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因素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5:58: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约因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利用制约因素思考
**资源富含诸多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基础要素材料,是维系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早,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水平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位于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其**资源现状、综合利用水平是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代表。分析柴达木盆地**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制约因素并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我国**资源的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柴达木盆地**资源状况
青海省经委主任张守成介绍,柴达木盆地有33个**,6个干**,盐类沉积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卤水近400亿立方米。**资源主要有钾、钠、镁、硼、锂,溴、碘、锶、铷、铯等,盐类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石盐、芒硝、石膏、天然碱、硼盐、钾盐及锶盐等固体矿;二是赋存于湖表及地下的卤水矿。据统计,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已探明储量氯化钾3.88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96.78%;氯化钠3262.6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1.08%;氯化镁60.5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99.71%;硫酸锶1592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7.36%;氯化锂1816.7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3.34%;硫酸钠87.06万吨。以上盐类资源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三氧化二硼1678万吨、溴29.13万吨,储量居全国第2位;碳酸钠及重碳酸钠47.5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0.45%;石膏470亿吨、天然碱47.5万吨及铷储量均居全国第三位;碘0.8万吨,储量居全国第四位。柴达木盆地具有**数量多、资源种类齐全的特点。
二、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来,**矿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共累计签约项目120个,投资额达68亿元。先后建成了一批资源开发骨干企业,涉及的主要产品及年生产能力:氯化钾230万吨、氯化镁40万吨、芒硝8万吨、硼砂2000吨、硼酸4000吨、纯碱70万吨、硫化碱2万吨、硫酸钾5万吨、低钠光卤石2万吨、原盐120万吨、各类加工盐20万吨,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但目前与许多国家相比,**资源的贡献率却不高,**工业的地位和产值乃至影响都远远落后。“近些年,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贫化,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国外一些大**的资源开发基本上实现了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解决了**单一资源经济效益低下、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青海**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承宝说。虽然2005年柴达木盆地已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模式提上了日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开发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改观,部分企业仍处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阶段,资源开发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陈旧,资源效益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院校职称评审革新及制约因素
高校的职称评审是对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狭义的职称评审制度主要是指评审的文件依据,而广义的评审制度则包括:评审的程序、评审的文件依据和评审的组织形式等内容。由于全国各省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国家在全国各省区并不搞“一刀切”式的职称评审模式。因此,各省区的职能机构根据各自的教育发展现状积极探索职称评审改革的新思路,调整和规划职称评审的有关制度,不断推进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福建省对本省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作了有益的尝试,积极深化高校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一、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现状
(一)职称评审权改革目前,对于省重点建设大学的教师初级、中级职称评审权及部分学科副高级职称评审权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下放到各高校,对于新成立的本科院校高级职称的评审工作仍完全由省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福建省于2005年开始试点正高级职称评审权的学校自主评审工作,6所省重点建设大学的62个学科专业获得了自主评审资格[1]。因此,目前除这6所省重点建设大学的部分学科由各自学校自主评审外,全省高校大部分的职称评审仍然是以省职能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审机构评审为主。对于高校教师高级职称的评审,学校自主评审与省职能部门组织评审的主要区别在于:学校自主组建学科评议组与高级评委会;评审专家库由学校负责建立。
(二)职称评审工作程序改革近年来,虽然在学校推荐与组织代表论文送审这2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上有所调整,但总体的工作程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主要工作依然包括代表论文送审、职能部门组织预审、学科评议组评审、高级评委会评审等几个部分(图1),在职能部门组织预审、学科评议组评审、高级评委会评审中的任意一个环节未能通过的均视为当年评审未获得通过,而代表论文送审结果则是学科评议和高级评委会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职称评审制度现状及评审文件改革福建省现行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依据(即职称评审文件)主要指1997年制订的《关于一九九六学年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有关规定和安排》。文件在职称评审的对象、政策导向、任职条件、评审组织和程序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本省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评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的发展要求,如仅在论文的规定方面就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各系列职称学术论文规定单一化,时间要求的规定不够合理等几个问题[2]。而且评审中还普遍存在对学科差异重视不到位、认识不深入的问题[3]。因此,福建省于2010年9月组织修订了《福建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征求意见稿),主要在论文级别认定、教师工作量、科研课题、学科评价分类、破格要求、奖项界定等几个方面作出了新规定,尝试对福建省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
江苏农业制约因素与对策透析
摘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因为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江苏的农业现代化目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内在联系和规律。制约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投入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等。因此应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允许土地适度流转、建立确保农业人才成长的农业教育机制等。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测评;制约因素;资本投入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理论
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高效运行,要求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实现现代农业后的一种状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资本投入作切入点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时,包括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资本投入。
1.物质资本投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依据物质资本投入为载体。以某种生产工具所代表的某种技术水平足以判断采用该技术的时代是处于何种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以物质资本投入推进生产工具的技术改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
2.技术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为使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均衡的基础,注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源结构,还可以改变农业的管理体制、劳动方式及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企业债券制约因素对策
1中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过低
我国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比例则明显偏低,企业融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而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发展很不协调。2007年底,企业债券余额为7683.30,只占股票总市值的2.36%,远远低于美国2001年27.61%的水平;债券市场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企业债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政府债券及准政府债券,2007年企业债融资规模仅占当年债券市场融资规模的11.15%。可见,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总体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企业债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
1.2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较为单一
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上发行的大部分债券本质上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这种现象被称为企业债券在发行上的“非企业化”现象。受我国现有有关政策的影响,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大多集中分布在交通、能源等垄断性较高的基础性行业。
1.3企业债券二级市场表现不佳
强化党内监督的制约因素探析
内容提要:要通过强化党内民主意识,完善监督制度、保障党员权利,合理配置党内权力来解决党内监督意识不强,制度约束力不强,权力过分集中等问题,从而使《党内监督条例》发挥应有的效力,切实把党内监督落到实处。
关键词:党内监督条例党内监督
2003年12月3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监督条例》),是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监督条例》,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我们有必要对《监督条例》在贯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贯彻落实《监督条例》的制约因素探析
监督的实质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如果权力高度集中,就必然会造成监督难的问题。权力配置不够科学,权力高度集中,党内民主不够充分,党员干部监督权力没有充分保障,导致党内监督动力不足,是今天我们贯彻《监督条例》,加强党内监督的难点所在。
(一)权力授受意识倒置,权力配置不够科学,这是贯彻落实《监督条例》的难点所在。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源自权力授受关系的监督制约是最有力的。因为权力的授予者一旦发现权力的领受者行使权力时有违自己的意愿就会毫不客气地收回权力另授他人,受权人要想持续保有权力就必须注意使自己的行为令授权人满意。在民主法制社会,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现代政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力是广大党员授予的,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的监督首先应该是通过权力授受过程来进行。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很多人的权力授受意识实际上是倒置的,虽然我们讲“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事实上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认为决定权在上级机关甚至上级的某些个人。现在的权力授受意识方面的转变尚未到位,无疑会使《监督条例》的许多内容落实起来有非常大的难度。
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及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农民收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河南省来看,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在农民收入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的五年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个大台阶;尤其是2006年、2007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阶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8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外出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河南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在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半壁江山”。二是工资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00.01元,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5%,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转移性收入。去年全省农民获得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为255.02元,比上年增加69.36元,增长37.4%。尤其是农民得到的补贴、救济金等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202.02元,增加69.02元,增长51.9%,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力量。
二、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第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区域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当前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第二,农产品成本高。突出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尽管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资价格上扬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仍然影响了农民收益的持续增加。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导致了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普遍超出国际市场水平。其结果,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农机工业化制约因素研究
一、推进农机工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推进农机工业化是黑龙江省打造农业强省的内在要求。黑龙江省的农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全省的市场80%被外省和国外机械占据,这使得农业机械化方面更多的依赖于外部。农业机械的使用规模和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省的农业生产竞争力,因而要想加强农业强省地位,必须加快农机工业发展。其次,推进农机工业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在于发达的农机工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就是要确保有足够的农业机械可供选择,以及保证农业机械的多样性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再有,推进农机工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农机工业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带动相关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关联效应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机工业发达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农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农机工业发展的理论与因素分析
(一)理论依据分析
1.供给需求原理: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决定因素,农机工业的发展在于产品的供求能得到平衡,既能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要确保产品质量。农机产品的消费者是农民以及国有农场,农机工业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组织生产,根本上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会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2.规模化经营理论:农机工业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规模经营。一是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或者产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水平的提高,还表现为规模的扩大,但却不是单纯的以加大投资、扩大规模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而是以提高生产力、管理水平为特征的集约化经营方式。3.市场竞争理论:对于黑龙江省农机市场来说,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在农机市场上,既有本土企业,也有其他省份的企业以及国外的企业,市场呈现多样化现象,因而要想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发展农机工业,就要必须关注市场的趋势,充分利用竞争优势,振兴农机工业。
(二)具体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农业技术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而在现今农村的技术发展中,不难看出存在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素,大范围的限制了对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和技术上的落后,形成恶性循环的发生条件。面对这些制约因素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将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改善的根本。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农业技术的制约因素和对策上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现代科技;小学课堂;信息技术
农村的技术发展上往往存在着意识不足,影响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从表面上治理是往往不能够治其根本的,这也就需要进行根本上的问题探索和分析,从而确定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际有效的治理,从问题的发生点上,实际性的去解决。
一、农村农业技术发展上问题分析
(1)农村当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农村当中现今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仍旧未有根本性的解决措施,管理和制度上的问题,乡镇政府资金来源不足,导致的技术建设上的缺乏,也形成了其他方面上的不完全性。这一点,乡镇政府无法拥有相对应的资金,那么也就只能根据切实的情况去发展当地的经济,也就构成了农业上的发展不足,某些乡镇地方实行开发成为旅游景点,这也是形成了农业技术上的停滞或者落后的局面[1]。而一些主体上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农村人口数量上的逐年减少,由于在农村中低收入和不稳定性。也就成为了农村人口大量的进入城市谋生,土地多为租赁或者是荒废。大力去发展农业技术化的时候,农村本身上的局限性就是对这一技术化的挑战。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而往往就在农村当中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一方面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泛滥,另一方面上,也是劳动力的不足,那么,再这样的情况中,往往存在着失去技术发展和农村技术改革的空间。老人即使想要进行劳动工作的进行,也要考虑到老人自身因素。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然而却广泛的发生在现今的农村当中[2]。(2)农业技术发展上的实践性。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农业进行实践化的一大弊端,农村各家庭当中缺少主要的劳动力,无法进行技术化的实践工作,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技术化设备上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开展活动。从而进一步的加深了在农村中的实施难度和建设性难度。这一根本性问题上的解决,可操作性和实地改善上,都是十分有难度的一件事,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问题,农村经济中缺乏的是根本上的调整和有效的推行方案,而乡镇政府是难以着重做到这一点的[3]。另外,也是缺乏科技型人才,这对于农村当中实施的有效方案上,起到一个关键性因素,科技型人才往往能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切实的考察和研究,从而制定针对该地区的正确指导性方案。采取设备和技术上的合理化,也是提高可操作性的方式。然而科技型人才的大幅度缺乏,也是造成实践化的困难程度加深。
二、农业技术上的制约因素
工业制约因素的调研报告
为使大家对××工业发展有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按照县委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结合经贸工作实际,由本局赵光义局长牵头,尹爱萍副局长、工业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工作小组,从2009年4月7日起至4月20日,深入到我县建星纸业、锡矿、贞元硅、龙润茶业、雄达木业、康丰公司等企业,采取座谈、走访、查看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我县工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初步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工业以没收大田坝、漭水等地的私营炼铁作坊转为国有,没收蒋家山豪绅用于伪造“半开”的一台发电机组建立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才有了工业的初创。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制度不断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糖、茶、纸”为主的轻工业和以“硅冶炼、矿产、原煤、建材、电力”为主的重工业体系,为本世纪前二十年确立“工业立县”战略和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糖产业。继1977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500吨的湾甸糖厂后、先后建成了柯街、卡斯、勐统、红庆糖厂。目前我县有三户制糖企业,五条制糖生产线,即恒盛糖业有限公司、(柯街糖厂、卡斯糖厂、湾甸糖厂)、康丰糖业公司××勐统糖厂和红庆糖业公司××红庆糖厂,在厂员工1100人,榨季达1600人,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甘糖6500吨,日产酒精5500升,拥有固定资产近4亿元。带动着全县8个乡镇,2个农场,61个村民委员会,618个村民小组,22803户蔗农,近11万人口种植甘蔗。2008年县内共种植甘蔗达16394亩;
2、茶产业。以1958年建立××县红茶精制厂为起点,相继发展创建了“碧云”、“树根地”、“尼诺”、“勐鑫”、“雪兰”、“龙润”等为主的茶叶品牌以及发展了全县140户小规模茶叶加工初制厂,支撑着全县制茶工业的稳定发展,茶叶生产逐步走上了精加工、规模化生产。
3、纸产业。以1994年××县造纸厂的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县造纸工业,2000年通过资产整合重组,整体出售给香港建星纸业公司,2008年生产纸10669吨,实现产值5663万元。另外,我县木材加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无规模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只有初加工小规模企业9户,2008年加工木材27227立方米,产值达4152万元。
财政政策效应及制约因素解析论文
摘要:自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以扩大内需为主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来看,尽管其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的继续下滑起到了作用,但离我们的预期政策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究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财政政策主要受经济制度的制约而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以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封闭条件下三部门IS—LM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从理论上分析了制约财政政策效应发挥的各个变量,并实践上对制约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策效应;制约因素;IS—LM模型
一、IS—LM框架下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分析
IS—LM模型是由希克斯首创、经萨缪尔森推广而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经典模型,它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是分析财政政策效应的有效工具。IS曲线是投资(Investment)和储蓄(Saving)的代称,代表产品市场的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LM曲线是流动性(Liquidity)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Money)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这里我们只讨论正常斜率下的IS—LM曲线,正常斜率的IS—LM曲线指的是IS曲线和LM曲线除去横轴或者纵轴平行或垂直情形之外的其他所有状态。IS曲线在图中向下倾斜表明,在产品市场上,随着利率的下降,均衡的收入会不断上升;而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均衡的收入会不断下降,利率和收入呈反向变动。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收入呈正向变化趋势。即在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货币的交易性和防御性需求就会增加,在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时货币的需求就会大于供给,从而导致利率的上升。
运用IS—LM模型我们得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使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在封闭经济中,总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本国和外国购买者对本国商品的总需求量。它等于本国居民对本国商品(相对进口商而言)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之和,加上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即出口需求。用公式可表示为Q=C+I+G。价格的上升伴随着需求的相对减少,总需求曲线AD向下倾斜。
1.政府支出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