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7:27: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执政理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解析执政理念

近两年,随着党的建设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执政理念”一词被引入党建领域并被广泛使用。它与其他新引入的概念一起,对深化执政党建设问题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得到严格和科学的界定,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各取所需,理解很不一致,致使它与其他一些类似的概念之间纠缠不清。这种情况如不解决,一方面会使本来就脆弱的党建理论更加混乱,另一方面也势必影响党的建设的实践。因此,正确界定执政理念,特别是弄清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化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的文献中,“执政理念”一词最早见诸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曾庆红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同年6月同志首次正式把“执政理念”这一新概念运用于党建领域。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从那时起,“执政理念”成为一个在党建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概念。

现在理论界一致认为,能否形成正确的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执政理念作为执政党对于执政活动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党在执政过程中的整体态度。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执政主体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化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执政活动的要素之中。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活动。执政理念决定着执政活动的总体方向和最终成效。

笔者认为,从最本质意义来讲,执政理念应该是执政主体对整个执政活动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执政主体用以指导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这包含着如下两层意思:

其一,执政理念涉及的是执政主体对整个执政活动总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针对执政活动的某一个具体问题。它至少应当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谁执政?它回答执政主体的根本价值取向。由于这是回答执政主体为谁服务的问题,因而它是执政理念中一个管总的问题,决定着执政理念的价值标准。二是何为执政?它回答执政主体执政的本质问题。由于它解决的是执政主体执政的“是什么”的问题,因而它是执政理念回答的中心课题,对它的回答直接决定着执政理念的内容构成。三是怎样执政?它回答的是执政主体执政的方式方法问题。由于该问题解决的是执政主体的执政活动“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执政理念的逻辑展开。只有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完整的回答,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执政理念。

查看全文

坚定执政为民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执政为民的理念。

代表谁的利益执政,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认真回答和切实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执政主体有不同的执政动机,也体现着不同的执政理念。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我们党执掌政权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同志所说,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他还强调,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对执政动机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就是看执政党是否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一句话,就是看执政为民的认识和实践是否相一致。因此,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必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在实践中升华和体现。这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壮举,就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而具体的展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动机与执政实践的高度统一。

查看全文

执政理念问题研究报告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执政能力的增强,以执政理念的进步为前提。因此,对执政理念进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充分认识执政理念的内涵、性质和功能

执政理念是一个政治理论问题。有人认为:“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是执政宗旨,即为谁执政,代表谁的利益。”执政理念“可以理解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的应是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执政理念,是指导执政治国活动的基本观念。执政理念是执政理想、执政原则、执政思路的集中体现。“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目标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此外还有的论者认为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它包括对党所处环境的认识、对自身所面临机遇和挑战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历史责任的认识等。

从众多关于执政理念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执政理念的本质要素:一是强调执政理念在执政能力、执政理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二是在认识的逻辑层次上,执政理念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其三,执政理念是一个价值观念的体系或系统。基于上述分析,对执政理念可以这样表述:执政理念,指的是一个政党对其自身为何执政、如何执政、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规律认知、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是执政党以执政宗旨为核心的一整套执政观的价值判断,是关于执政理想、执政准则、执政思路的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作为政党执政素质和能力的核心,执政理念贯穿于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政党执掌政权的宗旨、治国方略、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社会力量配置,以及在执政的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确立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对于深化执政理论,提高执政能力,促进执政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执政理念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执政实践,集中反映了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知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执政实践决定执政认知。执政理念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执政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高度概括。执政理念也因其对执政实践的反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任何政党的执政理念无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时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政党对自身角色的深度体认、执政经验的理性总结、执政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执政方式的科学概括,是政党执政能力的“本”和“源”,是衡量执政党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对55年执政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是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和时代潮流后的积极之举,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其次,执政理念作为政党价值导向的核心,是对政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追求的具体反映,是指引政党前进和进行社会动员的一支号角。执政理念是政党对客观执政实践的主观认知,但同时又内在地包含了政党的价值导向和政治追求。任何一个现代政党都必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这是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和目标是否明确的前提条件,也是执政党争取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首要标准,因为人民总是首先以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作为判断其优劣的主要依据的。这就使得执政理念具有政党标志的意义,具有统一全党、凝聚群众、动员全党、号召群众的政治功能。执政理念的进步与否,社会认可与否,一定程度上对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具有指标意义,对确定和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关键作用。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来自于对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和民众意愿的科学提炼,因而往往容易取得社会的认同,降低政治动员的成本。

查看全文

解析什么是执政理念

近两年,随着党的建设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执政理念”一词被引入党建领域并被广泛使用。它与其他新引入的概念一起,对深化执政党建设问题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得到严格和科学的界定,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各取所需,理解很不一致,致使它与其他一些类似的概念之间纠缠不清。这种情况如不解决,一方面会使本来就脆弱的党建理论更加混乱,另一方面也势必影响党的建设的实践。因此,正确界定执政理念,特别是弄清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化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的文献中,“执政理念”一词最早见诸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曾庆红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同年6月同志首次正式把“执政理念”这一新概念运用于党建领域。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他提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从那时起,“执政理念”成为一个在党建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概念。

现在理论界一致认为,能否形成正确的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执政理念作为执政党对于执政活动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党在执政过程中的整体态度。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执政主体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化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执政活动的要素之中。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活动。执政理念决定着执政活动的总体方向和最终成效。

笔者认为,从最本质意义来讲,执政理念应该是执政主体对整个执政活动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执政主体用以指导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这包含着如下两层意思:

其一,执政理念涉及的是执政主体对整个执政活动总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针对执政活动的某一个具体问题。它至少应当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谁执政?它回答执政主体的根本价值取向。由于这是回答执政主体为谁服务的问题,因而它是执政理念中一个管总的问题,决定着执政理念的价值标准。二是何为执政?它回答执政主体执政的本质问题。由于它解决的是执政主体执政的“是什么”的问题,因而它是执政理念回答的中心课题,对它的回答直接决定着执政理念的内容构成。三是怎样执政?它回答的是执政主体执政的方式方法问题。由于该问题解决的是执政主体的执政活动“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执政理念的逻辑展开。只有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完整的回答,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执政理念。

查看全文

党的执政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自身执政活动的总的勾画和设计,是执政党用以指导整个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直接反映的是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奋斗方向和终极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选择上更为科学,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并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得到发展。梳理这一过程,研究这一理念的转变,对于现阶段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意义都很重大。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选择;丰富发展

执政理念是一个执政党全部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的是这个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奋斗方向和终极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选择上更为科学,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并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得到发展。

一、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对自身执政理念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0-1978.11)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还处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就对自身执政的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民主新路就是当时条件下相对比较成熟的最初构想。这一构想以人民享有民主为取向,以人民民主参与为途径,以人民民主监督为机制,以形成人人负责、具有活力、富有效率的政治局面为目的。它的提出为我们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方式执好政、服务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创设了理论前提。

自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代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认真分析了我们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奋斗方向和终极目标,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理念,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由于这一政权以人民为主体,主要考虑的是人民的需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使我们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三大改造”的可喜成绩和“一五”计划超前完成的辉煌成就,建立起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设了良好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查看全文

宪政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选择

“宪政”虽然是中国学者在书斋内谈论很多的概念,但一直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其中有一些学者建议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本文认为,客观的对待现代政治文明,包括作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宪政,明确提出施行宪政,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增强人民对执政党的信心。

“招国魂兮何方?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

治国安邦,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凡欲成就大业者,必倾其力而为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依什么样的理念,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而执政,对于国家和人民事关重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历史给每一个执政者的机遇也非常有限,在把握中国政治脉搏,选择执政理念的时候,我们应当客观的对待现代政治文明,包括作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宪政,这个中国人曾经的政治理想。

一、从历史上看,宪政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在建立什么样的政权和政治体制问题上,近代中国有三种主张:一是以为代表的改良主义。基本特征是在不改变清政权性质的前提下对清政府进行宪政改良;二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民主主义。基本特征是改变国体,建立共和,通过军政、训政,最后实现宪政;三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武装夺取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主义专政的国体。其中第一种主张由于清政府不愿意改变封建帝制,错失宪政改良机会而导致王朝覆灭;第二种主张由于国家长期战乱,国民党以此为由,长期实行“军政”和“训政”,“以党治国,行之实,剥夺民权,压制民主,垄断政治资源,独霸政坛,排斥其他政党参政,严格舆论管制,拒绝外部监督,且内部没有健全的权力制衡机制。”[①]国民党在实施宪政问题上屡屡食言,[②]宪政成为中国共产党痛击国民党的有力武器,并最终通过武装斗争开辟了新纪元。

历史最终确认了第三种主张,中国共产党早期提出的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概念,但很快被“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取代。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中,有一个关于宪政的著名定义,“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他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现在要的民主政治,是什么民主政治呢?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③]

查看全文

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55年来执政的主要经验时强调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执政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55年来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一切奋斗都要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执政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科学论断,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就必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都必须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包含着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观点;绝不允许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观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观点;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的观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得来的,不仅指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极端重要性,而且赋予党的执政理念深刻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不断夯实执政基础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树立科学执政理念

科学执政理念是科学执政的思想基础。坚持科学执政,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执政的新理念,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立科学执政理念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当今中国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我们要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央“五个统筹”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着力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重大机遇,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向、重点和力度,在营造发展氛围、破解要素制约、加快结构调整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集约的生态型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加快经济发展,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努力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查看全文

人口计生执政理念演讲稿

同志们: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提高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始终面临和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和不断完善,群众的婚育观念、法制意识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仅是贯彻中心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做好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非凡是广大计生工作人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必须转变工作模式,提高计生工作的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当前,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许可法》在内的完整的行政法体系,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保障、规范和监督,同时也对政府的法治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计划生育工作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治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治理办法》和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法制体系,明确了人民群众依法生育的义务,赋予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权力。可以说,能否严格依法开展计生工作,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也是对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验和锻炼。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依法行政的水平还不容乐观。工作中,我们有的干部认为计划生育条条框框越来越多,束缚了手脚,还有不少人存在“实际情况复杂、群众素质太低,不采取强硬措施不行”的错误熟悉,对过去那种动辄拆房牵猪的简单粗暴做法还依然迷恋。凡此种种,都是在过去旧的体制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陈旧思维模式,违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成为制约一些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思想桎梏。因此,我们的干部,非凡是基层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注重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思想观念上,不能仅把育龄群众看作计划生育的对象,更要把他们看作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公,当作我们服务的主体;在工作目标上,不仅要完成人口控制计划,而且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以量为限”的工作模式逐步向“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的转变;在工作措施上,不能只问结果不问经过,而是要通过规范的行政行为、正确的利益导向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来实现我们的工作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必须拓展工作领域,提高计生工作的优质服务水平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群众思想的进步和需求的提高,也必然带来计生工作领域的拓展,原有的计生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要,也不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依靠优质服务丰富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寓治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治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满足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中,要把优质服务理念及其运作方式与降低生育水平、保障群众生殖健康、增进家庭幸福统一起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大力发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产业,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治理和服务中的科技创新。要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服务条件,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把基层的注重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和提高工作水平上来。要认真落实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群众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工作,广泛开展以送技术、送药品(药具)、送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三下乡”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避孕节育的新技术、新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防治工程,实行孕前、产后、术后随访制度,全面开展以查环查孕查病为切入点的生殖保健系列服务。要坚持属地治理的原则和对流动人口不歧视的原则,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治理和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涉农部门的行业优势,整合人、财、物力资源,对计划生育户实行政策倾斜、项目引导、科技扶持及生产、生活、生育一体化服务的工作新格局。要积极探索计划生育、妇幼保健资源整合的改革,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好效果。

查看全文

党课讲稿-树立正确执政理念 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党课讲稿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履行执政职责、完成执政使命、实现科学执政首先必须确立的观念。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概括和提炼合乎时代潮流的先进的执政新理念,对于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有效执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有准确把握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牢固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才能真正建立科学民主的执政体制和机制,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真正提高执政能力。

充分认识树立正确执政理念的意义

理念即理论和观念。执政理念就是对执政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和观念,是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执政理念属于执政活动意识形态层面的核心观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行为和目标形成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既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也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前提条件。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为对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三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执政理念比执政能力更重要。因为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其他方面的一切活动,执政能力、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等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的要求和基础上确立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执政的纲领、路线政策、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能否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首先决定一个政党能否对自身执政权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即靠谁执政。其次,执政理念决定政党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即行使权力的利益指向,为谁服务、为谁谋利。第三,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即如何执政。第四,执政理念反映一个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党而言,没有明晰、确定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就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难以提高;没有先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就可能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从而损害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执政理念问题,对于一个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的政党而言,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执政党来说,与“票箱里面出政权”的执政党相比,特别容易在执政理念上产生问题。由于党是国家政权的缔造者,处在治理国家的核心地位,又是一党长期执政,实践证明,这样的执政党,人民权力主体的思想意识不容易牢固确立,靠人民执政的思想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容易动摇或者淡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