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7:31: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执政能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执政能力

加强执政能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基层党组织如何正视问题,提高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导好航、把好关、服好务,关键要在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新执政理念促发展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夯实党的根基,必然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然要围绕发展要务,创新执政理念。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要认真落实正确政绩观。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是一个与党的事业成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攸关的紧迫问题,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同志指出,考核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果。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各级基层党组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看待政绩、分析政绩、创造政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通过一桩一桩事情的落实,把创造政绩作为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办实事,求实效,务实绩。三要认真落实正确群众观。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事关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检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尺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干部只有以正确的群众观作为认识基础和价值约束,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对待。广大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考核、民主监督等办法,真正让群众了解、支持并参与到党的活动中来。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正相信群众,群众就是强大的智慧源泉;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心依靠群众,群众就是可靠的坚强后盾;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诚为了群众,群众就会努力创造,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健全执政体制强队伍

如何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从主体来看,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党的体制和机制,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一要构建学习长效机制。早在1939年,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为消除“本领恐慌”,我们党不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运动,以提高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今天,我们党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和执政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身处这样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的光荣传统更不能丢,更要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语)。站在践行“三个代表”、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思想高度,把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更具有非常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每个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的落后,导致思想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进步,引起思想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不够和知识缺乏的问题,为保持先进性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良好载体。二要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意识和整体素质。《决定》着眼于巩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强调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也就是说,既要运用党员管理的传统经验,又要大胆创新管理方式,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对下岗职工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和失业党员、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要从关爱普通党员做起,特别是要主动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广泛开展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热爱党组织的“双爱”活动,激发爱党热情,重塑组织形象。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三要深化为民服务机制。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建立起便民、利民的为民服务机制,这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的内在要求。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改进群众工作,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改善执政技术树形象

查看全文

执政能力·执政理论·执政能力建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党的十七大召开,执政能力建设成为全党全国关注的焦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准确把握执政能力、执政理论以及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刻内涵———执政能力·执政理论·执政能力建设

——执政能力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要履行好执政的职能和责任,除了构建一个好的制度框架、好的组织体系、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我们所讲的执政能力,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全心全意地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能力和水平。

——执政理论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同志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这样七个有关执政的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查看全文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执政能力心得

践行同志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不断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是摆在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形势下,落实好、实现好、坚持好这一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是个关键,纪委领导更带头践行。

一、要赢民心、顺民意、造民福,为夯实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竭心尽力。

要增强“民心”观念,情系于民。始终把“为民”作为党的核心要务。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抓紧抓好。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因下岗、失业、因病等造成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体。

要致力真抓实干,取信于民。民心的向背,说到底是看执政党能否给民众带来实惠。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要转变干部作风,服务于民。民心不可欺,纪委一定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治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顽疾。要大力倡导“四个力戒和四个注重”:力戒虚假,注重实际。力戒漂浮,注重实践。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特别要注意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为民”而不是“政绩工程”上。

二、要抓监督、抓纠风、抓教育,在推进反腐倡廉大业方面做出贡献。

查看全文

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

党的*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实际上是说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众所周知,在今天的条件下谈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通常是指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这是决定政党兴衰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构成党的执政基础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群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直接效果就是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从多方面架构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一、党的执政能力要由执政基础

是否巩固或扩大来检验

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密切相关。首先,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是在共产党执政还是非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历史都提供了足够的事例来说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执政方式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是迟早要丧失执政地位的。因此,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其次,执政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判断。而人民群众又以我们党是否做到了“三个代表”,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判断标准。第三,执政能力建设受到包括执政基础在内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比如,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民主的、依法执政的方式必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再如,社会结构简单,利益群体单一,执政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就相对简单;而社会结构复杂,利益群体多元,那么执政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协调方式则要复杂得多,这就使执政党在执政方式、社会整合方式等多方面面临不同考验,其执政能力建设不可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表现为执政基础是否巩固或扩大。执政能力建设搞好了,执政能力提高了,可以巩固或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如果执政基础流失,就意味着党执政的合法性流失,执政能力建设不成功。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需要科学认识执政基础的变化

查看全文

执政成本、福利产出与执政能力

关于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是这样定义的:执政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国、建设国家的本领。用经济学的语言归纳,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施政效益的高低,其核心内容是执政效益,效益是成本与收益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根本利益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福利,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体系包括的内容是执政成本与福利产出。

一、执政成本与福利产出的内涵

成本原是经济学中的生产费用,即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与生产过程一样,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也希望在执政过程中,通过最小的要素投入实现其执政目的,因此,执政也存在产出与成本,执政成本就是执政党为了实施政党意志主张、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需要采取一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制度来施行政策方针,其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质的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非物质的如信息、时间等内容的总和。

执政成本包括战略实施成本与战略机会成本。战略实施成本,指执政党在实施其大政方略时所付出的实际投入成本。譬如,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国家需要组织专家评审考察、投入资金与资源建立战略储备体系以及储备体系的维护费用等等,都是实施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成本;战略机会成本则是相对与实施成本而言的,任何一项选择意味着放弃另外的选择,施政措施的一种方案意味着其他方案的放弃,这样,其他方案可能带来的福利产出就是战略机会成本。假如国家在选择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时还有另外能源开发计划,但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战略石油储备计划,那么,其他能源开发计划可能为国家带来的福利就是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机会成本。

战略实施成本不是简单的经济数据,而是包纳了经济、信息以及其他各种形态的资源在内的综合。其内涵中,首要的是执政党内部的信息传递与控制成本,然后是执政党与其他执政团体之间的政治协商——交易成本。执政成本的外在表现是会计成本,是为了保障政令畅通、制度落实,而消耗的经济数据。

福利产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宏观概念,对个人来说,福利主要是效用,体现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福利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经济学教科书中饿汉与富翁的故事所描述的那样,于富翁而言,一元硬币的效用非常之小,而对一个饿汉,一元硬币至少能够买上两个馒头,以解决其饥饿之急。这就说明相同的物质形式给不同群体带来的福利是不同的,执政党的每一个执政措施,给不同群体所带来的福利有所差异,执政党追求的目标是福利帕累托最优(即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政策,以使得所产生的福利得到增加),而社会福利是个人效用的累加,从某种意义上讲,执政党福利产出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让尽量多的人口感受到尽量多的效用。因此,为最多的人谋取最多的福利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查看全文

推进科学执政提高执政能力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政治发展的逻辑和客观规律,吸收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按照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执政,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科学、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的执政制度、执政方式的基础上。

人类要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执政,就是基于对“执政”是“科学”的深刻认识。政治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有它固有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遵循政治的发展逻辑和客观规律,是对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提出的基本要求。毫无疑问,推进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理表明,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中,需要我们像探索经济发展的逻辑和规律那样,来探索政治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即要从理论、制度、体制等层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基础上政治发展和国家政权运行的规律、政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而改革和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整合我党的执政资源,夯实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对“执政”是“科学”的深刻认识,表明我们党要始终做到执政为民,不但要有理想和科学的理论,还要有一整套不断完善的、科学的执政制度和执政方法。作为一门科学,执政是理论、制度和方法的统一。科学执政,就是按照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执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执政是民主政治和依法执政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而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和保证。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推进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创新执政理论。所谓执政理论通常是指一个政党执掌政权的指导性理论、思想、原则等。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论的指导下执政的,执政理论不同,执政方式也必然不同,所以执政的绩效必然不同。要实现科学执政,必须对长期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执政理念、思想、观点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厘清;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必须强化对政治发展和现代政治理论的研究,尤其加强对民主理论和法治理论的研究;要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各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做法与经验,使党的执政理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建设科学的执政制度。党的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有序进行及效率、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灵活、高效。所以,推进科学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执政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执政制度,能合理划分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权责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执政活动的责任归属,使党的执政资源的各要素实现优化配置,防止执政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执政成本,使党的一切活动都依靠制度来规范,从而提高执政效率,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和谐、高效运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依靠民主政治制度来进行安排和运作,才能为党科学执政提供一个广阔良性、科学合理的制度平台,也就是说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推进民主执政。因为,作为国家制度产生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探寻到的充分保障人权、实现人民主权、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转和对权力实现最有效制约的最科学合理的制度。

查看全文

以“依法执政”为抓手加强执政能力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对于我党长期以来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科学执政强调了执政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完善,民主执政体现了我们对执政主体和执政过程的高度重视,依法执政则突出了我们的执政准则和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执政理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依法执政是当前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的和紧迫的要求。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提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初期,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强调理念转变,在随后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时,也没有对“依法执政”加以突出。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执政新理念,但当时也是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还没有提升到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目标的高度。在此意义上,《决定》对于“依法执政”的高度强调不仅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表明了依法执政对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至少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决定》在界定“执政能力”内涵时,突出强调了“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执政理念,充分反映出对依法执政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决定》也深刻认识到,“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如不抓紧解决,无疑将会严重影响治党治国治军的效率和效力,使党的执政能力难以得到切实的提高。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党执政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投射到共产党执政这一问题上,必然要求我们依法执政。换言之,依法执政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过程中的必然延伸,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依法执政对于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按照依法执政的目标要求,我们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必须做到“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依法执政,依法执政不是单纯的立法和执法问题,它更多凸现的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依法执政的核心是要求我们党领导立法。不能片面将依法执政理解为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执政,它更需要执政党领导立法工作,为法制建设指明方向和确定基本准则,还需要执政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执行。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3)依法执政要求我们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与执政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尤其是在《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执政法律和法规体系;(4)当前依法执政的重点是依法行政,不断增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这特别需要强调两方面的依法行政理念:一方面,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行使权力,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遵照法律法规积极行政,行政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行为同样属于不依法行政的行为;(5)依法执政的宗旨和目标,是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为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奠定坚实的执政基础。

查看全文

强化执政意识如何增强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完善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同一切妄图削弱甚至否定党的执政地位的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同时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共产党人为维护党的执政地位而斗争的使命意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共产党人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共产党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共产党人要带头学法、懂法、用法,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强化执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

执政能力建设,是按照执政党建设规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提升执政品质的过程。增强共产党人的执政意识必须落实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践上。

科学执政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实现科学执政应该做到:一是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一旦形成便作为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贯穿于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均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党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使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党只有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导下,在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之中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心声,高度重视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维护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二是正确处理执政党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关系。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实现科学执政的关键。“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原则”,改变党以前“事无巨细”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党对立法机关的领导方面,要善于使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在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方面就是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保证司法工作的独立和公正。在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方面就是要通过党政分工而不是党政分开,科学、合理地配置二者的权力资源,使政府更好地行使其行政管理的职能。

民主执政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条件。坚持民主执政核心的问题是要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用健全的党内民主生活推动民主执政。政党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党员组成的,全体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没有广大党员的积极参与是难以形成和贯彻实施的。因此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二是积极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执政党,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政治资源,因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充分吸收新兴的社会力量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依法执政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实现依法执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转变执政观念,摈弃“为民做主”和“替民做主”的观念,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同时还必须贯彻以下原则:第一,执政行为的合法原则。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容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信任,那么其形式的合法性就在于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执政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执政的合法性原则,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对执政党的基本要求。第二,执政方式的民主原则。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必须使其行为贯穿着民主精神。从形式上看,通过民主实现执政是现代执政党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执政行为的公平、公正原则。社会公正以制度为基础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资源和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要求。“公正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身存在和进步的普遍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在其执政活动中,必须以实现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为首要原则。只有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才能领导国家政权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执政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查看全文

科学执政与执政能力建设

科学执政,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执政,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科学制度、科学方法治国理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党的执政史上第一次提出科学执政的理念,把科学执政同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起,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提到全党面前,这对于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执好政、用好权、履行好时代和人民赋予的执政使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

科学执政的提出,是党主动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科学的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科学执政的根本问题,是遵循客观规律治国理政的水平和能力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由自身运动固有的规律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规律,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先进的政治力量可以认识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政治集团,在处于上升时期的某个阶段,可以不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成为执掌政权的政治力量,但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自觉把握客观规律,最终会因为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被人民赶出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出现的先进阶级,它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没有其他阶级难以摆脱的阶级局限性,而且有着其他阶级无可比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而能够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正确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也会犯错误,但能够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从总体上把握前进方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纠正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发展,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次中央全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时强调科学执政,就是要求全党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提高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进一步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长期执政等问题。

科学执政的提出,是保证党更好地履行执政职能,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有其固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要把社会主义固有的优越性变为现实,执政党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方面相互适应,坚持应当坚持的,改变应当改变的。否则,必然会因违背客观规律而受到历史的惩罚。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领域以及党本身的巩固和发展,都还有许多亟待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保证把党的执政活动始终建立在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基础上。

科学执政的提出,是我们党客观判断国内外形势,为壮大提高治党治国的骨干队伍以应对新挑战新考验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力量进一步分化组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有可能保持增长态势,但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并未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成就斐然,为更快更好地前进积累了新的执政资源和有利条件,同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党要能够用好执政资源和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成功地应对挑战,关键就在于拥有足够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应当肯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实践,锻炼了党的领导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得到发扬,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但是这并不等于领导干部都已经做到科学执政。许多同志常常觉得工作中棘手的问题不少,有些问题经过几年努力解决但仍不理想,有些问题这里解决了那里又发生,有些问题以前出现过以后又重新出现,还有一些干部经不起各种诱惑和困难的考验。这既反映出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还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治党治国的能力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科学执政要求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科学执政的素质,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推动中国保持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本身就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们应当能够经受住这场考验。

(二)

查看全文

党的执政能力从哪里来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党的执政能力生成、壮大的根源与途径,是党的执政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性课题。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于从规律层面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取得实际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执政能力来自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如同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一样,党的执政能力也来自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主要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赢得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实践。古今中外的历史充分说明,人心向背,历来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就是因为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本源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通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支持和拥护。最广大人民越是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越强。

在执政的指导思想上应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所有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都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忧民所忧,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执政的具体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执政宗旨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当前,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基本实践活动,就是抓好发展,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蛋糕”做大,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与此同时,还要分好“蛋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应着力解决好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可亲、可信、可敬。

在执政的制度方面应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拓宽新形势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制度作保障。这个制度就是我们党一再倡导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只有靠健全和完善的民主制度,才能正确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制定正确的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前进;才能使党正确地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远离腐败,永不脱离群众;才能使我们党及时地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养分和力量,化逆境为坦途,实现领导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