加快城市经济网络及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竞争力、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发展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四省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长江沿线中部四省所辖地级城市2003—2015年的数据,利用系统GMM估计法作动态面板估计,研究了中部四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GDP和金融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第二产业占比、人口规模、外资依存度、财政科教支出与碳排放呈现正相关;当期碳排放受到历史碳排放的显著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部四省;碳排放;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和绿色发展理念盛行,中国碳排放日益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据国际能源总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数据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0年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到2015年,这一比重已经增加至28.13%,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面临的碳减排压力随之增大。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发展道路上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碳排放问题,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既有助于解决中国当下的环境问题,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上,学界一般从经济总量、经济技术和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度上来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做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环境经济学较多采用STIRPAT模型(York(2003))来研究碳排放问题,基本内容如式(1)所示,其中P代表人口规模,A代表人均GDP,T代表技术水平。I=a*Pb*Ac*Td(1)通过对模型(1)两边同时取对数,可以得到模型(2):lnI=lna+b*lnP+c*lnA+d*lnT(2)因此,以模型(2)为基础,并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层面选取控制变量可以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所选取研究变量如下:碳排放量c。采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系数进行间接估算,其计算公式为:CO2=ΣKiEi(3)其中,K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E为第i种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计量)。由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主要包括煤气、液化石油气、全社会用电量三大能源,因此使用这三种能源计算城市碳排放,全社会用电量采用2014年提供的中国区域电网碳排放因子进行折算,通过加总三大能源折算的碳排放,得到城市碳排放总量。实际人均GDP,记为pg。利用地级城市人均GDP,采用各省GDP平减指数,以2003年为基期去除价格因素,以此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占比,记为sec。由于第二产业集中了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对城市碳排放影响明显,因此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衡量产业结构。财政科教投入,记为ft。财政科教投入有利于技术进步,因此采用财政科教投入作为技术水平的变量。金融发展水平。采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衡量金融发展规模,记为f1,该指标衡量了金融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外资依存度。采用实际利用外资与GDP比值进行衡量。本文研究对象为中部四省所有地级市市辖区,由于最新权威数据截止到2015年,2003年之前部分数据缺失严重,因此时间跨度选取2003—2015年,其中巢湖市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被剔除。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部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河南省商丘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几年其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变化,进而对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其利弊得失如何做出评价。
关键词:商丘市;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专门化率
一、商丘市概况
商丘市,地处河南省最东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地区,被称为“豫东的门户”,是四省的交通枢纽与物流集散中心。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部崛起“两纵两横经济带”重要的轴点城市之一,310、105、G30、G36四条国家主干道在商丘市交汇,以环城高速为中心的九条地区高速公路从市区向外延伸发散,与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相连接,形成多方位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同时商丘铁路枢纽是全国六大铁路网络型枢纽之一,是河南省第二大铁路枢纽,也是苏鲁豫皖四省交接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目前商丘市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17种,其中煤炭资源最具优势,新发现的通柘煤田已探明储量230亿吨。同时商丘市在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均有较大优势。商丘是全国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粮食产量占全省1/10,占全国1/100,是全国18个百亿斤产量大市之一,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占有核心地位。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定性分析
表1数据来源: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次产业包括了区域全部的生产部门,其结构基本反映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对商丘市产业结构进行定性分析。按照此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工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与服务业的协调关系,区域工业化水平,区域非农业和农业的协调关系。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商丘市地区目前的产值结构为“二、三、一”,产值结构的变动趋势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从商丘市地区产值比重的演变来看,其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与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较为吻合,即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导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可以看出商丘市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明显。
一个中部城市的律师行业
律师通常被看作公平与正义的象征,他们为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推进国家的法制做出了不懈的努,也取得巨大的成就。正因为这样,律师行业向来享有较好的声誉,律师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我国的律师事业在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气候下,有了很大的发展,荆州市的律师行业也在此东风下扬帆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荆州的律师行业的现状到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2004年7月中旬,我们走访了沙市区司法局、律师协会、湖北省昭阳律师事务所等单位,通过有关人员的介绍,以及查找的一些资料,对荆州市律师行业的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了解到本地律师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还查找了其他一些地区律师行业的资料,然后把两者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从中得出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一发展过程
荆州市的律师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与时俱进!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荆州市的律师行业开始走出““的阴影,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从事业务的单位是国家事业编制的法律顾问处,从业人员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而且,全市仅有11家单位40余人,规模较小,形式单一。
1984年左右,荆州市的法律顾问处开始向律师事务所转变,但仍属于国家事业编制的法律服务单位。此时的行业规模仍然较小,规范化程度还很低。
从1993年开始,荆州的律师行业开始进入以较快速度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6年《律师法》颁布以后,其发展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律师事物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以合伙所为主,合作所、国资所多种形式并存的大好形式。律师事务所发展到28家,从业律师达到194人,
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060);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资助项目(wh2004014)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经济崛起的重要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市场化问题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中部崛起的引擎。因此,依托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部崛起的强大动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关键词:中部崛起中小企业湖北
我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后的一年里,“中部崛起”成为中部地区各省规划经济蓝图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著名经济学家邹恒甫说:“中部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中部崛起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托中小企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城乡一体化分析论文
1对城乡一体化的解释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3%,是中国主要的能源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在长期以来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却是一条低速爬坡的曲线。在200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轮冲击波。中部地区由于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众多,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将会加大。此外,“中部塌陷”,还由于中部缺少大都市圈的带动。
2006年9月18日至20日,首届中部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中部六省的主要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均参加了本次论坛,这标志着中部六省的交流与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中部六省首次通过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共商中部崛起大计,充分显现出了中部六省对于加强区域合作的高度重视。几年间中部六省结合本省实际一直在践行中部崛起,而且亮点频闪。山西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安徽在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江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湖北一手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湖南从打基础做起,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性工作,为加快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
2对中部省份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道路的认识
2.1城乡关系现状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
农耕区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从在中部农耕区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着手,分析了中部农耕区的现状和困难,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中部农耕区
Abstract: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inChinaisthe"11thFive-YearPlan"periodofgreathistoricalmission.Thisarticlefromthefarmingdistrictinthecentralbuildingofnewcountrysidemeaningbegin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inthecentralfarmingareasanddifficulties,andputforwardthestrategyofbuildinganewcountryside.
Keywords:newcountryside,agriculturalareaincentral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中部的农耕区占地面积达大,人口比例高,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使得中部农耕区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凹陷带。推进中部农耕区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中部地区能否真正崛起,国家“十一五”规划能否顺利完成,步入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能否真正实现。所以,如何在中部农耕区卓有成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在中部农耕区建设新农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